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吴茱萸汤治头痛头晕
- 格式:docx
- 大小:16.40 KB
- 文档页数:2
吴茱萸汤与吴茱萸➢「吃了饭才吐」➢作用于中焦、下焦➢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二四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三0 九、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三七八、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
很多「吐」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
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
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它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
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求。
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最大概的部分:吴茱萸,基本上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
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
(阴性的子宫发炎)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吴茱萸:强力破阴实)我们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
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在中国的许多药学著作中,吴茱萸汤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些相关信息。
【处方】桔梗(去苗)、防风(去苗.叉)、干姜(炮)、甘草(炙)、当归(去苗.微炒)、细辛(去苗),各半两;熟干地黄三分,吴茱萸(汤洗七遍.微炒)二两。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泠,胸膈满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或泄痢不止,少气羸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甚,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细滤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吴茱萸6克(汤洗七遍)人参4克生姜8克大枣12枚(擘)【功能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吐涎沫。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备注】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为君;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为臣,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
诸药合用,共奏温补降逆之功。
【摘录】《伤寒论》【处方】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养血温经散寒。
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处方】吴茱萸半夏小麦各9克甘草人参桂心各3克大枣20枚生姜24克【制法】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用法用量】以酒500毫升,水3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处方】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白术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制法】上药为末。
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厥阴头痛的疗效观察与机制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日益重视,吴茱萸汤在治疗厥阴头痛方面的疗效逐渐受到关注。
