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对翻译的制约与操控
- 格式:doc
- 大小:1.87 KB
- 文档页数:1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浅谈语境制约下文学作品中英汉翻译的一词多译现象——以《哈姆雷特》为例韩晓晓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一词多译现象在翻译中普遍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语境的制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对词义进行选择以适应语境,从而做到与原作貌合神似。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之作,戏剧中的用词技巧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以《哈姆雷特》为例,分析研究在语境制约下汉译英的一词多译现象。
关键词:语境制约;《哈姆雷特》;一词多译作者简介:韩晓晓(1994-),女,汉,河南省焦作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148-01一、概述翻译并不是译者简单的对原文本进行字词对应,英译汉过程中常有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译法,这就是一词多译现象。
语境则要求译者在上下文的制约下根据原文本选择最贴切的译入语,不能仅仅根据字面意思忽略上下文语境的影响。
译者首先要对原文本进行理解然后再表达,应做到译本产生的效果和原文本读者感受相同。
《哈姆雷特》是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他的语言艺术在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多次重复出现speak,question和case等词,但是在不同的情节和语境下翻译为不同的词义。
二、语境与一词多译“字无定义,故无定类,欲知其类,必先知其上下文为何尔。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46:309)指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舍此别无意义可言。
”并且,他将语境分类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也就是“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同一个词,不同的语境之下,会有不同的意思。
译者若想忠实于原文,再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从目的语中找到和原语言相匹配的词语和表达。
一词多译,顾名思义,一个词语可以翻译为多种词义。
词义是词语,短语和语句的含义,使人们能够匹配客观事物的印象。
论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Study on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in TranslationAbstractAs one of the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of cross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translation cannot serve without context. Contex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lation, because it has a great effect on understanding the text and semantics. That is, the basis of the right translation lies in knowing context well.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tudy of context at home and abroad, demonstrates separately through how each part of context affects translation and how to grasp these 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What’s more,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in detai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xt and translation, and further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No matter in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r translation practices, content should be given enough attention. When translating,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meaning of words in different context and different function in different texts. Translation should reproduce the content of original text.Key words:Context; Translation; Importance; Relationship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可脱离语境。
- 232-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论语境对翻译的影响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陆少辉【摘要】早在1923年,国内外学者就开始研究语境。
通过阐释和例证,从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方面研究语境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语境对翻译有限制和解释的功能。
翻译的本质和文化差异决定了语境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
依靠对语境的正确理解,译者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语境 翻译过程 翻译策略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文化相互渗透。
语言是文化传输的载体与工具,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启蒙运动的先驱,科技进步的媒介。
翻译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逐字逐句译出来的文章,读者未必能读懂其真意。
语境就是言语环境,包括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
语境制约着词语、句子的含义。
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言语具有不同的意思。
理解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翻译的好坏,因此,语境是翻译的一个重要元素,是翻译研究的首要因素。
