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09年伊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41.19 KB
- 文档页数:6
收稿日期:2020-06-17第一作者:肖菲(1986—),女,工程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气象防灾减灾。
E-mail :77331863@摘要:为揭示雷暴发生规律性特征,更好地开展雷电安全防护工作,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59—2013年九江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九江市的年雷暴日数,西部山区多于沿江沿湖地区;2)1959—2013年研究地区雷暴日数整体均呈极显著的减少趋势,递减率为0.5d/a 上下;3)该地区年雷暴日数在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突变点,在1990年代前期进入了减少的突变状态;4)其年变化的周期性振荡特征不显著。
九江市年雷暴日数总体在减少,山区雷暴数多于低海拔地区。
关键词: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线性;周期性;突变性;九江市中图分类号:P4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7705(2020)03-0035-04XIAO Fei(Jiujiang City Meteorological Bureau,Jiujiang 332000,China)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gularity of thunderstorms and carry out the lightning safety protection work better,a variety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Jiujiang city from 1959to 2013.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annual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Jiujiang city is more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than in the areas along the river and lake.2)From 1959to 2013,the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the study area as a whole showed a very significant reduction trend,with a decline rate of 0.5d/a or so.3)The annual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this region began to show the abrupt transition point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80s,and entered the reduced abrupt transition state in the early 1990s.4)The periodic oscil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nual change are not significant.The annual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Jiujiang city is generally decreasing,and the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n mountainous area is more than that in low altitudearea.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linear characteristics;periodicity;mutabilitycharacteristics;Jiujiang cityDOI :10.16056/j.2096-7705.2020.03.008九江市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肖菲(九江市气象局,江西九江332000)引言雷暴灾害不仅被联合国有关部门列为“最严重的10种自然灾害”之一[1-2],而且被电子工业委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3-4]。
1971—2008年内蒙古地区雷暴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袁慧敏;孔文甲
【期刊名称】《内蒙古气象》
【年(卷),期】2017(000)001
【摘要】文章利用1971—2008年内蒙古地区117个测站的雷暴资料,采用常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EOF)对全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6.6d,内蒙古雷暴发生的次数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雷暴月分布呈单峰型,全年中6—8月为雷暴集中期,占78.5%,雷暴高发集中在午后;内蒙古年平均雷暴日数总体上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出现3个雷暴中心,分别位于中南、东南和东北地区,中南和西部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变化较大,而东部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变化较小;通过EOF分解将内蒙古雷暴异常划分为全区一致型、东南—西北型、纬向型三种类型.
【总页数】6页(P17-22)
【作者】袁慧敏;孔文甲
【作者单位】内蒙古气象台,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内蒙古气象台,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8.0+2
【相关文献】
1.新田县1971-2010年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刘洪波;高永娜;覃梦文;王磊;曾文卓
2.呼伦贝尔市1971-2011年雷暴时空变化特征 [J], 常煜;姜凤友;阴秀霞
3.克拉玛依1971-2008年雷暴、闪电气候特征分析 [J], 王继新;余小玲
4.柯坪地区1971-2008年沙尘天气特征分析 [J], 蒋春燕;黄文君
