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13
勃拉姆斯《四首严肃的歌》风格特征解析作者:姜海龙来源:《艺术教育》2014年第01期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ms,1833—1897年),德国著名作曲家,常被音乐学家视为“最后一个古典主义者”,艺术歌曲在勃拉姆斯40多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首严肃的歌》完成于1896年5月7日,是勃拉姆斯的第二部声乐套曲,也是他晚年最重要的独唱声乐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宗教精神。
该套曲歌词分别讲述了在死亡面前人兽平等,人世间的疾苦,向往、赞美死亡,到最后重新燃起对未来的希望。
套曲均为通体歌,总体布局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作者通过对歌词的挖掘和精炼,用逻辑性的思维和合理的方式协调了歌词与音乐发展之间的矛盾,突破了歌词对音乐发展的限制。
透过音乐,人们看到了这位大师深沉虔诚、至情至性的内心世界。
一、旋律语言套曲中,大量阴郁小调色彩的下行旋律音调和分解和弦式的旋律进行是歌曲旋律最显著的特点,奠定了这部套曲深沉抑郁的情感基调,偶尔出现的大跳音程主要用于乐句的划分和情绪转换需要。
勃拉姆斯很重视语气本身的音乐性,旋律的走向变化都是根据歌词的音节语气而定,形成了其独特的音调特点。
例如,在开篇的第一首歌曲中,第一段声乐旋律的前五小节,都建立在f小调主和弦上,并插入级进式经过音对调式音进行环绕。
这种处理手法不但巩固了f小调的调式调性,并且表达出克制、沉思的内心情感世界。
这五小节的声乐旋律作为这首歌的核心音调贯穿歌曲的始终,形成情感和结构上的内在统一,其晦暗的小调色彩仿佛死亡临近时的胁迫,感叹生命之有限。
同音反复的运用也是《四首严肃的歌》旋律中的突出特点。
由于这四首歌的歌词均选自《圣经》,根据《圣经》诗文口语的吟诵性和庄严肃穆的宗教情感需要,勃拉姆斯在歌唱旋律中多处运用的同音反复,对于唱词情绪的保持和唱句叙述发展的逻辑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整体上说,勃拉姆斯对《四首严肃的歌》在旋律上的把握,意在对歌曲宗教精神层面的表达,与歌词水乳交融地诠释出作者深刻的哲思。
浅析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摇篮曲》《摇篮曲》是音乐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被无数歌唱家和音乐家演绎,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而在艺术歌曲中,《摇篮曲》也是备受喜爱的一首。
今天我们将针对舒伯特与勃拉姆斯两位伟大的音乐家的版本,进行浅析。
我们来看看舒伯特的《摇篮曲》。
舒伯特的《摇篮曲》,原名为《Wiegenlied》,是在1816年,即舒伯特26岁时所创作的。
舒伯特的《摇篮曲》以其简洁的旋律、温柔悠扬的音乐风格,成为了儿童音乐中的标志性作品。
舒伯特在这首歌曲中用轻柔、温馨的旋律,让人们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和宁静。
这首歌曲被认为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表达了舒伯特对于爱与家庭的渴望和赞美。
而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也是一首备受赞誉的艺术歌曲。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在1868年所创作的,是勃拉姆斯为朋友的女儿所作的歌曲。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音乐温馨、情感丰富,同时又带有一种微妙的哀愁之情,让人们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复杂。
从音乐结构上来看,舒伯特的《摇篮曲》以其简洁明快的旋律和和谐的和声,尤其是其朗朗上口的旋律,使得这首歌曲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舒伯特的《摇篮曲》起初由钢琴伴奏,后来,更多的音乐家将其改编为多种不同的版本,包括交响乐、钢琴曲和独唱版本等。
这首歌曲在音乐会上,也常常以重要的曲目被演绎。
而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则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音乐深度。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通过如泣如诉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表现了对孩子的深沉爱意和对家庭的眷顾之情,使得这首歌曲更加具有沉稳的气质和深厚的内涵。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在音乐结构上更加复杂,尤其是其丰富多变的旋律和变化多端的节奏,使得这首歌曲成为了古典音乐中绝对不可或缺的精品。
从歌词的角度来看,舒伯特的《摇篮曲》的歌词是由路德维希·希特尔所作的,表达了对孩子的柔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5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1种经过调整润饰的叙事歌风格,这是勃拉姆斯在创作艺术歌曲时擅长用的手法,《四首严肃的歌》(Vier ernste Gesänge ,op121)也用了类似的手法。
这些歌曲主要是通谱创作的,根据诗歌的情绪和意义的变化而自由变换织体和音型。
钢琴伴奏往往富有戏剧性,并带有适度的描绘性,其大跨度的音型也是在勃拉姆斯的键盘独奏音乐中就为人们所熟知的;但声乐部分几乎不见叙事歌所有的那种宣叙调般的朗诵性,更近似具有组织结构性的咏叹调,其中语词有时会大量重复,而这种冗长的重复性对于德语歌曲的任何传统而言都是陌生的。
这部套曲中最给人带来满足感的是变化最少、戏剧性最弱的第9首歌曲《安静些,小宝贝》(Ruhe, Sussliebcken),在这首摇篮曲中,勃拉姆斯悦耳的织体和悠长的踏板音营造出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抒情性⑧。
《美丽的玛格洛涅》这部作品存在着矛盾与争议,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它?勃拉姆斯为这部作品起的标题是“选自蒂克的玛格洛娜的15首浪漫歌曲”(Romanzen aus L. Tiecks Magelone),标题并未暗示这是一部具有独特性和广泛性的作品。
约翰·约瑟夫·达维里奥⑨(John Joseph Daverio,1954-2003)借鉴了十九世纪早期文学理论,尤其是施莱格尔的体裁理论,认为勃拉姆斯的音乐作品正如蒂克的诗歌介于抒情诗和“浪漫式的”之间,结合了传统歌曲套曲和浪漫歌剧的元素。
