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反倾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产品屡遭国外反倾销的深层原因剖析根据各种形式资料记录,1979年8月欧共体起诉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倾销,这是我国出口产品首次遭遇反倾销。
1980年7月美国起诉我国出口的薄荷醇倾销。
这两起案件拉开了世界各国对华反倾销的序幕。
从1979年8月到2004年6月底世界各国对华反倾销案件累计高达584起,影响了我国数百亿美元的出口。
国外反倾销已对我国出口商品构成严重威胁,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堪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一股黑旋风,不可等闲视之。
对我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有美国110起,占18.8%;欧盟104起,占17.5%,印度72起占12.5%;阿根廷41起,占7.2%;澳大利亚40起,占7%。
以上五方总计367起,占584起案件的62.8%。
2.1中国产品屡遭国外反倾销的国际原因:2.1.1经济低迷导致当今世界反倾销具有扩大化的趋势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最近表示,鉴于世贸组织对各国反倾销行为约束比较软弱,因此即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倾销存在,某一国产品仍然可能被认为是倾销,反倾销规则的这种软弱性使得反倾销与世界经济形势的起伏紧密相连,每当世界经济形势低迷的时候,反倾销往往成为世界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首选方案,世贸组织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随着新经济泡沫的破裂,世界经济开始转向低迷,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尤其是IT领域投资大幅减少;加上2001年的“9·11事件”的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反恐战争、美伊战争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2001年,按美元计算的全球商品贸易额下降了4.5%,为10年间全球商品贸易下降幅度最大的-年。
全球工业制成品出口下跌了2.5%,此外,自1983年以来一直增长的服务贸易,却在2001年中出现了第一次下跌。
在世界经济这种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抬头。
英国《金融时报》公布一项统计数据表明,20世纪90年代,全球反倾销案平均每年发生232起,2000年发生了251起,而在2001年,反倾销案的数量陡然之间增加到了348起,2002年稍有下降,但是也在300起以上,仅2002年下半年就达到149起。
美国反倾销法与中国的对策p一、美国反倾销法简述美国是具有反倾销历史最久的国家之一。
早在1916年美国税收法中已有关于反倾销方面的若干规定。
1921年美国正式制定反倾销法,此后又经过了《1930年关税法>、《1979年贸易协定法》、《1984年贸易及关税法》和《1988年综合贸易及竞争法》的数次修订。
目前使用的反倾销法是美国国会于1994年底根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的反倾销和平衡关税的条约而再度修订并通过的反倾销法修正案。
反倾销法是美国外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程序法和实体法的统一体。
“程序法主要包括美国反倾销税的条款、征收反倾销税、中止协议和反规避措施等”。
美国反倾销程序包括调查程序、征税程序、行政复查和司法复查,主要由美国政府商务部、美国联邦国际贸易委员会、美国联邦国际贸易法院等机构负责相关职能。
二、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政策与中国的对策(一)美国对华反倾销政策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仅相当于美国进口量的l%左右,而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却占其全部反倾销案件的20%以上,远远高于对美国出口较多的国家和地区。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不景气,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美国反倾销法中公平价值的确定方法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存在着歧视,美国商务部用的是一把有弹性的尺来确定公平价值,对中国的企业极为不公。
我国的出口上平价格偏低、以量取胜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通过回顾从1980年首次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到今年——这三十年美国对华反倾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如下特点:1.一直给予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和贸易体制包括外贸体制已经改变,但是美国商务部一直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1999年11月15日,中美达成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
该协议中关于反倾销的条款的译文如下:“中国和美国同意,美国可以维持它目前的反倾销方法,该方法将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
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原因及我国对策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原因及我国对策一、倾销与反倾销倾销(Dumping)是指一个国家的生产商或者出口商以比较低的价格(低于低于成本价格或者国内市场价格),将商品抛售到另一个国家的市场之中,而使得另一国国内有竞争能力的产业受到损害的行为。
