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上——12.水往玻璃上爬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11
小玩童科技小制作——水往玻璃上爬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但是在我们生活中却有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挂在高处的一块毛巾,下面的一角浸在水里,时间一长整块毛巾都会变湿,就出现水往高处爬的现象。
还有更有趣的,把一块玻璃立着放置,下面放一些水浸泡,时间再长,水也不会往玻璃上爬。
但是,改变一下条件,奇迹就会出现。
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一起通过下面的益智玩教具实验了解一下吧!实验重点:在一定的条件下水会沿着物体缝隙或小孔往上爬。
实验目的:1.知道什么是浸润现象2.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生活的简单现象实验认知:浸润与不浸润:在洁净的玻璃板上放一滴水银,它能够滚来滚去而不附着在玻璃板上。
把一块洁净的玻璃板浸入水银里再取出来,玻璃上也不附着水银。
这种液体不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对玻璃来说,水银是不浸润液体。
在洁净的玻璃上放一滴水,它会附着在玻璃板上形成薄层。
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浸入水中再取出来,玻璃的表面会沾上一层水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
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
实验步骤:1.准备准备:认识实验器材:颜料瓶铁夹子、插片水槽、有机玻璃片2.在水槽内放入少量水,为了能清楚的显示实验效果,取颜料瓶放入一些色素搅拌一下,取一片有机玻璃片,在一边夹上铁夹子,竖立放置水槽内,有机玻璃片下边沿与水接触,调整铁夹位置搁在水槽边上,让有机玻璃板保持竖立不倒。
过一会看看水能不能沿着有机玻璃板往上爬。
3. 先将有机玻璃片擦干水平放置,把插片放在玻璃片靠左的一端再将另一片有机玻璃片与之重叠,然后用2个铁夹子在玻璃片右端将其夹住固定,竖立放入的水槽内,使它的下边缘接触带颜色的水,过一会儿我们会看到,带颜色的水会慢慢沿着2块有机玻璃片的缝隙往上爬,最后会扩散到很大一片。
提示:2片有机玻璃中要放入小插片,以免有机玻璃贴的太紧,致使空隙太小,影响实验效果。
小结: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可以看出仅用一片玻璃竖直插入水中时,玻璃上没有缝隙或小孔,水没有沿着玻璃往上爬。
幼儿科学小实验教案向上爬的水教案标题:幼儿科学小实验教案 - 向上爬的水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观察和探索水的运动方式。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索的兴趣。
3. 通过实验,引导幼儿思考水向上爬的原因,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教学材料:1. 透明的玻璃杯2. 饮管或细长的塑料管3. 水4. 食用色素(可选)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幼儿回忆日常生活中水的运动方式,例如:水从龙头流出、水流进下水道等。
2. 提问:你们有没有见过水能够向上爬的情况呢?(引导幼儿思考)实验步骤:1. 将玻璃杯放在桌子上,加入一些水,使水的高度约为杯的三分之一。
2. 可选:在水中加入几滴食用色素,以使水的运动更加清晰可见。
3. 将饮管或塑料管的一端放入杯中的水中,确保另一端不接触水面。
4. 观察并记录现象:幼儿会发现水会慢慢地从杯中的水面上爬到饮管中。
讨论和解释:1. 引导幼儿观察实验现象,询问他们对这个现象的解释。
2. 解释:水能够向上爬的原因是因为毛细现象。
毛细现象是液体在细小管道中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饮管或塑料管的细小直径使得水分子能够在其内部形成一种叫做毛细管的微小管道,从而使水能够向上爬。
延伸探索:1. 邀请幼儿尝试使用不同直径的饮管或塑料管进行实验,观察水向上爬的速度是否有所变化。
2. 鼓励幼儿思考其他材料或形状的管道是否也能产生类似的现象。
总结:总结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强调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向上爬的原因,并鼓励幼儿继续保持对科学实验和观察的兴趣。
评估: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对实验现象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提问或观察记录来评估。
中班科学教案会爬升的水中班科学教案:会爬升的水引言:在中班的科学教育中,教师需要选择生动有趣的教案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爬升的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现象,通过该教案,可以帮助中班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教案将介绍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活动,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孩子们探索水的自然现象。
一、教学目标1. 掌握水的基本性质,理解水的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
2. 观察、体验和描述水爬升的现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共同完成实验活动。
4.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一个玻璃杯、一张半透明塑料薄膜、水。
2. 教学环境:课堂桌面干净整洁、教具摆放整齐。
3. 学生准备:带着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思考态度参与实验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杯装满水的玻璃杯,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玻璃杯中水的性质和特点。
