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史话(上)_族田义庄
- 格式:docx
- 大小:16.18 KB
- 文档页数:2
第六单元第17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现,汉代的户籍把每户户主的姓名、籍贯、住址、爵位、职业、年龄、妻子、兄弟、姊妹以及牛马、田宅、奴婢、车辆的数量和价值都登记在内。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落实重农抑商政策B.强化对民力的控制C.根除王国势力威胁D.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答案】B 【解析】汉代户籍统计具体准确,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征发赋役和控制百姓,故B项正确;加强户籍管理并不等同于抑商,排除A项;材料中的户籍管理并非仅针对诸侯王国与豪强地主势力,排除C、D两项。
2.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
这一制度( ) A.标志国家户籍制度成熟B.使得门阀士族开始走向衰退C.使得均田制进一步推广D.削弱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实力【答案】D 【解析】将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编入国家户籍,削弱了门阀士族的经济实力,故选D项。
3.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而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客户的比例不断下降,反之,主户的比例相应上升。
这可能是因为( ) 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科举制度改革C.市民阶层的壮大D.理学的发展【答案】A 【解析】宋朝户籍中的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宋朝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客户的比例下降,主户的比例上升,故选A项。
4.元明时期政府以职业定户籍,这种做法(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B.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造成政治的动乱【答案】C 【解析】以职业定户籍使被定籍的人所从事的职业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这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经济的整体发展,故C项正确。
5.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A.确立了皇帝制度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强了基层治理【答案】D 【解析】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和商鞅“集乡为县”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故D项正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贵族、地主豪强所荫占的依附农民。
亦称田客。
在汉代,原自由身份的宾客逐渐降为贵族、豪强的附从。
东汉时期,宾客参加农业生产的渐多,对主人的依附性渐强,身份越来越卑微,以致有“奴客”、“僮客”之称。
自魏晋开始,不仅从法律上确认了客作为世族、豪强私属的依附地位,而且数量也大大增加。
佃客的来源主要有政府“赐客”、“复客”和“给客”,世族豪强私相招募、荫庇以及放免奴婢为客等多种途径。
世族豪强拥有占客的特权,是佃客的主要占有者。
三国时,曹魏政府赐给公卿数目不等的客户,以后农民为避课役,乐于投庇,以致贵势之家动辄拥有佃客数百人。
孙吴也通过复客方式,赏赐给世族豪强大量佃客,其中不仅有屯田客,也有编户农民,吕蒙破皖城后获赐的是寻阳屯田六百户。
陈表所得复客二百家则是编户农民。
复客属于合法佃客,而非法荫庇的佃客往往也被追认为合法。
如孙权曾下令,故将军周瑜、程普的所有人客,“皆不得问”。
西晋也有赐客制度。
太康元年(280),西晋政府颁布户调式,规定贵族官僚得荫人以为佃客,具体数量是:第一、二品官荫庇佃客不超过五十户(疑作十五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第九品各一户。
