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理理论研究现金股利的文献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92.28 KB
- 文档页数:2
浅论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研究综述【论文摘要】在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中,现金分红是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一项正常的决策行为,也是上市公司最普遍最为常见的股利分配形式。
对于上市工资制定现金股利政策的动因,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派现与利润的关系、派现与投、融资的关系、派现与成长机会的关系、派现与行业类剐的关系等方面。
与国外相时成熟的现金股利政策动因的实证研究相比,目前国内的实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且主要集中在公司财务状况影响、股权集中度的影响、政策导向的影响方面。
【论文关键词】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研究一、国外研究综述关于股利政策问题,西方学者经过40多年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大量成果,但仍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对其进行完美的解释。
目前,在现金股利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领域,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派现与利润的关系Linmer(1956)从不同产业的600家上市公司中选取28家公司,通过向高层管理者实地调查,得出结论:如果公司以某一确定的股利支付率为目标值,则下一年度的股利分配额应等于下一年度每股收益的一个常数比例,即认为现金股利的变动率是一常数值。
其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解释85%的股利变化。
Robert(l999)的实证结果证实,现金股利的发放源于上市公司的净自由现金流量,派现水平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2.派现与投、融资的关系Hi ns(1972)以公司存在目标资本结构和执行剩余股利政策为前提,建立了股利发放模型。
实证结果表明股利是利润和投资的函数,不同期间的股利差异归因于利润和投资需求的不同,投资需求越高,股利支付率越低。
Farna(1974)的研究结论与此却正好相反,他认为股利政和投资决策是相互独立的,支持Mmer与M0digliaJli(1961)关于股利和投资无关的观点。
ay(1982)实证研究了债权契约对于股利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负债的公司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条款,因此股利发放率较低。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32国有企业现金分红文献综述文/张慧丽摘要:国有企业现金分红是当今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在满足投资者的回报等方面意义重大。
科学合理的国有企业利润分红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既有利于满足政府股东对投资报酬率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现金分红20世纪30年代,国外最早出现了国有企业现金分红这一利润分配行为。
“国有企业分红 ”的内涵是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James Meade 提出的。
他在自己的著作《经济分析与政策导论》中为我们阐述了这一概念,即在一定地域范围之内,政府从投入国有企业的公共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以及其他自然资源)中获得利润后,除了将其中一部分作为对国有企业的再投资之外,其余部分应该作为“国有企业分红”分给全体公民,以体现国有企业和公共资源的全民所有。
该概念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4年,在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期初,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普遍亏损,为尽快实现扭亏为盈,国有企业在缴纳了相关税费之后,暂不向投资者分红。
2005年10月,世界银行发表了题为《国有企业分红:分多少?分给谁?》的研究报告。
这份研究报告带给了我们新的启示,社会各界纷纷讨论国有企业的现金分红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现金分红始于2007年《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自此国有企业不分红的现象不复存在。
国有企业的现金分红,一方面是对国有企业收益的分配,另一方面更是涉及到社会对国有企业存在的方式的认知。
一、国有企业现金分红的研究大量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国有企业分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Jensen 在1986年提出了著名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假如经营者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量过多,他们有可能会进行过度投资,而发放现金股利会减少经营者可任意支配的现金流量,减少经营者可以控制的企业的资源,从而抑制经营者的在职消费行为。
魏明海和柳建华(2007)通过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而这与当前国有企业奉行的低现金股利政策密切相关。
从代理理论角度浅析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作者:郑怡张潇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力图从代理理论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股利政策的实务和理论进行更好的把握。