例如,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具有流动性和可溶性,能够湿润物体等。
2. 实验前准备:将一张半透明塑料薄膜放在桌面上,确保其表面平整。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进行接下来的实验活动。
3. 实验操作:a) 首先,每个小组的代表从容器中取一些水,轻轻地滴在塑料薄膜表面上。
b) 观察滴在薄膜上的水滴现象,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例如,水滴会扩散开,变形成一个较大的圆形区域,而不是像滴在纸上那样保持其原始形状。
c) 鼓励学生围绕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
例如,为什么滴在薄膜上的水滴会扩散?为什么水滴会变形?4. 实验解释:a) 引导学生思考,并给予提示。
水滴扩散和变形的原因是因为水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量。
b) 示例解释:- 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
氧原子具有较强的电负性,因此吸引周围的氢原子形成氢键。
- 当水滴滴在塑料薄膜表面上时,水分子会与塑料薄膜或周围的空气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水往上爬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水在重力作用下是往下流动的;•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幼儿思考并发现问题;•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索意识;•提高幼儿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水杯;•水;•喷壶;•干净的桌面。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热身游戏教师可以通过唱歌、做体操等方式,引导幼儿放松身心,为本节课做好准备。
步骤二:引入话题教师可以问幼儿们:“水是往哪儿流的?”等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水的流动方向,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三:观察实验1.倒水实验:教师提前准备好水杯和水,在桌子上倒水,观察幼儿们的反应。
2.喷水实验:教师用喷壶向上喷水,观察幼儿们的反应。
步骤四:讨论问题教师引导幼儿们发表对实验现象的看法和猜测,例如:“为什么水从水杯中流出来?”、“为什么喷水可以向上喷?”等等。
步骤五:解释原理教师简单地解释水的流动原理,例如:“水在重力作用下会往下流”,“通过喷壶喷水的时候,水受到喷力的推动可以向上喷”。
步骤六:小结与回顾教师帮助幼儿们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他们回顾与实验有关的问题和发现。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幼儿们对水的流动方向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并通过实验和讨论了解了水的流动原理。
同时,通过观察实验、讨论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意识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加注重幼儿的思考和发现,引导幼儿们主动参与实验和讨论,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上便是本次幼儿园水往上爬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幼儿园科学课“会爬的水”(了解毛细管现象)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吸水的现象,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
2、探索水能沿着毛细管向上爬的现象,初步了解毛细现象。
二、材料准备:
食用色素、透明杯子、水、卷纸
三、活动过程:
引导部分:
1、师介绍今天的实验——会爬的水,激发幼儿的兴趣。
2、分组实验(3-4位幼儿一组)
实验部分:
1、实验——会爬的水
(1)取三个杯子,各装入半杯水,然后分别滴入1滴不同颜色的色素,混合均匀。
(2)在两个杯子中间放一个空杯。
(3)裁取一段卷纸,卷成长条状,将长条卷纸的两端分别放入杯中。
(4)静置一段时间发现,卷纸把两侧杯子的颜色都给吸到中间的空杯子中了!。
小班科学教案往上爬的水在小班科学教学中,水是一个重要而且常见的主题。
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我们身体得到补充,帮助植物生长,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教导孩子关于水的相关知识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孩子们学习关于水的知识。
以下是一个小班科学教案的例子,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水的性质和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认识水的特性和功能。
3.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利用。
教学准备:1.一块冰块。
2.一杯水。
3.一壶开水。
4.一小瓶水蒸气。
教学过程:引入:1.和孩子们分享一些与水有关的问题,例如:“你知道地球的表面上有多少水吗?”、“你知道水可以变成什么形态吗?”等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探究水的三种状态:2.给孩子们展示一块冰块,并询问他们,这是什么东西?在室温下,冰是固态的。
让孩子们观察冰块的形状和特点。
3.随后,给每个孩子一杯水。
让他们观察水的形态和特性。
提醒他们水是液态的。
4.最后,向孩子们展示一壶开水,让他们观察蒸汽的形状和特征。
告诉他们这是水的气态。
讨论水的特性和功能:5.与学生一起讨论水的一些特点,例如:水是透明的、无味的、占据空间的,在液态时可以流动等等。
6.介绍水的功能,例如:我们需要水来喝、洗手、洗脸、浇花等等。
提醒孩子们水对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
