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史
- 格式:docx
- 大小:14.48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少数民族资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包括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不仅为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添彩,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中国各个地区,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等。
这些地区以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孕育了不同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
以下是一些中国少数民族的资料介绍。
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人民以勤劳智慧和勇敢顽强的精神享有盛誉。
壮族的传统节日包括壮年节、火把节、龙舟节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藏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等地区。
藏族人民信奉藏传佛教,以寺庙和拉萨布达拉宫等建筑物为代表,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藏族人民也以唐卡画、雪山舞等传统艺术形式而闻名。
维吾尔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的语言和文化与中亚地区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维吾尔族的音乐和舞蹈表演,如乌鲁木齐大巴扎和《六市秧歌》等,将维吾尔族的独特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哈萨克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哈萨克族人民以驯化马匹和牧羊为生,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擅长骑术的民族之一。
他们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形式独特,例如马头琴和草原舞等。
壮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只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几个例子。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他们的传统服饰、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都反映了他们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方式。
通过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和谐。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推动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的建设。
中国的少数民族及其历史文化特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是构成中国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按照统计,全国共有56个少数民族,占据着国土面积的22%,总人口超过1亿,其中蒙古族、藏族、壮族、满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等15个少数民族人口均超过100万。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拥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别对中国少数民族及其历史文化特征进行阐述。
一、民族的渊源与历史文化特征少数民族是我国人民大家庭的一份子,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由于历史的漫长和灿烂,已经成为亚洲文化之一的瑰宝,而其它的少数民族,则也同样拥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
例如蒙古族,蒙古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匈奴族,一直族群的遷徙生活经历了不少战争和风霜雪雨的洗礼,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却在这历经千年的岁月中得以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蒙古族善于乘马奔驰,热爱马球等传统手艺,在特有的蒙古文化中,有曼达拉传统绘画、兴安木偶艺术、口琴等,这些二十一世纪国际上颇受欢迎的蒙古族艺术形式,在地球长河上熠熠生辉。
二、文化遗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代表了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承载着民族心灵的记忆和厚重的历史,其传承与保护,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以休闲娱乐为例,户外、乡村和传统体育运动是中国落后的划时代领域。
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竞技和休闲活动,如民间跳霓子、马球赛、滑竿子、话大板子等,不仅是他们出现问题的日常休闲活动,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活动。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民间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同时这些活动在保持自身独特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与现代化互动融合,为民间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和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文化生态。
三、文化旅游及其对民族文化保护的作用文化旅游带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民族史
中国民族史是研究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的学科。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有着复杂而丰富的交流、融合和独特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族史研究致力于了解和探究不同民族的起源、演变、文化传承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中国民族史的一些重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1.民族起源与迁徙:研究不同民族的起源和迁徙历程,探索
各民族的发展脉络和文化根源。
例如,中华民族、汉族、
少数民族等的起源和发展。
2.文化传统与民族特色:研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语言、风
俗习惯等,揭示各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如蒙古族的牧民
文化、藏族的宗教信仰等。
3.民族关系与交流:研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互动,
探讨各民族间的关系和互动形式,如汉藏关系、汉满关系
等。
4.民族政策与发展:研究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探索各民族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5.民族历史事件与人物:追溯和研究各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
件和人物,如辽金时期的女真族、明朝的满洲族等。
中国民族史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的历程,促进不同民族的交流、合作和和谐共处。
该学
科涉及广泛,需要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可以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发展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56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约8%。
这些民族分布在中国不同的地理区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
在中国的长期历史中,少数民族不仅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和挑战。
