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卓越学案》高考生物二轮训练策略1-3强化闯关表格分析类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4
第1讲种群和群落[高考回放]1.(2015·高考全国卷Ⅱ,T31,节选)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
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该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250 km2,则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50÷250=2.2头·km-2。
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 1 000头,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00÷250=2头·km -2。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乙种动物被丙种动物捕食的概率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而乙种动物数量减少将导致被捕食者甲种植物的数量增加。
答案:(1)2.2头·km-22头·km-2(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2013·高考全国卷Ⅱ,T31,节选)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题型四表格数据类、柱状图类试题1.下图表示不同浓度NAA处理对金露梅插条生根的影响,其中一级根是指直接从插条切口生出的新根,从一级根上长出的新根称为二级根,以此类推。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插条用不同浓度的NAA处理时,需注意区别插条的形态学上下端B.不同浓度NAA处理对金露梅插条各级根的发生影响程度相似C.本实验中,不同浓度NAA处理均能促进一、二级根的发生D.综合实验结果,本实验中200 mg·L-1的NAA处理效果最佳答案 B解析根据图示,相同NAA浓度下,金露梅插条上长出的各级根数量存在差异;实验中NAA浓度为0的一组为对照组,不同浓度NAA 处理的插条各级根的数量均比对照组多,说明不同浓度的NAA处理均能促进一、二级根的发生。
2.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
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答案 A解析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的现象不明显。
因此A正确。
3.图甲表示四种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
其中通过图乙所示的过程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异的物质是()A.Na+B.CO2C.胰岛素D.K+答案 D解析由图甲可知,细胞内K+浓度较高,细胞外Na+浓度较高。
识图作答类[学生用书单独成册]1.(原创题)如图A、B表示人体细胞及其内的某些结构或物质。
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A人体细胞中能够直接相互转化的生物膜有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B.若图A中④为抗体,则图A为浆细胞或记忆细胞,合成的直接模板是图B所示结构上的基因C.图B所示结构存在于图A人体细胞的⑤中D.若图A为胰岛B细胞,物质④和⑥的合成场所一定相同解析:选C。
图A人体细胞内的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之间可通过囊泡间接转化,A错误;抗体只能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合成的直接模板是mRNA,B错误;图B 表示染色体及其变化,存在于细胞核中,C正确;若图A为胰岛B细胞,物质④和⑥分别是胰岛素和染色体组成蛋白,二者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但具体的合成场所不同,胰岛素(分泌蛋白)的合成场所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而染色体组成蛋白的合成场所是游离的核糖体,D错误。
2.(2015·江苏两市一模)下图表示测定金鱼藻光合作用强度的实验密闭装置,氧气传感器可监测O2浓度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单色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B.加入NaHCO3溶液的主要目的是吸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C.拆去滤光片,单位时间内氧气传感器测到的O2浓度高于单色光下O2浓度D.若将此装置放在黑暗处,可测定金鱼藻的呼吸作用强度解析:选B。
从图示可知,实验自变量为不同的单色光,探究的是不同单色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A正确;密闭装置中加入NaHCO3溶液是为金鱼藻光合作用提供CO2的,B错误;复合光照下产生的O2量是7种单色光照下产生的O2量之和,比单色光照下的O2量多,C正确;此装置放在黑暗处,金鱼藻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可测定金鱼藻的呼吸作用强度,D正确。
3.(2015·湖南株洲月考)对下列示意图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若图甲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此时①内溶液的浓度高于②内溶液的浓度B.对应图乙(b)所示的过程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异的物质是(a)中的Na+C.图丙若曲线1为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如果将反应温度略微升高,变化后的曲线最可能是3D.图丁中的①是mRNA,该过程最终形成的②③④⑤具有不同的结构解析:选A。
第2讲 实验设计与分析[高考回放](2013·高考全国卷Ⅱ,T5,6分)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⑤DNA 的X 光衍射实验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④⑤解析:选C 。
根据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T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可直接选出答案。
