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韩法势
- 格式:wps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池上·小娃撑小艇原文、译文及赏析池上·小娃撑小艇原文、译文及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白居易《池上》原文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唐·白居易《池上》注释①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②撑:撑船,用浆使船前进。
③艇:船。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⑥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⑦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全草类。
⑧一道:一路。
⑨开:分开。
唐·白居易《池上》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管怎样隐藏,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唐·白居易《池上》赏析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
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1]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天可度-恶诈人也唐代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妇为参商。
劝君掇蜂君莫掇,使君父子成豺狼。
海底鱼兮天上鸟,高可射兮深可钓。
唯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
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
阴阳神变皆可测,不测人间笑是瞋.这是一首关于:的诗翻译赏析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白居易《浪淘沙》两首鉴赏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一起欣赏下这几首诗歌。
浪淘沙·海底飞尘终有日唐代:白居易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注释①海底飞尘:即沧海成尘。
比喻人世短暂。
②山头化石:古代传说,有女子送夫从役远方,立于山上望夫,化为石。
此处借咏思妇。
浪淘沙·一泊沙来一泊去唐代:白居易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
注释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后演为词牌。
②泊:浪花。
秋游唐代:白居易下马闲行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
何事古今诗句里,不多说著洛阳秋。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由创作,被选入《》。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年。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王孙:贵族,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茂盛的样子。
这两句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题《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
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传说自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看看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及至披阅白居易的诗,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别茶人”白居易“别茶人”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酷爱茶叶,自称是“别茶人”。
读白居易的诗作,不难发现诗人一生的嗜好惟诗、酒、琴、茶。
他在饮茶时,对茶、水、具的选择配置和候火定汤很是讲究。
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是当年白居易烹茗处。
白居易是唐朝极负盛名的大诗人,也是一个很有品位的茶客。
他酷爱茶事,自称是一个“别茶人”。
即使在今天,白居易也是一位品茶高手。
他老人家一生写了二千多首诗。
提及茶事的有六十三首之多,应居唐朝诗人之冠。
每每精读白居易茶诗,伴着一丝半缕茶香,不禁遥想大唐之茶韵,领悟香山居士之茶魂。
自称“别茶人”白居易在九江做司马的时候。
一天,他收到四川忠州刺史李宣给他寄来的一包新茶,品后,正在病中的他,欣喜莫名,顿感病情好了许多。
即刻提笔赋诗一首:“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先寄人,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白居易在收到新茶时的心情实在是高兴,同时也对朋友赠茶表示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白居易一生的嗜好,应该说,是诗、酒、茶、琴。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
谁道吾今无往还?”在此诗里,白居易认为能够与自己相依相伴的,惟有琴和茶了。
