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道德教育理论及对我国道德教育启示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论教养的读后感《论教养》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经典著作,它围绕着如何培养一个合适的人格,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展开论述。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首先,康德在《论教养》中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的道德素质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康德提出了一种基于理性自律的道德标准,他认为人应该根据理性的原则来行动,而不是受感情的驱使。
他强调道德的普适性和客观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同样的道德规范。
这让我意识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根据理性来判断和行动,而不是受情绪和个人愿望的左右。
其次,康德还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应该根据道德原则来行动,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
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普适的道德规范,为整个社会的福祉作出贡献。
康德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个人的自由和普遍律法是相互制约和共存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守道德规则,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这让我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个人的行为不仅仅影响自己,也会影响整个社会。
此外,康德还强调了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是培养一个完善人格的关键要素。
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性思维。
教育在个人修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它们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进步。
总的来说,康德的《论教养》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让我意识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与社会、个人自由和道德规则的关系,以及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
《论教养》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本指引人们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指南。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获得了很多关于如何培养自己个人素质的宝贵启示。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人。
浅析康德道德法则及启示作者:赵松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赵松涛(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摘要:本文通过对康德普遍道德法则的绝对命令、人是目的、意志自律的论述,分析了康德普遍道德法则形式上的重要性,指出了康德道德法则的意义:作为道德主体的人要明确责任义务,强化道德自律,内化道德信念,发扬道德理性的作用。
关键词:康德;道德法则;意志自律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9-0044-02现代社会日趋个体化和多元化,人们对利益中立化的追求,使其成员制定的目标具有自主性和个人特色,但对道德普遍性的要求一直没有停止,且更为强烈。
如何在这样一个“个人的目的”都被中立化的社会里,形成一种道德的共识,困扰着当代社会。
既然在今天人类一时或根本无法在多元化价值的道德规范上达成共识,那么为什么不能先在形式上(理性上)达成一致呢?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就提示了这种理性,它是不带有任何目的的、无条件的、形式的,它尝试描绘出一种理性准则,根据这个准则人们可以检验:我的个人行为是否能和所有人的目标相互共存,普遍适用。
一、康德的普遍道德法则康德的普遍道德法则排除了一切“质料”经验的内容,源于纯粹理性,所以它是普遍的、必然的,无条件地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的道德法则。
康德称它是适用于一切人的“绝对命令”,是隐含在一切道德行为中的道德律,是纯粹形式的法则。
道德法则有三种不同层次的表述形式。
1.绝对命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这是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
其意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这条黄金法则之所以要以定言的形式向有限理性者下达命令,因为康德深知人不仅具有理性,而且也是一个感性体,物质性诱惑时常干扰和限制着人类的道德信念。
如何使道德的行为贯彻下去,惟一的方法就是有限理性者必须限制内心私欲官能的干扰,听从理性下达的命令,遵循道德法则。
论教育康德摘要:一、康德教育观的背景与意义二、康德的教育理念1.教育目的2.教育方法3.教育内容三、康德教育观在我国的启示与应用四、康德教育观的时代价值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康德教育观的背景与意义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观在整个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康德教育观的核心在于,教育不仅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还包括发展人的理性能力和审美素养。
在这一背景下,康德的教育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康德的教育理念1.教育目的康德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自由、平等、独立的个体,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道德责任感。
在这一目标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人的品格和综合素质。
