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啼哭异常是疾病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婴儿夜间啼哭的原因:1脾胃虚寒,症见小儿面色青白,四肢欠温,喜伏卧,腹部发凉,弯腰蜷腿哭闹,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脉细缓,指纹淡红。
治宜温中健脾。
2心热受惊,症见小儿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口鼻出气热,夜寐不安,一惊一乍,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清热安神。
3惊骇恐惧,症见夜间啼哭,面红或泛青,心神不宁,惊惕不安,睡中易醒,梦中啼哭,声惨而紧,呈恐惧状,紧偎母怀,脉象唇舌多无异常变化。
治宜镇惊安神。
4乳食积滞,症见夜间啼哭,厌食吐乳,嗳腐泛酸,腹痛胀满,睡卧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腻,指纹紫滞。
治宜消食导滞。
婴儿夜啼的治疗:脾寒气滞证候:啼哭时哭声低弱,时哭时止,睡喜蜷曲,腹喜摩按。
四肢欠温,吮乳无力,胃纳欠佳,大便溏薄,小便较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多淡红。
分析:夜则阴盛阳衰,脾寒愈甚,寒邪凝滞,腹中作痛而夜啼不安。
《保婴撮要·夜啼》云:“夜属阴,阴盛则脾脏之寒愈盛,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寒则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
”因痛而啼,痛解而寐,故时哭时止。
脾脏虚寒,运化失司.故吮乳无力,胃纳欠佳,大便溏薄。
虚寒内盛,故睡喜蜷曲,腹喜摩按。
小便较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淡红均为脾寒所致。
治法:温脾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乌药、高良姜、炮姜温中散寒,砂仁、陈皮、木香、香附行气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桔梗载药上行,调畅气机。
大便溏薄加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时有惊惕加蝉蜕、钩藤祛风镇惊;哭声微弱,胎禀怯弱。
心经积热证候:啼哭时哭声较响,见灯尤甚,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宁,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指纹多紫。
分析:心主火,热伏于内,扰动神明,故人夜心烦而啼。
保婴撮要·夜啼云:“心属火,见灯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
”《幼科发挥·心所生病》云:“心属火则烦,多夜啼。
”此证为受热所致,故哭声响亮,面赤唇红,身腹俱暖,大便秘结。
这八种宝宝疾病性啼哭爸妈要谨慎了【导语】宝宝的很多病理性啼哭虽然没有明显的特征,但可通过伴随症状来判断啼哭的原因,或虽为特征性啼哭,还可通过不同的伴随症状分辨的疾病性啼哭。
当宝宝的哭声伴有下面的症状时,为您介绍一下这八种宝宝疾病性啼哭,欢迎关注。
1.阵发性剧哭伴屈腿:肚子好疼!阵发性剧哭就是一阵阵发作的剧烈哭闹,发作的间隔时间长短不一,每次发作时持续的时间也长短不一。
常伴有躁动不安,双腿屈曲,2~3分钟后又一切正常,但精神不振,间歇10~15分钟后会再次啼哭。
由于间歇时宝宝嬉笑如常,有的父母就认为宝宝是在发脾气闹人,而忽视了疾病的可能。
如果孩子阵发性剧哭时满床打滚,额部出汗,面色发白,哭声凄凉,拒绝任何人触摸腹部。
若强行上前触摸时,孩子非常惊恐,很有可能是胆道蛔虫或肠套叠。
若哭闹不剧烈,忽缓忽急,时发时止,无节奏感,又喜欢让别人揉肚子,则可能是肠道蛔虫症或消化不良。
2.突发尖叫啼哭:啊!我头痛欲裂!突发尖叫啼哭就是哭声直,音调高,单调而无回声,哭声来得急,消失得快,即哭声突来突止,很易被认为是受惊吓或做“噩梦”。
突发尖叫啼哭可能是头痛的表达,是一种危险信号。
3.呻吟低哭:我病得很重,没有力气大声哭呻吟和啼哭有所不同,它不带有情绪和要求,似哭又似微弱的“哼哼”声,表现为无助的低声哭泣,是疾病严重的自然表露。
宝宝的大哭大闹很容易引起父母的重视,但呻吟低哭却往往被父母忽视,有的时候这是疾病加重的表现,请尽快就医。
4.连续短促急哭:我喘不过气来连续短促的急哭特点是哭声低、短、急,连续则带急迫感,好像透不过气来,同时伴有痛苦挣扎的表情,这是缺氧的信号。
出现此种啼哭时,父母应解开小儿的衣领、裤带及各种束带,垫高肩部,使头略向后仰,颈部伸直,切莫紧紧抱着孩子。
5.小鸭叫样啼哭:我的嗓子难受得不行小鸭叫样啼哭顾名思义是指哭声似小鸭叫,若同时出现颈部强直,则应考虑是否有咽后壁脓肿,应把这种哭声与一般的声音嘶哑相鉴别。
健康养生知识-怎样分辨生理性和病理性小儿夜啼啼哭往往是小儿在饥饿、疾病等不快感时唯一的诉说方法。
发生在白天的啼哭比较容易找出原因,如果发生在夜间,往往由于父母亲的熟睡而忽视。
因此,在婴儿夜啼时,家长应耐心地观察孩子的面色和全身状态如何不能在孩子一发生哭闹时就给以喂奶,这样有可能掩盖了孩子的病情而造成不良的后果。