如今,在中国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的发展也获得了不小的进展,然而,各种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仍然存在。
本文将从历史传统和现代发展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少数民族的现状和前景。
历史传统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这其中自然包含了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印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民族逐渐与汉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个少数民族的政权,如辽、金、元等。
这些民族在历史上的崛起曾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大量汉族文化的精华。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许多是少数民族的杰作。
其中著名的例子有蒙古族的“格萨尔王传说”,藏族的“吐穷”的传说等。
这些传说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带有丰富的哲理和道德意义。
此外,在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中,少数民族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云南的苗族织锦,四川的彝族蜡染,内蒙古的蒙古包等等,都表现出了少数民族对于中国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使得少数民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
现代发展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的地位和角色也逐渐发生变化。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各个少数民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这些政策和措施旨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福利。
例如,在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不仅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还大力建设水电站、公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
在教育领域,少数民族的教育也受到了更高的重视。
许多地方在建设少数民族特色学校,或者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辅导。
56个民族的知识内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不同民族之间拥有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
以下是对几个民族的简要介绍: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占据了国家人口的绝大部分。
汉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
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主要传承者。
壮族是中国第一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秉持着“山是根、水是血”的传统观念,崇尚自然,热爱美丽的山水风景。
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
藏族人民信仰藏传
佛教,拥有独特的宗教文化和传统艺术,如唐卡画、藏式建筑等。
维吾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以传统的维吾尔古乐器(鼓、琴、打击乐器等)和歌舞等艺术形式闻名。
苗族是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苗族人民善于农耕
和手工艺制作,他们的服饰和饮食文化独具特色。
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朝鲜族
人民保留了许多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还有独特的服饰、音乐和舞蹈。
这仅仅是对56个民族中的几个进行的简要介绍。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历史、
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了解这些民族,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推动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发展。
一、中国民族史的分期把中国各民族的历史作为专史进行研究和论述,早在2000年前司马迁的《史记》已经有了精辟的著述,它们的特点是,把主要民族一个一个地单独地写出来,而没有把所有民族从总的方面去概括和论述,由于他们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从民族总体的大角度来看,它们的视角比较狭窄,缺少对民族发展受当时社会和国家总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的论述,缺少对民族的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状况的论述,缺少对民族之间相互关系对备民族发展所产生重大作用的论述,就是说,缺少从宏观上把握住所有民族的总体的论述。
对民族从宏观的角度作大视角的总体研究,是近代才开始的。
最为著名的有梁启超、王桐龄、林惠祥等先生。
梁启超先生的两篇鸿文《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和《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是他研究中国民族史的代表作。
其主要缺陷是,以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同化”为中心为立论的基础。
这当然是历史的局限所致。
王桐龄先生的《中国民族史》对民族间的通婚、各民族王朝王室和高官显贵的民族出身、民族之间互相更名、改姓等问题研究得比较深入,资料十分丰富,极有价值。
他对中国民族史的分期的主要论点是,共分8期。
王先生这种观点,仍然是以汉族为中心,以汉族同化其它民族为民族史分期的标准,是不言而喻的。
林惠祥先生的《中国民族史》,观点鲜明、资料丰富,很有见解。
他的“分期标准”是,以华夏系为主干,依次加入其它诸系,逐渐扩大主干的内容,他是以华夏族同化少数民族的结果划分阶段来分期的。
这些前辈,对于中国民族史的研究,有很多开创性的见解,很多好的方法,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贵遗产和发人深思的启迪。
但是,由于历史的、时代的局限,他们未能摆脱开以汉族同化其它民族作为标准和王朝体系的束缚。
我们研究中国民族史,是在宏观上从民族的角度、以民族为基本单元来进行的。
既包含汉族,又包含众多的少数民族,汉族是中国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民族,它的生产力水平最高,政治、经济、文化都比少数民族先进,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居于统治民族的地位,它的发展、兴衰,它的方针、措施,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兴衰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时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56个民族邮票介绍(转载)1、蒙古族介绍现有人口4806849人。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被誉为“草原骄子”。
2、回族介绍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
回族是回***族的简称3、藏族介绍有人口4593330人,主要分布在***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4、维吾尔族介绍""维吾尔""是民族自称。
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主要分布在贵州(约占苗族总人口的50%)、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
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人口有6572173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省,其余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内地一些城市。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现有人口9821180人。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11、侗族介绍现有人口2514014,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
