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杨树腐烂病的发病原理及防治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297.98 KB
- 文档页数:1
L i n y e g u o s h u杨树腐烂病又名烂皮病、臭皮病、出疹子等,属于杨树主要枝干病害之一,在发生期间,不仅只对杨树造成影响,还会对柳树、榆树、蔷薇科、刺槐等多种植物、品种造成危害。
被腐烂病危害的杨树在感病后不及时治疗,将会出现枯死,严重影响杨树的造林、绿化效果。
基于此,技术人员在开展林业管理期间,应当重视对杨树腐烂病的防治管理,明确杨树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做到高效预防,减少其对杨树林业生产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杨树为杨树科杨属植物落叶乔木的通称,在我国杨树的种类包含50多种。
杨树在生长期间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种植面积分布广阔,其品种类型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易改良、易无性繁殖、速生丰产性强、经济效益性高等特征,是我国的植树造林、市政绿化、木材加工等方面的主要树种之一。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于环境生态重视性的提升,在开展退耕还林、廊道绿化、农田林网等林业工程实施期间,营造了大量优质的杨树丰产林,杨树的种植面积在我国也显著提升。
在杨树种植面积显著扩展的同时,杨树腐烂病的发病概率与危害症状也呈现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杨树造林的优质效果。
杨树腐烂病又名杨树烂皮病,主要以危害杨树树干部位,为我国重要的森林植物检疫病害之一。
杨树腐烂病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危害较为严重,在部分杨树速生品种中,发病率最高可达到90%,严重影响我国林业事业的良好发展。
基于此,为了避免杨树腐烂病对林业产业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将对杨树腐烂病的辨别技术、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等进行简单叙述,以期能够为林业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建议。
一、杨树腐烂病致病原造成杨树出现腐烂病的致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污黑腐皮壳属真菌,属于无性型半知菌亚门全黄壳囊孢菌。
致病菌在冬季以子囊壳、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危害部位的组织内进行越冬。
直至翌年春季外界气温回升后,子囊孢子成熟,随后借助外界的风雨、昆虫、鸟类等进行传播危害。
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致病菌的分生孢子会从杨树的枝干、树枝等部位的伤口处进行入侵,在经过长达15d左右的繁殖危害后,会再次生成分生孢子器,并借助外界条件进行传播,造成循环,孢子萌发潜育期通常为6~10d。
杨树的腐烂病及其防治
杨树是我国常见的树种,其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生长快速,是园林景观中常见的宝贵资产。
然而,杨树也容易患上腐烂病,给树木的生长和健康带来威胁。
杨树腐烂病的病因
杨树腐烂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是木材腐烂。
杨树腐烂病的发生受到环境的影响,例如杨树长在湿地、河岸、路边和公园等地,容易受到阴雨天气和湿度大的影响。
同时,杨树的生长速度也是造成腐烂病的因素之一,其树干组织生长因素有时快于木材硬化过程,也会导致腐烂病的发生。
杨树腐烂病的症状
杨树腐烂病的症状通常表现在杨树树干和树桩上。
受到感染的部位通常会出现褐色或黑色的坑洞,同时木材也会出现软化、变形、龟裂等现象。
当发现杨树出现这些异常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治疗,以免影响树木的长远生长和枯死。
杨树腐烂病的预防和治疗
杨树腐烂病的预防和治疗有如下几种方法:
1. 定期修剪杨树的枝条,以防止杨树的生长过于密集,促进气流通,以减少湿度对杨树的侵害。
