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政治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415.00 KB
- 文档页数:17
第0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目录考纲考情 (1)思维导图 (1)知识梳理 (2)考点精讲 (2)考点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2)考点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5)考点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0)典例精析 (11)易混易错点 (13)【考纲考情】【思维导图】【知识梳理】1个价值: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1个意义:文化交流互鉴的意义。
1个概念:民族文化的含义。
1个作用:民族文化的作用。
1个区别: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
1个原因: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原因。
2个要求:对待外来文化的要求、怎样文化交流。
2个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2个错误: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3个要求: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交融;对待外来文化。
【考点精讲】考点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一、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的特点)(1)民族文化的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产生: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3)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4)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5)民族文化的体现: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1)含义: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2)形成原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个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3)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②原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③意义: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课题2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一、袁世凯复辟与北洋军阀的统治1.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大权独揽活动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走上帝制之路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1915年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2)护国战争背景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掀起二次革命,最终失败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概况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结果袁世凯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链接·选择性必修1·P14-15]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背景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转折1913年春“宋案”发生和“二次革命”被镇压失败①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③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结局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2.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府院之争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张勋复辟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但很快失败护法运动(1)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就任国务总理,但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2)1917年8月,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了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进行护法运动。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描述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行为和政治信仰的集合。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决定了国家政治行为的基本准则和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国家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往往也反映了该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和历史性。
政治文化的形成因素政治文化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历史和文化,在这方面印度、中国、美国、日本的政治文化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文化传统中,宗教、价值观、道德理念和民族心理等都会对政治文化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此外,政治经济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教育、媒体传播等因素也都会对政治文化的形成产生影响。
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差异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差异非常大。
不同政治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治制度、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
在这方面,中国和印度的政治文化就显得截然不同。
中国的政治文化奉行“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这种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了当今的中国。
相反,在印度,宗教因素对政治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印度人认为宗教与政治不可分割。
这种思想使得印度的政治文化显得非常复杂和深奥。
美国的政治文化则强调个人自由、民主和平等,反映了美国自由主义思想。
美国的政治文化构成了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已经成为国家自身的象征和文化基础。
相比之下,日本的政治文化注重集体主义思想,反映了日本社会的风貌。
日本人强调集体利益,注重组织和纪律,这种思想不仅影响着日本国内的政治行为,同时也影响着日本的国际关系。
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政治文化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
在这方面,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就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制度,它们的形成是由不同的政治文化所决定的。
如果一个社会具有民主主义的政治文化,那么这个社会就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民主制度。
相反,如果一个社会拥有集体主义、集权、或者是宏观主义思想的政治文化,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形成专制制度。
政治文化根本知识点总结一、政治文化基本概念政治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形成并具有特定意义的、特定方式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
它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政治系统所依赖的文化系统。
政治文化的形成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它既受制度、制度环境的影响,也受社会精神的影响。
政治文化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形成并滋养国民思想,影响着国家政治生活,另一方面则受政治制度和政治现实的约束和影响。
政治文化是一种具有凝聚和引导社会政治行为的重要力量,是民族精神、民族特性、民族情感和共同信仰的涵盖。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1.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
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沉淀下来的文化,具有延续性。
它在民族凝聚、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2.政治文化具有多元性。
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政治文化在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甚至不同群体之间呈现出多样性。
因此,政治文化具有多元性是其重要特征。
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政治文化在长期历史中形成,包含了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的政治制度,因此具有相对稳定性。
尽管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但基本的核心价值和信念不会轻易改变。
4.政治文化具有引导性。
政治文化具有引导社会政治行为的作用,它对社会和政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影响个人和集体的政治行为。
这也说明政治文化在政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操纵性。
三、政治文化的生成过程政治文化的形成和生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思想和行为习惯。
政治文化的生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传统的积淀。
政治文化的生成与国家的历史、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
2.政治制度的影响。
政治文化的生成也受到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不同的政治制度会促进不同的政治文化的形成,从而影响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
3.社会发展的推动。
政治文化的生成还与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结构等密切相关。
专题八文化的作用与发展一、必知五个核心概念1.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现象,主要是看它是不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否则就是非文化现象。
另外,文化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现象不是文化现象。
2.民族节日: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3.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4.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5.全面理解传统文化含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特点相对的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作用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应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二、必记四个基本关系1.文化与经济、政治2.文化的多样性纵连横比3.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是通过继承积累下来的,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4)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4.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和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