12、瑶族介绍现有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
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呼13、白族介绍有人口1594827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14、土家族介绍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5、哈尼族介绍现有人口1253952人。
民族团结进步书籍阅读
很多书籍都可以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
以下是一些推荐:
1. 《中国少数民族史》
该书作者汇集了大量历史资料,讲述了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及其在中华大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少数民族问题与民族团结》
该书详述了少数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探讨了如何促进民族团结。
3. 《大国崛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释义》
该书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崛起及其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4. 《新疆:民族统一、发展和繁荣》
该书介绍了新疆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重点阐述了民族团结对新疆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
5. 《我们是一家人:民族团结与中国道路的探求》
该书揭示了中国长期坚持的民族团结政策,介绍了藏族和维吾尔族的文化和传统,以及他们与汉族的融合。
以上是一些关键的书籍参考,以了解中华民族团结和进步的历史和现状。
认识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藏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而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中,藏族文化无疑是最为著名和独特的代表之一。
今天,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一起来探索藏族文化的瑰宝吧!一、藏族悠久的历史和地理背景藏族是中国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西藏和云南等地。
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之一,藏族人口众多,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藏族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古老的吐蕃王朝是藏族的传承和象征。
此后,藏族人民在高山之间建立了一个独特的社会制度,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
二、藏族文化的宗教信仰与建筑艺术藏族文化的核心是宗教信仰,其中最重要的是藏传佛教。
佛教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深深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藏族地区,可以看到许多壮丽的佛教寺庙,比如著名的布达拉宫和扎什伦布寺。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藏族建筑艺术的杰作,充分展示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技巧。
三、藏族传统服饰和艺术手工藏族的传统服饰是他们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性通常穿着蓝色的长袍,而女性则以五彩缤纷的长袍和珠宝为特色。
这些传统服饰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
此外,藏族人民还以其精湛的手工艺闻名,比如藏毯、唐卡和铜器等。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藏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四、藏族传统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在藏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藏族音乐以其深情、悠扬的曲调和特殊的音色而闻名于世。
传统的藏族舞蹈则充满力量和激情,展示了藏族人民对自然和神圣的崇敬。
藏族音乐和舞蹈一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在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庆祝和社交活动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每年的藏历新年等传统节日,都会有丰富多彩的音乐和舞蹈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五、藏族的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藏族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
少数民族基诺族的历史介绍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
下面是。
历史介绍有关基诺族汉文献记载史于清代。
据考,因基诺山盛产普洱茶,明未清初有汉族商人进入,推广种茶制茶技术,对基诺族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在基诺山司土寨设攸乐同知,筑砖城,带“马步兵丁五百名”驻守。
但六年之后,因瘴气厉害而裁撤,委任基诺族头目为攸乐土目,管理基诺山区。
在清代以前,傣族土司对基诺山已实施统治,传说傣族召片领曾拜认过司土寨的基诺族长老为干爹,还娶过一个基诺族美女为妻,并生一子,后来此子当了召片领。
傣族土司在基诺族村寨任命了叭、鮓、先级基层头人,而且还以前、后半山为单位,任命两个金伞大叭,各赐以金伞一把,鋩锣一对,锁链一条。
每年这两个大叭都要在金伞的张盖下,在手持铁链、大刀和鸣锣开道的随从簇拥下,巡游各基诺族村落,以宣扬傣族召片领的统治权威。
民国时期,地方政府在基诺山委任保甲长,保甲长与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诺头人相结合,主要职责是为地方政府催缴贡赋。
1941年11月至1943年4月,基诺族在操腰的领导下,联合瑶、哈尼、布朗、汉等民族进行反抗,最终迫使云南省地方政府把车里撤职查办,3年内未在基诺山征税。
在1949年以前,基诺族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阶段渡阶段,由父系氏族制取代母系氏族制,大约也只有300余年历史,现在日常生活中母系氏族公社的遗俗还相当多。
如在隆重的“上新房”仪式中,第一个手持火把登楼点燃火塘的是氏族内最年长的女性;在成语和古老的祭词中有“母亲是家长”的古训;只有母亲才有权为生病的子女杀鸡“招魂”;村社长老虽已是男性,但至今人们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称号“左米尤卡”,即村寨的老奶奶。
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大约有300余年的历史。
个别村寨在20世纪40年代尚有百余人共居的大竹楼,这个父系大家庭公社虽然共居一处,但分居各房间的小家庭却又是个体经济,单独生产和消费,呈现了父系大家庭公社末期的过渡状态。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历史学与民族学专业基础理论,
能从事历史学专业研究与教学、在相关行政事业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
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热爱中华各民族,热爱中华文化,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
有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居住地区的社会
发展、稳定、繁荣做出贡献。
2、培养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掌握历史学与民族学坚实
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具有从事中
国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教学以及在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专门业务工作的
能力,适合在高校、文博、相关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工作;具有创造意
识和创新、创业精神。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和翻译专业原着。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西北边疆民族史研究,导师:李伟、闵文义、陈旭、杨蕤等。本
