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109.22 KB
- 文档页数:2
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方案1. 简介美国白蛾(Gypsy Moth)是一种外来的有害昆虫,常见于北美地区。
它的幼虫主要以树叶为食,可以对林业和园艺产业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防治美国白蛾是林业和园艺领域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介绍美国白蛾防治的工作方案,包括识别、监测、预警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内容,旨在帮助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效地控制和防治美国白蛾,维护生态环境和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
2. 美国白蛾的识别美国白蛾成虫的外形美国白蛾成虫是一种大型夜行性蛾类昆虫,展翅宽度可达7厘米左右,前翅呈灰色带黑斑,后翅呈白色。
它们往往在晚上活动,白天则躲藏在树皮、岩石等处。
美国白蛾幼虫也是比较容易辨别的。
它们体型较大,呈现出明显的黑色点斑和深色縫合线,与其他幼虫有明显区别。
3. 监测和预警监测和预警是有效防治美国白蛾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监测和预警工作的常用方法:3.1 雄虫性信息素监测法雄虫性信息素监测法是一种利用雄性美国白蛾释放的信息素来诱捕雌虫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高效、环保等优点。
3.2 追踪监测法追踪监测法是使用标志和诱捕器在美国白蛾的主要分布地区进行监测。
这种方法可以监测到美国白蛾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繁殖状况,为防治提供及时的指导。
3.3 卵鉴定法卵鉴定法是采集美国白蛾的卵并将其送到实验室进行鉴定,以确定美国白蛾的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
这种方法可以在早期发现美国白蛾的危害,对防治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 防治措施根据监测和预警的结果,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防治美国白蛾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防治措施:4.1 生物防治法生物防治法是一种利用美国白蛾的天敌、寄生生物、病原体等,在自然界中控制其种群数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环保、经济的特点。
4.2 化学防治法化学防治法是利用杀虫剂在美国白蛾主要活动时期对其进行防治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控制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
4.3 机械防治法机械防治法是加强林地管理,适当改变森林密度、树种组成等来控制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的方法。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美国白蛾又称美国白灯蛾,秋幕毛虫,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该虫原产于北美洲,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后迅速扩散蔓延,严重暴发成灾。
一、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1、成虫雄成虫:体长9-12mm,触角双栉齿状,多数前翅有黑褐色斑点。
雌成虫:体长9-12mm,触角锯齿状,前翅多数纯白色。
2、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卵块紧密排列,有密毛粘连,卵绿色,孵化前变褐色。
3、幼虫老熟幼虫头黑色有光泽,体长28-35mm,体色黄绿至灰黑色,背毛疣黑色,生有白色长毛。
背部有一条灰褐色纵带。
4、蛹体长8-15mm,暗红褐色,下颚须长达前翅2/3处,前翅延伸到第四腹节的3/4处。
臀棘8-17根,跟棘前端喇叭口状。
二、美国白蛾生活史规律美国白蛾在我县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砖石瓦砾、枯枝落叶、房檐、窗台下、墙体砖缝、土壤裂缝、柴(草)堆、树洞等处越冬。
翌年4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零星羽化,5月初达到羽化高峰,越冬代成虫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5月初第一代幼虫开始出现,5月中旬第一代为网幕高峰期,6月中旬第一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6月下旬为下树化蛹高峰期,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6月下旬达到羽化高峰,成虫羽化2天后即可产卵,6月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零星出现,7月上中旬为第二代网幕高峰期,7月下旬第二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开始羽化,8月下旬羽化达到高峰,8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出现,9月上、中旬为第三代网幕高峰期,9月底越冬代老熟幼虫开始陆续下地寻找隐蔽场所化蛹越冬,最晚11月上旬老熟幼虫下树化蛹越冬,部分发育晚的幼虫不能完成发育。
第一代发育较整齐,第二代和第三代虫态重叠现象严重。
三、各虫态特性1、成虫羽化多在15-19时,静止时间长,交尾时间多达8-36小时,交尾结束后不久就会产卵,产卵时间较长。
飞翔能力较差,一般在200—300米范围内。
属弱趋光种类,尤其雌蛾对光线不敏感,雄成虫对光线(尤其是紫外光线)稍强些。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近几年来,美国白蛾的有发展蔓延趋势。
该虫是世界性检疫对象,具有食性杂、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和危害严重等特点,一旦侵入,极易暴发成灾,对林业、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也会构成重大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轻美国白蛾危害,应及时应用人工、生物、化学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才能达到如其效果。