5.近48年内蒙古地区冷空气天气过程的时空特征分析 [J], 张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5年来宾市雷暴日数特征分析黄翠珍;黄芳;李荣迪【摘要】Using the conventional surface weather observation datafrom1956 to 2010 of Laibin weather st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s were statistical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s annual thunderstorm days are about 46 - 106 days (d) .the average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of a year are 72.4d. The thunderstorm days are likely occurred in June, July and Aug., which accounts 57.4% of a whole year. Using wavelet analysis method, it shows the thunderstorm activities have a strong vibration cycle of 9-year.%采用1956~2010年广西来宾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雷暴日数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来宾市年雷暴日数在46~106d,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2.4d;来宾市一年中任何一天都有可能出现雷暴天气,其中6、7、8月雷暴日数最多,约占全年雷暴日数的57.4%。
小波分析显示,来宾年雷暴活动具有较强的9年周期振动。
【期刊名称】《气象研究与应用》【年(卷),期】2011(032)003【总页数】4页(P88-91)【关键词】雷暴日数;变化特征;趋势分析;小波分析【作者】黄翠珍;黄芳;李荣迪【作者单位】广西来宾市气象局,来宾546100;广西区气象台,南宁530022;广西来宾市气象局,来宾54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雷暴灾害对各行各业特别是对建筑、电力、国防、石化、交通、航空、消防、化工等行业的威胁显得更为严重。
1967-2012年长丰雷暴气候特征分析刘江【摘要】利用江淮之间北部地区的长丰站1967-2012年的逐日观测雷暴数据,通过线性倾向估计和Mann-Kendall检验法研究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长丰站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7.3d,雷暴日数年代际线性变化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74d/10a.逐月平均雷暴分布与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呈现同相单峰形,7月雷暴出现高峰值,9月雷暴锐减.Mann-Kendall法检验显示,雷暴日数有着显著的下降趋势,突变发生在1977年,并在1982年突破了显著性α =0.05的临界值.【期刊名称】《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1【总页数】5页(P37-41)【关键词】雷暴;雷暴日;气候特征;线性倾向估计;突变检验【作者】刘江【作者单位】安徽省长丰县气象局,安徽长丰23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6雷暴是指大气中发生放电并伴有雷声的一种天气现象,常发生在大气层结极不稳定、天空中有积雨云存在的天气条件下,出现时常伴有暴风雨和冰雹甚至龙卷风等恶劣性天气。
雷暴是一种破坏性严重的自然气象灾害,表现为雷电所造成的雷击,雷电灾害是一大自然气象灾害,并被有关国际组织列为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也被列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1],我国每年因雷暴和雷电灾害引起的损失很严重。
对区域雷暴气候特征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张敏锋等[2]采用EOF和主值函数分析法,将我国平均年雷暴日空间分布划分为4个区,并指出近30a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除东北地区外)平均雷暴频数在波动中减少;徐桂玉等[3]研究表明我国南方雷暴总趋势是逐渐减少的,并得出周期及季节变化特征等;程向阳等[4]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的雷暴资料研究了近50a雷暴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出了安徽省雷暴日数存在着显著的减少趋势;此外还有不少有关雷暴气候的研究[5-10],取得了很多建设性的成果,针对江淮之间北部典型地区长丰县的长序列气候变化趋势方面的研究很少。
湖南省邵阳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摘要利用邵阳市各11年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得出了邵阳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邵阳地区属于雷暴多发区,平均雷暴日数为43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大值年为75.6d,而最小值年仅为33d,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3倍多;初雷一般出现在3月上旬,终雷一般出现在10月下旬,而且初雷的发生有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结束时间有越来越晚的趋势;全年各月均有出现雷暴的可能,但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冬季雷暴出现的概率非常低,而且雷暴的发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通过掌握邵阳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可作为雷暴灾害预警预报和决策服务参考。
关键词雷暴;气候特征;统计分析;湖南邵阳邵阳市地处湘中丘陵地区,年最多雷暴日75d,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3d(1997~2007年资料),属多雷区。
由于雷暴常伴有暴风雨、冰雹和龙卷风等,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常造成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所以研究雷暴天气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随着邵阳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通讯设施、电子产品、高大建筑物等遭受雷暴袭击的事故呈直线上升趋势,促使政府部门和全市人民意识到雷灾的危害,开始重视防雷工作[2,3]。
