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锡伯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辽宁锡伯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辽宁锡伯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辽宁锡伯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如何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精)

人类,请把握好历史文化 每一天,每一个地方,每一处的历史,都承受着人类带给他们的、、、、、、而事实上他们原本不需要承受这些。 (2007年 11月 14日人民网消息 2007年 10月末, 东北地区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园林——“三燕故都”龙腾苑遗址近来遭到严重破坏。经推测,可能是不法分子盗掘所致, 可悲的是直至园林被毁, 也没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单, 且遗址周围也没有设立任何保护标志。 (2007年 06月 28日安徽商报报道巢湖市区半汤街道办事处巨嶂村娄村附近,发现一处包含物丰富的上万平方米大型商周遗址 (本报曾作报道。但让人遗憾的是,因为巢湖市公路局办公楼的建设施工,该遗址在之前被修路破坏之后, 再次遭到严重损伤。文物部门几天前对该工地下达了停工通知书, 却至今仍被拒收,施工还在继续。目前初步估算被破坏的遗址面积有近 2000平方米,占遗址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现代金报 2月 16日报道由于江东区福明街道正在开展东部新城拆迁工作, 其辖区内的邵家村古建筑物———安乐遗址,便成为村民关心的话题。有人说, 安乐遗址不会拆;有人说,安乐遗址已经被破坏,即使不拆迁,古建筑物保留下来后,之前的结构肯定受影响。附近的几位拆迁工人说,村里的那古建筑物 (安乐遗址之前着过火,烧毁程度如何,不是很清楚。推开仅有的半扇门,走近院落内,满目狼藉:一些石料被撬,门窗被拆,一块破损的“ 江东区文物遗址” 木质牌匾被歪歪斜斜地挂在墙上(见右图。院里院外,到处都是被丢弃的衣物。眼下,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使得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遭到了破坏, 不管是遗址本身的破坏, 还是遗址周边环境的破坏。那么这种事情为何会屡屡发生呢?一方面是人们本身的道德素质问题, 而另一方面则是开发者的唯利是图,这实质是一场保护文化与追求利益的较量,而不幸的是, 在这场较量中,利益总是胜利者。这并不是无药可救,只要有合理的管理制度, 和人们良好的道德素质,保护并且开发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同时实现。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民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创建学校办学特色 ——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县民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 ——民族小学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引言:(引用陶行知的一句话)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融水县民族小学建于1990年秋,现有师生1677人,是一所环境幽美,设施齐全的学校,近年来,各种殊荣接踵而至,学校先后荣获:柳州市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一等奖,市“文明学校”“优秀学校”、“优美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等光荣称号,获国家级区市级团体奖达数十项,师生获奖达五百人次。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以及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这所座落在大苗山的民族小学,脱颖而出。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办特色学校,育全面人才”的原则,努力探索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为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形成了以艺促教、以美育人、以体健身的艺体教育特色,以民族文化教育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如今学校形成“春绿满眼,夏荫成凉,桂花飘香”的靓丽风景,绿化覆盖率为82%,是融水县名符其实的美丽校园。 背景分析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艺体特长、创建学校特色,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学生”。 作为一所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学生的学校,我们在艺体教育方面,独树一帜,敢为人先。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地域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把艺体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并确定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本课程研究为主形式,以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突破制约发展瓶颈,实施整体推进战略”的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思路。学校立足科学发展,以学生为本,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形成以弘扬国学经典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文化、开发校本研究课程、打造学校“特色大课间活动”、开展“大家唱、大家跳”民族艺术教育活动及阳光体育运动等多元化发展的艺体教育特色发展格局。形成具有民小特色的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让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基本做法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为美丽校园的创建创建营造氛围。 (1)组织学习,统一认识

