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成语运用复习教案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30.72 KB
- 文档页数:23
初中成语运用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习惯,避免常见的成语错误。
3. 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 成语的正确发音和书写。
2. 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3. 成语的出处和故事。
教学准备:1. 成语字典和参考书。
2. PPT或者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成语的定义和作用。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成语的重要性。
二、讲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15分钟)1. 举例讲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如“一心一意”、“五颜六色”等。
2. 强调成语的固定性和完整性,不能随意更改成语的结构和意义。
三、成语故事分享(15分钟)1. 分享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如“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
2. 让学生通过故事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四、成语游戏(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游戏学习和巩固成语。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成语的正确使用。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和练习成语的运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了成语的基本知识。
通过成语故事和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成语的讲解要清晰易懂,避免使用难懂的语言。
2. 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和参与游戏。
3.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成语。
总之,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学习成语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成语。
成语的运用,辨析常用成语的感情色彩。
考查的依据一般是在学生所学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成语,试题材料主要来自于课外。
所表现出的狭隘认知和低劣手(五)避生就熟,巧妙排除。
考题中生僻的成语较少,绝大多数是常见成语,、考题演练: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这行云..流水.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沉醉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选出下列各句中加(容易混淆的成语辨析技巧)(一)不能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如“间不容发”比喻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不是指空间容不下的意思。
又如“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不能理解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二)形相近而义有别。
如“置若罔闻”是“好像没听到一样”。
而“置之度外”,形容不放在心上。
又如“一发而不可收拾”是事情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了。
而“一发而不可收”,表示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止。
(三)义相近而用法有别。
如“目不暇接”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而“应接不暇”指“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意义相近,但细细推敲,你会发现前者偏向主动,后调整。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重塑公众信心已经迫在眉者偏向被动。
又如“谈笑自若”应为“谈笑风生”。
前者意为在特殊场合或异常情况下,也能与平常一样以及其自然的神态谈论欢笑。
而“谈笑风生”意为谈话的兴趣浓厚,谈话的内容生动幽默,有说有笑,使听的人感到轻松而投入。
(四)义相近而适用范围有别。
如“绘声绘色”是形容叙述描写得生动,而“惟妙惟肖”,指绘画、表演、描写或模仿十分逼真。
又如“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
而“潜移默化”则指人的思想品性受到其他方面的感染、影响而不知不觉起了变化。
成语的运用(一)随堂练:D C A A A(二)课后练:C B B B D C C B B A。
中考成语运用专题教案教案标题:中考成语运用专题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一定数量的常见成语。
2. 学生能够在语境中正确运用成语,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3. 学生能够通过成语的学习,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点:1. 学习常见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 学习成语的正确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成语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有一个成语、意义和例句。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成语的小视频或展示一些有趣的成语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成语的了解程度,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成语。
二、学习成语(15分钟)1. 教师将成语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行阅读成语的意义和例句。
2. 教师逐个解释成语的意义,并与学生一起分析例句中的运用方式和语境。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增加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三、练习成语(2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语,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或对话,要求在文中正确运用所选成语。
2. 学生互相交换故事或对话,通过合作修改和提出建议,确保成语的正确运用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 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故事或对话,并分享他们在编写过程中的思考和收获。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与成语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通过听、看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成语的使用场景。
2. 教师提供一些与成语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成语填空或改写句子,巩固所学内容。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经验。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问题或意见,并与教师进行讨论。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中文文章或书籍,寻找并记录其中的成语,进一步扩大对成语的了解和应用。
《正确使用成语》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并能正确理解其意思。
2.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成语的能力,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和避免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和来源。
2.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3. 成语的分类和特点。
4. 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及纠正方法。
5. 练习题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分类。