此外,还可荫人以为衣食客。
又可荫庇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
按官品荫庇佃客数的公布,目的在于限制非法荫庇。
但实际上作用甚微,却使更多的非法佃客获得了合法地位。
许多世族豪强在荫庇亲属的名义下得以合法地占有大量超额佃客。
东晋不得不再次颁布给客制度,规定第一、二品荫庇佃客不超过四十户,第三品三十五户,第四品三十户,第五品二十五户,第六品二十户,第七品十五户,第八品十户,第九品五户。
各品的给客数都比前大大增加。
限额以外非法占有的佃客数,自然增加得更多。
十六国和北朝世族豪强荫占佃客的情况同样存在。
南燕时,百姓“迭相荫冒,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公避课役”。
这种现象在北方十分普遍,只是荫附常常族宗以是相聚,结坞自保的形式出现,带有浓厚的宗族北。
中国的科学技术有着自己的发展道路,成就辉煌,举世瞩目,对人类文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一、石器时代的科技萌芽工具的制造是原始技术启始的标志。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征服自然界的物质基础十分薄弱,因而,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萌芽和发展非常缓慢。
工具的制造与火的使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起源,原始医药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和居所的建造等都是科学知识与技术萌芽的表现,都给自然界打上了越来越多的人为烙印。
这是人类理性曙光的初现,它昭示了那大放异彩的科技发展的未来。
二、青铜时代的科技幼苗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有了巨大进步,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青铜器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标志物。
夏、商、西周的科技进步,促进了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成就了青铜文化的辉煌,为此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铁器时代的科技奠基春秋战国是中国科技知识进一步积累与奠基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秦汉及其后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壮大成型中的秦汉科技秦汉科技最显著的特点是科学建制完整、技术体系统一。
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冶炼、纺织、土木建筑、造纸、船舶制造等主要技术体系及风格也大体确立,从而为此后近两千年的中国科技发展确定了大方向。
五、魏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这一时期战乱频仍,政局动荡,科学技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曲折中进步着,有些学科甚至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化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六、隋唐科技综观随唐科技,可谓是全面推进,重点突出。
这一时期既是对先前的诸多科技领域的成就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又开创了多方面的世界之最。
中国科技在随唐时期获得了蓬勃发展,而且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强,科技成就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对世界文明的进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七、鼎盛的宋元科技这一时期虽说一直战火纷飞,社会也动荡不安,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却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中国第一部大型农业科技史专著——《中国农业科技史稿》穆祥桐