一般说来,在孩子发生夜啼时可从下面两种因素来考虑。
(1)生理性啼哭:孩子饥饿、尿布潮湿、便前不适、室温过高或过低、被子过厚、或强大的音响的刺激都会引起哭闹,这些是生理性啼哭的最常见的原因。
尤以生后3个月左右的孩子,饥饿和尿布的潮湿是夜啼的最常见原因。
也有的孩子则是由于平时过分受到宠爱,从早到晚都由大人轮流地抱着、过分的哄逗而引起孩子的精神兴奋,到了夜间,人们开始休息,而孩子则感到失去依靠而有孤独感,甚至胆怯而出现啼哭。
这时如将孩子抱到户外稍加哄逗,孩子的哭闹就会停止。
当再让孩子睡下时,哭闹又重出现,如此反反复复直到完全入睡。
孩子除哭闹外,无其他异常的表现。
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亲就应改变平时对孩子的教养习惯,不能过分宠爱,白天的户外活动也不能太多。
(2)病理性啼哭:在排除了上述生理性原因后,首先要注意孩子有无鼻塞、呼吸时有无痛苦表情和有无发热等情况,要想到孩子是否发生了感冒。
如果孩子伴有较明显的咳嗽,特别是呼吸伴有吱吱声时,要想到孩子是否患了支气管炎、肺炎等。
有的孩子虽仅有轻微发热,也会出现啼哭不眠,这时应注意孩子的面色、表情和全身状态,看看孩子有无流涎、耳朵流脓、大小便有无异常等。
如果在近期内给孩子有更换或添加食物史,或是吃糖过多时,有诱发肠痉挛的可能,而肠痉挛引起的腹痛则是发生婴儿夜啼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此外,佝偻病、蛲虫病等也是引起孩子夜啼的常见原因。
由上可知,婴儿的夜啼既可由于疾病所引起,也可是生理性的。
因此,对有夜啼的孩子,家长应仔细地观察,小心的护理。
平时还应养成孩子定时睡眠的习惯。
婴儿哭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婴儿的哭闹是每个新手父母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尤其是对于初为人父母的夫妇来说,面对婴儿的哭泣,经常会感到困惑和无助。
然而,婴儿哭闹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仅仅凭经验和直觉来应对并不总是有效。
下面我们将就婴儿哭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首先,了解婴儿哭闹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饥饿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新生婴儿的胃容量有限,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因此需要频繁进食。
当婴儿感到饥饿时,他们会表现出哭闹,以引起父母的注意并获得食物。
因此,及时哺乳或喂奶粉可以有效缓解婴儿的哭闹。
另一个常见的原因是不适。
婴儿可能会因为尿布湿了或感到不舒服而哭闹。
在这种情况下,检查并更换婴儿的尿布是必要的。
此外,婴儿可能会因为感到冷或热而不舒服,因此需要注意室温的调节,确保婴儿保持舒适的温度。
除了上述常见原因外,婴儿的哭闹还可能与疼痛或疾病有关。
有些婴儿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腹胀或胀气的问题,导致不适感。
这时,父母可以尝试轻轻按摩婴儿的肚子,或用温水敷在腹部,以缓解腹痛。
如果婴儿的哭闹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呕吐等),应及时求医咨询,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此外,婴儿哭闹的原因还可能与孤独感有关。
婴儿在母亲子宫内时享受着温暖和安全感,与外界隔绝。
而在出生后,突然被放在陌生的环境中,感觉到孤独和不适。
这时,父母可以采用拥抱、亲吻或轻轻摇晃的方式,给予婴儿足够的安抚和安全感。
另一个导致婴儿哭闹的原因是过度刺激。
婴儿对于环境中的声音、光线和触感十分敏感,过多的刺激可能会使他们感到不适和不安。
因此,父母应该创造一个安静、温和的环境,减少刺激,使婴儿感到安心。
最后,对于婴儿哭闹问题的处理方法要因婴儿的年龄而异。
对于新生儿,父母可以选择抱起婴儿轻轻摇晃,唱歌或哼哼以安抚他们。
对于大些的婴儿,可以尝试出门散步或给予一些安全的玩具来分散注意力。
同时,父母也应保持耐心和理解,不要用强势的手段来对待婴儿的哭闹。
总结起来,婴儿哭闹的原因众多,每个婴儿都有其独特的喜好和需求。
宝宝哭闹不止原因与解决办法宝宝哭闹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宝宝尚不能讲话的时候,唯一的依靠是妈妈,唯一的技能是哭闹,生理性的哭闹原因是宝宝饿了、困了,而病理性的哭闹则是宝宝身体抱恙发出求救信号,那么,如何区分宝宝哭闹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生理性哭闹生理性哭闹的宝宝是情绪上的波动,具有哭声响亮清脆有节奏、泪水滚滚、面色红润的特点,对于大一点的宝宝,可能还会双脚乱踢以发泄情绪,基本上宝宝的要求被满足,哭声就会停止,比如换尿布、上玩具或者是抱一抱就缓解哭闹了。
解决办法:适当的生理性哭闹有助于锻炼宝宝的肺活量,有释放情绪的作用。
生理性哭闹原因:1、尿片湿了如果宝宝的小屁股触碰到湿湿的尿液或粪便,就会感到相当不舒服,从而发出断断续续的啼哭。