2. 难点:辨别和纠正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含义、来源、正确使用方法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和纠正。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互动和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成语的含义和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强调成语的分类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常见的成语使用错误,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和纠正。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成语含义、来源和正确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作文写作:布置相关主题的作文,评估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成语的能力。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收集成语: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收集成语,了解其含义和使用场合。
3. 成语故事:选择一个成语,查阅相关资料,编写一个简短的成语故事。
八、课程拓展1. 成语游戏:设计一些成语游戏,如成语接龙、成语猜猜等,增加学生对成语学习的兴趣。
成语复习教案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与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成语,了解它们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2、辨析常用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和感情色彩;3、能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正确解答成语题。
学习内容【考试题型】成语的考查,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一般为成语意义误用的选择,如下面两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D)A.小沈阳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孩子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B.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C.他酷爱收藏,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D.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A项中“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发笑,如果不与后面句子相联系就会错选;B项中“妄自菲薄”的意思是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如果不注意使用对象也会选错;C项中“慷慨解囊”的意思是资助别人,不是自己花钱买东西,同样有一个使用对象的问题。
因此一定要注意句子的前后联系及使用对象。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C )A、李东别出心裁....,制作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B、凭着巨大的潜力,你可以变得出类拔萃,令人刮目相看....。
C、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D、“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是20XX年举世瞩目....的大事。
因此,在考试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词义的辨析,而在复习中更要有意识地加强词语的积累,尤其是一些常用的、自己又感到意义模糊成语。
【考点疏理】考点一:望文生义【考点解读】成语是一种短小精悍的凝固的构型,都有其固定的意思。
有些成语字面的意思往往与其真正的含义大相径庭,因此使用时一定要弄清成语的确切含义,避免望文生义。
【中考真题】(2009哈尔滨市)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看了火箭队和湖人队精彩的比赛,几个NBA球迷正在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巨星姚明的突出表现。
2020中考语文复习之《中考成语运用》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教学目标:1、从成语的意义、感情色彩、适用范围、使用对象等方面对成语进行正误辨析。
2、积累一定量的成语,同时能够辨析成语的语法功能、词义轻重、适用范围等。
3、提高学生理解与使用词语的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成语,能结合语境准确辨析常见成语。
教学难点:在语境中,用所学的策略解决成语使用的错误。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成语是汉语的精华,是中考语文的必考内容,但是要想在考试中解答问题,除了平时需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外,还要懂得成语辨析的技巧,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几种成语辨析的常见“技巧”。
一、出示浙江省中考语文考点成语的相关要求:(一)正确理解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成语。
(二)辨析常用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
(三)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携带的故事意义。
(四)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别常用成语的感情色彩。
二、讲解历年中考关于成语的试题(一)浙江2012年中考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C.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
这里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D.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出人意料的是偷窃文物者竟然是一个普通游客。
解析:呼之欲出:好像叫他一声,他就会出来似的。
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中人物刻画十分生动。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经被人冷落,没有人在感兴趣。
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里热闹的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用在菜市场显然不合适,因为市场本来就是一个热闹的地方,可换成“熙熙攘攘”。
《正确使用成语》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习惯,避免常见的成语误用。
3. 提高学生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 成语的来源和分类3. 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4. 常见的成语误用及其纠正5. 成语在实际语言中的应用示例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成语接龙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已学的成语。
2. 知识讲解: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类,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成语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常见的成语误用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
4. 练习巩固:提供成语运用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正确使用成语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成语误用案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成语。
2. 互动教学法: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练习法:通过课后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成语运用能力:通过课后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在实际语言中的成语运用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资源1. 成语接龙游戏:用于复习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成语教材:用于知识讲解,提供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类。
3. 成语误用案例:用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
4. 成语练习题:用于练习巩固,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5. 教学PPT:用于课堂展示,清晰展示教学内容和知识点。
七、教学准备1. 整理成语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2. 准备成语误用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 设计成语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课题名称 成语运用 计划课时 1
