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第四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第四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第四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第四章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A.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 )

B.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 )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D.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 ( )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 )

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 )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 )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3.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 )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 )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 )

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 )

B.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 )

C.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 )

D.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5.市场经济是:()

A.和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式 ( )

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形式(√)

C.有国家干预和调节的一种经济形式 ( )

D.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一种经济形式 ( )

6.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 )

B.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 )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 )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7.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 )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 )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 )

8.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和包括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是:()

A.劳动商品的出现 ( )

B.雇佣劳动的存在 ( )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 ( )

D.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的存在(√)

9.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 ( )

B.创造剩余价值 ( )

C.创造必要价值 ( )

D.创造使用价值(√)

10.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

A.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对立 ( )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 )

C.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 ( )

D.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对立(√)

11.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由:()

A.价值构成的 ( )

B.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

C.资本构成的 ( )

D.货币构成的 ( )

12.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的统一的,这对矛盾解决有赖于:()

A.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 )

B.货币的出现并充交换媒体(√)

C.商品的出现 ( )

D.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 )

13.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他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 )

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 )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 ( )

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A.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 )

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 )

D.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劳动形式 ( )

1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 )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 )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 )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6.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以抽象劳动为尺度 ( )

B.以私人劳动为尺度 ( )

C.以剩余劳动为尺度 ( )

D.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1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在的社会正常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种“正常生产条件”是:()

A. 全社会所有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 )

B.全社会大多数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 ( )

C.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先进技术装备水平 ( )

D.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大多数产品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18.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 )

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 )

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 )

19.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0.“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A.使用价值是个历史的范畴 ( )

B.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 )

C.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 )

D.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21.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这时生产的商品的:()

A.价值与价格将随之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 )

B.价值与价格将随之发生同方向的变化(√)

C.价值不变,价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 )

D.价格不变,价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 )

2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 )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 )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 )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3.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

A.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 ( )

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 ( )

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

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 ( )

24.价值规律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是通过:()

A.价格始终同价值相等实现的 ( )

B.价格高于价值实现的 ( )

C.价格低于价值实现的 ( )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25.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学说 ( )

B.生产价格理论 ( )

C.劳动二重性理论(√)

D.劳动力商品理论 ( )

26.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上的贡献在于:()

A.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 )

B.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原理(√)

C.扩展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容和范围 ( )

D.提出了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问题 ( )

2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A.一切社会经济制度共有的 ( )

B.简单商品经济的前提 ( )

C.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的决定性条件 ( )

D.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2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A.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的 ( )

B.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决定的 ( )

C.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 )

29.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是,随着其使用价值的消费:()

A.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全部丧失 ( )

B.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 ( )

C.只会创造新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 )

D.会创造新价值,并且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3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 )

C.一般等价物固定为货币

D.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 )

31.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上,正确的论断是:()

A.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 )

B.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成为资本 ( )

C.凡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都是资本( )

D.只有能增殖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

32.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资本不同部分的物质形态不同 ( )

B.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C.不变资本不体现剥削关系,可变资本体现剥削关系 ( )

D.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 )

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B.转移价值的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 )

C.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 ( )

D.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

34.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是指:()

A.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起点 ( )

C.剩余劳动时间的起点 ( )

D.必要劳动时间的终点 ( )

35.绝对剩余价值是:()

A.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 )

B.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 )

C.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 )

36.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靠:()

A.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 )

B.工作日不变,增加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 )

C.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D.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 )

37.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 )

C.超额剩余价值 ( )

D.利润 ( )

38.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A.不变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 ( )

B.资本家的赚钱程度 ( )

C.固定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 ( )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39.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指:()

A.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 ( )

B.价值规律 ( )

C.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 )

D.剩余价值规律(√)

40.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A.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B.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 )

C.资本积累本身就是扩大再生产 ( )

D.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无内在联系 ( )

41.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 ( )

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关系 ( )

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关系(√)

D.厂房、设备和原材料的比例关系 ( )

42.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

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 )

B.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之间的比例 ( )

