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鉴别诊断
▪ (一)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鉴别 。
.
26
斜疝和直疝的鉴别
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突出途径
疝块外形
回纳疝块后压住 内环 精索与疝囊的关 系 疝囊颈与腹壁下 动脉的关系 嵌顿机会
多见于儿童及青 壮年 经腹股沟管突出 ,可进阴囊 椭圆或梨形,上 部呈蒂柄状 疝块不再突出
精索在疝囊后方
疝囊颈在腹壁下 动脉外侧 较多
.
14
直疝(Hesselbach)三角
.
15
一 、腹沟股直疝
▪ 腹股沟直疝系指从腹壁下动脉内侧、 经腹股沟三角区突出的腹股沟疝。
▪ 其发病率较斜疝为低,约占腹股沟疝 的 5%。多见于老年男性。常为
▪ 双侧。
.
16
病因
▪ 腹股沟直疝绝大多数属后天 ▪ 性,没有先天发生的。 ▪ 主要病因是腹壁发育不健全、 ▪ 腹股沟三角区肌肉和筋膜薄弱。
▪ 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 ▪ 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 ▪ 内回纳消失。
.
24
▪ 检查时,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 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 内回纳消失,常因疝内容物为小肠而听 到咕噜声。疝块回纳后,检查者可用食 指尖轻轻经阴囊皮肤沿精索向上伸入扩 大的外环,嘱病人咳嗽,则指尖有冲击 感。
.
19
治疗
▪ 直疝多采用手术疗法。 ▪ 手术要点: ▪ 加强腹内斜肌和腹横筋膜的抵抗力,
以巩固腹股沟管的后壁。 ▪ 直疝修补方法,基本上与斜疝相似。
.
20
▪ 常用 Bassini法,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发 ▪ 现腹横筋膜缺损很大,不能直接缝合时, ▪ 可利用自身阔筋膜、腹直肌前鞘,以及 ▪ 尼龙布等材料,作填充缺损成形术。 ▪ 直疝属继发性疝。术前须考虑其发病原 ▪ 因(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便秘等), ▪ 应予处理。 ▪ 若不能控制或另伴有严重内脏疾病者, ▪ 则不宜手术,可使用疝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