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覆盖栽培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5
2018 年第 3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92科研◎林业科学雷竹又名早竹、早园竹,别名雷公竹,是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生长环境要求疏松的沙质壤土,pH 值微酸至中性,喜肥沃,怕积水,以1年为一个周期,连年出笋。
1 科学造林1.1 立地条件与园地整理1.1.1 立地条件:以背风向阳,光照充足的岗丘地为宜,坡度不宜过大,最好小于50,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黄壤土为好,土壤ph 值要求微酸至中性。
1.1.2 园地整理:首先清除园内杂草、树蔸、石块等杂物,全园深耕30~50cm ,根据造林密度及株行距,挖穴槽施底肥。
行株距3×4m ,穴槽的方向与园地坡向垂直,先确定穴蔸位置,根据母竹的规格可挖来鞭槽长25~30cm ,去鞭槽长35~40cm ,槽宽40~50cm ,槽深30~40cm 的穴槽。
挖穴槽900~1200/hm 2个,槽底要挖平,穴径比槽径略宽5~8cm ,每个穴槽施腐熟饼肥等有机肥0.5~0.75kg 和土拌匀,填入底部。
1.2 母竹的选择;选择母竹年龄在2~3年生直径2~3cm 的为宜。
挖掘母竹时,留来鞭20cm ,去鞭30cm ,注意保护鞭芽与鞭根,母竹蔸带土团直径不少于25~30cm ,母竹挖起后,留枝5~8盘,削去竹梢,切口要平滑,远距离运输的要对母竹进行覆盖,喷水保湿,以减少水份蒸发。
1.3 造林技术1.3.1 移栽时间和密度:一年四季均能种植,一般在春季2月和秋冬季9~11月移栽最佳,成活力高,我县多以春季种植为主,密度以750~1200株/hm 2。
1.3.2 移栽方法:栽前适当修整穴槽和垫土。
再将母竹放入穴槽内,让鞭根自然舒展,宜浅不宜深,一般以竹鞭在土中20~24cm 为好。
栽得过深,土中空气不足,易引起烂芽、烂鞭。
需注意鞭向,因母竹去鞭的方向发鞭快,来鞭的方向发鞭慢,所以去鞭方向应留有展鞭的余地,竹蔸下部与垫土密接,入土深度3~5cm ,分层回填穴土,踏实竹蔸,使竹鞭与土紧密接合。
雷竹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雷竹雷竹简介雷竹(CV.Ventricousinternode),又名早竹、早园竹,别名雷公竹,是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
雷竹原产于浙江临安、安吉、余杭、德清,1999年在乐山试种成功。
由于早春打雷即出笋,故称之为“雷竹”实为早竹之变种。
雷竹的特点1、秆高2-10米,径1.5-6厘米。
节间较短而均匀,幼竿密被白粉。
出土后的竹笋经25-30天生长,成为幼竹,开始放叶,再经10-20天,幼竿竿形生长即告完成。
雷竹有“笋用竹之王”的美称。
2、发笋力强。
集约经营的雷竹林,年产竹笋每亩可达到1.5-2吨。
现通过对林地覆盖、施肥、增温等措施,可使其提前至春节前后出笋,或是“二季”出笋,从而使产量的竹笋价格成倍翻番。
3、最适合生长于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山麓平缓坡地或房前屋后平地,在河漫滩、半阳性缓坡也能较好生长,但在积水严重的低洼地、板结平地生长不良。
4、集约经营的雷竹笋用林,年每亩的产值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5、适宜在低海拔退耕还林地段和四旁大力发展。
雷竹种植的优势雷竹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具有八大优势:1、出笋早。
在所有的竹笋品种中,雷竹出笋最早,一般在3月初,若采用早出技术,春节前就有雷笋出土。
2、出笋期长。
春笋3月初至4月底出笋,秋笋10-12月出笋。
3、产量高,效益好。