但勃拉姆斯在给朋友的信中对套曲的统一性及其与蒂克的诗歌的关系提出了相互矛盾的观点。
勃拉姆斯坚持认为人们不应该把《美丽的玛格洛涅》看作一个整体。
在写给出版商的信(1875年)中,勃拉姆斯进一步坚称:“我只是给歌词配上了音乐,人们不应该关心其他任何东西。
”这些自相矛盾的说法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它们反映了勃拉姆斯对自己及其作品的矛盾心理。
浅析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摇篮曲》《摇篮曲》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舒伯特的一首艺术歌曲。
该曲词作者为弗朗茨·彼得·鲁比,曲调优美,旋律流畅,情感深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之后的时期,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也以同名为《摇篮曲》的作品为素材,创作出了自己的艺术歌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摇篮曲》进行浅析,探讨它们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以及各自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舒伯特的《摇篮曲》。
这首歌曲是舒伯特晚年创作的作品,其词作者鲁比是一位著名的激进主义诗人,他的诗作风格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痕迹。
鲁比写作《摇篮曲》时,借助了简练的语言和音乐化的情感,将母亲的柔情与对孩子的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舒伯特的音乐将这种情感完美地表达了出来。
他用极为简单的旋律和和声,营造出一种温馨动人的氛围。
整首歌听起来优美而舒缓,给人一种温暖和安定的感觉。
歌曲开头,舒伯特运用了轻柔的钢琴伴奏和缠绵悠扬的旋律,仿佛是在给宝宝轻轻地哼着摇篮曲。
然后是歌词的出现,歌声洋溢着母爱的深情,如泉水般流淌,简单而真挚。
整首曲子以柔和的音符和简洁的旋律,表现出了摇篮曲这一主题,极富诗意和情感。
与此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也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艺术歌曲。
勃拉姆斯是19世纪德国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继承了贝多芬和舒伯特的音乐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钢琴曲、交响曲和室内乐等作品。
他的《摇篮曲》取材于民间音乐,曲调优美,旋律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采用了柔和婉转的旋律,表现出了母爱的温柔和孩子的纯真。
在伴奏方面,他主要运用了钢琴,虽然简单,但却非常贴切地展现了摇篮曲的氛围。
歌词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情,歌声也洋溢着母爱的深情,如泉水般流淌,简洁而真挚,给人以温馨和安定的感觉。
虽然两位作曲家都以《摇篮曲》为主题,但是他们在音乐上的处理却有所不同。
舒伯特的《摇篮曲》更加简洁明了,旋律简单优美,带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注重表达情感与形式贴合的完美;而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则更加富于内涵,旋律精美,情感细腻丰富,体现出了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严谨追求。
浅析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摇篮曲》1. 引言1.1 介绍《摇篮曲》《摇篮曲》是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一类艺术歌曲,它们通常用来哄婴儿入睡或者作为睡前的安慰曲。
这类歌曲的特点是简单优美的旋律以及温暖舒缓的情感表达,常常让人感到宁静和安心。
舒伯特和勃拉姆斯分别创作了自己的《摇篮曲》,展现了他们作为作曲家的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舒伯特的《摇篮曲》以其柔和的旋律和温暖的情感而闻名,他通过简单而又深情的旋律,将母亲温柔的爱和呵护表现得淋漓尽致。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则更加注重音乐结构和复调的运用,给人以更加丰富而深邃的感受。
两位作曲家通过各自的风格和技巧创作了这些优秀的作品,成为艺术歌曲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会详细分析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特点,并且比较两位作曲家的风格和技巧。
通过探讨《摇篮曲》在艺术歌曲中的地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经典作品所带来的音乐魅力。
愿这些优美的旋律能够陪伴我们,带来安宁与温暖。
1.2 谈论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的重要性舒伯特和勃拉姆斯都是19世纪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作曲家,他们对音乐的发展和演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舒伯特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父”,他在歌曲领域的贡献不可估量。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旋律之美,深受当时的听众和后世音乐家的喜爱和赞赏。
勃拉姆斯则被誉为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不仅在交响曲、室内乐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有着突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充满了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音乐性,展现出他卓越的作曲才华和对音乐的热爱。
舒伯特和勃拉姆斯都是音乐史上的巨匠,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在后世也持续被演绎和赞赏。