【期刊名称】《农业考古》
【年(卷),期】1987()1
【摘要】由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梁家勉研究员为主编、全国数十名农史研究者参加编写的中国第一部大型农业科技史专著——《中国农业科技史稿》(下简称《史稿》),经过全体编撰者的共同努力,历经数载,终于1986年交农业出版社出版,这是农史界及其有关学术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中国人民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有的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对于这个极其丰富而宝贵的遗产。
【总页数】3页(P45-47)
【关键词】中国农业科技;农业科学技术史;农史研究;中国人民;中国古代;历史悠久;传统农业;领先地位;专著;农业生产
【作者】穆祥桐
【作者单位】农业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
【相关文献】
1.《中国体育史》成书因缘——中国第一部体育史专著一百年纪 [J], 邵刚
2.研究中国抗日游击战争史的第一部专著──《中国抗日游击战争史》评介 [J], 华杉
3.第一部总体研究中国租界史的专著——费成康的《中国租界史》评介 [J], 汤志钧
4.一部研究我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的新著——《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简介 [J], 文示共
5.第一部中国期刊发展史专著《中国期刊史》出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族田义庄定义宋以后属于某一宗族所共有的土地。
族田分两种,一种是由一个家族拨出一部分土地,征收地租,专作该家族祭祖开支的祭祀田,也叫祭产、祀田。
这种祭祀田一般数量不大,但极为普遍。
一种是由族内为官者、殷富者捐置或合伙捐置,用以接济贫穷,赈恤孤寡及协济族人读书应试的赡族田。
这类族田又称义田、义庄。
义庄原指掌管族田及租米分配的机构,后来不加区别,义庄和赡族田成为一个族姓土地的通称。
起源族田义庄创始于北宋范仲淹。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范仲淹在苏州长洲、吴县置田十余顷,将每年所得租米,供给各房族人衣食、婚嫁和丧葬之用,始称“义庄”。
范仲淹亲定规矩十三条,规定各房五岁以下男女,每人每天给白米一升;冬衣每人一匹,五到十岁减半。
族人嫁娶、丧葬,则分等发给现钱。
在以后续定规矩中,又规定义庄的经济管理有相对的独立性:尊长不得干预义庄掌管人依规办事;族人不得借用义庄的人力、车、船和器用,不得租佃义田,不得私自将义宅屋舍兑赁典当,不得占居会聚义仓。
义庄不得典买本族族人土地。
南宋时,范氏义庄田产逐渐增多。
宋宁宗时,族人购置田产,另置“小庄”,以补义庄的不足。
宋理宗赵昀时,义庄田产达三千多亩。
兴盛范氏义庄为宋代宗族置田开创了先例,各地官员竞相仿效。
义庄田产的用途不仅在赡养本族族人,而且扩大到培养本族士人和赈济本地贫苦百姓。
从此,建立义庄成为地主阶级维护宗族统治的一种手段。
宋代以后,义庄更为盛行。
族田义庄在元明时有所增加,但为数不多。
清代两百多年间发展比较迅速,各省都有关于族田义庄的记载。
族田占比重最大的为广东省。
族田义庄创建人多系“累世仕宦之家”,即官僚地主,也有少数富商。
这类土地因系私人捐献,地权基本操在地主富户之手,他们凭借族田,通过租佃关系,操纵族众。
剥削穷苦族人。
这类族田相对稳定,一般不准买卖,并受到国家法令保护。
清乾隆二十二年制定律例,盗卖族田照“盗卖官田律治罪”。
意义官绅地主创建族田义庄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经济权力维护宗法关系,以巩固封建统治,因此受到封建政权的维护。
论宋代义庄的特征与社会功能豆霞;贾兵强【摘要】宋代的义庄,作为一种新的家族经济组织,不但在宋代家族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而且对宋以后家族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分析义庄的创建、发展及其特点,可以发现宋代义庄的社会救济作用,以及宋代社会条件下的经济手段对世家大族维持社会地位的重要性.【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7(006)003【总页数】5页(P107-111)【关键词】义庄;社会救济【作者】豆霞;贾兵强【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4引言唐朝以前,土地的分配是由国家或者主要是由国家来实行的。
