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8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消化功能的各种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癌、食管炎、食管癌、肠炎、结肠炎等。
这些疾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重大影响。
因此,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是缓解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为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1. 详细病史采集:医生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起因、发病时间、症状表现等。
患者应尽可能提供详细准确的病史,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2.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通过仔细观察、听诊、触诊等方式来发现潜在的异常体征。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胃镜检查、大肠镜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有关疾病的进一步信息,以及明确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4.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X光、CT扫描、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消化系统器官的异常状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5. 生物组织检查:通过对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分级和转移情况。
二、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1. 药物治疗:根据疾病的不同性质和病情严重程度,医生会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针对胃炎和胃溃疡,可以使用抗酸药物、抗生素、抗幽门螺杆菌药物等。
对于炎症性肠病,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抗炎药物等。
2.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病情较重或无法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的消化系统疾病,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例如,对于胃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同时,手术也可用于解决消化道梗阻等疾病。
3. 放射治疗:对于某些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放射线的照射,可以破坏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的效果。
4. 营养支持:对于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道功能障碍、吸收不良等,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此时,医生会给予患者相应的营养支持,包括口服补充、静脉输液等方式,以维持患者的正常生理机能。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消化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系统之一,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系统疾病是指上述器官及其相关器官(如肝脏、胆囊、胰腺等)发生的疾病,常见的疾病有胃溃疡、胃癌、炎症性肠病、胰腺炎等。
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医学界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指南,来指导医生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本文将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阐述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原则。
一、诊断原则1. 病史采集与分析在患者就诊时,医生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疾病的起因、发展过程、出现的症状、就诊前是否有类似的疾病史等。
在病史采集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准确记录、分析,并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
2. 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在初步判断后,医生需要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如观察患者的面色、皮肤黄疸、腹部肿块等。
此外,医生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肝功能检查、胃镜检查等,以辅助诊断和评估疾病的程度和影响。
3. 诊断标准和诊断依据对于一些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医学界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和依据,以帮助医生准确地明确疾病的诊断。
例如,对于胃溃疡的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需要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
二、治疗原则1. 综合治疗针对不同的消化系统疾病,医生需要制定综合的治疗方案。
这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物疗法等,可以根据疾病的类型和程度进行选择。
例如,对于胃癌患者,早期病例可以选择手术切除,晚期病例可能需要辅助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2. 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的差异性,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药物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耐药性等因素,可以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用药方案。
3. 预防和康复治疗对于一些消化系统疾病,早期干预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通过生活习惯的调整、饮食的合理安排等,可以降低胃溃疡的发生率。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需要关注康复治疗,通过适当的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一、引言消化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包括口腔、食管、胃、肠和肝胆等器官。
然而,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营养失衡以及其他病理因素等原因,消化系统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并重点讨论其诊断与治疗方法。
二、食管疾病2.1 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食管反流性疾病是指胃液反流到食管造成的慢性情况。
其临床表现包括胸骨后灼热感、酸味或苦味喉咙中部以及吞咽困难等。
诊断GERD主要通过患者的主诉和相关检查,如内镜检查和24小时食管pH监测。
治疗策略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