在白居易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写作中,他几乎是离不开茶的,为了这个,他写道:“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
”白居易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诗人,对茶能激发诗兴的作用他说得更实在:“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这些是说茶助文思,茶助诗兴。
以茶醒脑的。
反过来,吟着诗,饮茶也更有味道。
山泉烹茶由于白居易喜好饮茶。
因此。
他的朋友们就不断地给他邮寄茶叶来。
叹春风兼赠李二十侍郎二绝唐代树根雪尽催花发,池岸冰消放草生。
唯有须霜依旧白,春风于我独无情。
道场斋戒今初毕,酒伴欢娱久不同。
不把一杯来劝我,无情亦得似春风。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翻译赏析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莫作妇⼈⾝,百年苦乐由他⼈。
⽩居易《太⾏路》⼈⽣莫作妇⼈⾝,百年苦乐由他⼈。
【译⽂】⼈⽣在世,最好不要⽣为妇⼈,否则⼀⽣的苦乐,全都要操纵在他⼈的⼿⾥了。
【出典】⽩居易《太⾏路》注:1、《太⾏路》⽩居易太⾏之路能摧车,若⽐⼈⼼是坦途。
巫峡之⽔能覆⾈,若⽐⼈⼼是安流。
⼈⼼好恶苦不常,好⽣⽑⽻恶⽣疮。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为参商。
古称⾊衰相弃背,当时美⼈犹怨悔。
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改。
为君熏⾐裳,君闻兰麝不馨⾹。
为君盛容饰,君看⾦翠⽆颜⾊。
⾏路难,难重陈。
⼈⽣莫作妇⼈⾝,百年苦乐由他⼈。
⾏路难,难于⼭,险于⽔。
不独⼈间夫与妻,近代君⾂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路难,不在⽔,不在⼭,只在⼈情反覆间。
2、注释:唐.⽩居易《⽩⽒长庆集》〈太⾏路〉,注云:「太⾏路,借夫妇以讽君⾂之不终也。
」太⾏句:太⾏⼭,⼜名五⾏⼭、王母⼭、⼥娲⼭。
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脉和地理分界线。
太⾏⼭北⾼南低,⼤部分海拔在1200⽶以上。
⼭西⾼原的河流经太⾏⼭流⼊华北平原,流曲深澈,峡⾕毗连,多瀑布湍流。
太⾏⼭路崎岖难⾏,往往造成车毁⼈亡。
坦途:平坦之路。
巫峡之⽔:巫峡⽔急浪⾼,⾈⾏极险。
安流:平安的⽔道。
内史、纳⾔:刘餗《隋唐嘉话》⾔:李昭德为内史,娄师德为纳⾔,相随⼊朝。
可见“内史”和“纳⾔”都是官名。
3、译⽂:太⾏⼭的道路崎岖不平,往往使得⾏⾛其间的车⼦损坏掉,但是和⼈⼼⽐较起来,太⾏⼭反⽽成为平坦的道路了。
巫峡的⽔能够使⾏经其间的船只翻覆,但是如果和⼈⼼⽐较起来,巫峡的⽔反⽽成了波澜不起的川流了。
⼈的爱好与厌恶之⼼反覆不定,喜欢这个⼈的时候,可以喜欢上了天;厌恶这个⼈的时候,就说这个⼈满⾝都长了疮疤。
和夫君结褵不到五年,突然间,两⼈就从原本恩爱的⽜郎、织⼥星,成了难以相见的参星和商星。
古⼈说:⾊衰爱弛,当时的美⼈还觉得很怨恨呢;更何况是我的容貌还没有改变,夫君的⼼却早已改变了呢?为了夫君,我把⾐服薰得⾹喷⽓四溢,夫君闻到兰麝的⾹味却不觉得⾹;为了夫君,我努⼒的梳妆打扮,夫君看到我满头的⾦翠却仍然觉得颜⾊如⼟。
《琵琶行》分层赏析《琵琶行》分层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分层赏析,参考一下。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分层赏析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
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
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
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岁除夜对酒唐代衰翁岁除夜,对酒思悠然。
草白经霜地,云黄欲雪天。
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
洛下闲来久,明朝是十年。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翻译赏析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
处于弱势而把自己摆在低下的位置,守柔弱之势、沉心敛气、辨识先机、不立危墙之下、化解危机于未萌,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其境遇反倒比处于强势地位要好。
此“弱”非彼弱,此弱可谓外柔内刚、弱于形而强于神,是故柔弱可以胜刚强。
所以,儒家、道家都教人不要过刚,过刚则易折。
水处在低下的位置,其纳入的支流不都是干净清爽的;降尊纡贵、以退让求共荣有时也会被误解、被人视为愚钝可欺。
只有真正悟道、以水德立命的人,才能坦然受之、泰然处之、不计一时得失,虚怀若谷、延纳百川才能成就江河之博大、泰山之高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说,为社稷主,为天下王,必然要忍辱受诟,最后到达大道无形的至高阶段。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柔弱胜刚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星河中,秦王嬴政也许是最璀璨的一颗。
他13岁即位,39岁称帝,9年灭了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个国家,在政治上开创了大一统的文化,经济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规模经济效应。