一、语境对翻译过程的影响翻译包含四个基本步骤:(1)分析源文本;(2)源语转换为目标语;(3)重构目标语;(4)修正。
笔者认为语境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主要发生在(1)(3)两个环节。
“要达到理想的翻译,不仅要在译语中找到顺乎自然的对等语,还要找到最切近的对等语。
”奈达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两种语言的媒介。
译者就是要尽可能地找出这两种语言中的对等语。
其中,研究源文本的语境不可忽视。
在交流中,确切地表达语义依赖语境,语境决定着所表达的特定语义。
语境依源文本的结构而生,不能独立存在。
语境具有限制与解释的功能。
限制功能是指语境限制着语言的应用与研究。
词典中每个字词的意义有多种,常用词尤甚。
唯将其放入词语、短语和段落等特定语境中,才能确定其含义。
解释功能指在某一言语行为中,语境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说明,可从语音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修辞学等方面解释。
基于此二种功能,从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阐释语境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1.上下文。
翻译中的语言语境和语用学翻译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需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并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中灵活运用。
其中,语言语境和语用学是翻译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探讨翻译的难点和应对策略。
一、语言语境语言语境是指一个词语或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环境,是理解一个语言表达的关键因素之一。
具体而言,语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义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
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语言语境会对翻译产生很大的影响。
1.语义环境语义环境是指一个词语的词义所在的上下文环境,包括前一个上下文、后一个上下文以及语音和语调等。
理解一个词语的语义环境是翻译的第一步,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正确地翻译。
如英文中的“bear”一词,如果在动物领域出现,那么就是指“熊”,如果在投资领域出现,那么就是指“承担风险”的意思。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的是一个词语或句子所处的社会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职业、产业等。
不同的社会环境会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
如中文中的“敬业福”,在翻译成英语时不一定翻译为“dedication and happiness”,因为西方文化和语言对“福”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
3.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指一个词语或句子所处的文化语境,包括对某类事物的看法、价值观、信仰等。
不同的文化环境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如中文中的“生命中的小确幸”这个词汇,如果直接翻译成英文,则可能无法表达中文丰富的内涵。
4.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个词语或句子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环境。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对语言习惯产生影响。
如英语中的口音和语气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下会有所不同,如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就存在很大的差别。
二、语用学语用学是指语言运用的实际应用情况和规则,即语言应用的实际情景。
在翻译中,掌握语用学要求传达正确的信息,根据目标语言的读者和写作背景调整语言表达方式。
1.阐述阐述是指在语用学里对某个语言现象作出说明。
在翻译过程中,阐述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和目标文。
术语翻译中的操控因素以《术语翻译中的操控因素》为标题,本文拟从语言学及操控学的角度,对术语翻译中的操控因素作一探讨。
在当今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语言学研究中,“操控”一词,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操控(manipulation),是指一种行为方式,即一方利用其言语表达能力,通过加强、弱化、增强、简化等方式,对另一方产生某种控制作用。
它不但是一种语用学的研究方向,也是一种“语言操控的能力”的体现。
换言之,它就是一种建构主义的原则。
操控也在语言翻译中发挥了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翻译学教程》指出,“术语翻译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翻译内容涉及较为精细领域及专业性质较强的内容时,采用母语的翻译方法的一种技术”。
这一种技术,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解释同一语言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技术操控因素。
术语翻译,就是在双语性语境中,运用操控的原则来进行翻译的一种技术。
特别是在跨文化的语言翻译中,操控因素更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受到母语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目标语言的影响。
这种操控,可以在各个层次上表现出来。
首先是文化层面,尤其是在双语语境下,术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传达,也涉及文化的传达。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母语和目标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性,很多术语翻译中,用语妥帖性非常重要,而这些术语翻译体现出来的操控策略,并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操控,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操控,它可以体现出母语与目标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从而使术语翻译得以实现,并在术语翻译中体现出对于母语文化的尊重。
其次,语用层次是操控术语翻译过程中,重要的一个控制因素。