课型 复习 班级 本课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①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的几种类型?; 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 ③有的放矢,加强积累。
教学难点 ①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的几种类型?; 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 ③有的放矢,加强积累。
教法和学法 讲练结合法
教 学 过 程
一、知识准备 1.了解成语的有关知识 (1)成语的语法结构关系 ①并列式:披坚执锐 防微杜渐 ②承接式:先斩后奏 见异思迁 ③目的式:削足适履 越祖代扈 ④因果式:水滴石穿 水落石出 ⑤主谓式:把人忧天 夜郎自大 ⑥动宾式:不见经传 拒人千里 ⑦动补式:退避三舍 无动于衷 ⑧连动式:画蛇添足 刻舟求剑 ⑨兼语式:请君人瓮 引狼人室 ⑩偏正式:衣冠禽兽 扶摇直上 2.成语的感情色彩 ①褒义:风起云涌 殚精竭虑 ②贬义:处心积虑 满城风雨 ③中性:今非昔比 风雨交加 (3)成语的出处 ①古代寓言故事: 望洋兴叹 与虎谋皮 ②历史故事:煮豆燃萁 闻鸡起舞 洛阳纸贵 ③古代典籍作品:祸起萧墙 举一反三 昭然若揭 二. 中考试题示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堵车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答案为D。“如数家珍”的释义为“好象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本句中各种老式钟表本身就是老王的“家珍”,谈不上“如”,因此是错误的。A“捉襟见肘”的意思为“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B“未雨绸缪”中“绸缪”意为“紧密缠缚”。全词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C“自惭形秽”得意思为“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渐愧。”据释义可知前三项为正确的。此题相对简单,只是“如数家珍”相对错误较为隐蔽,学生需静心自习阅读方可做对。]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B.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青睐。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答案:B(在劫难逃,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劣质食品”被暴光对我们而言是好事;玲珑剔透①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②形容人聪明伶俐;稍纵即逝,形容时间或机会很容易过去,用在此句适用对象不当;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此句中家长的做法无“巧”可言。)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些年每听到亲友去世的消息,总令我无比伤感,尤其是这回相濡以沫的老伴远行,对于我这个年已九十且神经衰弱的老人,真像天塌了一样。 B.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C.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高薪”不一定能收到“养廉”的效果,因为贪官污吏本来就是欲壑难填,并不是因为收入维持不了生计才搞腐败的。 D.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见到老师都能亲切问好,而见到烧锅炉的、打扫厕所的和食堂打饭的工人师傅,却都不屑一顾。 答案:B 相濡以沫: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后用来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 欲壑难填:形容贪得的欲望太大,很难满足。 不屑一顾:不值得一看;形容轻视,蔑视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B.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件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解析:A从长计议,慢慢地多加商量,指不急于做出决定;不符合语境。B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这里使用错误的理解了词义。C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错误的理解成文章没有加标点,曲解了词义。 答案:D 三、纵观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我们发现,该类题的设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如 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例2: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以上两句,命题者故意曲解成语词义,以便考查考生的识辨运用能力。第一句中的“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句子表达的意思却是: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街上显得静悄悄的。曲解的词义与所要表达之意正好相反。第二句中的“火中取栗”,语出法国寓言《猴子和猫》,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而本句句意是指消费者利用厂家竞相降价的机会得到实惠。所以,也犯了曲解词义的错误。这是成语题中最常见的错误类型。] 2、用错对象,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如: 例3: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例4: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此处命题者从成语使用的对象上命题,重在考查成语词义适用的范围和对象。例3句中的“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轮”:高大,“奂”:众多,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 类似的,还有“穿云裂石”“六马仰秣”是指歌声的;“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相敬如宾”是指夫妻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指男女儿童的;“浩如烟海”是“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不同凡响”“别出机杼”是指文艺作品的。“崭露头角”多指青少年,“功高不赏”一般用于对别人的评价。 3、误用褒贬,情感错位 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又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 例5: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例6: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例5、例6两句,命题者从感情色彩上设误来进行考查。“处心积虑”,意即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例6,洗心革面,是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 象95年的“无所不为、半斤八两、各有千秋”,97年的“趋之若鹜”,再如“面目全非”、“始作俑者”都是有贬义色彩的词,不能用在好的方面;而“危言危行”又只能用在褒义方面。 此外,应注意如下有贬褒色彩的成语:振振有词、有口皆碑、附庸风雅、亦步亦趋、粉墨登场、彻头彻尾、长篇大论、罄竹难书等。 例7 ①.你尽管放心,你的困难,也就是我的困难,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②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普通学生尚可,班长一职实难胜任。 [辨析]鼎力相助:敬辞,用在别人身上。改为“全力相助”。敬谢不敏: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谦辞) 4、颠倒尊卑,不知谦恭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 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 例7: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例8:刘厂长的开场白可谓抛砖引玉,引导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 [这点涉及语言得体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尤显重要。常见的谦辞有: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班门弄斧、姑妄言之、信笔涂鸦、一孔之见、不情之请等。敬辞有:高抬贵手、卓尔不群、高朋满座、大材小用等。] 5、语义重复,自相矛盾 例9: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997年中考题第4题A项) 例10: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 [此处两题,命题者从成语与语境的矛盾处设误,以考查考生的逻辑能力。“莘莘学子”意为众多的学生,它的前面却用“一位”修饰,自相矛盾导致逻辑错误。例10中“记忆犹新”的意思是过去的事,至今还记得清楚,就像新近发生的一样。前面不能再用“还”。] 6、搭配不当,不合习惯 有些成语由于词性的限制,要注意它的用法。如: 例11: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例12: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