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第三章)
- 格式:ppt
- 大小:280.00 KB
- 文档页数:29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行政法的基本理念一、填空题1、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_权利_____和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_物_、行为和精神财富。
3、以行政法调整对性的范围为标准,对行政法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行政法和__特别行政法______。
二、单选题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B)。
A.行政相对方是不可少的B.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C.必有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D.权利义务关系是平等的三、多选题1、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包括(ABD)。
A.主体变更B.客体变更C.形式变更D.内容变更四、简答1、简述行政法法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行政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
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一、填空题1、合法性原则主要解决行政合法与非法问题,合理性原则解决行政是否_适当____的问题。
二、单选题1.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共同构成(D )。
A.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B.行政法的基本内容C. 行政处罚的原则 D.行政法治的原则三、简答题1、什么是行政法基本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全部行政法律规范之中的,是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全部行为的基本准则。
第二编主体论第三章行政主体一、填空题1、行政许可权的行使,应当以_相对方_申请为前提。
2、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____。
3、按照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范围不同,可分为_中央_____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4、国务院各部、委和行、署在行政法上的职权主要有制定规章权和__本部门所辖事务的管理权____。
二、多选题1、我国行政机关的设置原则是(ABCD)。
A.适应需要原则B.精简原则C.高效率原则D.依法设置的原则2、垂直领导就是由于业务关系极为密切,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采取直接组织与指挥,权力高度集中。
如(AB)。
A.民航B.铁路C.国家科委D.国家体委三、简答题1、简述行政主体特征。
马工程行政法学课后思考题第三章
第三章的主题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与规则'。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行政法的核心原则和规则,它们对于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权利和确保政府公正行使权力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合法性原则。
根据合法性原则,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依法进行。
这意味着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履行职责,并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
合法性原则的重要性在于确保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防止滥用职权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其次,行政法还强调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要求政府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必须公正、平等对待所有公民。
它强调政府行为不得偏袒某个群体或个人,而应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
公平原则的实施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正,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此外,行政法还倡导透明原则。
透明原则要求政府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应该公开、透明,向公众提供充分信息,确保公众对政府行为有足够的了解和参与。
透明原则有助于防止腐败、权力滥用和不当决策的发生,增强政府的责任感和公信力。
此外,行政法还包含了法治原则。
法治原则强调政府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
政府不得随意行使权力,而必须根据法律规定和程
序进行行政活动。
法治原则的实施有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总之,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与规则是确保政府行政行为合法、公正和透明的基础。
这些原则和规则的遵守,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政府和公民应共同努力,遵守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与规则,以建设法治社会,实现公平正义。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
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第四条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
第五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六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第七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八条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九条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第十条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有权进行辩论。