2. 注重杨树所处的环境卫生,保持树冠内的落叶地面的清洁。
减少树冠内的湿度和微生物的繁殖。
3. 经常检查杨树的树干和树桩,及时发现杨树的异常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治疗。
4. 可通过施肥措施来保持杨树的健康状态,以提高其抵
御腐烂病的能力。
5. 若杨树已经受到腐烂病的侵害,最好采用植物源性腐
烂病杀菌剂进行处理。
常用的杀菌剂有亚硝酸盐、高锰酸钾等,定期喷洒可以遏制腐烂病的发生。
总之,杨树作为众多树种中常见的一种,其腐烂病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但只要科学种植、加强管理、及时发现并排除病害,就能让杨树长期健康、美观地生长。
2014年第11期现代园艺1发病症状引起杨树烂皮病的是一种名叫污黑腐皮壳菌,它主要是发生在杨树的枝干上,树杈上树枝得病后会出现裂痕,缺水,从而导致腐烂变软,树组织坏死,产生酒精的气味。
在赤峰市主要在每年的3月底~6月病发,这些病菌是以无性繁殖的,主要是通过潜伏在树干中越过寒冷冬季的子囊壳和分生孢子器随着大自然的力量如雨水,昆虫等传播媒介传播到别的健康树上,然后通过树上的伤口侵入到树的组织里面,从而使树木枯死。
2发病原因2.1气候原因巴林左旗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季多风少雨,昼夜温差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寒潮早。
由于这种季节性的差异使杨树表面出现不同层度的龟裂,所以病菌就通过这些伤口进入树组织里面,气温在10~15℃时就是病菌最活跃的时候,也就是春夏交接的时候,再加上多雨,杨树枝被伤害后经过雨水的浸泡更加容易腐烂,而到了夏季来到时,高温抑制了病害的发展,所以到了7~8月份,就是病害最低潮的时候了。
凡是在气候异常的情况下都会使杨树烂皮病加重,不利于杨树的生长,例如春季突然变寒冷,夏季气温异常高和多雨,这些天气都是不利于杨树的茁壮成长,而是利于病害的发展。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使得自然灾害频繁,导致烂皮病害更严重。
2.2土壤原因巴林左旗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贫瘠,土地盐碱化程度高,地表低洼积水或者干旱沙漠化,这些都使得杨树生长受限,水分缺失,导致杨树表皮开裂凹陷,生长树势弱小,因此容易遭受到烂皮病害的侵入。
2.3树苗栽种的品种和培育现今巴林左旗所栽种的树木品种单一,种类少,树苗健康程度低,抗病能力差,都是以大树苗来栽种,移植容易破坏根部,使得树苗容易受到侵害。
还有就是修剪不专业,修剪口不平整,伤痕过大,这样更加容易被病原菌侵害,更容易发病。
3解决方法(1)合理种植,因地制宜选取具有良好抗病能力的适应能力强的树种栽种,逐步取代适应性不强的杨树,以那些有着很强的耐寒,耐热,耐旱的树苗为首选对象,如一些白杨树,胡杨树等。
杨树腐烂病发生与防治杨树腐烂病发生与防治杨树是我国广泛种植的一种乔木,但杨树作为一种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的树种,也很容易受到一些病害的侵害。
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杨树腐烂病。
这种病害会使得杨树树干、枝干和根部发生腐烂,使得生长受到影响并可能会引起杨树的死亡。
因此,在杨树种植和管理中,对于杨树腐烂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一、杨树腐烂病的病因杨树腐烂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的病原菌有白腐菌、褐腐菌等多种菌类。
这些菌类在杨树的树干、根部和枝干上形成菌核,进而引起腐烂病症。
造成杨树腐烂病的病因种类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杨树长期处于潮湿、阴暗环境中,比如杨树分布在河岸、湖边、水塘附近等地区,在潮湿的环境中比较容易感染腐烂病。
2. 杨树受季节交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比如雨季后温度升高、空气潮湿容易造成树体潮湿、感染病毒。
3. 杨树树体受到了外部损伤或者机械性损伤,比如自然灾害、根部挖掘等外部破坏,会导致杨树极易感染病毒。
以上这些原因都会引起杨树腐烂病的发生,所以在杨树的种植和管理中必须注意上述病因所对应的环境和条件。
二、杨树腐烂病的症状当杨树受到腐烂病的侵害后,整个树体会逐渐发生不同的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树干会出现灰黑色斑点,逐渐形成黑色的病斑,外观看起来凹凸不平。
