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国内旅游创新研究进展_王丽华
- 格式:pdf
- 大小:204.74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作者:
来源:《旅游学刊》2022年第09期
主持人:谢朝武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但是,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中国旅游业的内外发展环境,持续存在且多点暴发的疫情格局也改变了旅游产业主体、客体和媒体等要素的行为机制。
在此背景下,中国旅游业亟须增强抵御外部扰动、缓解危机压力和实现创新发展的韧性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疫情及外部环境风险的变化。
建立具有韧性的旅游产业体系,是旅游业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如何形成面向疫情危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的韧性体系,是旅游业界和学界都亟须回答的重大议题。
本期6篇笔谈围绕旅游地、旅游经济、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等不同产业层次,从理论分析和實践应对等不同视角,对疫情危机下旅游韧性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与路径等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收稿日期:2010-03-16作者简介:张君(1984-),男,山东青岛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开发规划与景区管理。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第25卷第5期2010年5月Vol.25,No.5May .2010国内近十年旅游形象感知研究进展与启示张君1,陈钢华2,黄远水1(1.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泉州362021;2.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摘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及旅游目的地之间竞争的加剧,导致国内外旅游学界对旅游形象关注的激增。
尤其是近十年来,国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研究领域日益关注。
为了解近十年来国内在旅游形象感知研究方面的进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主流旅游学术刊物所载有关旅游形象感知的文献进行分析,获知其主要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
研究发现,我国旅游形象感知的研究视角不断扩展,研究方法向定量转变,研究深度不断深化,文章最后提出了我国旅游形象感知研究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旅游形象感知;研究进展;研究启示;国内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0)05-0068-051问题的提出我国旅游发展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资源导向阶段、90年代初的市场和产品导向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的形象驱动阶段。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企业识别系统(CIS )在企业界的广泛应用,业界从业人员和学者们也尝试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应用到旅游领域,于是旅游形象感知逐渐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入,李蕾蕾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旅游形象感知开展了系统的研究[1]。
进入21世纪,随着旅游形象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其他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相继加入到旅游形象研究中来,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呈现出多学科的特征,旅游形象感知的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和日益复杂化、精细化,各个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显得激烈。
区域旅游研究十年:进展与评价马晓龙【期刊名称】《人文地理》【年(卷),期】2012(27)2【摘要】采用文献信息分析的方法对21世纪前10年中国区域旅游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
研究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区域旅游规划、区域旅游产业、区域旅游竞争力、区域旅游系统与空间结构等五个方面。
从内容上看,现有研究与区域旅游发展的时代特征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以任务带学科"的研究路径仍是这一时期的主流,区域旅游在理论建构方面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而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研究存在过度主观性和过度注重数理技术的应用两种极端倾向。
文章最后指出,区域旅游研究应在继续遵循服务产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中提炼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问题,保持对固有研究传统传承的同时,积极寻求理论创新是推动区域旅游研究进步和区域旅游学术发展的必然。