①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②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③④都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⑤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注]命题点1 考查实验目的[学生用书P83](1)仅做Ⅰ组与Ⅱ组实验,其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仅做Ⅰ组与Ⅲ组实验,其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仅做Ⅱ组与Ⅳ组实验,其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仅做Ⅱ组与Ⅲ组实验,能否获取确切的实验目的?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重点冲关练 2外界条件影响光合产物【常考角度】1.综合分析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对应训练T1、T3、T4、T5)2.根据不同条件下气体的变化量进行计算。
(对应训练T2、T3)3.分析多个自变量下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
(对应训练T4)4.根据曲线图计算呼吸速率、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
(对应训练T3、T6)1.(2015·重庆三模)科研小组把沉水植物聚草置于有适宜培养液的试管中,研究外界因素对聚草光合速率的影响。
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测得的光合速率是单位时间内聚草释放的氧气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析实验结果可知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会对光合速率产生影响B.20℃时,试管距光源15~45 cm内光合速率未改变,内因可能是类囊体上色素含量有限C.因光反应的限制,图中C点时,叶绿体中C3的含量小于A点D.图中B点表示,此时聚草只能进行细胞呼吸,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解析】选B。
由实验结果可知温度和光照强度会对光合速率产生影响,但不能判断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A项错误;20℃时,试管距光源15~45 cm内光合速率未改变,内因可能是类囊体上色素含量有限,B项正确;图中C点时,因光照较弱,叶绿体中C3的含量高于A点,C项错误;题图B点时聚草的氧气释放量为0,此时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D项错误。
2.(2015·长沙一模)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对该表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 )A.在连续光照的情况下,该植物在5℃条件下不能生长B.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C.每天光照与黑暗时间相等,在恒温条件下,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D.每天光照与黑暗时间相等,在恒温条件下,30℃与5℃条件下积累的有机物相等【解析】选D。
表格中黑暗中CO2的释放量代表呼吸速率,光照下CO2的吸收量代表净光合速率。
题型专项训练二坐标曲线类1.将新鲜马铃薯切成5 cm的粗细相同长条,再将它们分别放在浓度不同的蔗糖溶液中,4 h后测量每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以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马铃薯细胞液的平均浓度约为25 g/LB.当溶液浓度为40 g/L时,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C.在溶液浓度为30~90 g/L的范围内,细胞壁也有一定程度的收缩D.在溶液浓度为50 g/L时,细胞因过度质壁分离而死亡2.某研究小组在密闭恒温玻璃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连续48 h测定室内CO2浓度及植物CO2吸收速率,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整个过程呼吸作用强度恒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的点有4个B.21~27 h的时间段叶肉细胞中产生的[H]来自细胞呼吸C.前24 h和后24 h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量相同D.48 h时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增加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一年生草本植物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低于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与其他年份相比,1975年草本植物X种群内的生存斗争程度最高C.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草本植物X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4.夏季的晴天,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中某种乔木的叶片的表观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相对值如右上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6:00时上层叶片的叶肉细胞中,合成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B.在这个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树冠层对群落的影响最大C.造成中、下层叶片光合速率低于上层叶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D.如果该森林中某种灌木的表观光合速率与图中下层叶片的相同,那么在一个夏季里,这种灌木的生物量明显增加5.右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根和茎生长的影响,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生长素对这两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B.植株倒伏一段时间后,根尖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C点所示浓度C.若植物茎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B点所示浓度,则背光侧浓度一定在D~E所示浓度范围D.该植物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小于根6.正常人空腹时,血浆中的胰岛素浓度为5~20 μU/mL,人体血浆胰岛素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呼吸速率没有明显变化B .细胞中ATP/ADP 的比值下降可促进细胞呼吸C .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CO 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D .检测是否产生CO 2可判断乳酸菌是否进行细胞呼吸解析:选B 。
