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天文

我国天文学起源较早,星象记事的发展尤在前列。古代先民仰视天文以测寒暑季节,以备农耕和衣食住行。最早使用“天文”一词的,大概是《周易》。《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淮南子·天文训》“文者象也。”“天文”即是“天象”之意,也就是天空的景象。天空的景象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日月星辰的现象,即星系;一是地球大气层内发生的现象,即气象。古代天文主要指第一种,即星象,也就是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分布、运行等现象。日月星辰的分布、运行和变化等现象,对于判断季节和方向十分重要。因此,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较早的天文观测记录。据可信的史料记载,中国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中就有关于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春秋》、《左传》等古代典籍中也有许多天象记录。天文学知识也很普及。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日知录》中写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日月五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体的天体叫行星。行星本身不发光,而是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光。太阳系有九大行星,除地球本身外,人们最先发现的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颗,古人把实际观测到的这五颗行星合称“五纬”。这五颗行星在天空上象纬线一样由东向西(这是视运行,实际是由西向东),穿梭行进,故称“五纬”。古人又把日月和五星合起来称为“日月五星”,谓之七政或七曜。

星宿:我国古代为了认星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三五组合,为之命名叫星官或星座。亦名星宿。星宿略等于现代天文学的星座,有两种涵义:或指汇聚在一起的若干颗恒星,等于说星官;或指一个星空区域,等于说“天区”。中国古代把能见到的星空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逐渐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星空划分体系。按照国际规定,全天分成88个星座,其中北部天空约55个,南部天空约33个。这不同于中国的星空体系。三垣二十八宿:我国古代把天空分为三十一个天区,即所谓的三垣二十八宿。“垣”为墙义,每垣以若干颗星为框架,好象围墙一样。所以,三垣就是把天区划分为三大块: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三垣创立时,大概是先看天顶的关系,以北极周围各星定为紫微垣;后来向西南方向看,在一定范围内,叫太微垣;再向东南方向看,也在一定范围内,叫天市垣。

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即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最初是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舍”有停留的意思。二十八宿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部分名称早已出现,《吕氏春秋》、《淮南子》中对其记载的较为完整。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有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历代文人词客对二十八宿及其中亮星,尽有述作。二十八宿从角开始。《星经》:“角为苍龙之首,角即耕种之意。”古时每当角宿于夜晚见于东方时,春到人间,幼兽生角。房宿又名农祥或天驷。《国语》:“农祥晨正,驷见而陨霜。”晨正,谓立春之日晨南中,农事开始。而在当时的每年九、十月间清晨,房宿出现在天空东南方时,下霜的季节到来了。心宿由三颗星组成,在古代名气很大。古代人们把一些重大事情都留在能够看到三星的季节举行。《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春秋时期,每年三月黄昏时,心宿东升,此时男女既过仲春之日而得成婚,故正好见到三星在天。关于诗中所写的“三星”,当指心宿三星。大火为心宿的别名,又特指心宿二。其光荧荧,宛如一团火焰,酷似火种。在我国传说时代,它是天空中一朵红色报春花,人们以大火的位置来预报农事,名火正。直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大火仍是人们报时的根据。《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周时六月心宿中天,七月黄昏,大火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时,妇女们就该赶制棉衣了。

四象;我国古代用来表示天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星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这是古代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的形象,叫做“四象”。在我国古代又把四象神化,苍龙为东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后来古人又用以代表东、北、西、南四个方向,所以古城门也以此命名。十二次:中国古代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行轨道,把黄道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作十二次或十二星次。十二次的名称大都和所属的星宿有关。《春秋》、《国语》上所说的“岁在鹑火”、“岁在星纪”等就是以岁星(木星)所在的“次”名作为纪年的标准。

分野:的概念大概创始于公元前350年前后,春秋战国之际。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配属于地上的州国,它们互相对应。说某星宿是某州国的分野,也可以说某地是某星宿的分野。古人对星宿的分野有了传统的概念,所以古书上写到某地区时,常连带写到和这个地区相配的星宿。如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古人建立星宿的分野,主要是用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这是一种迷信。

历法

历法是以年、月、日等计时单位,依一定的规则组合,供计算较长时间的系统。古代的历法是与日月星辰的运行、物象以及气象的变化有密切关联的,常称之为“观象授时”。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因此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至于“年”的概念,可能最初是由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禾谷成熟的周期与寒来暑往的周期紧密相联,又恰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相同。于是就有了以月亮、太阳运行周期为计算单位的年,并且有了阴历、阳历、阴阳历等几种历法。

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夏历、殷历、周历三种历法。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岁首月建不同。“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正”即“正月”,岁首之月。因三种历法的正月不同,所以叫“三正”。

年、岁:同义词,但二者起源和造词理据不同。“年”的意义来源于谷物成熟。谷物成熟的周期为一年,这是一个物候年,概念比较粗略,难以确定其准确的周期“岁”的意义来源于岁星(即木星)。岁星在天空运行一周的时间约等于人间谷物成熟十二次,于是把岁星运行一周的十二分之一称为一岁。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回归年,又叫太阳年。“年”为阴历的年,“岁”为阳历的年。

阴历:全称“太阴历”,是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其主要特点是: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历月的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和回归年无关,月份也与四季寒暑无关。月相的变化是人们最容易看见的天象,因此各国的历法大都先有阴历后有阳历,随着农、牧业的发展,这种历法逐渐被淘汰。而我国古代用的阴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