是一种不正当的贸易行为。
反倾销(Anti-Dumping)是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
在WTO《反倾销协议》规定中,对于倾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必须符合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倾销的存在。
既是进口产品所出口的价格是低于其正常的价值,判定为倾销是存在的。
二是损害的存在。
在产品倾销中,如果进口国的同类产品糟到了实质性的损害,即判定损害存在。
三是损害与倾销之间有因果关系。
即由于进口产品的倾销而造成的损害,而非由其他因素所致。
二、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现状目前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到的反倾销案件,主要有以下的特点:(一)反倾销调查案件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从1979年中国遭遇到第一起反倾销案开始至1995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国外对华反倾销案总数仅为66件,平均每年只有6.6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数急剧增加。
从1995年到2022年,国外对中国反倾销数量总共264件,平均每年37.7件,而同期世界反倾销调查数1920件,平均占比13.75%。
而2022年入世后,至2022年6月中国遭遇对华反倾销案件数为698件,平均每年60.7件,占世界同期比重为28.17%。
反映出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数呈现大幅增多的趋势。
(二)涉案金额和规模越来越大对华反倾销案件的涉案金额也在日益增大。
以欧盟为例,2022年7月,欧盟对中国出口到欧洲的钢铁紧固件而引发的反倾销案件,此案涉及中国钢铁企业达到1700家。
从2022年12月至2022年的上半年,中国销售镀锌板、无缝钢管等钢铁产品于欧洲这一事件,欧盟又对中国发起了7起反倾销调查,此案涉及到出口产品的金额超过36亿美元,涉及的出口企业达到178家。
“中美双反措施案”的案例分析一、“中美双反措施案”中“公共机构”界定之争缘起自2006年11月发起对中国进口铜版纸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以下简称双反调查)起,美国开始对中国的一系列出口产品频繁进行双反调查并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以下简称双反措施)。
双反调查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利益损害极为严重,并且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② 2007年7-8月,基于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施加的压力,美国商务部又先后对原产于中国的环形焊缝钢管、矩形钢管、复合编织袋和非公路用轮胎发起双反调查,并随后作出对上述四类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裁定。
对此,一方面我国企业联合美国进口商在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提起诉讼;另一方面,在相关产业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强烈要求下,我国政府代表相关企业于2008年9月19日启动WTO 争端解决机制,正式发起与美国的双边磋商。
在磋商无果的情况下,中国要求DSB设立专家组。
由于对专家组的相关裁决不满,中国向DSB提起了上诉。
作为DSB裁决的第一起中美之间关于双反措施的案件,美国商务部在国内双反调查程序中认为,中国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向上述四类产品的国内生产商提供原材料(如热轧钢、聚丙烯、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等)的行为、由国有企业将原材料卖给私营企业,再由私营企业低价转售给上述四类产品国内生产商的行为,以及中国国有政策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向产品国内生产商提供优惠信贷的行为,均构成事实上的专项性补贴。
根据《SCM协议》第1.1条的规定,补贴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素:(1)存在财政资助;(2)该财政资助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3)该财政资助使得受益人获得利益。
其中,上述第2项要素涉及提供财政资助的三类主体:政府、公共机构以及受到政府或公共机构委托或指示的私营机构。
在这三类主体中,确定政府和私营机构往往比较简单,但如何确定公共机构则是DSB尚未解决的问题。
一、案件基本情况2003年5月2日,美国五河电子公司与另外两家劳工组织一起,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了对原产自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彩电反倾销调查申请。
分别经过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初裁和终裁,至2004年4月14日国际贸易委员会做出损害终裁裁决,案件基本以对来自中国的彩电生产商和进口商征收5.22%~78.45%不等的反倾销税暂告一段落。
由于美国商务部终裁裁决来自马来西亚的彩电倾销幅度为微量,终止了对马来西亚的反倾销调查。
继欧盟自1988年开始对中国出口彩电连续征收15年高额关税并于2002年8月与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和厦华、康佳等七家国内彩电生产商签订数量和价格承诺以来,本案是另一宗针对中国彩电出口的大案,两起彩电反倾销案将影响中国彩电出口市场的二分之一。