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王朝、修万里长城、推行郡县制、收缴民间兵器、焚书坑儒等等,用的都是强权,当时的秦始皇及其宗室勋亲比那些反抗力量不知强大多少倍,于是秦始皇就根据这种物质力量对比下了判断:秦王朝将凭借强权力量,永生永世地传下去。
结果如何呢?“祖龙死而地分”,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46年,传到二世胡亥时就灭亡了。
秦王朝短暂的历史犹如一场壮观的烟火:从功可强成、名可强就、普天之下惟我独尊到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诺大一个秦王朝顷刻之间分崩离析;从强胜到二世而斩,验证了强者易折、“柔弱胜刚强”这个道理。
汉高祖刘邦到汉初的几任皇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秦王朝相反的例子。
秦末年间的“楚汉相争”,刘邦最终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将“柔弱胜刚强”演绎得淋漓尽致。
但是经过秦末的连年征战,刘邦得到的是一个百业凋零、百废待兴的战后残局。
对此,汉高祖刘邦到汉初的几任皇帝都吸取了秦王朝强权、暴政的教训,在“清静无为”的指导思想下,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终于开创了被司马迁称为“德至盛也”的文景之治。
《韩非子译注》前言大凡人们需要的东西,才可能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反言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能经久不衰的,也必定是对人们有用的东西。
《韩非子》之所以能够经历两千多年的筛选而仍然广为流传,其原因也无非如此。
现代曾有人说:“韩非的文章如《五蠹》、《显学》之类,完全是一种法西斯式的理论。
”(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497页。
)《五蠹》、《显学》之类是韩非的代表作,所以此言实际是说,韩非的学说就是一种法西斯式的理论。
这种观点是不够公允的。
我们现在还需要读《韩非子》,难道我们需要法西斯?毋庸讳言,《韩非子》一书的确将人类那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作了淋漓尽致的揭示与深刻入微的剖析。
但平心而论,人类难道就没有这种恶劣的情欲?这种恶劣的情欲就不值得探究?诚如恩格斯所说:“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动作用的灵魂。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77页。
)“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37页。
)可以说,一尘不染、六根清净的高士是十分罕见的,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乏利欲之心,而在左右社会发展的统治管理阶层中,更不乏贪欲和权势欲。
这种恶劣的情欲既然存在,何必因为其鄙俗而讳莫如深?应该说,《韩非子》中这些大胆而透彻的写真对于我们认识人类的本性与社会的现实是极有帮助的。
更为可贵的是,韩非不仅透视了这种鄙俗的贪欲和权势欲,而且还精心策划了一整套平衡人们情欲的方法——用法律来调整,用毁誉来制约,用权势来驾驭,用术数来操纵。
这些方法中虽然不乏卑鄙肮脏乃至令人毛骨悚然的手段,但实际上是不能把它贬为法西斯的。
我们应该看到,韩非所提供的这些卑鄙肮脏的手段,固然是先秦的思想成果在他头脑中经过深刻反思后的产物,但实际上不过是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与复杂诡诈的社会道德在理论界的投影。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诗注释翻译赏析《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原文钱塘湖春行⑴孤山寺北贾亭西⑵,水面初平云脚低⑶。
几处早莺争暖树⑷,谁家新燕啄春泥⑸。
乱花渐欲迷人眼⑹,浅草才能没马蹄⑺。
最爱湖东行不足⑻,绿杨阴里白沙堤⑼。
词句注释⑴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
因古时杭州名为钱唐,故名。
之前为“钱唐湖”。
⑵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⑶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
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⑷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春时初来的燕子。
⑹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⑺没(mò):隐没。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足:满足。
⑼白沙堤:指西湖东面的白堤,上有断桥等名胜。
白话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创作背景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