文章分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历史及现状,第二部分从代理理论角度分析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因素,最后提出一些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代理理论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一、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由于我国股市建立时间较短,市场经济尚不成熟,而且企业外部环境和相关政策不断变化,企业股利政策变化频繁。
通过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近十年的股利分配政策,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还相对幼稚,基本只反映公司当期收益状况,而不能传递公司未来收益和增长机会。
具体特点如下:(一)现金股利为主导,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股利分配方式分为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及混合股利,根据我国近十年股利分配形式的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在股利分配过程中,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采用现金股利分配的股利政策。
如2007年宝钢股份10派1.8元,中国银行10派1.3元等,这些盈利较好的公司纷纷采用现金股利的方式对股东进行回馈。
但与此同时,我国也存在部分公司以股票股利及混合股利的方式对股利进行分配。
(二)不分配股利现象具有普遍性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绝大部分采取“暂不分配”政策,使得我国股市带有浓厚的投机色彩,直至2000年11月证监会明确表示“只有年终分配的上市公司才能在下一年度进行配股和增发”,上市公司不分配比例才有所下降。
然而,我国上市公司中平均不分配股利比例仍近70%,不分配股利仍是中国上市公司的一大特征。
(三)股利政策波动较大在成熟的市场上,上市公司应保持稳定的股利政策,使投资者能从股利支付水平对公司股票价值长期趋势进行预测和估算。
西南财经大学第三届文献综述大赛股利分配文献综述摘要:在公司财务政策中,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利益关系的焦点,且直接影响到公司股东的切身利益。
为此,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存在较多分歧,被形象的称为“股利之谜”。
本文从股利政策的分配动机、影响因素和信号传递作用三个角度出发,分别对国外和国内的股利分配文献进行了总体回顾和探讨,总结了国外和国内股利研究的各种思想,并指出了目前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股利分配提供了理论指导,开启了多种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股利政策;分配动机;影响因素;信号传递作用;指导意义Literature Review of DividendsAbstract:In the company's financial policy, dividend policy is the focus of interest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directly affects the vital interests of shareholders. To this end, schola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carried out extensive research,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erences, and it’s called "dividend puzzle" .This paper is started from the three factors :distribution motivation of dividend policy, factors and the role of signaling transmission ,and it’s the o verall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scussion of dividends on foreign and domestic literature. I summarize the studies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dividends ideas, and point out the problems of dividend distribution .this paper offers guidelines for further research to dividend distribution, opening a wide range of research ideas, and providing some guidance.Key words:Dividend Policy; Motivation of Distributing;Factors; Role of signaling transmission; The value of guidance目录(一)分配动机 (IV)1.国外分配动机的研究 (IV)(2)传递公司利好动机 (V)(3)迎合股东理论 (V)2.国内分配动机的研究 (V)(1)利益掠夺 (V)(2)迎合大股东需要 (VI)(二)股利分配影响因素 (VII)1.国外研究股利分配影响因素的文献 (VII)2.国内研究股利分配影响因素的文献 (VII)(三)不同股利分配政策的信号传递效应 (IX)1.国外 (IX)2.国内 (IX)(四)其他研究 (X)(五)小结 (X)股利分配文献综述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公司的三大财务决策之一,主要是指公司期末如何分配其收益以及采用何种方式分配收益的问题。
股利政策的代理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在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进行分析解释的众多理论当中,代理理论具有较强的普遍性。
股利政策的代理理论是基于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以及较为彻底的两权分离的公司制而提出的,而在我国,无论是股权结构还是市场完善程度都与美国相差很远,我国特有的市场环境和公司环境加剧了各个利益集团的代理冲突,造成了特有的股利分配现状。