他们的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音乐语言,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2. 正文2.1 舒伯特的《摇篮曲》特点弗朗茨·舒伯特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艺术歌曲作曲家之一,他的《摇篮曲》是他创作的许多精美作品之一。
浅析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摇篮曲》
《摇篮曲》是经典艺术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彼得·舒伯特和德国作曲家约翰尼斯·勃拉姆斯分别创作。
这首歌曲通过优美轻柔的旋律和
温馨吟唱的歌词,将母爱和亲情的浓浓情感贯穿其中,成为了家庭教育和社会传统的代表
之一。
舒伯特的《摇篮曲》是其钢琴曲集《熟睡的孩子》中的第6首曲子,创作于1825年,以弱音段奏法为主,旋律简单清新,伴奏低沉柔和,给人以舒适的感受。
歌词部分的写作
采用做到了琅琅上口的韵律和常用的主题,描述了母爱对婴儿的滋养和照顾,并带有深刻
的哲理,具有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舒伯特的这一作品在当时就深受音乐界和大众的喜爱,
其音乐特点和风格的影响延续到今天的流行音乐中。
而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则创作于1868年,他将舒伯特的旋律改编加工后,创作了极具亲和力的钢琴曲。
勃拉姆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曲调的层次感,强化了伴奏的元素,使
得整首曲子更为感人,情感更加深刻。
勃拉姆斯在写作上很注重细节、情感和表现方式,
他用音乐表现了母爱和亲情的柔软和温馨,通过他的作品让人们倍感温暖和感受到家庭的
幸福和美好。
这一经典之作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古典音乐,而是广泛影响到了各个领域。
《摇篮曲》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音乐代表之一,不仅是母亲和孩子的永恒情歌,也是人类文明的珍贵
物品。
歌曲的创作历程反映了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的音乐特点和艺术意识,他们在不同年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摇篮曲》却具有相似的感人力量和温馨情感,成为了古典音乐和
人类文化的经典之作。
浅析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摇篮曲》【摘要】本文将针对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摇篮曲》展开分析。
在将介绍《摇篮曲》的背景以及舒伯特和勃拉姆斯这两位音乐家。
在将分析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的特点,并进行比较,探讨其音乐风格和意境的对比,以及歌曲的流传和影响。
在将总结两位音乐家的《摇篮曲》的共同之处和差异,探讨其在音乐史上的意义,以及展望《摇篮曲》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能深入了解《摇篮曲》这一经典作品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关键词】《摇篮曲》、舒伯特、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特点分析、音乐风格、意境、流传、影响、共同之处、差异、音乐史、意义、影响、后世音乐。
1. 引言1.1 介绍《摇篮曲》的背景《摇篮曲》是一种特定类型的音乐作品,通常被用作婴儿入睡的曲调。
这类歌曲具有柔美动人的旋律和简单舒缓的节奏,旨在帮助孩子入眠并缓解焦虑。
起初,《摇篮曲》主要是口头传承,母亲们会用吟诵的方式唱给自己的孩子听。
随着时间的推移,《摇篮曲》开始被作曲家加以改编和创作。
舒伯特和勃拉姆斯分别是19世纪著名的音乐家,他们都创作了令人动容的《摇篮曲》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作曲家的音乐才华,同时也让人感受到温柔和爱的力量。
在这些《摇篮曲》中,舒伯特和勃拉姆斯各自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
他们通过音乐将母爱、安宁和温暖传达给听众,使人们沉浸在美妙的声音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温暖。
这些作品成为了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唱并影响了后世作曲家的创作。
1.2 介绍舒伯特和勃拉姆斯弗朗茨·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是奥地利浪漫主义音乐作曲家,他的作品横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
舒伯特擅长作曲各种类型的音乐,尤其以他的艺术歌曲和室内乐而闻名。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杰出的作品,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父”。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是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被公认为19世纪最重要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
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探析摘要:约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1897)是19世纪德国作曲家,他留下了大量室内乐作品,这些作品是室内乐发展中最精彩的篇章。
本文透过作品类型、音乐特点、风格演变和时代意义4个方面,结合室内乐发展历程,对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进行了概述、分析和归纳,助于大家更全面认识和理解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创作。
