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与年龄、肥胖和血脂水平相关性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体重指数、高脂血症、脂肪肝3者的相关性调查分析郑珏;周蓓蕾;汤蕾蕾;张艳萍【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39)004【摘要】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高脂血症、脂肪肝3者的相关性.方法:以2008~2009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健康体检人群4 586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其体检中体重指数、血脂、脂肪肝情况.结果:超重及肥胖总检出率为45.42%,随年龄增长,BMI随之增长,高脂血症、脂肪肝的检出率增加,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脂血症组脂肪肝的检出率高于无高脂血症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脂肪肝的检出率与血脂成分有关,高甘油三酯血症组脂肪肝的检出率较高胆固醇血症组增加,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重指数与高脂血症、脂肪肝的发生呈正相关,脂肪肝的形成与甘油三酯关系密切.【总页数】3页(P437-439)【作者】郑珏;周蓓蕾;汤蕾蕾;张艳萍【作者单位】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2【相关文献】1.研究体重指数、高脂血症、脂肪肝三者的相关性 [J], 张瑾;2.研究体重指数、高脂血症、脂肪肝三者的相关性 [J], 张瑾3.40岁以上飞行员体重指数与高脂血症及脂肪肝发病率相关性调查 [J], 邓志宏;张启山4.脂肪肝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体重指数相关性分析 [J], 周焰;管孟芹5.体重指数与高脂血症、脂肪肝和高血压病的相关性观察 [J], 尤志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检人群脂肪肝发病率及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统计分析目的分析体检人群脂肪肝发病率及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方法通过网络直报系统结合选择来徐州市东大嘉宾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1872例受检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
了解脂肪肝的发病率,同时,对脂肪肝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1872例受检对象中,患有脂肪肝的有271例,脂肪肝的发病率为14.48%;其中有男性患者193例、女性患者78例,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检对象对于脂肪肝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尤其是脂肪肝与饮酒的关系、与动物性食物摄入的关系以及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了解较差。
结论脂肪肝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较大的威胁。
同时,民众对于脂肪肝相关知识的了解度较差,有待进一步的教育和推广。
标签:体检人群;脂肪肝;发病率;健康知识;掌握度脂肪肝是由于多种原因引发的中性脂质在肝脏中沉积,导致肝细胞中大量脂肪颗粒累积的病理状态[1]。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相关诊断技术水平提高,脂肪肝的发病率和检出率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次于病毒性肝炎的肝脏疾病。
有研究发现,随着病情的进展,脂肪肝可能造成肝脏纤维化,其中 1.5%~8.0%的患者可能发展成为肝硬化,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2]。
本研究做了相关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12月徐州市东大嘉宾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1872例受检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其中有男性974例、女性898例;年龄为20~59岁,平均年龄为(44.6±7.1)岁;患者的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下的患者602例、高中421例、大专及以上的患者有849例。
1.2方法1.2.1检查方法应用B超对所有受检对象进行检查,探头的频率设定为215 MHz,诊断脂肪肝的标准为:①肝脏有轻微或中度增大现象,边缘和轮廓清晰;②肝脏回声增强,前半部分细密、呈现云雾状的变化,由浅到深逐渐减弱,深部偶尔会出现无法正常显示的情况;③肝内管道法分级不清[3]。
第17卷第1期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Vol.17No.1 2019年3月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Med Sci)Mar.2019某中医院校在职教职工脂肪肝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王小莉1,张志刚2*,张强1,齐宝宁2,苏衍进1(1.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712000)摘要:目的了解某中医院校在职教职工脂肪肝发生率和血脂各指标水平,探讨脂肪肝与血脂各指标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某中医院校参加2015年健康体检的715名在职教职工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测量、血脂检测和腹部彩超检查。
结果715名教职工脂肪肝检出率为19.86%,其中轻度和中度检出率分别为17.34%和2.52%,不同性别和年龄教职工脂肪肝检出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脂肪肝病情加重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增加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逐渐下降,男性不同程度脂肪肝教职工TG和HDL-C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不同程度脂肪肝教职工血脂各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脂肪肝病情与TC、TG和LDL-C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P<0.05)。