因此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代理理论分析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关键词:股利政策代理理论约束条件代理问题股利政策是公司财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理财活动的必然结果,恰当的股利分配政策,不仅可以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而且可以激发投资者的热情,因此股利政策是公司财务管理者和广大理论研究者所共同关注的焦点。
而本文从代理理论方面来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
一、股利政策的代理理论股利政策的代理理论,强调内部人和外部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在先进股利上的作用,认为在存在代理问题的前提下,适当的股利政策有助于保证经理们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事。
而所谓适当的股利政策是指公司的利润应当更多地支付给股东,否则,这些利润就有可能被公司的内部人所滥用。
较多地派发现金股利至少具有一下几点好处:一是公司管理者要将公司的很大一部分盈利返还给投资者,于是他身可以支配的“闲余现金流量”就相应减少了,而这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司管理者为满足个人成为“帝国营造者”的野心,过度地扩大投资或进行特权消费,进而保护了外部股东的利益;而是较多地派发现金股利,可能迫使公司重返资本市场进行新的融资,如再次发行股票。
这一方面使得公司更容易收到市场参与者的广泛监督;另一方面,再次发行股票不仅为外部投资者借股份结构的变化对“内部人”进行控制提供了可能,而且再次发行股票后,公司的每股税后盈利被摊薄。
公司要维持相同的股利水平,必须提高股利支付率,则需要更多的现金,经理们就得付出更大的努力。
浅论现金股利政策的代理成本理论在我国的应用摘要:从2000年开始,实施现金分红上市公司的比例大幅度提高,连续5年超过半数。
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研究倍受关注。
为了缩小研究范围,本文回溯了在国外被广泛应用的代理成本理论的前提条件和理论框架,通过对比这个理论的前提条件和我国现状,分析代理成本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并在前提条件的角度上将在我国具有解释力利益输送观点统一于代理成本理论中。
关键词:股利政策理论;代理成本理论;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Agency Cost Theory on our Dividend policy Abstract:The ratio of listing companies who pay out dividend has risen since 2000.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on dividend research. To reduce the research scop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mise and framework of the agency cost theory widely applied overseas, and by comparing the premise and actuality of our country, try to analyz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it. And unites tunneling view which can explain a lot into the agency cost theory.Key words: dividend policy theory; agency cost theory; application;股利政策实际上是企业在期末如何分配其盈利的决策。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论文题目——学生学生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系别文献综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现金股利政策便成为海外金融专家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1956年美国学者Lintner开创了现金股利研究的先河,现金股利政策研究成为财务、会计界的焦点,各种理论、观点先后诞生,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来阐释股利政策。
近几十年来,更是越来越多的金融专家投入现金股利政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这无不显示着现金股利政策在上市公司发展中的重要性。
我国学者对股利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并且主要集中于用西方的现金股利理论来解释我国的现金股利政策或分析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适应性问题。
在短短的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股票市场蓬勃发展,走完了相当于西方市场的百年历程。
不过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与成熟的股票市场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制定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现金股利分配意识、现金股利政策不稳定等。
所以,现金股利政策一直是上市公司金融中的一大难题,对现金股利政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股利政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已取得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成果,但由于选取的样本、指标和时间的差异,以及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和国家地域政策的不同,致使研究的结论不尽相同。
1 股利政策的定义关于股利政策的概念,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胡成玉〔2007〕和汪洋〔2008〕指出,股利政策是指公司股利决策机构对与股利有关的事项所采取的方针策略。
即公司的股利决策机构在以公司发展为目标,以股价稳定为核心,在平衡公司内外部集团利益的基础上,对净利润在提取了各种公积金后如何在股东与公司留存收益之间进行分配而采取的基本态度和方针政策。
股利政策分为狭义的股利政策和广义的股利政策,其中狭义的股利政策主要内容如下:〔1〕是否发放股利;〔2〕股利政策的类型;〔3〕股利支付率的高低;〔4〕股利支付的形式。
