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红细胞生成素测定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808.68 KB
- 文档页数:2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说明书用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由肾脏分泌的激素,它在人体内起着促进红细胞生成的重要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EPO的分泌受到血红蛋白水平的调节,当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时,肾脏会释放更多的EPO 来刺激骨髓产生红细胞。
有些疾病或治疗可能会导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从而需要通过外部补充EPO来促进红细胞生成。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通常用于治疗贫血,特别是那些由慢性肾脏疾病或化疗引起的贫血。
在这些情况下,患者的肾脏可能无法产生足够的EPO来促进红细胞生成,因此需要通过注射外源性的EPO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
EPO也被一些运动员滥用,以提高氧气输送和增强运动表现。
使用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注射的方式,通常由专业医务人员在医院或诊所内进行。
在接受治疗之前,患者需要接受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液测试和肾功能检查,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患有贫血的患者,通常每周注射一次EPO,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来调整剂量。
在化疗期间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注射,以帮助恢复红细胞数量和提高体能。
注射EPO的方法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或静脉内,注射部位通常是在手臂或腹部,注射前需要做好消毒和穿刺操作。
在使用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时,患者需要密切注意自己的体征和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腹痛、注射部位疼痛等不良反应。
如果出现这些不良反应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并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在接受EPO治疗期间,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和肾功能监测,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副作用,如高血压、血栓形成、过敏反应等,患者应立即就医并停止使用EPO。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贫血的药物,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并严格遵守医生的处方和建议。
通过正确的使用和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EPO的治疗作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刘容麟张卫婷(通讯作者)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050035摘要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作为一种刺激骨髓生成红细胞的重要激素,不仅在贫血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也在肾脏,心血管,肿瘤化疗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器官和脑神经也具有保护和恢复作用。
其作为一种多用途的细胞因子,对机体器官起到修复和保护的作用,随着该领域研究人员不断深入的研究,使得EPO的临床应用范围变得更加广阔。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临床应用;贫血引言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该糖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EPO作用于骨髓中红系造血祖细胞,具有促进其增殖、分化的作用。
因为EPO的应用范围较广泛正因为其潜在的巨大价值,一直是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人类EPO的基因转入哺乳动物细胞后,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表达,其具有和人源EPO相同的效果,能够实现促进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加机体血红蛋白的含量,显著提高血液系统的携氧能力。
目前EPO不仅应用于肾性贫血的治疗,同时也用于治疗临床疾病。
1 EPO在贫血和预防中的应用rhEPO具有和EPO相同的效果,能够促进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加机体血红蛋白的含量,显著提高血液系统的携氧能力。
Hava[2]等做了临床统计,结果显示rhEPO可以有效治疗绝大多数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症状,治疗有效率为100%,完全治愈率达到90%。
李莹莹等[3]通过观察rhEPO防治早产儿的疗效发现早期应用rhEPO能够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网织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减少输血次数,降低不良反应,从而起到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作用。
2 EPO 在肾脏疾病的临床应用慢性肾衰竭患者都会发生贫血,不仅严重阻碍肾病患者的正常生活,还增加了终末期肾病、突发心血管和死亡风险 [4]。
聊聊“ 促红细胞生成素” 那些事儿,血液透析患者看过来血液透析是一种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但长期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常常面临贫血等问题。
而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被称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物质,它带来了新的希望,能够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状况。
本科普文章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基本知识、作用机制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什么是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简称ESA)是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其主要功能是刺激骨髓内红细胞的生成。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会自然产生一种促红细胞生成素,即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
然而,由于某些疾病或治疗因素的干扰,患者的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导致贫血发生。