142名脂肪肝教职工血脂异常检出率为59.86%,其中轻度和中度脂肪肝者血脂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7.26%和77.78%,与非脂肪肝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不同程度脂肪肝教职工TC、TG和HDL-C异常检出率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性不同程度脂肪肝教职工血脂各指标异常检出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C和HDL-C异常是影响男性教职工发生脂肪肝的危险因素,TG和HDL-C异常以及年龄是影响女性教职工发生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结论该校脂肪肝教职工血脂异常检出率较高,脂肪肝与血脂各指标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
肥胖与代谢性疾病的关联性研究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问题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挑战。
本文将探讨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之间的关联性,并从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肥胖则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肥胖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等情况,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此外,肥胖还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进一步加重心血管负担。
二、肥胖与糖尿病的关联性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研究发现,肥胖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使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造成血糖无法正常调节。
此外,肥胖还会引发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异常分泌,使血糖水平进一步升高。
三、肥胖与脂肪肝的关联性脂肪肝是肝脏脂肪堆积过多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肥胖是导致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肥胖会使脂肪酸堆积在肝脏内,形成脂肪团,进而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肥胖引起的脂肪肝不仅仅是一种结构性改变,还与代谢功能异常有关,如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等,从而进一步增加脂肪肝的发生风险。
四、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性代谢综合征是指由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及糖耐量异常构成的一组代谢紊乱症候群。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联性非常紧密。
肥胖是促进代谢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因素,而代谢综合征又进一步加剧了肥胖的程度和危险性。
研究表明,肥胖者容易伴随着高血脂、高血压等情况,从而增加了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
肥胖不仅仅会影响个体外貌,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以及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因此,预防和管理肥胖问题对于预防和控制代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饮食、定期运动以及保持适当的体重都是预防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脂肪肝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的发病率近几年在欧美和中国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
在某些职业人群中(白领人士、出租车司机、职业经理人、个体业主、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脂肪肝的平均发病率为25%;肥胖人群与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0%;嗜酒和酗酒者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8%;在经常失眠、疲劳、不思茶饭、胃肠功能失调的亚健康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60%。
近年来脂肪肝人群的年龄也不断下降,平均年龄只有40岁,30岁左右的病人也越来越多。
45岁以下男性脂肪肝明显多于女性。
脂肪肝早期无症状,好多年青人在体检时检查出自已患了脂肪肝而就医.所以人人都要注意体检,有效地把疾病控制在早期阶段。
疾病分类按病理分类1、单纯性脂肪肝:肝脏的病变只表现为肝细胞的脂肪变性。
根据肝细胞脂变范围将脂肪肝分为弥漫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肝,以及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复杂,各种致病因素可通过影响以下一个或多个环节导致肝细胞甘油三酯的积聚,形成脂肪肝:①由于高脂肪饮食、高脂血症以及外周脂肪组织分解增加导致游离脂肪酸输送入肝细胞增多。
②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肝细胞消耗游离脂肪酸的氧化磷酸化以及b氧化减少。
③肝细胞合成甘油三酯能力增强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甘油三酯增多,或肝细胞从肝窦乳糜微粒,残核内直接摄取甘油三酯增多。
上海市4009名机关职员脂肪肝流行病
学调查