目前对吴茱萸汤治疗厥阴头痛的机制及临床疗效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开展对吴茱萸汤在治疗厥阴头痛中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对于深入揭示其治疗原理、提高临床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厥阴头痛的疗效观察与机制分析,全面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实际效果和机理,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吴茱萸汤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厥阴头痛的疗效观察与机制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通过梳理已有文献资料,了解吴茱萸汤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2. 运用临床观察方法,观察吴茱萸汤在治疗厥阴头痛中的疗效,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3. 通过实验室研究,深入探讨吴茱萸汤对厥阴头痛的治疗机制,探寻其作用途径,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4. 总结相关研究进展,为吴茱萸汤治疗厥阴头痛的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系统全面的认识;5. 分析吴茱萸汤加减的借鉴价值,探讨其在不同病症治疗中的可能应用,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旨在全面了解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厥阴头痛的疗效和机制,为中医药在头痛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2. 正文2.1 吴茱萸汤的药理作用吴茱萸汤是一种古代经典方剂,主要由吴茱萸、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
吴茱萸为此方的主药,具有温经散寒、止痛安神的功效。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1. 温经散寒:吴茱萸能够温补心肝肾三经,散寒止痛。
在治疗厥阴头痛的过程中,吴茱萸可以促进经脉的通畅,调和气血,降低头部血管的张力,减轻头痛的症状。
2. 止痛安神:吴茱萸具有镇痛和安神作用,能够缓解头痛引起的不适感,同时舒缓紧张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这对于厥阴头痛患者来说,可以明显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在中国的许多药学着作中,吴茱萸汤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
在中国的许多药学着作中,吴茱萸汤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些相关信息。
小麦各9克甘草人参桂心各3克大枣20枚生姜24克
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等分
【制法】上锉为末。
【功能主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摘录】《审视瑶函》卷三
【处方】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处方】黄芪40克,川芎40克,炙甘草60克,吴茱萸(汤泡)20克。
【功能主治】益气固胎。
主气血两虚。
【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8克,温酒调下。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八
看了上面的文章我们知道,吴茱萸汤结合了几种中药材的功效,将生活常识分享。
吴茱萸汤深度解析从一个案例说起某,男,30岁,已婚,门诊号493501960年4月1日就诊。
患者自1956年起,偶有不定时恶心呕吐,吐出未消化食物。
在1957年3月,转为每晨发作,先有腹胀感,继以喷射性呕吐,吐出黄色粘液,味酸,每次持续10~40分钟,吐后舒适轻快,饮食如常,无不适感。
大便稀薄,有脓血,(从1952年至今患阿米巴痢疾)工作劳累或脑力过度时,常有头晕感。
往有游走性关节疼痛史。
1942年曾发生过偶发性呕吐,后即自愈;1943年经胃肠造影,印象为“胃溃疡”,此后呕吐时发时止。
1956年发现血压过高,偶伴有头晕,曾服降血压药物如利血平,寿比南等后,血压基本转为正常。
1957年发生规律性呕吐后,先后曾用制酸剂、镇静剂、解痉剂、针灸、电睡眠、理疗,奴佛卡因肾囊封闭及静脉封闭,以及改变生活条件与作息睡眠时间等多种疗法;又曾服中药旋复代赭石汤、六君子汤、理中汤、左金丸、四神丸等加减,最多者达百余剂,有时稍轻快,中间曾有19日未曾呕吐,以后仍复发如前,继续治疗终未见效。
曾请外科会诊数次,均建议剖腹检查,未经同意而止。
入院后体检与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
经胃液分析:游离酸及总酸度均显著增高达145~150°,且成急升曲线。
胃肠造影:胃显示瀑布型,胃窦及十二指肠球向下,胃位置极高,大弯最低界在髂骨上七横指,大弯与小弯无任何颠倒现象,胃轮廓整齐,无特异发现。
诊断为瀑布状吐。
治疗经过:根据病史,起病已三年余,呕吐涎沫,面色呈红紫而稍晦,语声虽响亮而气似短促,脉沉弦细,按之稍弱。