关键词: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创作特点;风格中途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编号:1004-2172(2015)03-0052-04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J. Jhannes Brahs,1833-1897)是19世纪后半叶德国作曲家,在音乐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他写作了大量音乐作品,许多作品都成为各种音乐领域的精华,其中,除了我们较为熟知的钢琴作品、协奏曲、艺术歌曲和交响乐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室内乐作品,这些室内乐作品不仅是他自己一生创作中最杰出的部分,也是整个室内乐发展中最精彩的篇章。
本文透过作品类型、音乐特点、风格演变和时代意义4个方面,结合室内乐发展历程,对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进行了概述、分析和归纳如下。
一、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创作总体上可划分为三个类型“室内乐”(haber usi)形成产生于17世纪初的欧洲,原指在贵族家庭里由少数人演奏、演唱,为少数听众演出的音乐,区别于当时的教堂音乐和剧场音乐,后随着音乐传入市民阶层,表演地点也由最初的私人家庭转移到公开的演出场所,这就使室内乐在含义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室内乐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现在我们所说的室内乐,指为两件或更多的独奏乐器的结合所写的作品,也指几个独唱声部结合的声乐曲,区别于交响曲、协奏曲和合唱。
通常指的器乐重奏曲,这种室内乐包括所有这类乐曲:如钢琴与小提琴、单簧管等等二重奏的奏鸣曲,为弦乐器和管乐器(用或不用钢琴)的任何一种组合所写的三至九重奏等——总之,一个声部只有一个演奏者①。
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体裁非常丰富,从二重奏到六重奏都有涉及,囊括了多种不同的乐器组合形式,他总共留下了24部器乐室内乐作品,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3个类型:(一)钢琴重奏作品,包括3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p.78、100、108)、两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p.38、99)、两首单簧管与钢琴奏鸣曲(p.120 N.1、2)、5首钢琴三重奏(p.8、40、87、101、114)、3首钢琴四重奏(p.25、26、60)和1首钢琴五重奏(p.34)。
152器乐演奏实践摘 要:浪漫主义时期约出现在1820年至1910年之间。
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独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密、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与此同时,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这三位音乐家同处于浪漫主义时期。
在这一时期,他们有着相同的特点——都在音乐中有着民族音乐旋律的融入。
除此之外,勃拉姆斯以细致的情感开拓了音乐深入人心的创作道路,在艺术歌曲方面有着很好的发展。
李斯特的“炫技”风格也是带有国际性的特点。
而肖邦能够把所有思乡的感情全部转化为音乐的灵感,将爱国的情怀全部寄托到音乐作品中。
关键词:李斯特;音乐风格;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三位音乐家的音乐风格◎ 乔雨青/王娟 (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浪漫主义是19世纪兴起于西方的一场艺术运动,音乐的浪漫主义贯穿了整个19世纪。
西方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在贝多芬晚期的创作中初显端倪,后经德国、奥地利等多国众多音乐家之手,成为涵盖整个欧洲的时代大潮,其起止时间大致为1820~1910年。
这个时期艺术家在创作上表现为对主观情感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之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与此同时李斯特、勃拉姆斯、肖邦这三位音乐家在有着民族共性的基础上,也有其各自的风格特色。
可谓是“独树一帜,各有所长”。
一、李斯特、勃拉姆斯、肖邦在音乐风格上的相同点共性:都具有民族性的特点——李斯特钢琴音乐中蕴含着民族音乐旋律的融入。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拥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作为一名匈牙利人的李斯特,他能够准确恰当地把匈牙利民族韵味和音乐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演奏表现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能够把作品中的民族特色彰显的淋漓尽致。
他曾说过“从摇篮到坟墓,从灵魂到肉体,我是彻底的‘马加尔’人。
因此,我以最严谨的态度积极支持和发展匈牙利的音乐文化”。
他既是一名音乐家,从大部分来说,他也是一名艺术家,他将民族内涵、民族情感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将自己的爱国热情能够充分表现出来。
浅析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摇篮曲》《摇篮曲》是两位德国作曲家弗朗茨·彼得·舒伯特和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共同创作的艺术歌曲,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最为知名的儿童歌曲之一。
舒伯特创作的版本发表于1825年,而勃拉姆斯则在1877年完成了自己的版本。
这首歌曲源于欧式经典音乐的传统,但又通俗易懂,曲调婉转动听,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许多人们的童年记忆和母爱的象征。
舒伯特的《摇篮曲》是以钢琴为伴奏的声乐作品,其曲风轻柔,曲调婉转,充满了母爱的温馨。
作品的旋律主要通过简单的旋律变化和和弦的转换来展示对宝宝温柔的呵护,表现出舒适、平静的睡眠环境。
舒伯特的音乐思路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他表现出了温馨的情感和希望,直白而不做作,情感丰富而又亲切。
