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人格权之保护与精神损害赔偿_冯翔
- 格式:pdf
- 大小:187.83 KB
- 文档页数:6
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问题再探索——基于比较法上的观察关键词: 法人;侵权行为;精神损害赔偿;非财产上损害赔偿;慰抚金;痛苦金内容提要: 我国现行司法解释与《侵权责任法》均不支持法人享有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此问题长期以来在各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
欧洲与日本等诸多发达国家,多有承认在符合一定要件下,法人也有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法院判决或学说;特别是德国学者新近提出的理论,诚值我国借鉴。
本文主张法人享有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法人有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与其得享有的民事权益类型有关。
一、我国有关法人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立法、司法解释与学说争论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规定:“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以人格权利遭受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根据《侵权责任法》与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可知,我国现行立法及司法解释均不承认法人享有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法人享有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在法理上迄今未能获得学者们的普遍肯定,其是否能够符合社会发展之需要,也备受质疑。
学界对此问题讨论虽多,然尚有未竟之处,本问题显然有进一步研究之价值与必要性。
(一)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相关法律规定与司法解释之演变我国学者虽然对于“精神损害”概念的解释不一,{1}(P190-198)但以往均认为《民法通则》第120条[1]中所规定的赔偿损失包括“精神损害”在内,[2]该条就是民事主体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而依据法律解释,当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或荣誉权遭到侵害时,有权向侵权行为人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1993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其第10条第4款规定:“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侵权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实证研究-首先,否认有精神损害,就等于否认法人人格,⒀法人可得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正是其独立人格的体现。
从权利保护理论来看,肯定权利就必须肯定对权利的保护,否认保护即否认权利。
法人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其独立性就表现在它具有独立的财产权和独立的人格权,并得独立行为以维护其财产、人格利益。
立法否认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无疑是否认了对法人人格权的周全保护,否认了法人人格权的重要性,而人格权与人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否认法人人格权的重要性自然是削弱了法人人格的独立性。
认为赋予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会否认法人人格的观点,实际上是坚持精神痛苦说的产物。
其次,法人人格遭到侵害,会导致员工情绪波动、厂风涣散,从而订单减少、产品积压、风险抵御能力下降、法人组织的精神面貌出现大滑坡,进而可能倒闭破产。
这种结果在特征上与自然人精神受损相类似:对主体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无法用金钱衡量。
而且,现代侵权行为法把可生存年限的缩短视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发生的因素之一,如果以此为标准,法人在其人格权遭严重侵害时,无疑也存在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能。
复次,法人人格权遭损是一种与财产并发的无形损害,是社会性无形损害。
社会性无形损害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对人格权的损害,此为第一性的损害;二为与该人格权密切联系的财产的损害,此为第二性损害,此为第一性的损害;二为与该人格权密切联系的财产的损害,此为第二性损害。
在法人人格权受侵害的情况下,仅对财产损失部分富裕赔偿请求权,而对精神损害部分却不予以物质赔偿,实质上是救标不救本,舍本逐次,本末倒置。
最后,以精神痛苦说作为否认法人具有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依据,似乎有循环的嫌疑。
在推理的过程中,它以能够感到精神痛苦才享有请求作为大前提,以自然人能感到精神痛苦而法人则不能作为小前提,进而得出只有自然人才能向有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而法人不得享有的结论。
实际上,众所周知,感觉只有人才具有,会感到今年股市痛苦的也只有人。
作者: 付建龙[1];王春娣[2]
作者机构: [1]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2]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出版物刊名: 学海
页码: 212-21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法人;人格权;精神损害赔偿
摘要:人格权的概念发端于罗马法时期,法人人格权制度得以确立在19世纪的德国。
法人人格权以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一直是一个值得争议的命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发展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成熟、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人格权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2009年12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高票通过的《侵权责任法》,对公民民事权益进行了全方面、多层次、立体化的保护,尤其是首次立法明确公民的精神损害赔偿,堪称保护公民人身、财产权益的集大成者;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法律,却将同样是民事主体的法人人格精神损害的赔偿问题遗忘在了“阴冷”的角落。