…脉证合参,显属阴证、虚证无疑。
根据证状与《伤寒论》阴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颇相吻合… 予大剂加味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24克生姜30克大枣12个法半夏12克党参30克服一剂后呕吐即止,原方再服20余剂,追踪观察3月余,未见复发。
方药组成吴茱萸汤在《伤寒论》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三篇兼见,有温中补虚,和胃降逆之功,主治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的虚寒证,为后世温中散寒止呕止痛的基本方。
【每日一方】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出自汉·《伤寒论》组成吴茱萸一升,洗(9g) 人参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生姜六两,切(18g)方歌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是良方,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虚寒呕吐。
阳明胃痛,畏寒喜热,胃脘痞塞,食谷欲呕,吞酸嘈杂;或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方解此温中祛寒、补虚降逆之方。
临床使用以干呕,吐涎沫,烦躁,胸闷,头顶痛,手足厥冷,脉沉迟弦细为目标。
呕吐一症,病因种种,首辨寒热,应为至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王太仆云:“食入即出,是有火也。
”为因热呕吐之指导理论。
呈食后即吐,伴有口苦,口臭,舌红苔黄,便干尿赤,脉数等胃热症状。
本证呕吐则反之,为中焦虚寒,无阳以化,水饮内生,胃气上逆之证也。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多有呕吐清水、涎沫或前日食物,不馊不腐,或伴有脘痛,或呕吐下利并见,及食欲不振,倦怠神疲,眩晕头重,面色晦暗,目胞水肿,畏冷喜热,口鼻气冷,舌淡润,苔白滑,脉沉迟等症状。
虚寒呕吐之辨识,张景岳谓之“无食无火而忽为呕吐者;呕吐无常而时作时止者;食无所停而闻食则呕者;气无所逆而闻气则呕者;或身背或食饮微寒即呕者;或吞酸或嗳腐,时苦恶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宁者;或因病误治,妄用克伐寒凉,本无呕而致呕者;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中焦不化者”。
可临床参考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条)与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不同。
吴茱萸汤证病机为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故以呕吐为主,下利呈稀溏粪便,手足逆冷出现于烦躁之先。
而296条之四逆出现在吐利躁烦之后,吐利清水,或完谷不化,或滑脱不禁。
【经⽅研读】吴茱萸汤【经⽅研读】吴茱萸汤〔原⽂〕⾷⾕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辨证提要】 此条辨呕证的寒热。
⾷⾕欲呕,有阳明中寒与上焦⽓阻之异。
本条所论为阳明中寒证,其特点为胃脘隐痛,呕吐清稀痰涎,可⽤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呕;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加剧,是上焦病变所致,当随证选⽤其他⽅剂治疗。
(李克绍伤寒解惑论中认为得汤反剧是药已中病的缘故,同时认为这⾥上焦指的阳明上焦【对此观点有点困惑】)【疑难分析】 如何理解阳明中寒证?外感病证传⼊阳明有寒热之辨。
阳明病以燥热为主,但亦有中寒证。
阳明中寒证的主要证候之⼀是⾷⾕欲呕,呕吐物多为清稀痰涎⽆酸腐⽓,⾆淡苔⽩,脉缓弱等,乃阳明中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吴茱萸汤温胃散寒⽌呕。
【病机关键】 胃阳亏虚,浊阴上逆。
【诊断依据】 胃脘冷痛,呕吐清稀痰涎。
【鉴别诊断】 吴茱萸汤证与⽠蒂散证均有欲呕吐的症状。
⽠蒂散证是痰⾷壅堵在胃上脘,实邪阻滞,治疗⽤催吐法;吴茱萸汤证胃阳亏虚,浊阴上逆,属虚寒证,⽤温阳散寒法治疗。
如何根据呕吐辨胃热、胃寒?⼀般胃热呕吐,是⾷⼊即吐;胃寒呕吐,是朝⾷暮吐。
吴茱萸汤证出“⾷⾕欲呕”,不但说明病变在胃,⽽且表明是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所致。
其呕吐是⾷⼊以后才有欲吐不吐的感觉,这是因为胃中寒浊,得⾷物之后欲往上逆,是胃寒不化之故,故其属中寒呕吐。
【治疗要点】 温胃散寒,降逆⽌呕。
煎服法:上四味,以⽔七升,煮取⼆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服。
【⽅解】吴茱萸既可祛寒降逆,⼜能舒肝温胃。
虚寒之症以温为主,温中寓补,取⼈参以益⽓健脾,温中补虚,使本⽅成为温补之剂;⽣姜⾟温散寒,温胃降逆,与吴茱萸同⽤有相得益彰之妙;⼤枣⽢补,既可协助温中补虚,⼜能⽢缓调和诸药,共同组成可散可降,既温⼜补之剂。