因此,可通过纸尿片的膨胀度来进行判断并更换尿片。
而且,目前许多的新生儿纸尿片都会有尿湿显示,对新手爸妈来说简直是神助攻!2、撒娇被抱新宝宝还有在妈妈肚子里的感觉,因此会借着哭泣来期待爸爸妈妈给予关注和拥抱,这是撒娇的表现。
而且据调查显示:怀抱会促进宝宝的消化及循环系统,也会影响人格的发展,所以,爱宝宝就不妨多抱抱他吧!3、睡前暗示一些小宝宝在睡前会显得比较烦躁,如果宝宝哭闹的同时,眼皮显得很重或一直揉眼睛,就表示他想睡了。
4、环境吵杂有时候,太多吵杂的声音、震动或视觉刺激,也会让宝宝变得不安、爱哭、同时脑袋还左右动。
这时候,适度地给宝宝触摸安抚,就可以帮助稳定宝宝的情绪啦!如果宝宝受到惊吓或打击,哭声高而尖,回声长而短,要迅速找到原因加以处理。
5、过冷过热季节的交替变化会影响室内温度,当温度过热或过冷,就会让宝宝感到焦躁或不舒服,也容易啼哭。
(所以,保持室内温度的舒适还是很重要的,控制在25℃~26℃之间就可以了)。
病理性哭闹但如果宝宝哭闹时间超过10分钟,则可能导致宝宝嗓子嘶哑;如果宝宝哭闹时间超过20分钟,大脑则会分泌一种抑制激素,进而危害大脑健康;所以正常的生理性哭闹一般是10分钟以内的,如果麻麻通过各种宽慰无法止哭,则需要送宝宝上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婴儿哭闹护理常规
一、概述
婴儿哭闹并不完全属于病态,可分为非疾病的哭闹,如饥饿、口渴、睡眠不足、断奶情绪变化、外界不良刺激等;各种疾病所引起的哭闹,如腹痛、头痛、脑部疾病、中耳炎等。
由于原因不同其哭闹声调、时间、动作、表情特点及伴随症状而不同。
二、护理措施
患儿哭闹经过适当护理后如未好转,需密切观察病情并观察其表情、动作与哭闹的声调、时间和特点等,与医生取得联系及早诊断处理。
1、婴儿阵发性腹痛,好发于1~3个月的婴儿,患儿可大声哭闹、面色潮红、口周苍白、腹胀、双拳紧握、双腿屈曲、手足厥冷,一般持续数分钟,排便或肛门排气后缓解,此症状可以反复发作,应注意合理喂养。
2、肠套叠:好发于4~10个月的婴儿,婴儿剧烈而持久地哭闹,频繁呕吐,发病6~12h左右出现血便,腹部可触及包块,可疑病例应进行肛门指检及X线空气灌肠以确诊。
3、嵌顿疝:对哭闹原因不明者,要检查有无腹股沟疝及能否回纳。
4、外耳道疖肿或在中耳炎穿孔前,患儿常因耳痛哭闹,不断摇头,不让接触患处。
5、鼻内分泌物堵塞鼻腔时,因呼吸不畅,特别是在吃奶时和在夜间易引起烦躁哭闹,哭声断续,张嘴呼吸。
6、患儿尖调哭声,常提示有颅脑损伤,如出血、新生儿化脓性脑膜
炎。
7、哭声弱或是呻吟者病情多严重。
儿童哭闹的常见原因儿童哭闹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它是儿童表达自己需求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儿童哭闹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详细说明儿童哭闹的常见原因。
一、生理原因:1.饥饿:婴儿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他们的胃容量较小,消化系统尚未完善,容易感到饥饿。
当婴儿感到饥饿时,他们会哭闹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2.疼痛:儿童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在感受到寒冷或疼痛时,常常会哭闹来表达不适。
3.疾病:儿童容易受到感冒、发烧、肠胃不适等疾病的侵袭,身体不适会使他们感到不舒服和痛苦,因此哭闹是他们寻求帮助的方式。
二、心理原因:1.孤独:儿童在与父母分离时,会感到强烈的不安和恐惧,因为他们还不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
当他们感到孤独时,会通过哭闹来寻求安慰和陪伴。
2.注意和关注:有时候儿童会哭闹,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和关注。
他们可能感到无聊、寂寞或需要与父母互动,因此通过哭闹来达到这个目的。
3.情绪释放:儿童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弱,他们可能因为不满、失望、愤怒等负面情绪而哭闹。
通过哭闹,他们试图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获得解脱。
三、环境原因:1.过度刺激:儿童对于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有限,当环境中噪音、光线、人群等因素过于刺激时,儿童可能会哭闹以表达自己的不适。
2.改变和不适应:儿童对于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变化敏感,比如搬家、入园、换奶粉等。
这些改变会造成他们的不适应,引发哭闹的情绪反应。
3.疲劳和睡眠:儿童的睡眠需求相对较高,缺少充足的睡眠会导致他们的疲劳和不适。
当他们感到疲倦时,会通过哭闹来表达疲劳的需求。
儿童哭闹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父母应该理解并耐心对待。
适当的关爱和安抚是缓解儿童哭闹的有效方式。