此时,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补充就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
血液透析患者容易出现贫血的原因血液损失:在血液透析过程中,通过血管通路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处理,然后再回输给患者。
这个过程中,会有一定量的血液损失,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引发贫血。
红细胞破坏:透析过程中的机械刺激和血液接触透析器等因素,可能导致红细胞的破坏或寿命缩短,使得红细胞生成无法满足需求,造成贫血。
缺铁:透析过程中,患者可能因为血液损失或其他原因导致缺乏足够的铁元素供应。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缺铁会影响红细胞生产,进而引发贫血。
慢性炎症反应:透析过程中,机体可能会产生慢性炎症反应,释放出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等。
这些因子会抑制红细胞的产生和功能,从而导致贫血。
维生素缺乏:长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可能由于食欲不振、饮食限制等原因,摄入的维生素不足,特别是维生素B12和叶酸等与红细胞生成密切相关的维生素。
维生素缺乏也会导致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机制促进骨髓内干细胞向红细胞分化: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刺激骨髓内的干细胞向红细胞发育。
它与干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后,通过一系列信号传导途径,启动红细胞分化和增殖。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促红细胞生成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可以增加人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提高血液含氧量的激素,在正常人体内有一定的含量,用于维持和促
进正常的红细胞代谢。
促红细胞生成素正是有这样的一种功能,因此
它可以被用来增加贫血患者体内的红细胞数量,用以改善贫血状况。
同样是依靠这种能力,在运动项目中,人为地增加血液中EPO的浓度,
对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提高运动员的耐力,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EPO是反兴奋剂检测中最主要的项目之一。
[参考值]放免法:12.5―34.5U/L
[临床意义]
1.肾性贫血患者EPO水平较低,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往往通过
注射EPO来提高体内EPO水平进行治疗,从而帮助病人增加红细胞数量,此时EPO水平有所上升。
2.其他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细胞性贫血患者EPO水平不降低,但也可以使用EPO治疗,此时浓度也会有所升高。
3.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造血功能不全患者EPO水平升高。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临床应用概况陆祝选【摘要】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最早被发现的造血因子,也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临床和疗效最确切的造血因子,早期主要用于贫血等相关疾病的治疗,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EPO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EPO能提高血红蛋白(Hb)水平,对减少围手术期异体输血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EPO的临床应用概况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内科》【年(卷),期】2016(011)005【总页数】2页(P717-718)【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血液保护;围手术期;综述【作者】陆祝选【作者单位】南宁中心血站,广西南宁市53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2·综述·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由人体肾脏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1906年由法国人Carnott和Deflandre首先发现,是促进骨髓红系祖细胞生长、增生、分化和成熟的主要刺激因子,也是最早被发现并被应用于临床的造血因子之一。
之后,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也于1986年被应用于临床[1],并主要用于贫血等相关疾病的治疗[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EPO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许多研究报道EPO能提高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在减少围手术期异体输血中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EPO的临床应用概况进行综述。
储存式自体输血是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最简单、安全有效的方式,自体输血是在一定条件下把患者自己少量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事先采集、储存,然后在待需要时回输给患者自身的过程,已经在妇产科、骨科、外科等得到广泛的应用。
石海辉等[3]对临床手术需行术前储存式自体输血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A 组) 与非促红细胞生成素组(B组)。
A组患者术前10 d起隔日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素150 U/kg,用至术后第5天;B组患者未用促红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艾维;杨云华;赵连玉【摘要】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EPO)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各种原因贫血的治疗,如肾性贫血及肿瘤相关性贫血。
EPO不仅可改善血红蛋白水平和贫血症状,还可强烈刺激骨髓红系祖细胞,使红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加速;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能够使输血需求下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重要的细胞保护因子,不仅参与造血的调控,在肾小管、脑、心脏、肝脏等多种器官与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细胞保护作用,且对神经系统也具有直接保护作用。
另外,EPO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
因其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抗炎作用的发现,目前EPO可以在临床多领域应用。
