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酮胶囊治疗治疗早期先兆流产80例临床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327.11 KB
- 文档页数:2
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患者在出现阴道少量流血的症状后开始有阵发性的下腹痛或者是腰痛等,这些症状很有可能对胚胎的正常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如果病情没有得到及时地控制,患者很有可能会流产,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
作为一种妊娠早期并发症,近年发病率较高的,本研究对比单一与联合用药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先兆流产患者共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为:①孕妇妊娠时长短于12周;②孕妇有先兆流产的相关症状,进一步检查后存在宫内孕囊、胚芽及心管搏动[2];③患者未在妊娠阶段服用过特殊药物;④患者的黄体功能不全;⑤患者及家属对于知情同意。
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5.6±1.8)岁;初产妇20例,经产妇20例;孕周6 ~10周,平均孕周(8.14±1.39)周。
对照组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5.3±3.1)岁;初产妇18例,经产妇22例;孕周为7~10周,平均孕周(8.36±1.45)周。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单纯使用地屈孕酮片进行治疗。
用法用量为:第一次用量为40mg,在8h后将药量减少到10mg,每天2次,用药到患者妊娠12周时[3]。
研究组的治疗方案为:地屈孕酮的使用和对照组一样,同时为其配合使用黄体酮注射液,具体为:开始治疗时每天为患者注射1次,1次剂量为40mg[4],在其症状得到缓解之后,改为一次20mg的剂量,同样为其治疗到妊娠12周。
1.3观察指标:患者病情好转和消失用时、治疗前后的孕酮和人绒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成功保胎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62期 143投稿邮箱:sjzxyx789@0 引言先兆流产是目前产科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在所有妊娠中约占31%,对于妊娠≤12周发病者,则称之早期先兆流产[1]。
造成该症的因素相对较多,如内分泌异常、基因遗传及子宫内膜功能障碍等,但其中最主要的应属孕酮分泌不足,约占15%[1]。
因此,积极寻求一种有效调节孕酮含量的方法,对于保障胎儿生命甚是关键。
本研究中,我们主要选取黄体酮胶囊对部分患者进行用药,经试验确定可行,现作如下归纳: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先兆流产资料均完整,来源时间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
年龄最高者34岁,最低者21岁,平均(27.8±3.4)岁;孕周最长者12周,最短者7周,平均(8.8±1.3)周。
入组标准:①与黄体功能不全致先兆流产的判断标准相符合[1];②初中以上学历;③对研究内容知情且已签字。
剔除标准:①伴心、脑、肝、肾及血液等方面严重疾病;②体质过敏;③阴道不明原因出血;④宫颈功能不全或多胎妊娠者。
依照随机分配法要求进行分组对比,Ⅰ、Ⅱ组间的基础资料(如年龄、孕周等)经统计和分析,P >0.05,可做对比。
1.2 方法入组后,Ⅰ组60例接受黄体酮针剂注射,每日剂量20mg,经肌肉注射给药,每日1次。
Ⅱ组60例接受黄体酮胶囊治疗,每次剂量取100mg,每日口服3次。
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7d),治疗期间需注意卧床休息、定期检查等。
1.3 评估指标观察Ⅰ、Ⅱ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孕酮含量与副作用发生情况。
参照《妇产科学》[2]判定保胎成功:无阴道流血、腹痛等现象,且B 超检查显示胚胎存活。
1.4 统计学方法将研究的计数、计量等资料输入SPSS17.0软件中处理,由c 2和t 完成组间资料的检验,输出结果由率(%)的形式与均数±标准差描述,若P <0.05,则说明统计学成立。
黄体酮治疗黄体功能不全造成先兆流产的临床分析目的探究对于黄体功能不全导致先兆流产的患者使用黄体酮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94例黃体功能不全导致先兆流产的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两组,实验组48例患者,使用黄体酮胶囊治疗;对照组46例患者,使用黄体酮的针剂治疗。
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1.3%。
结论对于黄体功能不全出现先兆流产的患者使用黄体酮的治疗。
标签:黄体功能不全;黄体酮;先兆流产在全部妊娠中有10%~15%的孕妇会出现自然流产的现象,而且大部分为早期流产,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为黄体的功能不全。
而黄体酮为卵巢黄体所分泌的天然孕激素,是维持妊娠情况所必须的。
因此对于黄体功能不全的出现先兆流产的患者使用黄体酮能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94例黄体功能不全导致先兆流产的患者进行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94例黄体功能不全导致先兆流产的患者进行治疗。
实验组48例患者,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27.3岁,孕周:5~12w,有8例患者有1此自然流产史,有5例患者有习惯性的流产史。
对照组46例患者,年龄范围:20~38岁,平均年龄26.8岁,孕周:4~11w,有9例患者有1此自然流产史,有4例患者有习惯性的流产史。