论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摘要:在对否定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观点进行反驳的基础上,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角度,对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进行论证。
认为现代的精神损害早已突破了精神痛苦这一客观评判标准,并且从立法技术化的角度也存在赋予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能。
关键词:法人;精神利益;精神损害赔偿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法人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法人的权利也可以分为财产权和人格权两种。
法人的财产权似乎是随着法人的诞生而“与生俱来”的权利,人格权则不然,法人的人格权似乎是法律拟制的结果。
我国已经赋予法人三种具体的人格权,但是其人格权被侵犯之时应当如何救济、能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还存在一些争议。
一、反对法人享有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因及对其的反驳最高法院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5条中明确否定了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
①由此可见,最高法院对于精神损害的认知依然采取了较为狭义的观点,认为精神损害就是指精神痛苦,判断精神损害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以自然人的肉体作为寄托的,而法人根本就不具有此基础,更无精神痛苦,自然也就没有精神损害赔偿。
在理论界,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者对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持否定的态度,其依据主要是:其一,法人不存在精神感知,即使法人的人格权受损,也不会存在精神痛苦,没有精神损害赔偿之必要;其二,法人精神损害所造成的损失无法衡量,精神赔偿数额就更加难以确定。
由于笔者总体上是支持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的,因此有必要先对上述的观点进行反驳。
首先,法人存在精神损害的可能。
认为法人不存在精神损害的学者,基本都是立足于精神损害狭义说的基础之上,其问题在于将生物学上所指的“精神”同法律科学中所指的“精神”混为一谈。
实际上,“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学科之中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法律中所称的精神活动,是与法律上的财产流转活动相对应的活动,包括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活动和维护精神利益的活动[1]。
“法人人格权”之否认——兼评我国《民法》草案关于“法人人格权”的相关规定引言我国《民法通则》分别规定了法人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并将这些权利作为法人的人格权安排在第五章第四节“人身权”项下(《民法通则》第99条、第101条和第102条)。
20XX年12月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沿袭这种立法,并对法人所享有的人格权的内容进一步扩充。
在第四编《人格权法》中,不仅规定了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还规定了信用权以及法人的一般人格权。
法人享有人格权为我国民事立法首创。
对于这样的立法,我国学者表现出罕见的沉默。
似乎法人享有人格权的问题已经“盖棺定论”,无需再费笔墨加以讨论。
对于这样的观点和态度,笔者实不敢苟同。
本文认为,法人没有也不应当享有人格权。
《民法通则》和“草案”所规定的“法人人格权”实质上都是财产权。
在自然人当中需要用人格权制度加以保护的相关利益,在法人当中必须也只能以财产权制度加以保护。
一、人格的含义分析在法学上,通说认为,“人格”理论肇始于罗马法。
罗马法上的“人格”是通过的对人的概念来界定的。
根据学者的研究,罗马法上有三个关于人的概念,即“homo”、“caput”和“persona”。
“homo”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一定是权利义务的主体。
例如奴隶虽属于“homo”,但他们原则上不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而只能作为自由人的权利客体。
“caput”的原意是指头颅或书籍的一章。
罗马古时,户籍登记时每一家长在登记册中占有一章,家属则名列其下,当时只有家长才有权利能力,所以“caput”就被转借指权利义务主体,表示法律上的人格。
“persona”则表示某种身份,是从演员扮演角色所戴的假面具引申而来。
假面具可用以表示剧中的不同角色,“persona”也就用来指权利义务主体的各种身份,如一个人可具有家长、官吏、监护人等不同的身份。
在罗马法上,一个人必须同时具备自由人、家父和市民三种身份,才能拥有caput,即在市民名册中拥有一章的资格,才是罗马共同体的正式成员。
法人精神损害赔偿之否定导言法人的精神损害问题的前提在于法人是否享有精神权利[1]。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能够得到否定性的回答,后面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不成其为问题了。
下面的论述也将向这个方面努力迈进。
我们认为,试图论述法人享有精神利益,就如同“试图论述某个法人的智力或智慧,以及他们创作出的成果,在出发点上就会遇到实际的困难。
”[2] 作为一种事实,精神只可能为有感情有思维的自然人所享有,精神权利同样如此。
法人精神损害问题的另一个基础在于法律的明文肯定性规定。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我国的《民法通则》和相关司法解释中都没有看出对这种仅仅停留在探讨阶段的理论假设有肯定性的规定,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第十条第四款规定:“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这一条款的行为,十分明显的排除了法人具有精神损害的情形和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能。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第五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人格权利遭受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也明确表明了法律对此一问题的态度。