本课题旨在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探讨脂肪肝在特定人群中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
对参加健康体检的上海市4009名机关职员进行调查,男/女为1.8:1,年龄20~81岁,平均46±14岁。
结果:肥胖症(体重指数BMI>24kg/m2)、高脂血症、糖耐量损害和糖尿病、心肌损害和冠心病、高血压病、眼底动脉硬化、胆石症、HBsAg阳性、谷丙转氨酶(ALT)异常、脂肪肝(超声探查)等的患病率分别为31.6%、28.9%、4.5%、3.1%、12.8%、10.9%、8.9%、6.4%、1.5%和12.9%。
男性高脂血症(主要是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脂肪肝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两病患病率逐渐增加,至50岁以上男女间两病患病率差异渐小。
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脂肪肝与性别、年龄、血脂、BMI等16个指标有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脂肪肝主要与腹围/臀围比值、ALT异常、BMI、HBsAg阳性(负相关)、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耐量损害和糖尿病、性别以及眼底动脉硬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讨论:肥胖及其系列病已成为上海市机关职员的常见病,向心性肥胖、高脂血症等与脂肪肝的发病相关,而女性激素对血脂和肝脏脂肪代谢可能有促进和保护作用。
与普通人群相比,机关职员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而体力消耗相对较少,故其脂肪肝等病的患病率比整个人群实际患病率要高。
作者单位:20000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范建高现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
(收稿:1997-06-19 修回:1997-11-25)(本文编辑:金生校对:钱程华)。
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肝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对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79例体健者进行身高、体重、血压、实验室检测及B超、心电图检查。
结果:检出脂肪肝101例(11.5%),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以<49岁青年男性较多(39%),脂肪肝患者体重指数(BMI)>25占69.3%,血三酰甘油、胆固醇升高占71.3%,血压升高占27.7%。
结论:中青年男性、肥胖、高脂血脂、高血压、糖代谢紊乱等因素与脂肪肝密切相关。
关键词: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是一系列病理性肝脏损伤的总称,包括单纯脂肪性肝病、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引起FLD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分为两大类:非酒精性脂肪肝及酒精性脂肪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逐渐趋于年轻化.有研究表明,NAFLD在儿童中的检出率在2.6%-9.6%之间,而且肥胖儿童中可达38%-53%.据最新统计数据,根据BMI标准,中国35-74岁的人群中肥胖者的数量达1.19亿.如果以腰围为标准的话,1.26亿人为向心性肥胖者,如此庞大的人群基数,脂肪性肝病不容忽视.真正因为脂肪性肝病而导致的终末期肝病致死者所占的比例相当小,而大量研究表明脂肪性肝病随之而来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因此,探讨脂肪性肝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不仅可以减少终末期肝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从而减少经济负担.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01例脂肪肝,其中男80例,女21例,年龄23~82岁,平均53.3岁,男女比例3.8∶1,101例中轻度脂肪肝26例,>中度75例,分别占25.7%和74.3%。
2.方法:询问病史,常规内外科及五官科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
晨起空腹抽血查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
328例脂肪肝患者血脂和肝功能检测结果调查分析目的分析脂肪肝患者血脂和肝功能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体检后经超声检查确诊的脂肪肝患者328例作为观察对象,选择健康体检人群3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酸转肽酶,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上述血脂及肝功能指标。
结果脂肪肝组TC、TG、LDL-C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脂肪肝组的HDL-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脂肪肝组ALT、GGT、CHE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极其显著(P<0.01)。
结论脂肪肝患者易发生肝功能异常及肝细胞损伤,更易发生血脂代谢紊乱,因此,定期体检及早期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脂肪肝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脂肪肝;血脂;肝功能;检测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脂质代谢失调,游离脂肪酸(FAA)在肝细胞内沉积,导致肝细胞缺血、缺氧,肝脏的正常功能受到损害,从而发生肝硬化,严重影响患者的肝脏功能[1]。
早期脂肪肝是可逆的,因此分析脂肪肝患者血脂和肝功能的检测结果,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脂肪肝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体检后经超声检查确诊的脂肪肝患者328例作为观察对象,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3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其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酸转肽酶(GGT)等血脂及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体检后经超声检查确诊的脂肪肝患者328例作为观察对象,脂肪肝的诊断符合《超声诊断学》第3版的诊断标准[2]。