锡伯族传说

锡伯族传说与民俗综述 姓名:徐文滔学号:2008041023 班级:08级4班 摘要:锡伯族传说是锡伯族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它往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锡伯族传说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与锡伯族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是研究锡伯族早期社会风俗习惯等很重要的文献资料。锡伯族传说与民俗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涵现。锡伯族的传说中蕴含着锡伯族独特的风俗习惯,而锡伯族的风俗习惯中也隐藏着锡伯族的传说。 关键词:锡伯族传说民俗 传说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所反映的内容与一定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信仰共识、民俗事象紧密结合。锡伯族传说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它们大都寄寓着锡伯人对自己本民族的敬仰和热爱。大致可分为人物传说、历史事件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如《喜利妈妈的传说》、《海尔堪玛法的传说》、《西迁节的传说》、《抓嘎拉哈的传说》等。其中有些传说与神话相互交织在一起,如《喜利妈妈的传说》、《海尔堪玛法的传说》不仅体现了锡伯族的民俗,也表现出锡伯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之情。本文现对这三类锡伯族传说与民俗的关系分别给以阐析和解说。 (一)锡伯族的人物传说与民俗 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民族的古老传说中都有一个被神话了的女人。同女娲造人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古老民族希望本族繁衍旺盛,战胜严酷的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在不断演化和传说的演绎中,这些女人被部落人民神化,渐渐成为一个民族祈求人丁兴旺的祖神。例如喜利妈妈的传说:故事讲述在大兴安岭的一座山洞里生活着一个狩猎部落,部落里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叫喜利。一年,男人们出去打猎,长久不归,老人和孩子们面临饿死的危险,喜利姑娘在海尔堪的帮助下,带来大量的食物救活了大家,使这个狩猎部落得以生存繁衍。从此人们把喜利奉为自己的祖神。喜利妈妈在原始社会时代是记录世系的象征物,后逐渐演变成“子孙保护女神”,被人们虔诚供奉,喜利妈妈是锡伯族无文字时代结绳记事的家谱。由“天地绳”和象征物两部分组成,“天地绳”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上系小弓箭、布条、嘎拉哈等象征物。家里生了男孩要在两个嘎拉哈之间就添一张小弓箭,象征长大后弓马娴熟,能成为好猎手或勇将;生了女孩要栓布条,象征善做衣物和成为持家的能手。现如今,锡伯族人仍然保持着对喜利妈妈的祭祀传统仪式。喜利妈妈的祭祀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喜利妈妈在除夕从口袋中取出,从房间的西北墙角斜拉到东南墙角,家长带领全家人为其烧香磕头,到二月初二再装回袋中,挂回原处。 锡伯族对喜利妈妈的崇拜,其主要原因也很简单明确,首先,喜利妈妈是锡伯族对远古时期母系祖先的崇拜,是“母系祖灵上升为神灵”的意思反映。其次,喜利妈妈是一位为了锡伯族繁衍向自然与社会所降临的大灾大难,进行了英勇斗争的英雄,所以锡伯民族信奉她为“女祖先”神。再次,喜利妈妈是庇护、保佑自己子孙后代的神灵,具有降福本民族的神秘力量。 还有些锡伯族人物传说以人物为中心,阐述了他们的传奇事迹和遭遇,表达了人民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崇拜和引以为傲的情感。例如海尔堪玛法的传说:早先年,锡伯族的老祖宗,住在大兴安岭的南坡一代,靠打猎捕鱼为生,常常受到住在大草原上的匈奴人的欺负。锡伯人被逼无奈,只好奋起反抗。但惹恼了匈奴人的可汗,可汗要发兵攻打锡伯人,锡伯人连夜北跑。牧马能手和神射手海尔堪的带领下锡伯族人民在山脚下朝阳的地方安了新家。但是,好景不长,锡伯人的住处被人发现了。海尔堪和同族人中的青年集合在一起于敌人激战了三

衡阳市特有历史文化资源调研

衡阳市特有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分析和保护方案 【摘要】 文化资源是在市场经济进程中被提出,被关注的。因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与其它相关的一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仍在探讨之中,还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迄今为止,人们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提法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对“文化资源”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理解还没有达到共识。[1]从一般意义上说,凡是无意识的,非人为的,不假于人之力而然者都是自然.文化则是通过人事、人为、按人的方式使自然“人化”所形成的人的世界。文化不是自然过程和自然过程的结果,而是人的创造活动及这种创造活动的产物。文化资源是指人类为开辟,发展和完善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改造利用自然,维系社会规范和塑造人类自身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关于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学者李志亮在“试论郴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中提到:历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财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味。”[2] 衡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衡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是湖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且作为国家批准建设的全国唯一的“抗战纪念城”,衡阳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前景。衡阳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三方面的价值,一是社会价值:可以成为提升衡阳形象的金字招牌;二是精神价值:可以成为哺育衡阳人民的不竭源泉;三是经济价值:可以成为发展衡阳文化产业的战略资源。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衡阳、开发