种子萌发过程中,代谢更旺盛,细胞呼吸速率明显加快,A 错误;细胞中ATP/ADP 的比值下降说明细胞中缺少能直接利用的能量,因此机体会通过提高呼吸作用强度来满足自身对能量的需求,B 正确;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CO 2的场所包括线粒体基质(需氧呼吸)和细胞溶胶(厌氧呼吸),C 错误;乳酸菌只能进行厌氧呼吸,产物是乳酸,因此不能根据是否产生CO 2来判断其是否进行呼吸作用,D 错误。
2.如图表示需氧呼吸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②④表示的是A TPB .③⑥代表的物质名称是水C .产生①②的场所是线粒体D .所有原核生物都能完成图示全过程解析:选B 。
结合需氧呼吸的过程图解分析该图可知,①②④表示的是能量,包括ATP 和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A 错误;参与需氧呼吸第二阶段反应的物质是丙酮酸和水,因此③是水,需氧呼吸第三阶段的产物是水,因此⑥是水,B 正确;线粒体中进行需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不包括第一阶段,C 错误;绝大多数原核生物能进行需氧呼吸,虽然没有线粒体,但仍然可以完成整个需氧呼吸过程,但乳酸菌等少数厌氧型生物则不能完成整个需氧呼吸过程,D 错误。
3.下列关于“葡萄糖――→①丙酮酸――→②CO 2”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A .①过程可在植物细胞中进行,也可在动物细胞中进行B .②过程可产生ATP ,也可不产生ATPC .②过程可产生[H],也可消耗[H]D .①过程可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可在细胞溶胶中进行解析:选D 。
葡萄糖→丙酮酸为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无论动物还是植物,进行需氧呼吸还是厌氧呼吸,均会涉及①过程,A 正确。
专题七实验与实验探究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1.(2015·安徽卷)下图是某同学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拍摄的显微照片。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板上B.乙细胞中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两极C.甲和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等,DNA含量相同D.统计图中处于分期的细胞数,可计算细胞周期的长短解析: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A错误;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的两极,B正确;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4N,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甲细胞中的2倍,但DNA含量相同,C错误;统计图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不可计算细胞周期的长短,但可计算分裂期所用时间在细胞周期中的比例,D错误。
2.(2014·四川卷)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C.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解析: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是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的优良试剂,A正确。
健那绿染液是对活细胞中线粒体进行染色的专一性染剂,B错误。
纸层析法是对叶绿体中色素进行分离的方法,C错误。
标志重捕法是用来调查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1.(2015·北京东城期末)在研究溶菌酶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得到了多种突变酶,并测得50%的酶发生变性时的温度(Tm),部分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酶 半胱氨酸(Cys) 的位置和数目 二硫键数目
Tm/
℃
野生型T4溶菌酶 Cys51,Cys97 无 41.9 突变酶C Cys21,Cys143 1 52.9 突变酶F Cys3,Cys9,Cys21, Cys142,Cys164 3 65.5 注:Cys上角的数字表示半胱氨酸在肽链的位置。 A.突变酶F的最适温度为65.5 ℃ B.突变酶C的热稳定性提高与半胱氨酸的数目有关 C.突变酶中二硫键的形成与半胱氨酸的位置无关 D.溶菌酶热稳定性的提高可能与空间结构的改变有关 解析:选D。依题意可知,65.5 ℃是突变酶F有50%发生变性时的温度,而不是该酶的最适温度,A错误;突变酶C的半胱氨酸数目与野生型T4溶菌酶的相同,说明突变酶C的热稳定性提高与半胱氨酸的数目无关,B错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二硫键数目越多,溶菌酶热稳定性越高,而二硫键的数目的增加可通过改变半胱氨酸(Cys)的位置和增加半胱氨酸的数目加以实现,C错误、D正确。 2.(2015·湖南株洲月考)下表是在适宜条件下测得的某植物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波长(nm) 400 450 500 550 600 670 700 吸收光能的百分比(%)
叶绿素a 40 68 5 15 16 40 16
全部色素 75 93 50 35 45 75 35
A.O2的释放速率变化与全部色素吸收光能百分比变化基本一致 B.光的波长由550 nm转为670 nm时,叶绿体中C3的量会增加 C.该植物缺Mg时,叶绿素a吸收的光能百分比的减少幅度更大 D.环境温度降低,该植物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降低 解析:选B。色素吸收的光能可以用于水的光解,水光解时产生[H]和氧气,故色素吸收光能情况与氧气释放速率基本一致,A正确;由550 nm波长的光转为670 nm波长的光时,色素吸收的光能增加,短时间内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和ATP增多,C3的还原加快,CO2
固定基本不变,故C3含量减少,B错误;由于Mg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元素,当植物缺乏