精品
可编辑
脂肪肝与年龄、肥胖和血脂水平相关性分析
作者:范瑞玉,艾乃椿,来跃文,柳 菁,葛懿波,谷卫党,胡
凤仙,陈祥凤
【摘要】 目的 研究脂肪肝与年龄、肥胖、血脂的关系,探讨防
治措施。方法 659例健康体检中发现161例脂肪肝与非脂肪肝比较分
析。结果 随着年龄上升脂肪肝发生率逐渐升高;体重指数、血脂水平、
脂肪肝与非脂肪肝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脂肪肝患病率与年龄密切
相关;肥胖、高脂血症是中老年脂肪肝的主要病因;减轻体重、饮食
控制、有效控制血脂,是防止脂肪肝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脂肪肝;年龄;肥胖;血脂异常
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变化,脂肪肝的发生率正在逐步上升[1]。
随着肥胖、血脂异常及低龄化,脂肪肝已成为富裕地区第一大肝病,
并有望在数十年后跃居肝硬化的首要病因[2]。只有全面评估脂肪肝
对健康的影响,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危害。本文对
2008年5月上海金融学院全体教职工健康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报
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精品
可编辑
1.1 一般资料 教职工体检总数659人,年龄24~78岁,平均
36岁。其中30岁以下106人,30~39岁155人,40~45岁171人,
55岁以上227人。对照组为同一人群非脂肪肝者。受检者均在清晨空
腹时静脉采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糖
(GLU),并空腹作肝脏B超检查,测体重、身高。
1.2 方法
1.2.1 血生化指标 均采用7060C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固
定专业技术人员测定,血脂异常标准:TG>1.8mmol/L,
TC>5.9mmol/L(酸反应法),空腹血糖>6.1mmol/L(GOD法)。
1.2.2 B超检查 采用美国GE500超声诊断仪,依据《实用超声
诊断学》的标准进行诊断。脂肪肝可分为轻、中、重度。
1.2.3 肥胖程度判断 依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代谢综合
的工作定义进行判断。超重以体重指数(BMI)≥24且<28为标准,
肥胖以体重指数≥28为标准。BMI=体重kg/身高(m2)。
1.2.4 统计学处理 计量均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
样本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精品
可编辑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脂肪肝检出率比较 <30岁,有106人检查,
发现脂肪肝6人,患病率5.7%。30~39岁,有155人检查,发现脂肪
肝24人,患病率15.5%。40~54岁,有171人检查,发现脂肪肝38
人,患病率22.2%。>55岁,有227人检查,发现脂肪肝93人,患
病率40.96%。随着年龄的增加脂肪肝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χ
2=64.48,P<0.005)。见表1。表1 不同年龄组脂肪肝检出率比较
2.2 高血脂患者与正常血脂组脂肪肝检出率 体检中高血脂有
248人,高血脂中患脂肪肝有102人,患病率41.13%。正常血脂组有
411人,其中患脂肪肝97人,患病率23.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89.1,P<0.005)。见表2。表2 高血脂患者与正常血脂组脂肪
肝检出率比较 2.3 脂肪肝与体重指数关系 659人体检中,
BMI<24,有290人,患脂肪肝有35人,发生率12.06%。BMI≥24
且<28,有250人,患脂肪肝58人,发生率17%。BMI≥28,有119
人,患脂肪肝68人,发生率28%。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
见表3。表3 脂肪肝与体重指数比较
3 讨论
精品
可编辑
肝脏是脂类代谢的重要场所,它在脂类的吸收、运输合成、储存、
分解等过程中起枢纽作用,肝内脂肪主要来源于食物和外周脂肪组织
[3]。正常人的肝内脂肪量占肝重的5%,而脂肪肝患者可达4%~50%,
主要是甘油三酯及脂酸,而磷脂、脂固醇、胆固醇只有少量增加[4]。
组织学上干细胞的脂肪化从小叶中心开始,小叶全体的肝细胞的细胞
质内不同程度的脂肪滴沉积,若不积极治疗,可致肝纤维化、肝硬变。
同时,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脂肪肝患者代谢
综合征的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脂肪肝比单纯脂肪
肝的患病率要高,并且程度严重[5]。
本资料统计结果:血脂异常的脂肪肝发生率与正常血脂组脂肪肝
发生率差异存在显著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脂肪肝发生率也逐渐
上升。所以,以上年龄、肥胖、血脂异常是中老年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说明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脂肪代谢紊乱是致脂肪肝发生的一个主要因
素。同时,由于很多人存在工作紧张、生活压力大、饮食结构不合理、
缺乏体育锻炼等,这些均能导致肥胖和高脂血症的发生。目前,脂肪
肝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因此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积极开展
对人群的健康体检和卫生宣教,控制体重对预防脂肪肝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精品
可编辑
1 曾民德,范健高.老年脂肪肝的诊断及饮食治疗.实用老年医
学,1999,13(1):13-15.
2 范健高.正确认识脂肪肝的危害.中华全科医生杂志,2007,6
(4):199-200.
3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8.
4 梁立超.脂肪肝与肥胖血脂,血糖关系的研究.中国临床保健杂
志,2004,3:188.
5 唐永忠.脂肪肝郁年龄,体质量指数和血脂水平分析.现代医药
卫生杂志,2007,23(11):1623-16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