下面为大家介绍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
一、人工物理防治措施1.捕捉成虫。
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成虫羽化高蜂期,组织人员在每日的清晨或黄昏捕捉成虫,然后销毁。
2.人工剪除网幕。
美国白蛾幼虫有群集和吐丝结网缀叶的习性,即1至4龄幼虫在树上危害时将局部枝条及叶片吐丝结成网幕状,在网内取食叶片。
此时通过观察并用高枝剪及时剪除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及危害的枝条,可消灭虫源达到防治的效果。
剪下的枝及网幕要装于塑料纺织袋中,集中烧毁。
3.围草诱蛹。
利用老熟幼虫有沿树干下树寻找潜伏场所进行结茧的习性,在树干上人为设置结茧场所,引诱其潜伏,然后予以消灭。
具体操作方法:发现有美国白蛾危害的树木,在老熟幼虫开始下树时期,在树干离地面1~1.5米处,用谷草、稻草、麦秸、杂草等在树干上绑缚一周,诱集下树老熟幼虫在其中化蛹,然后于蛹前解下草把烧毁。
4.灯光诱杀。
利用诱光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诱光灯应设在上一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5.摘卵块。
美国白蛾蛾卵多分布在树冠中下部外围叶片背面。
5月中旬至5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美国白蛾产卵盛期,组织人员采摘卵块并集中销毁。
6.挖蛹。
11月以后在树皮下、根部土壤、草堆内层、建筑物缝隙等隐蔽场所挖蛹销毁。
二、生物防治方法1.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
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预蛹初期,按照1头白蛾蛹放5头蜂的比例,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不但可以增加自然界中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种群数量,同时可以保护其它天敌,可以达到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发生的效果。
美国白蛾生物特性及防治知识美国白蛾属外来有害生物,原产北美地区,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
目前,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亚洲地区的22个国家。
1945年传入日本,1948年传入韩国,1961年传入朝鲜,1979年由朝鲜传入我国辽宁省丹东市,现已传播蔓延到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陕西六个省市。
我省最早发现疫情的威海荣城市,是在1982年由辽宁省大连市传入的,现已传播蔓延到威海、烟台、青岛、潍坊、东营、滨州、淄博、德州、济南等9市、44个县(市、区)、284个乡镇。
一、美国白蛾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形态特征:成虫体白色,雄蛾前翅多有褐色斑点,体长9-13毫米。
幼虫6-7龄,头黑色,体细长,圆筒形,背部有一条黑色纵带,纵带两侧各有一排黑色毛瘤,毛瘤上着生丛状白色长毛;体两侧淡黄色,毛瘤橘黄色或褐色;腹面灰黄或淡灰色。
幼虫4龄前群居在叶片上吐丝结网并蚕噬叶片,1-2龄群集在叶背取食叶肉,保留上表皮和叶脉,被害叶呈沙网状;3-5龄幼虫咬透叶片,在叶缘啃食,4龄后的幼虫脱离网幕分散危害进入暴食期,把整片叶子吃光。
该害虫在京津地区一年发生三代,以蛹在砖瓦、石块下,墙缝、树皮裂缝或浅土内越冬。
美国白蛾一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以蛹在树皮缝、土石块下,建筑物缝隙等处越冬。
越夏蛹则多集中在寄主树干老皮下的缝隙内,部分在树冠下的杂草枯枝落叶层中、石块下或土壤表层内。
成虫夜间活动,飞翔能力不强。
幼虫4龄前吐丝结网,营群居生活,5龄以后开始抛弃网幕分散取食,食量大增,幼虫的耐饥性很强。
美国白蛾各代虫期发生时间:卵(一代,4月下—5月上旬;二代,6月下旬;三代8月中下旬)。
幼虫(一代,5月下旬—6月上旬;二代,7月下旬—8月上旬;三代,9月中下旬—10月上中旬)。
蛹(一代,6月中下旬;二代,8月上旬;三代,10月中旬—下年4月中旬)。
成虫(三代,4月中下旬;一代,7月上中旬;二代,在8月上中旬)。
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策略摘要介绍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生活史及习性,并提出严格检验检疫、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药剂防治等防治措施。
关键词美国白蛾;危害;防治美国白蛾是一种以危害绿色植物为主的国际性检疫害虫,也称秋幕毛虫、网幕毛虫。
美国白蛾原发生于北美洲,1940年传到欧洲,1945年从美国传入日本,给日本的蚕桑业造成严重危害;1957年侵入到朝鲜;1979年,在我国辽宁省丹东市首次发现,1984年在陕西咸阳、山东榕城发生并造成局部灾害;1989年进入河北海关;1995年进入天津市塘沽区。
2003年9月,在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地区首次监测到美国白蛾;2004年在平谷、顺义、大兴、通州、顺义、平谷、怀柔、密云、昌平、朝阳和丰台等9个区县65个乡镇(小区)933个村(点)监测到美国白蛾成虫或幼虫。
1形态特征成虫:白色中型蛾子,体长9~12mm。
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
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23~34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
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34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
卵:圆球形,直径0.5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
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8~35mm,头黑,具光泽。
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
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
腹足外侧黑色。
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
蛹:长8~15mm,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2危害特点美国白蛾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食性杂。
可危害包括林木、果树、花卉、农作物和蔬菜在内的300多种植物;二是繁殖量大。