进入宋代以后,社会经济关系变迁,封建统治者迫于形势,不得不采取了“不抑兼并”、“田制不立”的策略,导致了贫富急剧分化。
社会各阶层对安定发展的追求,使得统治者着力寻求减小贫富差距的办法。
同时,随着封建社会由顶峰逐渐衰落,国家社会救济能力削弱,基层社会自治化倾向逐渐加强,民间社会救济活动不断兴起,“义庄”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民间社会救济机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义庄在家族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向为研究者们所重视,论述很多。
以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学者对范氏家族义庄进行个案剖析或者是把义庄放到家族中进行整体论述,对整个宋代的义庄很少进行论述。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宋代义庄进行系统研究,并且通过对义庄的作用的分析,说明了义庄在宋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义庄产生的背景(一)封建土地关系的变化封建社会的早期,唐代中叶以前,门阀权贵地主占据主导地位,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相对稳定。
自从唐代中叶以来,由于科举入仕逐渐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地权开始变动无常,原来的门阀地主势力削弱。
特别是到了宋代,封建政治体制发生变化,人们入仕不再受门第制约,选拔官吏基本上通过科举,使世家大族受到的最大冲击,就是经济地位的不稳固。
加上铜边、铜耳、银边或铜边上鎏金涂银的漆器,也有纯以金镶边的。
这本是适应漆器胎骨减薄而创造的一种加固技术,后来发展成为精制漆器上的华贵装饰。
战国墓中即已出有金口器,汉代漆器大盛,金口器因之更流行,成为皇室、贵族、官僚、豪富的饮食用器。
考古发现的金口器有杯、盘、奁、盒、匣等。
出土地点有陕西、山东、安徽、湖南、湖北、广东、甘肃乃至朝鲜等处。
金口器主要由政府工官制作,以蜀郡、广汉郡工官所作最多也最著名,一年用费曾各达五百万钱之多。
此外,潼、武都、河内等处工官也有制作的。
金口器主要供宫廷使用,如太官令尚食,用黄金金口器,中官长、私官长尚食,用白银金口器等。
也用于皇室对臣下的赏赐,有一部分亦可能出售。
金口器需由素工、髹工、上工、铜扣黄涂工、画工、雕工、清工、造工等经多道工序分工协作制成,人力耗费极大。
《盐铁论•散不足》所云“一杯椿用百人之力”,扬雄《蜀都赋》所说“雕镂金口器,百技千工”,并非全为夸饰之辞。
东汉时金口器仍盛,皇室所需主要仍由蜀郡、广汉郡工官供应。
殇帝时,皇太后邓氏即曾下令不复调蜀汉金口器。
汉末以后,漆器使用渐少,金口器的制作也随之衰落。
中国历代封建政府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因参加垦种者不同而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发展概况汉武帝刘彻元狩四年(前119)击败匈奴后,在国土西陲进行大规模屯田,以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给养边防军,这就是边防屯田。
自此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以至两宋,各代都推行过边防屯田。
当统一国家分裂为几个封建政权时,出于军事需要,都很注意屯田,如魏、蜀、吴三国鼎立时,南北朝对立时,宋、金对峙时,都常在两淮地区屯田(只有三国时的蜀汉屯田在汉中和秦陇地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并存时,双方在黄河两岸屯田。
这些屯田虽多是设置在中原地区,但因列国分立,仍然是属于边防屯田。
真正的内地屯田在东汉、曹魏、北魏和唐代曾经存在过,不过为时短暂,成绩也不如边防屯田那么显著。
金、元以来,屯田的地域分布发生了变化。
女真族入主中原,为了稳定统治,驻军内外各地。
金政府于驻军所在地分拨田土,兵士屯种自给,屯田由是遍及内地和边陲。
元朝幅员辽阔,“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
明代继承元代的军户制度,军户子孙世代为兵,作战而外,平时屯种。
明代的兵士大致以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姜寨黍粒及贮黍陶罐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军屯组织是和卫所制度相适应,卫所屯田因此遍及全国。