【运⽤思路】 吴茱萸汤在论中出现3次,皆以胃⽓虚寒,浊阴上逆为其基本病机。
其主证为呕逆,或兼见头痛,或兼见下利,⼿⾜厥冷,烦躁欲死。
9、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阳虚的病症。
它由君臣佐使药物组成,药性归经药味各异,相互配伍形成了独特的功能作用,能够有效地调节肝阳虚引起的病变。
在吴茱萸汤方剂中,黄芩作为君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炎症反应,并且对于肝胆湿热、黄疸等病症有着显著的疗效。
作为主药的吴茱萸,具有温阳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
它能够温养肝阳,增强肝脏的功能,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肝阳虚引起的头晕、眩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当中的佐药生姜,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作用。
它能够辅助吴茱萸,增强方剂的温阳作用,同时还能够促进消化功能,缓解胃寒引起的不适感。
配伍中的使药甘草,具有调和各药的作用,可以增加方剂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够缓解吴茱萸的苦味,提高服用的舒适度。
吴茱萸汤方剂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整肝阳虚引起的病变上。
肝阳虚是指肝脏阳气不足,气血运行受阻,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吴茱萸汤方剂能够温养肝阳,调节肝气运行,改善肝脏的功能,从而缓解头晕、眩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此外,吴茱萸汤方剂还能够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肝胆湿热、黄疸等病症。
在八纲辩证方面,吴茱萸汤方剂适用于肝阳虚引起的头晕眩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根据六经辩证医理,吴茱萸汤方剂属于温阳药物,适用于肝经寒湿病变引起的病症。
它能够温养肝阳,调节气血运行,从而缓解肝经寒湿所致的头晕、眩晕等症状。
在中药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非常重要。
君药具有主导作用,能够发挥方剂的主要功效;臣药则具有辅助作用,能够增强君药的功效;佐药则能够调和各药之间的关系,提高方剂的疗效。
吴茱萸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物相互配伍,协同作用,形成了独特的药效,能够有效地调节肝阳虚引起的病变。
综上所述,吴茱萸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物在治疗肝阳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配伍组合能够发挥各自的药性,共同调节肝阳虚引起的病变,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吴茱萸汤治疗顽固性头痛
吴红铃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1990(0)4
【摘要】吴茱萸汤具有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功。
笔者用以治疗顽固性头痛属厥阴肝寒者效果颇佳。
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女32例,男18例。
发病年龄10~50岁。
病程:2~25年。
全部病例均由脑电图或头颅 X 线摄片或 CT 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
其中属神经功能性头痛者10例,血管性头痛者15例,神经血管性头痛者10例,外伤后头痛者8例,高血压头痛者7例。
本组头痛一般均较剧烈,严重时头痛如锥刺或呈刀割样,多伴恶心、呕吐、泛吐涎沫或胃内容物,且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出汗、溲清长,舌质暗淡、
【总页数】2页(P17-18)
【关键词】顽固性头痛;吴茱萸汤;神经血管性头痛;头痛者;肝寒;外伤后头痛;吴茱英;畏寒肢冷;厥阴;刀割样
【作者】吴红铃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城区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黄秀深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咳嗽兼咳而欲呕一例 [J], 张凯文;黄秀深;陈芳
2.吴茱萸汤为主治疗脑中风顽固性呕吐14例 [J], 曹汉彬
3.附子理中汤合吴茱萸汤治疗重型肝炎顽固性呕吐6例 [J], 曾红钢
4.吴茱萸汤治疗更年期顽固性呕吐临床体会 [J], 王保定;汪慧珠