2.教育方法康德主张启发式教育,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对话。
他认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简单地灌输知识。
此外,康德还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3.教育内容康德的教育内容涵盖哲学、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
他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文化素养。
在此基础上,康德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性的基石,教育应该使人在道德上达到自律。
三、康德教育观在我国的启示与应用在我国,康德的教育观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道德教育,使学生在知识、能力、道德三方面取得均衡发展。
四、康德教育观的时代价值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康德教育观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它强调教育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道德责任感的公民,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五、总结与展望康德教育观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道德认知开展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论文道德认知内含这么几个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思考、道德选择、道德创造。
道德认知是指社会个体对生存环境道德标准的知晓、理解和掌握,它是道德认知的根底层面。
道德思考包括产生推理、道德鉴别、道德批判、道德评价等方面。
它要求道德主体对面临的道德标准内容是否符合道德行为事实、是否符合道德客观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等进展思考。
道德选择是指在面临各种不同道德标准时,通过比拟鉴别,反思权衡后所作的认知上的取舍。
道德创造是道德认知的最高层面,它是指道德上的新追求,既包括道德标准的改良也包括道德标准的创新。
社会的飞速开展及由此带来的变动,使人们不得不对过时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进展改造。
因此人们在赞同而承受一种标准后,还“必须逐渐学会怎样用新的生命去调和、去除其中的陈腐因素”,目的是为了“让它们适应变化不定的社会生存状况”。
总之,道德自我总是渴求着新的追求,智慧的头脑总是向着新的经历开放。
道德认知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体精神气质,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这种精神气质和行为习性。
道德行为不同于一般行为,它是基于自觉意识而作出的自愿、自择行为。
由教师代学生作出的或在外界压力下学生作出的无奈选择,即便是遵循了道德标准也不能充分表达该行为的道德品性。
主体进展积极的道德思考而后作出自觉自愿的道德选择乃至道德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积极参与、着意渴求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积极意义恰恰在于表达了道德行为的本质。
为此,有效的道德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需要学生理性和思维参与的过程,借助学生自己的智慧作出自主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关于这一点,20世纪60年代,道德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认知开展理论及其实验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佐证。
认知开展理论的中心思想即是注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开展。
其主要代表人物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认为要想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必须从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入手。
康德对道德教育悖论的思考和应对道德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品德素养。
然而,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人类在道德上自由的决定,与道德事实的存在之间存在一种漏洞,这被称为道德教育悖论。
在此背景下,康德对道德教育悖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应对。
首先,康德认为道德教育的悖论在于,我们无法准确地知道究竟什么是好的道德。
虽然我们可以依据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来教育学生,但这些准则并未经历严谨的理性推理,因此其真实性和有效性是有争议的。
因此,排序所有可能的道德准则是一个困难而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使得道德教育面临了矛盾的处境,即如何教育学生道德准则,而不将道德准则强加于学生之上。
康德认为,解决道德教育悖论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教育学生如何发现道德决策。
他认为,我们必须教育学生通过合理推理和道德感知来确定道德决策,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如何行动。
这意味着,在道德教育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传授道德准则,而是需要将道德决策的能力纳入教学过程。
康德认为,引导学生遵循经验原则和纯粹原则是教育学生进行道德决策的关键。
经验原则是从我们经验中获得的关于世界的知识,而纯粹原则是由我们的理性推理出来的普遍原理。
康德主张,我们必须通过教育学生关注概念上的原则,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各种情况,以合理地确定应采取的行动。
康德还提出了教育通过实践来达到道德培养的方法。
他的理论表明,在实践中采取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决策的行动可以改变和提高道德品质。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在道德方面的成长,教师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思考,并使学生成为问题解决的主动者。
