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稿)《跳吧跳吧》教案

(初稿)《跳吧跳吧》教案


(初稿)《跳吧跳吧》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波尔卡舞曲的形式及其特点,感受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必然联系。

2、引导学生在律动中感受歌曲《跳吧!跳吧!》的节奏、旋律、速度、曲式、情绪等特点,在歌唱和律动中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音乐的美好。

3、能用热烈、欢快的情绪和轻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在《江阴好少年》的伴奏音乐声中有秩序地走进音乐教室。

你们知道什么是波尔卡吗?(其实波尔卡的特点,在你们刚才回答问题的时候已经概括出来了)波尔卡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曲,舞曲是二拍子,快速、活泼跳跃。通常以男女对舞为主。

第一遍:学生跟随老师听着歌曲《跳吧 跳吧》的伴奏音乐律动。

第二遍:学生每一小组拉成圈做,在律动中互相交流,并用“啦”唱音乐旋律。

三、学习歌曲

1、师:同学们,跳的还真不错。

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就是以民间波尔卡舞曲节奏写成的,它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名字叫《跳吧!跳吧!》。

下面请同学们完整地欣赏歌曲。(有歌词)听听歌曲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歌谱。

2、用啦跟琴唱旋律。

好,我们用啦唱一遍旋律,在唱的时候,想一想歌曲能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这样分?

这首歌曲分为两个乐段。(分别用不同的色块来表示。)

3、出示歌曲前两句的旋律线。

师:这是这首歌曲前两句的旋律线,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生会发现两条旋律线是一样的)

师:这种将音符整体“搬家”的创作形式叫旋律模进。

请你们也试试,以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为原型,用旋律模进的形式创作出第三句旋律。


(生创作)

师:让我们来看看歌曲的第三乐句是怎么写的?出示乐谱。同学们可真棒(老师竖起大拇指),看样子,未来的作曲家要从你们中间诞生了。

歌曲的第四乐句的前两个小节稍作变化,用了一个八度音程,但后两个小节还是按照旋律模进进行的。

4、唱第一部分。

师:我们来唱唱第一个部分的旋律。

①你们唱每个乐句的前半部分,我来唱后半部分。

谁来说说老师唱的后半句大量运用了什么节奏?(切分)(学生回答)

答对了,是切分节奏。谁来用切分节奏表扬他一下,如:汤米奇 你真棒。

切分节奏一般强拍在长音上。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切分节奏上有一个符号,它叫做重音符号,在切分节奏的第一个音上有重音符号,该怎么唱?相对哪个音要弱一些?重音符号不仅出现在休止符上,还有别

的地方也出现了休止符。凡是重音出现的地方,我们都要把这个音唱的强一些。

②接下来老师唱前半部分,你们唱后半部分,注意强弱。

(如果学生在唱附点节奏时出现问题,老师用加一个压手腕的动作解决。)

(老师在教唱的时候,对学生声音方面做一下正确引导。问学生第二乐段应该用什么声音演唱?)

6、完整演唱歌曲。

三、游戏“演音乐”

1、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这个游戏叫“演音乐”。由每一小组同学自由创编舞蹈,来表现歌曲《跳吧!跳吧!》。

给你们一个小小提示,对于不同的段落要在情绪、动作上有所变化,包括队形组合的变化。

2、都听清楚了吗?让我们开始吧!

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创编。教师来回巡视给予指导。

3、学生展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