明代为了充实边防力量,鼓励商人运粮至边地仓库交纳,由官给与盐引;而盐商惮于长途转运粮食,乃在官府拨给的边区荒地上招募游民屯垦,以所获粮食,换取盐引,称为商屯,它在整个屯田事业中所占比重很小。
屯田有时又被称为营田,原意是屯田以兵,营田以民。
实际上,历代不少营田也常使用士兵,即使是民屯,通常也多采用军事编制,所生产的粮食主要也是用以供军需。
规模历代屯田规模不一。
汉武帝在黄河河套以至河西张掖、酒泉一带屯垦戍卒六十万原始石磨盘人。
唐代屯田主要在辽东至陇右的北方边界,有五万顷左右。
宋代屯田不多,北宋真宗时有四千二百余顷。
元代在各行省普设屯田,不下十八万顷。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一、单选题1.秦汉时期,简册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户籍只能在乡制作,最高仅呈报至县。
魏晋之际,纸张代替简册后,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
这反映()A.书写载体变化促进赋税改革B.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相伴相生C.书写载体变化推动人口流动D.技术进步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答案】D【详解】材料“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皇报至县”到“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反映的是中国对地方户籍管理的加强,体现的是因造纸术的发明而使户籍管理更加有效,加强了基层治理,D项正确;造纸术的进步使书写载体发生革命性变化,但与赋税改革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不能体现相伴而生,排除B项;书写载体变化与推动人口流动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2.东晋政府为了照顾侨户“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的心理,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谓以白纸为籍,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也”。
这一状况()A.说明户籍体制的混乱B.导致中央权力的削弱C.带来赋役制度的瓦解D.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可知,中央政府为了安抚侨户放松了对他们的户籍管理,而户籍是中央管理地方的重要依据,因此此举会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从而削弱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政府对侨户的户籍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政策,并不能对整个户籍制度产生影响,因此不能说户籍体制的混乱,排除A项;赋役制度瓦解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历史发展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北民南迁,这种户籍制度没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
故选B项。
3.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
以下①②③分别对应正确的是:()A.编户齐民、大索貌阅、黄册B.编户齐民、大索貌阅、主户客户C.大索貌阅、编户齐民、主户客户D.大索貌阅、编户齐民、户贴制度【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可知,在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推行不同的户籍制度,汉朝时期推行编户齐民的政策,隋朝时期推行大索貌阅制度,宋朝推行主客户制度,B项正确;明代推行黄册制度,排除A项;C项中大索貌阅和编户齐民顺序颠倒,排除C项;户贴制度是宋朝发给民户的纳税通知书,非户籍制度,排除D项。
南宋清查核实土地占有状况的措施。
绍兴十二年(1142),两浙转运副使李椿年上言经界不正十害,建议实行经界法。
诏专委李椿年措置。