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利用:7.向孩子们解释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例如:水从地面上蒸发成为水蒸气,升入大气层,并形成云;云通过降水(雨、雪、雾等)的方式返回地面;降水进入地下水和河流,最后回到大海。
通过这种方式,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不断重复。
8.鼓励孩子们思考,我们平时如何利用水资源?如何保护水资源?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节约用水的建议,例如:及时修理漏水、关掉水龙头、重复使用水等等。
小结:9.通过对水的探索和讨论,复习孩子们学到的知识。
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好奇心,并总结水的三种状态、特性和功能以及水的循环过程。
幼儿园科学实验《水往上流》教案共享与实践随着幼儿园教育的不断深入,科学实验已经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一部分。
通过科学实验,孩子们可以在实践中感受自然,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科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今天,我们将共享一则幼儿园科学实验《水往上流》的教案,并结合实际实践,给家长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实验,让孩子们了解水的表面张力和毛细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材料: 1. 透明玻璃杯一只 2. 水 3. 吸管一根三、实验步骤: 1. 准备好材料,将水倒入玻璃杯中,不要倒满 2. 取一根吸管,用手捏住其中一端,然后小心地将吸管的另一端放入水中直到顶端与水面平行 3. 缓慢地将手放松,观察吸管中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四、实验观察:当手放松时,孩子们会发现水并没有从吸管中流出,反而会在吸管内部上升,形成一个水柱。
五、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观察到水的表面张力和毛细现象。
当手放松时,吸管内的水并没有被重力拉下来,而是上升到与水面平行的位置。
这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水分子在玻璃管内壁上升而不被拉下。
六、实验总结: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孩子们可以深入理解水的特性,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水会往上流,通过互动交流,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理解。
七、我的观点:这个实验不仅能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在实践中,老师的引导也很重要,通过引导和互动,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通过这篇文章的共享,希望家长们能够重视幼儿园科学实验的重要性,鼓励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希望老师们能够多多开展这样的实验课,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孩子们能够在科学领域有更多的探索和发现,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000字】实验教案共享与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促进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水往上流》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水往上流》教学主题:水往上流授课对象:幼儿园大班学生授课时间:30分钟教学目标:1. 引导幼儿了解水往上流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验获得直观体验;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提高集体协作能力。
教学要点:1. 水的状态;2. 表面张力的原理;3. 水往上流的过程。
教学过程:1. 热身环节:让幼儿帮助老师将桌椅推开,保持教室整洁。
2. 导入环节:习惯性问题:“水往上流,是怎么回事呢?”3. 实验环节:① 准备工作:1. 沙漏瓶;2. 水和天竺葵精油。
② 实验步骤:1. 将沙漏瓶中的水倒进一个玻璃杯中,添加几滴天竺葵精油,搅拌均匀;2. 取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倾斜放置在玻璃杯边缘上方并紧贴着杯沿,使其与水平面夹角尽量小;3. 慢慢地将玻璃板竖直抬起,直至水从瓶口涌出,可观察到水流往上涌的现象。
③ 实验原理:这是表明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
表面张力是由于水分子在表面处产生的相互吸引力和同种分子间的静电作用所引起的水的一种力,使水在滴、泡、涡的形成及海洋大潮潮汐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4. 操作环节: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让幼儿展示实验过程,加强操作技能。
5. 总结环节:1. 教师询问幼儿实验感受,引导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2. 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水往上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表面张力的原理。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幼儿获得了直观的体验,形象地理解了水往上流的原因和过程,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提高了集体协作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材料方面,要注意保持环保和安全。
第1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