1头雌蛾1次可产卵800~2 000粒,年平均繁殖后代3 000万头,最多可达2亿头以上;三是适应性强。
浅析美国白蛾的危害及关键防治技术美国白蛾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是白蛾科昆虫中的一种。
它于1869年首次从欧洲引入美国,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不断扩散,成为了美国北部和东部的重要害虫。
美国白蛾主要危害果树、林木、灌木等植物,其幼虫会在树干、树枝和叶片上产卵并孵化出来,然后以吃叶子、咀嚼树皮和树枝为生。
特别是在果园中,美国白蛾的幼虫可造成大量果实的损失,同时也导致树木受损甚至死亡。
其成虫则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繁殖能力较强,可迅速扩散到更广阔的范围。
为了防治美国白蛾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
以下是几种关键的防治技术: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通过引入其他天敌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例如,引入一些昆虫、鸟类和爬行动物,如捕鸟蛛、瓢虫和天鹅等,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此举可以有效的减缓美国白蛾的扩散速度并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2.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可以杀死幼虫并有效降低成虫数量。
但要注意,使用药剂时要注意对其它有益昆虫和植物的保护,同时也要遵循政府的规定和安全操作指南。
物理防治也是防治美国白蛾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方法中,我们可以采用诸如捕蛾灯、陷阱、网络或隔离装置等工具与技术,如热水清洗或高压水枪等,来控制和消灭美国白蛾成虫和幼虫。
4.教育和宣传教育和宣传可以提高公众意识和认识,增强居民的防治能力,也可以在发现美国白蛾时及时上报,有利于迅速形成封锁措施和妥善处理。
总之,美国白蛾是一个重要的害虫,对果树、林木和灌木等植物的伤害程度较大。
在防治过程中,应该采取综合措施,结合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多种技术来控制其数量。
在此基础上,加强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增强防治能力,防止其影响放大。
美国白蛾的主要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作者:孔胜利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S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138-01美国白蛾,学名:Hyphantria cunea (Drury),属鳞翅目,灯蛾科,白蛾属。
别名秋幕毛虫、美国白灯蛾、秋幕蛾等。
原产北美,1922年在加拿大首次发现,后迅速蔓延至东欧、前苏联、法国、墨西哥、日本、朝鲜等国;1979年在我国辽宁首次发现,又蔓延至山东、陕西、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它是世界性的植物检疫害虫,2007年9月份在我县东部雷集镇首次发现三代美国白蛾幼虫,2008年向西扩散到7个乡镇,2009年在全县15个乡镇普遍发生。
1 美国白蛾的主要特点1.1 食量大、食性杂,可危害包括林木、果树、花卉、农作物和蔬菜在内的300多种植物、甚至杂草。
1.2 繁殖快、数量大,一头雌蛾一次可产卵800-2000粒,年平均繁殖后代3000万头,最多可达2亿头。
1.3 适应性强,幼虫有极强的耐饥饿能力,15天不取食仍可正常繁殖危害。
1.4 传播快、途径广,成虫可近距离传播,5龄以上幼虫及蛹,一年四季均可随各种货物、交通工具等做远距离传播。
1.5 危害严重,爆发时可在一夜之间吃光一片果园、绿色植物。
1.6 严重扰民,老熟幼虫有进入农户、居民家中以及公共场所寻找食物和化蛹场所的习性。
2 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2.1 成虫: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 23-34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
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44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
成虫寿命一般4-8天。
飞翔能力在100m。
2.2 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
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2.3 幼虫:根据幼虫的头壳和体背毛瘤的色泽,可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两种,我国目前发现的多为“黑头型”。
·104·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年第8期摘要:美国白蛾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广泛分布于北纬19°~55°的地区。
美国白蛾具有传播速度快、繁殖力强、危害寄主植物多、取食量大等特点,因而常常暴发成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国务院办公厅针对防治美国白蛾专门下发了通知,我国农林部门采用了有效的方法对美国白蛾进行了综合防治。
2010年8月在吉林省梨树县首次发现美国白蛾疫情。
关键词:美国白蛾;危害特点;综合防治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1940年传人欧洲,1945年传入日本、1958年传入朝鲜,现在分布于美国、加拿大、东欧各国及朝鲜、日本等国,被列为世界性检疫对象,1979年我国辽宁丹东首次发现该虫。
现已传播蔓延到北京、天津、山东等地,我省与辽宁接壤的市、县也已经发生。
由于美国白蛾具有传播速度快、繁殖力强、危害寄主植物多、取食量大等特点,因此搞好美国白蛾的监测及防控工作,对农林业生产起到保护作用,同时避免由于美国白蛾暴发成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形态特征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
美国白蛾成虫白色,体长13~15mm,它翅展 23~34mm,头白色,复眼黑褐色,下唇须小,下端黑褐色。
雄虫触角黑色双栉齿状,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虫触角褐色锯齿状,前翅纯白色。
卵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