有的学者认为:《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中所提及的“损害赔偿”应当包含精神损害赔偿,这无疑是对的。
而该条第二款规定“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按照体系解释的方法可以推导出,法人也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这无疑就显得牵强了。
因为,在此处第二款的规定中,法律规范的行文已经表明法人仅仅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人格权,“肖像权”排除在外,说明立法者已经意识到法人终究是不可能像自然人一样拥有诸如“形象”、“外观”一类的基于生物机能产生自然属性,“精神(损害)”也属如类自然属性。
法人人格权的民法保护
刘思源;杜爱霞
【期刊名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4)001
【摘要】传统人格权制度对法人人格权的规范简单且不完善.社会的发展加剧了人格权的商业化趋势,法人人格权的属性已从单纯的人格权属性转变为兼具人格权与财产权的双重属性,故有必要与自然人人格权相分离而自成一体,确立法人一般人格权;为充分维护法人精神性人格利益和财产性人格利益,确立对法人人格权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救济,更符合现代人格权法的发展趋势.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刘思源;杜爱霞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52;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郑
州,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13
【相关文献】
1.论人格权法(编)中的个人信息权的制度完善——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人格权编(草案)·民法室室内稿》相关规定 [J], 常健
2.著作人格权与民法人格权的关系 [J], 吴倩
3.商事人格权与传统民法人格权关系之探析 [J], 岳红强
4.我国民法人格权的立法及保护 [J], 姚立瑛
5.论法人人格权的民法保护 [J], 史浩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司考民法钟秀勇讲义:精神损害赔偿司考民法钟秀勇讲义:精神损害赔偿。
2014年司法考试复习已经开始,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讲义,希望能够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精彩链接:司考民法钟秀勇讲义:隐私权司考民法钟秀勇讲义:姓名权、名称权司考民法钟秀勇讲义:宣告死亡司考民法钟秀勇讲义:紧急避险1.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精神损害赔偿采用法定主义,法无明文规定的,无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下列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遭受侵害,情节严重的,受害人或者其近亲属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①一般人格权;②六种具体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③隐私;④三种身份权:荣誉权、亲权(《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2条)、配偶权(《婚姻法》第46条);⑤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遗骨等人格利益。
须注意:有观点认为,《侵权责任法》第22条修改了《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4条的规定,从而,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毁损灭失的,所有权人不再能够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尽管对此存在争议,但这一观点为多数说,在司法考试中可以此说为准。
(2003-3-47)某广告公司于金某出差时,在金某房屋的院墙上刷写了一条妇女卫生巾广告。
金某1个月后回来,受到他人耻笑,遂向广告公司交涉。
该案应如何处理?A.广告公司应恢复原状B.广告公司应赔偿其精神损害C.广告公司应向金某支付使用院墙1个月的费用D.广告公司应为金某恢复名誉【答案】AC(2007-3-21)文某在倒车时操作失误,撞上冯某新买的轿车,致其严重受损。
冯某因处理该事故而耽误了与女友的约会,并因此争吵分手。
文某同意赔偿全部的修车费用,但冯某认为自己的爱车受损并失去了女友,内心十分痛苦,要求文某赔一部新车并赔偿精神损害。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文某应当赔偿冯某一部新车B.文某应向冯某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C.文某应向冯某赔礼道歉D.法院不应当支持冯某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答案】D2.精神损害的排除情形下列情形,不能主张精神损害赔偿:①法人、其他组织的人格权受到侵害的。
国家赔偿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精神健康的重视日益增强。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作为国
家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公民精神权益的重要手段。
由于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
度尚未完善,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标准、赔偿标准和赔偿程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对国家赔偿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一、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
1. 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人格权保护、法律公平、社会正义和国家赔偿
责任等方面。
人格权保护是指公民在个性和尊严方面的自由发展权和健康权,是精神损害
赔偿制度的基本依据。
法律公平是指在精神损害赔偿案件中,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公
平地对待被害人和被告方。
社会正义是指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处理,应当符合社会道
德和公共利益的要求。
国家赔偿责任是指国家对于因公务活动而导致的精神损害应当承担
赔偿责任。
2. 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标准