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 ( )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43.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 )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 ( )

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 )

4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A.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B.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 )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扩大 ( )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 ( )

45.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

A.人口繁殖过多过快的结果 ( )

B.工业吸收的人口绝对减少的结果 ( )

C.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条件下资本积累的结果 ( )

D.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条件下资本积累的结果(√)

二.多选题

1.一切商品都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这是因为:()

A.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商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C.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必然有价值 ( )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个别劳动 ( )

B.社会劳动 ( )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3.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 )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

A.它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

B.它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C.它是决定和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 ( )

D.它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

A.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 ( )

B.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其它生活来源(√)

C.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D.劳动力具有价值 ( )

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自身的价值 ( )

7.资本主义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是:()(0分)

A.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可以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 ( )

B.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C.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式(√)

D.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

8.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矛盾有:()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 )

B.生产社会化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C.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D.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有计划和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9.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

A.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控制的政治职能(√)

B.对邮政、铁路、水路、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职能(√)

C.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 )

D.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 )

10.资本主义政权的分权制衡是指:()

A.立法权(√)

B.管理权 ( )

C.行政权(√)

D.司法权(√)

三.判断题

1.产业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统一。

A.正确(√)

B.错误 ()

2.产业资本循环顺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A.正确(√)

B.错误 ()

3.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在循环中的职能不

同。

A.正确(√)

B.错误 ()

4.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价值的创造。

A.正确 ()

B.错误(√)

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工人劳动的报酬。

A.正确 ()

B.错误(√)

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A.正确 ()

B.错误(√)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过多超过劳动人民需要的矛盾。

A.正确 ()

B.错误(√)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A.正确(√)

B.错误 ()

9.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政治职能。

A.正确(√)

B.错误 ()

10.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性质的直接表现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A.正确 ()

B.错误(√)

1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A.正确(√)

B.错误 ()

马克思试题及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三、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五、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六、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七、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八、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九、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十、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十一、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二、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十三、 二、多项选择题 十四、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十五、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E.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十六、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E)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十七、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十八、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E.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大学考试试题含答案马克思主义样卷三P

1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2.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1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14.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 15.从起源上说,国家是( ) 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的产物和表现 D.人们协调公共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1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种观点属于(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宿命论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观点 17.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和壮大了我国的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说明(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上层建筑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18.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 A.各种经典文献 B.科学家的活动 C.文学艺术家的活动 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19.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矛盾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进步社会势力和保守社会势力的斗争 20.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整理

————————————————————————————————作者:————————————————————————————————日期:

辨析题 绪论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答这一说法错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要生搬硬套、机械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答这一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科学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实描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这一客观现实,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因而它又是科学的。 第一章 1、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这一命题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存在”一词只有与意识相对应时才具有确定的含义,即指物质。如果笼统地说“世界统一于存在”, 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错误命题。因为“存在”指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物质是一种存在,精神也是一种存在。因此,正确的说法是“世界统一于物质”。 2、错误的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答:此观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其中,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产生预期的好的效果,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错误的意识不是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只是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不利的。 3、否定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答案

北京科技大学远程与成人教育学院2011学年第2次远程课程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符号填写在附加答题纸上。每小题1分,共20分) 1、金融资本是由 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D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自由是指 D A.摆脱了自然规律的束缚 B.摆脱了社会规律的束缚 C.能够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 D.实现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C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工人罢工和起义 C.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7、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其中包含的涵义有A A.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B.世界各国家、民族是没有差异的 C.人类的文化观念和想法是完全相同的 D.人类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8、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B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C A.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1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C A.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B.认识论上的经验论 C.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D.认识论上的唯理论 12、资本的本质是D A.一定量的货币 B.一定量的生产资料 C.投入到生产中的货币和生产资料 D.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基本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2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D 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点观的论理唯持坚否是 D. 点观的.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包含全部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B )0-5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D )1-35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这是一种( A )1-37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B )1-54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C )1-57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B )1-56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7.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1-71 A.风来雨至,电闪雷鸣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D.夜尽昼至,昼尽夜来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A )2-102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9.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 A )2-106 A.感觉B.概念C.判断D.推理 10.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是一种( B )2-107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理论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1.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 C )1-36(与辩证唯物法结合理解)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12.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D )3-135 A.语言学B.逻辑学C.数学D.哲学 13.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3-139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方式

