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肝癌的CT征象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20.49 MB
- 文档页数:61
2022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全文版)1 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3]。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HCC-CCA)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病理组织学、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4]。
本指南中的“肝癌”仅指HCC。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肝癌诊疗行为,2017年6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9年12月进行了更新。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反映了当时我国肝癌诊断和多学科综合治疗及研究的状况,对规范肝癌的诊疗行为、改善肝癌病人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以及优化医疗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发布,国内、外在肝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方面出现了许多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尤其是适应中国国情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
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联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等组织全国肝癌领域的多学科专家,结合肝癌临床诊治和研究的最新实践,再次修订并更新形成《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旨在推动落实并达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总体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
证据评价与推荐意见分级、制定和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学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证据评价和推荐意见分级系统[5]。
螺旋CT、能谱CT和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比较何阳骏;胡俊蛟【摘要】目的:对比并分析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应用螺旋CT、能谱CT和MRI影像学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7月本院原发性肝癌病人84例,按照随机排列方法,分为甲组、乙组和丙组,每组各28例,甲组实施螺旋CT影像学检查、乙组实施能谱CT影像学影像学检查、丙组给予MRI影像学检查,对比三组病人临床总有效率.结果:经相关影像学检查后丙组病人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和乙组,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MRI影像学检查原发性肝癌病人诊断价值较高,临床具有广泛使用意义.【期刊名称】《影像技术》【年(卷),期】2019(031)003【总页数】3页(P29-30,34)【关键词】MRI;螺旋CT;能谱CT;原发性肝癌;诊断【作者】何阳骏;胡俊蛟【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 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41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445.3;R735.7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指由于干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组织发生变化,引起肝癌转移症状,导致产生肝性昏迷、上消化道出血、癌肿破裂出血及继发感染的疾病[1]。
目前原发性肝癌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认为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以及黄曲霉素等化学致癌物质和环境因素有关,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因此,本文通过应用螺旋CT、能谱CT 和MRI 影像学检查,分析采取不同方法检查的有效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2016 年12 月至2017 年7 月本院原发性肝癌病人84 例,按照随机排列方法,分为甲组、乙组和丙组,每组各28 例,甲组男16 例,女12 例,年龄45-63 岁,平均年龄(56.5±6.3)岁。
乙组男17 例,女11 例,年龄46-65 岁,平均年龄(54.5±5.5)岁。
八年制内科学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中的绝大多数,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不足5%。
本病恶性程度高,浸润和转移性强,远期疗效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是早期诊断的主要辅助手段。
【流行病学】近年来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增加趋势,居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
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肝癌病例约占全球的55%,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
肝癌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域间具有明显差异。
东亚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非洲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和南欧,而北欧及美洲的发病率最低。
国内沿海高于内地,东南和东北高于西北、华北和西南,其中江苏启东、福建同安、广东顺德、广西扶绥是高发区。
男:女比例为2.7:1。
【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多认为与以下易患因素有关。
(一)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原发性肝癌诸多致病因素中的最主要因素,其中以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最为常见。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域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不同,故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炎病毒的检出率不同。
我国肝癌患者中HBV的检出率髙达90%,而在欧美及日本等HCV感染的高发国家及地区,肝癌患者的HCV检出率高。
HBV的致癌机制复杂,目前多认为是由于HBVDNA与宿主DNA的整合、HBV游离复制型缺陷病毒的存在以及HBV的某些基因产物使宿主基因组丧失稳定性,激活或抑制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内的细胞生长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肝细胞癌变。
HCV的致癌机制不同于HBV,其可能是通过表达基因产物间接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而诱发肝细胞恶变。
基因1型HCV感染者较其他基因型感染者更易发生肝癌;HBV/HCV重叠感染或合并HI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性明显增加;血清肝炎病毒检测值长期处于高水平者更易发展为肝癌。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一、概述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 是常见恶性肿瘤。
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很差,如果仅采取支持对症治疗,自然生存时间很短,严重地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在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其中HCC占到90%以上,故本文所指的“肝癌”主要是指HCC。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我国肝癌的病因因素,主要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黄曲霉毒素污染、长期酗酒以及农村饮水蓝绿藻类毒素污染等,其他肝脏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隐原性肝病或隐原性肝硬化。
由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长期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十分强调肝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监测。
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US)。
对于≥40岁的男性或≥50岁女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合并糖尿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
一般认为,AFP是HCC相对特异的肿瘤标志物,AFP持续升高是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新近,有些欧美学者认为AFP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不高,2010版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指南已不再将AFP作为筛查指标,但是我国的HCC大多与HBV感染相关,与西方国家HCC致病因素不同(多为HCV、酒精和代谢性因素),结合国内随机研究(RCT) 结果和实际情况,对HCC的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中继续保留AFP。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肝癌的亚临床前期是指从病变开始至诊断亚临床肝癌之前,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上难以发现,通常大约10个月时间。
195例肝癌CT表现分析【摘要】为了给临床治疗肝癌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收集了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经临床已确诊并且资料完整的195例肝癌的ct检查与表现,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出增强三期扫描的最佳时间,并提出了ct检查中,增强三期扫描的重要性。
对“巨块性肝癌”特征性ct表现及并发症做出了分析,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据。
【关键词】肝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扫描1 对象与方法搜集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临床资料完整的肝癌患者195例,所有患者中128例为男性患者,67例为女性患者,患者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90岁,平均59.2岁。
所有患者均使用ge-prospeed-ⅱ型ct行肝脏层厚层距均为10mm的常规平扫的基础下完成了增强扫描。
2 结果与分析2.1 ct表现本组ct平扫195例均为低密度病灶。
59例密度均匀,占30.1%;136例密度不均,占69.9%。
边缘模糊128例,占65.6%;边缘清晰67例,占34.3%。
195例均作了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179例显示不均匀强化,占91.8%;16例未见明显强化,占8.2%。
118例肿块位置在肝右叶,占60.5%,61例位置在肝左叶,占31.3%,16例肝左右叶均有,占8.2%。
195例中巨块型82例,占42.1%;结节型77例,占39.4%;弥漫型仅36例,占18.5%。
合并病毒性乙型肝炎149例,占76.4%,合并病毒性丙型肝炎46例,占23.4%。
伴有肝硬化179例,占91.8%。
87例后腹膜见有明显淋巴结肿大,占44.6%。
129例显示门静脉癌栓,占66.2%。
2.2 典型病例巨块型肝癌3例,均为男性,年龄46-55岁,均有乙型肝炎病史多年。
影像所见:肝右叶后段或左叶见团块状低或等密度影,边缘清楚或不清,其内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并见散在斑点、斑片状更低密度区。
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内见不规则小片状强化,肝门静脉期肿块内造影剂明显减少,平衡期肿块内造影剂基本退减,中心低密度灶更明显;无动静脉瘘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