雷笋亩(1亩=1/15公顷,下同)产可达3000多公斤,亩产值达1万多元。
4、笋味鲜美,营养丰富。
雷竹笋含蛋白质2.74%、脂肪0.52%、糖3.54%。
5、连年出笋,产量稳定,个体粗大,壳薄肉肥。
6、成本低,用工少。
肥料投资只需5%左右,培养管理用工每亩只需20个劳动日。
7、周期短,见效快。
新造林第2-3年就有收入。
第4年可成林,第5年达高产。
8、适应范围广。
海拔2500米以下的丘陵缓坡均适宜栽培,而且一年种竹,永续利用。
雷竹的形态特征雷竹的地下茎属单轴型,竹杆散生,分枝二叉。
杆高6-10米。
雷竹栽培技术雷竹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植物,其栽培技术对于保证风景绿化和提高生产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雷竹与众多植物不同之处在于其适生环境比较苛刻,要保证其生长发育顺利,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种植技术。
一、土壤土壤是雷竹生长发育的重要基础,应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选取适合的土壤类型。
雷竹生长处于积极生长期时,要求土壤有充足的水分和较高的肥力。
建议选用混合土配方,以1:3.5:1的比例混合腐植土、园土和河沙,再加上必要的稀土元素等微量元素,可以使土壤更有利于雷竹的生长。
二、生长环境雷竹是一种天然生长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植物,喜欢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湿润的环境。
在生长初期,需要给予充足的阳光和适当的被遮挡,避免过多的直接日照。
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要求高,尽可能保持室内湿度在50%以上;不过,在秋冬季节,应注意通风和保温,以避免影响生长繁殖。
三、水分管理雷竹较耐旱,但也需要适量的水分。
在生长期间可以根据环境湿度和气温情况,每周给予1-2次浇水,浇水量可以按照70-90%的土壤湿度来控制。
在干旱季节,每周浇水3-4次,以保持土壤湿润。
在雨季可以不需要浇水,注意要及时排水,否则土壤过于潮湿对植株的健康不利。
四、施肥雷竹需要适当的养分供给,保证其生长。
建议在4月、6月、8月三个时间段施用复合肥、基肥和磷肥等植物养分,每次肥料量应控制在每平方米5.9斤左右。
施肥过程应注意控制肥料浓度,以防烧伤植株。
施肥量可以根据土壤肥力和生长状态进行适当调整。
同时,还应注意添加一些有机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肥料吸收,提高栽培效果。
五、修剪管理雷竹可以通过修剪管理促进枝条的生长,达到纵向增长和增加植株叶片数量的效果。
建议在春季和秋季剪去多余的叶片和过长枝条,除去黄化的叶片等。
同时,剪除叶片时要注意保留一定的叶片数量和茎叶比例,以保证植株的健康生长和养分吸收。
总结:雷竹栽培技术相对其他植物来说,有一定困难,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雷竹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雷竹栽培技术的林地环境要求、种植方法、竹林培育及肥水管理、病虫防治、促成栽培技术、采收和分级标准与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宁波市鄞州区地域及相似本地域条件的雷竹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8407.1-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3林地环境要求3.1土壤环境以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地势高燥、排水良好、避风向阳、酸碱度中偏酸的低山缓坡为好。