在康德的观点中,道德教育应当成为一种过程,包括教授道德准则、培养道德决策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发展道德品质。
借助这些方法,康德相信我们可以有效地处理道德教育悖论并取得成功。
康德对道德教育悖论的思考和应对康德是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道德教育悖论的思考和应对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
道德教育悖论的核心是如何在尊重个体自由的同时培养其道德品质,康德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康德认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是通过自由意志来决定的。
他主张道德行为应该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道德法则的认同,而不是外界的命令或者利益驱使。
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道德判断能力,让其能够自主地选择和实践道德行为。
康德也认识到道德教育面临的悖论。
一方面,道德教育需要对个体进行规范和引导;个体的道德品质必须是自发的和自主的。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道德教育的悖论。
如果道德教育过于强调规范和引导,就可能压制个体的自由意志,使其变成机械地遵循道德法则的行为者。
如果道德教育过于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就可能导致个体无视道德法则和他人利益,成为道德自由主义者。
面对这一悖论,康德提出了他的思考和应对。
他主张将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道德法则相结合,实现两者的统一。
“我可以”,即我有能力按照道德法则自主地行动,“我应该”,即我应当按照道德法则去行动。
个体在自由地行使自己的意志的应当意识到这个自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受到道德法则的限制和规范。
个体在实践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既要发挥自己的自由意志,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和道德法则的要求。
为了解决道德教育悖论,康德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道德自律。
他认为,个体应当通过自我规定和自律来实现道德行为。
道德自律是个体按照道德法则来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个体自主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个体在道德自律的引导下,可以自主地选择和实践道德行为,而不是被外部规范和命令所束缚。
康德对道德教育悖论的思考和应对,提出了重要的理念和方法。
他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道德法则的统一,通过培养个体的道德自律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康德的思想对于现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施道德教育时,应当尊重个体的自由意志和独立判断能力,通过培养个体的道德自律来引导其进行道德决策和实践。
康德與杜威道德教育理論之比較及其對我國道德教育之啟示壹、前言-倫理學的範疇倫理一詞,依希臘文及拉丁文的原意有二,一指社會的風俗習慣,一指個人的品行氣質。
近代,倫理的意義則不止於此,包含對品行氣質和風俗習慣作是非善惡的判斷,並指示人應守的原則(林有土,民72),倫理可說是人群生活中範定行為的道德法則,其關心的是「應然」的問題,即行為應遵循的律則,訴之於理性(黃建中,民58;陳特,民83)。
總之,倫理即是「人與人相處所應遵守道德標準的道理」,其原則約為(葉學志,民85): l、確立一套普遍的道德標準,作為人與人間相處的規範二、指引人類具有高贵至善的理想,作為個人修養的目標3、採取科學觀點分析人類的行為,成為一種有系統的知識和學問4、提供道德修養的原則和方式,俾有效實踐倫理學是理論和實踐並兼之學,理論屬於學,因此致其知,實踐近乎術,因此導其行(范錡,民58)。
其在哲學上所探討的範疇多為(葉學志,民85;伍振,民81): l、判斷行為的標準為何?係動動,抑或結果?二、何謂善惡?3、善惡如何認知?4、如何有效實踐道德?貳、康德的倫理學與道德教育康德在構造「批判哲學」時,雖然先著手認識論,但已經把倫理學擺在高於認識論的地位(李澤厚,民76)。
其要紧觀點如下:一、人性觀二、康德認為人性本身屬自然律,是敘述的,自由意志末作善惡的行為判斷,人性中有向善的本原素質,也有對惡的傾向(歐陽教,民53)。
康德主張無善無惡說,他認為人在道德上之善惡決定於意志的選擇,若其意志採取道德律之動力為準則而決定行動,則他便是道德的善。
相對的,則為惡。
二、道德哲學思想康德認為道德哲學依循以下大体原則(葉學志,民85):l、以善意為道德性為的必要條件二、道德性為必出自義務3、道德律具有普遍性,必然性與先本性4、自由概念為道德律的先決條件綜上所述,康德認為理性是道德律的來源,而否認神為道德律的來源,唯一道德價值是良意志(葉學志,民81),可知所倡的是自律的「形式道德」,不是他律的實質道德,此種實踐理性的形式道德,也如純理性的直觀或悟性形式,是先天的,非由經驗而得,因此有普遍必然性,康德所強調的「善意」、「自由」、「自律」、「無上命令」等,都是此形式道德。
康德对道德教育悖论的思考和应对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道德理论对于道德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道德理论强调人们的自由意志和理性,认为道德行为应该是基于理性和自我内在的法则,而不是基于外部的规则和制约。
康德的道德教育理论却面临一个悖论:他认为道德自由需要自律,但又认为理性和自律无法从外部教育获得。
本文将围绕这一悖论展开讨论,并提出对应的思考和应对方法。
我们来解释一下康德对道德教育的悖论。
康德认为,道德自由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但道德自由并不等同于任意行为,而是要求人们根据理性和内在的法则来行动。
这就需要人们具备自我内在的理性和自律来引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依赖于外部的规则和制约。
他认为,道德自由需要通过自律来实现,而自律又是基于理性和自我内在的法则,无法通过外部教育来获得。
这就导致了一个悖论:道德自由需要自律,但自律又无法通过外部教育获得,那么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呢?针对这一悖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应对。
我们可以从道德理论的角度来寻找答案。
康德的道德理论强调理性和自律的重要性,但他并未否认外部教育的作用。
他提出了“分类法则”的概念,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思考和理性的引导来判断行为的合理性和善恶性。