这首《钱唐湖春行》当作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作品鉴赏钱唐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此诗写杭州西湖,堪比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充分地表现了西湖的美景神韵。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惜牡丹花》白居易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惜牡丹花》白居易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惜牡丹花》白居易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导语】⽩居易是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居易官⾄翰林学⼠、左赞善⼤夫。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居易的诗词《望驿台》,欢迎阅读! 《望驿台》 靖安宅⾥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尽,居⼈思客客思家。
【注释】 1、望驿台:在今四川⼴元。
驿:旧时供传递公⽂的⼈中途休息、换马的地⽅。
2、当窗柳:意即怀⼈。
唐⼈风俗,爱折柳以赠⾏⼈,因柳⽽思游⼦。
3、扑地:遍地。
4、春光:⼀作“春风”。
5、居⼈:家中的⼈。
诗中指元稹的妻⼦。
客:出门在外的⼈。
指元稹。
客:在外的⼈,指元稹。
【赏析】 ⽩居易的和诗更为出⾊。
⾸句“靖安宅⾥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他的夫⼈韦丛当时就住在那⾥,诗⼈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然联系到元稹的妻⼦。
“当窗柳”意即怀⼈。
唐⼈风俗,爱折柳以赠⾏⼈,因柳⽽思游⼦,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
读者从这诗句⾥,可以看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
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
春意阑珊,落红满地。
元稹⼀⼈独处驿邸,见落花⽽念家中如花之⼈。
这⼀句巧⽤⽐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
三句“两处春光同⽇尽”,更是好句。
“尽”字如利⼑割⽔,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在天涯的感伤情绪。
“春光”不单指春天,⽽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
“春光同⽇尽”,也就是两⼈预期的欢聚落空了。
这样,就⾃然导出了“居⼈思客客思家”。
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天,但这⼀⽇既是春尽⽇,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
⼀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之外的两颗⼼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是⼀个“思”字。
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地展开。
⾸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
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思⽽思字灼然可见。
三句推进⼀层,写出了三⽉三⼗⽇这个特定时⽇由希望转⼊失望的刻⾻相思。
但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
唐代诗人白居易描述唐都长安城的诗白居易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那么在他的众多诗作当中,有哪一首诗作是描写唐都长安城的布局呢?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登观音台望城》讲述长安城百千家的分布像围棋盘一样,十二条大街把城市分隔得像整齐的菜田。
远远望见官员们上朝打的火把,像一串星宿一样在大明宫门附近。
作品原文登观音台望城[1]拼音:dēng guàn yīn tái wàng chéng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2]如种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3],一条星宿五门西。
注释[1]:城指长安城。
[2]:长安城内有笔直的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
这里“十二街”是虚指。
[3]:官员上朝打的火把。
翻译唐长安城布局异常整齐,街道宽阔平正,城市绿化、美化都很讲究,有严格要求。
唐长安城形如棋盘,城内各坊都有统一规格。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中国唐代诗人。
生於唐代宗大历七年巩县今河南巩义,祖籍山西太原,卒於武宗会昌六年。
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後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司马。
长庆年间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宝历二年825年,调任蘇州刺史,後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後卒於洛阳的香山。
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
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
有《长庆集》诗二十卷,《後集》诗十七卷,《别集补遗》二卷。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申韩法势
一.战国 时法家 申不害 和 韩非 的并称。后世以“申韩”代表法家。亦以称
申 韩 之学。《史记·李斯列传》:“若此然后可谓能明 申 韩 之术而脩 商君 之
法。”《后汉书·酷吏传·樊晔》:“政严猛,好 申 韩 法,善恶立断。” 清 姚鼐