在他的作品中,旋律和歌词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简单而含蓄的语言风格。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则是一首钢琴独奏曲,以E大调为主调,由两部分组成,呈现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
勃拉姆斯的风格显然比舒伯特更加成熟,旋律表现出更加深刻的内涵,并在曲中加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音符和音调变化,比如间奏,增强了音乐特点。
这首曲子总体上更接近于舒伯特版本的浪漫主义风格,但更具备现代化的特点,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无论是舒伯特还是勃拉姆斯的版本,《摇篮曲》都成功地表现出了母爱中的柔和温情,以及婴儿在大千世界中的无助和赤裸。
它让人们感受到“安谧”和“欣慰”,也是婴儿成长中的必备呵护经历之一。
还有,这首歌曲也成为了各种广告、电影音乐拉条和铃声等的常用选择,足以说明该歌曲所拥有的魅力。
总而言之,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摇篮曲》是浪漫主义音乐中的珍品,是儿童教育中的珍贵资源,是亲情、爱情和友情的象征。
如此美妙的音乐,令人回味无穷,也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一个母亲的深情厚谊。
析勃拉姆斯《降 B 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一、创作背景1881 年3 月,勃拉姆斯的意大利之行,唤起了他的创作灵感,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手稿完成于1881年4月。
作品保留了大部分对小提琴协奏曲的喜爱之情,带有浓厚的南欧古国的风情。
勃拉姆斯将其送给了好友伊格纳兹.布吕尔,事实上,布吕尔在作为旅行者期间,也是这首作品的早期参与者,并见到了这首作品的早期框架。
也许只有他才能明白勃拉姆斯在给他的信中将这首协奏曲比作为“一些小型的钢琴作品”的寓意。
这首“小型钢琴作品”由四个乐章组成,需要近一个小时的演奏,它比勃拉姆斯任何一首交响乐更加庞大。
这首乐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展现了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透露出浓烈的吉普赛风格。
勃拉姆斯与布吕尔演奏了这首被称为“冗长得够恐怖”的协奏曲的双钢琴版本,并称这首协奏曲为“牺牲了比尔罗特和汉斯利克”。
比尔罗特发现这首乐曲的曲风受到了西西里的影响,并称浪漫的慢板乐章为“在道尔密纳的满月之夜”。
勃拉姆斯受到了两位乐评人大加赞赏以后,接受冯?彪罗的邀请,在迈宁根公国试奏了这首协奏曲。
经过在迈宁根的彩排以后,勃拉姆斯决定在布达佩斯进行首演,并亲自担当了钢琴演奏的部分,结果大获成功。
后加入迈宁根的管弦乐团,开始在各地巡演。
数月内,这首作品在欧洲十多个城市获得了观众热烈的反响。
而批评家对这首曲子议论纷纷,有些人认为这首协奏曲不过是一个大型的室内乐,钢琴只不过是充当伴奏,而有些人则认为此曲是最伟大的协奏曲之一,并赞同曲中融入的浪漫主义主题与精湛的技巧,堪称伟大之作。
这首曲子在1882年出版的时候,题献给“亲爱的朋友兼老师一一爱德华. 马克森”。
这位老者当初对这位天才的贫民窟小男孩的信任,如今得到了验证。
此曲成为勃拉姆斯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
二、作品创作技法的特征勃拉姆斯的创作技法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具有古典主义式的均衡性勃拉姆斯的创作时期主要是在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这个时期,欧洲浪漫主义已经发展到了高峰,遵循古典主义创作技法的勃拉姆斯仍在坚持他的古典思维方式。
浅析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摇篮曲》
《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后来被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重新编曲。
这首歌曲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成为了世界流传久远的经典音乐作品。
勃拉姆斯在19世纪末对这首歌曲进行了重新编曲,并将其发展成为一首更为复杂和丰富的作品。
勃拉姆斯在保留了原曲的主旋律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和弦进行和音乐装饰,使得歌曲更具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勃拉姆斯的编曲为原本简单的摇篮曲增添了更多的音乐元素,使其更加有趣和富有变化。
《摇篮曲》是舒伯特和勃拉姆斯这两位大师的杰作之一,无论是原曲还是重新编曲,都以其深情而动人的旋律和歌词,赢得了众多乐迷的喜爱和崇敬。
这首歌曲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也是对母爱和家庭情感的真切描绘,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舒伯特的原唱版还是勃拉姆斯的重新编曲,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浅析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摇篮曲》作者:陈雪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22期【摘要】摇篮曲,又叫催眠曲、摇篮歌,是母亲在婴孩睡觉前哼唱的歌曲,是为了让婴孩能够安静入睡的一种歌曲类型。
内容上带有母亲对孩子的美好愿望,其音乐形象一般具有安静、祥和的感觉,曲调安静、舒缓、平和,而伴奏的部分则如同模仿摇篮的摆动一般,具有一定的律动性,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具有自己地域风格的摇篮曲。
【关键词】摇篮曲;舒伯特;勃拉姆斯【中图分类号】J613.3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一、舒伯特与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艺术风格舒伯特是艺术歌曲之王,他的艺术歌曲更是得到世人认可,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和声调性非常丰富,在钢琴伴奏配合下,让词和伴奏旋律相辅相成。
艺术歌曲的风格是具有诗一样的语言,配合悠美的旋律。
这正是舒伯特典型的艺术特征。
流动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如同一个美好的艺术品。
歌词如诗一般优美,是语言之美所在。