这就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理性判断,培养其内在的道德观念和自律意识。
从道德理论的角度来看,道德教育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而是可以通过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理性和自律意识来实现道德自由。
我们可以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探讨道德教育的方法。
康德的道德教育悖论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外部教育的作用,而是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争论,让他们逐渐形成对善恶的理性判断和道德观念。
还可以通过倡导良好的榜样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模仿和自我约束能力。
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自由和自律意识的培养。
我们可以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思考道德教育的实施。
康德义务论的解读及现当代启示摘要:西方的道德建立在法权之上,如具体的法律条文、圣经中的摩西十诫,这也促就了西方人有一种规则的意识,轻视意外以及特殊的情况;而中国的道德大多是诉诸于人的自然情感,这也是被康德极力批评的。
从中国的历史现实来看,我们欠缺一种义务论的思维,表现为缺乏一种规则意识,凡事都讲究意外与特殊情况,而康德作为法治国家的理论先驱,他的义务论伦理学塑造了整个现代道德意识,他的义务论伦理思想对现今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康德;道德律令;普遍法则;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一、康德义务论伦理学的出发点义务论是规范伦理学的三个主要范式之一,它的核心观点是道德要出于义务,即考虑做正当的事情,此事若是正当的,不管你喜欢与否、情愿与否都应该去做。
说到底,康德的出发点与人们的道德常识、直觉是相关的。
具体而言,从人的行为选择的角度来看,人们在选择行为时会做道德上正确的事情,其他一切不用考虑。
这与考虑结果的功利主义来说是相对的,功利主义作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认定一个行为是正当的,当且仅当它促进了最好的结果。
功利主义致命的问题就是为了整体的利益会牺牲个人的权利,而为了整体的善(目的)就可以做一切(任何可能的手段),这种行为正当吗?概括而言功利主义的致命问题是用目的能否证明手段的问题。
康德的义务论因此找到了自己的理论出发点,义务论的出发点是不考虑行为的结果的,无论目的多么高尚、被需要,但有些行为就是不能做,做正确的事情是行动的唯一理由。
一方面,针对功利主义的后果,义务论认为客观上是考虑不清楚的;另一方面,它排除了自我利益,自然偏好以及情感的需求,唯一需要考虑的是道德上正当的事情。
做道德上正确的事情的前提假设必须是人能够进行取舍,能够进行选择。
在康德看来选择的主体是人的意志,那么作为选择主体的人是否具有自由意志呢?康德承认善良意志并认为意志是自由的。
一方面,如果把人还原成一种肉体的存在,人就是动物、自然界的一部分,如果把人所有的一切等同于自然界,并且遵循自然规律,那么人则无自由可言。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作为一代思想泰斗,他提出的“三大批判”构成其伟大哲学体系;其实,他在教育学上,不仅以哲学家的身份经常开展讲坛,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康德论教育的专著;本文将试探康德的教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康德教育学观点一重视教育的目的以及价值;在整体上,康德接受了卢梭关于教育价值的看法,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是由于教育造成的;教育是养成人的一种活动;因此,康德特别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这在当时实属卓见;在教育目的上,康德除了主张教育要培养人的一般本性普遍理性、以人类的大同理想为目的以外,他还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达,乃是道德的完善;这一点可联想起了赫尔巴特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论,说明康德的观点至少是他的思想来源之一;二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在于超越现实、满足未来;康德针对历史上关于教育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教育是为了现实社会生活还是为将来做准备这一点,给予了明确的答复;康德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为了现在,即把青少年培养成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的人,不管现实社会是多么的险恶,只要儿童能够应付这种现成的社会环境就可以了;不仅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抱着这种目的,许多国家的政治家、教育家也只是着眼于现在,把现在的国家利益当作目的;康德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远见、苟安于现状的表现,与人类的崇高使命和教育的真谛是背道而驰的;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并主张把这作为一条原则确立起来,以便证明教育具有独立性和超越性;三把道德教育提到教育目的的高度来认识;康德看重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从教育的构成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考虑,而是从他的批判哲学出发,试图通过教育建立一种主体性的道德原则,让人们服从“绝对命令”,教育使人的发展达到了这一步,人便成为具有普遍理性的人了;这就是个人发展的境界和人类要追求的目标;达到这一目标,道德教育必须由“他律”向“自律”过度;在康德的视野里,人的自由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自由的人是不需要管束的,因为他的行为与绝对命令融于一体,只有那些受动物的本能所支配而不明白做人的目的的人才需要管束;如果说道德是某种约束的话,那么,从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帮助他解除身上的约束,便是形成自由人的必要环节;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康德不同意卢梭的观点,即所谓“自然后果教育法”,而是主张对儿童进行必要的引导;陶冶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道德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信仰,是以理性为基础去指导思想