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城市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滁州市退役士兵安置岗位公示一、背景介绍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保障军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滁州市作为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
为了更好地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滁州市决定进行退役士兵安置岗位公示。
二、退役士兵安置岗位公示的意义退役士兵安置岗位公示是指将退役士兵可以申请的安置岗位进行公示,让退役士兵充分了解各个岗位的要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岗位进行申请。
这一公示的意义在于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确保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退役士兵安置岗位公示的程序退役士兵安置岗位公示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岗位申报各单位根据自身需求,提出退役士兵安置岗位需求。
岗位需求应明确岗位名称、岗位职责、任职资格等内容,并报送给相关部门。
2. 岗位审核相关部门对各单位提出的岗位需求进行审核,确保岗位需求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审核结果将及时通知各单位。
3. 岗位公示审核通过的岗位需求将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应包括岗位名称、工作地点、任职资格、薪资待遇等信息,并明确公示时间和地点。
4. 申请报名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可以根据公示的岗位需求进行申请报名。
申请报名时,退役士兵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报名。
5. 面试选拔报名截止后,各单位将组织面试选拔工作。
面试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察。
面试结果将及时通知退役士兵。
6. 岗位公示结果面试结束后,各单位将公示面试结果,包括录用人员的姓名、岗位名称等信息。
公示期结束后,将正式录用退役士兵,并进行相关手续办理。
四、退役士兵安置岗位公示的意见建议为了更好地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岗位公示工作,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宣传要加强对退役士兵安置岗位公示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退役士兵了解到公示的重要性和意义,积极参与到岗位申请中来。
2. 完善公示信息公示信息应更加详细、全面,包括岗位职责、任职资格、薪资待遇等方面的内容,以便退役士兵能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岗位。
2023年滁州市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认定申报条件、流程及材料2023年滁州市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认定申报条件、流程及材料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研发的重要性,纷纷设立企业研发中心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认定成为了企业自身发展和政府支持的重要环节。
滁州市作为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高度重视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并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支持政策。
本文将介绍2023年滁州市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认定申报条件、流程及材料。
一、申报条件1.企业基本条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地在滁州市,具备稳定的组织架构和科研、创新人员。
2.研发条件:拥有一定数量和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并有明确的研发技术方向和研发计划。
3.创新能力:企业具备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实力,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发成果。
4.知识产权: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有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体系。
二、申报流程1.填写申请表格:企业根据滁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认定申报表》填写申请表格,并提交相关材料。
2.提交材料:企业需要准备以下材料:-企业基本信息:包括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资金等。
-组织架构及研发人员情况: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研发人员的数量、学历、专业等情况。
-研发项目和成果:列出企业研发的项目和取得的成果,包括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介绍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情况。
-财务报表:提供企业最近两年的财务报表。
-其他相关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可能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比如合作协议、技术合同等。
3.材料审核:滁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初步选定。
4.现场调研:对初选企业进行现场调研,了解企业的研发情况、实力和科研成果等。
5.评审认定:由滁州市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企业进行评审认定,最终确定认定名单。
6.发布通知:滁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认定结果通知申报企业,并公示认定名单。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规划预测滁州市2010年总人口455万人,2020年480万人。