旋律线条流畅,主旋律突出,是旋律之美所在。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艺术歌曲的伴奏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在和声安排上更是有独特的形象,使得歌词、旋律、伴奏三者完美融合,共同表达一首诗词,这恰恰是舒伯特艺术歌曲所具有的神韵。
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处处体现着生活中的艺术美,也是高雅艺术中常人也能接受的音乐。
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在其一生中占据了重要的部分,在十九世纪的德奥艺术歌曲领域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开始《爱的忠诚》到最后《四首严肃的歌》,一生创作了三百多首艺术歌曲,贯穿了他整个音乐创作生涯。
二、舒伯特和勃拉姆斯艺术歌曲《摇篮曲》的由来创作这首作品的舒伯特,当时正处于劣势困难时期,他走在街上,饥肠辘辘,想遇见熟人借点钱,可是一个熟人都没有遇到,无奈之下到一个饭馆,无意之间在桌上看见一首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爱你,妈妈喜欢你!”舒伯特饥寒交迫,想起妈妈慈祥的脸庞,此时在他心里已经谱好旋律,为这首诗谱上了曲,饭店老板对舒伯特的才华钦佩不已,拿来了饭菜给他充饥,就这样诞生了这首耳熟能详的《摇篮曲》。
简述勃拉姆斯十九世纪是德奥音乐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欧洲的音乐已经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是古典主义时期的理性,客观,深思熟虑,而是强烈地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强调个人的感受,主观情感,尤其是对爱情这种最强烈和个性化情感的表达。
同时,将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如诗歌、文学、戏剧、绘画等,并且对很多传统的技法,音乐元素都进行了大胆地尝试,产生了很多新颖的音乐。
涌现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家,勃拉姆斯就是其中之一。
一.生平介绍:勃拉姆斯是德国作曲家,他的父亲是剧院乐队的低音大提琴手,生活拮据但很重视孩子音乐的教育,他从父亲那里学习了演奏和配器。
他的钢琴启蒙老师马克森教他作曲,20岁前他结识了匈牙利小提琴家赖门伊,通过赖门伊了解了吉普赛音乐,使他获益终生。
他们演出时又结识了小提琴家阿希姆,阿希姆非常欣赏勃拉姆斯并引荐给了舒曼和李斯特,由于和李斯特的音乐创作思想不同,所以两人在音乐交流上较少,不过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影响的,但舒曼则对勃拉姆斯赞赏有加,还在《新音乐报》上热情地赞颂他,给勃拉姆斯介绍乐谱出版商,使得他的作品被首次出版,从此成为舒曼的挚友。
几年后,创作上的失败,使勃拉姆斯无法做出感情上的付出,导致他终生未娶,可以说真正为艺术献身。
1860年,勃拉姆斯公开反对以瓦格纳和李斯特为首的“新德意志学派”,被卷入了德奥音乐界的争论之中。
后来他定居维也纳,以钢琴家身份开音乐会,任维也纳唱学园指挥,同时还进行创作,专心研究复调和变奏技巧。
六十年代末阿德杰出作曲家的声誉才得以确认,大器晚成的勃拉姆斯一直都在艺术文学化,标题化的潮流中坚持这自己的风格,将创作植根于古典音乐的传统之中,沉醉在民间淳朴美好的旋律里。
二.音乐创作特征(一)主要作品:1.交响曲:《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学院序曲》2.钢琴曲:《钢琴五重奏》、《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匈牙利舞曲》3.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4.声乐曲:《摇篮曲》、《德意志安魂曲》、《徒然的小夜曲》(二)音乐特征1.他是继舒伯特之后浪漫主义时期最接近古典主义精神的音乐家之一。
浅析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摇篮曲》在古典音乐领域,舒伯特与勃拉姆斯是两位备受瞩目的音乐大师。
两人各自留下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不乏令人动容的艺术歌曲。
而《摇篮曲》作为他们各自创作的一首代表作,极具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这首艺术歌曲。
我们先来谈谈舒伯特的《摇篮曲》。
作为19世纪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舒伯特的歌曲作品在当时就备受欢迎,而他的《摇篮曲》更是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歌曲的原名为《Wiegenlied》,即意为“摇篮曲”。
它是舒伯特于1826年创作的,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摇篮曲之一。
舒伯特的《摇篮曲》采用了A—B—A—C—A的曲式结构,整首歌简洁流畅,旋律柔和动听。
歌曲以F大调写成,整体氛围温馨舒适,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情关爱。
舒伯特巧妙地运用了连绵不绝的和弦、轻柔的旋律,使这首歌曲充满了温馨和安宁的气息。
伴随着简单而优美的旋律,这首摇篮曲更是成为了很多人入睡前的必听曲目。
而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则与舒伯特相比又具有不同的风格和魅力。
勃拉姆斯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和钢琴家,而他的歌曲作品一直以其深邃的情感和复杂的曲调著称。
他创作的《摇篮曲》是在1868年,当时他的一位朋友为了表达对新生孩子的祝福,特地邀请勃拉姆斯创作了这首歌曲。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以E大调写成,曲式为A—B—A—C—A,而整首曲子简洁流畅,优美动听。
相比较于舒伯特的《摇篮曲》,勃拉姆斯的版本更加充满了深情和内省,仿佛带有一种对生命的沉思和襟怀。
整首曲子的旋律优美而抒情,伴随着勃拉姆斯精湛的作曲技巧,使得这首《摇篮曲》成为了德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旋律上,两位音乐大师的《摇篮曲》均富有旋律优美和情感丰富。
舒伯特的版本以轻柔的旋律和连绵的音符,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情关爱;而勃拉姆斯的版本则在情感上更加深沉,仿佛诉说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两位大师的作品各具特色,但都深深吸引着人们的心灵。