在翻译语用上,有实词翻译、虚词翻译,以及语汇本体翻译。
实词翻译,即指词义的翻译,它既可以是母语词义的翻译,也可以是目标语言词义的翻译。
虚词翻译方式,指的是说话者在表达观点或表达语境时使用的一种特定的语法形式,而语汇本体翻译,就是将母语术语进行细化分析,翻译成目标语言中最接近术语意义的语汇,以满足翻译内容的要求。
最后,在术语翻译中,操控因素还体现在译者把握语境的能力上。
汉英翻译中的语境适应一、语境适应与汉英翻译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非常重要。
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语境,语境与翻译全过程同在。
翻译是原语文本作者与译者以及译本读者之间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交际和信息传播活动,语境适应成为翻译交际活动成功的基础。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对等的本质不是形式的对等,而是语境的对等。
翻译过程的理解和表达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忽略了具体语境,就会导致对原文的误解,从而导致误译。
正如彼得·纽马克在其专著《翻译导论》中断言:“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
”(Newmark,2006)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模式中,语境可分为三层: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位于最低层,其次为情景语境,最上层为文化语境。
每一个语境层次都有一个语言系统中的层面与之对应:文化语境对应于语篇题材;情景语境对应于语域;上下文语境对应于语言表达形式。
(Martin,1999)本文立足于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维什尔伦的语境顺应论,从语境的三个层次: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来探讨汉英翻译中的语境适应问题。
指出语境适应是实现理想译文的关键,也是评价译文质量的主要标准。
二、关于语料本文所选语料是曹禺先生的《雷雨》及王佐良、巴恩斯合译的英译本Thunderstorm.《雷雨》是曹禺先生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经典话剧之一。
通过描写由血缘关系连接的周、鲁两家三十年的家庭纠葛,作者深刻反映了“五﹒四”前后,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
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里,曹禺先生创造了一个具体的、完整的、历史的语言环境,每个人物的语言都符合各自的身份,极富个性化,简洁易懂但又含蓄深沉,意蕴无穷。
对待这样一部作品,译者必须具有很高的语言驾驭能力,既要适应原文语境又要适应译文语境,才能生动地再现一个有说服力的语言环境,使观众或读者领略到原作不朽的艺术魅力。
收稿日期:2006209215作者简介:张国庆(19542),男,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与翻译实践研究。
第21卷第11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11月V o l.21N o .11Jou rnal of Xuzhou In stitu te of T echno logyNOV 12006语境在语言文化翻译中的作用张国庆(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摘 要】 翻译是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一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的方式。
由于语言具有多义性特点,所以在确定一个词语意义时语境的作用是重要的。
【关键词】 语言;语境;翻译【中图分类号】 H 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704(2006)1120001202 在语用学中语境是其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用学的发展、探讨及研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人类学家(B .M alinow sk i )曾说过:“语境是决定语义的重要因素之一,语义的存在永远脱离不了语境。
”由此可见,语境与语义之间的重要关系。
语句之间的特定含义在失去语境的情况下是很难理解的。
那么语境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所谓语境是指所用的语言系统内的词汇、语音、语句和语法规则等各种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语境的核心。
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便成了无源之水,外语教学必须重视语言环境的运用。
翻译是将不同种类的语言进行转换并由此吸取其中的信息的一种能力。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字、词、句的单一翻译,重要的是如何培养翻译者的语境意识及其语用能力。
一、正确理解语境,减少译文错误语境是产生语言活动的环境,反映在文章中亦称上下文。
正确理解语境的意涵源于对语境的正确分析,因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于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
翻译中的语境顺应从影响语境的因素来看,语境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因素,因此,可分为语言因素语境和社会环境语境,从整体上把握语境是成功翻译的关键,也是翻译文本生成的终极参照。
本文从语言内语境因素和社会文化语境因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探求语境对翻译实践的关系。
标签:语境顺应;语言因素语境;社会文化语境;翻译实践语境即言语环境(Context),它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语境因素的内涵很广,既包括上下文,时空,情境等,也包括说话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相关的因素。
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者之一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最先提出语境概念,然而,不同学科和学术派别对语境的定义和内容界定并不完全相同。
马林诺夫斯基将其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类。
从本质上来说,“情景语境”即语言性语境,而“文化语境”则可以理解为非语言性语境。
原文的语境、功能和关联这三条根本的语用原则对翻译过程中原文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确的语境或完整的上下文是准确翻译的依据。
翻译过程中,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因素,与作者,读者的心理因素等发生交互作用,这种现象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加大了翻译的难度。
