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概论PPT(第 十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48
第一讲绪论:什么是公共管理第二讲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第三讲公共管理的主体第四讲公共管理职能第五讲公共管理的过程第六讲公共管理的绩效1目录第七讲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第八讲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第九讲公共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第十讲公共物品管理第十一讲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第十二讲公共管理的新策略2第一讲绪论:什么是公共管理学习要点: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公共管理学对传统行政学的突破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条件公共管理学的内涵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3第一节公共管理学的内涵与研究方法一、公共管理的涵义(一)公共物品、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公共”指多数人的或关于多数人利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和公共事务(Public affairs)是公共管理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41.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2. 公共事务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5(二)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1. 管理一般说来,可以把管理看作是在一定环境中,管理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对管理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公共管理学亦属于一类特定领域的管理学。
2. 公共管理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7(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第十一章战略管理1、导致公共部门引入战略管理的内外部的主要因素(1)复杂的不确定环境的挑战:公共组织与非营利组织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2)政府改革的产物。
(3)新公共管理主义的推动。
战略管理的产生亦构成由传统的公共行政范式向新公共管理主义范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的示范性影响。
2(①战略规划的基本假设是组织能够预测它周围环境的发展动态,并能控制它,或简单地认为它是稳定的;②战略产生于一个受控的有意识的正式规划过程;③思考与行动可分开;④原则上由首席执行官整个战略进程,实际上由全体计划人员负责;⑤认为战略一经制定,就自然而然得到执行。
(2战略管理旨在将计划功能与整体的管理工作整合在一起,它不公包括战略计划过程,而且把战略扩大到包含战略执行和战略控制在内的更大的范围。
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的演进,是种管理模式和框架的全面变迁。
①从线性假设到非连续假设。
在环境假上,战略规划将组织环境假设为一个线性变动的连续过程;战略管理将环境看成一个不断变动的非连续过程。
②从以方案为焦点到以行动为焦点。
在战略焦点上,战略规划强调思考与行动分开,注重最优化战略的制定和正式行动方案的形成;战略管理则将思考与行动统一,强调全面管理过程,焦点在于战略性思考与行动。
③从过程取向到结果取向。
④从集中化到分散化。
在战略主体上,战略规划将决策权力集中于高层;战略管理关注整合组织力量实现战略目标,强调决策权力的化与参与化。
⑤从正式计划到应急战略。
在战略形成上,战略规划注重通过深思虑或理性的分析去形成正式的计划,将战略产生看成受控的、有意识的规则过程;战略管理强调通过间或的学习、偶然的发现、灵感、直觉等非理发思维,以及对意外模式的认识去抓不可预知的机会和非连续事件。
⑥从理性到非理性。
在战略思维上,战略规划是理性主义的,但是战略管理则强调非理性思维。
⑦从关注外部环境到关注内部因素。
在战略视野上,战略规划是由外到内的,将环境看作客观的存在,组织要去适应相关的环境,忽视组织内部;战略管理是由内到外的,坚持资源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把核心竞争力看作一个组织共同学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