2. 杨树的树皮逐渐脱落,露出了白色的软组织,触摸起来会感到湿润。
3. 杨树树干内部开始腐烂,渗出大量液体,有时候还会有腐烂的恶臭味道。
4. 杨树的枝干、叶子开始干枯,植株面临死亡的风险。
当杨树出现上述症状时,说明树体已经受到严重的腐烂病的侵害,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三、杨树腐烂病的防治1. 科学施肥:在杨树的生长过程中,及时对杨树进行适量、均衡的肥料供应,保持其健康生长状态。
2. 适当修剪:针对受到侵害的杨树部位,例如根部、枝干、叶子、树干等把受损的地方剪掉,保重部位健康的部分病菌就不容易在树上存活繁殖。
3. 消毒防治:有时候需要对木材产生感生木酮的杨树进行喷药灭菌处理防止病症传播。
杨树病虫害及其防治一、杨树溃疡病杨树溃疡病是杨树的主要枝干病害,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地区。
随着杨树产业的发展,杨树溃疡病危害逐年加重,严重的片林甚至达到毁灭的程度。
症状:杨树溃疡病菌通常以潜伏状态存在于树体中。
潜伏感染的病株,在早春树液开始流动后不久便出现危害症状,形成多处溃疡状病斑,常引致树皮全部腐烂。
有的表现为水渍状病斑,皮层组织变软,木质部变褐腐烂,多产生恶臭气味。
以后病斑逐渐失水干缩下陷,或者开裂成大裂口。
受害树木长势衰弱,严重时可致枯梢,甚至整株枯死。
发病规律:杨树溃疡病菌是一种真菌,主要由各种伤口侵入(如水孔、皮孔、冻伤等),也可由潜伏病菌感染而引起。
侵入树体的菌丝主要在树皮内分生孢子,越冬后春天形成孢子囊释放出孢子,经风雨传播到树木枝干的伤口处、皮孔或叶痕等处入侵。
侵入寄主后在皮层薄壁组织中扩展,菌丝生出吸胞吸取寄主体内的水分和营养。
菌丝繁殖后充满薄壁细胞间隙,使寄主细胞被破坏,导致树木皮层腐烂。
当病菌蔓延到木质部以后,菌丝继续扩展,也能破坏木质部。
防治方法:1、适地适树: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优良品种,如欧美杨107、欧美杨108等。
2、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立地条件,科学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木抗病力。
3、药剂防治:溃疡病发生严重时,可在树干下部钻孔注药防治或者在春季在溃疡病发生严重的幼林,喷洒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倍液等广谱性杀菌剂进行防治。
二、杨树黑斑病杨树黑斑病是杨树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时可造成大面积叶片脱落,甚至枯死。
症状:一般先从叶背面出现针状小黄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黑色斑,以后有的逐渐扩大为直径1-2厘米的黑色园斑,或相互连接成不规则的黑色大斑块。
一般7—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很多黑斑,全叶枯死,提早脱落。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落叶或枝条上越冬。
次年5月间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叶子上,湿度大时(降雨、多雾高温阴雨天气易发病),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叶内进行侵染危害。
浅谈杨树腐烂病综合防治技术摘要:杨树腐烂病也叫作溃疡病和烂皮病,对杨树主干造成危害,使树皮腐烂,最终导致树木因梢枯而死亡,对杨树实现优质丰产经营目标造成影响。
为使造林、营林技术进一步提升,相关部门开始关注杨树腐烂病的综合防治问题。
本文根据杨树腐烂病的特征、成因,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杨树腐烂病;规律;成因;防治技术杨树腐烂病是一种由黑腐皮克属的真菌导致的枝干病害,较大的威胁着杨树和柳榆等树种的正常生长。
该病是一种弱寄生菌,属于侵染性的潜伏病害,病害往往在恶劣环境下(如日灼、冻害、水涝、干旱等)或移植及修剪过多树木恢复生机较难时发生较快,轻者导致局部的皮层出现干缩、腐烂等症状,或梢部、侧根、侧枝枯死,甚至造成全株死亡,对造林成活率造成严重影响。
虽然近些年我国在防治杨树腐烂病方面不断加大研究力度,但仍不能忽视经济、生态等受其的影响。
所以根据杨树营林经验,对杨树腐烂病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总结,使杨树经营生产的成果和经济效益得到巩固和提升。