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8~35mm,头黑,具光泽。
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下线浅黄色。
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毛丛。
腹足 外侧黑色。
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
根据幼虫的形态,可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两型,其在低龄时就明显可以分辨。
三龄后,从体色,色斑,毛瘤及其上的刚毛颜色上更易区别。
蛹:体长8~15mm,宽3~5mm,暗红褐色。
雄蛹瘦小,雌蛹较肥大,蛹外被有黄褐色薄丝质茧,茧上的丝混杂着幼虫的体毛共同形成网状物。
美国白蛾的克星-祥辰牌高效杀虫灯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属鳞翅目、灯蛾科,又称秋幕毛虫。
是世界性的检疫害虫。
原产北美, 广泛分布于美国北部、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
一、危害:美国白蛾以蛹的方式在树皮下或地面枯枝落叶处越冬,幼虫孵化后吐丝结网,群集网中取食叶片,叶片取食尽后,幼虫移至枝柱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结网。
1~4龄幼虫多结网危害,网幕为乳黄色,可达10厘米;5龄后的幼虫开始脱离网幕,分散危害,达到暴食阶段。
因幼虫群居危害,每株树上多达几百只乃至上千只幼虫,常把树木叶片蚕食一光,附近的树叶吃光后,就危害附近的农作物、蔬菜与野生植物。
美国白蛾危害果树、森林、农作物等100多种植物,果园密集地以及游览区、林荫道,树叶常被美国白蛾吃光,景象很惨,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农业和城市园林绿化,是重要的国际植物检疫对象。
二、我国受灾情况:1984年,美国白蛾在我国辽宁省丹东地区首次发现,并且每年发生两代,其蔓延趋势不断扩大,现已波及到山东、河北、陕西、天津等地,紧逼首都北京,今年比往年更加严重,对首都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美国白蛾在我国扩散的趋势有两点应该引起注意。
一是河北省疫区对首都形成包围态势,2004年已侵入到北京东北远郊区,今年疫情更加严重,直接威胁到“绿色奥运”战略;二是美国白蛾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我国北方地区一般只是它的“发生区”,我国东部、南部、沿海地区是它的“适生区”,是它扩散蔓延的主要危险区。
三、美国白蛾的防治:截至目前,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检疫、物理防治(如人工捕杀)、生物防治(如我国成功利用害虫天敌周氏啮小蜂)、化学防治(如幼虫期喷洒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又如用克百威制剂埋根、涂干、树干打孔施药等)。
但事实说明,这些方法尚不能完全控制害虫危害和完全阻止害虫扩散。
四、祥辰牌高效灭虫器的优势针对美国白蛾危害性大、食性杂、繁殖性强,并且我国农林业遭到了严重破坏的情况,我公司经过研究和反复实验,研制出味诱、光诱相结合的杀虫灯,该杀虫灯的诱虫光源有效增强了对美国白蛾等一切蛾类害虫的引诱效果,以特有的UV光线和黄颜色引诱成虫,增加了诱蛾强度,并以高压电网触杀,自动清处虫尸,该产品具有昼停夜开、雨天自动关机等功能,省时省力,安全方便,具有良好的野外适用性和耐用性。
浅谈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摘要:美国白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对多种园林植物危害极大。
针对美国白蛾的为害特点,提出综合防治技术及其保障措施。
关键词:美国白峨;为害特点;防治。
Abstract: the American white moths is worldwide and quarantine pests, to a variety of garden plant great harm.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white moths to harm th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its security measures.Key words: the United States BaiE; Evil character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一、中国分布现状现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天津、陕西等地。
中文名称:美国白蛾中文俗名:秋幕蛾,其幼虫又名:秋幕毛虫、网幕毛虫拉丁学名:Hyphantria.cunea命名:Drury英文名:Fall.Webworm二、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危害性美国白蛾在北方一年三代,以蛹越冬,有世代重叠现象,喜生活于温暖、阳光充足的地方。
(一)形态特征美国白蛾是一种有害昆虫,属鳞翅目,灯蛾科,俗名秋幕毛虫,网幕毛虫.成虫:为白色蛾子。
羽化多在15~19时,交尾时间多达8~36小时,交尾结束后不久就会产卵。
飞翔能力较差,一般在200~300米范围内。
属弱趋光种类,尤其雌蛾对光线不敏感,雄成虫对光线(尤其是紫外光线)稍强些。
对腥臭味比较敏感。
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卵块紧密排列,有密毛粘连,卵绿色,孵化前变褐色。
幼虫:为绿色毛虫。
食性杂、食量大、耐饥饿强。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案美国白蛾(Lepidoptera: Hyphantria cunea)是一种昆虫害虫,它是一种生态系统入侵物种,在全球范围内都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和林业害虫。
它可以造成广泛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
在这篇文章中,将讨论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案。
一、生物学和生态学美国白蛾是一种夜间活动的飞蛾,成年雄性和雌性的翅膀相似,翅膀长度为20-40毫米。
幼虫通常比成年蛾更容易被发现,它们体长约30毫米,具有黑色头部和褐色身体。
幼虫口器强大,能咬掉植物的叶片、花朵和茎部,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
美国白蛾的卵圆形,直径约为1毫米,粘附于树干、树枝和树叶上。
卵的颜色为白色,很难被发现。
卵孵化后出现幼虫。
幼虫在三个阶段的生长过程中不断补充营养,同时快速地吞噬植物。
幼虫在第四阶段转变为蛹,蛹通常在叶下或树皮下发生。
成熟雌性蛾在短时间内可产卵至数百个。