【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844-845,846)【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肾性贫血;肿瘤相关性贫血;内皮细胞;成骨细胞;综述【作者】艾维;杨云华;赵连玉【作者单位】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肾内科,天津 300140;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肾内科,天津 300140;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肾内科,天津 3001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3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由肾脏分泌的一种活性糖蛋白,作用于骨髓中红系造血祖细胞,能促进其增殖、分化。
本品能经由后期母红细胞祖细胞引导出明显的刺激集落的生成效果;在高浓度下,本品亦可刺激早期母红细胞祖细胞而引导出集落的形成,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各种原因贫血的治疗。
目前,大量研究证实,EPO 除了促红细胞生成外,还可以通过促进有丝分裂、抗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等,对机体非造血细胞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1]。
另外,有研究表明,EPO 能增加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增殖和存活,促进受损内皮细胞的修复,从而恢复内皮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并可进一步促进新血管的形成。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EPO 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EPO 在临床中的各种应用进行综述。
第9卷第06期·总第110期2011年03月·下半月刊78促红细胞生成素测定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程玉萍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检测方法;临床检测;综述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1.06.053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06-0078-02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一种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激素。
以往研究认为,EPO在体内的主要作用是与其受体(EPO receptor,EPOR)结合后,促进红系祖细胞分裂分化为成熟的红细胞,抑制其凋亡。
因此,临床上EPO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近年来研究发现,EPOR还广泛表达于人体内的非造血组织,它们与EPO结合发挥器官保护、免疫调理、抗炎等多种非造血作用,所以EPO被认为是一种多效性作用的细胞因子。
本文主要就EPO及其受体生物学特性,测定方法及其在临床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1 EPO及其受体生物学特性天然EPO是一种含唾液酸的酸性糖蛋白,分子量为34000,在胚胎早期,EPO由肝脏产生,出生以后主要转由肾脏产生。
编码EPO的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由16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由基因重组技术合成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分子量为30400,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与天然EPO相同。
EPO的生物学活性是通过和EPOR结合而产生的。
研究发现EPO和EPOR可以在人、鼠以及其他成年动物的缺血、缺氧器官的组织细胞中表达。
EPO的产生受组织氧合状态的调节,组织氧的降低可刺激肾脏和肝脏中EPO的产生并使其受体表达增高。
EPOR是由507个氨基酸组成的跨膜糖蛋白。
新近研究发现其具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为同型二聚体(EPOR)2,与EPO造血作用相关。
EPO与其结合后促进红系祖细胞分化增殖,用于各种原因引起贫血的纠正。
同时该功能对心血管疾病的益处在于随着红细胞的增加,可以增加血液携氧能力,从而减少应激对心肌的损伤。
另外一种是由EPOR和β共同受体(βcR)亚单位组成的异源二聚体,该受体可以在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主要与EPO的细胞保护作用相关。
由此可见EPO不仅可以改善肾病等患者的贫血症状,且可结合不同受体与发挥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相关[1],从而表现出多种的生物学作用。
2 EPO测定技术的发展EPO的测定方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生物体内测定法;生物体外测定法;免疫学方法。
由于生物学方法检测的是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因此具有高亲和力,但存在着特异性差,操作繁琐,易受干扰等缺点。
免疫学方法是伴随免疫标记技术发展起来的方法。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检测EPO的方法。
2.1 放射免疫法(RIA)RIA技术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的灵敏性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而创建的一类免疫检测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①未标记抗原、标记抗原和限量的抗体加入反应管中,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竞争抑制反应。
②反应平衡后标记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由于其含量极少不能自行沉淀,需加入适当的沉淀剂将其彻底沉淀,然后经离心与游离的标记抗原分离。
③对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放射性测量。
最后由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抗原的含量。
最初关于人体内EPO浓度的测定基本上都采用RIA方法。
该方法技术成熟,灵敏度高。
王国洪等人[2]用rhEPO 免疫动物制备了高质量的抗血清建立的RIA法灵敏度达到0.22μg/L。
缺点是:手工操作,出结果慢,试剂半衰期短,对环境有污染等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具有同样准确性和灵敏度的非放射免疫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
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ELISA是运用酶标记技术进行微量物质测定的实验方法。
基本原理是把抗原或抗体预先结合到固相载体表面,测定时将样本和酶标试剂按一定程序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形成抗原或抗体复合物。
反应终止时,洗涤去除不反应物质,加入底物后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
固相载体上酶标抗原或抗体被结合量与待检物质的量成一定比例,最后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即可确定样本中待测物含量。
ELISA具有操作简单,适合大批量标本测定,且成本低廉,灵敏度适中的特点。