本案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涉案金额最大的反倾销案,据我海关统计,2003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涉案产品的金额达4.8亿美元。
加之本案涉及中国本已竞争就十分激烈、市场化程度高的彩电业,故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本案概况如下。
申请方:美国五河电子公司和电子工人国际兄弟会和美国通讯个人产业部两家劳工组织。
申诉方的申请获得了美国三洋、夏普、东芝等彩电生产企业工会的支持。
调查期:2002年10月1日至2003年3月31日(一般是按反倾销调查申请提起之日前最近的两个会计季度确定)涉案产品:直投或背头阴极射线管彩色电视机,且图像显示对角线超过52厘米(即21寸以上彩色电视机),不包括电脑显示器及其他不能接收广播电视信号的图像显示设备。
案件持续时间:从2003年5月2日申请方正式提起申请,到2004年5月14日美国国际委员会公布肯定性终裁,整个案件历时377天。
二、本案争议的焦点问题(一)关于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Non-market Econ-omy Status)本案虽然未直接涉及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但该问题是中国企业反倾销应诉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应诉欧美反倾销,其中相当多的关键点都是基于这一前提展开的。
从美国视角看美国对华反倾销的不合理性摘要:我国在加入WTO后,受到了反倾销的严重冲击,在这之中,尤以美国对我国的反倾销措施最为突出。
在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美国经济的不景气和我国商品所具有的“性价比”优势,美中贸易出现巨大的贸易逆差,于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反倾销则是其使用最为频繁的贸易保护工具之一。
本文从美国的角度---美国对华反倾销对美国自身的负面影响来分析指出,美国对华反倾销既对相关利益群体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由于贸易转移效应使得其反倾销措施并不能成功地保护美国国内的生产者,由此可以得出,美国对华反倾销于己不利。
从而提出我国政府应加强与美国政府对话和谈判的能力,以及联合美国相关利益集团共同反对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反倾销;福利;贸易逆差;不合理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有了迅猛发展。
然而,与我国的进出口迅猛增长相伴随的,是国际市场上对华反倾销的急剧增长。
其中,这一现象在美国市场上表现尤为突出,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对中国发起反倾销数量最多的国家。
从2000年到2008年八年多的时间里,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提起了67起反倾销调查案,是对中国启动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同时多数反倾销涉案产品最终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被迫退出美国市场,无疑,这造成了我国企业出口的困难,也阻碍了我国一些产业的发展,然而,频繁的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对美国自身而言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呢?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认真研究美国对华反倾销对中国贸易的影响,还应从美国的角度来研究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对美国相关利益群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并联合他们来共同反对美国对华反倾销,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美国对华反倾销对美国相关利害关系人的经济影响1.美国对华反倾销对美国海外投资者的经济影响(1)美国在华的投资状况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10月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40588个,合同美资企业金额842.1亿美元,美方实际投入432.5亿美元。
美国对华产品“双反”调查的成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产品发起了一系列的“双反”调查,包括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这些调查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美国倾销与补贴调查的背后动机是保护本国产业。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企业面临来自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强大竞争压力。
面对来自中国市场的廉价产品,美国企业感到了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因此采取了“双反”调查等贸易救济措施,以保护国内产业和就业岗位。
美国对华产品“双反”调查背后的政治因素也不容忽视。
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自建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相互竞争和合作的复杂态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逐渐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一些领域例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实现了重要突破。