5.吴茱萸汤加减联合低频脉冲电仪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临床研究 [J], 罗英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茱萸功效与作用吴茱萸,学名Evodia rutaecarpa,又名山柚子、大椒、山椒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的功效与作用丰富多样,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下面将介绍吴茱萸的产地、性味、功效以及主要的应用范围。
1. 产地与性味:吴茱萸主要产于中国的长江以南各地,如四川、湖南、广西等地。
它是一种小乔木或灌木,树皮紫红色,叶片椭圆形,花黄绿色,果实红色。
吴茱萸的果实为中药部位,味辛、微温。
2. 功效与作用:吴茱萸具有很多的药用价值,其主要功效与作用如下:2.1 暖胃止呕:吴茱萸能够刺激胃黏膜,促进胃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从而改善消化不良、胃胀、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2.2 舒肝理气:吴茱萸具有调理肝气、消除郁闷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肝胆不调引起的胸闷、烦躁、头晕等症状。
2.3 祛寒散瘀:吴茱萸能够温阳祛寒、活血化瘀,可用于治疗寒湿痹痛、瘀血痛经等症状。
2.4 驱虫杀菌:吴茱萸具有驱虫杀菌的作用,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等。
2.5 抗菌抗病毒:吴茱萸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可用于防治感冒、咳嗽、喉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
2.6 改善循环:吴茱萸能够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对高血压、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 主要应用范围:基于吴茱萸的多种功效与作用,它在中医药领域被广泛应用于以下方面:3.1 胃肠道疾病:吴茱萸能够改善胃肠功能、缓解胃肠痉挛,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胀、呕吐等症状。
3.2 肝胆疾病:吴茱萸具有调理肝胆、舒缓肝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肝胆不调引起的胸闷、脉络瘤等疾病。
3.3 风湿骨痛:吴茱萸能够温阳祛寒、活血化瘀,适用于治疗风湿病、痛风等疾病。
3.4 腹泻止血:吴茱萸具有收敛作用,可用于治疗腹泻、咯血、吐血等症状。
3.5 咳嗽痰多:吴茱萸能够祛痰止咳、清热利喉,适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等疾病。
3.6 虫秧病:吴茱萸具有驱虫杀菌的作用,用于预防和治疗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等。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吴茱萸别称吴萸、茶辣、漆辣子等,为芸香科吴茱萸属小乔木或灌木,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的功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吧!吴茱萸的药用功效【性味】味辛、苦,性热。
【归经】肝、脾、胃、肾经。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主治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1、降压作用:吴茱萸蒸溜液、煎剂和冲剂过滤后,分别给正常兔、正常犬和实验性肾性高血压犬进行静脉注射,剂量为2~4克生药/每犬,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而且持续时间长,一般长达3小时以上,煎剂给犬灌胃降压幅度较静脉注射小。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吴茱萸中所含的吴茱萸苦素为苦味质,有苦味健胃作用,其所含的挥发油又具有芳香健胃作用。
吴茱萸的甲醇提取物,有抗大鼠水浸应激性溃疡的作用,水煎剂还具有抗盐酸性胃溃疡和消炎痛加乙醇性胃溃疡作用,对水浸应激性和结扎幽门性溃疡有抑制形成的倾向。
3、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吴茱萸中的拟交感成分对羟福林有松弛离体子宫作用,除去拟交感成分的残存液则兴奋大鼠子宫并可对抗对羟福林的松弛作用,其兴奋子宫的成分为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芸香胺。
4、镇痛作用:吴茱萸镇痛成分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及吴茱萸内酯。