《闻香茝兄擢广东按察使却寄二十韵》:“政竝褒 召 杜 ,道必闭 申 韩 。”
借指酷法。 清 谭嗣同 《仁学》三七:“自 秦 垂暴法,於 会稽 刻石,
宋 儒炀之,妄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瞽说,直於家施 申 韩 ,闺闼为岸狱。”
王夫之:“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人们以申韩之术待下,以老庄之道待
上,以申韩之权求治,以庄周之滑处乱。
二、“儒表”之下的“法道互补”
以上比较具体化为下表:
儒家吏治观 法家吏治观
性善论 性恶论
伦理中心主义:亲亲上贤,竞于道德 权力中心:贵贵尊官,争于气力
行政正义优先 行政安全优先
“贤者居位”:德治 强者为王:刑治
“从道不从君” 君权至上
重视“仁义道德” 重视“法、术、势”
特殊主义“礼治” 普遍主义“法治”
“儒为帝师” “以吏为师”
提倡不怕死、不贪钱的清流精神 排斥“不畏重诛、不利重赏”的“无益之臣”
“出以公心”的荐贤制 形式主义的考试制
内举不避亲 厉行回避制
主信臣忠,用人不疑 以私设私,设事防事
秦先生认为,从秦至清的整体看,中国吏治传统的主流是“儒表法里”,即说
的是儒家政治,行的是法家政治;讲的是性善论,行的是性恶论;说的是四维八
德,玩的是“法术势”;纸上的伦理中心主义,行为上的权力中心主义。尽管这种
表里差异,各国皆有,然而它国是“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我国则则根本就说的
是一套,做的是一套,各自有自己取法的价值体系。这样造成的人格分裂则是由
道家来润滑与弥合的。
道家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司马谈)
单就“无为”而论本无所谓对错。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
强者“无为”就沦于苟且。权力对全力“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则
意味着奴役。••••••问题在于:道家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学说,这就
把无为等同于苟且了。庄子就认为人得势时有为,失势时无为。把苟且奉为崇高
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不可分: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物出于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
有彼是非哉?果且无彼是非哉?”“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无
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法家指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
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儒矣。而庄子曰:马亦鹿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
齐”也。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谓其
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
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
在这样一种(儒法道)三元互补结构中,儒家的地位可以说是最为尴尬的:
表面上它的地位最为尊崇,••••••实际上它作为一种价值却又最为虚悬,它不像基
督教价值观之于传统西方真能主宰人们的内心世界,只是受外在结构的制约才出
现“取法”与“仅得”的差距。而在传统中国,不仅外在结构一直是“百代都行秦政
制”,从来只有“霸道”而不见“王道”,而且内心世界也很难说真有儒家圣贤的多
少地位。千百年来多少大儒都感慨“内圣”难以开“外王”,其实真正的问题是国人
的“内”心本无“圣”,何以谈“外王”?
王夫之:“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人们以申韩之术待下,以老庄之道待
上,以申韩之权求治,以庄周之滑处乱。在上者指鹿为马,在下者难得糊涂。而
无论哪种状态下,儒家的仁义道德之说都处于尴尬状态,当然不是说它全无影响,
但其影响实不可夸大,它既非万恶之渊,也非百善之源。
经济上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价值观念上一管就假,一放就恶。专制王朝常
以剥夺臣民自由而厉行法禁来维护“纲常名教”,以“罢黜百家”来“独尊儒术”。但
“罢黜百家”只能导致假话泛滥,厉行法禁只能培养法吏人格,而法吏人格在价值
上只能导致犬儒化。法禁一旦松弛,人们便由申韩而老庄、“逍遥”地大纵其欲,
从而出现礼崩乐坏、纲常扫地的局面,犬儒哲学转化为痞子行为。早就“看透了
一切”的聪明人从“存天理灭人欲”的高调一变而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转眼
间事耳。
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与其说是“儒道互补”,不如说是尊儒表象下的“法、道
互补”更确切。其特征是:以追求专制权力为中心,在强权之下唱高调,说假话。
强权不及之处,则痞风大盛,道德失范,几成丛林状态。
申韩指的是战国后期的申不害和韩非,他们是当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
非综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君王驭臣之术)治,慎到的“势”
治,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王统治术,对后世影响
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