二、防治概述美国白蛾的防治可以分为预防、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四个方面。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防治措施应在幼虫孵化之前开始实施。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每个方面的措施。
1、预防季节性监测是预防美国白蛾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春末或夏初,可以使用飞扑或其他方法检查树木上是否有白蛾卵团和幼虫。
进行排卵裹布,以捕获产卵成虫。
这将帮助监测虫情及时控制白蛾的繁殖。
建议在植物周围放置鸡。
由于鸡可以吃掉幼虫,防止幼虫的繁殖。
在有足够的资金时,可以修建高墙隔离。
通过建立有监控的隔离区,可以有效地将美国白蛾排除在外,降低疫情影响范围。
2、物理防治在春天的温度较低时,可以进行树干涂胶防治。
该方法可以贴在成虫和幼虫经常出现的树干和树枝上。
在它们遇到阻力时就会被剥落。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白蛾成虫的交尾和卵的产生。
在白蛾孵化之前,可以使用桶浸泡法杀死蛾卵,将桶装满水加上一定的杀虫剂,然后将发现的卵或幼虫放入中。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清除已孵化的卵和幼虫,还能有效防止未孵化的卵孵化,从而控制繁殖。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暴力手段,但在特殊情况下是必要的。
美国白蛾是什么?美国白蛾是什么?美国白蛾的危害有哪些?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有哪些?还请了解的网友帮忙介绍美国白蛾又叫美国灯蛾、秋幕毛虫,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峻的危害;是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湖南、贵州、湖北和四川等地,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
因此种地网整理了美国白蛾的危害及防治方法,以下具体列举出来供网友们参考。
美国白蛾的危害:美国白蛾幼虫常群集树叶上吐丝结网巢,在其内食害叶片,美国白蛾幼虫网巢有时可长达1米或更大,稀松不规章,将小枝和叶片包入网内,形如天幕,因常消失于仲夏到初秋,故称其为秋幕毛虫。
美国白蛾1~2龄幼虫只取食叶肉,严峻时全株树叶被吃光,只留下叶脉,整个叶片呈透亮的纱网状,3龄幼虫开头将叶片咬成缺刻,4龄幼虫开头分成若干个小的群体,形成几个网幕,4龄幼虫末食量大增,5龄后进入单个取食的暴食期。
美国白蛾整个幼虫期间取食量极大,造成植物长势衰弱,抗逆性低下,果实品质降低,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
严峻受害的果树,果实严峻减产,有时导致当年甚至次年不牢固。
被害树木,由于树势衰弱,易遭蠹虫、真菌和细菌的侵袭,大大减弱其抗寒、抗病力量。
美国白蛾的生长环境:环境温度在18~19℃以上,相对湿度70%左右美国白蛾越冬成虫大量羽化。
成虫羽化后,至次日晨日出前0.5~1小时雌雄交配,交配时间可连续5~40(平均14~16)小时,一生只交配1次,交配后不久,雌虫即产卵。
成虫飞行力和趋光性均不强。
雌虫产卵,对寄主有明显的选择性,喜在槭树、桑树和果树的叶背产单层块状卵,每卵块有卵500~700粒,最多达2000余粒。
成虫产下的卵,粘着很牢,不易脱落;卵上覆毛,雨水和天敌较难侵入。
美国白蛾卵的发育,最适温度为23~25℃,相对湿度为75~80%,只要温湿度相宜,孵化率可达96%以上,即使产卵的叶片干枯,也无影响。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方法一、利用诱虫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
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9期 植物保护学 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法 张翠红王绪英 (江苏省赣榆县林业科技中心,江苏赣榆222100)
摘要 美国白蛾属于外来有害生物,阐述了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征,分析其危害特点,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方法,以期为防治该虫害提 供参考。 关键词 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763.420.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2)09—0185一O1
美国白蛾属外来有害生物,2008年在赣榆县靠近山东 省的少数镇发现疫情,2011年秋季迅速蔓延到全县。美国白 蛾是世界性检疫对象,也是我国唯一一种被农业、林业共同 列为检疫对象的害虫。近几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发生。不仅 使林木受到危害,还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1生物学特性 美国自蛾属鳞翅目灯蛾科,俗名网秋幕毛虫。世代重 叠,1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越夏蛹则多集中在寄主树干老 皮下的缝隙内。成虫飞翔能力不强,夜间活动。幼虫4龄前 吐丝结网,营群居生活,5龄以后开始抛弃网幕分散取食,食 量大增,幼虫的耐饥性很强口1。各虫期发生时间:幼虫,1代5 月下旬至6月上旬,2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3代9月中 下旬至10月上中旬;卵,1代4月下旬至5月上句,2代6 月下旬,3代8月中下旬;成虫,3代4月中下旬,1代7月上 中旬,2代在8月上中旬;蛹,1代6月中下旬,2代8月上 旬,3代l0月中旬至翌年4月中旬。 2危害特点 2.1危害大.传播途径广 老熟幼虫有暴食性,有时1株树的叶3~4 d内即可被全 部吃光,周围农作物被蚕食。低龄幼虫有群居危害、吐丝结 网的习性。在泛滥期间。群众的正常生活还会受到影响。美 国自蛾每年可向外自然扩散35—40 km。在4—10月发生 期,各虫态都能进行远距离传播,以蛹和4龄以上的幼虫最 易进行远距离传播回。 2.2适生区域广。繁殖量大 美国白蛾在北纬20。~50。都适合生存,能耐一16℃低温 和40℃高温,在无食物情况下幼虫能生存10~15 d。1只雌 蛾1年能繁殖3代,平均1次产卵300—600粒,最多可达到 1 90O多粒.因此其繁殖量大。 2.3食性杂 美国白蛾能够危害300多种农林植物,主要有臭椿、香 椿、桑树、白蜡、榆树、国槐、杨树、糖槭、法桐、柳树、刺槐、 梨、枣、李、桃、苹果、山楂、葡萄等林木和果树以及南瓜、葫 芦、番茄、马铃薯、茄子、黄瓜、辣椒、花生、大豆、高粱、玉米、 向日葵等农作物。 3综合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的防治要坚决落实“四统一”的要求,即统一 作者简介张翠红(1968一),女,江苏赣榆人,助理林业工程师,从事 林业科技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12—03—19 行动、统一用药、统一部署、统一时间,要将防治药剂严格控 制在生物药(制)剂之内。 