有人说,衡阳是大雁托起的城市,也有人说,衡阳是衡山撑起的城市。它有着雁城美誉,亦是山水之乡;它承启过文化的熏染,也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人杰地灵。作为湖南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衡阳有着大雁文化、名山文化、名人文化、抗战文化等诸多历史文化资源。本文主要通过搜集相关资料、采访相关人员、调查问卷等形式,从对衡阳特有历史文化资源的介绍、衡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市民对本市历史文化资源了解程度以及如何保护衡阳历史文化资源四方面着手,深入调查探究衡阳特有历史文化资源状况。 一、衡阳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1.文化产业总量迅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衡阳人再次走在了时代前列,前所未有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到2005年,衡阳市文化产业单位4898个,年末从业人员3.26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2%,实现增加值9.98亿元,占2005年GDP总量的1.9%。2005年文化产业三个层次增加值结构为23.8:12.2:64,对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0.9%、9.1%、70%,从而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现实基础。但衡阳市文化产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2005年衡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全省总量的4%(长沙占54.3%),总量偏少,规模偏小,水平偏低,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同时,衡阳市文化产业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可以依托的文化产业链及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未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而且衡阳市目前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规模不大,总体上看,衡阳市文化产业基本上是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高素质人才短缺,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这些都已成为制约衡阳市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长。 近5年来,全市文化事业费总支出达50亿元,相继建成了以衡阳大剧院为代表的一大批城乡文化设施。但与文化产业强市相比,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至目前止,衡阳市辖区内有12个县市级文化馆、10个剧团、1个博物馆、11个公共图书馆、13个档案馆、1个国家四级风景名胜区、17家电影院(正常营业的仅进步电影院)、2家电视台等文化设施,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基层反映: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基层反映: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 今天,好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长期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多重挑战,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亟需加强和完善。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处于老龄化、空巢化自然性颓废状态。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的地区,破败严重。除了极少数传统村落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得到较好保护外,大多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二是农村规划无序性和土地政策不完善导致拆旧建新“自主性破坏”。一些地区以城乡统筹发展、调整土地资源为名,进行大规模的行政村撤并、迁并活动,或整村推倒重建,或整村搬迁合并,使不少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被破坏或消失。 三是地方政府“重开发轻保护”和商业化过度开发导致“旅游性破坏”。由于体制弊端,部分地区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淡漠,地方建设片面追求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的经济价值,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乡土文化资源因保护管理不善遭到损毁。 四是法规不健全、政策制度弊端、产权不清,给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带来困难。?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各地的地方性保护法规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地域性。村镇的建设规划、自然遗产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管理,物质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部门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文化部门管理。传统村落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三重属性,应该三部门都该管,实际上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专门负责。 五是认识不足、保护乏力,造成村落文化资源自然性毁损。部分地区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许多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濒临消亡,不少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 二、对策建议 一是制订《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按照高标准、高起点、有特色、规范化的要求,科学编制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规定传统村落保护、整治、更新的区域和范围,明确具体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二是出台传统村落保护法规。明确传统村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科学管理”的方针,强化“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保护原则。完善土地置换“一户一基”的政策,加大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用地的保障力度,支持村民通过城镇保障房建设进行异地搬迁或原地修缮等方式改善居住条件。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省市级在城市维护费中确定一定比例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费,逐年加大投入。旗县区级将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