和行为,故陶冶是一种以高尚的情感去规范、引导物性和感性,并达于知性和理性的良好教育手段;四肯定了智育的重要性;康德从与道德教育的对比中,说明了智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智育是使人聪明的教育,要使人聪明,就必须注意在记忆力、判断力、理解力、思维力等方面去训练儿童,他称之为“心理训练”;值得注意的是,康德不仅注重儿童思维的培养,而且还特别强调遵循自然的原则;这一点,康德与其前人一样,认为一切与自然相冲突的人为的办法都是有害的;要形成儿童的各种心理能力,首先必须让儿童在自然状态下成为一个自由人,然后才能赋予他各种能力的教育;在智育方法上,康德特别推崇苏格拉底方法,以训练儿童的推理能力;他认为,不要先把知识或结论教给儿童,而是要他们从推理中作出他们自己的判断,得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给一个青年引证一条普遍的原则,我们既可以让他从历史上找出违反这一原则的事例,又可让他找出证明这一条原则的事例,这样,他不仅理解了这一条原则,也训练了他的记忆能力,还帮助他扩展了知识体系;五康德对体育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康德教育学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关于身体方面的和关于道德方面的;身体方面即包括体育和心育两类;体育的目的是指导身体自然生长,使身体强壮有力;心育的目的是发展心智,训练思维;在体育的方法上,康德推崇游戏,认为“游戏不应以游戏为目的,应另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使身体增强,健康进步,更可以使他不至于有放纵的恶果”;我们从康德教育思想中可以看出,关于教育目的和价值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即使是论道德教育,也是服从于他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即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应该说,这是与他的批判哲学联系得最为密切的部分,也是他与以前的教育学家所不同的地方;在这部分内容中,他所表达的教育理念,后来成为支配欧洲教育的基本思想;此外,关于道德教育,是康德教育思想中篇幅最长,也是论述最精细的部分,他不仅对道德教育的意义作了深层次的思考,而且试图摆脱他的批判哲学思维方式,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作了许多明确具体的论述;在体育上,他继承了洛克的思想,从实现教育目的,培养真正身体和精神统一的“完人”的角度来论体育,其眼光更高一筹;二、思想来源康德的教育学说与洛克、卢梭不同,倒是与泛爱派的教育主张有些相近,他在讲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多是在方法的层面对教育发表见解,这就导致了后人对康德教育学的一个基本评价,即康德的教育学与他的批判哲学没有多大的关系;如福培特K.Vopt说,康德的教育学说,一部分是从他对人类学的兴趣出发,阐明他对教育目的、身心保育及道德教育诸方面的意见;另一部分是受教育思想史特别是洛克和卢梭的思想的启发,对教育方法所发表的见解;这两部分都不是他的批判哲学的总结或超越;然而,本人对此却有不同看法;第一:康德的教育思想不可能不受其批判哲学观的影响;康德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论教育一书是康德逝世后不久由他的学生经手出版的,他成了康的论述教育思想的独立之作;康德先是做了近十年的家庭教师,1755 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做教师,直到1797年他73岁时退休,从事了十余年的教师事业,可谓是鞠躬尽瘁;他讲授教育学期间,正是他潜心研究批判哲学时期,本来无暇顾及教育学,可能是由于他认识到教育学的重要性,才在没有人讲授的情况下承担起这门课的讲授任务;通过研究他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价值及道德教育的方法,我们不难发现,他是在自己的哲学思想导向下研究教育,并试图通过教育研究来反映他的人生观和哲学信念;格罗舍在其精神的再认与发展:教育的合法性关注中认为,康德关于自律的道德主体的构建这一哲学思想成为他论述教育学的基本精神;第二:康德的教育学主要来源于虔信派伦理学和卢梭的爱弥儿;同时还应加上洛克和泛爱派两种教育思想以及他自己的哲学观;从爱弥儿那里,康德吸收了三个方面的思想,即对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评价如自由人、完人等观点,以及对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从他自己的哲学中,他提炼出了三个思想运用于教育:一是关于主体建构的哲学观念,二是关于先验主义伦理学,三是关于社会历史的观念;对于第一点,康德运用于分析教育目的,提出教育对于培养一个具有和谐发展、具有高度的信心和责任心的人的重要性;对于第二点,康德在道德教育中加以具体化,并运用他所习惯的“二律背反”表达方式,分析了道德教育的诸多方法利弊相互依存的矛盾关系;对于第三点,康德将其转化为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并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上升过程,从教育方面去解决这个矛盾,就应倾向于为社会的未来发展去选择相应的教育;康德除了应用自己的哲学观去研究教育以外,也把自己思考哲学的方法论运用于分析教育,比如康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思维方式充满着辩证法思想,对后来德国的唯心主主义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贡献及影响康德作为哲学家,造就了一批后来者,他的两个最直接的受益者是赫尔巴特和费希特;赫尔巴特是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职位的第一个继承者,他从康德哲学中发掘出了“统觉”心理学思想,并把它作为建立教育学的基础;又从康德教育思想中吸取了最根本的内容:研究教育的哲学思维方式和道德或伦理学范畴的教育目的论,从而实现了对原有的教育学理论的彻底改造,建构了一种无论在理论体系上还是在观点上或是在实际应用价值上,都臻于完备的教育学体系;费希特则是从多方面接受了康德的影响,在哲学领域,他将康德的批判哲学方法运用于研究自己的哲学,曾受到康德的赞赏;在教育思想上,费希特将康德的教育价值论运用于解决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问题,并通过他在柏林科学院的十四次讲演,唤醒了当时德国民众的教育意识和民族意识,为日后德国教育走向国家主义、极权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康德除了直接影响上述二人外,恐怕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创了教育学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即哲学教育学时代;这不管是从历史事实上来看,还是从教育理论本身的发展逻辑来看,我们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教育学发展上,裴斯泰洛齐