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阶段,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爬窗事故是幼儿园常见的安全隐患之一,严重威胁着幼儿的生命安全。
为了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爬窗事故的发生,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园安全教育进行探讨。
一、爬窗事故的原因分析1. 幼儿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
幼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好奇心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
爬窗是幼儿探索的一种方式,但往往忽略了安全。
2. 教师监管不到位。
部分幼儿园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的监管不够严格,未能及时发现幼儿爬窗的行为。
3. 家长安全教育意识不足。
部分家长对幼儿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未能及时向幼儿传达安全知识。
4. 窗户防护设施不完善。
部分幼儿园窗户防护设施不完善,如窗户没有安装防护网、护栏等,增加了幼儿爬窗的风险。
二、幼儿园安全教育措施1. 加强幼儿安全教育(1)教师应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课程,如“认识危险”、“如何避免危险”等。
(2)通过故事、游戏、儿歌等形式,让幼儿了解爬窗的危险性,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3)教育幼儿遵守幼儿园的规章制度,不私自爬窗。
2. 提高教师监管能力(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确保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异常行为。
(2)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要求教师在上课、休息等环节加强对幼儿的监管。
3. 家长配合(1)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加强与幼儿园的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安全。
(2)家长要教育幼儿遵守家庭规则,不私自爬窗。
4. 完善窗户防护设施(1)幼儿园应定期检查窗户防护设施,确保其完好无损。
(2)对于没有防护设施的窗户,应及时安装防护网、护栏等。
(3)对于高层窗户,应设置安全提示牌,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三、具体案例及预防措施1. 案例一:某幼儿园一名4岁幼儿在午睡时爬出窗户,幸亏被邻居发现及时救助。
预防措施:加强幼儿午睡时的监管,确保幼儿在午睡时不得私自爬窗。
大班科学教案水往高处爬大班科学教案:水往高处爬引言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科学教学必须遵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
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尤为重要。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让大班幼儿探索水往高处爬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一、知识背景水往高处爬是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液体的一种特性。
水往高处爬有许多实际应用,例如水泵、液压等领域。
幼儿园大班的学生对于水的基本特性和运动规律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差距,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水往高处爬的现象,并且在实践中学习到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2. 让学生了解水往高处爬的现象;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透明玻璃杯、吸管、水;2. 教具:图片或视频资料;3. 实施环境:教室或实验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启发式问题:你们有没有见过水往高处爬的现象呢?能不能想一想,为什么水会往高处爬呢?-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于水往高处爬的一些想法。
2. 展示实验现象- 展示一张图片或播放一个视频,让学生观察水往高处爬的现象。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他们的疑问。
3. 进行实验- 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个透明玻璃杯和吸管。
- 让学生用吸管小心地往杯子里倒入水,直到水快要溢出杯口时,迅速将吸管放入杯中,并把手指放在吸管上。
- 学生观察吸管内部的水现象,引导他们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4. 组织讨论-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鼓励他们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
-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引导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水往高处爬的原因。
5. 教师解释-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往高处爬的原因是“水的表面张力”。
6. 引导学生探索- 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如果我们把一个宽边和窄边都一样长的纸条放到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预测并提出解释自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