锡伯族民间故事

锡伯族民间故事 接生婆的奇遇 ——永寿林 阿尔潭扎布大叔是我们村里最能讲故事的人,他肚子里有许许多多锡伯民间的传说。这天,他又在给大家讲故事了: 深秋的夜来的很早,刚吃过晚饭,就掌灯了。户外时常听到狗的叫声,可叫了几声就歇了,也许狗也觉得天色已晚了吧?! 突然,从村子的南边听到急切的马蹄声,这马蹄声虽有序而有些碎,由远而近,蹄声愈来愈逼近村口。顿时,各家的狗用不同的声音叫了起来,狗的叫声淹没了马蹄声。不到一会儿,这辆马车就到村东头的春花接生婆家门口停住了。 马车是前后四匹白色长鬃毛马,套在一辆俄国式的“皮力斯卡”车上,用白帆布罩起了蓬,车后面站立着两个人,看起来象是一个护兵。有一个是赶车的,坐在前端,双手持着缰绳,鞭子横握在右手上,看上去象个木偶,只有看到白马的头部的摆动带动缰绳,赶车人的手联动才知道他是个活人。也许这才是他们的规矩呢! 这家是方圆百里皆知的接生婆家,女主人名叫春花。 主人家的女儿呵斥着拴在棚子下的狗,让客人进屋,两人一前一后地进到了春花接生婆的厢房。前面的有个三十来岁,中等个头,目秀面善,精练聪明,微笑的眼睛里总是透露出丝丝温情友善和利落干练,看起来像个绅士。可是春花大妈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这位青年左手脱帽,双手放在膝盖上向春花接生婆一边作揖一边说:“我是南边水磨沟的,家里媳妇生小孩难产了,听说春花大妈接生手艺高超,特来邀请,现在产妇母子的安危就落在您的手中,请您救救他们母子吧!”这位青年人有些激动,双目凝视着春花大妈,眼睛里透出那种无奈并渴望的目光,立在门口边,用乞求的目光看着一会大妈,慢慢地低下了头,弓着腰,双手放在前胸。他的随从紧紧跟在这位青年人的身后,低着头,帽子压得很低,看不清他的面目,双手托着一个大的包袱,这时候这位青年人从随从手中接过这包东西往前走两步坐在炕沿边说:“若春花大妈出诊接生,母子健康,日后将重重酬谢。” 春花大妈赶紧收一收手中的针线活儿,看着这位来客,努力辨认着,并非常有礼貌地请来客上炕就座,但来客的青年人伫立在门边,这时春花大妈理一理粗黑并有些凌乱的头发,抬头看到坐在炕头对面一直在吸烟的丈夫。 春花是本村人,虽然四十七、八岁,可人很精明,除了从不大的双眼中看到她的精明之外,她那黝黑麻利的双手,罗列着、摆弄着家务,膝下有二男独女,女儿大了,说好了婆家。明年春天播春麦时就嫁了。丈夫忠厚老实,是村南何叶尔家的老小,生来也没有多少主意,什么事都是老婆作主。个头不高,不管是冬天、夏天,他有一个习惯总是披一件衣服,双手藏在衣服后面背着,嘴上总是叼着一根烟,烟瘾号称本村老大,春花大妈自嫁给他就叫