遂设立经界所,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开始,逐渐推广至两浙,再推广至诸路。
其具体措施有;①打量步亩:以乡都为单位,逐丘进行打量,计算亩步大小,辨别土色高低,均定苗税。
②造鱼鳞图:保各有图,大则山川道路,小则人户田宅,顷亩阔狭,皆一一描画,使之东西相连,南北相照,各得其实;然后合十保为一都之图,合诸都为一县之图。
③置砧基簿:每户置簿,逐一标明田产的田形地段,亩步四至,以及得产缘由,赴县印押,永充凭证;遇有典卖交易,须各持砧基簿和契书对行批凿。
到绍兴十九年冬,除淮东、淮西、京西、湖北四路属边境地区未行外,其余各路多数州军都已次第完成。
经界法旨在保证官府赋税收入,不可能真正“均平赋税”。
由于漳、汀(今福建长汀)、泉三州行而复罢,绍熙二年(1191)曾再度清丈,但也未成功。
因此,绍兴经界不到百年,旧籍之在官者半已不存,甚至漫不可考,赋税隐漏走移愈益严重。
嘉定以后,婺州(今浙江金华)、嘉兴府(今浙江嘉兴)、平江府、常州、信州(今江西上饶)、饶州(今江西波阳)等地又陆续推行经界。
终因官吏豪绅的反对,未能贯彻下去。
秦汉时,雇佣劳动称为佣、佣作。
雇佣劳动战国时已出现。
秦末农民战争领袖陈胜少时就曾为人佣耕。
汉代土地兼并加剧,破产农民多数沦为佃客。
甚至一些没落的贵族、官僚、地主及其子弟也有潦倒到为人佣作的,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农业、手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中,都见有使用佣工的。
西汉倪宽家贫为人佣耕;东汉第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合浦太守孟尝也曾身自耕佣。
在手工业中,武帝官营盐铁之前,豪强大家采铁煮盐,往往役使大量流亡人民充当他们的佣工。
盐铁官营之后,采铁煮盐,大抵使用卒、徒。
但郡中卒轮到践更时多有雇人以代的。
私人采矿业如采黄金珠玉及东汉的冶家,使用佣工,亦见记载。
司马相如设酒肆,与佣保杂作;东汉李固幼子为避祸变姓名为酒家佣,则是商业特别是酒店中使用佣工的事例。
此外,漆器制作、纺织、运输、官府的治河、修陵等工程,以及官府、学校的烹炊、舂米、抄写等,也都有使用佣工的,东汉班超投军从戎之前,即曾为官佣书。
佣工有的是短期出卖劳动力,有的是长期佣作为生。
佣工一般由主人供给饮食及付工资,也有只付工资或仅供饮食的。
汉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佣值各有差等。
西汉政府参照市价规定的女工雇值为每月三瓦钱,一些记载中提到男子的雇值每月由一千至两千钱。
农民在农忙时也有雇工或按雇值换工的。
东汉章帝元和元年(84)诏无田农民应募迁徙他乡,官府赐与公田,为雇耕佣。
佣作在两汉农业生产中也占一定的比重。
佣工对主人的关系,可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自愿的雇佣,自来自去,有行动自由,其身份和雇值都较高,有些佣工还是士人出身,在受雇期间可以自己读书。
这类雇佣可称为“卖佣”、“市佣”。
另一种是依附性的雇佣,逃罪、逃债、逃税、逃役的农民和其他人,流亡他乡,“依倚大家”,受其雇佣,脱离名籍,失掉爵命(亡命),逃避了国家的赋役负担,却作为依附,对豪强大家有一定的人身隶属关系,身份地位较低(近似农奴)。
西汉前期私人盐铁主一家聚众至千人的即为这种依附性的雇佣劳动。
浅析北宋族田义庄产生的原因_历史师范
北宋时期,社会结构逐渐演变为以土地为基础的封建社会。
在
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族田义庄制度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以下原因。
一、土地私有化
在北宋时期,土地大规模的私有化已成为主流。
贵族、地主等
占有了大量土地,而许多农民却失去了耕种的土地。
为了维护生计,许多农民开始聚居,并形成了由同一个家族或姓氏组成的部落。
这
些部落的成员拥有共同的祖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族”的概念。
二、族群间竞争
在经济基础上,北宋时期的社会还存在种种矛盾和冲突。
各种
族群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经常发生激烈的争斗。
为了防范外
来的侵略,很多族群开始对自己的领地进行保护。
三、政权调节
北宋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对族田义庄制度的形成起到了调节的作用。
政府通过明确的法规和政策,规定各种族群的权利和义务,以
维护社会的平稳。
四、文化传承
族田义庄制度的形成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密切相关。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讲究强调家族和渊源,追溯祖先和宗族关系。