平原高地旱地、河岸也可种植。
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T 18407.1-2001的规定。
3.2水环境雷竹喜燥怕渍,但林地附近要有充足的水源,以保证雷竹生长和产笋需要时的园地灌溉。
灌溉水质应符合GB/T 18407.1-2001的规定。
3.3大气环境应远离大气污染源,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T 18407.1-2001的规定。
4种植方法4.1开山整地开山整地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和水、肥、气、热条件,提高雷竹栽种的成活率和成林速度,雷竹造林宜采用全垦的方法开山整地。
4.2挖穴按70-100株/667m2挖好定植穴,穴的规格为长80cm,宽40cm,深40cm。
长边与等高线平行,穴底要平整。
4.3种植季节雷竹种植除三伏天和三九天外,都可种植,但以梅季最好,其次为10月份。
此时种植成活率高、发鞭快。
4.4母竹选择母竹以选择生长健壮、节间匀称、分枝较低、枝叶繁茂、无病虫害、胸径在2cm 以上、1-2年生的新竹为好。
4.5母竹挖掘挖掘前母竹留枝5-8档削去竹梢,以减少母竹水份蒸发。
挖掘时要判断母竹的来鞭和去鞭,留来鞭20cm-30cm,去鞭留40cm-70cm截断竹鞭,尽量多带宿土,以保护鞭芽和鞭根。
细叶乌头雷竹早出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细叶乌头雷竹是一种日本原产的常绿草本植物。
在中国引进后,逐渐在南方省份栽培,成为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
雷竹的全草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显著的镇痛和麻醉作用。
因此,雷竹被广泛应用于医药、中药、食品、美容、防腐等多个领域。
一、适宜种植环境1. 气候:适宜生长温度为15℃-25℃,湿润多雨。
在高温季节需要有遮荫设备,避免过度晒蔫。
2. 土壤:利于生长的土壤为深厚、肥沃、通气性好,PH值在6.0-7.5之间。
土质宜松散、富含机械质,容易保水保肥。
3. 灌溉:定时规律的浇水,保持土壤湿度稳定。
在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保证植物营养供应。
二、土地准备1. 土地的准备应在入冬前进行,将土地清理干净,去除杂草等不需要的植物,挖深一笔约30公分左右的沟。
2. 在沟内掺入不腐烂的生物质肥料,摆放植物移栽或直接播种。
3. 整理并压实土壤,使其具有良好的接触,摆放遮荫网。
三、插秧移栽1. 栽种持续时间:在阴天或傍晚进行栽种,避免物理伤害。
水苗或盆栽植物可以随时进行栽种。
通常的栽种时间是3月上旬至4月上旬。
2. 土壤选择:松软的土壤是栽种雷竹的主要选择。
选用黑色壤土等深厚肥沃的土壤有利于营养成分的吸收。
喜碱的土壤不适合栽种乌头雷竹菜。
3. 插秧:如若实行移栽,可将幼苗断掉;若为采用移栽于盆栽,直接在基质上定植即可。
在平整的土壤上,将幼苗插在沟中,深度为3-4 cm,间距为10-15厘米。
4. 浇水:移栽后用足够的水适时浇水,以保持土壤湿度。
四、养护管理1. 灌溉:灌溉要定时,热天每天需加强一次浇水,保持土壤湿度不低于60%,避免植物枯萎。
2. 施肥:六月份之前,需要追施纯有机肥或复合肥,养分均匀分散地浇到植物周围,每次不要超过200克。
并针对性喂补缺少的元素,如钾和少量的镁和氮素,培育健康的植株。
3. 除草:随着植物的生长,需要不定期地进行除草,以免野草和杂草抢夺雷竹的营养。
雷竹的栽培管理技术雷竹,又叫雷公竹,其培育周期短、出笋早、见效快、产量高、笋味好,经济效益显著,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适合在山区、丘陵地区栽培。
雷竹喜湿润怕积水、喜光怕风,所以雷竹造林地宜选择在向阳、坡地较缓、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沃、微酸性或中性的砂质壤土为好,不宜在盐碱土、石灰性土壤上栽培。