【总页数】7页(P32-37)【关键词】区域旅游;文献回顾;进展与评价【作者】马晓龙【作者单位】中国旅游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1【相关文献】1.大别山革命老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与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以区域内7地级市为例 [J], 王庭;余佳华;黄润2.产业转型时期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新进展——第13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述评 [J], 耿庆汇;马波3.中国旅游消费研究进展及其主攻方向/旅游产业结构评价方法初议/关于实现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中、日、美近代国际旅游收支比较分析/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有关中国旅游饭店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建议/饭店网络系统的发展和运用等 [J], 本刊编者4.近十年我国休闲旅游行为与区域开发研究进展 [J], 李瑞;殷红梅5.区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研究——九寨沟藏族民俗文化与江苏吴文化民俗旅游资源比较研究之二 [J], 张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旅游资源概念回顾及认识一、引言作为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和旅游产业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资源也是构建旅游学科理论体系的根基,对“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的定义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固性,以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然而,在当今的旅游学界中,对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的认知还存在着很大分歧。
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地界定,是当前旅游学术界以及旅游实践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本文回顾了过去40年中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已及对旅游资源概念研究的相关文献,以期发现旅游资源概念研究的进展,归纳和总结前人研究中的共识以及存在的分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文献回顾在我国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历史中,对于“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的界定是长期以来持续争论的焦点。
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不同利益背景的主体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资源”给予了界定,可以说众说纷纭。
笔者收集了47种来自不同书籍、论文以及文件中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定义,目前社会及学术领域主要的定义已经基本涵盖在了其中。
从本文所收集的定义中可见,在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上,不同主体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理由,也各自存在合理性。
所以,至今仍是各持己见,争执不下。
在旅游学术界,也已有大批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探讨,张凌云(1999)列举了当时代表性的16种“旅游资源”的定义,并将所有定义划分为三大类观点,认为“旅游资源等于旅游吸引物与旅游产品的交集”的观点,是最符合旅游业发展实际的,最后结合自身认识对其给出了解释;宋子千和黄远水(2000)在分析不同的旅游资源概念和相关论述后,提出了旅游资源概念应坚持的四点共识;张力生(2003)分析了已有的旅游资源概念及其属性,并从广义和侠义两个角度给出了旅游资源的概念;宋瑞(2005)也对我国现有旅游资源的概念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现有旅游资源概念中的分歧与争论,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及其划分标准;俞金国和王丽华(2010)在归纳总结现有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资源的几个本质特征并基于此提出了对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崔莹(2014)针对目前的4种对旅游资源有代表性的概念,对旅游资源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与探讨,认为在旅游资源的界定中“旅游业利用观”是更为科学的,并倡导以国标为标准,不应再对“旅游资源”继续争议。
2010年6月第24卷第3期旅 游 科 学T ou rism S c ie nce Jun .,2010Vol .24,No .3中图分类号F 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5(2010)-03-0075-10中国旅游研究30年:成就、挑战与使命石培华 冯 凌(1.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100005;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北京100024) 摘 要: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中国旅游研究经历了学科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不寻常的30年,旅游业发展面临新一轮转型升级,旅游研究进入了关键的转型期。
对现有材料梳理发现,目前的旅游研究还存在团队研发平台较少、创新资源投入欠缺、国际化发展不够、理论核心不强、研发动力不足、理论滞后于实践、学科地位未被充分认可等问题。
未来的旅游研究应整合旅游研究学界资源、加强基础研究、构建合作平台、推进国际化进程、探索创新研究模式,努力建设并提高学科地位,构建国家旅游研究新体系、新格局。
关键词: 旅游研究;改革开放30年;成就;挑战;使命收稿日期:2009-10-16;修订日期:2010-06-10基金项目:国家旅游局重点课题《中国旅游研究30年》作者简介:石培华(1969-),男,博士,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政策、旅游规划;冯凌(1979-),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服务业经济。