此外,父母还应该关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和稳定的环境,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以减少哭闹的发生。
婴儿哭吵常见原因分析婴儿缺少语言表达能力,啼哭是其表达情感和某种要求的一种方式,大多数啼哭非疾病因素属生理性,少数为疾病导致。
一.生理性:1.饥饿、口渴、睡眠不足、尿布湿了未及时换、鼻塞、喂乳不当而导致咽下气体过多使腹部胀气。
2.饮食改变(不适当的添加辅食或断奶)3.衣服过紧、过多,粗糙不平,衣服上有异物4.天气过冷过热、蚊虫叮咬、空气湿度过高。
5.孩子要求得不到满足,家长拒绝方法不恰当。
,6.家长不适当的阻止孩子的某些行为(粗暴、训斥)。
7.睡觉前过度兴奋二.病理性:任何原因引起婴儿身体上的不适,婴儿都会用啼哭表示。
较常见的有1.口腔炎、溃疡、中耳炎、腮腺炎2.发热、鼻塞3.胃肠道较多见的有:肠痉挛、肠套叠、坏死性出血性肠炎、寄生虫、蛔虫、蟯虫、嵌顿疝等。
4.尿道感染、尿道阻塞。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发热、精神状态改变)。
6.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三.鉴别要点;1.饥饿性哭吵多见于3个月内,可能母乳不足表现为喂奶后仍哭。
母亲乳头凹陷。
人工喂养者,乳方过稀吃不饱,这类婴儿常可见吮指、啃拳的动作。
2.要挟性的哭吵,哭声时强时弱,较大的孩子会偷窥大人的表情3.病理性的哭吵往往有伴随症状可以从哭声中大致区别:尖叫——颅内疾病(出血、感染、核黄疸)粗低——声带疾患,甲状腺功能低下弱低——病重、呻吟样嘶哑——咽喉炎突然大哭——受惊、被刺痛大便时哭吵——肛门疾病(肛裂)小便时哭吵——尿道炎喂奶、进食时哭吵——鼻塞、咽喉、口腔炎、溃疡等卧睡时不哭但抱起时哭吵——骨折哭时摇头要考虑中耳炎。
肠绞痛多发生在新生3-4个月,4个月后可自愈(多在入夜即哭,哭累即睡,是由于食物过敏中枢神经发育不完善使肠道局部痉挛、排气障碍导致阵发性腹痛)伴随症状:发热——感染性疾病呕吐——胃肠道、颅内疾病血便——肠道、出血性肠炎、肛裂等。
流口水过多——口腔炎夜间多汗伴哭吵——佝偻病哭吵是婴儿比较常见的症状,我们可根据其发生的时间,伴随的症状,哭吵时没哭吵后的精神状况。
如何护理与治疗婴儿夜啼小儿夜啼以婴儿日间安静,夜间啼哭不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人们习惯上将这些孩子称为“夜啼郎”或“夜哭郎”。
专家指出,小儿夜间啼哭,家长不能盲目地认为是宝宝不乖、难带,首先要分辨孩子的夜啼是习惯性的,还是病态的。
宝宝夜啼的原因宝宝在晚上睡眠时,出现间歇哭闹或抽泣,这就是夜啼。
孩子一般不会无缘无故地哭,如果他哭个不停,一定是不舒服的原因。
经常出现夜啼不仅会使孩子睡眠不足影响其生长发育,也十分影响父母的休息。
所以,防止孩子夜啼并不是小事。
引起夜啼的原因很多,父母应该细心地寻找一下,如果怀疑是疾病所致,就要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一下,只要找到了原因,及时加以去除,小宝贝一定会甜甜美美地入睡的。
详细来说,婴儿闹夜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一、环境不适应:睡眠的地方太吵杂、太闷热,或衣服包被过多或过少。
衣服包被过多是最常见的,尤其是刚出生头几个月,因为大人们总认为小宝宝容易着凉,所以穿的多又包得很紧,其实宝宝的新陈代谢率较大人高,怕热,所以衣服包被过多造成宝宝燥热,反而睡不好。
二、身上火引起:饥饿或上火,都容易引起宝宝晚上哭闹的现象。
因宝宝的脾胃娇嫩,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善,容易出现胃肠积食和积热,容易引起的消化不良、回乳、腹胀、厌食、小便短赤等上火不适,是宝宝夜间哭闹的原因。
三、疾病影响:感冒、中耳炎、咽喉炎、细支气管炎、肺炎、肠胃炎,少见的如脑膜炎、败血症,都有可能造成宝宝睡不安稳。
一部分的感染会合并发烧,且各个感染症常会有本身特殊的表现,所以当合并睡不安稳时,常常父母也已经寻求医师的协助。
四、睡眠时间安排不当:有的孩子早晨起不来,到了午后2~3点才睡午觉,或者午睡时间过早,以至晚上提前入睡,半夜睡醒,没有人陪着玩就哭闹。
五、睡前情绪兴奋:如常在睡前逗笑或惊吓婴儿,让其情绪突然亢奋,会因为兴奋而晚上无法入睡,进而哭闹。
宝宝夜啼的病因1.中耳炎或外耳道炎,小儿可发生耳痛,发烧可使小儿哭闹不止。
2.寄生虫病,如蛲虫病使小儿肛门瘙痒,难以安睡。
新生儿7天晚上不睡整夜啼哭,吃饱也不睡是怎么回事,治疗方法新生儿7天晚上不睡整夜啼哭,吃饱也不睡的症状,通常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
常见的原因有:1.肠绞痛:新生儿肠道功能尚不完全,易发生肠绞痛,引起突然的疼痛和不适,婴儿会频繁啼哭,不易入睡。
2.过敏:食物过敏、环境过敏等都可能导致新生儿睡眠不佳,啼哭不止。
3.感染:如果新生儿出现发热、流涕、咳嗽等感染症状,可能会影响他的睡眠。
4.睡姿不佳:婴儿可能因睡姿不佳(如在腹部睡觉)而引起不适,导致啼哭不止。
5.胃灼热:由于消化系统未完全发育,婴儿会经常打嗝、呕吐,易患上胃灼热,导致疼痛、不适,引起啼哭。
治疗方法:针对不同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1.减缓肠绞痛:可以给宝宝按摩肚子、使用温暖的暖水袋或湿热毛巾,缓解宝宝的不适感。