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实验组的患者选择对黄体酮胶囊进行口服,50mg/粒,服用2粒/次,一个疗程有1w的时间。
对照组的患者使用黄体酮的注射液进行肌注,使用20mg/次,1个疗程有1w的时间。
所有患者在药物的治疗上还要进行充分的卧床休养,在每个疗程后都要进行相应的检查。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黄体酮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目的:研究探讨黄体酮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两组患者接受两星期的不同治疗。
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症状缓解时间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8.0%。
对照组有效率为62.0%。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18.03,P<0.01)。
观察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为(3.1±1.2)d。
对照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为(5.2±1.3)d。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8.39,P<0.01)。
观察组患者阴道出血停止时间为(4.3±1.5)d。
对照组患者阴道出血停止时间为(7.2±2.3)d。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7.47,P<0.01)。
结论:黄体酮胶囊能有效提高黄体功能不全患者体内的黄体酮浓度。
能起到有效的保胎效果,减少流产率。
标签:黄体酮;黄体功能不全;先兆流产;治疗效果先兆流产是孕早期常见疾病[1,2]。
其主要病因之一为孕妇黄体功能不全[3,4]。
先兆流产影响母婴健康,寻找缓解黄体功能不全的方法至关重要。
现研究黄体酮对该情况的疗效。
特选100例患者进行探讨。
研究结果具有显著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整理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患者100例。
经诊断,100例患者均为先兆流产。
初产妇患者60例,经产妇患者40例。
年龄25岁-40岁,平均年龄(33.45±0.37)岁。
排除标准为:①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②药物过敏者;③不能配合实验者;④年龄大于40岁者;⑤存在生理缺陷者。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
两组患者各方面情况在统计学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治疗方法患者在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注意补充营养与卧床休息。
黄体酮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对黄体酮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84例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
对照组给予保胎灵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黄体酮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效果。
结果对照组治疗成功率为6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观察组分别为92.9%、9.5%;观察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黄体酮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孕妇有良好效果,用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黄体功能不全;先兆流产;黄体酮先兆流产为早期妊娠常见并发症,指孕周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保胎灵胶囊(甘肃皇甫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20060004,规格:0.45 g×24 s)口服治疗,3粒/次,3次/d。
观察组给予黄体酮(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902,规格:50 mg×10 s ×2板)口服治疗,100 mg/次,2次/d。
两组治疗期间均服用维生素复合胶囊,均连续治疗14 d。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β-HCG进行检测,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定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评定标准:成功:治疗14 d后患者下腹痛及阴道流血症状均消失,经B超检查可见胚胎存活,患者继续妊娠;无效:治疗后患者体征及症状均未消失,最终流产。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黄体酮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对黄体酮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效果进行探析。
方法:一般资料选自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治疗的60例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施两种治疗方案,对比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成功率是96.7%,对照组是80%,差异性显著(P<0.05)。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失败率是3.3%,对照组是20%,差异性显著(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16.7%,对照组是20%,不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
