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贵州经济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64.50 KB
- 文档页数:17
经济级横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风险暴露及化解对策研究•基于云贵两省横向比较陈黎摘要: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四万亿救市”政策促使大量平台类公司涌现,致使政府直接或间接承担的债务急剧上升。
云贵两省毗邻的地理位置、相似的经济发展现状使二者成为横向比较的合理对象。
本文通过大量统计数据整理发现,云贵两省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债务风险暴露及风险成因方面高度相似,并比较了两省采取的包括存量隐性债务置换等有效债务化解方式,提出合理政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暴露;风险成因;风险化解;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F812.5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0J1315):基于云南省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测度及化解对策实证研究。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各地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政府投资所需金额远远不足,以银行贷款、地方政府为债务主体发债及平台公司为主体发债等成为主要筹资方式。
2015年预算法规定,发行地方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唯一合法渠道,故除地方政府债(显性债务)以外的,由政府及其部门、平台类公司、事业单位等为主体以其他方式筹措的,最终由财政性资金兜底或以未来财政支岀偿还的资金均归为隐性债。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进一步指岀,地方政府在法定政府债务限额外,以任何形式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借的债务均视为隐性债务。
由于隐性债务发行特殊性及数据难以获得,现行文献中主要用城投债等特殊划分的隐性债务作为参考指标。
云贵两省同属西南片区,且两个省份的GDP增速和地方政府债务增速及负债率有很大程度相似性。
既往文献侧重于独立研究各自省份的状况,缺乏横向比较,且对隐性债务的分析较少。
云贵两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债务风险暴露有哪些共同点及差异性?债务风险形成原因是否存在共性?可否相互借鉴债务化解方式?本文将从上述角度进行具体阐述。
一、云贵两省债务规模及债务风险分析1.云贵两省近五年经济增长情况。
2009级资环专业学号:0910******** 夏小川贵阳市的区域优势分析我的家乡是那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是贵州省的省会贵阳市。
贵阳市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被誉为“高原明珠”。
关于贵阳市的区域优势分析我们先来进行直观的区域评价:一、采用单一指标评价:国内生产总值(GDP)评价根据贵州省人民公报公布的数据,2010年,贵阳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21.82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5个百分点。
2010年,贵阳市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稳定投资增长为主线,着力改善民生,提高经济实力,全市经济总体呈现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完成财政总收入304.64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地方财政收入136.3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97元,比上年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5976元,比上年增长12.4%。
从以上GDP的增长可以看出贵阳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竞争力和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这些GDP的增长得益于贵阳本身的区域资源,而这些区域资源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也就是区域的优势。
二、区域优势的分析1、地理位置: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是西南的交通枢纽。
地处云贵高原的东斜坡上,属全国东部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
地形、地貌走势大致呈东西向延展,地势起伏较大,南北高,中部低。
奇特的喀什特地貌大量分布,既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又有盆地和河谷、台地,海拔最高为1762米,最低506米,市区中心海拔1071米。
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瓮安、龙里、惠水、长顺4县接壤,西靠安顺市的平坝县和毕节地区的织金县,北邻毕节地区的黔西、金沙两县和遵义市的遵义县。
贵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全国31个省市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从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挑选出经济发展连续保持在两住数以上的三个省市,即福建省、湖北省和四川省。
然后将各省的生产总值为因变量,与经济发展有关的8个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根据各省的数据资料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找出各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最后结合贵州省的数据资料,认为全社会固定投资、高储蓄率和大量的从业人员是拉动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上述三省作对比,找到贵州省经济发展所缺乏的因素,分别是固定资本投入不均、消费动力不足劳动就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引言贵州省由于自然、经济和历史发展等各因素的制约,生产力落后,资源开发与转换能力薄弱,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其经济也取得较快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较高,但人均GDP水平较低,因此,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找到拉动其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关键。
二、东中西部省份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分析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三个省找出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因素,这对贵州的经济发展有借鉴意义,再与贵州的实际情况作对比,找出贵州经济发展的差距和不足,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实现贵州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整个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仔细考察该地区10省市,2008年之后持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发展的有江苏省、福建省和天津市。
天津市其滨海新区经济发展飞快,仅2012年就同比发展20.1%,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因此不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平均发展率最快的福建。
中部地区6个省份经济发展虽放慢脚步,但除山西外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本文选取湖北为研究对象。
西部地区的12个省市经济发展都保持良好的势头,本文选取与贵州一样同为人口输出大省的四川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依据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主成分回归分析各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指标的选择上除应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之外,还注重变量数据选取的全面性和可获得性,共选取8个变量为影响因素,变量数据均来自2000~2012年的各省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指标体系设计见下表1:表1:经济发展影响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驱动福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增加值)、消费习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对外开放程度,驱动湖北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投资影响即固定资本投资、产业结构的影响和消费习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而影响四川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增加值)、劳动者数量和消费习惯主要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这几项影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贵州省生产性服务业现状特征分析作者:马海霞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20期摘要:西部大开发对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在内的贵州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低,不适应服务业整体和工业发展需要;功能上以促进功能为主、支撑和引领功能为辅,但对国民经济的促进、支撑和引领功能都严重不足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工业;国民经济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0-0329-02贵州当前正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推进贵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贵州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特性紧密相关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特性的差异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范围,即它的分类和组成也不同。
2000年以来,贵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如下特征: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增长速度呈现出加快态势;传统产业在我省生产性服务业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仍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全省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大城市的集中度较高,但出现了区域分散的趋向;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引领功能不足。
一、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增长速度呈现出加快态势生产性服务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8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77亿元,为2000年的3倍多;增长速度由“十五”初期的不到10%,近五年达到18%左右(按当年价计算)。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三年起伏很大的增长率动态曲线变化,主要原因是:第一,除信息服务业外,其它产业的增长率明显提高,其中金融、商务、餐饮等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第二,受年初凝冻和四季度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交通运输、金融、餐饮、商务四行业年增长率减少了12个百分点左右,只有批发和零售业与信息服务增长率略有上升。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已经成为当今的主要态势,增速和换挡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如何能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经济新常态,并且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之下,加快区经济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以及牢牢地抓住经济新常态的机遇,有效地解决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就目前现阶段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发展不均衡,资源重新配置,缺乏一些科技和创新技术的支持,并且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环境称在能力也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
如果想要有效地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这就需要在工作过程当中工作人员不断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而让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现阶段我国发展的现状。
1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1.1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显现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主要的特征就是东强西弱。
在经济新常态的这个大背景之下,必须要及时地对发展战略展开适当的调整,那么缩小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问题就成为了当今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且这也是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根据相关的科学调查表明,在今后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经济发展会朝着中西方地区发展,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以来,我国就将经济的发展方向转向西部地区,希望能够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去缩小各个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从而让我国的经济发展变得更加稳定。
除了西部大开发之外还包括西气东输战略等一些方面,这些战略的提出都为我国西部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自身性质等等一些因素影响,导致各个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1.2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产业都将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以及的改变。
产业结构出现变化的话,那么这就可能引起我国在生产资料等一些方面的重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