静脉注射吴茱萸的10%的乙醇提取物,可使家兔体温升高,也可提高电刺激兔齿髓引起的口边肌群挛缩的阈值,其作用强度与氨基比林相当。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吴茱萸醇-水提取物0.03~0。
24克/k 克给麻醉猫静注产生依赖性升压效应和提高膈膜的收缩力,但四乙胺不能拮抗,给清醒大鼠腹腔注射亦引起升压。
两侧肾切除、酚妥拉明或心得安都显著降低其升压作用。
6、抗菌作用:吴茱萸煎剂(100%)对霍乱弧菌有较强抑制效力(琼脂挖沟平板法),10%的水浸剂在试管内对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1:3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11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吴茱萸汤与吴茱萸吴茱萸汤与吴茱萸吴茱萸汤证特点:Ø 「吃了饭才吐」Ø 作用于中焦、下焦Ø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二四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三0 九、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三七八、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Ø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Ø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
很多「吐」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
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
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它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
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求。
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最大概的部分:吴茱萸,基本上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
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
(阴性的子宫发炎)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
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
悦读头痛克星,⼀定是这味芳⾹中药头痛想必很多⼈的经历过,⽽且有些⼈的头痛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治愈,变成了影响⼼情和⽣活的⽼⽑病。
在中药⾥,有⼀味药是顽固性头痛的克星,⽽且不仅对于头痛,它在治疗寒性疾病⽅⾯的效⼒也很强。
今天⼩编就带跟随宋永刚⽼师⼀起解读下这味头痛克星——吴茱萸。
吴茱萸⾸载于《本经》,其⽈:“主温中,下⽓,⽌痛,咳逆寒热,除湿⾎痹,逐风邪,开腠理。
”其为芸⾹科植物吴茱萸、⽯虎或疏⽑吴茱萸的⼲燥近成熟果实,以果实饱满、⾝⼲、⾹⽓浓郁者为佳。
吴茱萸⽣⽤有⼩毒,故多制⽤,吴茱萸⽤⽢草⽔浸泡后,经炒制晒⼲,能降低毒性,缓和燥性,药房中多为制吴茱萸吴茱萸⾟苦性热,有⼩毒,归肝、脾、胃经。
它具有散寒⽌痛、降逆⽌呕、燥湿⽌泻之功。
主要⽤于:①寒凝疼痛,如顽固性头痛,配伍⼈参、⽣姜等,如吴茱萸汤;下焦虚寒、瘀⾎阻滞之痛经,配伍桂枝、当归等,如温经汤。
②胃寒呕吐,配伍⽣姜、⼈参等,如吴茱萸汤;配伍黄连⽽成左⾦丸可以治疗肝郁化⽕之胃热呕吐。
③脾肾阳虚之五更泻,配伍补⾻脂、五味⼦等,如四神丸。
1.扩张头部⾎管,改善⾎液循环,治疗顽固性头痛《本经》记载吴茱萸能“⽌痛”,但⽤于哪个部位的疼痛,《本经》却没有提。
《伤寒论》第378条之吴茱萸汤主治“⼲呕,吐涎沫,头痛者”,才明确吴茱萸的作⽤部位。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中载吴茱萸治“厥阴痰涎头痛”,与《伤寒论》的主治⼀致。
临床所见,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时,往往伴有恶⼼、呕吐或吐涎沫,这就是《伤寒论》所提到的“⼲呕,吐涎沫,头痛者”。
这种头痛⼤多属于顽固性偏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
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般持续4~72⼩时,可伴有恶⼼、呕吐,光、声刺激或⽇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这种头痛不是⼀般药物所能缓解或治疗的,必须重⽤吴茱萸⼀升(相当于50g)以达镇痛之功。
那么,吴茱萸的作⽤机理是什么呢?药理研究发现,吴茱萸所含的吴茱萸碱等⽣物碱,具有强烈的⽌痛作⽤,⽽且能够扩张头部的⾎管,缓解偏头痛所引起的局部肌⾁痉挛。
吴茱萸汤临床新用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功效降泄浊阴,温中补虚。