目前我国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标准并不明确,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和歧义性。
在
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出现赔偿标准不统一的情况,导致精神损害赔偿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受到质疑。
有必要加强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标准,提高其科学性和准确性。
2. 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赔偿标准
针对当前我国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赔偿标准缺乏明确性的问题,有必要确定其赔偿标准,包括赔偿金额的计算方法和补偿范围的界定等方面。
应当建立和完善统一的赔偿指导
意见,确保赔偿金额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第6卷 第1期南 京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Vol .6 No .1 2004年3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 )Mar .2004 文章编号:1008-603X (2004)01-0025-06 收稿日期:2003-12-12;修回日期:2004-01-09法人人格权之保护与精神损害赔偿冯 翔1,姜孟亚21.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2.江苏省委党校法政教研部,江苏南京 210004摘 要:法人作为民事主体,与自然人一样具有法律上的独立人格,当法人的人格权受到侵害时,其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从分析法人的人格权入手,论证了法人可作为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在我国有必要建立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弥补法人人格权遭受侵害而带来的精神利益的损失并给致害者以惩罚。
同时阐述了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及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性质与功能。
关键词:人格权;法人人格权;精神损害;精神损害赔偿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法人作为民事主体,与自然人一样具有法律上的独立人格。
当法人的人格权受到侵害,其是否有权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之诉讼,理论界存在很大争议。
我国现行司法解释否定法人作为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而2002年12月提交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初次审议的民法草案对此问题则持肯定态度。
该草案第四编人格权法第1条、第2条、第5条明确规定:“法人享有人格权,法人的人格权包括名称、名誉、荣誉、信用等权利;法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侵犯法人人格权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支付精神赔偿金等民事责任。
”笔者认为,在我国建立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无疑将对我国法人人格权的充分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一、法人之人格权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固有为维护自身独立人格所必备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的权利[1](P .10)。
与其他民事权利相比,人格权具有固有性、非财产性、对世性和支配性等法律特征。
从内容上讲,人格权具有控制、利用、有限转让和处分等权能。
关于人格权的概念,学者议论甚多,见解不一,但都或多或少带有社会学或伦理学的色彩。
在法律上,无论制定法模式还是判例法模式,论及人格权,总与自然人相联系,而对法人的人格权及其保护却少有关怀。
法人人格权,是指法人作为民事主体具有法律上的独立人格必须享有的民事权利[2](P .185)。
法人制度萌芽于罗马法时期,其作为制定法上的概念,首先在1794年普鲁士邦普通法典中出现[3](P .120),1896年当它被德国民法典采用时,其影响即扩大到全世界。
然而,从德国民法典的制定过程来看,法人人格权的确立却经历了一个步履艰难的过程。
德国民法典第一次草案对于法人曾加以严格的限制,法人只享有独立的财产权并承担独立的财产义务,法人的人格权根本无从谈起。
反之,第二次草案不仅赋予法人所有财产之能力,且赋予法人完整的民事权利能力。
德国民法典第二次立法委员会上特别赋予法人一种人格权即名称权,由于有些学者对确认并保护法人的名称权持反对意见,最终导致《德国民法典》第12条虽确认了自然人的姓名权,但并没有明确规定该条可适用于法人。
《法国民法典》始终缺少对法人的一般规定,但它在《商法典》中确认了商业公司、商业合伙具有法人的资格。
法国因以自然权利论为基础概括人格体例,所以在判例上对各种人格权(包括对法人人格权)实际上给予了十分周到的保护。
只有到了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才第一次对人格权作了一般规定,并确立了法DOI :10.14132/j .cn ki .nysk .2004.01.006人的人格权。
该法典第53条规定:“法人能享受一切权利,并负一切义务。
但如性别、年龄或亲属关系等,并以人类之天然性质为其前提者,不在此限。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也效仿此种立法体例,其“民法典”第26条规定:“法人于法令限制内,有享受权利、负担义务之能力,但专属于自然人之权利义务,不在此限。
”我国《民法通则》第五章“民事权利”第四节“人身权”中,列举了五种人格权:生命健康权、姓名(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婚姻自主权,而其中的名称权、名誉权为法人或其他组织与自然人共同具有。
事实上法人取得民事主体地位这一史实引发了学者们对人格伦理性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思索,他们认为法律人格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富其内涵,它起源于伦理性(如自然人人格的确立),又超越于伦理性(如法人拟制说),最终又走向对伦理性的复归(如法人实在说)。
在复归这一环节中团体的人格实践开创了一种存于理性意愿基础上的社会意志关系。
正是这种理性的力量使法人人格产生了实质性的内涵,具有了受人格权所保护的权益内容。
法人人格权的确立,是法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表现。
因此,在我国首次提交审议的民法草案中,人格权法独立成编,且明确规定了法人享有人格权,并在第一条第二款列举了法人的四项基本人格权: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信用权,该款结尾处用了“等”字,体现了具体权利内容的不可枚举性。