3.1普查监测 一是进行普查。卵期调查孵化日期、孵化数量,计算孵 化率;蛹期,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采集200~300头老熟幼 虫饲养化蛹:在墙缝、乱石堆、老树皮等。采集越冬蛹100~ 300个;调查蛹寄生率、死亡率。初龄幼虫网幕期。以自然村 为调查点。调查平均每株网幕数和有网幕率。成虫期,用性 诱剂、黑光灯引诱成虫。确定发生期四。二是进行预测预报。 对各监测点病情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与往年对比,根据 发生危害规律.定期发布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趋势预报。 3.2检疫封锁 一是种苗产地检疫。强化种苗繁育基地、森林植物及其 产品的产地检疫。确保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二是强化 对调入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和其他产品木质包装物的复 检.发现虫情及时扑灭。三是严格禁止不经检疫调运森林植 物及其林产品现象的发生,严格检疫制度,强化现场检疫工 作,提高调运检疫率。 3.3人工、物理、生物防治 对飞翔能力不强、蛰伏在树干下部的成虫,可采取人工 捕杀。利用成虫趋光的特点,设置诱虫灯进行诱杀I4]。虫开始 下树时期,在树干离地面1.0~1.5 m处。在树干上绑缚一周 稻草、谷草、杂草、麦秸等,诱集下树老熟幼虫在围草中化 蛹,然后在蛹羽化前解下围草烧掉。幼虫期结成网幕危害, 可剪下枝条及网幕。集中烧毁。按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与白 蛾幼虫(3~5):1的比例放蜂,在老熟幼虫期选择无风或微 风l0:o0—17:00进行放蜂同。对4~6龄幼虫可喷施核型多角 体病毒2 000倍液。或施用Bt可湿性粉剂2 000~3 500倍液 防治。 3.4化学防治 对于幼虫,可使用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或森得保可 湿性粉剂3 000倍液,或1.2%苦・烟乳油3 000倍液喷雾防 治[司:还可以使用5%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80%敌敌畏 乳油1 000倍液、1.8%阿维菌素3 000倍液等药剂对发生树 木及其周围50m范围内所有植物、地面进行喷洒。对片林、 林带、虫口密度大的适宜飞机作业的区域实施飞机防治作 业,每年开展春季、秋季2次飞防17-9]。 4参考文献 【1]王思政,黄桔.美国白蛾及其近似种类的鉴别[J】.华北农学报,1993,8 (下转第189页)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摘要美国白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对多种农林植物危害极大。
针对美国白蛾的为害特点,提出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美国白蛾;分布;生活习性;防治方法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又称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
1美国白蛾的分布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广泛分布在美国各地、加拿大南部以及墨西哥的部分地区。
20世纪40年代,随军用物资运输传播到欧洲和亚洲。
我国于1979年首次在辽宁省丹东发现。
此后,美国白蛾开始在我国北方地区传播蔓延。
目前,辽宁、山东、河南、陕西、河北、天津和北京等省市均有分布,极大地威胁着农、林业生产安全。
2美国白蛾的生活习性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1年可发生3代,以蛹越冬。
其生活史为: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和产卵期,每只一次平均产卵500~800粒,最多可达2 000粒,年平均繁殖后代3 000万头,最多可达2亿头以上,卵孵化率95%以上,其种群数量以几何级数激增。
第1代幼虫5月上旬开始为害,一直延续至6月下旬。
其中,1~4龄幼虫多结网为害,5龄后的幼虫开始脱离网幕,分散为害,进入暴食阶段,6龄幼虫开始成群转移。
7月为第1代成虫期。
第2代幼虫7月中旬开始发生,8月中旬进入为害盛期,8月中旬第2代成虫开始出现。
第3代幼虫从9月上旬开始为害直至11月中旬,10月中旬第3代幼虫陆续化蛹越冬。
美国白蛾的自然传播主要靠成虫飞翔和老熟幼虫爬行;人为传播主要靠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进行,如5龄以后幼虫和蛹可随交通工具、包装材料等远距离传播。
3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目前,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扩散蔓延极大地威胁着农、林业生产安全,由于当地气候等自然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外来入侵物种美国白蛾逐渐产生适应性改变,如性化改变、滞育、越冬适应等。
因此,防治工作应将检疫工作、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相结合,建立起树木、害虫、天敌三者的良性制约关系,最终实现有虫不成灾的目的。
第1篇一、背景介绍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并对当地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人类健康或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生物入侵问题。
本文将以美国白蛾入侵案为例,探讨生物入侵的法律问题。
二、案例概述美国白蛾(Lymantria disper)原产于北美,是一种食叶害虫,以树木叶片为食。
20世纪90年代,美国白蛾在我国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爆发,给当地的林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遏制美国白蛾的扩散,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监测、实施检疫、开展防治等。
以下是美国白蛾入侵案的具体情况:1. 美国白蛾的入侵途径美国白蛾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入我国:(1)自然扩散: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可以通过自然风力、鸟类等传播到新的地区。
(2)人为传播:随着国际贸易和人员往来,美国白蛾的卵、幼虫或成虫可能随货物、交通工具等传入我国。