阳历:全称“太阳历”,是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其主要特点是:年的长短依据天象,平均长度约等于回归年,月的长短则由人意规定,和月相盈亏无关。一年中分为若干个月也由人意规定。现在大多数国家通用的阳历是罗马儒略·恺撒于公元前46年始创,称做“儒略历”。后经

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命人修订,而成目前所用的“公历”。公历纪元(公元)以相传耶酥基督诞生年为元年。

阴阳历:又称“阴阳合历”。它的特点是:既重视月相盈亏变化,又照顾寒暑节气,年、月长度都依据天象。历月的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历年的平均值大致等于回归年。全年天数与回归年天数的差,则置闰月,使其与自然季节吻合。

闰月:阳历,一年365.2422天,阴历(即阴阳合历),一年354.355天。二者相差约十天二十一时,故需置润,即三年润一个月,五年润两个月,春秋中叶后规定十九年润七个月。每逢闰年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后就叫“润某月”。古人很重视置润,置润可以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吻合。当润而不润叫做“失润”。

四时:又叫“四季”。因气温、雨雪情况依次冠以春、夏、秋、冬四个名称。后来依夏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称为孟冬、仲冬、季冬。古人常将这些名称用于相应月份的代称。如《楚辞·九章·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气候的变化、时日的推移,都与掌握农时季节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以天象物候为依据,逐步建立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先有二分二至,简称“分至”,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后又在它们中间加了四立,简称“启闭”,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到秦汉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淮南子·天文训》已有和后世完全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称了。二十四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一个节气加一个中气差不多是三十天半,大于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气和中气总要比上月推迟一两天,直至推到某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时即置润。人们编了“二十四节气歌”帮助记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七十二候:比节更小的单位,“候”就是气候,古书上说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

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称为候应。即植物和动物随季节、气候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生活特性和生长繁育的规律。如:立春—东风解冻(第一候);蛰虫始振(第二候);鱼上冰(第三候)。

干支:我国古代历法上使用干支来表示年、月、时的次序,主要用来纪日和纪年,现在农历纪年仍用干支。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即“幹枝”,干和支的配合如树干和树枝相配合。十干和十二支循环相配,可以得到六十个单位,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总称为六十甲子。

纪日法:干支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使用。开始时干支只用以纪日。干支纪日是以干支相配的六十个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定某日为甲子日,以后日子按乙丑、丙寅、丁卯顺推。古人纪日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也有时只用地支纪日。从一个月来说,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如“朔”、“晦”、“朏”、“望”等。朔晦两天,一般既称干支又称朔晦,如“己巳朔”、“丙寅晦”等。

纪月法:古代纪月通常不用干支,而是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

古代所谓“月建”,是以地支和十二个月相配,以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配子,称为“建子之月”,十二月为“建丑之月”,一直顺推到来年十月为“建亥之月”,或简称子月、丑月、寅月……亥月。

以天干配合地支纪月是后起之事。

纪年法:我国历史上使用的传统纪年法是以王公即位年次和年号纪年。用王公在位的年次纪年,在先秦各国的年次就不同,如同是公元前770年,记为周平王元年,在鲁国记为鲁孝公27年,在齐国记为齐庄公25年,在秦国记为秦襄公8年。自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皇帝更迭要换年号,同一个皇帝也可以有几个年号,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古代的纪年法还有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以及干支纪年法。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分别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饶天运行一周,每年行程一个星次,称“岁在星纪”、“岁在玄枵”等。所谓太岁纪年,实际上是古人设想一个假岁星,称为“太岁”,与“真岁星”背道而驰,便于和十二辰(由东向西)的方向一致,应用起来方便。用干支纪年,一般认为始于东汉。干支纪年就是用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历史古籍用得很多。近代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就是用干支纪年表示的。现在农历仍用干支纪年,如2010为庚寅年,2011年为辛卯年,2012年为壬辰年,2013年是(癸巳)年?2014年是甲午年。要了解历史上的干支纪年和公历换算,可以查阅《中国历史纪年表》。

纪时法:古人纪日原先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或称“时辰”、“时分”。古书中关于时辰的名称很多,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古书中常有旦暮、朝夕并举。大概在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后,历法更加精密,将时辰整理为十二段,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然后用十二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以夜半11点到1点为子时,1点到3点为丑时,依次类推。

古代文体

一、划分文体的标准二、古代文体的类别三、骈体文和辞赋简介(一)我国古代研究文体的著作1、三国曹丕《典论论文》2、晋代陆机《文赋》3、六朝刘勰《文心雕龙》4、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二)古人对文体特点的认识1、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词赋欲丽。2、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意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遊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茲,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3、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华实异用,惟才所安。《文心雕龙?颂赞》: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原夫颂惟典雅,辞必清铄,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文心雕龙?诔铭》:诔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三)划分文体的标准1、文章的语言形式如:诗辞歌赋;

2、文章的内容如:史传行状

3、文章的应用范围如:书信赠序

二、古代文体的类别

(一)十三类分类法清人姚鼐的《古文辞类篹》将文章分为十三大类,虽未必精当,大致有条理可循,现即根据他的分类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1、论辨类——论说文(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

①先秦诸子著作;