美国对中国的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和对中国经济实力的一种应对。
美国对华产品“双反”调查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思维影响。
尽管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旨在促进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但一些国家仍然会对贸易进行限制和保护。
美国当前政府采取的贸易政策主张“美国优先”,主张保护本国经济。
中国政府通过展开广泛的贸易谈判寻求解决。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到世界贸易组织与美国等国家进行的谈判中,通过选派高级官员进行多次高级别经贸磋商,以寻求达成共识和解决分歧。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
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以加快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通过产业转型的升级,中国企业不仅能够减少对外国技术和市场的依赖,还能够在全球市场上与其他国家企业展开更加公平的竞争。
中国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美国对华产品“双反”调查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加强了知识产权法律的立法和执行。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中国企业的创新动力,还可以减少美国等国家利用知识产权问题对中国产品进行压制的空间。
中国政府鼓励对内对外的开放合作。
美国对华家具反倾销调查:四年“落定”2019-10-17出⼝企业要做好“两⼿”准备:⼀⼿根据美国反倾销法律和规则积极应诉,另⼀⼿则准备运⽤⼀切可能的法律救济⼿段抗辩到底。
毕竟,美国司法审查体制为应诉企业提供了获得救济的最终途径。
2003年10⽉31⽇,美国家具制造商合法贸易委员会协同其他⼏个组织(下称原告)向美国商务部(下称DOC)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下称ITC)提出申请,要求对中国进⼝的⽊制卧房组家具(下称涉案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并征收158.74%⾄440.96%的反倾销税。
尽管DOC早在2004年6⽉就已经作出初裁并开始征收反倾销税押⾦,但由于争议太多,直⾄2007年5⽉25⽇,DOC再次修改了最终裁定结果。
⾄此,这起反倾销调查才算有了阶段性结果。
案情介绍对于原告莫须有甚⾄荒唐的指控,不仅中国出⼝企业难以接受,美国进⼝商等团体和企业也表⽰强烈反对。
随即,它们就原告的申诉资格问题提出反对意见。
对此,DOC决定进⾏投票调查。
尽管投票未能阻⽌开始调查,但DOC不得不推迟20天⽴案。
2004年1⽉9⽇,ITC作出肯定裁决:有合理迹象表明从中国进⼝的涉案产品对美国国内产业构成实质性威胁。
DOC的调查紧锣密⿎地进⾏。
2003年12⽉30⽇,DOC发放抽样调查问卷。
2004年1⽉初,137家中国出⼝企业提交了问卷答复。
1⽉30⽇,DOC决定选取东莞联东、东莞瑞丰、东莞台升、天津美克、东莞震兴、上海思达可和深圳德源等7家企业作为强制调查企业。
随后,DOC分别向所有强制调查企业发放反倾销调查问卷,并发放补充问卷。
2004年6⽉17⽇,DOC公布初步裁定结果(4⽉24⽇在《联邦公告》公布)。
随后,DOC对6家强制调查企业和3家应诉但未被抽中企业进⾏了实地核查(DOC拒绝对其中1家强制调查企业进⾏核查)。
7⽉29⽇和9⽉2⽇(在《联邦公告公布时间分别为8⽉5⽇和9⽉9⽇》,DOC先后2次公布修改初步裁定结果。
浅析美国“双反措施”对我国的影响作者:毕晶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28期一、背景2006年11月21日,美国商务部发布立案公告,宣布对原产自我国的铜版纸施行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调查期为2006年4月至9月。
这是自1980年美国对我国出口产品(薄荷脑)发起首次反倾销调查以来,首次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以下简称“双反措施”调查或“双反”调查)。
此后,美国商务部对我国开启了多起反补贴调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方更加频繁地使用“双反措施”限制我国产品,仅2009年一年间,美国就对我国产品发起11起“双反”调查。
从2006年至2011年,美国商务部在没有国内法律授权的情况下先后对我国产品发起27起“双反”调查(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双反措施”已经成为继反倾销、反补贴以及特殊保障措施之后美国又一项重要的对华贸易保护措施,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形式。
早在1986年,美国的一个联邦上诉法院在判决乔治城钢铁公司诉美国案时指出,非市场经济体的任何不当行为,应当由反倾销法而不是由反补贴法来处理。
在该案中,美商务部认为,补贴是存在于市场经济国家中的一个特定概念。
如果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实行了补贴,就使获得补贴的商品取得了特殊的竞争优势,进而形成了一种不公平的贸易格局。
但是在非市场经济国家,由于不存在市场,也就没有补贴导致市场扭曲和资源不合理配置的可能。
这在后来被归结为“反补贴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则。
然而,从2006年11月美国对我国出口铜版纸发起“双反”调查开始,美国改变了其20 年来不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发起反补贴调查的惯例。
此后,美国接连对我国标准钢管、薄壁矩形钢管、复合编织袋、非公路用轮胎、未加工橡胶磁、亚硝酸钠、环状焊接碳素钢管、低克重热敏纸、不锈钢焊接压力管、柠檬酸和柠檬酸盐、环形碳素管线管、除草设备、厨房置物架和挂物架出口产品等多种行业的多种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