1 引言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中国现代旅游研究经历了学科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的30年。
总结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的成就与贡献,分析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下一步发展亟需突破的重点方向,对我国旅游研究和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中国旅游研究30年(1978-2008)》[1]、《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30年发展报告》[2]、部分学者对旅游学科发展和产业发展的经典文献回顾[3-4]和《中国旅游研究30年专家评论:1978-2008》中部分文章[5-10]为基础,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研究发展的成就与贡献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对当前旅游研究发展面临的挑战与使命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国内全域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 于洁;胡静;朱磊;卢雯;赵越;王凯 【摘 要】文章以中国知网为搜索载体,以时间为基本轴线,从全域旅游的研究历程入手,对关于"全域旅游"的文献进行分类和评价.国内学者对全域旅游的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全域旅游概念和内涵的探析、全域旅游理念在规划方面的应用以及对区域旅游发展路径的探索;方法上以案例分析为主;区域上主要选择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最后分析国内全域旅游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期刊名称】《旅游研究》 【年(卷),期】2016(008)006 【总页数】6页(P86-91) 【关键词】全域旅游;研究内容;研究特点;研究展望 【作 者】于洁;胡静;朱磊;卢雯;赵越;王凯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中国旅游研究院 武汉分院,湖北 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中国旅游研究院 武汉分院,湖北 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中国旅游研究院 武汉分院,湖北 武汉430079;安庆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安徽 安庆246133;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中国旅游研究院 武汉分院,湖北 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中国旅游研究院 武汉分院,湖北 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59 20世纪80年代出现小旅游概念,90年代提出中旅游概念,新世纪提到大旅游概念,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旅游的认识逐渐深入。最近几年出现全域旅游概念,有的地方叫做全景域旅游,有的地方叫做全景区旅游,并在各地区的旅游规划中有所体现。2011年《大连市旅游沿海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中,探讨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借助“全域旅游”促进“全域城市化”的落实,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提出:中国的旅游发展要从“景点旅游”转变到“全域旅游”。观点提出后各地分别在“全域旅游”理念指导下打破景区景点的限制,做出具体的旅游规划。2016年2月5日,国家旅游局又公布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从而在全社会掀起全域旅游的热潮。 全域旅游是顺应全民游、个人游和自驾游的必然选择,同时还与区域经济发展、农村扶贫开发、缩小城乡差距等密切相关,我国旅游学界关注到其积极效应,已有较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全域旅游进行了深入研究,但还没有学者对全域旅游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搜索载体,以“全域旅游”为主题词,截至到2016年5月1日,检索到包括报道性论文、研究性论文等在内的94篇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为基本轴线对其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明确研究不足与未来发展方向,以期对我国全域旅游研究有所启示。 从检索到的94篇文献中可以看出,最早的一篇论文是2009年常洁和朱创业认为罗浮山的地质旅游开发是安县发展全域旅游的有利支撑[1]65。为了解我国全域旅游研究阶段,将2009~2016年我国全域旅游的相关文献篇数绘制成折线图(图1),结合研究内容,本文把全域旅游的研究历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 起步阶段 2009~2012年为我国全域旅游研究的起步阶段,期间发表论文仅6篇,且以报道性论文为主,研究性论文较少,如杨宇等对都江堰市政协副主席、规划管理局局长屈军的专访中,提到未来都江堰将打造成一个现实与虚拟结合发展的全域旅游城市[2];王明儒等、黄平利等探讨大连全域旅游的空间格局[3,4];毛溪浩在报道中提出要把浙江桐庐建设成全域旅游目的地[5]。仅有的一篇研究性论文,是常洁和朱创业从罗浮山的地质旅游开发对安县区域旅游影响的角度进行阐述[1]67。从上述研究来看,学者们只是单纯提到“全域旅游”这个词语,并没有解释“全域旅游”的内涵。此时,全域旅游的概念还处于朦胧期。 (二) 成长阶段 2013年至今,为我国全域旅游研究的成长阶段,共发表论文88篇,这一时期全域旅游研究逐渐丰富。2013年,厉新建对全域旅游进行全面解读,首次明确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全域旅游的“四新”理念和全域旅游的“八全”结构图[6]132。该解读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认可,迄今论文被他引22次,随后吕俊芳分析全域旅游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条件[7]52,全域旅游概念研究进入确定期。另外,研究内容扩展到具体的旅游规划以及区域的发展路径探讨上,研究尺度包括国家、城市、县域和乡村。