结论:黄体酮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流产率,保证胚胎的正常生长发育,维持患者的正常妊娠。
关键词:黄体酮;黄体功能不全;先兆流产;临床治疗效果先兆流产[1]属于妊娠早期多发的一种并发症,指的是在妊娠早期,孕周不超过28周,胎儿体重不超过1000g的孕妇妊娠非意愿终止。
黄体功能不全会造成患者的孕激素水平大幅度下降,无法满足患者正常妊娠的需要,从而导致先兆流产的出现。
先兆流产患者在停经后,阴道出现少量流血或者是暗红色的血性白带[2],且同时存在腰背疼痛或者是下腹疼痛等症状。
黄体功能不全导致的先兆流产在自然流产中所占比例超过50%[3],我国在临床治疗中多选用黄体酮,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笔者以我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诊治的60例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开展探究活动,以统计分析黄体酮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效果,现将探究经过与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时间段中我院收治的60例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患者,排除肾脏、心脏、肝脏、肺脏等器官疾病以及内分泌疾病、血液疾病、慢性代谢性疾病等的患者。
60例患者遵循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中,患者年龄自24岁—40岁,平均是(31.6±2.4)岁,孕周是8—18周,平均是(13.5±1.5)周,孕次是1—4次,平均是(1.4±0.4)次;对照组患者中,患者年龄最高是39岁,最低是23岁,平均是(30.4±2.6)岁,孕周为7—17周,平均是(14.4±1.6)周,孕次在1—3次之间,平均是(1.5±0.5)次,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孕次等临床资料,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存在可比性。
负担,具有药物经济学意义;还能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减少耐药菌株和及母乳中抗菌素含量,降低新生儿通过母乳吸入抗菌素造成的不良影响。
剖宫产围术期不合理应用预防性抗生素的情况比较常见,习惯于术后较长时间使用多种抗生素来预防术后感染,应用时机也缺乏规范,因此非常有必要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而术前应用单剂头孢噻肟钠预防术后感染是一种合理有效而经济的预防方案,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112麦毅忠,王小群,杨统16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于预防剖宫产感染效果分析1J 21海峡药学,2007,19(11):74-751122杨玉1大连市妇产医院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1J 21药学服务与研究,2008,8(2):152-1541132林朝仙,蔡小燕,蔡木禹1剖宫产抗感染用药的成本-效果分析1J 21海峡药学,2005,17(6):162-1631142杨俊华,何述萍,曾婧1妇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现状的调查分析1J 21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2):47-481152张蔚1妇产科手术围手术期生殖道感染抗生素的应用1J 21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6):331-3321162孟跃进,耿正惠1剖宫产术后感染的防治1J 21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3951172王淑洁,徐燕侠,王海莲,等1妇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干预对照研究1J 21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7):795-7981口服黄体酮胶囊治疗先兆流产30例疗效观察鲍国波(浙江省余姚市陆埠中心卫生院妇产科余姚315420)摘要:目的 了解黄体酮胶囊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60例先兆流产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口服黄体酮胶囊和肌注黄体酮针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效果。
结果 两组间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效果差异均无显著性。
结论 黄体酮胶囊用于治疗先兆流产临床效果可靠、安全。
黄体酮治疗因黄体功能不全致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黄体酮治疗因黄体功能不全致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
方法:社区将收治的40例先兆流产患者( 2012年3月~2015年3月 ) 单双号编号分组,对照组先兆流产患者选择注射黄体酮进行治疗,观察组先兆流产患者采用口服黄体酮胶囊进行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B-HCG水平指数以及总有效率数据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P < 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数据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 > 0.05。
