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弘扬人文精神 塑造学生人格

弘扬人文精神 塑造学生人格








弘扬人文精神 塑造学生人格
--浅谈语文教育中的人格塑造
前言
"中国的语文教育在之乎者也中陶醉过、凝固过;在万岁与语录中顶礼过、失落过;在应试
的重压下突显过、彷徨过......"[1]然而,我们不曾吸取教训。到了21世纪的今天,语文教育
中的矛盾尤为严重。这个矛盾主要表现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人格的塑造。面对这一矛盾
,我们的语文教育要注重学生人格塑造,并把它作为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点。不容
置疑,要培养21世纪的接班人,真正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就必须注重塑造学生人格。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亮点,倡导人文精神也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一)基本概念和内涵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
,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它的基本内涵是本民族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凝
聚着民族和人类健康美好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判断,它对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
影响。
而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呼醒和引导潜藏
在受教育者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及人文关怀的意
识和能力,并最终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树立起崇高的人文理想,找到正确的生活
方式的教育。"它合乎近代哲学探究主体为中心的转向,是现代意义上的教学观。主要包括
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教育的目的是使人领略生活的意义。"[2]它以"使人向善
"为内涵,包含着人们的希望和理想,体现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而不仅仅是生活的技能。它
所提示的是人的内在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所弘扬的是酝于其中的质朴、坚韧、
善良和互助等美德,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感悟天地万物的变化,去善待生活,去善待人生,去
召唤人的生命活力,体现人生的价值。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代表性的人文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它学科以及今后的
工作和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有重要意义。语文
学科的基本属性--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弘扬人文精神。
(二)与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目前,在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教育背景下,人格失落仍然是我国中学生中极为普遍的现
象,许多不健康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伴随着多元化文化涌入校园,唯我主义、享乐主义
,在青少年中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学校和教师

重智育,轻人格培养,忽视人格建塑,导致学
生畸形发展。显然,当前的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要对学生
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在素质的"质"上有较大提高,使我们的学生有
上乘的思想境界,有高尚的人格,为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人文教育不同于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
,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教育。它强调的是人的本性及其稳定的素养或特性
,而人文教育是强调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深入到人的品质的底蕴,提高到社会品格的层面
上来考虑人的素养。如果说素质教育是着重从教育方向上对教育者进行面的规范的话,人文
教育则着重向纵深开掘,立足于深层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
,研究人的思想、行为的一门科学,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
的创造性,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和会成员和教育主体。"[3]长期以来,这种
教育过于理性化,忽视了个体的内在需求和道德体验,成为一种单独的道德传授和行为训练
,从而使学生产生抵制和叛逆心理。而人文教育则旨在使人理解、体验并掌握人文知识。增
进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了解和把握,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
、对话意识和博爱精神,从而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
观。
(三)弘扬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不合理的教育现象。部分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
于技术性和功利性,只注重语文教学的知识目标而忽视了能力目标和人文目标,偏离了语文
教育的方向。有的教师只注重政治、阶级和道德等内容,而忽视了语文本身所包含的人文精
神,淡化了大纲和教材的人文精神,淡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放松了对人文精神的追
求。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的《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语
文教学要增强时代的气息,贴近社会生活,适应时代精神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充分利用
语文文化资源,充分考虑人文学科的特点,增加文化内蕴,改变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知识教学
与训练的倾向,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塑造学生人格的意义
"'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
爱好等方面。'塑造人格'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的科学、道德、审美、情趣等方