2.排除过敏源:应及时调整饮食、环境、药物等,避免婴儿接触到引起过敏的物质。
3.治疗感染:如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诊,按照医生的治疗指导进行治疗。
4.改善睡姿:建议让宝宝趴在胸前睡觉,或放在睡篮、婴儿床等适当的位置睡觉。
5.缓解胃灼热:可以适量喂奶,让宝宝保持坐姿,促进消化,减轻胃灼热症状。
注意事项:1.给宝宝准确的饮食计划和安排。
2.保持宝宝的卫生,注意每天的清洁和消毒。
3.给宝宝提供适当的气氛和温度,避免房间太冷或太热。
4. 注意宝宝的排便情况,及时更换尿布、清洗身体。
5.多陪伴宝宝,给予安慰和照顾,让宝宝感到温暖和舒适。
总之,针对新生儿7天晚上不睡整夜啼哭,吃饱也不睡的症状,家长应及时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诊断,重视相关的治疗和预防措施,确保婴儿健康成长。
新生儿泪腺不通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新生儿泪腺不通(NLD)是指泪腺导管闭锁,引起泪液不能通过鼻泪管进入鼻腔,从而导致泪液积聚在泪囊和泪道,出现眼泪滴泪、流泪、眼睛发红、眼睛结膜炎等现象的一种常见疾病。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新生儿泪腺不通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临床表现1. 泪液滴泪:患儿常常会在无声无息的时间滴下几滴泪水。
幼儿哭啼“告诉”你十种疾病引言幼儿是家庭中最宝贵的成员,然而,幼儿时期常常会出现哭啼现象,这对父母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因为他们往往无法完全理解并分辨出幼儿哭啼的原因。
幼儿哭啼有时可以是在传达某种需求或情绪,但有时也可能是由于潜在的疾病所引起。
因此,本文将针对幼儿哭啼,介绍十种常见的可能引起哭啼的疾病,并且提供一些初步的解决方案。
1. 胃肠道问题幼儿哭啼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是胃肠道问题,包括腹痛、腹泻、便秘等。
腹痛可能是由于肠道感染、肠绞痛等引起的。
如果幼儿哭啼伴随着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问题的症状,应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平时,家长可以注意控制幼儿的饮食,避免食物过量或过刺激。
2. 排尿问题排尿问题也是幼儿哭啼的常见原因之一。
尿布疹、尿路感染等都可能引起幼儿的不适和哭闹。
如果幼儿哭啼伴随着尿布疹、尿频、尿急等症状,应及时带幼儿就医,并及时更换干净的尿布。
3.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幼儿常见的病症,常表现为咳嗽、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等症状。
幼儿因为鼻塞无法正常呼吸会导致哭闹。
此时,家长可以让幼儿多喝温水,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并注意婴幼儿的用药安全。
4. 中耳炎中耳炎是幼儿哭啼的另一个常见原因。
中耳炎会引起耳朵疼痛,导致幼儿感到不适和痛苦。
如果幼儿哭闹伴随着发热、流鼻涕、耳朵疼痛等症状,建议带幼儿到医院进行专业的耳科检查。
5. 牙齿问题牙齿的生长过程可能会导致幼儿的不适和哭闹。
牙床疼痛是幼儿出牙期的常见症状之一。
幼儿咬手指、流口水、食欲不振等症状都可能与牙齿问题有关。
家长可以用干净的湿毛巾或牙胶按摩幼儿的牙龈,缓解幼儿的不适感。
6. 疫苗接种后反应部分幼儿在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反应,如发热、红肿、疼痛等。
这些不适感可能是幼儿哭闹的原因之一。
家长在给幼儿接种疫苗后,应关注幼儿的反应情况,并咨询医生进行适当的处理。
7. 心理因素幼儿的心理因素也可能引起哭啼。
比如,孩子可能因为分离焦虑、过度疲劳、不适应新环境等情况而哭闹。
婴儿护理,如何辨别小孩的啼哭,是不是生病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婴儿往往难以有效实现对于自身相关诉求的自主满足,基于此,为了进一步实现婴儿健康的合理维系,婴儿家长与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对于婴儿各项表现的密切监测并及时对婴儿的相关表现给予响应,以便合理实现婴儿健康的全面保障。
在这一问题上,医护人员表示,对于婴儿而言,由于其尚未实现语言能力的习得,因此,在表达情感时,哭声往往是其表达相关信号的重要媒介,基于此,为了有效实现婴儿护理工作的开展,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对于婴儿不同啼哭的有效分辨。
在本文中,研究人员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婴儿啼哭形式进行了分析,旨在有效实现婴儿护理综合水平的提升。
一、婴儿健康状态下的啼哭相关研究表明,健康的婴儿在正常状态下也可出现啼哭问题。