方药组成吴茱萸1升,人参3两,生姜6两,大枣12枚。
服法与禁忌上4味,以水5升,煮取3升,温服7合,日3服。
经方新用●吴茱萸汤配半夏15g,枳实15g,赭石12g,杷叶20g,陈皮15g,用治神经性呕吐。
●吴茱萸汤加川芎12g,制南星9g,细辛5g,钩藤30g,治疗神经性头痛。
●吴茱萸汤配艾叶10g,元胡15g,当归15g,川芎12g,肉桂10g,用治妇人宫寒痛经或不孕。
●吴茱萸汤加半夏15g,砂仁12g,茯苓30g,厚朴15g,陈皮15g,治疗胃寒呕逆脘满。
医案举例例1患者,女,29岁。
经常头痛,平时小痛,经时剧痛,痛重则呕吐、目眩,面白心烦,出冷汗,痛部以两颞及巅顶为著,睡眠欠安,肢冷畏寒,舌淡苔白,脉象沉弦。
辨证:厥阴头痛,肝胃气逆。
治法:温肝暖胃,降浊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加味。
组成:吴茱萸12g,人参6g,生姜30g,大枣6枚,川芎12g,钩藤30g,制南星9g,细辛4g,藁本20g。
1剂/日,水煎分早晚2次服。
复诊:服药3剂,头痛大减,呕逆小有发作,手不凉,面不白,心情烦闷得解,上方继服3剂,诸症消失。
例2患者,女,25岁。
经行腹痛,痛剧则呕逆,冷汗出,小腹有拘急痛感,大便溏,2次/日,肢端欠温,经行不畅,量少色黯有块,周期延后。
舌淡黯白滑苔,脉弦紧。
辨证:肝寒气逆,寒凝胞脉。
治法:温肝降逆,活血调经。
方药:吴茱萸汤加味。
组成:吴茱萸15g,人参10g,生姜30g,大枣8枚,川楝子20g,元胡15g,橘核30g,荔核20g,乌药12g,当归15g,川芎15g,肉桂10g。
1剂/日,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复诊:药服3剂,痛经大减,呕吐止,手足转温,心情舒展,月经量多畅行,脉转虚缓,继服上方3剂愈。
中医中药:吴茱萸汤治头痛头晕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陈宝贵老师在临证中不仅应用吴茱萸汤治疗头痛、
呕吐、胃痛等,还治疗眩晕、寒疝诸症。具体临证需灵活加减。如恶寒甚者加制
附子,呕吐甚者加丁香、半夏,腹胀者加白豆蔻,吞酸者加海螵蛸,气虚甚者改
党参为人参,血虚者加当归。举案如下:
病案1
张某,男,65岁,2008年6月初诊。患者诉头痛10余年,每遇天气变化或
受凉后头痛加重,以右侧头痛为著,疼时有跳动感,头部怕凉。现时值夏季,患
者仍头戴厚帽子,患者口淡,食纳差,小便清长,大便溏硬不调。曾多次查CT
均无异常表现,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此次头痛系10余天前受风后引起,迭经
他医诊治而不缓解,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查看前医处方多为川芎茶调散、小
柴胡汤、九味羌活胜湿汤等。患者现头痛,怕风,以右侧头痛为著,疼时有跳动
感,头部怕凉,疼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陈宝贵老师辨为厥阴头痛,此乃阴寒之邪上犯清阳所致,治以温中散寒,化
饮止呕,方选吴茱萸汤加减。
处方:吴茱萸10克,细辛3克,白芷10克,党参20克,生姜30克,升麻
5克,柴胡5克,大枣3枚。3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患者头痛恶风明显减轻,效不更方,予原方7剂,患者头痛痊愈,追访
一年,患者头痛未再作。
按 《伤寒论》第三七八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临
证时吴茱萸汤以呕吐涎沫,舌质不红,苔白滑,脉迟为辨证要点。方中吴茱萸中
温脾胃,下暖肝肾,且具下气降逆作用;生姜入肺脾胃之经,能生能降,能散能
温,可开脾胃凝滞之寒邪,能安阳明上逆之浊阴,又为呕家之圣药,助吴茱萸散
寒降逆止呕,党参补中益气。此患者头痛重时恶心呕吐,符合吴茱萸汤的主症,
患者头痛恶风,怕凉,显系上焦阳气不足,今加入升麻柴胡以使阳气上行头部,
白芷、细辛增散寒祛风之力。药少力专,收效较好。
病案2
汪某,女,46岁,患者反复头晕约十余年,每遇劳累或失眠则头晕发作,
伴耳鸣,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或痰涎,每次发作约需治疗半月,甚至缠
绵两月不等。此次患者于半月前劳累后出现头晕,经中西医治疗收效不佳,查头
颅CT未见异常,经西医诊断为梅尼埃病。患者表情淡漠,面色苍黄,闭目静卧,
头晕目眩,睁眼则头晕加重,动则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痰涎,舌淡暗苔薄
白水滑,脉沉细弱。
此为中焦亏虚,聚湿成痰饮,痰饮上犯,则呕吐频作,治宜温药和之。方选
吴茱萸汤加减。
处方:吴茱萸10克,半夏12克,陈皮10克,党参20克,生姜30克,茯
苓30克,炒白术10克。5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呕吐眩晕均明显减轻,再
进7剂,眩晕、呕吐、耳鸣均消失,后以健脾温中方药调理而愈。
按 此患者中焦阳气不足,聚湿生痰成饮,浊阴上犯则呕吐痰涎,上蒙清窍
则头晕耳鸣,上凌于心则心悸不安。治以吴茱萸暖肝降逆下气,大剂量生姜温散
水饮,降逆止呕,茯苓淡渗利湿,半夏燥湿止呕,陈皮理气燥湿,炒白术、党参
健脾以杜生痰饮之源,诸药共奏温中散饮、健脾止呕止晕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