Mg时,叶绿素a不能合成,因此叶绿素a吸收光能的减少幅度更大,C正确;表格中数据为适宜条件下的吸收光能情况,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利用光能的能力会降低,D正确。 3.(2015·安徽安庆模拟)如表所示为一对夫妇和几个子女的简化DNA指纹,据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基因标记 母亲 父亲 女儿1 女儿2 儿子 Ⅰ - - - Ⅱ - - Ⅲ - - - Ⅳ - - Ⅴ - - ①基因Ⅰ与基因Ⅱ肯定在同一对染色体上 ②基因Ⅳ与基因Ⅱ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③基因Ⅲ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④基因Ⅴ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选D。分析表中记录可知,母亲有基因标记Ⅰ、Ⅱ,父亲没有,所以女儿1的基因标记Ⅰ、女儿2的基因标记Ⅱ均来自于母亲,基因Ⅰ和基因Ⅱ可能不在同一对染色体上,①错误;父亲有基因标记Ⅲ,两个女儿都有,儿子没有,说明基因Ⅲ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③正确;女儿2同时具有基因Ⅱ与基因Ⅳ,说明基因Ⅱ与基因Ⅳ可能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或X染色体上,②正确;父亲有Ⅴ基因标记,但儿子没有,说明基因V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④错误,所以选D。 4.(2015·江西于都模拟)科学家R.L.Smith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能量数值(千卡·m-2·a-1) 动物种类 摄取量(I) 同化量(A) 呼吸量(R) 生产量(P) 收割蚁(植食) 34.50 31.00 30.9 0.10 小蜘蛛(肉食) 12.60 11.90 10.00 1.90 盐沼蝗(植食) 3.71 1.37 0.86 0.51 黄鼠(植食) 5.60 3.80 3.69 0.11 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 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解析:选D。根据表格可知,收割蚁同化量为31,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只有0.10,不到1%的同化量,A正确;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能量,因而盐沼蝗摄入食物未同化量为3.71-1.37=2.34,该部分的能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B正确;黄鼠的同化量为3.80,而呼吸量为3.69,因而其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C正确;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未同化的能量不同,D错误。 5.(2015·甘肃兰州期中)下表为一定量的小麦种子(主要储能物质为淀粉)萌发过程中二氧化碳释放速率和氧气吸收速率的变化数据,据表回答问题:
萌发时间(h) 0 2 4 6 8 12 18 24 30 36 40
CO2释放速率(L/h) 3 5 12.6 21 27.6 42.6 55 55 55 55 55
O2吸收速率(L/h) 0 0 7.6 12.6 16.3 17.6 17.6 17.6 22.4 42.6 55
(1)在2 h之前,种子的呼吸作用方式为________。在36 h之后种子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 (2)在24 h时,无氧呼吸消耗的淀粉量是有氧呼吸的________倍。 (3)如果以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速率来衡量呼吸速率,那么在0~12 h,小麦种子无氧呼吸速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有氧呼吸速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出现这些变化趋势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大量吸收________有关。 解析:(1)在2 h之前,种子的细胞呼吸不吸收氧气,因此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在36 h之后种子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是有氧呼吸,在40 h时种子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2)在24 h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为(180×17.6)/(22.4×6)g,对应产生二氧化碳量为17.6 L,则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为55-17.6=37.4 L,所以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是(180×37.4)/(22.4×2)g,在24 h时无氧呼吸消耗的淀粉量/有氧呼吸消耗的淀粉量=无氧呼
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180×37.422.4×2÷180×17.622.4×6≈6.375。(3)根据表格数据,在0~12 h,小麦种子无氧呼吸速率变强,有氧呼吸速率也变强,出现这些变化趋势与种子萌发过程中大量吸收水有关,自由水越多,代谢越旺盛。 答案:(1)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 (2)6.375 (3)变强 变强 水 6.(2015·四川成都二次诊断)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在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释放的研究结果。请回答: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 (g·kg-1) 土壤微生物含碳量 (g·kg-1) 微生物呼吸速率 (CO2/mg·kg-1·h-1) 微生物代谢熵 (mg·g-1·h-1)
草丛 90.04 0.356 0.275 0.77 灌丛 97.48 1.542 0.844 0.55 次生林 63.55 2.931 1.275 0.44 成熟林 22.73 2.243 2.265 __?__ (1)将无机环境中的CO2转化为生物群落中有机碳的主要生理过程是________作用;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草丛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______现象。与草丛相比,灌丛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时,为尽量减小实验误差,取样时应该__________选取多个样方,然后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在上表中。 (4)实验结果表明,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过程中,植被类型为____________阶段时土壤微生物含碳量最大;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在成熟林阶段最小,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土壤微生物的代谢熵是指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与土壤微生物含碳量的比值,代谢熵越低,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效率就越高。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成熟林中微生物代谢熵的值________于次生林,微生物对有机碳利用效率最低的是________林。 解析:(1)碳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有机碳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无机碳固定下来。土壤中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