非药物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如减少进食量、避免夜间进食、避免触发因素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它们可以减少胃酸分泌,缓解症状。
2.2 食管肿瘤食管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进行性吞咽困难、体重下降、胸骨后疼痛等。
通过内镜检查以及组织活检可以明确诊断。
根据不同的分期和患者情况,治疗策略可以是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
三、胃部问题3.1 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其主要特征为胃黏膜的损坏。
临床表现包括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溃疡的关键方法,同时也可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测试。
治疗策略包括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抗酸药物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
3.2 胃癌胃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临床表现与胃溃疡类似,但进展速度更快。
诊断方法包括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
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分期和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四、肠道问题4.1 便秘便秘是肠道常见的功能性问题之一。
其主要特征为排便困难或频率减少。
临床上可以通过询问患者的排便习惯来进行初步诊断,并可辅助依据粪便检查结果作出确切诊断。
治疗策略包括改变生活习惯,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规律运动等,并可使用轻泻剂辅助治疗。
4.2 炎症性肠病(IBD)炎症性肠病是指结肠和(或)小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牛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牛的消化系统疾病是牛类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包括消化不良、消化道炎症、胃肠道梅毒、瘤胃疾病等。
这些疾病会影响牛的食欲、消化能力和生长发育,对养殖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诊治牛消化系统疾病非常重要。
下面是牛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方法。
一、消化不良1. 病因消化不良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如粗饲料过多,食物中毒,消化道寄生虫等。
2. 症状消化不良可以表现为食欲不振,食物摄入量减少,发热、便秘、腹部隆起等。
3. 治疗消化不良的治疗应该针对病因进行。
饲料的调整是必要的,如果是食物中毒或寄生虫感染,需要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消化道炎症消化道炎症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也可能由于饲料过多过松、草料块太大等原因而导致。
消化道炎症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腹泻,并且牛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精神状态非常不佳。
消化道炎症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病因,针对性地给予治疗。
如果是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果是草料块太大,应调整饲喂方法。
三、胃肠道梅毒胃肠道梅毒由红斑链球菌引起,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感染率非常高,呈现出病毒和微生物的混合感染症状。
胃肠道梅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体重下降、发热、精神状态不佳等。
胃肠道梅毒有很高的传染性,必须及时进行隔离,并使用强效的抗生素治疗,避免疾病的传播。
在隔离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对原料饲料进行消毒处理。
四、瘤胃疾病瘤胃疾病主要是由于饲料不合理,病毒感染、草料不干燥或过多等原因造成的。
瘤胃疾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牛的消化、精神和体重方面。
牛的精神状态非常不佳,消化功能也受到了影响,体重也急剧下降。
瘤胃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操作,饲料的分配要合理,保证纤维素的充分摄入,避免过多的糖分。
同时,需要对草料进行晾晒,保证其干燥程度,防止霉变和细菌感染等。
综上所述,牛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及时识别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日常养殖中,要注意饲料的配比和消毒处理,防止疾病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复杂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和困扰。
中医内科学在诊治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认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常、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
因此,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环节。
在诊断方面,中医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神态等;闻诊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口气等;问诊则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饮食、二便、睡眠等情况;切诊通过触摸脉象来判断病情。
例如,舌苔厚腻往往提示体内有湿邪;脉象弦滑可能表示肝郁气滞、痰湿内阻。
中医将消化系统疾病分为多种证型,常见的有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郁脾虚、胃阴不足、胃火炽盛等。
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脾胃虚弱型的患者,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肢体乏力等。
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药物如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能够补中益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脾胃湿热型的患者,多有胃脘痞满、口苦口臭、恶心呕吐、大便黏腻等症状。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的方剂是连朴饮、茵陈蒿汤等。
黄连、黄芩、厚朴、茵陈等药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肝郁脾虚型的患者,常见胸胁胀痛、情绪抑郁或急躁、腹胀肠鸣、大便不调等。
治疗以疏肝健脾为主,常用的方剂是逍遥散、痛泻要方等。
柴胡、白芍、白术、茯苓等药物可以疏肝解郁,健脾和中。
胃阴不足型的患者,会出现胃脘隐痛、口干咽燥、饥不欲食、舌红少津等表现。
治疗以滋阴养胃为主,常用的方剂是益胃汤、麦门冬汤等。
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等药物能够滋养胃阴,生津润燥。
胃火炽盛型的患者,通常有胃脘灼痛、口渴喜冷饮、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
治疗以清胃泻火为主,常用的方剂是清胃散。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复杂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和健康问题。