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最终在实践中的运用,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几乎所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想,都在他的实验学校中得到了检验和证明;他的成功也向后人昭示了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在自然主义的研究方向下,人们要想超越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后来的教育学家们纷纷转向康德拓通的道路,从哲学的角度对教育学做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使得教育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新的进展;康德以后的教育学家几乎花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用思辨的方式去探讨哲学教育学,并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从思想源头上看,这不能不是康德的教育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影响的结果;一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不在或者主要不是在具体的内容,因为这些具体的内容基于当时的历史环境,随着时代的变迁终将失去现实的意义,而在于它解决问题的特殊方式,正是这种特殊方式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我们可以选择它也可以超越它另寻他途;以康德为例,他的部分观点放在如今来看不一定合适,但其提出的道德教育、教育的超越性对当今社会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康德对道德教育悖论的思考和应对1. 引言1.1 康德对道德教育悖论的概述康德在其道德哲学中提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道德教育对于个体的道德发展和道德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康德也指出了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悖论,即在道德教育中强调了自主和理性的重要性,却同时要求个体服从他人的指导和规范。
这种自主与服从之间的矛盾使得道德教育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康德的道德教育悖论引发了人们对道德教育的思考和质疑。
一方面,有人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应该建立在自主和理性基础上,而不应该受到外部规范的束缚;也有人认为道德教育需要通过外部的指导和规范来引导个体的道德行为。
2. 正文2.1 康德的道德教育理论康德的道德教育理论包含了他对道德原则和义务的阐述,以及他对道德修养和品行培养的观点。
康德认为道德并非基于人的感情和倾向,而是源自理性和自我约束。
他强调道德应该是普遍适用的,而不是基于个人主义或情感倾向的。
在道德教育中,康德主张通过启发人们的理性思考和自我意识,让他们自觉地去遵守道德准则和义务。
这种道德教育不是通过外部的惩罚和奖励来促使人遵守道德规范,而是通过内在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的认识来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康德强调道德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持久的,并且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他认为道德修养需要时间和坚持,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和决定都应该受到道德原则的指导。
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人们可以逐渐培养出自己的道德品质,达到自觉遵守道德责任的境界。
康德的道德教育理论强调了理性和自我意识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全面而持久的道德教育模式,以培养人们坚守道德原则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能力。
2.2 悖论的产生康德对道德教育悖论的产生主要源于他对于道德自律的要求以及人类固有的自由意志的矛盾。
康德认为,道德不应该是外在的规则强加于人,而是通过个体自主的理性意志来决定和实践。
他同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
试论康德“人是目的”命题与高校道德教育作者:杨祖涛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22期[摘要]康德“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还指出道德教育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
所以,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应当重视个体的道德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
[关键词]康德人是目的道德教育[作者简介]杨祖涛(1965- ),男,四川简阳人,重庆师范大学讲师。
(重庆 400047)[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38-01康德提出了三条最基本的道德命令,这些道德命令是绝对命令。
在这三条最基本的绝对命令中,“人是目的”是中心。
这对搞好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康德“人是目的”绝对命令的含义(一)康德三条最基本的绝对命令及其相互关系康德从人心中先天地具有实践理性的道德立法形式开始,进一步论证有承担这些立法(或义务)的独立意志,最后落实到行为规范体系。
他提出了最基本的三条绝对命令。
第一条绝对命令:“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立法原理。
”①第二条绝对命令:“你的行动,要把你本己中的人和其他本己中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做目的,永远不能只看做手段。
” ②第三条绝对命令:“每个有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理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理念。
” ③这三条绝对命令分别可概括为“善良意志”“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
按照第一个道德命令,一个好的“善良意志”决不掺杂丝毫情感好恶或趋利避害的因素。
因此,“把个人幸福原理作为意志的动机,那是直接违反道德原理的” ④,意志善良的首要条件是独立,不以外在因素的转移而坚守自身原则的独立。