结论:对先兆流产患者采用黄体酮胶囊治疗后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的提高总有效率,安全性高,具有轻微的不良反应症状,值得在以后的治疗中推广。
【关键词】:黄体酮;黄体功能不全;先兆流产;临床疗效先兆流产患者通常是由于免疫力障碍、生殖器官病变、黄体功能不全等原因导致的 [1] 。
因此,社区为研究黄体酮治疗因黄体功能不全致先兆流产的治疗效果,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的40例先兆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下是具体的调查过程以及结果:1资料和方法1.1基线资料社区将收治的( 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 )的40例先兆流产患者作研究对象。
单双号编号分为两组,对照组为20例,观察组为20例。
对照组先兆流产患者,年龄范围在( 24—36 )岁,平均年龄( 29.43 ± 3.26 )岁;孕周在( 6 — 18 )周,平均孕周为( 12.38 ± 4.39 )周。
观察组先兆流产患者,年龄范围在( 22—37 )岁,平均年龄( 28.16 ± 3.71 )岁;孕周在( 7 — 17 )周,平均孕周为( 12.35 ± 4.12 )周。
两组先兆流产患者的基线资料基本相似,以 p > 0.05表示两组数据可以作为科学对比。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先兆流产患者采用注射黄体酮进行治疗,医护人员每次为患者注射的剂量为20mg,每天需要注射1次 [2] 。
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研究目的:探讨补充黄体酮对血清孕酮和β-hCG水平不同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妊娠结局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有1次以上自然流产史或先兆流产症状的妊娠患者2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首次就诊孕酮水平不同将其分为四组,其中第Ⅳ组(孕酮≥80 nmol/L)作为对照,其他三组均给予补充黄体酮治疗。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血β-hCG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技术进行孕酮检测。
结果:治疗前各组间β-hCG和孕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Ⅱ组和第Ⅲ组无胚停患者血清β-hCG和孕酮含量均明显提高;第Ⅰ组、第Ⅱ组和第Ⅳ组孕妇流产率和足月分娩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Ⅲ组和第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监测妊娠早期血β-hCG和孕酮水平可增强预测孕早期先兆流产的准确性,给予补充黄体酮有效提高了保胎治疗的成功率,是一种值得临床积极推广的诊治方法。
早期先兆流产一般是指妊娠12周前,孕妇因阴道的少量流血继而出现阵发性的下腹痛或者腰痛。
盆腔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宫口未开,胎膜完整,无妊娠物排出,子宫大小与孕周相符的现象[1]。
早期流产的病因很多,如胚胎染色体异常、母体全身性疾病、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免疫及创伤、内分泌异常等因素导致病理妊娠黄体功能不全等。
其中,15%~30%早期先兆流产是内分泌因素造成的[2]。
绝大多数先兆流产患者均是出现了下腹痛、阴道流血等显著症状后才到医院诊治,极易延误病情,如若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治疗,随之可能使症状加重导致流产。
目前,一般利用超声影像学检测和胎心搏动等指标预测早期先兆流产,但诊断准确率较低,对患者保胎治疗的意义不明显。
黄体酮(又名孕酮)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对维持孕妇的正常妊娠和先兆流产妊娠中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5]。
黄体酮是由卵巢黄体分泌的一种天然孕激素,对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保胎治疗具有积极作用[6]。
黄体酮胶囊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黄体酮胶囊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作用。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30例因先兆流产就诊的保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都采用黄体酮胶囊治疗,评价临床疗效和对女性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结果:经过治疗后,本次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6%;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有轻度头痛2例,轻度恶心的有4例,所有患者在停药后不良反应也随之消失;治疗后血清平均孕酮值(41.2±3.1)ng/ml,临床症状改善时间(9.5±2.1)h;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孕激素(P)、雌激素(E2)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先兆流产采用黄体酮胶囊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内分泌失衡,适合临床治疗与应用。
关键词:黄体酮胶囊;早期先兆流产;临床分析先兆流产是妊娠期常见病,早期先兆流产一般是指妊娠12周前,孕妇因阴道的少量流血继而出现阵发性的下腹痛或者腰痛。