总的来看,此类婴儿的哭声相对较为响亮且具有明显的节奏感。
从啼哭的频率来看,正常情况下,健康婴儿每天啼哭的频率约在5次左右,且在啼哭的过程中,幼儿往往无其他不良症状。
总的来看,对于此类啼哭的婴儿,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抱起婴儿进行轻轻触摸或班组的方式进行干预。
二、婴儿饥饿时的啼哭护理人员指出,在饥饿时婴儿往往会发出啼哭,从而提醒相关护理人员自己饿了。
通常情况下,饥饿状态下婴儿的哭声往往带有乞求的感情色彩。
总的来看,此类哭声往往由小逐渐扩大,且哭声频率具有一定的节奏性。
通常情况下,在此时,护理人员将手指放在婴儿脸颊或者鼻部时,婴儿会不自觉地做出吸吮的动作。
对于此类啼哭的婴儿而言,其哭声往往可在喂奶后停止。
三、婴儿口渴时的啼哭与饥饿时发出的啼哭类似,婴儿在口渴时也可出现啼哭。
通常情况下,此类状态的婴儿嘴唇相对较为干燥,且其会不自觉地伸长舌头对嘴唇进行舔舐。
对于此类婴儿,护理人员应及时对其进行喂水。
四、婴儿消化不良时的啼哭在饮食消化不良时,婴儿也可出现皮肤的症状,总的来看,此类婴儿的哭声相对较为尖锐,且其肢体可伴有下意识的蹬踹动作。
另一方面,在消化不良时,婴儿的嘴角往往可出现吐奶表现。
婴儿啼哭不止原因严不严重
婴儿适当的啼哭,是一种本能的生理反应,这对于孩子心肺的锻炼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孩子出现频繁的哭闹,家长就应该引起注意了,一方面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口渴或者饥饿,另外一方面可能是孩子身体发冷或者发热等等,当然也不能排除一些疾病的原因,这时候家长一定要仔细观察。
★一、生理性婴儿哭闹
生理性婴儿哭闹的特点为无疾病时的哭声常常由轻逐渐转响,哭声洪亮,去除了因素后哭声停止,多数由生理性原因引起。
1、饥饿、口渴
由饥饿引起的以3个月以内的婴儿为多见,如母乳不足,奶粉冲得过稀或二次喂奶时间间隔太长。
夏季天气炎热。
出汗多,若不及时补充水份可因口渴而哭闹。
2、湿、痒、冷、热
尿布湿后没有及时更换是引起哭闹的常见原因。
过冷、过热可使婴儿不适。
面部或躯体皮肤的湿疹,在热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痒而引起哭闹。
小虫叮咬后局部奇痒。
3、衣着不当
新生儿包扎过紧或衣服大小限制活动或影响呼吸;内衣薄,外面穿着粗毛衣,可因毛线刺激皮肤而引起不适。
4、大小便前
经过训练的婴儿,常常以哭泣来表示想要大便或小便。
如有的婴儿于半夜因膀胱充盈,在熟睡中突然哭叫表示要解小便。
5、周围无人
婴儿睡醒后发现周围无人而感到寂寞,以哭的方式吸引亲人与他作陪。
★二、病理性婴儿哭闹
病理性婴儿哭闹的特点为哭闹剧烈,时间长,哭声尖或特别低沉,哭闹常与某些症状或体征同时出现。
幼儿哭啼“告诉”你十种疾病引言幼儿时期是宝宝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而幼儿哭啼是他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对于父母来说,了解幼儿哭啼的原因非常重要,因为它有可能是某种潜在疾病的表征。
本文将介绍十种常见的疾病,通过幼儿的哭啼行为来给您提供一些线索。
1. 饥饿当幼儿感到饥饿时,哭闹是他们表达需求的方式之一。
通常情况下,婴儿每隔2至4小时就需要进食一次。
如果婴儿超过这个时间段仍然没有进食,那么就可能是因为饥饿而哭闹。
2. 肚子不舒服婴儿的肠道系统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食物不良消化或过敏反应的影响。
如果幼儿哭闹并伴有剧烈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那么可能是肠道不适引起的。
3. 胀气胀气是很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在新生儿和初生婴儿中。
如果孩子哭闹时伴随着拍嗝或排气等行为,并且有腹部肿胀或胀痛的症状,可能是胀气引起的。
疼痛是婴儿哭闹的另一个常见原因。
这可能是因为出牙、耳朵感染、腹痛、异常扭伤等引起的。
如果婴儿表现出明显的痛苦表情和体态,并且没有其他明显原因,那么可能是由于疼痛引起的。
5. 渴望接触和安慰婴儿在感到孤独、害怕、失望或不适时,也会哭闹以表达他们对安抚和抚慰的需求。
这时父母的拥抱、亲吻和抚摸等可以帮助他们安静下来。
6. 睡眠障碍婴儿的睡眠质量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如果婴儿没有得到充足的睡眠,他们会变得易怒和烦躁,并通过哭闹来表达睡眠需求。
7. 生长阶段婴儿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可能会经历一些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从而导致他们的情绪波动和哭闹。
例如,在出牙期间,婴儿的口腔会感到疼痛和不适,这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哭闹增加。
8. 心情不佳婴儿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如果幼儿周围环境不良、心情不佳,或者遇到了令他们不适的事情,他们可能会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高热是常见的幼儿疾病症状之一。