②单篇论文,如贾谊《过秦论》

③发表主张,阐明道理,如《淮南子》

④辨别是非,驳斥谬论,如《论衡》

2、序跋类——现在一般为前“序”后“跋”。

然而上古时代的序都是放在书后的,如《淮南子?要略》、《论衡?自纪》、《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序传》、《说文解字?叙》。梁萧统《文选?序》才置於书之前。王羲之《兰亭集序》、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柳宗元《愚溪诗序》、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3、奏议类——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包括《文心雕龙》所说的“章、表、奏启、议对”

刘勰说:“章以谢恩,奏议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原本有异,但后来变得没多大分别了。此外还有“疏、上书、封事、对策”。疏——逐条陈说;封事——秘密奏议;对策——“应诏而陈政也”,即按皇帝所出题目回答问题。如诸葛亮《出师表》、南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汉贾谊、晁错、董仲舒以对策著名。贾谊有《治安策》、晁错有《论贵粟疏》、董仲舒有《对贤良策》等。

4、书说(shuì)类——书即书信,说多是游说之士说别国人君的言词。如李斯《谏逐客书》、乐毅《报燕王书》、李白《与韩荊州书》《战国策》中大量的策士的言论

5、赠序类——唐代兴起的文体,即古之“赠言”。

如韩愈《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宋廉有《送东阳马生序》等。

6、诏令类——皇帝对臣下的书信,如

汉高祖刘邦《求贤诏》、汉武帝刘彻《求茂材异等诏》之类。“檄”是诏令附类,用于“晓喻、声讨”,有时不一定是皇帝发出的。如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

7、传状类——记述个人生平事迹,供礼官议定谥号或供史官采择立传。“传”指传记,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孔子世家》、《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汉书》之《苏武传》、《后汉书》之《张衡传》等等。“状”为行状,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即是。传奇小说,如《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也可归入传状类。

8、碑志类——包括碑铭和墓志铭。

碑铭:①封禅碑、纪功碑,如秦始皇《泰山刻文》、班固《封燕然山铭》、韩愈《平淮西碑》②寺庙、桥梁等建筑物刻文,如王简栖《头陀寺碑文》、韩愈《南海神庙碑》之类。③墓碑(又称神道碑),如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墓志铭记载死者生前事迹,前有志(散文),后有铭(韵文),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9、杂记类——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

如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永州八记》、苏辙《快哉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

唐宋古文家的杂记往往叙中夹论。

10、箴铭类——用于规戒的文章,大多用来戒勉自己。

如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子曰:何陋之有?”

11、颂赞类——对别人的歌颂和赞扬。古代受人之恩惠,得人之成全,而表示感激之意,对其人其事其恩德进行歌颂、赞美。情真意切,语挚言厚,但不造作。如:韩愈《伯夷颂》: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或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亙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維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12、辞賦类——基本有韵,近于长诗。可以抒情,可以咏物。

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扬雄《解嘲》、杜牡《阿房宫赋》、韩愈《进学解》、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之类。

13、哀祭类——哀吊死者的文章,包括哀辞(祭拜於灵前而烧之)和祭文(祭拜并宣读之)。这类文内容伤惋,言辞凄切,感情沉重,用语真朴凝聚。如韩愈《祭十二郎文》。另有间于二者之间的“诔”,《文心雕龙?诔碑》::“大夫之材,临丧能诔。诔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如颜延年《陶徵士诔》。

姚鼐的13类分类法之不足

1、同名而异实——“书序”与“赠序”都叫“序”;“座右铭”与“墓志铭”都叫“铭”。

2、有些文章可能跨类——《论积贮疏》形式属于“奏议”类,但从内容看又可视为“论辨”类;《送孟东野序》属于“赠序”,但通篇在说理,也可看作“论辨”类。扬雄《解嘲》形式属于“辞賦”类,内容属于“论辨”。

3、古人对同一文章分类也出现分歧现象。

从用韵角度来加以观察1、辞賦类是完全的韵文,没韵的辞賦是极少的;

2、颂赞类也完全是韵文;

3、箴铭诔也完全是韵文。

4、碑志类往往前面有序(散文),最后是“铭”(韵文),铭无韵者极少。

5、哀祭类近于辞賦,也一般押韵。

6、有些类别的文章本可无韵,但也不排除作者用韵,如柳宗元《愚溪诗序》、《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范仲淹《岳阳楼记》。(二)现在对古文体的类别划分1、散文2、韵文3、骈文

重点讲辞赋和骈文

(一)古代的散文

1、史传文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2、论说文论、说、辩、原、寓言、书信、赠序、奏议、诏令、檄文

3、杂记山川、景物、人事、笔记

4、应用文应用文是古人处理日常事物时使用的一种文体。

(1)论文中的:书信、赠序、奏议、诏令、檄文按应用范围可归入应用文

(2)另有:碑志、哀祭(悼词、祭词、诔)、箴铭、赞颂等也是应用文(二)骈体文1、骈体文的概念:受汉代辞赋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体。形成于魏晋,繁盛与南北朝。唐代称时文,以别于古文。唐代古文运动后衰落。因常用四六句,从晚唐开始称四六或四六句。清代始称骈文或骈体文。著名的如《哀江南赋》、《滕王阁序》等

2、骈体文特点:(1)语音方面讲究平仄相对(2)语句方面讲究骈偶和四六(3)词汇方面讲究用典和藻饰

例句: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屈贾谊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三)辞赋一、辞赋的产生二、赋体的分类和演变过程三、赋体的结构四、赋体在语言方面的特点