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2014年吕俊芳提出城乡统筹视角下中国发展全域旅游的范式,空间上形成“大城小镇嵌景区”的模式;产业上提出一产二产三产相融合形成“全域旅游第六产业” [8]141。观点提出后,极大丰富和推动了全域旅游发展路径的研究。 在检索到的94篇文章中,学者们对全域旅游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通过综合分析,下面从“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由名词出现到深入分析;“全域旅游”的理念应用,表现在具体的旅游规划和区域的发展途径上等方面进行叙述。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 2013年以前“全域旅游”只是出现在各地区规划或报道性论文中,但是对于全域旅游是什么,还没有统一的认识。2013年厉新建等对全域旅游的内涵进行解读,他认为“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各部门共同管理,居民游客共同享有,充分挖掘目的地的吸引物,创造全过程与全时空的旅游产品,从而满足游客与居民全方位的体验需求[6]131。该概念不仅突出旅游业重要的产业地位,而且强调全域旅游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价值和功能。吕俊芳解析全域旅游的三个发展条件:社会条件——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人口条件——非农人口比重增加;资源条件——旅游资源的全域化,全域旅游的核心是重新整合旅游资源,在空间上板块上形成特色各异的旅游产品或业态集群[7]52。厉新建和吕俊芳奠定全域旅游的基本内涵。随后,学者的研究逐渐丰富。周家俊认为在我国西部地区,全域旅游是:在旅游资源相对富集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特定区域内,旅游业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和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9]。秦利民的观点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以旅游为中心统筹规划一、二、三产业,二是人人都代表区域的旅游形象[10]。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学界对全域旅游的解读比较丰富且基本观点一致。本文认为全域旅游是打破行政界线的框定,将区域作为整体进行规划,是资源整合、产品丰富、社区参与、权力协同、产业链延伸的系统旅游,但不是所有产业让位于旅游业,也不是指全民参与。 (二)“全域旅游”的理念运用 1.具体的旅游规划 在全域旅游规划方面,主要包含: (1)城市和县域的旅游规划 在“全域旅游”理念指导下最早做规划的是大连市,这是因为2010年大连提出“全域城市化”,规划通过“全域旅游”来推动“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樊文斌详细分析大连的全域旅游规划,空间上,将大连划分为西部渤海旅游片区、北部生态旅游片区、东部黄海旅游片区及南部都市旅游片区;产业上,滨海旅游融合多种产业衍生出新的休闲体验产品[11]。另外,穆克瑞等将琼海市作为一个5A 级景区来打造,整个琼海市成为一个没有围墙、没有边界、没有门票,主客共享、旅居相宜的区域[12]。全域旅游除了指导城市旅游规划外,李红以霍山县为例,认为全域旅游的空间尺度不宜过大,县城应该发挥自身特点,打造“慢城”生活方式,使游客参与其中体验小城生活的乐趣[13]。“全域旅游”理念指导下城市和县域旅游规划的核心思想是把城市或县域看作一个旅游目的地,不是要求旅游产品分布在整个空间范围,而是强调在城市化过程中各区县具有旅游或休闲的功能,这实际上与城市旅游化[14]的观点不谋而合。 (2)乡村旅游规划 2015年是全域旅游指导乡村旅游规划大发展的时期,朱世蓉提出“全域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环境为依托,以居民为主体,各行业和各部门共同参与发展乡村旅游[15]。吴海琴认为,南京市汤山村的全域旅游规划格局,由北部矿山山林风貌区、西部山谷原生态风貌区和南部田园乡村风貌区组成,并通过四条旅游线路将三大片区连接起来[16]。陈永胜和黄华芝都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探讨乡村旅游的发展,他们的核心思想是以旅促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加强文化、农业、生态与旅游的融合[17,18]。陈凤君把全域旅游思维应用于乡村旅游中,提出四点:乡村居民积极参与;大力发展民宿旅游;保持乡村原有建筑风格,适当介入现代化生活元素;运用创意文化发展旅游[19]。乡村发展全域旅游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并且在农村扶贫开发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目前还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基础设施薄弱、可进入性较差、市场意识缺乏等问题。 整体上看,目前很多学者,很多地区关注全域旅游的发展规划,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其空间研究尺度有大有小,从城市、县域到乡村,但只是停留在宏观方面,缺乏微观的具体层面的全域旅游规划。另外全域旅游规划与一般旅游规划之间是否存在异同,尚缺乏深入研究和探讨。 2.区域的发展路径 全域旅游最根本的目标是打破景区景点的限制,将整个区域打造成一个旅游目的地。吕俊芳提出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后[8]141,极大激发其他学者的研究。尹罡等认为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缺乏世界级或国家级的风景区,并且旅游景点丰度和密度不够、难以形成知名旅游产品的区域,而全域旅游就可以有效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20]。马勇等通过研究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这个跨国界跨文化的大区域,认为全域旅游是丝绸之路全球发展战略之一[21]。高洁以旅游资源丰富的延庆县为例,测算其旅游环境容量,对延庆县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2]。吕俊芳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喇明英以川甘青交界区为例、何方永以十大藏族自治州为例,研究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共同建议发展全域旅游[23-25]。李晓南以辽宁老工业基地为例,认为辽宁发展工业旅游的最佳途径是全域旅游,通过扩展对旅游资源的界定,进行全新的产品设计,建设特色鲜明的工业旅游主体功能区[26]。