潮汕冬节的习俗有哪些?各种美食诱惑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冬至节气的习俗及农事活动冬至季节,我国北方是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的景象。
而在江南,这个季节平均气温一般都在5℃以上,过冬的农作物充溢朝气,麦子、油菜和菜蔬长势正旺。
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冬至节气的习俗及农事活动,欢送阅读,仅供参考。
不同地方的冬至习俗北方冬至吃饺子“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
每年一到这天,不管贫富,饺子是必不行少的节日饭。
相传,这一习俗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南方冬至吃汤圆古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还代表团聚之意。
潮汕地区冬至祭祖先、吃甜丸在潮汕地区,冬至又称“小过年”,是民间一个大节日。
在这一天老百姓要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
在沿海地区,那么要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祭拜祖先,为渔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归来。
潮汕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了,在潮汕地区又叫甜丸,在冬至这一天吃甜丸的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
在很久以前,这些甜丸不仅是用来吃,人们还将甜丸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之上,一来是这甜丸圆圆的,预示明年丰收、全家团聚,二来是为了答谢老鼠给农夫送来五谷种子。
如今人们也不在贴甜丸,不过冬至节吃汤圆的习俗照旧流传至今。
四川冬至吃羊肉汤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殊鲜美,赞叹不已。
从今,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
现四川冬至包括咱大广元家家都要喝羊肉汤。
宁夏冬至要吃“头脑”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
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殊的名字——“头脑”。
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参加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彩缤纷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潮汕冬至丸
冬至,潮汕人称为“冬节”。
冬至是华夏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
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潮汕人把冬至当小过年,潮谚说:“吃过冬节丸,就算大一年。
”
潮汕冬至的农谚及保健谚语富含民俗风情与气象内容,比如说:“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吃过冬节丸大一岁
由于古时很重视冬至,故冬至的饮食也丰富多彩,除上所说,还有米丸、黍糕、粉团、米糕、冬至盘、甜丸等。
其中“粉团”有点象今天的“鸭母捻”。
《清嘉录》载:“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菜果、豇豆沙、萝菔丝为馅,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馈送,名日冬至团。
”冬至团古时也称粉团,咸甜均有。
潮汕一带,冬节前,家家户户都要舂糯米粉末儿,做糯米汤丸。
到冬节前一天,吃过晚饭,家中主妇就张罗把一个大笸箩摆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儿揉成搓成团。
然后,一家人无论大小都围坐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大的冬至丸。
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参差不齐的,这叫“父仔公孙”丸,象征岁暮之际,一家人圆圆满满。
起床之后,大人和小孩都要吃上一碗冬至丸,这样才算添了一岁。
如果有家人外出未归,那么一定要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归家时,做一碗汤丸给他吃。
从前的冬节圆都是没有包馅的,全是小粒实心,而且都是用红糖煮。
建国后人们为了口感好些,便用芋泥、豆沙或花生炒熟后捣碎掺糖等做馅心。
当今,由于“海霸王”及江浙一带的各式汤圆涌人市场,城市人为了图个方便,再不用动手制作,且大都煮白糖,吃的时间也不那么讲究了。
冬至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冬至的传统文化和习俗_冬至都有哪些风俗”,欢迎阅读与借鉴!冬至的文化习俗1冬至的由来: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
《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 。
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
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 。
“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