妊娠12周、前终止者称为早期先兆流产[1]。
先兆流产与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内分泌异常、生殖道异常、子宫内膜功能异常、全身性疾病、感染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
选择有效的治疗方式对早期先兆流产进行治疗,使孕妇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是产科临床关注的重点课题。
此次研究通过探讨并分析黄体酮胶囊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作用,取得较好研究效果,其全文见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30例因先兆流产就诊的保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年龄最大27岁,最小19岁,平均(25.5±3.4)岁;孕周为6.5——9周,平均孕周为(4.5±2.5)周。
所有患者均为孕周2——12周先兆流产病例,无黄体酮和黄体酮胶囊药物使用禁忌症的健康孕妇[2]。
1.2方法对所有患者都采用黄体酮胶囊治疗,黄体酮胶囊(益玛欣,50mg×10粒×2板/盒)。
浅析黄体酮胶囊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应用黄体酮胶囊对患有早期先兆性流产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在2013年4月-2015年4月入住我院就诊的患有早期先兆性流产疾病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5例。
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黄体酮胶囊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者早期先兆性流产疾病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影像学检查胎儿状态恢复正常时间和先兆流产疾病药物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黄体酮胶囊对患有早期先兆性流产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黄体酮胶囊;早期先兆性流产;治疗先兆流产属于妊娠期阶段的一种常见多发并发症,20%的流产属于自然流产,在妊娠的第12周前终止妊娠者在临床上被称为早期流产患者,占流产患者总人数的80%以上[1]。
本次对患有早期先兆性流产疾病的患者应用黄体酮胶囊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早期先兆性流产疾病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5例。
对照组中未产患者31例,已产患者14例;患者孕次1-5次,平均孕次(2.1±0.4)次;孕周4-11周,平均孕周(6.3±0.5)周;患者体重44-81kg,平均体重(54.7±1.6)周;先兆性流产发病时间1-6天,平均发病时间(2.5±0.8)天;患者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8.6±1.2)岁;治疗组中未产患者32例,已产患者13例;患者孕次1-4次,平均孕次(2.2±0.5)次;孕周4-12周,平均孕周(6.1±0.4)周;患者体重44-82kg,平均体重(54.9±1.7)周;先兆性流产发病时间1-7天,平均发病时间(2.4±0.9)天;患者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8.4±1.1)岁。
固肾安胎丸联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讨固肾安胎丸联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1年3月~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78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应用黄体酮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固肾安胎丸,比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后,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
结论采用固肾安胎丸联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先兆流产;固肾安胎丸;黄体酮;临床疗效早期先兆流产是指女性在妊娠16w之前出现的以腹痛、腰酸、阴道少量流血等症状为主的一种疾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先兆流产的发生率较高。
对于早期先兆流产患者,通过有效的保胎治疗可以保证母婴的安全,临床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主要以补充黄体酮为主[1],我院近期采用固肾安胎丸联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78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第7版中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夫妇染色体异常、生殖器官异常、内分泌系统异常以及习惯性流产患者。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6.8±1.3)岁,孕32~67d,平均(52.4±2.2)d。
对照组患者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6.2±1.2)岁,孕39~65d,平均(51.3±1.9)d。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黄体酮胶囊(浙江仙居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902),100mg/次,2次/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固肾安胎丸(北京勃然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30144),1袋/次,3次/d。