杨建容认为,甘孜州在全域旅游指导下发展智慧旅游要从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出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27]。总体上看,全域旅游是区域发展旅游、实现经济腾飞的有效途径,但研究区域有待进一步扩展。 (一) 研究方法 目前全域旅游的研究多是关注其应用方面,因此,除了以定性方法探讨其内涵外,以案例分析为主。樊文斌以大连市为例[11]108、穆克瑞以琼海市为例[12]23、李红以霍山县为例[13]51,探讨其全域旅游视角下城市和县域的规划格局。吴海琴以南京市汤山村[16]75 、陈永胜以苍山溪水[17]39、黄华芝以贵州兴义市[18]28为研究对象,探讨全域旅游理念下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 研究区域 案例研究集中于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从东中部地区的辽宁大连、北京延庆和安徽旌德[28]转向西部地区的四川九寨沟[29]、宁夏回族自治区、川甘青交界区、
创建精品旅游景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一、创建精品旅游景区的重要意义1、创建精品旅游景区是适应旅游业发展趋势的重大举措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人们的旅游需求将大幅增长,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新时期全国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国家旅游局提出,要全面把握我国旅游消费升级的需求和旅游产品升级换代的趋势,积极引导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拓展现有产品的休闲度假功能,突出特色,提升档次,提高质量。
要积极推动海洋旅游、温泉旅游、健康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自驾车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建设,继续抓好旅游精品建设。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国家A级景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工作。
因此,创建精品旅游景区是适应新时期全国旅游业发展趋势的重大举措。
2、创建精品旅游景区是巩固旅游目的地品牌的主要手段创建精品旅游景区,是我市旅游产业成长期的主要经验,也是提升期的重要保证。
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是先培育旅游目的地品牌,后发展旅游产品,这个发展模式在全国旅游业是超前的,适应了国际上从追踪目的地到追踪产品的潮流。
2007年2月8日,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正式命名我市为“2006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这相当于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共同向全世界宣布,大连是中国最好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创建精品旅游景区,不仅是巩固和发展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品牌的主要手段,而且是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有力支撑。
3、创建精品旅游景区是旅游景区向深度发展的客观要求全国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各地精品旅游景区百花齐放。
旅游景区要在周边乃至全国旅游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景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精品,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保证旅游景区向深度发展。
二、创建精品旅游景区的基本情况从2000年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以来,我市共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20个,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 级旅游景区9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7个,国家2A级旅游景区3个;创建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1个,其中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15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6个。
引用格式:周小芳,郭秋琪,王婧,等.旅游教育与学科未来——202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第十六分论坛会议综述[J].旅游学刊,2021,36(12):157-161.旅游教育与学科未来—202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第十六分论坛会议综述周小芳、郭秋琪2,王婧',吴巧红1(1.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丨00101;2.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 教育的诞生,我国的旅游学科得以创立-一直以来,我国旅游教 育与学科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备受关注,202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第十六分论坛以“旅游教育与学科未来”为主 题,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出发,分析新时期我国旅游 教育与旅游学科的发展态势、面临的机遇和问题,对未来旅游教 育与学科拓展方向展开热议该论坛的举办希望能给旅游教育 与学科发展带来更多启示、期待与信心,为未来旅游高等教育发 展和旅游学科建设提供有效指引。
[关键词]旅游教育;学科未来;综述[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21)12-0157-05Doi: 10.19765/ki.1002-5006.2021.12.017“202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第十六 分论坛以“旅游教育与学科未来”为主题,是本次年 会唯一一个定向邀请并直播的分论坛。