为此必须诉诸“责任的普遍命令”,即立法者对自我行为遵循的准则负责,使之不论在何种时候都应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准则”。
康德对道德教育悖论的思考和应对康德是18世纪欧洲著名哲学家,是伦理学和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的“道德律己”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道德教育中。
但是,康德的道德律己理论也面临着一个悖论,即,如何在追求自由和自主的道德律己中保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深入探讨康德对道德教育悖论的思考和应对。
康德认为,道德律己是人类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自我实现是人类生命的核心价值。
他认为,人类自律是一种自主行为,这种行为不受外在条件的限制,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人类自主是人类作为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存在,是一种自立的状态,也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康德相信,道德律己可以通过个人自律来实现,只有在个人自律中,人们才能真正地发现道德的力量和价值,人们才能真正成为道德的奉行者。
然而,康德的道德律己理论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个困境,即,如何在保证个人自律的前提下,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因为个人自律往往会与社会规范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可能会在其他人身上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对社会秩序和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应该如何平衡个人自律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同时不破坏个人自律的实现呢?康德认为,个人自律和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其实来自于人们认为个人自律和社会规范有本质上的冲突。
但事实上,个人自律和社会规范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个人自律是基于人类普遍共识的价值观,也就是道德规范。
这些规范在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并被认为是合法的,因此个人自律不会违反社会规范,相反,它是社会规范的一种体现。
因此,个人自律和社会规范的关系是互动和协调的,而不是对立的。
康德还提出了一种相应的解决方法,即,在道德教育中要强调个人自律和社会规范的互相促进和协调。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和自律意识,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社会规范并与社会规范相协调。
这可以通过塑造健康的道德氛围来实现,例如,建立正义、公正和公平的社会价值观,通过道德教育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让社会成员自觉遵循道德规范,从而实现个人自律和社会规范的协调。
论教育读后感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这本书中,康德首先提出了教育的定义和目的。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和道德。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有知识和技能的机器。
这种观点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者和家长往往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品格和道德的培养。
这导致了许多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丧失了道德底线,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
因此,康德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格和道德,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另外,康德还在书中探讨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的、启发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强迫的、机械的过程。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思考。
这种观点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往往过分强调考试和竞争,导致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压抑。
因此,康德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和机械地灌输知识。
总的来说,《论教育》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格和道德,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思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思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康德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对我国的道德教育的启示
【摘 要】康德文化哲学是一部经典性著作,对我们后世都有很
大的启示,特别是他关于的道德方面的论述,对我的启示就更大。
结合康德与杜威关于道德方面的论述以及我国道德教育的实际情
况,本文主要谈了一下二者对我国今后德育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康德;文化哲学;道德;启示
最近仔细的拜读了《康德的文化哲学》这本书,起初这本书读起
来令人费解,但是当读第二遍的时候就思路较清晰,而且结合康德
自己所分得几个部分来学习这本书就更加方便。其实这本书有很多
我令我震撼的地方,特别是道德方面。结合实践,通过对康德的伦
理学与道德教育理论的阐述与论证,希望能对今后我国的道德教育
有一定的启示。由于读这本书之后紧接着拜读了杜威的《民主主义
与教育》,在此书中杜威也论述了他的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理论,而
且他的理论与康德的很多理论对应,所以在具体论述中有意将二者
相对比。
一、康德的伦理学与教育理论
(一)康德的人性观
康德主张人性的无善无恶论。他认为人性本身是属自然律的,是