论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论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摘 要 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新古典主义者。他上继巴赫和贝多芬,下承舒伯特和舒曼,用古典主义的旧瓶,装浪漫主义的新酒,写出了大量富于醇厚的、抒情气质的音乐作品。其中,二百余首艺术歌曲的音乐创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列为十九世纪德国艺术歌曲的重要文献。 本文从勃拉姆斯的生平、艺术歌曲的创作阶段入手,分别诠释了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浓郁的民族风格、忧郁的抒情风格,以及勃拉姆斯艺术歌曲中不同音乐形式的运用和钢琴伴奏的丰富表现等创作特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使大家对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勃拉姆斯;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论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BY BOLAMUSI ART SONG CREATION CHARACTERISTIC ABSTRACT Bbrahms is the romanticism time neoclassic person. On him Shao Bach and Beethoven, get down receive Shubert and Shuman, with classicism's old bottle, installs the romanticism the new liquor, wrote has been rich in mellowly massively, expresses feelings the makings music work. And, twohundred first art song's music creation holds the very important status, is listed as the ninteen century Germany art song the important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from Bbrahms biography, art song's creation stage obtains, annotated the Bbrahms art song rich national style, melancholy to express feelings separately the style, in the Bbrahms art song different music form utilization as well as piano accompaniment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rich performance, hoped that could enable everybody through own study to have a mor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to the Bbrahms art song creation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 Bbrahms; Art song;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论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目 录 一 前言-----------------------------------------------------------------------------------------------------1 二 勃拉姆斯的生平--------------------------------------------------------------------------------------2 三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阶段--------------------------------------------------------------------3 (一)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创作的早期阶段-----------------------------------------------------3 (二)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创作的旺盛期--------------------------------------------------------3 (三)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创作的晚期-----------------------------------------------------------3 四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4 (一)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拥有浓郁的民族风格-----------------------------------------------4 (二)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蕴涵忧郁的抒情风格-----------------------------------------------5 (三)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中不同音乐形式的运用--------------------------------------------5 (四)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丰富表现--------------------------------------------7 五 结论-----------------------------------------------------------------------------------------------------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论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第 1 页 共10页 一 前 言 勃拉姆斯是继舒伯特和舒曼以后最重要的歌曲作家,他从十九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各种类型的歌曲,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作有独唱歌曲203首、重唱歌曲81首、合唱歌曲323首,总数共631首,产量之多,仅次于舒伯特。