目前,雷暴已纳入气象八大业务轨道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该文利用最近11年的资料,分析了邵阳市雷暴的气候特征,一方面为防灾减灾提供气候背景,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研究雷暴与强对流天气如冰雹、暴雨之间的联系,以及雷暴的成因,特别是与大尺度大气环流的联系打下基础。
1年平均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利用邵阳市区5个气象站1997~2007年共11年的逐日雷暴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站雷暴日数及其初、终日等进行统计[4]。
以一日中无论打一声雷还是打多次雷,均计为一个雷暴日计算。
1.1年平均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邵阳市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在43~58d之间,属雷暴较多地区。
云和县雷暴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作者:刘伟平田月李启旺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第11期摘要:云和县气象局成立于1956年11月,属于国家基本气象站。
根据建站50余年来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分析了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和县雷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10月份,年平均雷暴日数55.3天,年最大雷暴日数93天(出现在1983年),年最小雷暴日数35天(出现在1976和1979年);最后简要分析了这种分布与变化趋势的可能原因。
关键词:云和县;地理情况;雷暴气候特征;成因中图分类号:P446 文献标识码:B引言雷暴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一般伴有阵雨,有时还会出现局部的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强雷暴天气出现有时还带来灾害,如雷击危及人身安全,家用电器、计算机机房及建筑物直接遭雷击或感应雷的影响而损坏,有时还引起火灾等。
《气象法》明确地规定了气象部门是防御雷电灾害的主管部门,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省局要求要建立全省性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因此,分析本地雷暴发生的气候规律就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之一。
1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1.1地理分布特征云和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位于东经119°21′-119°44′,北纬27°53′-28°9′之间(她与北京同经度、与珠穆朗玛峰同纬度),东邻丽水市,西倚龙泉市,南连景宁畲族自治县,北接松阳县。
南北长47公里,东西宽38公里,总面积97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21万亩,耕地7.3万亩,水域5万余亩,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全县辖4镇10乡(其中两个畲族乡),170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0.9万,其中畲族人口9千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6%。
云和境内以高丘及低、中山为主,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山脉有南部的洞宫山脉和北部的仙霞岭山脉余支,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184座,多分布在西南部,最高峰白鹤尖,海拔1593.1米。
山地、丘陵问陷落成山间盆地,龙泉溪及支流沿岸有宽窄不等的河谷盆地,其中以云和盆地面积最大,约26平方公里,为云和县主要产粮区。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0, 9(3), 122-126Published Online May 2020 in Hans. /journal/ccrlhttps:///10.12677/ccrl.2020.93015Analysis of Thunderstorm Features atGuiyang Airport in Recent 10 YearsXuan LuoGuizhou ATC Branch, Guiyang GuizhouReceived: Mar. 20th, 2020; accepted: Apr. 3rd, 2020; published: Apr. 10th, 2020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s at Guiyang Airport using the airport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from 2008 to 2017. The thunderstorms have distinct lo-cal characteristics at Guiyang Longdongbao Airport: 1) Thunderstorms may occur throughout the year (except December), but they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summer, and there are few thun-derstorms in winter, and the interannual change is obvious. 2) The average annual number of thunderstorms is 39 days, the maximum number of annual thunderstorm days is 60 days, and the minimum annual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is 25 days. 3) The airport has the most thunders-torm days in May - August, with the most in June and the least in December, with 0 day. 4) From 2008 to 2017, the earliest initial thunder date at the airport was January 4, 2016, and the latest fi-nal thunder date was November 30, 2011. 5) The most frequent time period for thunderstorms is13 - 22 hours (world time), and 01 - 06 hours (world time) is the period when thunderstorms arerare. 6) The duration of thunderstorms is mostly 0 - 1 hour at Guiyang Longdongbao Airport.KeywordsThunderstorm,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Interannual Change贵阳机场近10年雷暴气候特征分析罗璇民航贵州空管分局,贵州贵阳收稿日期:2020年3月20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3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10日摘要本文利用2008~2017年的机场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贵阳机场雷暴的气候特征。