黄体酮胶丸用于治疗先兆流产保胎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口服黄体酮胶丸在治疗先兆流产中的疗效。
方法:对确诊为先兆流产的12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黄体酮胶丸口服组62例和黄体酮针剂肌注组62例,观察两组的保胎成功率;测定血清孕酮水平,两组之间进行比较。
结果:口服组62例中54例保胎成功,保胎成功率为87%;肌注组62例中56例保胎成功,保胎成功率为90%。
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两组间保胎成功病例中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患者血清P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采用黄体酮胶丸口服与黄体酮针肌肉注射治疗先兆流产均有显著疗效,口服黄体酮胶丸具有便捷、安全性等优越性。
【关键词】黄体功能不全;早期先兆流产;黄体酮胶丸先兆流产为妊娠早期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常表现为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同时伴有轻度下腹疼痛及腰酸。
目前研究资料表明,在妊娠12周前,临床表现为先兆流产而最终流产的病例约占流产总病例的80%[1]。
胎盘的形成约在妊娠的第8~10周,在胎盘未完全形成之前,黄体功能不全可使子宫肌肉的收缩性增强,引起先兆流产,排除了胚胎因素,免疫功能异常,母体的全身性疾病、生殖器官异常、创伤应激、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糖尿病、不良习惯及环境等因素外,由黄体功能不全所致的流产占自然流产原因的25%―60%。
黄体不健全所导致的流产,胎儿90%以上是正常的,所以保胎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研究证明黄体酮(P)治疗对由黄体功能不足、内分泌异常、免疫功能异常以及子宫收缩引起的先兆流产有效。
用于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可降低流产风险。
我们对124例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观察肌注和口服P进行黄体支持治疗的不同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太康县成人中专附属医院门诊自2009年1月―2013年10月就诊的124例患者,年龄21―34岁(26.5+1.1岁),孕周8―10周之间,其中有1次自然流产28例,习惯性流产4例。
黄体酮胶囊治疗治疗早期先兆流产80例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6-09-12T14:36:17.51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0期作者:王静
[导读] 通过黄体酮胶囊与黄体酮注射液临床疗效的比较,探讨黄体酮胶囊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
山东省烟台市海港医院妇产科山东烟台 264000
【摘要】目的:通过黄体酮胶囊与黄体酮注射液临床疗效的比较,探讨黄体酮胶囊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首剂予黄体酮胶囊300 mg口服,每天分2次口服,早100mg,晚200mg。
对照组予黄体酮20 mg肌注,1次,qd,均用药至症状消失。
结果:治疗组保胎成功36例(90%),对照组34例(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的孕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且继续妊娠患者随诊均无畸形病例出现。
结论:黄体酮胶囊治疗因黄体功能不全所致的早期先兆流产疗效确切,且服用方便,无疼痛,患者依从性高,无明显副作用及致畸作用,可以达到与黄体酮注射液相同的作用效果。
【关键词】黄体功能不足;早期先兆流产;黄体酮胶囊;黄体酮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R320.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140-02
先兆流产是妇产科的常见疾病,发生率较高,占全部妊娠的10%~18%,多数为早期流产,即孕12周以内的流产,流产过程为妊娠物逐渐与子宫剥离,直至排出子宫的过程。
早期症状表现为阴道流血和下腹痛或腰痛,如果无及时治疗,则可能导致此次妊娠失败。
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通过检查早期流产的妊娠排出物,导致孕早期流产的病因已基本探明:50% ~60%的早期流产是受精卵的染色体数量或结构异常所致的。
这种流产减少了先天性畸形儿的出生,是人类的一种优胜劣汰自然选择以保证群体和子孙健康繁衍的现象。
然而,排除夫妇双方染色体异常、子宫先天畸形、过多接触放射线及化学物质等这些先天因素后,黄体功能不足导致的流产占自然流产原因的25%一60%[1],经过积极临床治疗是可以避免的。
我院门诊及病房应用黄体酮胶囊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取得了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就诊于本院妇产科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80例,年龄25岁~39岁,平均年龄29.5岁;孕周
6~12周,平均孕周是9.4周。
入选条件:1、均经B超检查证实为宫内妊娠且胚胎存活者;2、检测血清孕酮值>15nmol/l;3、排除阴道出血多于月经量、宫颈口松弛的患者;4、随诊可靠;5、排除系统性和遗传性疾病。
随机分为黄体酮胶囊治疗组和黄体酮注射液对照组,每组40例。
1.2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2]