中医内科学在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症状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认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常、情志因素、饮食不节等密切相关。
在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症状时,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首先,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病情信息。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神态等。
比如,面色萎黄可能提示脾胃虚弱;舌苔厚腻往往反映了体内有痰湿或食积。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例如,患者呕吐声音高亢有力,多为实证;口气酸臭可能是食积所致。
问诊则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饮食情况、大便性状、腹部疼痛的特点等。
切诊通过触摸脉象和按压腹部来判断病情。
例如,脉象弦滑可能表示肝郁气滞、痰湿内阻。
在辨证论治方面,中医将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分为多种证型。
常见的有脾胃虚弱证、肝郁气滞证、饮食积滞证、湿热内阻证等。
脾胃虚弱证的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肢体乏力等。
治疗上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药物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可以起到健脾和胃、增强脾胃功能的作用。
肝郁气滞证的患者,多有胃脘胀痛、胁肋胀满、嗳气频作、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等表现。
治疗以疏肝理气为法,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白芍、枳壳、香附等药物,能够疏解肝郁,调畅气机。
饮食积滞证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不畅等症状。
治疗重在消食导滞,方剂可选用保和丸。
山楂、神曲、莱菔子等药能促进消化,消除积食。
湿热内阻证的患者,常见症状有胃脘灼热疼痛、口干口苦、大便黏腻不爽、舌苔黄腻等。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连朴饮等方剂。
黄连、黄芩、厚朴、薏苡仁等药物,可以清除湿热,恢复脾胃功能。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有其他多种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显著效果。
例如,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可以调节胃肠功能,缓解疼痛、呕吐等症状。
医生在消化科疾病诊治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在医疗领域,消化科是一门专门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学科。
作为消化科医生,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常见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介绍医生在消化科疾病诊治中常见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早期疾病的诊断1. 症状模糊:有些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患者可能只是觉得不舒服而难以准确定位疾病的具体部位。
解决方法:医生需要借助临床经验和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手段来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2. 误诊率高: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与其他系统疾病的症状相似,容易导致误诊。
解决方法:医生需要加强自身知识储备,保持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提高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识别能力。
二、复杂疾病的治疗1. 慢性疾病的长期管理:消化系统疾病中有很多是慢性疾病,治疗周期长,并且需要长期管理,这对医生和患者都是一项挑战。
解决方法:医生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并定期跟踪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2. 多学科综合治疗:某些消化系统疾病需要多个学科的医生共同配合治疗,需要医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解决方法:医生需要主动与其他学科的医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并及时进行病情讨论和评估。
三、患者的心理需求1. 与疾病相关的焦虑和压力:消化系统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负担。
解决方法:医生需要倾听和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心态。
2. 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和不确定性:患者对治疗效果有着期望,但同时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解决方法:医生需要向患者清晰地解释治疗的可能效果和不确定性,并及时回答患者的疑问,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综上所述,消化科医生在疾病诊治中面临着各种常见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并与其他学科的医生进行有效的协作。
只有如此,医生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解决疾病问题,提高治疗效果,最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胃、肠、胆囊等器官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胃溃疡、肝炎、胆结石等。
诊断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是医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将介绍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一、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1. 体格检查:通过外观、面色、肌肤黄疸、腹部包块等方面的观察来初步判断病情。
2. 化验检查:包括血液、尿液和粪便等化验,可以通过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胰腺酶等指标来判断疾病的程度和类型。
3. 影像学技术:如X射线、超声波、CT扫描和核磁共振等检查方法,能够显示器官的形态和结构,并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位置和范围。
4. 内窥镜检查:通过胃镜、大肠镜等插入体内的器械来观察器官的粘膜病变并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
5. 生物反馈技术:通过监测肌肉运动和电生理活动等生物指标的变化,来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状态。
二、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酸药物等。
根据疾病的类型和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2. 外科手术:对于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胆结石等,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通过外科手术来治疗。