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广东立冬吃什么风俗食物
广东立冬吃的风俗食物如下:
姜母鸭:属于温补的食物,在福建闽南或者广东一带很流行,人们喜欢吃鸭肉进补,做法是用鸭肉和姜片制作而成的,食后通体暖畅,颇受欢迎。
甘蔗:常见于广东或福建潮汕一带,它既可以保护牙齿,又可以滋补身体。
甘蔗和中润燥、清热除烦,适用于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虚热咳嗽等病症。
香饭:主要用花生、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吃了具有祈祷全家平安顺利之意。
打边炉:以好的高汤为底,加上各式海鲜山珍入味,常见的有羊肉火锅等,适合防寒驱寒。
广东冬至吃什么_广东冬至食俗潮汕冬至习俗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
现代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闽南语称冬至为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
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
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广州冬至习俗冬至,在广州又叫过冬、冬节、小年,从年纪大的老人嘴里,也许还听说过冬至也叫大冬、亚岁、肥冬、喜冬、履长节、长至、短至。
“冬大过年”、“肥冬瘦年”,是广州人自细听到大的谚语。
冬至似乎比春节还重要,阵仗比春节还要大。
现在广州人过冬至,许多家庭还做汤圆、劏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也有许多广州人选择在酒楼过节,举家团聚,让大大小小的酒楼家家“墟撼”。
只不过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饲耗”也极为少见。
顺德冬至习俗在顺德,还有“围坐打边炉过冬至”的民俗,表示团团圆圆,暖暖和和过好这个冬,一家人平安,保健康,迎春节。
打边炉实际为打甂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肴,属于粤菜系。
广式火锅。
主要食材是生鱼片、鱿鱼片、生虾片等。
主要烹饪工艺是煮。
“打边炉”与一般的所谓“火锅”不同。
火锅是坐下来吃的,而“打边炉”是站着吃的;火锅用金属器具,中间烧木炭,“打边炉”是用瓦罉,“打边炉”的筷子也是竹制的,而且特别长,约比普通筷子长一倍,便于站立涮食。
梅州冬至习俗在粤东客家地区梅州,这一天,酿造娘酒是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这习俗已传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
冬至当天一大早,在梅县梅西镇,村子的房前屋后青烟袅袅,许多村民都在家中忙着酿造客家娘酒。
24节气冬至民间传统美食有哪些_冬至时节吃什么进补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有冬至这么一个时令。
它又俗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等。
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那么关于冬至时节的美食有哪些呢?以下是为大家准备了24节气冬至民间传统美食,欢迎参阅。
冬至民间传统美食有哪些1、羊肉冬天有两次吃羊肉的大日子,一为立冬,一为冬至。
羊肉中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钙、铁、磷等营养成分,有着益肾养肝、御寒祛湿的功效。
因而苏州人坚信,一碗羊汤带来的温暖,足以抵挡一冬的严寒。
羊肉经过炖制以后,更加熟烂、鲜嫩,易于消化。
煮过肉的汤是滋补身体的佳品。
如果在炖的时候再加上合适的中药或营养上能起到互补作用的食品,滋补作用会更大。
不过羊肉虽好,但也不能吃太多。
吃羊肉时,最好同时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如白菜、土豆等,以起到平衡的作用。
对于热性体质的人来说,羊肉不宜食用。
2、汤圆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
汤圆的皮就是糯米粉制成,糯米粉白色,可养肺,适合“白色养肺”的五色进补。
3、馄饨冬至吃馄饨,夏至吃面条,这是民间根据时令形成的一种饮食习惯。
相传,苏州人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纪念大美女西施。
还有一说,汉朝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4、饺子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等饺子卖的都很“俏”。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
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呢。
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时节吃什么进补羊肉炖萝卜:[配料]白萝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5、6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
还是潮汕人会吃立冬到潮汕人的立冬食补食谱喷
香
1、潮汕人讲究立冬进补,认为冬天是进补的最佳日子。
用于补充药膳的中草药有人参、当归、枸杞子、西洋参、鱼胶、鹿茸、冬虫夏草、茯苓、黄芪等。
药膳常用的食物有乌鸡、鹧鸪、鸽子、鹌鹑、水鸭等。
潮汕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叫“立冬可以吃甘蔗不疼”。