马克思大学期末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主观的。错误。单靠大脑人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3.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 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但社会规律一旦形成同样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如果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则说明规律能为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4.辩证法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它否定的理解正确。其一:辩证法认为现存事物既包含肯定因素,也包含否定因素;其二: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相对于更高的条件而言,现存的事物必然要失掉存在的合理性。5.社会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一旦形成后制约人的活动,这就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但人可认识.利用.驾驭规律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服务。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直接地改造客观世错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不可能直接创造什么东西。7.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8.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误。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错误。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10.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错误。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而不是时间的新近。1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之所以是错误,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1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误。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章1.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错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两种属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所有真理都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所有真理都是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所以,真理既符合唯物论也充满着辩证法,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拆开去认识是错误的。2.能动反映论与消极反映论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能动性。正确。能动反映论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不仅承认认识的能动性,而且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3.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理性认识。错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它只是现象的.表面的.直接的认识。它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须经过一番改造制作,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从现象中概括本质的东西来,才能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当然要得到理性认识必须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但材料再丰富,不经过改造制作,仍只是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认识。4.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误。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2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 B ) 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如何回答( A ) 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是否永恒发展的问题 3.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 B ) 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4.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D )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 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这里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A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是( D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7.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 D ) 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 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D )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理论—实践—理论D.实践—认识—实践 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A ) A.形象性B.能动性 C.客观性D.抽象性 1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B )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最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最新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大学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17 2、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P18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P18 4、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P18 5、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P18 6、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P18 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P18 8、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P18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全面地看问题。P19 10、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P19 11、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时对价值规律的否定。P19 12、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P19 13、矛盾就是斗争。P19 14、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所以说理论高于实践。P19 1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P19 17、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可变资本。P19 18、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P19 19、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P19 20、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而生 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P19 2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P20 2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20 24、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20 2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P20 2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P20 28、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P20 29、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P20 30、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P20 3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P20 32、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P20 1、世界同一于存在。P34 2、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P34 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 污染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危机。P34 4、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P34 5、“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P34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P35 7、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P35 8、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P3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七).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4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 .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 . 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A .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 .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 .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 .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运动的( A .必要准备 B .外在表现 C .一种特殊状态 D .一种必然结果 5.相对静止是指( A .事物绝对不动 B .事物永恒不变

C .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 .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A .主观反映 B .歪曲反映 C .虚幻反映 D .正确反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 .事物数量的增加 B .事物的一切变化 C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 “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一种(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朴素辩证法观点 C .相对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观点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 一种( A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 .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辨析题和简答题(前四章四章_辨析题及答案)

绪论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 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对。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6小题,共计18分) 1、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的终端; 2、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5、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6、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3、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4、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5、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6、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2、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3、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用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4、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食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5、抽象劳动;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6、生产集中;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共计20分;只判断,不需说明理由)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 3、根据生产力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形态。(× )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辨析题期末考试

绪论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错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统一。 2、马克思主义是十九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时代变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错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帝国主义时代带领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错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错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载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载着,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试题最终考试题及答案

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矛盾 2、真理 3、社会形态 4、剩余价值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将其符号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 2、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是: ()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3、古希腊哲学史上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4、“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5、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地理条件; B 人口因素; C 社会意识; D 生产方式

6、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改变社会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 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C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D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A 国有垄断资本; B 私人垄断资本; C 资产阶级国家; D 资本输出 9、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 德国古典哲学; C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0、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A 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 不再受自然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社会状态; C 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 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的社会状态 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符合题意的,将其符号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该题将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意大利文艺复兴人道主义思想

马克思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实事求是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 A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 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1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B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事物的度 C.确定事物的质 D.认识事物的量 17.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C )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18.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 A.风来雨至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