3. 放疗与化疗:对于某些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等,放疗与化疗是常见的治疗手段,可与手术治疗结合使用。
4. 中医中药及其他辅助治疗:中医中药具有独特的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优势,可以通过草药、针灸等方法来调理身体。
此外,营养调理、心理疏导等辅助治疗也是重要的一环。
5. 预防措施:对于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如肝炎、胃癌等,预防胜于治疗。
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有害物质,保持适当的饮食习惯和体育锻炼,积极接种疫苗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总结: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化验检查、影像学技术、内窥镜检查和生物反馈技术等。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放疗与化疗、中医中药及其他辅助治疗和预防措施。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诊断与治疗手段,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消化系统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转变,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胃炎、胃溃疡、胃癌、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合介绍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疾病。
一、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分析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在准确诊断之前,了解和分析症状是重要的一步。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可能存在的疾病,为后续的诊断提供依据。
二、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评估: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结合体格检查,医生可以初步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评估。
2. 影像学检查:包括胃肠道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CT扫描、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消化道结构和功能,发现病变所在。
3. 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学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4. 实验室检查:常用的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血清标记物等。
这些指标可以辅助判断疾病的类型和活动度。
三、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1. 胃炎和胃溃疡的治疗:a.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酸药、胃粘膜保护剂、抗生素等。
通过减少胃酸分泌和保护胃粘膜,达到治疗的效果。
b. 膳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缓解胃炎和胃溃疡的症状。
c. 生活方式改善:戒烟、限制酒精摄入、减少精神紧张等,有助于胃部的康复。
2. 胃癌的治疗:a. 外科手术:对于早期胃癌,可以通过胃部切除手术达到治愈的效果。
b. 化学治疗:对于晚期胃癌,化学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c.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可以在手术前或手术后用于控制胃癌复发和转移。
3. 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a. 药物治疗:包括抗炎药、抗生素、止泻药等,通过调节肠道功能和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
b. 饮食调理:避免摄入过多的刺激性食物,增加纤维素的摄入,有助于肠道的康复。
- 1 - 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大型动物的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首先通过对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生理特点认识出发,进而引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通过查找资料以及临床研究,对疾病的病性、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有全面的了解,掌握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特点和变化,以及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些防范措施,从多方面总结出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些诊治方法和注意要点。 关键词:消化系统 诊治 疾病 - 2 -
目 录 1 序言 ..................................................................... - 1 -
1.1研究背景 ............................................................ - 1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 -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 -
2 消化系统组成与机理 ................................................... - 1 -
2.1消化系统组成 ........................................................ - 1 -
2.2消化系统的机理功能 ................................................. - 2 -
3 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的诊治与预防 ................................... - 2 -
3.1口部常见疾病 ........................................................ - 2 -
3.2咽部常见疾病 ........................................................ - 2 -
3.3食道常见疾病 ........................................................ - 3 -
3.4胃部常见疾病 ........................................................ - 3 -
3.4.1 胃溃疡 ........................................................ - 3 -
3.4.2 胃肠炎 ........................................................ - 3 -
3.5简述常见伴有呕吐和腹泻的病因 ...................................... - 4 -
3.6疾病防治 ............................................................ - 4 -
3.6.1加强饲养卫生管理,严格消毒与疫苗接种制度 .................. - 4 -
3.6.2发病及时治疗,必要时进行隔离等措施 ......................... - 5 -
3.6.3对症治疗,对因治疗 ........................................... - 5 -