1 杨树腐烂病的特征1.1发病规律杨树栽培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病害便是腐烂病,是由真菌感染后发生的病害。
相关研究指出,腐烂病中的子囊孢子和真菌孢子器最适宜在25-30℃范围内萌发,pH4环境中菌丝体生长较好。
杨树皮的组织感染真菌后,菌丝体可以一直生存多年,对温度环境的要求不高,而且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可以在5-35℃范围内生长,且生长最快的温度环境为26℃左右。
在许多地区,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出现杨树腐烂病,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到达鼎盛时期,随着7月上旬杨树进入旺盛生长期后开始逐步减轻。
1.2杨树腐烂病的发病症状杨树栽培中发生的腐烂病主要对树干和粗枝部位造成危害,主要症状是腐烂、枯枝等。
特别是杨树第一分叉枝下部位的病害更严重。
初期感染腐烂病,杨树病患处会有暗褐色的病斑出现,还存在软组织被水侵的情况,导致杨树略显肿胀,其表皮层组织还会有丝状软化情况存在,会有明显的酒糟发酵气味散发出,还有一部分病斑部位会渗出液体,组织坏死后会伴随失水下陷。
浅谈东北杨树烂皮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最近几年来,东北的杨树烂皮病发病率日益增加,本文主要正对东北那一片的烂皮病进行实际的实验研究。
分析引起烂皮病发病的原因、探究其背后最深层的根本原因。
在研究出原因之后,针对不同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
杨树烂皮病并非什么无法治愈的林木类传染病,而是一种在东北地区较为常见的林木类疾病,希望此番的探究可以更好地促进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标签:东北林业;杨树烂皮病;烂皮病防治;防治措施一、概述1.总述我国东北一片人工造林主要种植杨树,杨树较为适宜东北地区的环境,并且随着国家对保护环境的重视越来越高,东北地区也种植了越来越多的杨树。
但是这些造林工程为了省时省力造的树林都是纯种树林,所以这种树林对病虫害的防治能力不如混交林,大面积的关于害虫的疾病连续发生。
病虫害不仅影响了树林的生长和发育,也影响了人类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
2.发病范围烂皮病别名还有臭皮病、腐烂病等,对树木的危害部位主要是枝干等地,在发病之后,树皮会因为感染而腐烂,使整片树林培育失败导大面积地林木死亡。
如今对发病原因的猜测主要是对树苗的检疫不合格不到位,那些原本带有疾病的树苗没有被隔离而是继续进行传播,导致对杨树的生长造成威胁。
此种烂皮病一般都发生在幼小的树苗上,而大树发病率相对较少,幼树年龄通常在四到十年之内。
烂皮病通常从整个树干的西南侧开始,严重的时候烂皮病的树干绕树一周,树木不久就死亡。
如果树木的主干有较大的伤口或者枝条受到严重冻伤后更易得病。
在烂皮病发病的初期,在树的枝条上和树干上会出现褐色的水样状斑,此状斑有酒糟的味道并且有褐色的汁液流出。
剥开这段树皮,在韧皮部位有褐色腐烂,半个月左右水分就会失去然后收缩,在此部位会出现小的斑。
二、烂皮病的发病症状和病菌分析1.症状详析烂皮病危害的部分主要为枝条与树干。
典型的为干腐和枯枝。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干腐类型。
干腐会发生在杨树的大树枝以及树枝的分叉之处,在不同的地区还会有不同的表现,在有些地区由于气温的作用还会有非常严重的灼伤表现。
杨树烂皮病与杨树拟茎点溃疡病综合防治措施冯勇刘宏文姜涛一、杨树烂皮病烂皮病又称腐烂病,它主要危害树木的枝干,传染性极强,病害一旦流行,往往造成林木大片死亡,损失很大。
近年来由于杨树大面积栽植,此病各地时有发生,单一的杨树品种栽植,会给此病大发生创造条件,如不加严格防治与控制,有大发生的可能。
(一)发病规律病菌在病皮中连年存活生长。
该病在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以春、秋两季发病为重,5~6月是病害盛发期,7~8月下旬盛夏期发病缓慢。
8初下旬~9月中旬为第2次发病高峰,但轻于春季,9月下旬停止发展。
4月下旬~9月初形成分生孢子,5中旬~6月下旬产生量最多。
分生孢子角在雨后或潮湿天气下更多,借雨水溶开孢子角后,孢子可借风、雨、昆虫、鸟类传播,从死皮侵入定居潜育。
病菌生长温度为4~35℃,以25℃为最适。
子囊孢子在6月下旬~9月初形成,7月中旬达到盛期。
7月中旬至8月中旬进入放散孢子盛期,靠风力传播。