一、辞赋的产生:辞:是《楚辞》的简称。因为《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所以又称骚、骚体。《楚辞》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是在《诗经》基础上产生的最早的乡土文学,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西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人的仿作汇编成册,题名《楚辞》。从此,辞成为一种文体。

语言特点是:1、偶句或句句押韵2、句式以六字为主

二、赋体的分类和演变过程: 赋本来是一种铺陈描写的方法,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赋长于铺陈事物,骚长于言幽怨之情,只是思想内容有异。赋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骚赋、古赋、骈赋(俳赋)、律赋、文赋亦即赋的五种类型。

三、赋体的特点-1骚赋(一)骚赋:又名骚体赋。形式模仿楚辞,内容重在写志。如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扬雄的《甘泉赋》等。骚赋是由辞转赋的开端。

(二)古赋:又叫辞赋、汉赋、汉大赋,主要指汉人写的长篇大赋。篇幅一般较长,形式多为问答,韵文、散文相交杂。如扬雄的《解嘲》、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

(3)俳赋:又叫骈赋,篇幅没古赋长,比古赋更讲究对仗、音节、辞藻。已基本上是骈体文。如江淹的《别赋》,王粲的《登楼赋》。(4)律赋:又称“八韵律赋”,是唐宋世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比骈赋更讲求骈偶、对仗、韵律的和谐,而且押韵还有严格的限制。

(5)文赋:是受古文运动产生的赋。文赋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也较随便。文赋滥觞于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赤壁赋》、欧阳修的《秋声赋》是成熟之作。

四、赋的押韵:相对于诗歌来说比较灵活,可以隔句相押,也可以句句押,韵脚不一定在句末,而且中间往往换韵,一韵到底的赋极少。

五、赋的结构:古赋可以分为三部分:序(说明作赋的原因)、本文、“乱”或“讯”(大多概括全篇的大意,不一定要有)。其他类型的赋大致也可以按此原则三分。

思考与练习

一、划分文体的标准是什么?我国古代文体可分为哪些类别?

二、古代散文的类别和特点?

三、试述赋的分类和演变特点?

四、什么是骈体文?骈体文有何特点?

五、晏子为相《晏子春秋》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无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诗律

第一节:诗词格律一、古体诗和近体诗

诗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如从格律角度则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这种分法开始于唐代。因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古人所说的古诗是指汉魏六朝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乐府本是汉朝的官署名,负责收集民歌并为它配乐。后来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象汉朝著名的《陌上桑》、《东门行》,南北朝的《子夜歌》等,都是乐府。此后,一些文人还沿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诗,也称为乐府。如高适的《燕歌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等。到齐梁时代,诗体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随着平上去入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当时有所谓“永明体”。

近体诗:到了唐代,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唐以后仍按古诗的作法写诗称为“古体诗”,也叫“古风”。

二、近体诗的特点(一)句数固定(二)押韵严格(三)讲究平仄(四)要求对仗

(一)句数固定:古诗和古体诗的句数不限,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如:《古诗·庭中有奇树》只有八句,而李白的《蜀道难》长达四十九句。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一般的律诗都是八句,律绝都是四句。在近体诗中也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可视为特例。长律一般是五言诗。

(二)押韵严格:诗歌一般都是押韵的,近体诗押韵严格,主要是指:1、只用平声,即韵脚字只能在三十个平声韵中选择。而古体诗则既可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

2、两句一押,韵式上规定韵脚在偶句的句尾,只有一部分是首句起韵。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4、不能“出韵”,即韵脚必须只用同一个韵部中的字,不许用邻韵的字,即使是排律也不能例外。

5、韵字不重,同一首诗中不能重复使用同一个韵脚字。

(三)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基本特征。平指平声,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其基本要求是平仄相间,以使声调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读起来可以可以朗朗上口,悠扬动听。汉魏古诗不讲平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后有些古体诗注意了平仄,但和近体诗的严格格律也不同。近体诗的平仄有严格的规定,无论是律诗或是绝句,每首诗都有固定的平仄格式,不能违反。

(四)要求对仗:又叫对偶,是由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上相关联的句子构成的句式,两句之间在形式上互相映衬,内容上互相补充。对仗在古体诗近体诗中都有,但意义不同。在古诗和古体诗中,对仗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作者可以用,也可以不用,没有一定的要求,对仗的位置和对句的宽严也比较自由。

近体诗中的对仗已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一种必备的格律因素,有了严格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对仗或对仗不符合要求,就不能说是一首近体诗。

三、近体诗的平仄(一)四声与平仄:四声是指汉字的四种声调。古人以“平去入”四个字代表四声。按照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由于语音变化,现代汉语的四声与古代汉语的四声不同。其演变规律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四声与平仄平分阴阳:古代的平声字中的清声字变为现代的阴平;浊声字变为现代的阳平;

浊上变去:古代的上声字中的清声字变为现代的上声,浊声字变为现代的去声;古代的去声字,现代仍是去声;入派四声:古代的入声字,有的转为现代的阴平,有的转为现代的阳平,有的转为上声,有的转为去声,其中以转入去声的为最多,其次是阳平,上声最少。

(二)近体诗的基本句式近体诗的基本句式有四种: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的基本句式:是在五言诗基本句式前加与五言诗开头平仄相反的平仄,具体如下: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近体诗的基本句式的推演

