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69.55 KB
- 文档页数:23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教案1.结合实例探究工业区位主导因素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工业导向类型;2.结合案例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3.了解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2学情分析鉴于学生已经在前一章元农业部分接触过“区位”,可以回顾知识后直接由常见的三种饮料区位选择倾向差异切入话题,突出工业区位的复杂性、发展性,教学中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案例分析,侧重方法探究和哲学思维的渗透,强调学习内容的逻辑联系,适度提高能力要求是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心理发展特点的,对培养整体全局的地理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念也都是有益的。
3重点难点重点: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难点:准确的把握主导区位因素;发展地看待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兼顾三种效益进行工业区位选择4教学过程4.1工业区位选择4.1.1课前调查学生调查“上海华谊集团无为煤化工基地生产概况、选址二坝的原因、污染探秘”,教师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制作PPT以备展示。
4.1.2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探究活动一:了解工业区位因素1.图4.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工业生产中我们需要投入资金、建造厂房、采买原料、引进技术设备,招聘工人才能获得产品,完成生产过程。
引导分析箭头指向“工厂”的投入因素和箭头指出“工厂”的产出因素,请学生说说可能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图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教师引导学生区分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小结: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小,工业区位的地域选择更为灵活和复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企业入驻的魅力何在?活动2【活动】探究活动二:工业区位选择如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教师引导分析理想区位与现实区位存在矛盾需要解决“主要矛盾”。
1.展示实物:椰树椰汁和百事可乐由学生读取外包装上的产地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主导因素思考原因。
2.展示文字资料:炼铝工艺及原料介绍引导分析炼铝工业的区位主导因素,再结合“加拿大炼铝厂的分布图”验证猜想,进一步思考最宜接近的能源供应方式?3.图片:芜湖市繁昌县孙村镇的外贸服装加工业配合“招工启事”、成本分析图表分析,找出主导区位因素。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笔者将本节内容的教学形式设计为任务型教学。
由教师指定任务,创设情境,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这就为学习“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和方法基础。
遵循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通过探究地理过程、总结地理原理等活动实现地理思维的发展。
教材分析工业区位知识是后面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传统工业地域与新兴工业地域的基础。
本节教材在内容上由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三部分教学因子构成。
这节内容侧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利用图表、地图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并能够做出区位选择。
2、结合本地工业分布情况,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由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难点:工业布局的选择。
教学策略与手段任务学习法;多媒体演示、读图分析、讨论、谈话等手段。
课前准备将全班课桌椅分成七个团块、供小组学习之用。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选择》真题练习含答案(2023·陕西)《爱拼会赢》是央视一套的热播电视剧。
故事讲述了福建某鞋服厂从改开放至今经历了“家庭小作坊一国际知名品牌代工厂一创立自主品牌”等阶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这种现象叫()A.产业升级B.产业转移C.国内资源调配D.国际劳务输出2.国际知名品牌代工厂阶段的优势是()A.劳动力廉价B.科技发达C.环境优美D.资源丰富【答案】1.A 2.A【解析】1.福建某鞋服厂由家庭小作坊发展为自有工厂生产的自主品牌,产业规模、技术以及市场规模都发生明显改变,属于产业升级,A正确;产业转移、国内资源调配、国际劳务输出发生在两个地方之间,不符合题意,BCD错误。
故选A。
2.国际知名品牌代工厂阶段的优势是可以利用中国国内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降低产品的综合成本,A正确;科技发达、环境优美以及资源丰富与制鞋业发展的主导因素相关性较小,不是该阶段的优势条件,BCD错误。
故选A。
【点睛】产业升级就是使产品附加值提高的生产要素改进、结构改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提高、产业链升级。
从微观来看,产业升级指一个企业中产品的附加值提高。
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
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
(2023·广东)近年来,新疆、内蒙古等地发展了高耗能电解铝业,以其产品为原料的铝材加工业主要集中分布于浙江、广东等东部省份。
下图为铝业生产流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新疆、内蒙古等地发展电解铝业的主要优势条件是()A.科技发达B.地价低廉C.能源丰富D.交通便利4.浙江、广东等省发展铝材加工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原料B.市场C.劳动力D.动力【答案】3.C 4.B【解析】3.根据试题材料,电解铝属高耗能产业,起关键是用电对氧化铝进行电解生产电解铝,我国内蒙、新疆等地,有着风、光等能源。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区位理念贯穿了高中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从城市、农业、工业、到交通区位,把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而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又因其特点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复杂与灵活,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为后面知识的辅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的工业区位理论在本章后面各节的学习中要反复应用,是理解各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也是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 学会分析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区位选择 3. 理解主导区位因素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工业区位分析注重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区位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法、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例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1.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工业的区位选择。 难点:工业主导因素的判断 二、说教法 案例教学: 1.“航母”案例 创设实例情景小组活动探究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2.鞍钢和宝钢在区位选择上变化案例 让学生学会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分组教学 将学生分为6-8人的学习小组,并明确角色,分领导、专家、、厂家、工人和书记员等。这样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体验学习:对航母(造船厂)布局过一把“决策瘾”,并把自己小组的决策结果拿来和大家分享,接受大家的评判。因为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这个过程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在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情商。 探究学习:阅读补充材料不同工厂的主导区位因素。 课外学习:上网收集各类工厂生产的生产环节,分析影响的主要区位因素。 四、教学教程
部编教材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的相关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掌握工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模式;3. 理解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的相关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工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模式。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 工业的区位因素(1)什么是工业的区位因素(2)工业的区位因素包括哪些因素2. 工业的区位选择(1)什么是工业的区位选择(2)工业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3. 工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模式(1)工业的地理分布特征(2)工业的地理分布模式4. 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2)如何合理规划工业布局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节课:工业的区位因素第二节课:工业的区位选择第三节课:工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模式第四节课: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以及地理分布特征和模式。