旨在立足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 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探讨旅游教育与学 科发展的前沿思考和焦点问题,努力推动形成具有 引领性的旅游教育与学科体系,探索面向未来、面 向世界、中国特色的旅游教育与旅游学科发展之 路。
本分论坛邀请到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 院长陈晔教授、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谢朝武教 授、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管理学院院长韵江教[作者简介]周小芳(1984—),女,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研 究方向为新媒体编辑,E-niail:zhouxiaofang09@;郭秋琪 (1997—),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者行 为;王婧(1985-),女,湖北武汉人,博士,编辑,研究方向为旅游 地理、生态旅游;吴巧红(1967—),女,贵州玉屏人,副编审,研究 方向为乡村旅游、老年旅游、旅游教育,E-mail:wqtilyxk@ ,通讯作者。
1新时期中国旅游研究十大创新方向展望石培华1 冯 凌2(1. 中国旅游研究院 北京 100005;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 北京 100024)摘 要: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已成为重要国家战略的新阶段,为实现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目标定位,应从提升我国旅游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入手,集成创新资源和研究力量,开展旅游基础调查与统计创新、基础理论与实践总结、立法保障与产业监管、经济运行监测与市场发展、信息化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交通变革与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业新格局、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科学管理、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等10项重大研究项目,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提供现代科技创新支撑。
关键词:新时期;旅游研究;重大科学命题;创新方向;展望[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39(2010)05-0001-07New Direction and Major Scienti fi c Projects of China’s Tourism ResearchShi Peihua 1/ Feng Ling 2(1. China Tourism Academy, Beijing 100005, China;2.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4, China )Abstract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has been taken in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golden era oftourism industry over the next decad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city of tourism research and strongly support the industry developing, a series of major research projects should carry out, which include ten major projects: basic survey and statistics innovation research project, basic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mmary research project, legislation and monitoring research project, industry operation observation and market development research project, public information and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research project, energy saving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research project, tourism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research project, new developing pattern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research project, tourism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scienti fi c management research project, tourism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lated ecological tourism research project.Key words :new strategic stage; major tourism research; tourism research; innovation direction; prospect[收稿日期] 2010 - 04 - 10[作者简介] 石培华(1969~ ),男,研究员,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政策、旅游规划。
旅游研究,2015,7(1):28~33doi:10.3969/j.issn.1674-5841.2015.01.000TourismResearch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4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DTJ006)成果;国家旅游局旅游