当幼儿体温升高时,他们的身体会感到不适,从而引发哭闹。
这时候使用温水擦浴或温度适宜的药物来降温是必要的。
10. 感染和疾病婴儿的免疫系统相对薄弱,在感染和疾病中更容易受到影响。
婴儿哭闹不止的八大原因一、婴儿哭闹不止的原因1、感冒患感冒的宝宝半夜容易醒来哭闹,因为感冒可造成宝宝的呼吸道阻塞及全身的不适,应对症处理,尽快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多给宝宝喝热水,喝新鲜果汁,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减轻鼻堵的药物。
侧卧的睡眠方式,更适合感冒的宝宝。
2、发热宝宝在发烧时会不断哭闹。
父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解热的方法或解热剂,给宝宝尽早解热,进行降温护理,以免引起高热惊厥。
3、长牙期的疼痛宝宝从5个月开始长牙,到2岁半长全,宝宝会因为长牙带来的不适而哭闹。
应注意观察宝宝的脸颊、下颏,如果有明显的口水红疹、牙龈肿大、触痛及轻微发烧等,就要考虑是否有长牙疼痛困扰着宝宝,可以采用局部冷敷的方法缓解宝宝的不适。
待宝宝牙齿长出后,睡眠会自然好转。
4、憋尿而哭闹有的宝宝,尤其是男宝宝,因憋了尿膀胱饱满的刺激使宝宝感到不适,于是宝宝就会表现为睡觉不踏实、来回翻身、伴哭闹。
解尿后,宝宝就会继续安静地睡觉。
不要在宝宝临睡前半小时给宝宝进乳、水太多,要掌握宝宝解尿的时间规律,也可以主动在一定时间,提前给宝宝换尿布或把尿,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宝宝因排尿引起的哭闹。
5、鼻塞宝宝常会出现吃奶时的鼻塞,尤其是刚出生不久的宝宝,或是感冒了的宝宝。
鼻腔中有大的鼻痂,会使鼻腔阻塞,迫使宝宝用嘴呼吸。
这样,干燥的空气刺激咽部,造成咳嗽等不适,就会引起宝宝突然大哭。
用清水滴注或用器具清理鼻腔,软化鼻痂,清除鼻腔中的阻塞物后,宝宝才能顺利地吸吮,继续安然入眠。
6、肠道疾病在炎热的夏、秋季节,经常会因为吃了引起宝宝过敏或腹部不适的食物,宝宝会在夜间焦躁不安,甚至哭闹。
此时要注意宝宝的腹部有无胀气,包块,拒按,大便等的情况,父母应立即带宝宝去医院。
7、夜间温度不适室内温度最好不要超过24℃,太热或太冷,或穿的、盖的过多,使宝宝在睡眠中烦躁或把被子蹬掉,继而感觉寒冷,也会导致宝宝出现哭闹。
8、空气中有刺激物卧室中的刺激物,可能使宝宝的呼吸道发生过敏、阻塞,因而发生哭闹。
探讨婴幼儿哭啼特点与疾病的关系目的在基层医院儿科医生较缺乏,医疗设备及技术相对薄弱。
本人通过本析婴幼儿哭啼特点与疾病的关系,探讨正确诊断与处理方法,以供参考。
方法对因哭闹前来我科就诊的0~1岁婴幼儿176例哭啼特点分析,结合临床探讨与疾病的关系。
结果176例0~1岁哭闹患儿生理性哭啼77例占44%,病理性哭啼99例占56%。
结论患儿一般状态良好,因生理需求而哭啼,无表情痛苦的生理性哭啼占50%左右。
而哭啼时伴有明显烦躁不安,甚至十分痛苦表情的诊断为病理哭啼,通过哭啼特点的分析结合临床对正确诊断和处理是有很大帮助的。
标签:婴幼儿哭啼;特点分析;疾病关系一般0~1岁婴幼儿还不能用语言表达,常用哭啼来表达需求和痛苦,哭啼是婴幼儿的一种本能反应,也是给我们的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从而达到其诉求的一种工具。
婴幼儿哭啼分为生理性哭啼和病理性哭啼[1]。
很值得我们去观察和探讨,下面本人就176例患儿哭啼特点与疾病的关系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诊断小儿哭啼时,首先应区别生理性与病理性啼哭。
因哭闹前来就诊的176例婴幼儿中77例为生理性哭啼,占44%,而99例诊断为病理性的哭啼,其中发热上呼吸道感染27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19例,消化不良14例,肠炎腹痛13例,中耳炎4例,便秘7例,口腔炎6例,尿布疹9例,共占56%。
2婴幼儿哭啼的原因分析婴幼儿的哭啼是向外界传达其需求或痛苦的一种本能,也就是他自己的一种”语言”。
我们作为家长或医生如果正确的去判断,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
2.1生理性哭啼多因饥饿、口渴、便尿感及不良体位、冷、热、湿、痒、鼻塞、孤独或紊乱生理周期等等。
此外还有情绪变化、睡眠异常、断乳、尿布潮湿、衣服过紧、蚊虫叮咬、惊吓、环境改变、排便困难及不良习惯(爱抱睡及昼眠夜哭)等。
2.2 病理性哭啼在排除生理性哭啼的原因外,婴幼儿长时间的哭啼、发病早期和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哭啼,往往是早期病态的主要症状。
如新生儿脱水热、活动性佝偻病、营养不良、消化不良、肠炎腹痛、便秘、中耳炎、口腔炎等,患儿表现有明显的烦躁不安甚至有十分痛苦,哭声有尖锐嚎叫、反复不停的啼哭。
婴儿啼哭异常是疾病表现
由于宝宝不会说话,哭是宝宝表达自己需要的一种方式。
宝宝哭分为正常的、生理性和病理性啼哭。
正常的啼哭:声音抑扬顿挫、响亮,并有节奏感。
哭而无泪,进食、睡眠及玩耍都很好,每次哭的时间很短,一天大概能哭好几次。
解决方法:轻轻触摸他、对他笑,或把他的两只小手放在腹部轻轻摇晃两下,宝宝就会停止啼哭。