①基础体温高温相<10d,温度差<O.3℃,曲线缓慢下降,双相线不典型;②黄体中期孕酮测定:即基础体温上升后4—9d内取血孕酮<8—10ng/ml者;③经前1~2d子宫内膜活检病理示“子官内膜分泌不良”者。
1.3治疗方法
治疗组:黄体酮胶囊(商品名:益玛欣,浙江仙琚制药,50mg),早2粒口服,晚4粒口服(远隔进餐时间),2周为1个疗程。
对照组:黄体酮注射液20mg,臀部肌肉注射,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需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同时口服叶酸。
出血时间长于3天者加用口服抗感染药物。
定期每周行血清孕酮及B型超声检测,以指导进一步治疗方案。
各组患者分别于≤8周及8~12周取血测定血HCG、P,定期B超观察胚胎发育状况并给予相应处理,随访至妊娠12周。
1.4疗效评价用药后症状和体征消失,HCG、P水平按正常妊娠的规律增长,复查B超示胚胎存活,妊娠继续1个月内无反复为保胎成功,流产为保胎失败,孕妇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臀部硬结,感染等。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O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过程中监测HCG、P平均增长水平情况。
2组血清检测HCG和P值情况在孕8周孕10周及孕12周,口服黄体酮胶囊组与对照组相比,HCG和P的水平与黄体例组相比无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
两组病人均定期行肝功、肾功,血、尿常规检查均无异常。
试验组病人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对照组病人经治疗2周后,均诉注射部位疼痛、硬结,而且9例患者注射局部硬结明显,周围发红,痒痛,给予局部热敷后逐渐好转。
研究对象保胎成功者70例中,已于我院足月分娩64例,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对两组已分娩的新生儿进行体格检查和神经心理检测,未见异常情况。
3 讨论
黄体功能不足是卵巢黄体分泌孕酮不足而产生的临床症候群,其表现为有排卵期出血、不孕症、妊娠后容易流产。
正常妊娠黄体会产生大量孕酮,而孕酮是子宫的“安慰剂”。
高浓度的孕酮可促进子宫肌蛋白的合成,使子宫肌细胞肥大,同时对于日益增大的妊娠物,子宫肌层受雌激素和前列素影响而应激性增高的情况下,起着十分重要且明显的镇静作用。
妊娠5~6周时,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刺激黄体产生孕酮,7~12周逐渐过渡致胎盘产生(又称黄体胎盘转移),胎盘产生的孕酮则于排卵后10~11周才明显增加,有利于受精卵在宫腔内正常生长发育。
孕酮量在整个孕期中逐渐升高,孕早期上升速度较慢,中期加快,至足月妊娠时达到高峰。
毫无疑问,一定量的孕酮激素水平是维持妊娠的必要条件。
黄体功能不足的病因尚在探讨之中,针对这类患者补充外源性黄体酮往往可以维持早期妊娠[3]。
临床研究表明,增强黄体功能,降低子宫兴奋性与传导性,保持子宫静止,提供胚胎种植、着床及发育必备的内在环境,是现代临床治疗先兆流产的原理之一。
黄体酮是一种天然孕激素,被认为是最安全有效的外源性孕酮补充剂;妊娠第7周前,妊娠黄体分泌的孕酮对维持妊娠至关重要[4]。
黄体酮胶囊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抑制垂体千叶促黄体生成素的释放。
其具有高浓度的孕激素作用,具有无雌激素、雄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不会导致女胎男性化的特点,临床应用10余年来未有致胎儿畸形的报道,且其口服易吸收。
平均生物利用度26%。
肝脏负荷小;其口服后仍具有高度生物活性,在拥有良好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良反应。
有文献报道[5],短期应用HCG或单独应用黄体酮不能增加复发性早期流产保胎成功率,且妊娠妇女长期大量使用黄体酮和它的衍生物可能增加胚胎稽留、子宫内膜粘连和胚胎发育畸形等副作用[6]。
随着用药时间长可逐渐增加自身的妊娠黄体成熟度。
在治疗中,我们发现在8周之后,HCG、P的水平随着用药时间及孕周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并接近正常妊娠水平。
我们用药早且用药维持到12周至胎盘功能建立才停药,HCG、P分泌逐渐升高,模拟了妊娠的一个正常渐变的生理过程,增加了保胎成功率。
黄体酮注射液是油剂,天天重复使用几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甚至出现局部蜂窝织炎等严重不良反应。
影像药物的吸收,使黄体酮治疗效果不稳定,给患者带来不便和痛苦。
患者依从性差。
本研究显示,采用口服黄体酮软胶囊在治疗因黄体功能不全所致的早期先兆流产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方法简便易行,无痛苦,无明显毒副作用,无致胎儿畸形作用,患者依从性好,又减少了黄体酮引起的不良反应,明显提高足月妊娠成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l]罗丽兰.不孕与不育fMl.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9.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5—357.
[3]Abbott L.Ectopic pregnancy:symptoms,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Nurs Times.2004,100:32.
[4]李美芝.妇科内分泌学[M1.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16-117.
[5]Szeleres-Bartho J,Barakonyi A,Par Get a1.Progesteron as immunom—odulatory molecule[J].Int lmmunophannaeol,2001。
12(1):1037—1048.
[6]王茜.先兆流产长期保胎致胎儿畸形1例矶井岗山医学专报'200IjK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