4 总结 ..................................................................... - 5 -
后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 6 - - 1 -
1 序言 1.1研究背景 消化系统疾病属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范围广、病种多、易复发等特点。近年来,在我国,不管是在动物身上,还是在人身上,胃癌和肝癌的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分别为第二、第三位,大肠癌,胰腺癌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消化性溃疡则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慢性乙型病毒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一直相当普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二、三十年来,由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内分泌学、免疫学、酶学等的空前进展,以及许多新尖精细技术的建立,使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病因、发病机理,诊断、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的消化系统病理学已是内科学中一门日臻完善的分支学科。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过去的时间里,虽然在系统疾病的诊治和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本次选取该该题目作为毕业论文题目,也是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好好深入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来龙去脉,对消化系统有个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规范化的研究,这对丰富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途径,推动动物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消化系统组成与机理
2.1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到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其中经过的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助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共有5个消化腺,分别为: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胃腺(分泌胃液、将蛋白质初步分解成多肽)、肝脏(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中将大分子的脂肪初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脂肪,称为物理消化,也称作“乳化”)、胰脏(分泌胰液、胰液是对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肠腺(分泌肠液、将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将多肽分解成氨基酸,将小分子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也是对糖类,脂肪,蛋白质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 - 2 -
2.2消化系统的机理功能 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这些生理的完成有赖于整个胃肠道协调的生理活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称为消化。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是吸收。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在消化过程中包括物理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液,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功能同时进行,共同完成消化过程。
3 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的诊治与预防
3.1口部常见疾病 口腔主要病状是口腔粘膜炎症,即口炎。由于口腔黏膜发炎而敏感性增高,病畜采食谨慎,不敢咀嚼,严重时发生口腔溃疡,拒绝采食,从而影响畜体的生长发育[3]。可分为卡他性、水疱性、固膜性和蜂窝织性等类型。卡他性口炎的症状有流涎、采食和咀嚼障碍,口腔粘膜潮红、增温、肿胀和疼痛。其他类型口炎,除上述基本症状外,还有口腔粘膜的水疱、溃疡、脓疱或坏死等病变,有些病例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非传染性病因,包括机械性、温热性和化学性损伤,以及核黄素、抗坏血酸、锌等营养缺乏症。传染性口炎见于口蹄疫、猪水疱病、猪水疱性口炎、猪水疱疹、猪痘等。
3.2咽部常见疾病
咽部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咽炎,它是咽粘膜、软腭、扁桃体(淋巴滤泡)及其深层组织炎症的总称。按病程和炎症的性质,分为急性和慢性,卡他性、蜂窝织性和格鲁布氏性等类型。症状可见,头颈伸展,吞咽困难,流涎,呕吐或干呕,流出混有食糜、唾液和炎性产物的污秽鼻液。沿第一颈椎两侧横突下缘向内或下颌间隙后侧舌根部向上作咽部触诊,病畜表现疼痛不安并发生痛性咳嗽。咽腔视诊,可见软腭和扁桃体高度潮红肿胀,被有脓性和膜状覆盖物。蜂窝织性和格鲁布氏性咽炎,伴有发热等明显全身症状。常见病因包括机械性、温热性和化学性刺激,如寒冷、感冒应激时,机体防卫能力减弱,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条件致病菌发生内在感染。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等也可伴有咽炎的发生。 - 3 -
3.3食道常见疾病 食道主要常见食道阻塞与食管炎。食道阻塞和半阻塞,在猪群中发病并不常见。多因饥饿或突然喂食有块根、薯块、鱼刺、肉骨头等异物所致,一般都在采食过程中突然发生。食道炎是食管粘膜及深层组织的各类炎性疾病。症状可见轻度流涎,吞咽困难,头颈不断伸屈,精神紧张,表现疼痛。触摸探诊食管,可发现敏感,并诱发呕吐动作。原发性病因包括机械性刺激,如粗硬饲料、尖锐异物等,温热性刺激,如滚烫的饲料,以及化学性刺激。继发性食管炎见于口蹄疫,坏死杆菌病。
3.4胃部常见疾病
3.4.1 胃溃疡
胃溃疡是胃内表面局部糜烂脱落显露的出血凹陷区域。猪溃疡常发生在两个部位:腺体区(该区分泌酸和酶以帮助消化食物)和胃上部与食道相连接的非腺体食遭区。最常见的猪胃溃疡是食道区胃溃疡。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主要表现如下:急性型发病前无任何症状,进食饮水均无异常,突然倒地,四肢游动,口鼻内流出大量暗红色血液,呼吸迫促,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死后剖检可见到胃及十二指肠内充满大量暗红色血液,内容物呈酱油色食糜,胃内有溃疡病灶。 慢性型病猪可见食欲减退,不爱运动,皮肤及可视黏膜逐渐苍白,贫血症状明显,粪便干结,表面黑色,仔细查看表面有黏液和血液,尿少;病猪采食量减少,生长受阻、消瘦;个别猪可耐过,大多数终归死亡。死后剖检胃内、肠内充满酱油色食糜,胃内溃疡病灶蔓散,黏膜脱离。其主要病因可能有以下因素: (1)饲料因素 饲料粗硬不易消化,饲料中缺乏足够的纤维,饲料粉碎得太细,长期饲喂高能量特别是玉米含量过高的饲料,在谷类日粮中不适当混合大量有刺激性的矿物质合剂,饲料中缺乏维生素E、维生素B1、硒等,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过多,饲料霉变。 (2)环境应激及饲养管理因素 畜舍环境吵噪,人员流动大,空气不良,饲喂不及时等一样环境与管理的原因。 (3)疾病因素 常继发于慢性猪丹毒、蛔虫感染、铜中毒、霉菌感染(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也常见于维生素E缺乏、肝营养不良的猪,或体质衰弱,胃酸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