随着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科学技术日益发达,法人作为经济发展的产物,其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法人之间的、法人与其他民事主体之间的碰撞、摩擦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人格利益将呈纷繁多彩的态势。
这就要求法人人格权的边界不能象其他权利一样明确,而应当具有相当大的伸缩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首次提交审议的民法草案中第四编人格权法的第二条规定了法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人格尊严权在理论上被称为一般人格权,是人格权利一般价值的集中体现。
”[4]所以立法中规定的具体人格权所不能包含的内容可以归在一般人格权的内容之中。
正是因为这个特征,一般人格权为补充和完善具体人格权的立法不足提供了切实可靠的法律依据。
当法人遇到人格利益遭到侵害但该人格利益又超出了具体人格权保护的范围时,可依据关于一般人格权的法律规定,寻求法律上的救济。
法人与自然人虽然都具有民事主体资格,但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这就决定了法人人格权虽然与自然人人格权有共性,如名称权、名誉权等,但法人人格权却明显具有自己的特征。
首先,法人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不具有与生命密切相关的人格权,如生命健康权、婚姻自主权、贞操权等。
第二,法人的某些人格权,如名称权,既是人格权又是财产权,其与物质利益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第三,由于法人的某些人格权又是财产权,因而法人的某些人格权可以依法转让。
第四,对法人的人格权的侵害,可能会给法人造成财产上的侵害,也可能造成非财产上的侵害,当这些非财产上的侵害无法通过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来达到补偿目的时,不得不通过精神赔偿金予以救济,这便是草案第四编第5条所确定的对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当然,法人毕竟不是自然人,给其造成的精神损害不是生理或心理方面的损害,而是精神利益的损害。
二、精神损害赔偿与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关于精神损害,多数国家在法条中并未使用精神损害这一术语,更没有关于精神损害的定义。
如,德国民法使用的是“非财产上的损害”(第847条),日本民法使用的是“财产以外的损害”(第710条),瑞士民法在对人格受侵害、诉权作规定时使用了“抚慰金”这一术语(第28条),法国民法笼统地使用“损害”概念(第1382条)。
我国台湾现行民法则称之为“非财产上之损害”(第195条)或“抚慰金”(第18条)。
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对四种人格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作规定时使用的是“损失”一词,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一次使用了“精神损害”的术语,新近提交审议的民法草案中则使用的是“精神赔偿金”。
学者们对精神损害所下的定义非常丰富。
有人认为,精神损害是指受害者所感受到的精神的、肉体的痛苦,或者指因精神上、情绪上安定的丧失(痛苦、愤怒)而产生的损害。
这些学说着眼于精神、肉体上的痛苦来研究精神损害,被称之为“精神痛苦说”[5](P.627)。
有学者从这种观点出发,认为“法人是社会组织,不是自然人,不发生精神损害问题。
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未造成损失的,不应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方法,可采用其他民事责任形式处分”[6]。
26南 京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2004年“法人人格权的侵害,往往只可能会给法人造成财产上的损害,尽管有时也可能造成非财产损害,但这种非财产损害也仅指除精神损害以外的非财产损害,法人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不可能产生精神损害。
”[2](P.185)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所谓精神损害是指由于加害人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了精神上的痛苦或使其精神利益受到损害。
精神损害可以是生理或心理方面的损害,也可以是精神利益上的损害。
生理上的损害是以侵害权利主体的人身为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权利主体生命、健康和身体各部分的侵害,从而使公民的人身权益受到损害。
心理方面的损害是对人的精神活动的损害,它主要包括对人的情绪、感情、思维、意识等活动的侵害,从而对人的情绪、感情、思维、意识等产生障碍,使人产生愤怒、恐惧、焦虑、沮丧、悲伤、抑郁、绝望等不良后果,人的精神受到损害。
关于精神利益的损害,权利主体的精神利益在法律上表现为权利主体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以及贞操、婚姻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利益。
这种利益与权利主体生物形态的利益,比如自身利益和财产方面的利益不同。
对这种利益的侵害不依权利主体是否具有生物学上的人身(生理和心理)为要件,也不以权利主体是否具有财产为要件,因此,在受害人为不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权利主体时,也可以成为精神损害的受害者。
基于此,得出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权利主体因其人身利益受到不法侵害而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受到损害而要求侵害者进行赔偿的一种民事责任[5](P.617)。
笔者认为,此观点对精神损害的涵义理解得更准确、更科学,由于精神损害既包括精神痛苦,也包括精神利益受损,所以其权利主体可以为自然人,也可以为法人。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通说认为,在其内部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是对名誉权、自由权等精神性人格权的非财产损害赔偿,即人格权精神利益的损害赔偿制度;二是对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这些物质性人格权的非财产损害赔偿,即对人的精神痛苦、精神创伤的慰抚金制度。
精神痛苦的慰抚金制度,是对物质性人格权损害造成精神痛苦的民事救济手段,保护的对象是民事主体不受精神创伤的权利。
当自然人的身体健康生命权受到损害,除应当赔偿其财产上的损害以外,对其本人或亲属造成的精神痛苦,应以一定数额的金钱予以抚慰。
因而它只能对自然人适用,对法人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