城镇化水平预测:2010年,44%;2020年,60%。
(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空间结构:未来滁州将形成“一区三轴”的扇形空间模式一区:一个城镇密集区,也是一个大核心。
由滁城、来安、全椒、乌衣组成的大滁城地域。
三轴:滁、来、全、天发展轴,滁、乌、明、凤发展轴,滁、定发展轴。
发展轴:“两主一副”主轴:滁、来、全、天发展轴,滁、乌、明、凤发展轴副轴:滁、定发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滁州市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级为滁州中心城市——滁城,发展为95 万人口的大城市。
第二级为天长、明光、全椒、定远、来安、凤阳、南谯(乌衣)等各县域中心城区7个,人口规模达到15~30万人。
第三级为一些现状规模较大或发展条件较好的重点镇,其规模级分为5~10万的炉桥、铜城、古河、汊河。
2~5万的半塔、武店、二郎口、藕塘、汊涧、张桥、秦栏、张八岭、管店、沙河两个等级,共14个。
第四级是2万人以下的其他建制镇,共36个。
二、大滁城地域城镇发展规划(一)大滁城地域构成大滁城地域由滁州市琅琊、南谯二区和来安、全椒两县构成,总面积为4472平方公里。
在大滁城地域统一规划,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打造城镇密集区,提高区域竞争力。
(二)大滁城地域城镇空间结构以滁城为主中心,全椒、来安、乌衣为副中心,以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干路为交通联络线,在规划期内,形成“一主三副多点”的空间结构。
一主:以滁城为主中心;三副:来安、全椒、乌衣为副中心;多点:在滁州市区及来安、全椒县域,分布众多小城镇。
(三)发展规模近期规划2010年城市总人口87万人(滁城55万人、来安12万人、全椒15万人、乌衣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88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城市总人口157万人(滁城95万人、来安22万人、全椒25万人、乌衣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57平方公里。
作者: 朱荣
作者机构: 滁州市委
出版物刊名: 上海经济
页码: 26-2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2期
主题词: 人口流动 滁州市 产业结构调整 城镇经济发展 呐喊 城市 常住人口 人口普查
摘要: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发展之路,是一二三产业结构大调整之路,也是城镇化从起步到快速发展之路.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最终带动的是全国人口和城乡人口的大迁移大调整.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的去向最终又决定着区域或城镇经济发展的快慢.最后得人多者必定是赢家.就安徽省滁州市而言,值得注意的是:据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滁州市户口登记人口为450多万,而常住人口却只有390多万,已经净流出常住人口60多万,如果这个数字继续扩大下去,滁州在新时期的现代大发展中就不会成为赢家,只能成为被历史裹挟前进的小城.新城区建设的再好,投入再多也只能成为一座负债累累的空城.。
滁州市城市形象主题词研究报告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滁州市城市形象的现状分析和提升策略。
首先概述了城市形象的定义和重要性,然后通过调研方法对滁州市的城市形象进行了详细的现状分析,包括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接着,文章挖掘了滁州市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现代发展成就等特色资源,提炼出繁荣和谐、绿色生态、创新驱动和文化传承等主题词,并分析了主题词与城市形象的关联。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主题词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宣传推广策略、城市规划建设融合策略以及社会参与和共建共享策略。
最后,文章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并总结了研究结论,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对策建议。
目录第一章引言 (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1)三、报告结构与内容概述 (2)第二章滁州市城市形象现状分析 (3)一、城市形象概述及重要性 (3)二、滁州市城市形象现状调研 (4)三、存在问题与不足分析 (4)第三章滁州市城市特色资源挖掘 (6)一、历史文化特色资源 (6)二、自然景观特色资源 (7)三、现代发展成就资源 (7)第四章主题词提炼与解读 (8)一、主题词来源及依据 (8)二、主题词内涵阐释 (9)三、主题词与滁州城市形象关联分析 (10)第五章主题词在城市形象塑造中应用策略 (12)一、宣传推广策略 (12)二、城市规划建设融合策略 (13)三、社会参与和共建共享策略 (14)第六章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 (15)一、实施方案制定 (15)二、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建设 (16)三、监督评估机制完善 (17)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19)一、研究结论总结 (19)二、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三、对策建议提出 (20)第一章引言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形象作为城市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塑造与提升日益受到重视。
滁州市,作为安徽省的重要城市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成为皖东地区的中心城市。
北沿江高铁对滁州实现同步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的影响分析本文通过梳理北沿江高铁的建设背景和规划情况,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深入分析“北沿江高铁的修建及开通”对“滁州实现同步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北沿江高铁的建设建议,从而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决策参考或研究启示。