近60年深圳气候平均值变化特征分析王博;邬明;张丽【摘要】利用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1953-201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深圳气象要素平均值变化趋势和气候特点.结果表明,深圳总体呈现气温升高、降水量起伏、相对湿度下降和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深圳的夏季延长、秋冬渐短,雷雨影响时段略有延长.另外,冬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对深圳暖冬年份的判定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在气候评价等气候业务中需要注意这些差异.【期刊名称】《气象与减灾研究》【年(卷),期】2012(035)002【总页数】5页(P67-71)【关键词】气候;变化趋势;统计分析【作者】王博;邬明;张丽【作者单位】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广东深圳518040;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广东深圳518040;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广东深圳518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自1952年7月建站至今,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已积累了近60年地面观测资料。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深圳本地气候已呈现出一些变化,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有助于认识深圳气候变化的规律与特征。
按照WMO规定,每10年需更新一次气候平均值。
针对气候平均值的改变对气候业务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1961—1990年和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存在的差异,会导致中国冬季气温距平降低、南方夏季降水距平偏少等趋势,并对气候影响评价、气候预测等业务产生一定的影响[1-3]。
张恩洁等[4]利用1953—2004年主要气象要素资料对50多年的气候特点进行总体分析,提供了一个深圳气候变化及主要气象灾害特点的概况。
张小丽[5]采用1961—1990年和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对比分析了深圳主要气象要素滑动的气候平均值的演变,结果表明,由于全球大气增温和深圳城市化的影响,深圳多年气候平均值出现了气温上升、雨量增加、湿度下降、日照减少等变化特点。
周彦丽等[6]、霍飞等[7]研究表明,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度变化已超过自然因素造成的变化,不断增加的城市面积和人为热源共同引发了热岛效应。
新疆喀什地区夏季强降水和雷暴天气特征分析作者:邵邹张维凯申猛来源:《科学与财富》2014年第02期摘要: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数值预报产品和云图,对喀什地区2011年夏季9月2日较强降水和8月中旬典型连续性雷暴天气进行分析,得出其出现、消散的时机和要素特征。
结果表明:(1)前期气温持续上升和冷空气渗透为降水和雷暴天气提供了条件,消散的标志都是高空弱波动消失,地面南疆低压加强;(2)夏季强降水和雷暴天气大都出现在午后和傍晚时分,雷暴天气一般为持续2天以上;强降水过程相比雷暴天气降温幅度较大,但气温回升速度较快;(3)从北疆经吐鲁番盆地的冷气流经过南疆盆地热低压阻隔,很难到达喀什地区,水汽来源主要是印度地区的水汽渗透;(4)新疆地区夏季降水和雷暴天气的发生频率与强度有增强趋势。
关键词:喀什地区;强降水;雷暴;特征1 前言喀什地区地理环境特殊,在太阳辐射、大气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气候,不仅受温带天气系统的影响,而且冰洋气团,以及副热带气团甚至低纬度的天气系统对该地区都有影响。
不仅具有西风带特征,而且又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更是有盆地干旱气候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冷暖差异悬殊,温度的年变化、日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空气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大陆性气候特色显著;辐射强,光照丰富,云雨天气较少。
由于天山对西风气流带来的水汽的分割和拦截,大部分水汽经伊犁河谷和额尔齐斯河谷进入新疆北部地区,形成较多降水,而能够到达喀什地区的水汽甚少,从而导致了降水较北疆地区明显偏少。
但近年来可能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带北移,各种天气系统强度明显增强,春夏季节西部翻山气流增多。
伴随着弱冷空气入侵,夏季热力不稳定,喀什春夏季多阵性大风,遇干热环境易酿成干热风;阵性强降水和雷暴天气逐年频繁,经常出现雷击现象,强降水导致多处民宅特别是400余年历史高台民居面临严重损毁危险。
2 资料来源以5日滑动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及20℃为划季标准,≤0℃为冬季,≥20℃为夏季,0℃-20℃为春季,20℃-0℃为秋季。
图1 济南市各站年雷暴日数的多年平均分布图雷暴的时间变化特征雷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收稿日期:2007-03-14时间/年份10203040501970198019902000时间/年份年雷暴日数/天246810123456789101112时间/月份月平均雷暴日数/天雷暴日数为15天,出现在1981年。
图2是济南年均雷暴日数的距平百分率图。
由图2可以看出济南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有3个特征:(1)从年际变化来看,济南年平均雷暴日数30年来呈减少趋势,与文献[2]中指出的我国整体年雷暴频数在波动中减少这一结论相一致;(2)从年代际变化来看,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济南雷暴逐年代减少,平均雷暴日数分别为27.5天、25.3天、24.4天;(3)从各年代来看,年代内的变化特征明显,70年代呈波动式减少的趋势,80年代波动式跳跃最为明显,90年代又呈波动式减少的趋势。