2. 研究性学习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影视讲解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工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模式。
4. 图示法:通过一些地图、图表等视觉化方式,生动地展示工业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和地理分布模式。
五、教学评估1. 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做出结论。
2. 问答法:通过问题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践作业:布置实践作业,对学生对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总结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2、主要的区位因素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工业类型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型工业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工业电解铝、冶金、化学等重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等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接近消费市场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 工业惯性等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 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3)信息上的工业联系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区位因素。
2.运用案例分析主要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分析不同类型工业的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不同,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工业的区位。
教学重点:1.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2.工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教学难点::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工业的区位及合理的进行工业布局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教学过程: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里进行。
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利用动力(燃料、电力)和机械设备,将原材料制成产品。
图4.1展现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阅读此图思考工业的投入----产出分别有哪些?1.工业的投入产出投入有: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等原料、零部件等生产过程中有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其中部分循环再利用。
产出是:各种工业产品。
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建设工业区和工业城市,需要企业和政府进行思考和决策。
在决策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图4.2)。
假设你是政府决策者或厂商决策者,你会选择在什么样的地方设厂呢?也就是说应重要考虑哪些区位因素呢?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等(2)从政府或厂商决策的角度看,厂址应当选在花费生产成本最低而获得利润最高的地方。
理想的厂址应是:原料和燃料(动力)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交通方便、市场前景广阔的地方。
实际上:很少有这样的理想场所供选择,但我们知道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也就不—样。
因此决策者常把工厂建在有明显的优势区位条件的地方。
我们根据不同工业部门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主导因素的不同,将工业分为不同的类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工业的投入和产出要素。
2.了解工业的发展概况及不同阶段的特点。
掌握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标志及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1.联系身边实际生活,进行一次工业生产活动的调查,简要绘出其生产联系图并作说明。
2.以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分析判断我国工业发展的新趋向、新变化。
德育目标1.从工业的发展史了解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工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并领会人类应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2.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联系实例,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渗透素质教育。
※教学重点1.工业生产投入的主要因素。
2.科学技术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难点1.工业的发展历程。
2.市场经济的完善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1.联系实际工业生产情况,组织学生讨论工业生产活动的过程及发展变化,把自己置身于工业生产活动的环境中,了解工业生产情况。
2.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归纳、总结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要素及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把工业的生产过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阶段。
※教具准备当地工业企业的相关生产资料,新闻报刊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课件,采用投影仪灵活投影一些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农业生产相对应的工业生产,同样是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基础部门,在现代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们从本节课开始,来逐步学习本单元的后半部分内容——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工业生产活动。
[新课教学]4.1 工业生产活动(板书)引言:1.工业的概念(板书)工业是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农产品及矿产品进行加工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和农业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两大物质生产部门。
一般地说,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
工业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呢?2.工业的生产过程(板书)工业生产同农业生产的过程不同。
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里进行,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像农业那样强,它一般不受季节和地带约束,所以,工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小,生产也比较稳定,可靠。
第 1 页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篇一:工业区位因素及工厂的区位选择
4-1 工业区位因素及工厂的区位选择
【学习目标】
1.课标: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2.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熟练记诵影响工业生产的区
位因素的逻辑框架。识记典型工业门类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
【学习过程】
一、工业概述
1.概念: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
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经历了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现代
工业几个发展阶段。通常所说的工业指的是制造业(加工工业),它
属于第二产业的一部分。
2.分类:
根据生产对象分: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制造业);
根据产品性质分:重工业(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轻工业(生
产生活资料的工业)。 根据投入性质分: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
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工业
二、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工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因素:
工厂在建厂前选择合适的厂址,称为工业区位选择。工业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