标签:北沿江高铁;都市圈;滁州一、引言北沿江高速铁路,又称为江北的沪宁城际铁路,起自上海,经崇明岛至南通、泰州、扬州、南京北站、滁州至合肥,是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乃至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深入分析“北沿江高铁的修建及开通”对“滁州实现同步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的影响,从而为滁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决策参考或研究启示。
二、文献综述关于本主题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一)关于滁州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的研究综述一是滁州融入南京都市圈研究综述。
潘立新、田静静(2007)认为滁州市地处皖东,与南京地域相连,文化相通,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密切,互补性强且合作潜力巨大,具备了建立和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基本条件和客观需求。
夏岩磊(2012)认为,作为南京都市圈在皖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滁州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头镇,区位优势明显。
汪桥、俞云(2008)认为滁州承接东部发达地区辐射和产业转移的优势十分明显,但在近年来的融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是滁州融入合肥都市圈的研究综述。
滁州市是安徽省唯一与省会城市不通高铁的地级市,滁州与省会城市合肥的交通联系不够紧密。
王芳(2019)认为,滁州市是合肥与长三角其他城市连接的关键点。
(二)关于城际铁路对都市圈经济发展的研究综述霍妮(2014)、秦立伟(2018)、郝伟伟、高红岩和刘宗庆(2019)认为,城际轨道交通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具有技术和经济双重优势,可以提升城市群内部可达性、经济的联系、均衡各城市发展,城轨有利于提升城市群的经济效率。
丁文君(2017)和蓝宏(2018)认为,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经济实力的发展,许多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使得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居民数量不断增加,许多大型城市都开始注重如何修建和完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更好地构建和发展城市群。
滁州市概况
(一)概况
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江淮要冲,滨临长江(北纬32°05'-32°36',东径117°50'-118°30')。
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区,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为14.4-16.6℃,年均降水量1031.2毫米。
滁州市是省辖市,下辖2区(琅琊区、南谯区)、2市(天长市、明光市)、4县(凤阳县、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总面积13987平方公里,人口415万。
滁州属江淮丘陵,地势西高东低。
滁州市本级现有人口48万,其中市区人口23万,农业人口25万。
市级总面积129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3平方公里。
滁州市本级是一座新兴的工贸及旅游城市,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建材、食品、纺织、化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规模和实力居全省前列。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先后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滁投资,其中有著名德国博世-西门子公司、泰国正大公司、台湾益通集团、康佳集团、上海食品集团、江苏万翔集团、国华实业公司等。
对外贸易活跃,产品原销亚、欧、美洲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415万;
城市用地规模:总面积13987平方公里。
(二)旅游资源
滁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水秀美,风光绚丽。
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级重点对外开放寺院2处。
全市有名人、名亭、名文、名山、名画、古关、古城、古寺、古陵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其精粹可包括为:(1)四山:琅琊山、皇埔山、凤阳山、神山;(2)四湖:女山湖、碧云湖、卧牛湖、高邮湖;(3)四洞:韭山洞、庵基洞、吸水洞、禅窟洞;(4)四名:名人(朱元璋、欧阳修、吴敬梓)、名亭(醉翁亭、丰乐亭)、名祠(阳明祠、陈铎祠、沃公祠)、名著(《儒林外史》、《醉翁亭记》);四古:古关(清流关)、古寺(琅琊寺、龙兴寺、护国寺、禅窟寺、普济寺等)、古城(明中都城、钟离城)、古陵(明皇陵、虞姬墓)。
以琅琊山为龙头,以凤阳、全椒、天长为
重点,各县、市、区整体推进的旅游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旅游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三)城市布局
滁州市总体规划布局结构为以琅琊、南谯两区为主体的市中心城市,下辖两市(天长市、明光市)、四县(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凤阳县)。
(四)城市交通
1、道路交通
公路: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骨干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合宁高速、合蚌高速、合徐高速、宁淮高速,312国道、104国道、滁全公路、滁来公路及市外环路与境外相连。
铁路:中国经济大动脉京沪铁路(北京-上海)穿越而过,宁西高速铁路即将建设,并设滁州站。
航空:滁州市区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60公里,离合肥骆岗机场115公里。
2、水上交通:内河航道直通长江、淮河。
作为南京都市圈城市、长三角近邻,将使滁州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为滁州市加强对外联系和区域合作,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增强城市集聚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