仄平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近体诗的粘对关系:“联”是指律诗中两句之间的关系,律诗一般是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各有名称:

首联:一二两句为第一联,又叫首联;

颔联:三四两句为第二联,又叫颔联;

颈联:五六两句为第三联,又叫颈联;

尾联:七八两句为第四联,又叫尾联。

出句:一联中的上句是单句,叫做“出句”;

对句:下句是双句,叫“对句”。

对和失对:在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对。如果不合乎相对的规则,就叫失对。

平头和仄头:每一句的第一、二两个字叫做“头”。如果一、二两个字是平声,就叫做“平头”。是仄声就叫“仄头”。出句是平头,对句就必须是仄头。确定平头或仄头,以首句的第二个字为准。

近体诗的粘对关系

黏:是指联与联之间的关系,即通过“黏”把联与联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联与联之间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体说就是:

1、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平头,下一联的出句也必须是平头;

2、上一联对句如果是仄头,下一联的出句也必须是仄头。否则就是“失黏”。

近体诗平仄联粘的一般规则

1、每一句中平仄交替出现,大体以两平或两仄为一个单位。因为诗的音调节奏是以双音节为一个单位。

2、平声仄声在一联中的对句与出句间相反。

3、平仄在两联之间即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间相粘。

4、偶句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近体诗的粘对关系示意图

(甲)仄仄平平仄(甲)仄仄平平仄(出)(乙)平平仄仄平(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粘)(丁)仄仄仄平平(丙)平平平仄仄(甲)仄仄平平仄(粘)(乙)平平仄仄平(丁)仄仄仄平平(丙)平平平仄仄(粘)(丁)仄仄仄平平

五、近体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1、仄起不入韵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2、平起不入韵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3、平起入韵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乙)平平仄仄平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4、仄起入韵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丁)仄仄仄平平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六、近体诗的拗救

拗救:近体诗如果违反了平仄规律,叫做“拗”。诗人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加以补救,叫做“救”。合称“拗救”。

救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一是对句相救。

近体诗的拗救:本句自救1;1、(乙)种句式:平平仄仄平

如果第一个字拗(该平为仄),则第三字救(改仄为平)。如果不救,除韵脚外,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叫做“犯孤平”,乃写诗的大忌。

例证:李白《夜宿山寺》恐惊天上人。仄平平仄平。

近体诗的拗救:本句自救2;

(丙)种句式中:平平平仄仄

如果第三个字拗,第四个字救。但第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全句为“平平仄平仄”可救可不救,不救第一个字也必须是平声。

近体诗的拗救:对句相救1;

只限于(甲)(乙)句式一联内: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1、出句第三个字拗,对句第三个字救。

例子:李白《送友人》:挥手自辞去,萧萧班马鸣。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因135不论,可救可不救

近体诗的拗救:对句相救2;

2、出句第四个字拗,对句第三个字救。

例证: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近体诗的拗救:对句相救3;

3、出句第三四(五六)个字都拗,对句第三(五)个字救。因有第四个字,所以必须去救。

例证:陆游《夜泊水村》:

一生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关于拗救的传统说法

1、3不论:一般情况下正确,但有三种情况必须论:

1、(乙)种句式中的第一字必须论。否则犯孤平。

2、(丙)种句式中的第一字,当第三字拗时,不管救与不救,第一字必须为平声。

3、(丁)种句式中的第三个字,如果拗了,后面叫三平调,为近体诗大忌,所以第三个字必须为仄声。

关于拗救的传统说法-2

2、4分明:1、(甲)种句式中的第四个字,如果第四字拗了,要用下句的第三字去救。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2、丙种句式中的第三个字拗了,要用第四个字去救。

平平平仄仄变成平平仄平仄

七、近体诗的对仗

(一)对仗:由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上相关联的句子构成的句式叫对仗。对仗又叫对偶。

(二)传统诗词中对仗的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副词;虚词;代词。

(三)名词分为十四小类:天文;时令;地理;宫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鱼虫;形体;人事;人伦。

(四)对仗的位置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也有四联全用,或只在颈联用,也有在首联和颈联用的。绝句两联都不用对仗的,可视为截取律诗首尾两联。绝句首联用对仗的,可视为截取律诗的后半部分。绝句后联用对仗的,可视为截取律诗的前半部分。绝句两联都用对仗的,可视为截取中间部分。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也有四联全用,或只在颈联用,也有在首联和颈联用的。绝句两联都不用对仗的,可视为截取律诗首尾两联。绝句首联用对仗的,可视为截取律诗的后半部分。绝句后联用对仗的,可视为截取律诗的前半部分。绝句两联都用对仗的,可视为截取中间部分。

(五)对仗的名称

1、工对:同类词相对叫工对。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宽对:放宽条件,不工整的对句叫宽对。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云松。

3、反对:出对两句内容相反或提问题的角度相反叫反对。如:

有意栽花花不放,无心插柳柳成荫。

4、正对:上下两句意义相近的叫正对。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5、借对:利用同音关系或一词多义构成的对仗叫借对。分借音和借义两种。

借音对:即用双关的修辞方法。

马骄珠汗落,(珠协音朱)胡舞白帝城。一官成白首,(沧谐音苍)万里寄沧州。

借义对:用词的多义性构成对仗。意义用甲义,对仗用乙义。

饮子频通汗,怀君想报珠。(饮子为汤药,子与君对)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为经常,借其数词义相对,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6、流水对:出句和对句字面对仗,意义相承的叫流水对。多用于尾联。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思考与练习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何不同?