可选择生长健壮、分枝低、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冠幅小,小枝叶少、节间短而均匀、新杆白粉少、胸径在6一l2公分的l一2年生健康竹为母竹。
造林地于栽植前l个月进行全垦大穴整地,穴的大小为8O公分X5O公分X4O公分,株行距为3.3米X3.3米。
整地时每个穴内施入土杂肥25一3O千克,与土壤拌匀施入。
一、造林1、造林时间。
雷竹在春、梅雨期、秋、冬季均可以造林。
雷竹一般选择在春季造林,春季造林有利于雷竹生长,成活率高。
梅雨季节造林宜选择上一年生母竹造林,移栽时多带宿土,加强水肥管理,以提高成活率。
秋季造林应在9月份进行,造林后雷竹能立即发鞭,成活率较高。
冬季造林可以在l1月前后的"小阳春"期间进行,此时雷竹处于半休眠状态,水分和养分消耗少,利于成活。
冬季造林要增施有机肥,注意防寒防冻,以免产生霜冻和雪压灾害。
2、栽植。
栽植时,穴底要平整,竹鞭要放平,覆土深度以2O一25公分为宜。
竹蔸要与土壤接触紧密,不留空隙,然后回填表土,自上而下分层踏实,再覆土堆成馒头形,以防积水。
在栽植时,还要根据土壤含水量和天气状况,适当浇水。
若遇到大风,必须搭架固定,以防大风吹倒。
3、幼林抚育。
⑴松土除草:雷竹林地的土壤要保持疏松,栽植l个月后如果有杂草,应及时清除。
以后每年至少要在7、9月各松土除草1次。
⑵施肥:栽植当年结合中耕除草进行施肥,每株施复合肥lOO一l5O克或土杂肥5O千克。
第2年结合除草施肥2一3次,每株施复合肥25O克或土杂肥lOO千克。
从第3年起,每年施肥4次。
第1次施竹鞭肥,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以速效肥为主,每公顷施用尿素75O千克、磷钾肥各3OO千克,另加施有机肥2一3吨。
发展雷竹种植是致富的好门道雷竹又名早竹或早园竹,为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是我国特有的优良笋用竹。
早春二月,当第一声春雷滚过南方的田园山野时,那鲜嫩的褐色笋尖就破土而出,在当地,人们又称为“雷公竹”。
雷笋粗壮洁白,甘甜鲜嫩,营养丰富,爽脆可口。
根据测定,每100克鲜笋中,含水分89.95、蛋白质2.74克、脂肪0.52克、糖份3.54克,热量29.80千卡,粗纤维0.55克,还富含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6种常量元素、12种微量元素。
在中医上有着广泛的药用保健功能。
能够节制肥胖,减少肠癌的发生。
因此,雷竹笋不愧是山中珍品,是直正的森林蔬菜新秀,纯天然绿色品。
雷竹杆还是优良的造纸、化工原料和竹制工艺品材料。
雷竹生产投资小,见效快。
当年栽竹,次年出笋,三年满园,四年高产。
具有一次建园,永续利用的优点,既可以零星栽种,又可以规模开发。
在正常情况下,每年亩产鲜笋1500-3000公斤,亩平均收入5000元,最高可达6000-8000元。
因此,当地农民有:“一亩雷竹胜过四亩粮,二亩雷竹取媳、嫁姑娘,三亩雷竹送子上学堂,四亩雷竹三年盖楼房,五亩雷竹全家奔小良”之说。
雷竹笋用林高产栽培技术,概括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一、林地的选择雷竹对林地的气象重要条件的基本要求是:年平均气温14.5-17℃年相对温度75-78%。
雷竹对林地的土壤条件是沙质壤土或红、黄壤,微酸性壤土,土层深50厘米以上,土质必须疏松肥沃、腐植质丰富、排水良好,最好用农耕熟地和梯田建园。
大面积集中连片开发的低丘岗地,海拨应在400米以下,坡度15度以下,背风向阳,光照充足,交通方便,靠近水源的丘陵坡地。
二、高质量建园新建竹园前,要用机械或人工进行深翻,深度在45厘米以上,全面清除石块树根、杂港等。
亩挖穴80个,株行距2.9×2.9米,穴的规格长60厘米,宽深各40厘米,并在穴内施足阍肥。
对地势平坦的竹园要开挖围沟和厢沟,厢沟每5-7米一条,沟宽25厘米,深30厘米,转沟要深于厢沟,确保竹园雨停地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