目前曾昭伟等人建立的双抗体夹心法的ELISA试剂盒,为临床提供了准确、方便检测EPO的工具[3]。
2.3 荧光免疫法(FIA)FIA是非放射免疫法中灵敏度最高的,它常用来检测含量很低的生物活性物质。
近年来利用特殊的荧光探针,建立有效的FIA法对EPO进行检测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如从螺旋藻中提取藻胆蛋白作为荧光探针等[4]。
FIA检测在灵敏度和特异性等方面并不亚于传统的ELISA,而在有些方面还要优于ELISA。
2.4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CLTA是以化学发光信号示踪藉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分析技术。
CLIA的灵敏度一般均高于酶免疫分析法。
并且具有特异性强、标记物稳定、线性范围宽,检测速度快等优点。
李君等人采用CLIA 和FIA检测EPO,CLIA批内、批间变异均优于FIA,特别是低EPO组[5]。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是电化学发光和免疫测定相结合的产物。
ECLIA采用链霉亲和素包被磁性微粒,作者单位:解放军252医院(保定071000)第9卷第06期·总第110期 2011年03月·下半月刊79配以生物结合的抗原或抗体,使反应在液相中进行,一经问世就以发光标记物不需催化剂、受外界因素干扰少、快速、稳定等优点,成为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分析方法[6]。
目前CLIA 发展迅速有取代RIA 而成为主流产品的趋势。
但存在着国外的检测系统价格昂贵难以普及,国内的虽然价格便宜但灵敏度和检测的可靠性得不到保证[7]之不足。
3 EPO 的临床应用3.1 EPO 与肾脏疾病 贫血是慢性肾脏疾病的常见并发症。
其发病机制涉及慢性炎症,体内铁缺乏,红细胞寿命减半等。
但主要原因是EPO 产生不足[8,9]。
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由于肾组织被破坏,由肾间质等部位产生的EPO 减少,使得体内缺乏这种高效能的激素,骨髓的红细胞系统就不能发育成熟,因而患者出现贫血。
出现尿毒症时,由于受毒素的影响,原有平均寿命为120d 的红细胞缩短为75d 左右,久之,患者的血红蛋白就明显降低。
因此,必须通过补充外源性EPO 才能解决体内EPO 缺乏的问题。
EPO 是迄今所知作用最单一且安全可靠的升血红蛋白制剂。
EPO 的应用能有效改善肾性贫血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输血次数,甚至不输血,降低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3.2 EPO 与心力衰竭(HF ) HF 是心血管系统主要的致残与致死性疾病。
其原因主要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导致EPO 生成减少,细胞因子水平提高抑制血细胞生成,铁剂吸收不良和血液稀释等。
贫血可通过心动过速和每搏量增加引起心脏应激,又通过肾血流减少引起体液潴留,进一步加重心脏应激,长期贫血引起心脏肥厚,加速心肌细胞凋亡而加重HF 。
贫血又可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
HF 、贫血和慢性肾功能不全三者相互影响,其中之一者可以引起和加重其他两者,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即“心肾贫血综合症”。
有研究表明,心脏缺血损伤早期,EPO 除了抗炎、抗氧化应激损伤作用之外,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主要是提高心肌存活而保护心脏功能。
临床试验也证实,伴随不同程度贫血的HF 患者长期EPO 治疗可以抑制心室肥厚,增加运动能力,降低住院率和住院天数[10]。
3.3 EPO 与癌症 癌性贫血又称肿瘤相关贫血,是指恶性肿瘤本身以及治疗相关导致的贫血,发生率约50%。
贫血不仅会降低化疗的耐受性,同时也会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贫血原因之一是EPO 低反应性,升高EPO 的血液浓度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贫血状况,增强抵抗力,减少并发症,故EPO 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相关性贫血。
但由于EPO 具有抗凋亡、促血管生长等作用,EPO 的应用是否会对肿瘤生长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引起了人们的担心。
有研究表明EPO 有利于改善总体患者的生存率,但不利的是促进了肿瘤生长进展[11]。
因此在应用EPO 纠正贫血的同时,EPO 疗法又可能有促进癌细胞生长的负面效应,以及增加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这些不良效应需进一步研究和找出有效的预防方案加以应对。
参考文献[1] Joyeux-Faure M.Cellular protection by erythropoietin new therapeuticimplications [J].J Pharmacol EXP ther,2007,323(3):759-762.[2] 王国洪,许瑞吉,赵技文,等.促红细胞生成素放射免疫分析及临床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0,13(4):218-220.[3] 曾昭伟,王蕊,孙辉,等.促红细胞生成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研究[J].天津医药,2009,37(12):1029-10315.[4] 佟卫群,王元勋,陈硕,等.兴奋剂促红细胞生成素免疫检测方法的研究[J].现代康复,2000,4(9):1362-1364.[5] 李君,刘鸿,黄义文,等.两种方法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方法学比较[J].天津医药,2009,37(8):698-699.[6] 尹东光,贺佑丰,刘一兵,等.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点评[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3,10(1):40-42.[7] 高荣,赵一泽,赵建增,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8,21 (4):338-342.[8] 王振杰,沈实现,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静脉铁对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02):141.[9] Nangaku M, Eckardt KU. Pathogenesis of renal anemia[J]. Semin Nephrol,2006,26(4):261-268.[10] 王东侠,谭茗月.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心脏杂志,2007,19(3):342-344.[11] Ferdinando M,Gaetana A. Erythropoietin and Its Receptor in BreastCancer:PuttingTogether the Pieces of the Puzzle [J].The Oncologist,2008, 13(7):761-768.(本文校对:方文贤 收稿日期:2011-03-25)冬春季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与护理李 艳 孙晋玉摘要:目的 探讨冬春季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防治与护理技术和体会。
方法 收集2008~2010年冬春季入住我院并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60例;根据小儿体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冬春季易感、反复、多发的特点,分别采取积极、有效、及时的预防治疗与护理措施,以期达到治愈康复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