(二)综合防控措施1、地区内林木多品种栽植,如果单一发展杨树品种,不利于病害防治与控制,多栽植混交林(如杨刺混交),不利于病害传播。
2、栽植林木时应注意适地适树,优选抗病品种,使用经验合格无菌的优良苗木。
起苗时减少伤根,运输过程中避免失水、创伤、栽植时注意保护苗木,减少损伤。
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如除草、松土、抹芽、及时排灌、禁止放牧、防治病虫害等。
修枝应选择在冬季进行,尽量避免雨季修枝。
3、秋末或春初进行树干涂白,以防止冻裂、日灼、防病、防虫。
4、多年的老苗圃或蔬菜保护地后改的苗圃,易发生此病害。
如发现此病害应换地倒茬,在此地块栽植杨柳以外的其他品种。
如实在无地可倒,育苗前应进行土壤消毒和杨树插穗消毒。
5、有条件的或有病害大发生可能的地区的林业主管部门,应在秋冬季节统一组织病源枝条、病害林木的清除工作。
清除的病树、病枝一律烧毁,消灭菌源。
春夏季节林木所有者应随时自检自查,发现病株、病枝,及时清除销毁。
这样做到预防为主,可以把损失控制在较小的范围。
浅谈杨树烂皮病的防治技术杨树烂皮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重要病害,对杨树的生长发育和木材质量都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杨树烂皮病的病因、病症及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病因杨树烂皮病的病原真菌是嗜湿的、显性的木材腐朽菌。
该真菌可通过破损的斑点进入杨树体内,随后侵入木质部引起不同程度的腐朽。
病原真菌在湿度高、气温适宜、环境通风相对较差的环境下最易生长繁殖,如若加之机械伤害、寄生虫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将导致杨树烂皮病的发生发展。
二、病症杨树烂皮病在初期症状不明显,木材表面出现一些斑点,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
当病情加重时,就会出现以下症状:1. 木材表面出现凹陷坑洞。
2. 木材裂痕增多,沿材纤维形成较明显的花纹。
3. 木材密度下降,杨树干部出现变形、弯曲等的情况。
4. 严重的杨树烂皮病会导致杨树干部脱落,枯死。
三、防治措施杨树烂皮病是一种难以治疗的病害,因此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防治措施:1. 坚持杨树的规范化培育,强化养护措施,促进杨树的健康生长。
2. 注意杨树病虫害防治工作。
当发现有切除寄生虫或病虫害的枝干时,及时进行处理。
3. 保持杨树栽培地环境通风,避免杨树干部防潮保持干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4. 定期对杨树进行检查,发现可能的病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采取化学防治方法,在有保护个体、保护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剂和药剂浓度,正确施药施法。
5. 建立健全的流行病学调查体系,加强病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病害的危害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方案。
综上所述,杨树烂皮病是对杨树生长最具有威胁的一种病害。
为了减少病害的发生,要加强对杨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建立健全的防治体系,定期检查,重视科学防治,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有效防控病害。
摘要:杨树腐烂病是杨、柳、榆等树种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树木危害极大,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病的发生特点,并提出具体防治措施。
关键词:杨树腐烂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杨树腐烂病是杨树枝干最严重的病害,尤其是幼树受害更重。
该病在我国分布较广,辽宁、河南、河北、山东、新疆、云南等省区均有发生。
该病除了危害杨树外,还可危害柳、槭、樱桃、接骨木、木槿等多种花木。
染病树木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干腐、梢枯现象,树势衰弱,直至死亡。