而广义的股利政策除了涉及以上内容之外,还涉及股利发放频率、股利宣布日、股利登记日、股利除息日等。
[股利分配政策研究]股利分配政策文献综述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股利分配政策在股份公司的财务决策上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一直备受各利益主体的关注。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股利分配政策研究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股利分配政策研究摘要股利分配政策在股份公司的财务决策上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一直备受各利益主体的关注。
股利分配政策与股份公司的最高决策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公司的投资决策及融资决策。
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不仅能为公司稳定股市行情,还能为公司找到低价的资金来源。
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具有不同的利弊特征,因此,公司在选择股利分配政策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公司的实际发展状况来进行选择。
本文通过对股利分配政策的研究而展开的讨论。
关键词公司股利分配股利分配政策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股利分配是指,上市公司将企业盈利的一部分用于留存收益,另一部分则用于支付股利的分配行为,其中上市公司有无发放股利、股利发放多少以及用什么形式、什么时间发放的股利是股利分配政策的主要内容。
股利分配政策不仅影响着股东的权利,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价值观念以及企业的健康发展。
股利分配的规定不仅与上市公司的内部问题联系密切,还直接影响着股票市场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要加强对股利分配政策的研究与监管,从而确保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犯,进而才能保证公司的科学化管理以及股票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我国股利分配政策的因素法律法规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国家所制定的公司法、商业法以及税法等对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起着决定性作用。
公司只要不违反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条款,就能在证券市场上自主的选取股利分配的政策。
在公司法规定的股利分配顺序的前提下,若公司在当年的税后利润没能及时的填补前年的亏损,那么该公司就不能在提取法定公积金后获得分利。
股东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1、由于我国的股份结构不同于其它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股东在使用权的使用上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例如公司中经理级别的股东,他们就有权利利用股利的形式来满足自身的效用。
股利政策文章分析(2)股利政策文章分析篇二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文献综述【摘要】现金股利政策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其影响因素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分别对国内外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进行了相应的评述。
【关键词】现金股利影响因素综述一、引言股利政策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不仅影响公司的经营活动,而且也向投资者传达了企业发展状况的信息,从而对公司良好形象的树立及长期稳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于股利政策尤其是现金股利政策的研究从未中断,并不断的发展创新,以期能找到影响现金股利政策的主要因素。
二、国外现金股利政策相关文献综述国外学者基于不同的股利政策理论,采取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提出现金股利政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股东因素、公司内部因素以及法律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
(一)股东因素股东对股利政策的影响,一方面是股东个人避税的需求,如Farra 和Selwyn(1967)使用局部均衡分析法,假设股东试图最大化自己的税后收入,得出只要资本所得税税率低于个人所得税税率,股东都会选择资本利得而不是股利,以达到避税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问题,如Faccio等(2001)将西欧和东亚国家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东亚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率低于西欧公司,而且在东亚公司,多个控股股东的存在时,他们将合谋损害小股东的利益,西欧国家则正相反,多个控股股东存在会限制第一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因此当控股股东较多时,东亚公司的股利支付率相对于西欧公司就更低。
(二)公司内部因素公司因素主要包括公司盈利能力和盈余水平、投资需求和融资能力、公司规模大小以及其所处的行业等等。
许多学者从这些角度出发,研究公司因素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
Crutchley和Hansen(1989)通过实证研究公司特性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司规模越大,盈余越多,现金股利支付水平越高;Lintner(1956)在美国上市公司中选取不同行业的28家公司进行了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大多数公司不会轻易改变现有的股利政策,并尽量使现金股利与企业长期可持续的盈利水平保持一致,管理层只有在确信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时才会考虑改变已有的现金股利政策。