面的文化积淀内化为自身的

较为全面的素质,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知识广博、胸襟开阔、志
趣高雅、蕴涵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具有普通人格力量的人。"[4]在
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关于人格方面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道德行为素质的训练,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构建等。而关于人格教育,其实早在我国古
代先哲们就很重视,并总结了许多科学的人格培养方法。例如,孟子提出的立志有恒,强调
要培养积极的人格,首先在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同所培养的人格目标是相一致的。此外,古
代、现代、当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也强调了学习实践、意志锻炼、自我反省、情感教育等途
径,在人格发展与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注重学生人格塑造,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格意识,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随着21世纪的来临,我国的语文教育面临着一个困惑,即一方面,现今的信息时代人们需要
语文,每个人只有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水平,才能适应当代现实生活的需
要;另一方面,如今的语文教学内容越来越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大部分仍停留在注重学生
升学考试、分数的高低上面,平常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塑造。而当今时代则要求培养
出有高尚人格、有渊博知识和有高超能力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
。显然,在21世纪的语文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格塑造,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格意识是十分
必要的。
(二)弘扬人文精神,注重人格塑造也是现实的需要。
伴随着社会节奏感的变快,某些不健康的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市侩精神正在侵蚀
校园文化的氛围.有媒体曾报道过"班长受礼、开绿灯"的新闻:"学生中的小头头们每天都
有人送礼,礼品小至铅笔、橡皮,大至手枪、飞机之类的各种玩具,甚至隔三差五地还到小
吃店里请吃......班长受贿以后,当然会在检查作业、布置劳动任务时大开绿灯,甚至在考试
中都有大家互相帮忙......"这类风气不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而且在大学生中也普遍盛行
。还有一些学生在统考中采用现代通讯设备作弊,提示家长向老师进行"情感投资","遇
到别人碰到麻烦事时悄悄走开"等无不令人震惊!这一些无不表明学生人格的缺损。由此可
见,作为教育者,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这些现象,应该感到自身
责任之重大,因此注重学生人格塑造刻不容缓。
(三)弘扬人文精神,注重人格塑造也是平衡目前我国语文教育现状的需要。
伴随着追求升学率的不断升温,往往忽视了语文教材的人文性

,而力图进行"客观"的理性
"分析",甚至有些语文老师脑海中还存在着封建文化专制的思想残余。有些老师往往在不
知不觉中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有些老师未能以自己热诚的人文情怀和博大民主的胸襟
去熏陶学生,忘记了塑造人格就是教师应有的职责,因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因此
,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因为师生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真正做到塑造学生人
格,以一颗赤诚的心把每一位学生引向美好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应是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
的神圣使命。

三、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从作品中把握育人点,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首先,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是一片充满情感的
天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通过优秀的作品来激励人,通过高尚的情操来感染人,从而
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往往能以充沛的感情
、精巧的设计、生动的语言等来展示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怀。
语文教学始终都有情感存在,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在语文教材中所精选的古今中外
的优秀作品中,有许多对大自然精妙绝伦的描写,描写凝聚了作家崇尚自然、热爱生活、追
求真理的高尚情感。所以,文学作品中自然已是情化的自然,是描绘着人的感情色彩的自然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的上阙对冬天的北国的描
绘:雪原辽阔、大江冰封、红日初升的壮观景象,表现了毛泽东阔大的胸襟,宏伟的报复和
一统华夏的豪情壮志。再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描写:那是力争上游的树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从而联想到了这白杨
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联想到了"在华北纵
横绝荡用生命和鲜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显然,白杨树被人格化了,因为
它倾注着作家对农民、对民族解放战争中那种朴质坚强以及力争上进的精神的无限向往、追
求和赞美。教师就是从这些描述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环境的良好品德,并从这些景
物的描写中体会作家的写作意图升华为自己的主观情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
了学生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
抒情散文是这样,叙述性文体也是如此。它们总是通过塑造一个个文学艺术典型来表现作家
写作目的,这些文学典型往往凝聚着当时、当地一类或者是几类人的生活共性,昭示着社会
、生

活的发展规律。通过叙述某件事的过程,来揭示人间的真情、真理。如:朱自清的《背
影》,作者写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用"蹒跚"一词来描写他的体态,教学中如果仅从
语义的角度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对"蹒跚"就永远停留在"走路摇摆不稳的样子"这样浅层
次的理解上。实际上,作者用这个词不仅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厚重的爱,也表现了儿子对父亲
未能尽孝的愧疚,那蹒跚的背影中包含着作者挥之不去的苍凉与悲切。这种情感是内在的、





复杂的,并非每个初读这篇文章的人能感悟出来的,因此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这个过程何
尝不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其次,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人文精神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观。其中包括人的道德这一关键
的育人点,语文教育也不例外,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发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典型课文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讲授鲁迅先生的《一件
小事》时,应该启发讨论:这么平常的事为什么写得这么感人?学生认识到,作者不仅真诚
地用自己真善美的心灵去观察认识这件小事,更重要的在于作者塑造的进步知识分子那严于
分析解剖自我的意识;又如讲授《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古代英雄的石像》时教师应该告
诉学生这些雄伟壮丽的建筑物的建成,不仅是劳动人民血汗的产物,更是他们那种团结协作
精神的结晶。从而激发学生自己的热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强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意识
,认识到团结向上、互助互利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必要性。
教师还要利用典型范文,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由于语
文学科有人文性的性质,教材内容有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而且反问往往寓意深刻,让人
感悟人生、启迪人生,同时陶冶情操。因此可以利用范文作为点燃学生心灵之火的素材引导
学生去品味、去体会范文,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培育高尚的心灵、塑造健康的人格。
如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时,让学生找出体会表现藤野先生高尚品质的四件具体事例
让学生在对课文的学习中感受到老师的可敬和可爱,从而对学生进行尊重老师的教育。学习
冰心的《小桔灯》时可以对学生进行面对困境充满自信、乐观向上、自尊自强的教育;还有
学习鲁迅的《社戏》可以培养适应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学生在范文
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吸收了充足的心灵营养,这样能使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为学生健
康人格的