第十一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第二章受案范围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五)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六)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七)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八)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九)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十)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十一)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十二)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第三章 行政主体3.1 复习笔记一、行政主体概述1.行政主体概念和特征(1)概念行政主体指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能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以及独立参加行政诉讼,并能独立承受行政行为效果与行政诉讼效果的组织。
(2)特征①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②行政主体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③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和参加行政诉讼;④行政主体能独立地承受行政行为所引起的法律效果和行政诉讼的效果。
2.行政主体与相关主体的区别(1)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行政法主体,也称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指受行政法调整和支配的有关组织和个人。
行政主体必定是行政法主体,但行政法主体未必就是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仅限组织,不含个人,而行政法主体包括了一定的个人。
(2)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广义上的行政机关,系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机构。
狭义上的行政机关,则仅指各级人民政府。
在我国,行政主体的角色主要由国家行政机关充任。
行政机关具有多种法律身份;行政主体仅是行政机关多种法律身份中的一种而已。
(3)行政主体与行政组织行政机关与行政机构合称为“行政组织”。
行政主体与行政组织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适用它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4)行政主体与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指虽无法律上的名义,但直接、具体实施行政行为的组织或个人。
行政主体与行为主体有许多区别:①行政主体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职权,而行为主体只能以别人(行政主体)名义行使行政职权;②行政主体应由自己来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而行为主体则由他人,即行政主体,来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③行政主体在行政诉讼中能作为被告参加诉讼,而行为主体不能成为行政诉讼中的被告。
(5)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人、公法人、公务法人①行政法人是日本行政法学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由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出资设立的法人,具有公共财团法人的性质。
行政法人是随着给付行政的发展,依据公共事业应通过公共手段来实现的设想而设立的。
行政法学重点知识点汇总(全)第一章绪论1.1.1、行政的含义。
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
行政活动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行政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行政活动的方法和手段是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
1.1.2、行政权。
行政权的含义:第一,行政权的合法来源是宪法和法律;第二,行政权由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行使;第三,行政权系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之一。
行政权的内容:行政立法权、行政命令权、行政决定权、行政监督检查权、行政制裁权、行政强制执行权、行政裁决权等。
行政权的特点:相对于其他国家权力——裁量性、主动性和广泛性;相对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强制性、单方性、优益性。
行政权的消极作用:腐败和滥用权力;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对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威胁。
1.1.3、行政法:行政法的特定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行政法调整的核心:行政权。
1.1.4、行政法的渊源。
一般渊源:宪法(最高法律效力)、法律、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特殊渊源:法律解释、国际条约、惯例、判例与指导性案例、软法规范。
法律法规制定机关:行政法规—国务院;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教育部);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1.1.5、行政法的分类。
①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可分为:一般行政法、特别行政法。
②以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可分为:实体行政法、程序行政法。
③以行政法的作用为标准,可分为: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监督行政行为法。
1.2.1、行政法律关系。
1.行政法律关系:经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管理关系。
最主要的是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外部行政法律关系)1.2.2、监督行政法律关系。
(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1989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6号公布 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修订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
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第四条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