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资助(TYE2TP01413)。作者简介:王丽华(1977—),女,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
游影响及旅游开发与管理;孟玉慧(1990—),女,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开发与管理。
近年国内旅游创新研究进展王丽华,孟玉慧
摘要:文章对我国近年来旅游创新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及总结。首先集中阐述了旅游创新的概念、特点、理论体系等基础研究;旅游创新内容研究主要是从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及营销、旅游管理制度及组织等方面开展;旅游创新方法及路径研究包括理念、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而对旅游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进行总结;最后指出对未来研究的几点思考,以此希望对旅游创新研究及旅游业创新具有一定借鉴价值。关键词:旅游创新;研究进展;创新内容;展望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41(2015)01-0028-06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地位的提升和不断发展,旅游业持续升温。在旅游需求不断扩大和旅游供给同质化的矛盾中,旅游创新显得格外重要。虽然我国对旅游创新的研究相对国外而言比较晚,但是诸多学者也开始逐渐关注旅游创新研究的领域,并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一、文献统计分析本文统计文献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以及著作四类,以期所选文献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首先,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在文献类别中选择期刊,点击“高级检索”,在检索栏上输入“旅游创新”并选择篇名,同时并含“基础理论”“路径方法”“评价”,并选择模糊,时间跨度选择至2013年进行检索;其次,在检索栏上输入“创新”并选择篇名,同时并含“旅游资源(要素)”“旅游产品(业态)”“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制度(组织)”,并选择模糊,且时间跨度不变。通过检索,剔除无效文献后得到226篇期刊论文。同样,在文献类别中分别选择“硕博士”和“会议”,检索条件与期刊一致,对所选文献剔除无效文献后得到硕士论文27篇,博士论文4篇,会议论文19篇。此外,笔者利用中国国家图书馆,选择“馆藏目录检索”,在检索栏中分别输入“旅游资源要素创新”“旅游产品(业态)创新”“旅游(市场)营销创新”
“旅游管理制度创新”“旅游创新理论”“旅游创新
方法(路径)”和“旅游创新评价”,并选择“正题名”和“中文文献”,点击书目检索,剔
除无效文献后检索到11部中文著作。基于上述所选文献,笔者按照时间和内容分别进行归纳(表1、表2)。
表1文献数量分类统计年份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会议论文中文著作总计/篇
2013414044532012205120282011191122252010214011272009151024222008212130272008年之前8910150105
总计2262741911287表2文献内容统计论文内容数量/篇
旅游资源(要素)创新57
旅游产品(业态)创新152旅游市场及营销创新25旅游管理制度、组织创新5旅游基础理论创新14旅游创新路径(方法)24旅游创新评价10
由表1可以看出,2008年到2013年6年中,每年关于旅游创新研究的文献基本维持在25篇左右,其中2013年与其他年份相比数量较多,达53篇。可见近几年来学者越来越重视旅游创新的研究。由表2可以看出,所选文献对旅游资源(要素)创新和旅游产品(业态)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达到57篇和152篇;对旅游管理制度和组织创新的研究比较少,为5篇;其余文献数量在10到25篇左右。笔者后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所选内容进行归纳,述评和展望,希望能够对我国未来旅游创新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二、旅游创新的基础理论研究(一)旅游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一种质的飞越,并非量的改变,该词
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却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如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服务创新等。其中旅游创新也应包含在创新概念之内。目前旅游创新一词大量出现在旅游相关的文献中,可见创新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虽然旅游创新被大量提及,但对其概念研究并没有达成一致,总结各种观点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一类学者直接引用创新相关概念,把熊彼特(1912)的创新理论中对创新的定义(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市场创新、输入创新、组织创新)直接应用到旅游中。但是这种理论是应用于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运用到旅游业有失准确,忽视了旅游的特性。第二类是部分学者从旅游资源创新、旅游活动创新、旅游科技创新、区域旅游创新等不同研究视角分别对某一类旅游创新的概念进行的探讨。其中旅游资源创新研究中,周智生[1](2007)在研究区域文化整合
与发展问题中认为要重视各民族社区参与能力的培育使之能在旅游开发中得到协调发展,即文化
多样性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重构的内在发展要求。旅游活动创新中,李健和郑国全[2]是以山
地休闲旅游为前提研究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科技旅游创新中,钟海生[3]则指出科技创新
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并分析了旅游科技创新的重
点领域。此外,张葳[4]、邱云美[5]、董观志[6]等
对区域旅游创新能力的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对某