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保护策略

●8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5期 领导谈 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名城 资源的保护策略 文/建设部副部长 仇保兴 (接上期)二、如何有效地保护利用城市高等 资源 1.注重文化自然遗产的多功能性、 独特性、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 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如果不注意这四大特性,就会犯重大的 错误。可能你的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却 是毁灭性的。风景名胜区除了旅游功能 以外,它还有其他诸多功能。 (1)遗产保护的功能。文化自然遗产是国家和民族 的象征,年甚至是数亿年自然的造化,所以保护 这一遗产就是保护了国家和民族的特 征。这也是西方发达的国家把所有的东 西都私有化了,而国家公园却是国有 的,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原因。当 然,我国也有许多专家提出建立这样的 管理体制,但我认为,至少目前我们还 行不通,因为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土地制 度不一样,我国风景区的土地属集体所 有,且国家目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全部 将其征用。(2)生态的载体。维护良好的 生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主要靠占国 土面积1%的风景名胜区。 (3)科教的场所。风景名胜区是自然科学研究和教学 的主要场所。斯坦福大学旁边有一个自 然保护区,60年来都是作为旅游基地来 开发,但是最近20年,斯坦福大学将这 一区域予以封闭,把它作为研究地球历 史和气候演变的全球科研中心,所以这 个地方就更加引人注目,世界银行投资 也比过去大大增加。 (4)对中国人而言,城市传统文化资源、历史街区和风景区资源,是三千万华侨的文化桥梁、景观桥梁,也是我们两岸统一的一件“武器”。海外华人问祖寻根,主要是看老城、看自然风貌,这是他们最为留恋的。正因为文化自然遗产有以上这些特点,所以,参观美国国家公园如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必须限时、限人并预约参观时间,有的要提前半年、一年预约才能进入参观。因为这些资源是脆弱的和不可再生的。2.推行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战略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个名为WT O 的机构即世界旅游组织,而且今年的世界旅游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同时还有一个WTT C 即世界旅游理事会,这些组织先后提出《可持续的21世纪旅游发展纲要》、《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战略》。在《21世纪旅游发展议程》中明确提出了,要在保护和增强未来机会的同时,来满足现实旅游者的需要。这就是说明,当代人的开发不能给下一代的开发留下遗憾,首先要在保护和增强未来的机会的基础上,才能满足现在旅游者的需要。同时指出,旅游产品应与当地的环境、社区、文化保护协调一致,这些产品是旅游发展永久的受益者,而不是牺牲者。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它的可观赏性和带来的长久利益,将旅游开发对当地的消极影响限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内。因为旅游开发,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那么多人来了,怎么办?这么多人来,会把草地踩平;还有许多人在珍稀的摩崖石刻上,刻上“××到此一游”等等,这些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把这些东西限制在最低的程度。世界旅游组织认为,《21世纪的旅游发展议程》是旅游发展最主要的指导原则,并根据这一原则,提出了三个要素:(1)任何旅游资源都要考虑承载能力。例如我国的九寨沟风景区,限定进入景区参观的人数,这是做得比较好。我们不鼓励进入景区的游客越多越好,如果进入的人过多,就会引发当地的生态失衡和资源破坏,以后就没人来了,这还算什么发展?所以必须考虑景区的承载能力。每一个风景点,根据不同的时间、条件承受人类活动有个法则即旅游环境容量,不能超过最高旅游环境容量。(2)推行绿色旅游产品。根据《21世纪旅游发展议程》,绿色旅游产品指的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产品。旅游开发本身,就应以资源的保护为前提,为核心。(3)取之于资源,用之于资源保护。来自于资源的收入,应用之于资源的保护。现在有的城市就不是这样,景区门票收入一卷而光,成为政府的第二财政,不是用来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而是用到别的地方上去,这就不对了。3.着眼于整体上保护城市的风貌和特点城市的风貌特点本身就是不断增值的财富。如何从整体加以保护?(1)辟新区,保旧城。因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历史都是非常悠久的,都有一个旧城。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旧城的保护要通过建设新区,尤其是各类开发区、大学园区都要结合卫星城的规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学生:古玥指导老师:萧葱 摘要 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旅游的范畴,其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符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旅游动机。对于民俗旅游开发保护当前面临着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的恢复传统民俗,尤其是传统民俗的精华部分,来保持传统民俗的丰富性。因为恢复传统民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重新构建农村社区的一个文化基础,能够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精华得以弘扬。同时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在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产生原因、开发形式及民族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的基础上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以期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特色;开发与保护; Folk cultural tourism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Major: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Gu Yue Supervisor:Xiao Cong Abstract Folk culture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ategory of national tourism, as a kind of a high level of culture touris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Folk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ourism means, especially with tourists for newly, travel motive of the prophet. To protect the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face a task, is to make as the recovery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especially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part, to keep the richness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Because restore traditional folk in a sense, is to build a culture of the rural community foundation, can make our Chinese nation thousands of years to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long 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produce good economic benefit and other positive impact, but also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s negative effect, such as the folk culture of the pre, commercialization assimilation, etc. Our country region is wide, national many, has the rich

跟我学锡伯族口语

跟我学锡伯族口语 乌市/郭尔佳(334670333)2007-11-2617:47:20跟我学锡伯族口语第一课 锡伯、满口语转写字母表 以后争取每天整理上传一课锡伯族口语学习内容 跟我学锡伯族口语第二课 1.a(叹)表示惊异;答应;啊 2.ame(名)父亲,爸爸 3.ambame(名)伯伯,大伯 4.ba(名)地方,土地 5.ma(形)粗;(语气)给(表示给予) 6.maf(名)祖先,祖宗 7.mame(名)奶奶,祖母 8.bi(代)我 9.fe(形)旧,陈旧 10.fi(名)笔 11.beda(名)饭,食物 12.em(数)一,一个 13.fa(名)窗户 14.bam(动)懒得(做),嫌麻烦 锡伯族口语第三课 1.nan(名)人 2.du(dou)(名)弟弟 3.te(名)现在,目前 4.mind(代)在我(手里),我(这儿) 5.ilam(动)站,立,停,止 6.nun(名)妹妹 7.tatem(动)拉,拽 8.dolum(动)倒,注入,灌 9.dulem(动)通过,渡过 10.dudum(动)躺下 11.ton(名)数字,数目 12.tem(动)坐,坐下,居住,住