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深受德奥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先驱音乐创作的启迪与影响,把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同浪漫主义音乐的激情相融合,是德国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继贝多芬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他的创作如斑驳陆离的多棱镜,或以优雅的“工笔”,或以奔放的“酣墨”,反映了当时德国的社会生活、时代风貌以及个人的情感世界。他将自己对音乐的积淀形成了一部完美的诗篇,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之上,展现出美好事物的无比壮丽,用心底的挚情、厚爱去感受、理解生命和爱欲的渴望与眷恋。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可谓是世界音乐艺术的瑰宝,是艺术与人生的完美结合,为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因此,作为一名声乐爱好者,深入学习和研究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第 2 页 共10页 二 勃拉姆斯的生平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brahms,1833—1897),欧洲浪漫主义高峰时期的一位“反潮流”作曲家,是德国古典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 1833年,出生于德国汉堡,从小在父亲的指导下掌握了小提琴、大提琴和圆号的演奏技术。1840年,和柯塞尔学习钢琴。1843年,跟柯塞尔的老师马克森学习专业作曲理论和钢琴技能,并在学习过程中唤起了他对德国古典音乐和德国民歌的兴趣。1849年,勃拉姆斯与匈牙利小提琴家雷门尼结为好友,在不断交往中进一步了解了匈牙利民间音乐,并把一些革命思想融入其创作之中。1853年,与雷门尼旅行演出,创作了他第一部重要的作品《C大调钢琴协奏曲》。同年,结识了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后来又通过他结识了李斯特和舒曼夫妇。其中,舒曼非常赞赏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成就,在撰写的《新的道路》中,称他是“能以理想的方式表现至高无上的时代精神的人”。1856年,舒曼去世后,勃拉姆斯陪伴克拉拉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并深深的爱上了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仅仅成为终身依恋的精神伴侣。1857年,勃拉姆斯在德国莫尔宫担任合唱团指挥。1862年,定居维也纳。1868年,勃拉姆斯随着《德意志安魂曲》的创作成功,巩固了其作曲家的地位。1876年,他先后创作了四首交响乐作品。1896年,创作了著名的声乐套曲《四首严肃歌曲》,同年,勃拉姆斯随着克拉拉的去世,其健康状况急剧下降。1897年,勃拉姆斯因肝癌去世。 勃拉姆斯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艺术歌曲是他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倾注了他丰富、深刻、细致、内在的个人情感,体现了他的音乐创作特点,被列为十九世纪德国音乐创作的重要文献。 论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第 3 页 共10页 三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阶段 十九世纪的西方乐坛到处弥漫着浪漫主义的乐音,而此时的勃拉姆斯却坚守着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理念,共创作独唱歌曲203首、重唱歌曲81首、合唱歌曲323首。从1853年创作的第一首艺术歌曲《爱的忠诚》到1896年最后创作《四首严肃歌曲》为止,按照其艺术歌曲创作的时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创作的早期阶段 1853——1864年是勃拉姆斯的创作初期。在这个时期里,他深受德奥古典主义大师贝多芬和巴赫的影响,作品都是德国民歌的改编曲或具有民族气质的抒情歌曲,体现了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和日常生活感情。此时的勃拉姆斯刚刚20岁,年轻、浪漫、富于理想,内心充满了创作的冲动,作品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展示了勃拉姆斯极佳的作曲才华和出色的原创力。早期创作的艺术歌曲主要有:《爱的忠诚》、《真爱》和《打铁匠》等。 (二)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创作的旺盛期阶段 1864——1884年是勃拉姆斯的创作成熟阶段。在这一时期里,勃拉姆斯用德国统一后的喜悦心情来讴歌青春,创作了大量的极具艺术价值的艺术歌曲,创作思想开阔、手法新颖,出现了勃拉姆斯作品中少见的活泼而诙谐的笔触。这一时期创作的艺术歌曲主要有:《五月之夜》、《你的蓝色眼睛》、《徒劳小夜曲》、《摇篮曲》和《德意志安魂曲》等。其中,《德意志安魂曲》奠定了他的作曲家地位,被爱因斯坦称为:“这是生与死最伟大、最独特的对话!” (三)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创作的晚期阶段 1884——1896年是勃拉姆斯的创作晚期阶段。在这一时期里,勃拉姆斯比较注重对死亡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询,把艺术歌曲的表现内容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精神领域。据说作曲风格一贯严谨的勃拉姆斯到了晚年对自己的创作要求更是苛刻,曾亲手销毁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因此留给人们的可谓是他巅峰之作。这一时期创作的艺术歌曲主要有:《萨福颂歌》、《死是冰冷的夜》、《离愁》、《在教堂墓地》和《四首严肃歌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