美国对华反倾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摘要:美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但也是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国家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原因,选取贸易差额、gdp增长率和失业率等指标,对反倾销案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改善我国处于反倾销目标国不利地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反倾销调查贸易摩擦计量检验一、引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频繁的贸易摩擦。
我国自1995年起始终处于全球反倾销案件最大的目标国。
近年来,世界反倾销调查案件的总数呈现下降趋势,但是针对中国的案件不断增加。
越来越少的背景下,针对中国的案件数却仍在不断增加。
美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但也是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国家之一。
频繁的反倾销调查严重地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应获取的利益。
而美中之间的贸易摩擦不仅仅关系到两国自身的利益更关系到世界贸易体系的格局,因此两国间的贸易问题也一直全世界学者关注的热点。
二、文献综述国外学者对于反倾销原因的定性分析各不相同。
blonigen认为,提起反倾销的根本原因在于贸易保护主义。
而chad p. bown在分析了中国的贸易处境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加入wto对贸易环境并没有改善作用,反倾销案件数量不降反升。
定量分析中,michael m.knetter和thomas j. prusa采取了负二项式回归模型发现美国gdp 与反倾销案件的数量呈现负相关。
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取得很多成绩。
刘遵义和冯国钊认为进口和出国的统计误差和美国对华的贸易限制也对中美贸易摩擦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赵晓认为中国当前已经进入国际经济摩擦时期,并且这个时期将至少持续20年。
定量分析中,沈国兵利用logit模型得出结论,贸易不平衡和产业内贸易指数这两个指标都对反倾销案件数产生了影响。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本文将以美国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根据理论分析选取关键指标,进行计量检验。
三、美国对华反倾销现状分析(一)自从1995年以来,中国就一直是美国提起反倾销调查的最大目标国。
近年来,美国反倾销案件总量在逐渐减少,但针对中国提起的案件数量与所占比例却都在增加。
图1 美国提起反倾销案件总数及对华案件数(二)在所有针对中国提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中,按总量排名,印度和美国分别名列第一、第二。
而在最终执行案件数排名上,美国高居首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三)中美贸易摩擦涉及的行业范围逐步扩大。
目前已涉及化工、轻工、冶金、机械、金属制品、造纸、纺织和医药等多个行业。
四、美国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影响因素(一)国际因素。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发展非常迅速。
近年来,世界经济很不稳定。
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频繁。
经济低迷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反倾销就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保护本国贸易所使用的主要手段之一。
由于经济危机,美国更加严格的阻止中国的崛起,中国也因而成为了西方国家提起反倾销调查的最主要目标。
(二)美国方面的因素。
①经济衰退。
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了二战以来最大的衰退,失业率也达到了大萧条之后的最高水平,贸易逆差也就变得更加敏感。
②战略考虑。
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相比于美国受到的重创,受到的影响显然小得多,因此美国借机对中国的贸易进行限制。
③政治因素。
每逢美国大选之年美国对外发起的案件数都激增,趋势见图2。
很早就有学者认为,在大选之年美国与中国“打贸易战”已经成为选举的拉票手段。
美国近几年经济复苏乏力,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最受选民关心,也是两党争取选票的重头戏。
为拉拢选民,美国政客在对华贸易政策上趋于强硬,试图通过贸易保护增加国内就业来大选中获得更高的支持率。
图2 美国大选年提起反倾销调查案件数(三)中国方面的因素。
中国的出口结构。
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优势赋予了中国出口的产品低成本和低价格,这本是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但是遭到美国的抵制。
此外,中国监控出口增长、进行反倾销预警的能力不足,是频繁遭遇反倾销的原因之一。
五、实证分析(一)变量定义与数据选取根据前文的分析,本文选择以下因素进行检验:选取反倾销案件数为被解释变量and;使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美国国内失业率和美中贸易逆差额作为解释变量gdr、uem和def。
数据的时间区间为2001年至2009年。