13.lef(名)狗熊,熊 14.telem(动)张开,展开 15.nimem(动)疼,痛 16.lim(动)打开 17.bum(动)给 18.bo(代)我们,(名)房子,家 锡伯族口语第四课 heh妇女,妻子,母的 hel哑巴,结巴 meji一些,稍微 ajig小,微,袖珍 ambu大,巨,伟 aelim等候,承受,接受 alin山,山峰 aelhin名望,威望,名气,名声 aenem做什么,干啥 uxin农田,田地 teni刚才,刚刚,才 gehe姐姐,女士 ixhim抖落,抖动 taqixi学生 笔帖式(294770040)2007-11-2815:05:42 阿尔问=工作 依车满洲(147642920)16:33:22 下午 inenggi amala 额尔古伦父母原来是盛京(沈阳)熊岳人,1764年奉命西迁伊犁。1765年锡伯爱曼(部落)设为一昂吉,六个牛录。1767年增编两个部落后,按清政府颁发的旗纛的颜色编为八个牛录。额尔古伦父母被编入镶红旗(六牛录)。第二年(1768年)额尔古伦出生在镶红旗的这个农民家里。 额尔古伦从小为人忠厚,讲义气,喜读兵书,好武艺,勇敢而有谋略。十八岁他被选为披甲。在锡伯营严格的军事训练中,不到几年,他就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武艺高强 ,胆识过人的勇士。一次在卡伦巡查时,沙俄匪徒在我边境骚扰,抢夺我牧民的一群马匹,额尔古伦一人击败了二十名外寇,夺回了马匹。 还有一次,锡伯营总管图伯特到卡伦巡查,额尔古伦正好和入侵的外寇激战,他数次躲过敌飞镖,穷追不舍,将匪徒生擒过来。路上,匪徒想挣脱,拼命挣扎,额尔古伦稍一用劲,竟把他夹死在

6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单选题】XX玄武湖和XX西湖,周长都是十五公里左右,但是(A )的人文景观丰富得多。 2、【单选题】北宋时期,将XX玄武湖围湖造田,影响城市生态的江宁太守是(A )。 3、【单选题】XX西湖中有白堤和苏堤。白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苏堤是(C )主持修筑的,为西湖文脉的传承奠定了重要基础。 4、【单选题】因为严重的环境污染,XX城里一度“有水必臭”。当年桨声灯影的秦淮河被XX人自嘲为(B)。 5、【单选题】房地产开发为牟取最大利润,(D),造成地面、地下大量历史文化遗产被毁。 6、【单选题】二十一世纪初,有专家宣扬社会发展就要“不惜打破坛坛罐罐”。这里“坛坛罐罐”指的是(B)。 7、【单选题】随着城市产业转型,(D)逐渐成为实体经济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8、【单选题】文化资源不是消耗性资源,不会像其他资源那样(C ),而是越积累越丰厚,所以能生生不息,持续不断。 9、【单选题】(A )是最重要的城市竞争力。 10、【单选题】因为在土地开发前坚持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六朝建康都城夯土墙遗址,这一珍贵遗址得到保护,2014年建成了XX的又一家博物馆(B )。 11、【单选题】当前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中,(A )保护相对较好。如XX明城墙风光带,保护X围包括城墙本体、护城河、周边控制地带和绿化景观。 12、【单选题】(C)是文化资源保护的重灾区。虽然有动工前考古的规定,但由于时间紧、经费缺,常常只能做抽样考古。而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几乎都是被暗中毁掉。 13、【单选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牵涉到众多专业,相关专家学者应该发挥更多作用。