二、律诗平仄的基本句式是什么?

三、如何根据平仄规律推测律诗的基本格式?

四、应如何理解“1、3不论,2、4分明”?

五、举例说明什么是对仗?

六、分析杜甫《春望》的平仄格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挥欲不胜簪。

七、分析李商隐《锦瑟》的对仗情况。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古汉语的修辞

一、学习古汉语修辞的作用

二、古汉语修辞的总体特色

声韵和谐,结构匀称

用语简洁,注重意合

描述形象,取譬自然

三、常见的古汉语修辞形式

1、稽古

2、引经

3、代称

4、倒置

5、隐喻 6 、迂回7、委

婉8、夸饰9、互文10、并提

引用:稽古和引经都属于引用。引用目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引用类别:引言、引事(稽古)、引文(引经)

稽古1、明引: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韩非子》)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与避世,恐遭此患也。(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2、暗引(用典):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东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篲而先驱。

引经:引用经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啾啾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代称:不直接称呼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之有关系的另外的名称来代替。

1、以事物的特征、原料、工具代事物

2、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

3、以人的职务或做官的地方代称人

4、以制造者或产地代物品,或以数量代物品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人皆可以为尧舜

倒置:指把本来可以按平常规则组合的语句调换其中几个词的次序,使语义变得错落有致。倒置并不是文言语法所说的倒装。倒装是正常的,是有条件的。倒置是无条件的,是任意的,是违背语言顾虑的。是一种不应肯定的修辞方式。

1、历观文苑,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

2、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3、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

4、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隐喻:比喻中的暗喻、借喻。不用比喻词,将本体与喻体直接组合;或通过“为”、“成”、“作”等动词将本体与喻体组合;或本体不出现,仅出现喻体。

迂回:骈体文的用典,往往使文章晦涩难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化晦涩难懂到明晰易解,需经两个步骤:第一、找出这些典故的出处。第二、从这些典故里去体会作者的意思

委婉:不把要表述的内容直接说出来,而是用与本义相关或相类的话暗示出来。婉曲往往是为了避讳和交际的需要。1、避粗俗2、避忌讳3、避冒犯4、外交辞令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夸饰: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对人或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描写,以增强艺术表现力。1、夸大2、缩小3、超前

互文:互文又叫互体、互见、互文见义等。是一种前后文义互相补充的一种修辞方式。互文一般分两种:句内互文和对句互文。古人说的互文,还包括错举成文,也叫互文。1、秦时明月汉时关。

2、主人下马客在船。

3、烟笼寒水月笼沙。

4、东西植松伯,左右植梧桐。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战城南,死城北。

9、时唯九月,序属三秋。

并提:把本来应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说明的意思合并成一个短语或句子。并提是把应该分开说的合在一起说,互文是把应该放在一起说的分开了。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世表》)

耳目聪明。(《后汉书·华佗传》)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思考与练习

一、解词:并提、互文、婉曲、稽古、倒置

二、试说明古代汉语修辞有哪些常用的格式?学好古汉语修辞有什么重要作用?

古代汉语(郭赐良版本)考研复习资料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六书造字法 六书造字法: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汉字的四大造字法 简介:古代中国人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六书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还有不够完善周密的地方。但它仍然不失为了解汉字的最好的纲要。可以说?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最初产生的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是构字方式的一种文字。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龜?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魚?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門?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会意字