(二)假设条件假设1:美国对华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数量与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负相关。
即美国的经济增长越快,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数越少。
相反地,当美国经济状况不佳时,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就会抬头,案件数也随之上升。
假设2:美国对华反倾销数量与美国的失业率呈正相关。
即美国的失业率越高,国内产业遭受的威胁越大,对华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也同样增加。
假设3:美国对华反倾销数量与美中贸易逆差正相关。
逆差越大,美国政府为改变这种境遇便会付诸于反倾销调查。
(三)计量检验本文分别对这三个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首先,建立回归模型如下:adn=a1+b1gdr+μiadn=a2+b2uem+μiadn=a3+b3def+μi然后,将相关数据代入eviews 6.0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因此我们可以做下一步,通过eg协整回归验证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回归,我们得出表1的结果:表1 一维线性回归的解释变量*10%显著性水平,**5%显著性水平上表显示,该模型拟合度较好,解释变量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我们可以得到下列等式。
adn=11.44958-0.777191gdr(8.045140)(-2.567765)adn=-0.946565+1.628499uem(-0.228136)(2.312371)adn=5.175291+3.37*10-7def(2.381609)(1.674231)实证结果显示,反倾销案件的数量与这三个因素都相关。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对其有负面影响。
而失业率(uem)和中美贸易逆差(def)这两个因素对中美反倾销案件呈正向影响。
结果表明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与其提出的反倾销案件负相关,美国失业率和贸易逆差则是导致提出反倾销数量增长的。
六、结论经过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发现美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状况确实对其提出反倾销调查活动产生了影响,中美贸易不平衡也是美国对华提起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我国在对美出口的同时,需要及时关注美国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的变化,以及美中贸易逆差额的变动,以便做好预警工作,防止和减缓遭遇反倾销调查的情况。
参考文献:[1]邹昆仑.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双边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j],当代财经,2008(8)[2]bruce a.blonigen.working the system:firm learning and the antidumping process [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6(3)[3]chad p.bown,rachel mcculloch.u.s.-japan andu.s.-china trade conflict export growth, reciprocity,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ding system,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9(3)[4]michael m.knetter,thomas j.prusa,macroeconomic factors and antidumping filings:evidence from four countr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1)yuan chingchang,solomon w.polachek,john robst.conflict and trad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ic distance and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4(4)[5]冯国钊,刘遵义.对美中贸易平衡的新估算[j],国际经济评论, 1999(5)[6]赵晓.从战略角度看中国的“国际经济摩擦”时期[j],国际经济评论, 2003(11)[7]沈国兵.反倾销与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8(3)[8]marcus noland. trad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conflic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996(7)[9]banning garrett. sino-american relation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2)[10]sanja samirana pattnayak. linkages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s in the presence of foreign firms, technology spillovers, 2010作者简介:刘雨薇(1989-),女,北京理工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李京(1972-),女,北京理工大学应用经济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