塑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组织语文活动,使学生人格受到建塑。
首先,语文老师要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一系列的课外活动.这种课外活动是以"以学生为主体
,需要学生团结协作,运用集体智慧和力量,凭借坚定不移的意志,才能顺利完成地活动。
积极有益的课外活动所形成的自觉、和谐、愉快、团结的气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
展。"[5]例如,每年组织一定的春游和秋游,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放松,起
到劳逸结合的作用,而且让学生走到大自然中亲身感受一下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之美,从而
增强了学生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感。再如,进行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利用
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资源,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
,分析社会现象,然后交流感情,讨论问题等,或者写参观笔记,时事评论等,从而增强学
生辨别是非、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其次,组织一系列的课内活动。如,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并
进行评比活动,一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二是能够磨练学生的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再如,我在黄冈红安二中实习期间组织的两项活动,对学生影响很
大。一是我根据1998年的高考语文题目--XX,我所追求的品格,组织了一次演讲活动。论
题的选择与人格、品格紧密结合,同学们的积极参加,踊跃表现,自始至终演讲活动举办的
非常顺利。这次演讲,从选题到准备素材,从写稿到演讲,整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
能力、说话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互相协作的精神。第二项活动
是针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况、心理情绪组织了一次主题为"笑对高考"的班会,通过这次
班会帮助一些学生消除他们的考前综合症--惧怕考试的现状,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社会
,学会自我排除烦恼,避免消极心里,保持健康情绪,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备考中来。
(三)进行个别交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这一举措中,关键是通过让学生记随笔、日记的形式来了解学生,进而和他们进行个别交
流,消除他们心中的烦恼或疑惑。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措施。
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格,弘扬人文精神就是要追求对学生人生的关怀、人性的关怀。新教学
大纲强调:语文教学要为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服务。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普遍存在焦虑的情绪,青少年也不例外。许多中学生不堪家庭问
题的冲突、学习上的

负担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心理上往往产生了困惑和焦虑的情绪,作
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及时遏制和消除学生的心理疾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避免类似于马加爵、刘海洋等悲剧事件的发生。
利用写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我在黄冈
红安二中实习期间,就遇到了以下情况:一位学生在随笔中这样写到:"我不相信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为什么我的苦苦耕耘,却得不到收获,我很痛苦!"随笔中反映出这位学生平时
虽然努力地学习了,但是没有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于是我找到了这位学生谈心,从而询
问他的学习情况,经他一说,我就发现了其症结所在。原来是学习方法不正确,于是我告诉
他不要气馁,一次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原因而灰心丧气。又如,有一位学生因学习
成绩的下降,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对成功失去了信心,他通过随笔向我倾诉了自己的
困惑,于是我便在他的随笔里写下了有关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法,并鼓励他从哪里跌倒就从
哪里爬起来。这样既不使他觉得难为情又使他能接受建议,及时处理了问题,摆脱了困惑
,并在无形中提高了他处理问题的能力,使他恢复了以往的信心。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和学





生沟通,可以使学生避免很多心理问题,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结语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当前教改的前列,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健康人格,彰显语文
教育的人文性。在我国,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更需要独立人格、健康人格的人
。因此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必须致力于人性的生存扩展,致力于人格向善的完美。同时
这也是人文教育的作用所在、实质所在,也是提高民族素质、凝聚民族之魂的渊源所在。
参 考 文 献:
[1] 黄亮生 民族语言文化教育应关注精神人格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7):9
[2] 郑天存 情感陶冶的回归 价值取向的重构[J].语文研究.2005(10):23
[3] 梅新元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2):10
[4] 陈明华塑造人格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核[J]天津教育.1999(10):36
[5] 晋玉班主任工作与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4):5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