准确地说,(B)应该让专家学者发挥更多作用。 14、【单选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性强,急需专门人才,目前人才(A)的情况相当严重,这一状态亟待改变。 15、【单选题】因为东X、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XX建者,所以XX号称(C )。 16、【单选题】XX城市发展有善于利用自然山水的传统,2500年来,形成了(A)和谐交融的独特文化形象。 17、【单选题】XX的城市绿化历来为人所赞扬,又处于江南人文荟萃之地,所以将(B)作为城市形象定位。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自然与人文特色,也都可以提炼出独具一格的城市形象。 18、【单选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能仅限于恢复旧观、简单展示,必须结合(D )。 19、【单选题】历史文脉是城市时间与空间发展成果的沿续,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影响着城市物质与精神的发展模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是城市(D)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单选题】每个城市都要研究自己的文脉资源,特色与要素,优势与劣势,利用才有基础,(D)才有方向,才能做出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化产业,做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拳头产品。 21、【单选题】城市的创新能力决定于(A )。 22、【单选题】(C)的去留取决于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发展空间,包括生态环境、生活负担、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 23、【单选题】城市既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成为(C)的外在环境。 24、【单选题】长期生活在一座城市中,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固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人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又会对城市形成反哺。城市(B)就在城市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日积月累,丰富繁荣。 25、【单选题】六朝时期XX的文化成就辉煌。如科学家(A)推算出圆周率,是当时的最高

浅论辽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浅论辽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辽宁省地理位置独特,北接吉林、内蒙古,东接朝鲜,西接河北,南临渤海,是连接东北与中原的核心地带,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逐鹿中原多以此为军事重地和重要后方。鲜卑族以朝阳为都城发展至中原,满族以沈阳为都城发展到全国,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蒙古族建立的元及北元,都以辽宁作为重要后方基地。在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中,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创造了辽宁独特的地方文化,积淀下了辽宁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现象。 一、辽宁少数民族分布及自治概况 辽宁省是个多民族省份,其中汉族人口3710. 3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664. 3万人,占巧.2%。全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和蒙古族共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其中满族人口占全国第一位;蒙古族人口占全国蒙古族人口居全国第二位;回族24. 6万人,约占全国回族人口总数的%;朝鲜族24万人,约占全国朝鲜族人口总数的12%;锡伯族13. 2万人,约占全国锡伯族人口总数占66 %,居全国第一位。这

五个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9 . 5 %。所以,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以这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为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一)满族。辽宁是满族发祥地,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辽宁,主要分布在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等几个满族自治县所在的市和葫芦岛市。八个满族自治县(市)分别是:新宾、山由岩、清源、本溪、桓仁和宽甸,其中凤城、北镇撤县改市,满族自治乡、镇、街道88个。 二)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阜新和朝阳两市,分别占当地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76. 1%和%,分别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和33. 26%,两地合计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70%以上。两个蒙古族自治县是喀喇沁左翼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自治乡、镇、街道16个。 (三)朝鲜族。主要分布在辽河、浑河、太子河和鸭绿江流域以及大中小城镇和铁路沿线,主要居住城市是沈阳、抚顺、铁岭、营口、丹东等,朝鲜族自治乡、镇、街道12个。 (四)回族。主要分布在沈阳、锦州、鞍山、丹东、海城、开原等大中城镇,自治地方为建平北二十家子镇。 (五)锡伯族。辽宁是锡伯族的故乡,主要分布在

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摘要:当代,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问题也凸显出来。在城市迅速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仍然存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建筑与街区需要保护、街区历史混淆、城市记忆的丧失等问题,本文结合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实践,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文化内涵的挖掘、加大投入力度、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呼应等建议。 关键词:文化建设;历史文化资源;呼和浩特 在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人民也越来越渴望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发展。文化这个范畴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来说,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之一就是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做到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对于建设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文化名城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根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条例规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指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以确定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设计重视建筑的分布和设计、整顿历史保护区的环境和防止“破坏性建设”。针对这一点,本文试以呼和浩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中的若干问题为例进行探讨。 一、呼和浩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存在的问题 城市作为创造现代文明和集聚财富的最主要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它是文化和创新的策源地、交流与容纳的场所,它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它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于1986年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座蒙、满、回、汉等多民族共同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其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的特点直接影响到了这座城市的建筑风貌。在呼和浩特市境内,保存至今的有历代古城遗址近百座,较有代表性的有鲜卑民族建立北魏王朝之前的都城盛乐城遗址、辽金元时期的丰州城遗址、明清时期的归化城和绥远城,还有享誉国内外的跨越1日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遗址、王昭君墓、辽代万部华严经塔、历代古长城遗址,有明清时期的大召、席力图召、金刚座舍利宝塔等藏传佛教建筑,以及清代将军衙署、和硕恪靖公主府以及大量的传统民居、商肆建筑以及清真大寺等民族建筑等。这些具有北方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