叙述的,自由意志未作善恶的行为判断标准,人性中有向善的本源
素质,也有对恶的倾向。人在道德上是采取善恶主要决定于自由意
志的选择,若其意志采取道德律之动力为准则,其行动为善,反之
为恶。杜威的人性观也反对人性的善恶论,反对身心二元论,他重
视后天对人性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
康德提出理性是道德的来源,而反对神是道德的来源。提出道德
的自律即形式道德,而反对道德的他律即实质道德。形式的道德如
理性的纯直观,是先天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具有永恒
性与普遍性。善意是善良的意志,也就是良心,是永无止境善的源
泉,它是自由自律,不受任何外界物质与目的的影响,是自为立法
而立法,是义务的。康德还认为自由是道德存在的根据,自由有积
极和消极两方面,在消极方面,自由不受外界影响,自因自果。但
在积极方面自由自己立法和自律,自决。意志离不开自由,但是自
由不是放任自流,必须要有理性的自由意志。杜威在道德哲学思想
方面与康德有很大的区别,杜威认为人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的,道
德是发展的,必须创设一定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三)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
首先在道德教育的目的,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的目
的,教育最终要培养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康德认为就像是宇宙规
律一样在道德上人要遵守永恒的道德理想,所以道德教育要着重培
养人格。同时一个人做善事是不具有私利的,而是出于义务,所以
教育还要培养人的义务心与利他性。杜威认为教育是无目的的,而
且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而且目的是用来调和个人与
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其次在课程上康德与杜威都注重课程来源于生
活,不同的是康德认为学生应该学习名著,学习经典性的东西。而
杜威则认为课程来源于现实的生活中,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
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最后教学方法方面,康德强调人的
善良意志,所以他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更强调学生自动遵守纪
律,他反对学生进行惩罚或奖赏,认为对学生进行奖赏是一种受贿,
学生可能针对的是奖赏而非事情本身。但是对于那些缺乏责任心和
不负责任的学生也可以给与适当的责罚,但是应该是自然责罚。而
杜威更注重在具体的实践生活中学习,使学生能亲身参与活动。而
且他也重视学生在学习上的反思,学生并不是学习的机器,被动的
接受外界的影响,而应该在学习中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反思性的学
习。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与教育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目前我国教育中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我国教育只重视智
育的发展。分数万能,而道德教育被束之高阁。这些情况在实际生
活中也造成很多不良的社会后果,人心冷漠,互不关心,事不关己 ,
高高挂起。而康德和杜威关于道德教育的观点可以对我国道德教育
有很大的启示。
(一)在道德教育目的上的启示
1.培养学生的人格
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永恒的,就像是遵守宇宙的规律一样。每
个人必须要具有义务心,培养善良的意志,所以道德教育要注重培
养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熏陶学生的人格。目前我
们的教育往往很重视学生通过学习几次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既定道
德规则。教师晦涩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最后的考核,只是通
过学生书面考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看学生的对道德原则的掌握
程度。这是不合理的,道德教育特别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
2.培养道德的利他性
康德提出道德发展的至善,培养人们的义务心与利他性。而杜威
也提出了道德教育要调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每个人都生活在
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彼此之间应互相帮助。但是在这个竞争日益激
烈的社会里,人们各忙自己的事,可以说世态炎凉,各扫门前雪。
道德教育必须要对这一社会问题给与高度的重视。
(二)德育内容上的启示
1.教材来源于生活
康德与杜威都重视教材来源于生活。康德以名著、名人传记为教
材。杜威则以具体的生活实践作为德育的内容。目前我们的德育内
容主要是各种统遍教材,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各种道德理论,完全
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德育内容不能停留在抽象理论的学习,而应该
结合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或直接参加社会实践
活动。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康德认为道德具有永恒性,持久的,道德理想具有普遍性。而杜
威则认为人们道德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结合而者的观点以及
社会日益激烈变化的现实,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材的设置上,要注意结构的严密逻辑,以培养学生的严密逻辑,
从而去对付变化万千的世界。
(三)德育方法上的启示
1.启发性的教学
康德与杜威都反对道德教育中过分重视对学生施以外部手段,即
指奖励或惩罚。因为道德是一个“应然”问题,而不是对学生的引
诱和强迫所能解决的。道德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情景,迁移
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教学。
2.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康德较注重道德教育的自律。杜威认为自律与他律同时重要。在
具体德育过程尽量引导学生在形形色色的情况下自己约束自己。但
是也不能放任自流,毕竟学生自身的特点还决定他们不能完全自觉
的处理问题,必须要给与合理的外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