运用语用学的语境理论,通过分析影响译本生成的语言因素语境和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两个层面,论述语境对于翻译文本生成的影响,探求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语境理论传达原作意图,在译作和原作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功能等值。
一、语境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语境通常可以分为情境的上下文(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的上下文(context of culture)两大类,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指的是说话时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即语言的发生情境;“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是指说话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大环境。
20世纪40~60年代,英国语言学界的中心人物雷蒙·弗斯继承并发展了老师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对语境进行了进一步细分,他认为一句话的上句和下句,一段话的上段和下段,这是语言内的上下文问题,即语言因素语境,而语言与社会环境的上下文则可以称之为“情境的上下文”,弗斯的观点全面考虑了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双重语境问题。
浅析语境与翻译宋玉阁(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摘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在这种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语境自然而然地形成。
语言交际活动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必定受到语境的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语境。
关键词:翻译;语境;制约翻译的实质.是双语简意义的对应转换.是译者把原语文本中的语码在其特定语境中传递的信息用译语语码传递给译语文化中的接受者的过程.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在这种语言的交流过程中.语境自然而然地形成。
语境存在于一切形式的语际交流活动中,只要有语言的交流。
特定的语境就会形成。
反过来.语言交际活动又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的。
而且收到语境的影响。
翻译。
作为两种语言之间以传达语义为主要目的的语言交际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语境。
正如纽马克所说:“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
”对于翻译活动而言.对语境的理解将制约翻译的成败。
一.语境的理解语境(cont ext)这个术语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 al i now ski)于1923年提出来的,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co nt ext of cul t ur e)和情景语境(cont ext of s i t uat i on)。
这一观点在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R.F i rt h)刃S里得到继承和发展,弗斯在《语言理论概要)中。
对“语境”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他认为。
语境由两大部分组成:1.上下文(c ont ext)(由语言因素构成)2.情景上下文(cont ext of s i t uat i on)(由非语言因素构成),具体包括参与者、有关事物、言语行为的效果。
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不但为西方语言学界爱所关注.而且同样也为我国语言学家所重视。
20世纪30年代,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六合说”,即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
很明显,陈先生提出的“六合”就是构成语境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翻译语境制约
一.语言性语境与翻译
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的问题。
语言性因素对翻译的制约随处可见。
也正是因为这种制约,我们的译文才能通顺,流畅,否则译文将混乱不堪,我们来看2009年《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中的一个句子的初译和终译:
“目前,日本对大米、大麦和小麦、乳制品、生丝等农产品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对配额外进口实行高关税”。
在日常生活的口语交际中,语言语境的制约作用对翻译也至关重要。
有一次,在食堂吃饭,小王打了个菜是“猪耳朵”,小李对小王随口说了声“你有猪耳朵啊”。
可以想象如果离开了这句话的语言语境,翻译出的译文可能是"you have pig's ears",这会让人无法理解。
结合前后语言语境我们就不会犯这种简单的错误了。
以上我们很容易看出语言语境对译者的选词,逻辑以及意义的理解至关重要,离开了语言语境的制约很多语句将令人无法理解或让人产生误解。
二.非语言性语境对翻译的操控
非语言性语境的操控指的是翻译会受到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以及译者身份,地位等多方面的制约。
下文主要阐述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制约功能。
(1)社会背景操控翻译
翻译不可能是一个人随便的主观臆断,它一定受到翻译者所处时代的种种限制。
译者的翻译思维习惯、翻译准则以及翻译手法都受到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限制。
中古英语过渡到现代英语的过程中重要意义的事件就是1611年的《钦定圣经译本》的出现。
《钦定圣经译本》是在欧洲宗教改革大背景下出现的。
起初的《圣经》全部由拉丁语组成,普通人民群众根本无法读懂。
德国宗教改革的领军人物马丁·路德认为罗马天主教能够维护其统治的手段之一是对《圣经》有解释权。
《钦定圣经译本》的问世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可见翻译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不是一个人的心血来潮,更不是一个人的随心所欲。
(2)文化背景制约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铸定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气质、价值、行为规范、语言习俗和生活方式。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文化的制约,那翻出来的译本绝对是枯燥无味的,更可能是词不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