这种文化传承在北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弘扬。
由于文化传
承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族群通过建立“义庄”形式,强化族群凝聚力,维护自身的权益。
一、义庄起源:义庄创始于北宋范仲淹。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范仲淹在苏州长洲、吴县置田十余顷,将每年所得租米,供给各房族人衣食、婚嫁和丧葬之用,始称“义庄”。
义庄,又称族田义庄,宋以后属于某一宗族所共有的土地。
族田分两种,一种是由一个家族拨出一部分土地,征收地租,专作该家族祭祖开支的祭祀田,也叫祭产、祀田。
这种祭祀田一般数量不大,但极为普遍。
一种是由族内为官者、殷富者捐置或合伙捐置,用以接济贫穷,赈恤孤寡及协济族人读书应试的赡族田。
这类族田又称义田、义庄。
义庄原指掌管族田及租米分配的机构,后来不加区别,义庄和赡族田成为一个族姓土地的通称。
二、义庄的发展:范氏义庄为宋代宗族置田开创了先例,各地官员竞相仿效。
北宋吴奎、刘辉、李师中、韩贽、何执中,南宋史浩、张浚、刘渊、熊庆胄及陈德高等,无不购置义庄。
义庄田产的用途不仅在赡养本族族人,而且扩大到培养本族士人和赈济本地贫苦百姓。
从此,建立义庄成为地主阶级维护宗族统治的一种手段。
宋代以后,义庄更为盛行。
(朱瑞熙)在北宋范氏义庄之后,江苏金坛县张氏、新淦郭氏、莆田陈氏都相继设义庄。
元代设立义庄者不多。
明代义庄增加,安徽、江苏、广东、广西、陕西、直隶都有设立义庄记载。
清代两百多年间,设义庄者激剧增多。
各省都有关于族田义庄的记载。
江苏省以江南最多,如官僚地主聚居的吴县,见诸记载的义庄,明代以前只有数处,有田不超过万亩;清代已达五十九族姓,共有田六万三千七百一十九亩。
江南五府一州数十县厅,族田义庄田额从低估计也有数十万亩。
据民国《吴县志》记载,清末苏州府所属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存在62处义庄,始建于清代的有55处,同治以后所建的为32处,三县义田总面积达7万多亩。
1946年统计尚有32家,1949年有23家。
特别是平江历史街区的义庄更多,有些至今尚存遗构。
如潘氏松麟义庄,位于悬桥巷今58号,清道光十二年(1832)翰林院编修潘遵祁奉其祖潘奕隽遗命,创建于嘉庆时藏书家黄丕烈“百宋一廛”藏书楼故址。
20世纪以来的宗族义庄研究李学如【摘要】义庄肇始于北宋,兴盛于清中后期,在土改运动中衰熄.作为传统宗族社会的赈恤组织,义庄关涉绅权、族权、庄产运营、族内救助、社会控制等诸多环节.20世纪上半期,中外学人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新中国成立后,族产被界定为封建制度的核心要素,国内义庄研究一度中断;直至80年代始,义庄问题才引起学界的持续关注.目前,学界对义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义庄的功能、性质、兴盛缘由、地理分布等方面,而在义庄宗族结构、保障机制、义庄与地方政治经济的互动及对当下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的启示等领域,尚显薄弱,有待学界继续耕耘.【期刊名称】《合肥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3)001【总页数】6页(P33-38)【关键词】宗族;义庄;研究现状;评价【作者】李学如【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3义庄是传统宗法社会中,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由宗族中的士绅、商人或力田起家的庶民地主捐置田产和房屋,以达敬宗、收族、保族之目的,得到国家认可和支持的一种封建宗族赈恤组织。
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在其家乡吴县置义田、建义宅、办义学,救恤族人,开义庄之滥觞。
此后,经过元、明及清前期的缓慢发展,义庄在清中后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清末民初达到了顶峰。
对义庄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明清一些文人的义庄记述中,但真正学术意义的研究最早见之于归堤的《常熟之义庄》[1]和田中萃一郎的《义庄の研究》[2]。
目前,学术界关于义庄的研究,时间上多述及明清时期,空间上集中于江南一隅。