潮汕先民认为,在初冬的这一天吃甘蔗不仅可以保护牙齿,而且还有滋补作用。
2、冬天,由花生、蘑菇、栗子、虾和胡萝卜制成的香米很受潮汕人的欢迎。
板栗营养丰富,口感浓郁香脆,是炒香饭的上等调料,也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3、过去,潮汕地区的立冬仍有吃“糯米饭”的习俗,这在古代就存在了。
潮汕地区有句俗语叫“十月十日吃糯米饭”。
10月初,新米上市时,用白萝卜、大蒜和当时的新鲜猪肉做成一种简单可口的糯米饭。
据介绍,“萌”是指烹饪的方式,是指用火燃烧,体现了潮州菜丰富的烹饪方法。
4、潮汕地区历史悠久,文化传统在21世纪的人口涌入下仍在传承。
古代吃“糯米”进补、吃甘蔗、炒香米,体现了潮汕人崇尚自然、顺应季节、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广东立冬吃什么食物1、冬至吃烧腊据介绍,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
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
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桌大鱼大肉、腊肉腊肠,谈笑风生地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
有些广东人除了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来腊肉的习俗。
为此,各家超市精心设置了红红火火的腊味坊,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腊肉、腊肠、腊鸭、火腿、咸肉、熏肉等,不仅存有食用油的,除了袋装的,使市民各取所需。
2、冬至吃汤圆冬至喝汤圆,就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广东尤为流行。
民间存有“喝了汤圆大一岁”之说道。
广州人除了个习俗,就是在冬至当天的中午,必须搞汤圆,一家人一齐喝了,当众团圆。
中医认为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值得提醒的是,糯米不易消化,对于患有胃肠道功效和消化功能不好的朋友不宜多吃汤圆。
3、冬至喝鸭汤广东冬至的美食还有鸭汤。
冬至是最宜养生,最宜食补的时候,如果说在冬至前适宜吃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对抗阴气,那么,在冬至后则可选择老鸭汤来滋阴润燥,平抑体内的热气。
鸭子的药性偏凉,它的“气”就是较为豁达的,对于体质较弱的阴虚者来说,喝鸭汤正可以起著养阴的功效。
同时,鸭肉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食疗功效显著。
除了阴虚者外,平时易患呕吐、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孩子,常觉劳累的'中青年人,皮肤干燥的女性朋友都可以挑选常喝鸭汤,在享用美味的同时,还能够养阴润燥。
4、冬至吃狗肉冬至将近,狗羊祸及。
习俗中,每至冬至必须食用狗肉、羊肉等。
狗肉火锅就是很美味的,然而人们在冬至这天纷纷食用,并不全然就是为饕餮美食。
《本草纲目》“狗肉”条记述:狗肉恩五脏,补绝伤,轻身益气,宜肾,迁调胃气,壮阳道,冷腰膝,益气力,迁调五劳七伤……狗肉不但肉嫩味香,营养多样,而且产热量小,吸热御寒能力较强。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那时候开始的。
潮汕冬节的习俗有哪些?各种美食诱惑
冬至在潮汕地区一直都被称为是冬节,在每个地方,过节的习俗都会不同,特别是在冬至的时候,总是会听到大人们说要进补,那么在潮汕地区,冬节的习俗有哪些,是不是有很多美食呢?一起来看看吧。
可能感兴趣》》冬至吃饺子的谚语
吃冬节丸潮汕冬节丸(南方人称“丸”,北方人叫“圆”。
叫法虽不同而义同),分两种:一为常见的糯米丸,一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长条,用剪刀斜剪下,两头尖尖如白米,故名。
主要流行于揭阳一带)。
往时有一樵者,至山樵采,失足坠涧中。
涧极深,无人援救,不能出险。
且深山路绝人稀,樵者呼救,力竭声嘶,亦无援之者。
樵者居涧中,食黄精姜得免饿毙。
历十余年,遍体生毛,身轻能飞。
于是高飞出涧还家。
性状全变,家人呼之不应。
乃用糯米粉和水成丸,与樵者食。
樵者以为黄精姜,食之。
渐还本性,家人得以团聚。
而自此相沿成习,遂有搓丸之风矣。
这个传说,是在意义寄托的层次上对冬至吃糯米丸的习俗的诠释。
潮汕人多从福建迁移而来,冬至吃糯米丸与福建同俗。
而潮人通过这种民俗活动,把祈求家人团聚、家族和谐团结的寄托,表现得更为鲜明。
冬至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先将糯米舂成米粉末儿晒干。
冬至前一天,吃过晚饭后,家中的主妇就开始张罗着把一只大箶(浅沿的筐箩)摆在桌上或地上,用开水把糯米粉和成粉团,然后,一家子无论大人小孩就围坐在箶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样的冬至丸,放入箶里晾晒。
冬节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为好,这叫“父子公孙丸”,象征着岁暮之际一家子圆圆满满。
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妇煮好红糖汤,将丸子下锅,煮成汤丸。
先盛一大钵祭祖,家里的地主爷、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过。
然后主妇叫醒全家老少起来食汤丸,俗称“汤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汤丸大一岁”。
尤其是孩子们最盼吃这碗圆,常是半夜里醒来好几回。
然而,天好象要与孩子们作对似的,老是不亮。
其实这是到了冬节前这天,夜的时间最长,过了这一天,便开始逐渐变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