概述会意字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 也。?类指事类,谊同义,同挥,指犹言导向。他这八字的界 说比较含混,大致是说,比拼代表某些事物的文,并合其义而 成新义,而对这个新义的理解需要依 假借字 简介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 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 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 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作??,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就借语音相同的??来表示北方的意思。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古代汉语试题6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6)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10) 1、在古汉语中有许多谦词,如:辱、敝、孤等,除此之外,下列是谦词的有:() A 不谷 B 惠 C 令 D 陛下 2、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 3、从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语言现象分析下列句子的加点词,不属于联绵词的是:() A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凡民有丧,匍匐救之D子慕予兮善窈窕 4、下列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句子是:() A 制,严邑也。 B 是皆秦之罪也。 C 南冥者,天池也。 D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5、下列汉字中,形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 A 然煮烹烧 B 遵道建造 C 鄙阶阵都 D 物特牢牺 6、《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 A 贾逵 B 郑玄C许慎D 马融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之“已”的用法或意义是:() A 动词“停止”B同“矣”,语气词。C 副词“已经”D 而已、罢了 8、下列几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有:() A 迹、跡 B 知、智 C 详、佯 D 沽、酤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有:() A 王者贵乎?士贵乎?B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C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D 小国寡民 10、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A姜氏何厭之有?B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C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D莫之夭阏者。 二、填空题(把正确的答案写在空格上)(1ⅹ10) 1、我国第一部专门解释词义的辞典是(),它共分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等等。 2、《老子》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所以又称为()。 3、在《北冥有鱼》一文里,庄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刻画了鲲鹏的高大形象,使之与渺小的斥鴳形成强烈对比。 4、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链条式引申和()。 5、《诗经》的语言以()为主,兼用杂言,显得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有一种形式美。 6、汉字产生的途径有记号和()。 7、“为酒甚美,縣帜甚高”的“縣”与()构成古今字。 8、《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选自(),原书本无题目,这一题目是选者后来加的。 9、尽管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是汉字的(),而不是源。 10、“離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的“離”与()构成通假字。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10)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3、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4、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宋人有酤酒者。 6、泾以渭浊,湜湜其止。 7、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8、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0、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四、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种类型(1×10) 自:北:眉:上:莫:吠:雲:三:其:霜: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三) 第十四节、几种修辞表达方式 1、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2 )避讳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这就是迂回语。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句中“耳目聪明” 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4、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必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 5、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 6、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第十五节、古书的注解 1、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3)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1]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 句子 治国何患?何谓也?(以上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也。(以上是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判断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是必夫奇鬼也。 判断句:(1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 (“是”是指示代词“这”意。) 宾语前置:(1 )无乃尔是过与?(2 )何以伐为?(3 )又何加焉?(4 )岁不我与。 双宾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分承修辞方法。“岈然”承“高”而言。“洼然”承“下”而言。“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 2 、萦青绕白:指代修辞方法。“青”指代青山,“白”指代河 流山川。3 、故为之文以志:双宾语。 1 、谓之京城大叔。(双宾语) 2 、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 、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 4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5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双宾语) 6 、君何患焉?(疑代) 7 、其是之 谓乎?(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 2 、晋与鲁卫,兄弟也。(同上) 3 、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同上) 1 、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复指前置宾语) 2 、无亦是务乎?(疑代作前置宾语)。 3 、有令德也夫:判 断句。4 、夫令名,德之舆也。(判断句)5 、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 天下莫之能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客何好?客何能?(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为之驾。(双宾语) 3 、以何市而反?(疑代作宾语前置)。 4 、 不拊爱子其民(二动词共一宾语)5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判断句)。 1 、寡人将谁朝而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千里之马至者三:数量词作谓语。 3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 乎?(“见”表被动的助动词,整句是被动句。) 1 、项籍者,下相人也。(判断句) 2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宾语前置)。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表示目的的判断句。 4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谓语。“者”字结构表示“的次数”作主语。 5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被动句。 6 、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双宾语。6 、大王来何操(疑代宾语前置) 7 、吾为若德。(双宾语)。 其田单之谓邪:(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何以复加?(疑代) 2 、何谓相坐?(同上) 3 、何以女为见(同上)。 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 5 、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1 、卿弟安在?(疑代) 2 、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 3 、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1 、车边病是也:(判断句) 2 、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 2 、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 华夏大地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a011670435.html,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1页-

古代汉语第一册期末试题与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漢語試題(A) 一.填空題(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許慎六書“假借”的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異體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學家辨別漢字的本義主要依靠漢字的_________。 5.我國第一部字典是東漢許慎著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斷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謂語。 7.上古漢語判斷句很少用判斷詞_______來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鄭伯克段于鄢》選自《十三經》中的_______。 9.“莫”的本義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釋下列詞語意義並指出詞性(每題1分,共20題,共20分) 1.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雉: 2.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諸: 3.一之爲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焉: 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克: 7.賊民之主,不忠。 賊: 8.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殿: 9.雖然,必告不穀。 不穀: 10.晉侯問嗣焉,稱解狐。 稱:11.於是乘其車,揭其劒,過其友。過: 12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 發: 13.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顧: 14.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誠: 15.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茍: 17.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 歸: 18.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 庠序: 19.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 藝: 20.徴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徴: 三.指出下列句子類型,如判斷句、賓語前置句、被動句等(每題1分,20題,共20分) 1.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2.制,嚴邑也。 3.虢,虞之表也。 4.吾乃梁人也。 5.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6.百乘,顯使也。 7.郤克傷於矢。 8.君能補過,袞不廢也。 9.故不能推車而及。 10.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11.君何患焉? 12.許子奚爲不自識? 13.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14.姜氏何厭之有? 15.“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16.爾貢苞茅不入,無以縮酒,寡人是征。 17.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18.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 19.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20.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所活用的詞(如果有多個全部指出),並解釋詞義(每題2分,10題,共20分) 1.晉靈公不君。 2.從左右,皆肘之。