省或某一地区旅游创新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解决策略,或者通过完善区域旅游创新投入体系来优化旅游创新管理体系,为区域旅游创新提供支撑体系。总体来说,第二类是在分类的基础上论述旅游创新的概念,难以从整体上对旅游创新进行全方位的定义,缺乏全面性。第三类是从旅游和创新两方面分别设定应该满足的条件来定义旅游创新,如郭峦[7](2011)认为,
旅游创新既要满
足创新的新颖性和应用性,又要符合旅游活动或旅游产业特有的属性。此类定义是从宏观整体出发,具有理论价值,但是对其内在实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二)旅游创新的特点
相对于旅游创新概念的研究,我国对旅游创新特点的研究比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是郭峦[7-8](2011;2012)把旅游创新的特点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与技术创新的比较中得出其内涵和新颖范围更宽泛,消费者是主要参与者,不受限于区域的经济水平等;一种是与其他创新的比较中得出旅游创新往往是跨区域的,范围更广泛,并且容易与外界因素融合产生不同的旅游创新方式。此类观点虽然从不同创新领域对比得出了旅游创新的独特之处,但是没有很好地从旅游创新本身或者从主体角度对其特点进行全面把握。此外,宋娜[9](2012)指出旅游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特点
包括行业分布多元化、地域分布广泛、资源流动性大、组织灵活多变等特点,此观点也只是某一领域的特点分析,缺乏代表性和概括性。(三)旅游创新的理论体系
加强旅游创新理论研究才能更好服务于实践,为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目前我国对旅游创新理论研究较少。其中部分学者从某一旅游类型出发,研究旅游理论的创新。如李湘[10](2006)在红色旅游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研究中,
找出了影响红色旅游的因素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指出应加强思想建设和理论研究,以确保红
92第1期王丽华
,孟玉慧:
近年国内旅游创新研究进展色旅游的特色开发。同年,毛凤玲
[11](2006)
对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创新进行探讨,提出了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生态消费的三元消费结构。两位学者所关注的旅游创新都具有一定理论价值,而落实到具体某一类型开展旅游创新理论研究更易找到突破口。旅游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针对特定类型旅游线路的体系研究或对新开发类型旅游线路的体系摸索。王志宇[12]、张伟[13]、宋振春[14](2012)等均对文化旅游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并指出其是社会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复杂结构;丁焕峰[15](2002)则通过对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创新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山地旅游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其构成。可见,目前关于旅游创新体系研究涉及的旅游创新类型较少,因而开拓更多类型的旅游创新,并探讨其创新体系的构成,更具理论意义。三、旅游创新的内容研究在经济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快速升级的今天,不断深入对旅游创新内容的研究才能符合现代旅游发展的方向。宝贡敏(2006)指出:“现代旅游业的创新,主要应从创造高层次的娱乐、推进高层次的认知、强化高层次的沟通、推动高层次的环境保护,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高层次的和谐共处等方面下功夫”[16]。各类学者对创新内容的界定层出不穷,总结起来大致涵盖旅游资源要素创新、旅游产品或旅游业态创新、旅游市场及营销创新、旅游管理制度及组织创新等几方面。(一)旅游资源及要素创新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因此关于旅游资源及要素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诸学者以不同旅游资源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类型旅游资源应具备的自身发展要素或者可以开发的其他发展要素,进一步提出促进旅游资源创新发展的途径。对于旅游资源自身发展要素的分析,如蒋丽娜[17](2007)等在研究风景区水域旅游资源中,分析了开发条件,并结合水域要素的内涵,提出注重水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挖掘水域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促进了风景区的协调发展。结合其他相关旅游资源要素开展的研究,如周孟林[18](2012)等在探讨红色旅游资源的创新发展中以桂林为例,整合桂林多种资源要素,提出红色旅游与“三农”旅游相结合的创新方式,有利于红色旅游与“三农”旅游的共同发展。此外,杨会娟
[19](2013)研究了河北省农
业文化旅游资源的创新,探讨了农业文化融入农
业旅游的策略等。综上可见,应深入探讨旅游资源开发创新的同时,关注旅游各相关要素及之间的关系,寻求旅游创新的突破口。(二)旅游产品或旅游业态创新
目前,旅游产品内容形式趋于老化,主体线路缺少个性,很难满足游客千变万化的旅游需求,因此旅游产品的创新一直是学者比较关注的话题。国内关于旅游产品创新的研究可按全国、区域、特定目的地三个层次来看。针对全国范围的研究,如陈雪钧[20](2012)通过对发达国家
经验的借鉴,提出我国乡村旅游项目创新的策
略,包括完善旅游支撑体系、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创新乡村旅游产品等,把乡村文化特色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去,研究极具代表性。针对区域范围的研究,如董培海[21](2010)通过对滇西北
区域旅游业的概况分析,探讨了滇西北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打造怒江观光型旅游产品的思想,体现该区域民族文化特色。针对目的地范围的研究,如李健[22](2006)研究了
山地休闲旅游时尚产品的开发,同时指出应针对旅游产品的特色开发相关联的旅游活动。总而言之,学者研究的侧重点是针对不同空间尺度制定具有区域旅游特色的产品,而对于旅游附加产品的设计较少,有待进一步探讨。国内旅游业态创新研究代表人物魏小安,在其《旅游业态创新与新商机》[23](2009)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