科技信息现金股利亦称派现,是股份公司以货币形式发放给股东的股利;从代理理论研究现金股利始于Jensen&Meckling(1976)以及Easterbrook(1984)等共同创立的股利代理成本理论。起初,主要是从管理层和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来研究现金股利,影响比较大的是Jensen在1986年所做的研究,Jensen研究发现通过现金股利的支付可以减少管理层过度投资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代理问题。之后的研究是根据代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和解决代理问题的途径来探讨现金股利政策。随着代理理论的发展,很多学者发现代理问题经常表现的是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掠夺,特别是在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类代理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LaPorta等人从法的角度和所有权结构的角度,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的现金股利支付情况来分析其代理问题。我国在股改之前,存在在二元股权结构,我国学者主要是从我国特有的股权结构出发研究我国的现金股利政策。本文试图系统地对从代理理论研究现金股利政策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很多有关现金股利政策的文献是从代理理论的视角来研究,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代表文献,根据其研究特点并按照时间顺序,大体上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对管理层和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的检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始于Jensen&Meckling(1976)以及Easterbrook(1984)等共同创立的股利代理成本理论。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出发,认为通过发放股利可以降低管理者控制的现金流量以增加其任意分配资源的难度,可以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根据代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和解决代理问题的途径,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股利的支付可以减少管理层过度投资的问题Black(1976)认为支付股利可以减少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数量,从而抑制公司潜在的过度投资问题。Jensen(1986)进一步解释了自由现金流量是指用来投资所有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之外的剩余现金流量,他认为管理层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滥用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投资一些非最优的项目甚至是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以扩大公司规模,提高他们的声望。但是这和股东的利益相矛盾。而股利的支付可以减少管理者滥用资源的可能性。Easterbrook(1984)认为股利的支付增加了公司必须去资本市场寻求外部融资的频率,必须接受外部资本市场的监督和约束。Smith&Watts(1992)研究发现那些存在严重代理成本的行业(比如那些较少成长机会的行业)有着较高的股利,提出股利政策可以作为代理成本的控制机制。2.监督方面根据监督的主体不一样,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大股东的监督作用。Shleifer&Vishney(1986)认为公司拥有大股东可以更有效的监督管理层的行为,通过发放高股利作为对大股东监督行为的补偿。与之相反,DaSilva等(2004)发现大股东如果尽力发挥他们的控制权,就没有必要让股利政策去充当监督代理问题的角色了。其二是机构投资者的监督作用。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多数学者利用不同国家的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但是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Farrelly&Baker(1989),Eckbo&Verma(1994),Short、Zhang和Keasey(2002),Khang&King(2002)和Grinstein&Michaely(2002)等都证实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和股利政策呈正相关关系的假设。3.激励方面通过增加管理层的持股比例来激励管理层以期降低代理成本。Jensen&Meckling(1976)发现,在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的公司中代理成本比较低,因为在这样的公司中股东和管理者的目标达成了更好的联盟,假设当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减少的时候,公司的代理问题会变得更糟糕。但很多学者研究发现公司的管理层偏好不支付股利,因为他们更喜欢对自由现金流量的控制权,如果管理层拥有更多的股权,他们就有更多的权利可以把钱留在公司内部。Rozeff(1982)、Eckbo&Verma(1994)、Mollah、Keasey和Short(2000)、Fenn&Liang(2001)、Khang&King(2002)、Short、Zhang和Keasey(2002)及Farinha(2003)等人的实证研究都发现股利支付比例与管理层持股呈负相关关系。(二)对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检验LaPorta等人(1998)研究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股东控制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治理的根本问题并不是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的代理矛盾,而是居于控制地位的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很多学者从股利政策的视角来研究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代理问题。