2. 美国白蛾的危害美国白蛾对树木的叶片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严重时会导致树木死亡,影响生态平衡。
同时,美国白蛾还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我国政府的应对措施(1)加强监测:建立监测网络,对重点区域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并报告美国白蛾的发生情况。
(2)实施检疫:对进口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防止美国白蛾随货物传入我国。
(3)开展防治:采用化学、生物、物理等多种方法,对已发生美国白蛾的地区进行防治。
三、法律问题分析1. 美国白蛾入侵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口植物及其产品必须经过检疫,防止有害生物传入。
对于未经检疫而传入我国的外来物种,责任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美国白蛾入侵案中,责任人可能包括:(1)进口商:未对进口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导致美国白蛾传入我国。
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治□郑福山董红霞郭青春【摘要】美国白蛾,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它广泛分布于北纬19ʎ 55ʎ的广大地区。
由于这种害虫具有传播速度快、繁殖力强、危害寄主植物多、取食量大等特点,因而常常暴发成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务院办公厅针对防治美国白蛾专门下发了通知,我国农林部门采用了有效的方法对美国白蛾进行了综合防治。
【关键词】美国白蛾;危害特点;综合防治;环境保护【作者简介】郑福山,山东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董红霞,山东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郭青春,莱芜市园林管理局一、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美国白蛾Hlyphantria cunea(Drury)又名秋幕毛虫、美国灯蛾、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
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
卵:美国白蛾的卵为圆球形,直径约0.5mm,初期产的卵为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在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
虫卵单层排列成块,上覆盖白色鳞毛。
幼虫:它的老熟幼虫体长28 35mm,头为黑,具光泽。
体色黄绿至灰黑,气门上线、气门下线、背线浅黄色。
背部毛瘤为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
腹足外侧黑色,气门白色,椭圆形,具有黑边。
根据幼虫的形态,可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两型,其在低龄时就明显可以分辨。
蛹:体长为8 15mm,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 17根,每根钩刺的中凹陷,末端呈喇叭口状。
成虫:其体长13 15mm,白色中型蛾子。
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白色绒毛密布,多数个体腹部为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为黄色,上有黑点。
雄成虫有黑色触角,栉齿状;翅展为23 34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
雌成虫为褐色的触角,锯齿状;翅展长33 44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
围岩蚀变强烈,蚀变带宽度5 30米,岩性主要为黄铁绢英岩化花岗闪长质碎裂岩。
在该蚀变带中赋存有金品位较好的1号矿体。
(二)次级断层控矿。
主断裂型金矿内部常发育有许多派生次级断层构造,这些次级断裂分为两组:一组与主断裂平行,另一组在平面上与剖面上与主断裂斜交,断裂面倾角50 70ʎ,倾角明显大于主断裂面倾角。
在平面上斜交主断层者尤其发育。
含金黄铁矿脉充填于次级断裂面上,以及其次生的张、剪节理中,断裂本身就是矿体。
这两组断裂规模较小,断裂延深常大于走向延长,这些次级断裂面控制了小规模矿体的产出。
在这两组断裂相交部位往往是矿体富集部位。
多数次级断裂面控制了矿体上下盘边界,断裂的两侧蚀变及矿化均有所不同。
这两组次级断裂控制了下盘平行小矿体的产出。
(三)复合界面控矿规律。
河东金矿床的产出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模式来概括,它既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又受岩性边界的制约。
单有构造不能成矿,单有岩性边界而没有断裂构造的改造同样也不能成矿。
只有当两者甚至多种因素复合为一体时才有可能成矿。
这种规律我们称之为复合界面控矿规律。
在河东金矿的实际资料中可以证实上述规律。
如162线地质剖面图(图2)中显示矿体多数赋存于郭家岭花岗岩与玲珑花岗岩的接触带上,且受剪切断裂带的控制。
当剪切带穿过郭家岭花岗岩体内部相时则成矿能力减弱,说明成矿物质是聚集在两岩体的交代边界上,而当有脆性断裂叠加其上时,形成矿液的急剧富集。
四、结语河东金矿主要受望儿山断裂带及次级断裂的控制,在主断裂带中形成蚀变岩型矿化,次级断裂中形成以细脉充填硫化物脉型矿化,矿体产于郭家岭花岗岩体的边界及靠近边部的构造裂隙中,岩体内部矿化蚀变较弱,说明断裂及岩体边界是矿化有利部位。
【参考文献】1.山东招金集团公司.招远金矿集中区地质与找矿[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2.李念凤,董建乐.胶东望儿山金成矿亚带控矿条件与成矿预测[J].黄金地质,20003.莫测辉,王秀璋.关于侵入岩体中金矿床成因研究若干问题的讨论[J].地质论评,19974.孙丰月,石准立,冯本智.胶东金矿地质及幔源C-H-O 流体分异成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5.苗来成,罗镇宽,黄佳展等.山东招掖金矿带内花岗岩类侵入体锆石SHRIMP研究及其意义[J].中国科学(D辑),1997·501·美国白蛾的成虫喜夜间活动和交尾,交尾后即将产卵于叶背,卵单层排列成块状,一块卵有数百粒,甚至千粒,卵期为15天左右。
幼虫孵出几个小时后即可吐丝结网,随着幼虫生长,食量增加,更多的新叶被包进网幕内,网幕也越来越大,最后好像一层白纱包缚整个树冠。
幼虫共有7龄,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把树叶蚕食一光后,转移危害,大龄幼虫可耐饥饿15天。
二、美国白蛾的分布地区及其危害特点美国白蛾的源产地为北美洲。