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 报告

关于吉林省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文管一班三组

第一部分研究方法和目的

1、研究目的:为了了解吉林省民俗的发展状况,促进民俗产业健康发展,我们组织了这次面向吉林省居民的调查。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形式,由我们调查员随机寻找调查对象形成的调查结果。 第二部分样本总量和构成 1、样本总量(总166人,男86,女80)和样本的民族(汉104人,回7人,满13,朝12,蒙34人)分布(附图) 2、样本的年龄(20岁以下17%,20-25岁40%,30-45岁25%,45岁以上19%)构成(附图) 3、样本的收入(500以下16.7%,500-1000元25.7%1000-3000元34.3%,3000以上17.7%)构成(附图) 4、样本文化程度(博士0.3%,本科64%,大专24%,中专3%,高中9%,初中2%,小学1%)构成(附图) 5、综合分析(附图) 第三部分调查主要发现 以下所有内容都能够结合样本的属性进行分析如:不同的年龄、区域、性别、收入、文化程度等,同时也能够根据其中的几项进行多元对应分析。 一、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问卷18个条目,都是关于民俗文化的陈述,分为如下4个维

度: 1、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共7项 2、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态度:共5项 3、获得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知识的渠道:共1项 4、对整改与发展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态度:共2项对所有的问题,都要求受试者在A、B、C、D中作出一个选择。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 (1)在对“能吉林省旅游特色品牌”的调查中,有 58%的人选择吉林雾凇,43%的人选择长白山,而选择吉 林美食和民俗文化的人比例相对较低。 在调查结果来看,人们不但把雾凇看作是吉林的特 色,更把它看做是吉林旅游特色品牌。而在全国范围内都 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长白山则稍微逊于吉林雾凇。在多山 的中国,这个现象是能够理解的,毕竟雾凇更具有地域特 色。 (2)在对“吉林民族风俗的了解”的调查中,有58% 的人选择“长春国际雕塑展净月潭冰雪旅游节电影 节”,60%的人选择“长春冰雪节森林旅游节国际旅游 节”。而选择“藏族传统节日”和“延边寒食习俗”的均 不足5%。

中国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

浅谈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管理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各类的文化资源可谓数不胜数,中国拥有275红地方剧种,世界遗产45处,位居世界第二位,其它的文化资源更是多如牛毛,然而中国的文化产业却没有发展的很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这里看来,文化资源并不是谁占有谁就有主动权,而是谁先很好的开发利用,谁就占有优势,中国的文化资源是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利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让人有种“资源诅咒”的意味。另外中国大量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和管理同样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很大缺点。 因而我认为文化资源的利用需要将开发、保护与管理三者相结合。 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文化顺利生产进行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技术措施和活动。现在中国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大致上是招商引资和集体开发的模式,这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问题。农家都是农家乐,形式过于单一,项目链条过短;名人故里之争,都争着建设主题公园,然而对于名人的性质也不加分辨,潘金莲故里也有人抢,形式雷同;另外还有地方在没有制定规划之前就进行盲目开发,导致资源破坏,或者效果不好;很多文化资源闲置的问题就更不用说了。这是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因而我认为文化资源开发应该:①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②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③本着统筹性原则,统筹规划、整体协调;④考虑价值和经济效益。⑤政府应该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上担负起切实责任。 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关系最为密切。目前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城市化进程也明显加快,在大量拆迁的建筑中很多古建筑也未能幸免建国初期的北京城墙拆迁,武汉修建地铁江汉路一部分百年古建筑也即将被拆除,而很多的文化资源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即将遭受重大毁坏。这就是目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现状:在建设中被破坏,由于城市条件的改善而遭到非妥善协调。究其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和管理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缺乏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观念,对于很多就得遗迹被遗忘,被破坏;另外还有政策原因、经济原因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够划分很清晰的界限。针对上述问题和现状,我对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和管理提出以下建议:1.应该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保护是开发的前提;2.在开发前应该进行认真规划、从而避免盲目开发、雷同开发;3.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将积极效益与社会效益近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4.政府在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方面应该出台相关法法律法规;5.本国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方面应该借鉴西方先进的模式和经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