1发病症状该病主要发生在主干、枝条及枝杈处,主要表现为干腐和枯梢。
干腐主要出现在主干和大枝上,发病初期,树干出现水渍状病斑,病斑颜色由淡黄褐色变黄褐色,并出现失水干裂、缢缩、下陷;后期病斑不断扩大,并在病斑上密集出现针头状黑色小突起,遇阴雨天时,自黑点顶端挤出胶质物(即分生孢子角),先为乳白色,后逐渐变为桔红色,干燥时呈琥珀色;胶质物边挤边干,形成细长的卷须状。
受害树木的韧皮部呈深黄褐色至黑褐色,患部皮面长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和孢子角。
由于病斑切断了根部和树干中上部的输导组织,根际萌生1至多个萌生条,树冠展叶晚或不展叶,展开的叶片色淡而瘦小,趋于凋萎死亡状态。
枯梢主要出现在幼树或大树枝条上。
发病初期,病斑呈暗灰色,后迅速扩展,绕枝一周,其上枯死。
后期在病皮上散生大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
2发生规律该病菌是一种弱寄生真菌,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部越冬,可在病部连年存活生长。
翌春3~4月开始发生,5~6月为盛发期,尤其在雨后或天气潮湿的情况下,分生孢子角会产生的更多,借雨水溶开分生孢子角后,孢子借风雨传播,通过伤口侵入危害。
7月后病势渐趋缓和,至9月基本停止。
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温有着密切的关系,该病菌适宜温度为10℃~15℃,若温度过高(20℃以上),病害不易发生。
杨树腐烂病的发生与林木生长状况有很大的关系,生长不良、长势衰弱的树木更易染病;反之,则不易受到侵染。
在气候干旱、土壤瘠薄等立地条件差的地区,林木生长不良、抗病力差,有利于该病发生。
杨树的腐烂病及其防治12月1日消息:杨树为杨柳科杨属植物落叶乔木的通称。
全属有100多种,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北美洲的温带、寒带及地中海沿岸国家与中东地区。
中国有50多种。
木材用作民用建筑材,生产家具、火柴梗、锯材、造纸等,同时也是人造板及纤维用材。
叶是良好的饲料。
杨树又是用材林、防护林和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
多年来中国在杨树科学研究上取得不少成就,成功地引进和自己选育出一批杨树优良无性系品种,经大面积推广,已形成巨大生产力,经济效益显著。
进行了丰产栽培技术组合成丰产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缩短了轮伐期,提高了产量及木才质量。
在杨树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出了一些确实有效的方法和综合防治技术。
由于采用了优良的杨树品种和中产栽培措施,十多年来中国新造杨树人工林,单位面积产量比以前有所提高,轮伐期也缩短了。
近几年由于国家退耕还林和“三北”防护林四期造林工程的实施,很多省市在工程建设中,营造了大量的杨树丰产林,现在全国杨树人工林面积约600万公顷,占全国人工林总面积的19%,是世界杨树人工林面积的4倍。
由于杨树易感染病虫害,导致工程成果难以巩固,甚至失败。
近年来腐烂病(也叫烂皮病)是杨树死亡的主要原因。
大部分杨树尤其是速生品种都可能受到侵染。
一、杨树腐烂病发生症状。
杨树干部和枝条是烂皮病发生部位。
表现为干腐和(枯梢)枯枝两种类型。
1、干腐病:主要发生于主杆、大枝及分叉处。
发病初期是暗褐色,水渍病斑,略肿胀,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皮下有酒糟味,以手压之有水渗出,后失水下陷,有时病部树皮溃裂,甚至变为丝状,病斑有时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
在适宜条件下,纵向扩展较横向快。
当病部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以上部分即行枯死,皮层腐烂,纤维分离如麻状,易自木质部边材也变色。
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大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
潮湿天气时,自分生孢子器孔口挤出黄色、橙色或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
2、枯梢病:主要发生在苗木,幼树及大树枝条上。
发病初期呈暗灰色,病部迅速扩展,环绕一周后,上部枝条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