第五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六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第七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八条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九条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第十条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有权进行辩论。
第十一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第二章受案范围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五)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六)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七)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八)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九)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十)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十一)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十二)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行政法(翁岳生主编)阅读时间:2003年9月13日——10月10日第一章行政的概念与种类第一节行政的意义二、向来行政法学对行政的界定(一)消极说(扣除说、控除说):代表人物:德国OTTO MAYER W ALTER JELLINEK(二)积极说(本质说)代表人物:德国WOLFF将行政形容为一个“庞大的服务企业”,强调其功能并非仅止于满足社会上的需求,而是履行确保自由、规制社会、协调衡平及稳定社会等任务。
“公行政之实质意义,系指具有多样性、附有条件或仅是目的取向,亦即,于此范围内,受到外在的规律,仅有部分计划且自我参与重要公共事务的实施与形成,而其成员则被指派为此等事务的管理人”。
日本学者田中二郎“近代国家之行政是在法之下,受法之规制,并以现实具体、积极实现国家目的为目标,所为的整体上具有统一性之继续、形成的国家活动”。
奥地利学者A。
MERKL W。
ANTONIOLLI :宪法为位阶最高之法,立法是宪法的具体化,故法律为宪法的第一次实现,行政及司法为宪法的第二次实现,惟司法与行政有所不同,司法为职务上彼此独立、不受上级指令拘束的机关所为之国家作用,而行政则是须受上级机关指令拘束的国家机关所为之作用。
“行政是可以透过指令予以拘束之国家功能的总和,并包括有权为指令的最高机关”。
“受指令拘束之国家机关的活动领域”。
(三)综合说(四)特征描述说德国学者ERNST FORSTHOFF“行政只能加以描述,而无法予以定义”。
于现代国家中,社会生活的秩序并未于事预作设定,固国家的首要任务便是建立并维持适当的社会秩序,而其最主要的手段则是行政。
行政乃具有形成的功能。
此种形成作用,并非以追求个案的合目的性与适当性为已足,尚须顾及分配正义及交换正义之法的要求。
MAYER/KOPP :并非所有的行政行为均具有“法律依附性”,尤其最高行政机关除对国会负责外,基于其本身的民主正当性,须对社会公意有所回应,就此而言,行政所执行者,乃是社会的公意。
第三章 行政法学一、行政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1.行政法学的研究对象行政法学主要是以行政法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或部门法学,它与行政法密切联系,但又区别于行政法。
行政法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三类:(1)基本研究对象,即行政法。
(2)相关研究对象,即与现行行政法现象具有密切联系的相关因素、行政法的外部影响、行政法的历史等。
(3)行政法学自身对象。
行政法学应将其自身纳入研究的范围,如行政法学体系、行政法学方法论等。
2.行政法学的体系行政法学体系是行政法理论概括和科学阐释的逻辑化、系统化。
行政法学体系即行政法学科的理论框架及其内在的逻辑构成。
行政法学体系与行政法学的研究对象或范围是一致的,因此,行政法总论部分(一般理论部分)可以分为行政法律规范及其创制、行政主体法、行政行为法与行政救济法四大部分。
二、行政法学的历史发展1.行政法学的产生(1)行政法学产生于l9世纪,法国不仅是现代行政法的母国,同时也是行政法学的发源地。
法国的经典行政法理论都是在l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根据最高行政法院的判(2)德国第一本行政法专门著作是波哲教授的《巴伐利亚行政法教科书》;德国行政法学大师奥托·麦耶将行政法学原理有系统地“总则化”。
他们指引了德国行政法学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广泛影响到当时的大陆法系国家(3)到l9世纪后半叶,英美法的学者们才开始注意行政法学的功能并逐步建立了理论体系。
近年来,行政法学已成为英美法系国家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2.中国行政法学的历史发展(1)1914年3月31日,北洋政府公布了《平政院编制令》,成立行政法院。
(2)1914年5月18日北洋政府公布了《行政诉讼条例》。
(3)l983年,我国出版了第一部统编行政法学教材—《行政法概要》。
(4)1989年我国《行政诉讼法》颁布。
三、中国行政法学的历史使命1.相关行政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我国现有行政法律规定尚不够周延,制度设计还需要完善。
这就要求行政法学为这些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章行政行为三、具体行政行为案例一【案情介绍】赵某、刘某诉县公安消防大队案2010年10月30日下午2时,5岁儿童刘某从家中揣了两盒火柴,准备到邻居杨某的私营纸厂内玩耍。
刚走进纸厂门口便碰到邻居赵某(5岁)。
赵某发现刘某揣有火柴,急忙跑去把此事告诉纸厂业主杨某,杨即叫其女儿杨某兰(10的岁)把刘某火柴收了,但刘某坚持不交。
杨某便喊刘某回家去,刘某不但未回家,反而径直往纸厂走去。
赵某也跟随其后。
二人走到纸厂晾草纸的地方,捡了此草纸放在地上,用火柴点燃草纸取乐。
玩了一会儿,两个小孩未将火熄灭,便各自回到自己家中。
他们走后大约十多分钟,晾草纸的厂房便燃烧起来。
纸厂的工人和闻讯起来的村民将火扑灭。
但由于纸厂周围未砌围墙,又没配置灭火器,仍造成3间房屋、20吨草纸全部烧毁和治浆设备、主机、电动机毁损等共计7万余元火灾损失。
次日,某县公安消防大队接到报案后,立即赶赴火灾现场,对火灾现场进行了勘查,并向有关知情人员询问调查后,于同年11月1日分别作出火灾原因认定书的火灾事故责任书。
认定火灾原因系刘某、赵某两儿童玩火引起,其监护人赵某兰、刘某全对造成火灾损失负直接责任,业主杨某负次要责任。
赵某兰、刘某全不服某县消防大队作出的火灾原因和责任认定,向其上级部门某市公安消防支队申请重新认定。
某市公安消防支队维持了某县公安消防大队的认定。
赵某兰、刘某全遂以某县公安消防大队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受理案件后,因该案与业主杨某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遂依法追加其为本案第三人参加诉讼。
原告赵某兰、刘某全诉称:赵某、刘某还不满5岁,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被告某县公安消防大队向其调查时,收集证据的方式不合法(哄小孩),不足以作为认定两儿童玩火引起火灾的证据。
况且,这些材料也只能说明两儿童曾经到纸厂玩耍。
事实上,发生火灾时他们并未在现场,不能确定就是两个小孩玩火引起火灾,不具有惟一性。
被告据此作出的火灾原因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事实不清,主要证据不足,请求予以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