(4)济南雷暴日数在大部分年份是围绕平均值波动,异常年份较少且相对分散,30年中有20年距平百分率在–20%~20%之间,占三分之二,多雷暴年(距平百分率≥20%)有6年,其中距平百分率≥30%的有1971,1973,1990年,距平百分率分别为44%,32%和52%,少雷暴年(距平百分率≤–20%)有4年,其中距平百分率≤–30%的仅有1972,1981和1999年,距平百分率分别为–34%、–42%和–30%。
图2 济南年均雷暴日数的距平百分率分析济南市各站1971—2000年平均雷暴日数的变化趋势,发现市区与其它各站明显不同:商河、济阳、章丘、长清、平阴五站年平均雷暴日数均呈减少的趋势,与全市变化趋势相同,而市区则年际变化不明显,80年代到90年代呈略增加趋势,90年代后市区的这种变化与郊区各县(市)区相比趋势相反(图3)。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平均年雷暴日数分别为24.1天、23.1天、24.8天。
雷暴的发生不仅与大气背景有关,而且与局地的气候变化有关,由于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市的下垫面特征,即城市化造成的“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3],从而改变了城市小气候,这可能是造成市区雷暴日数的变化趋势不同于全市的原因之一。
1971—2010年铜陵市气候特征分析作者:石伟光韦玮马林张杰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9期摘要利用铜陵市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初步探究了铜陵市近40年来各气象要素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关键词气象要素;气候特征;异常气候;安徽铜陵;1971—2010年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51-02近100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而气候的变化必然对林业、牧业、农业、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西南岸,丘陵与平原并存,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本文利用铜陵市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对铜陵市的各基本气象要素及其变化进行初步探析,为铜陵市的气象科研提供参考和依据。
1 资料来源与处理方法铜陵市国家基本气象站成立于1960年,起初为国家一般气象站,每天3次(8:00、14:00和20:00)人工定时观测。
于2006年12月31日20:00升级为国家基本气象站,每天4次(2:00、8:00、14:00和20:00)人工定时观测。
本文利用铜陵市国家基本气象站1971—2010年经质量控制的人工观测气象资料,并按常规统计学方法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 铜陵市基本气候特征2.1 气温统计表明,铜陵市1971—2010年平均气温为16.5 ℃,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88年和2003年,为40.1 ℃,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69年,为-11.9 ℃。
近40年来,铜陵市的气温呈升高趋势(图1),铜陵市的年平均气温按每10年约0.36 ℃的速率不断上升,其中,近10年来的增温最为明显。
另外,铜陵市的气温升高还表现在气温、最(极)高和最(极)低气温的季节性变化,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春季(3—5月)最为明显,增温率约为0.4 ℃/10年,秋季(9—11月)次之,约为0.35 ℃/10年,夏季(6—8月)变化不明显。
近56年来中国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异特征孔锋;郭君;王一飞;吕丽莉【摘要】采用1961-2016年2 481站的雷暴日数数据,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及其七大地理分区的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周期变化规律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6年中国整体及其不同区域的雷暴日数整体均呈减少趋势,年均单站雷暴日数均在2000年代普遍偏少,而2010年代开始迅速增加.全国、东北、西北东部、西北西部和西藏地区的年均单站雷暴日数在30年尺度上的振荡周期相对显著.全国、东北、北方、西北东部、西北西部、西藏、西南和东南的年均单站雷暴日数在1992、1994、1996、2000、1994、1963及2005、1989和1994年发生突变.中国年均雷暴日数超过45 d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北部、西藏中部、青海南部、四川西部及沿长江的以南地区.西北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年均雷暴日数则均在10 d以下.不同年代的雷暴日数距平空间差异较大.西藏大部分地区、重庆、甘肃北部、山西、河北、黑龙江西北部、浙江沿海等地区的雷暴日数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新疆西北部、四川西部和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等均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西藏、青海、西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南北附近地区的雷暴日数年际波动较大,而内蒙古中北部和长江以南的多数地区年际波动较小.【期刊名称】《灾害学》【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9页(P87-95)【关键词】雷暴日数;变化趋势;波动特征;集合经验模态分解;Mann-Kendall突变检验【作者】孔锋;郭君;王一飞;吕丽莉【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100081北京;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100081北京;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100081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6;X43雷暴事件是一种产生于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的可产生闪电及雷声的对流性天气现象[1-2],它通常伴随着滂沱大雨或冰雹,而在冬季甚至会随暴风雪而来[3],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