古代汉语部分整理

鄭伯克段于鄢 要點提示 一、文字 【通假字】 1.莊公寤生。(寤—啎) 2.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帥—)3.若闕地及泉。(闕—掘) 【古今字】1.謂之京城大叔。(大—太)2.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3.姜氏何厭之有。(厭—饜,注:義通) 【異體字】1.佗邑唯命。(佗—他)2.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三—三)3.多行不義,必自斃。(斃—獘)4.無庸,將自及。(庸—用)5.遂寘姜氏於城潁。(寘—置)6.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錫—賜) 二、词汇 【古今異義詞】1.多行不義,必自斃。(斃:倒臺)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貳:兩屬)3.厚將得衆。(厚:領土廣大)4.大叔完聚。(完:修葺)5.繕甲兵。(兵:武器)6.夫人將啓之。(啓:打開城門)7.未嘗君之羹。(羹:帶汁的肉)8.愛其母,施及莊公。(施:延伸、影響)【古今同形異構詞語】1.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相見:見我)2.大叔又收貳以爲己邑(以爲:“以”是介詞,賓語“之”省略,“爲”是動詞,作爲) 三、语法 【句式】 [一]判斷句: 1.制,巖邑也。(主語:制,謂語:巖邑) 2.國之害也。{主語:此(省略),謂語:國之害} 3.潁考叔爲潁谷封人。(主語:潁考叔,謂語:爲潁谷封人) 4.潁考叔,純孝也。{主語:潁考叔,謂語:純孝(之人)} [二]被動句: 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蔓草是被除的物件,此爲不帶形式標誌的被動句) [三]賓語前置句: 1.姜氏何厭之有?(何厭,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複指提到動詞“有”之前) 2.敢問何謂也?(何,前置賓語,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故提到動詞“謂”之前) 3.君何患焉?(何,前置賓語,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故提到動詞“患”之前) 4.其是之謂乎?(是,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復指提到動詞“謂”之前) [四]雙賓語句: 1.謂之京城大叔。(之,間接賓語,京城大叔,直接賓語) 2.不如早爲之所。(之,間接賓語,所,直接賓語) 3.公賜之食。(之,間接賓語,食,直接賓語) 4.公語之故,且告之悔。(之,間接賓語,故、悔,直接賓語) [五]習慣句式: 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猶……況……,先退一步,然後再進一步申說) 2.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若之何,對他怎麽辦) 【詞類活用】 1.莊公寤生,驚姜氏。(驚,用如使動,意爲“使……受驚”) 2.愛共叔段,欲立之。(立,用如使動,意爲“使……立”) 3.夫人將啓之。(啓,爲動用法,意爲“爲……開門”) 4.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隧,名詞用如動詞,意爲“挖隧道”) 【重要虛詞】 1.公弗許。(弗,一般性的否定副詞,只能否定及物動詞,且動詞後不能帶賓語)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既而,是時間副詞“既”和連詞“而”的結合,表示某事過後不

古代汉语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 一、单项选择题: 1.“六书”名称最早见于 [ ] A.《左传》 B.《汉书》 C.《周礼》 D.《说文解字》 2.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其基础是 [ ] A.先秦口语 B.两汉口语 C.先秦书面语 D.两汉书面语 3. 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释的大型工具书是 [ ] A.《康熙字典》 B.《经籍籑诂》 C.《辞源》 D.《词诠》 4.列出“六书”细目,并且下了定义,做出了界说的是 [ ] A.《周礼注》 B.《汉书》 C.《左传》 D.《说文解字》 5.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是 [ ] A.《康熙字典》 B.《说文解字》 C.《尔雅》 D.《正字通》 6.《诗词曲语辞汇释》的作者是 [ ] A.杨树达 B.张相 C.朱起凤 D.符定一 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 ] A.亦寸甘下 B.犬上本州 C.夕末刃及 D.朱又曰目 8.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衬体象形字的一组是 [ ] A.页须瓜果 B.犬牢本州 C.夕末刃文 D.聿眉曰目 9.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 ] A.亦降甘下 B.犬信本州 C.牧末刃及 D.敝寇逐取 10.下面几个部首,可以表示房屋意义的是 [ ] A.宀 B.厂 C.示 D.邑 11.下列为古今字的一组是 [ ] A.泪淚 B.早蚤 C.後后 D.责债 12.“夫寒之于衣,不待輕煖”中“煖”是“暖”的异体字,其结构上的差别是 [ ] A.一为会意字,一为形声字 B.同是会意字,成分不同 C.同是形声字,形符不同 D.同是形声字,声符不同 13.下列为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寶宝 B.村邨 C.无毋 D.竟境 14.汉字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持推行的规范化字体是 [ ] A.小篆 B.楷书 C.大篆 D.隶书 15.被称为古汉字与今汉字分水岭的是 [ ] A.楷书 B.隶书 C.大篆 D.小篆 16.“缤纷”一词是 [ ] A.叠韵联绵词 B.双声联绵词 C.双声叠韵联绵词 D.音译外来词 17.下列四句中有偏义复词的是 [ ] A.苟富贵,无相忘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从左右,皆肘之 D.无羽毛以御寒暑 18.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 ] A.色:臉色—颜色 B.汤:开水—菜汤 C.狱:案件—监狱 D.子:子女—儿子 1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句中“莫”的詞性是 [ ] A.副词 B.名词 C.形容词 D.无定代词 20.下面各句,“之”是结构助且用于主谓之间的是 [ ]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 C.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切: 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 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 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 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 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 “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 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 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 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 “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 13、拗救: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二、简答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着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诸: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 7.贼民之主,不忠。 贼: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 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 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 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 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 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 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3一、填空: 1、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⑴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 多按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⑵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再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⑶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收字四万八千多个,比《康熙字典》 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3、《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等主持。 4、《汉语大字典》由徐中舒、李格非、赵振铎等主编,全书共八卷,收单字56000字,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汉语大词典》由罗竹风主编,1986年出版第一卷,全书共十二卷,5000万余字,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 5、《新华字典》目前最常见的字典。现代汉语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古汉语常用字3700多个,收难字2600多个。在释义中重视词义的概括性和各个意义之间的内部联系,注释简单易懂。 6、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7、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8、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全书106卷,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9、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知识点汇总情况_古代汉语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两汉到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 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淇《助字辨略》、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 古书注解 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一、填空: 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10、清代王引之 《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 列(上、下平声各15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11、近人张相《诗 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 笔划多少为序。笔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 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12、古代汉语以单音 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五种依次排列。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B、加上词头词 尾。 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1 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辨别本义。 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 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纠正。的分水岭。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16、押韵分为三种: 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 押韵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 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17、《诗经》押韵 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 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 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 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