一是法的角度。LaPorta等(2000b)率先在控股股东与小股东的代理理论框架内分析股利政策。他们在对由33个国家的4000家公司组成的样本进行了分析以后发现对股东保护较好的普通法系国家,公司的股利支付率高于大陆法系国家。而且,在普通法系国家,快速成长的公司股利支付率低于缓慢成长的公司。这意味着,如果公司有好的投资项目,受到法律保护的股东就愿意推迟获得股利。相反,如果缺乏法律保护,那么股东就有可能不考虑投资机会,而宁愿尽早获得股利。这就是小股东缺乏法律保护而导致的代理成本。二是从所有权结构的角度。有些学者研究发现大股东的控制权越高,公司的代理问题越突出,股利的支付率越低。Maury&Pajuste(2002)和Gugler和Yurtoglu(2003)发现,股利支付率与控投股东的控制权呈负相关关系,第一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越大,股利支付率就越低。DaSilva等(2004)发现股利和第一大股东的投票权之间呈U型关系,股利随着第一大股东投票权的增加先下降后增加;有些学者也发现其他大股东的出现有利于限制第一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掠夺,提高股利支付率,Faccio等(2001)通过西欧企业和东亚企业比较分析,发现西欧的关联企业集团的股利支付率明显高于东亚。而且,在西欧,存在多个控股股东的公司其股利支付率较高;而在东亚,存在多个控股股东的公司其股利支付率则较低。因此,在西欧的大公司里,其他大股东的出现有利于限制第一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掠夺;而在东亚企业,其他控股股东却与第一控股股东串通起来掠夺小股东。Gugler&Yurtoglu(2003)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德国上市公司,发现第二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越大,股利支付率越高。与之相反的是,Thomsen(2004)和Khan(2005)等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对股利支付率有一种消极的影响,股利和股权集中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三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许多学者认为公司治理约好,支付的股利越高。ToddMitton(2004)通过观察19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365家公司发现,公司治理比较好的公司,股利支付率比较高。另外,公司治理较好的公司,其股利支付率和公司成长机会的负相关关系越强。公司治理和股利支付率的正相关关系主要是出现在那些对投资者保护较好的国家。Lee-SeokHwang,KwangwooPark&RaesooPark(2004)结合韩国特有的股权结构研究即财阀集团得出三个结论:一是公司治理得分较高的公司,支付更高的股利;二是和独立公司相比,财阀公司支付更低的股利;三是和公司治理较差的财阀公司相比,公司治理较好的财阀公司支付更高的股利。与之相反,KoseJohn&AnzhelaKnyazeva(2006)以美国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公司治理与股利支付呈负相关关系,且公司外部治理比较好的公司,选用股票回购的方式并把股票回购作为股利支付的唯一方式;而内部治理较好的公司,其对股票回购的需求少。二、国内研究综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特征,从代理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发放现金股利动机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研究:一是股权结构的角度;二是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一是从股权结构的角度。根据我国股权结构的特点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研究的:一方面根据我国股权分置的特征来分析。阎大颖(2004)、陈建梁和叶护华(2004)、唐国琼和邹虹(2005)及肖珉(2005)等学者实证研究发现股权分置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主要是为非流通股股东利益服务,很少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现金股利成为非流通控股股东进行“圈钱”的工具。陈信元等(2003)、张阳(2003)和刘峰等(2004)分别以佛山照明、用友软件和五粮液等案例分析其股利政策,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现金分红的真正受益者是以大股东为代表的非流通股股东。在此基础上,何卫东(2004)和唐国正(2005)探讨了由“股权分置”所导致的流通股份与非流通股份之间的“流动性价差”和非流通股东的“自利”行为之间的关系,当非流通股份的比例较高时,现金股利支付率就越高;邓建平、曾勇(2005)以家族控制上市公司为对象,分析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分离程度对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家族控制上市公司掌握的现金流量权越高时,公司越倾向于分发较高比例的股利,非理性分红意愿越强烈。当其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分离程度越高时,公司越倾向于不分配红利或较低比例分红。而与上面的研究结论正好相反的是,谢军(2006)实证结果并不支持“掏空”理论,而更支持自由现金流理论:第一大股东能够迫使公司吐出多余的自由现金流,并能根据企业的成长性机会调整股利政策(在成长性高的公司增加投资,在成长性低的公司增加股利)。而刘淑莲、胡燕鸿(2003),陈洪涛、黄国良(2006)基于代理成本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流动性并不影响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另一方面从股权的集中度来分析的。吕长江、
从代理理论研究现金股利的文献综述莆田学院管理学院郑珍烟[摘要]股利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基于代理理论,研究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行为,文章对从代理理论研究现金股利的文献进行综述。[关键词]代理理论现金股利
(下转第375页)专题论述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