本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并对研究状况进行简要评析,以期增进学界对这一领域的了解。
关于宋代义庄的研究,学界多以范氏义庄为个案,对其发展变迁、租册、行政管理方式的演变等进行了探究。
如DenisTwit chett,“DocumentsonClanAdministration:ITherulesofAdministrati onoftheCharitableEstateoftheFanClan”[3]、近藤秀树《范氏义庄变迁》[4]、伊原弘介《范氏义庄租册の研究》[5]、陈荣照《论范氏义庄》[6]、廖志豪和李茂高《略论范仲淹与范氏义庄》[7]、黄明理《范仲淹入祀孔庙因缘蠡测——兼谈范氏义庄的收族功能》。
宋以后属于某一宗族所有的土地。
族田分两种,一种是由一个家族共拨出一部分土地,征收地租,专作该家族祭祖开支的祭祀用,也叫祭产、祀田。
这种祭祀田一般数量不大,但极为普遍。
一种是由族内为官者、殷富者捐置或合伙捐置,用以接济贫穷,赈恤孤寡及协济族人读书应试的赡族田。
这类族田又称义田、义庄。
义庄原指掌管族田及租米分配的机构,后来不加区别,义庄和赡族田成为一个族姓土地的通称。
族田义庄创始于北宋范仲淹。
宋仁宗皇礻右二年(1050),范仲淹在苏州长洲、吴县置田十余顷,将每年所得租米,供给各房族人衣食、婚嫁和丧葬之用,始称“义庄”。
范仲淹亲定规矩十三条,规定各房五岁以下男女,每人每天给白米一升;冬衣每人一疋,五到十岁减半。
族人嫁娶、丧葬,则分等发给现钱。
在以后续定规矩中,又规定义庄的经济管理有相对的独立性:尊长不得干预义庄掌管人依规办事;族人不得借用义庄的人力、车、船和器用,不得租佃义田,不得私自将义宅屋舍兑赁典当,不得占居会聚义仓。
义庄不得典买本族族人土地。
南宋时,范氏义庄田产逐渐增多,宋宁宗时,族人购置田产,另置“小庄”,以补义庄的不足。
宋理宗赵昀时,义庄田产达三千多亩。
范氏义庄为宋代宗族置田开创了先例,各地官员竞相仿效。
北宋吴奎、刘辉、李师中、韩贽、何执中,南宋史浩、楼踌、张浚、刘渊、熊庆胄及陈德高等,无不购置义庄。
义庄田产的用途不仅在赡养本族族人,而且扩大到培养本族士人和赈济本地贫苦百姓。
从此,建立义庄成为地主阶级维护宗族统治的一种手段。
宋代以后,义庄更为盛行。
族田义庄在元明时有所增加,但为数不多。
清代两百多年间发展比较迅速,各省都有关于族田义庄的记载。
江苏省以江南最多,如官僚地主聚居的吴县,见诸记载的义庄,明代以前只有数处,有田不超过万亩;清代已达五十九族姓,共有田六万三千七百一十九亩。
江南五府一州数十县厅,族田义庄田额从低估计也有数十万亩。
江西省族田义庄也很多,据乾隆二十九年(1764)调查,全省宗祠凡八千零九十三处,其中置有族田的六千七百三十九姓,从低估算每族姓按两百亩计,也达一百三十四万多亩。
安徽省皖南族田最多,以徽州府而论,据1949年统计,全府耕地一百一十八万三千四百七十七亩,其中族田为十六万九千四百三十一亩,占全部耕地的百分之十四还多,清代后期族田额与此当相去不远。
据此估计,皖南四府一州二十余县,族田可能达数十万亩。
广西族田,或谓道光末年平均每县有三万亩。
广西共有八十多个州县厅,从低估计,全省族田也在百万亩以上。
族田占比重最大的为广东省,清代前期,大户族田数千亩,小户数百亩。
清代后期有所增加,光绪年间,或谓有的府县族田“粮额实占其邑之半”,所说可能夸大,但仍不失为族田数额巨大的具体反映。
族田义庄创建人多系“累世仕宦之家”,即官僚地主,也有少数富商。
这类土地因系私人捐献,地权基本操在地主富户之手,他们凭借族田,通过租佃关系,操纵族众,剥削穷苦族人。
这类族田相对稳定,一般不准买卖,并受到国家法令保护。
清乾隆二十二年制定律例,盗卖族田照“盗卖官田律治罪”。
官绅地主创建族田义庄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经济权力维护宗法关系,以巩固封建统治,因此受到封建政权的维护。
明清时尤其是清代,伴随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宗法关系趋向松懈,或谓“自宗法不行,士大夫无以收其族,昭穆既远,视为路人”。
针对上述变化,官绅地主建祠修谱,加强宗法关系,同时建置族田义庄,用经济手段约束族众。
清人大倡“祠堂敬宗”、“义田收族”之说,即源于此。
方苞在论述吴县范氏义庄时曾明确提出:范氏族姓宗法之所以长期持续不坠者,“盖以文正置义田,贫者皆赖以养,故教法可得而行也”。
乾隆年间,
章学诚谓创建义庄可以“补王政所穷”,即通过族田义庄强化宗法关系,起稳定封建秩序的作用。
直到清代后期,冯桂芬说:“千百族有义庄,即千百族无穷民”,他的设想是推广族田义庄制,使“亿万户皆有庄可隶”,这样,广大农民都被控制在官绅地主所操纵的义庄之下,则“奸宄邪慝,无自而作”。
所以,有清一代,在封建宗法关系趋向松懈、农村阶级分化加剧、社会秩序日益动荡的条件下,族田义庄曾成为地方行政的辅助,对封建统治起着一定维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