方向以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社会变迁、与中央王
朝的关系、区域民族关系等为研究重点。
2、伊斯兰文化与回族社会变迁研究,导师:丁明俊、丁万录等。本
方向以回族研究为重点,包括回族伊斯兰文化、回族历史、回族经济、回
族世俗文化、回族教育、回族社会变迁等内容。
三、学制和学分
北方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要求在三年之内
完成学业,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由本人及导师向文史学院
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并经过研究生处报学校审批,报告得到批准后,
可以延长学习期限半年至1年。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
自(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依据《北方民族大学关于制定和实施硕
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具体规定》,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至少35学分
才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
四、课程设置
1、课程构成
研究生课程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类。学位课程包括公共课、专
业共同基础课、研究方向课;非学位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跨学科专业或以
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的补修课程。专业共同基础课在一级学科层面上设
置,以夯实研究生的学科基础;研究方向课体现专业差异,增加研究生专
门知识;选修课程拓宽研究生知识面。
2、课程学时和学分
(1)公共课(11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文),54学时,3学分;
研究生外语,144学时,6学分。
(2)专业共同基础课(6学分):
中国史通论(上),54学时,3学分;
中国史通论(下),54学时,3学分。
(3)研究方向课(9学分):
西北边疆民族史研究方向:
中国少数民族史,54学时,3学分;
北方少数民族史史料学,54学时,3学分;
民族史学的理论与方法,54学时,3学分。
伊斯兰文化与回族社会变迁研究方向:
中国回族史,54学时,3学分;
民族学概论,54学时,3学分;
伊斯兰教史,54学时,3学分。
(4)选修课(选修4门,8学分):
国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36学时,2学分;
西北历史地理,36学时,2学分;
回族社区研究,36学时,2学分;
元明清史专题,36学时,2学分;
中外关系史,36学时,2学分;
社会调查方法,36学时,2学分;
西夏学研究,36学时,2学分;
民族社会学,36学时,2学分;
历史人类学,36学时,2学分;
中国少数民族文献概要,36学时,2学分;
藏族史(或藏传佛教史),36学时,2学分;
维吾尔族史,36学时,2学分;
蒙古族史,36学时,2学分;
西方汉学研究与文献导读(英汉对照),36学时,2学分;
3、教学大纲
所有学位课程必须有教学大纲,公共课教学大纲必须按开课要求,经
文史学院历史系审查,报研究生处备案。专业课(含专业共同基础课、研
究方向课、专业选修课)教学大纲须经专业导师组审查,报学院和研究生
处备案。没有教学大纲或教学大纲不合要求的课程,不能列入课程教学计
划。
4、课程考核方式
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点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按百
分制标准,学位课程及格标准为70分以上(含70分),非学位课程及格
标准为60分以上(含60分)。对于学位课程,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修;
非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不及格者可以重修或改修其它选修课程。
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在二年级下学期中期由考核小组主持进行一次
包括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在内的全面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阶
段学习。
五、教学实践环节
本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和参加学术活动等。
教学实践,要求学生为导师或导师组教师所任一门相关课程担任全程助
教,并主讲至少6课时,计2学分;
社会调查,学生参与导师、导师组成员的科研项目或为完成学位论文
而进行的有计划、有学术目的专项课题田野调查,总计调研时间在10天
以上或完成一万字的调研报告,计2学分;
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组织和参与学术讨论、作小型学术报告等,
须至少参加6次,计2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
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点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由导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导
师应对选题有较高的学术把握,以便于指导。
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依学校研究生处格式填写,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前
半段(每年3-5月)由导师组与文史学院联合组织进行开题报告答辩工作,
未通过者须在两个月内再次进行答辩。
学生论文撰写过程由导师负责指导和检查。学位论文在答辩前一个月
应装订成册并送交文史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以便及时转送专家评阅。
论文评阅人由两位专家组成,校外一人,校内一人;具体评阅人由导师组
商定,须选副教授以上有造诣的专家。
学位论文答辩在学生三年级第二学期(4-5月)进行。答辩组专家由
导师组研究确定,一般由5-7人组成,至少须有一位外校专家;答辩组主
席由导师组商定,负责答辩程序顺利进行;答辩过程中,评阅专家为主提
问及质疑人,亦为点评人;为确保公正,答辩过程中指导教师无补充、解
释、投票权;答辩通过与否应在全场答辩结束后,由主席公布。答辩未通
过者,由导师组商定后续措施,并报文史学院与研究生处决定。
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点学生在提交硕士学位论文的同时,必须提交一
篇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原件。否则,不予受理答辩申请。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点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共同培
养的方式。采用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指导与硕士
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多数课程采用讲授与课堂讨
论相结合方式进行,学生应认真阅读导师组和导师指定的书目,按时完成
读书报告、学术评论、学年论文等作业。在此基础上,应努力扩大阅读范
围,建构良好的专业基础。学生应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在研究
实践中提高从事专业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保质保量完成学位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 方式 开课 教师 备注
考试 考
查
学 位 课 公
共
课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144 6 1-2 √
必修
11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36 2 1 √
程 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
选读
54 3 2 √
专业共同 基础课 中国史通论(上) 54 3 1 √
必修
6学分
中国史通论(下) 54 3 2 √
研究
方向课
中国少数民族史 54 3 1 √
必修
9-12学
分
北方少数民族史史料
学
54 3 2 √
民族史学的理论与方
法
54 3 2 √
中国回族史 54 3 2 √
民族学概论 54 3 1 √
伊斯兰教史 54 3 2 √
非
学
位
课
程
专业 选修课 国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36 2 3 √ 选修 3-4门
6-8学分 西夏学研究 36 2 3 √ 社会调查方法 36 2 3 √ 回族社区研究 36 2 3 √
西北历史地理 36 2 3 √
民族社会学 36 2 4 √
历史人类学 36 2 3 √
中外关系史 36 2 4 √
元明清史专题 36 2 4 √
中国少数民族史文献
概要
36 2 4 √
西方汉学研究与文献
导读(英汉对照)
36 2 4 √
藏族史 36 2 4 √
维吾尔族史 36 2 4 √
蒙古族史 36 2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