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在山东相继蔓延,1995年在天津发现,1985年西安市有所报道,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发现并形成危害,1999年以来,唐山市及周边地区都有此虫危害,并作为主要害虫进行了具体防治。
由于这种害虫具有传播速度快、危害寄主植物多、繁殖力强、取食量大等特点,因此常常暴发成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目前发生范围仍控制在辽、冀、津、京、鲁、陕6个省市。
美国白蛾喜爱温暖、潮湿的海洋性气候,在春季雨水多的年份,危害特别严重。
它的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
其在北方地区1年发生2代,以蛹结茧,在老树皮下、地面枯枝落叶和表土内越冬。
第二年的5月开始羽化,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11月上旬;两代成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9月初开始陆续化蛹越冬。
其幼虫食性很杂,白腊、臭椿、法桐、山檀、桑树、苹果、海棠、金银木等为主要的被害植物。
这类害虫主要通过木材、木包装等进行传播,通过飞翔也可造成进一步扩散。
其繁殖力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 50km 。
它可以危害果树、林木、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
在果园游览区,林荫道以及密集的地方,其发生危害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吃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的死亡,严重威胁林果业、养蚕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
三、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措施利用人工、机械、化学药剂等方法控制其危害,如人工剪除网幕;秋冬季人工挖蛹;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蛾;喷施溴氰菊酯、灭幼脲等化学和生物杀虫剂等。
美国白蛾的天敌有麻雀以及寄生性的赤眼蜂、茧蜂、寄蜂、姬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30多种。
(一)生物防治。
1.天敌控制。
老熟幼虫期和蛹期:释放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按1头白蛾幼虫释放3 5头周氏啮小蜂的比例,选择无风或微风上午10时至下午5时以前进行放蜂。
低龄幼虫期:采用美国白蛾NPV 病毒制剂喷洒防治网幕幼虫,防治率可以达到94%以上。
2.仿生制剂防治。
在4龄幼虫前(6月25日、8月25日前)喷施,使用浓度为1亿孢子/mL ,5 7天后防治效果可达98%以上。
此外,还可用25%灭幼脲III 号胶悬剂5,000倍液,或除虫脲(石家庄产)8,000 10,0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或铃脲(吉林通化产)8,000 10,000倍液,防治效果均在98%以上。
3.植物杀虫剂防治。
适用低龄幼虫,使用1.2%烟参碱乳油1000 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二)人工物理防治。
1.剪网幕。
充分利用美国白蛾幼虫在3龄前群居于网幕内取食活动的特性,每隔2 3天进行一遍美国白蛾幼虫网幕查找,发现网幕及时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
剪网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剪破网,以免幼虫漏出;剪下的网幕必须立即集中烧毁或深埋,散落在地上的幼虫应立即杀死。
2.围草诱蛹。
适用于防治困难的高大树木。
7月5 15日、9月5 20日,在老熟幼虫化蛹前,在树干离地面1 1.5m 左右处,用稻草把、谷草或草帘上松下紧围绑起来,诱集幼虫化蛹。
化蛹期间每隔7 9天换一次草把,解下的草把可以用纱网集中起来,进行烧毁或深埋。
3.人工采蛹。
捕蛾在美国白蛾蛹期,采集美国白蛾蛹;其成虫羽化后常常停在附近的直立物体上,如电线杆、树干、墙壁等处,黄昏时组织人员进行人工捕蛾。
4.灯光诱杀。
利用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用诱虫灯诱杀成虫。
诱虫灯应设在上一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这样获得防治效果较理想。
此外,在距设灯中心点50 100m 的范围内进行喷药毒杀灯诱成虫。
(三)化学药剂防治。
1.树干注射有机磷类。
在美国白蛾幼龄幼虫期,树干注射具有内吸性的有机磷类农药,通过树内部液体流动传导到树叶,达到杀虫的目的。
2.喷洒拟除虫菊酯类。
美国白蛾幼虫破网后,在树冠上喷洒1,500 2,000倍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3.仿生药剂。
灭幼脲、米螨(敌灭灵)等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控制害虫、保护天敌、保持生态平衡和避免环境污染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般在幼虫3龄前施用,施药时要注意均匀喷布,每代喷一遍就可以达到效果。
不要使用毒性较强的农药,以免杀伤天敌,污染环境。
4.性信息素诱杀。
利用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在轻度发生区成虫期诱杀雄性成虫。
设置春季世代诱捕器的高度应在树冠下层枝条(2.0 2.5m )处,夏季设置在树冠中上层(5 6m )处,要在每100m 设一个诱捕器,诱集半径为50m 。
在使用诱捕器期间,内置的敌敌畏棉球每3-5天换一次,以保证熏杀效果。
喷洒使用的药剂,要求必须均匀周到,不能漏喷,不留死角。
(四)营林措施。
改善树种结构,在四旁造林和城市绿化中,多栽植美国白蛾厌食的树种;还可间隔栽植部分美国白蛾嗜食树种,作为引诱树,在防治时将重点放在这部分树木上,从植物群落上抑制美国白蛾的繁衍。
美国白蛾的防治要以预测预报为先导,全面加强联防联治,采用仿生药剂、生物防治、植物性杀虫剂为主,以人工、物理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采取飞机和地面相结合的方法,减少发生面积,整体降低虫口密度。
【参考文献】1.刘华,孙学明,史善坤,王爱兴.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 ].种业导刊,20102.商贺利.美国白蛾防治技术[J ].河北果树,20093.张怀宇,周二峰.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策略[J ].现代农业科技,200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