生理的啼哭:
1、婴儿是否饿了:小宝宝一般3~4小时要喂一次奶,如果时间差不多了,宝宝哭闹起来,可以把手指放在宝宝嘴边,轻轻戳一下。
宝宝要是饿的话,会张开嘴巴,有明显的觅食反应。
宝宝要是一直醒着,比睡觉的时候更容易饿,要是不到3个小时,也要给她喂奶。
解决方法:如果宝宝经常性的1~2个小时就哭闹着吃奶,那么可能就是一次喂奶量不够,需增加奶量。
如果是母乳不够,就另外给宝宝吃奶粉,采用混合喂养。
另外,人工喂养的宝宝,不到喂奶时间哭闹,不一定是饿,也可能是渴了,所以还要注意每两次喂奶中间,要给宝宝喝温开水,一次30~50ml。
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一般不再需要额外喂水。
2、尿布是否湿了:宝宝尿尿或者便便后需及时更换尿片,不然容易引起红臀,宝宝也会因为不舒服而哭闹。
解决方法:平时便便后要用柔湿纸巾擦干净,勤看宝宝尿片是否尿湿,及时更换尿片。
3、宝宝是否想要人抱了或想睡觉了:如果宝宝躺着哭了,把她抱起来就不哭了,那可能就是想要人抱了。
解决办法:这时候把宝宝抱起来轻微摇晃,轻轻拍拍她,哄她入睡。
4、宝宝身上有否发疹子、红肿、化脓:把宝宝的衣服解开,看看有没有发疹子、被蚊子咬的包,打预防针的地方也要注意观察,接下来的几天也要留意一下打的地方有没有异常变化。
解决办法:一般不需要做任何处理,不要用水沾湿,抱的时候不要碰到伤口,过几天就会好的。
5、宝宝是否有呼吸不通畅、鼻塞:宝宝如果有鼻屎则可能造成鼻塞、呼吸困难。
解决方法:可以用小棉签挖出来。
如果鼻屎很里面,不用急着处理,宝宝打喷嚏的时候会把鼻屎带出来,等带到比较外面的时候,再处理。
6、宝宝的肚子是否胀胀的:宝宝如果哭闹得很厉害,肚子自然会绷紧,所以要宝宝稍微安静的时候摸。
肚子胀胀可能是腹胀。
如果宝宝每次喝完奶就会哭闹,同时肚子僵硬,那就可能是消化不良。
解决办法:可少量多餐喂养,避免一餐喂养过饱。
奶粉可以冲淡一些,比如2勺奶粉应该加120ml水,你就加150ml水。
偶尔一次的消化不良不用太紧张。
如果连续好几天这样,吃药也没什么效果,就要考虑是不是宝宝对这种奶粉不适应,最好换一种奶粉试试看。
7、温度是否合适、宝宝是否穿得太多或者太少、衣服是否合适:
宝宝的衣服数一般跟大人差不多,外面再包一层抱被就可以。
摸摸宝宝的脖子后面,感到温热,没有汗,就合适。
宝宝的衣服应该选择柔软的棉制衣服。
使用尿裤时,注意尿裤的粘贴部分是很扎人的,不要粘到宝宝的皮肤上。
衣服的带子也不能系得太紧。
8、周围环境是不是过于吵闹:宝宝喜欢安静的环境,家里来往的人过多,声音过吵,都会让宝宝烦躁不安。
解决办法:宝宝的房间不能让太多人进入,说话的声音不要太响。
特别是宝宝睡着时,一点声响都会惊动她。
9、要亮光啼哭:宝宝白天睡得很好,一到晚上哭闹不止,这是由于黑昼颠倒了,当你打开亮灯时,哭声停止,两眼睁得很大,眼神灵活,这多是白天睡的过多。
解决方法:逐渐调整作息。
10、吸吮时啼哭:喂水或喂奶3~5分钟时,突然阵发哭,往往是水,奶过凉,过热,奶头孔太小吸不出奶水,奶头孔太大,奶水太冲呛奶引起。
解决方法:避免奶过热、过冷,选择合适的奶嘴。
11、大便前啼哭:大便前,肠蠕动加快,宝宝觉腹部不适,哭声低,弯着腰,吭吭使劲,排便后即停止啼哭。
解决方法:无需特殊处理。
疾病性啼哭:
1、夜间惊哭:宝宝在夜间总醒,哭一会儿,睡一会儿,很不安宁,如同受了惊吓。
哭时常呈睡状,闭着眼睛哭,同时肢体抖动。
宝宝出现夜惊,诊断缺钙,就开始补充鱼肝油,鱼肝油有维生素D和维生素A组成,但摄入过多的维生素A时可引起中毒,表现苦恼不安,多汗,类似缺钙的表现,若忽视了维生素A中毒的可能,而误认为是缺钙未纠正,继续补充鱼肝油,甚至加大剂量,则出现维生素A中毒表现。
2、阵发性啼哭:宝宝突然剧烈地哭闹。
这种哭闹非同寻常,一阵一阵的,怎么也哄不住,哭闹时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呈屈腿卧位。
过一会儿宝宝可玩耍或安静入睡,但间隔一段时间又再次剧烈哭闹。
宝宝可能患上肠套叠,妈妈应赶快带宝宝就医。
3、突发尖叫啼哭:宝宝发出尖叫般的哭声,脸阵阵青紫、四肢肌肉抖动。
这时候宝宝可能有脑出血或缺血性脑病,赶快去医院。
4、啼哭伴抓耳挠腮:宝宝哭声大而高,在夜间更甚,哭时总晃动着头,或抓耳挠腮。
这时候需注意患儿耳部是否有不舒服,如果有,需到医院就诊。
5、疝气宝宝突然啼哭:宝宝以往有疝气,突然哭闹起来。
有可能疝气嵌顿,需及时到外科就医。
6、啼哭伴流涎:宝宝开始流涎,或比原先流涎大为增加,并一给喂东西吃就哭闹不已。
有可能黏膜上有溃疡、疱疹,及时去口腔科就诊。
7、啼哭伴咳喘:宝宝连续短促的急哭,并口唇发紫,出气很费劲,有时还伴有发烧。
这时候宝宝可能患上了肺炎,马上去医院进行治疗。
8、嘶哑的啼哭:哭声嘶哑,呼吸不畅,一阵阵的哭伴咳嗽。
这时候可能是咽喉炎,需到医院就诊。
9、小鸭叫样啼哭:像小鸭子样啼哭,若同时出现颈部强直,则应考虑是否有咽后壁脓肿,应把这种哭声与一般的声音嘶哑相鉴别,声音嘶哑是感冒引起的咽炎、喉炎,而咽后壁脓肿较危险,若脓肿溃破脓汁可堵塞呼吸道危及生命,故若出现小鸭叫样啼哭应及时就医。
10、呻吟低哭:呻吟和啼哭有所不同,它不带有情绪和要求,似哭又似微弱的“哼哼”声,表现无助的低声哭泣,是疾病严重的自然表露,这时候需立即就医。
11、突发尖叫啼哭伴发烧、呕吐:两眼发直,精神萎靡,面色发灰,可能患有脑膜炎等脑内感染性疾病,需立即就医。
12、连续短促的急哭、不能平卧、拒乳:宝宝哭闹时表现为连续的短促的急哭,同时伴有不能平卧,喜欢让妈妈竖着抱起,头部放到妈妈的肩上,拒乳,还可表现口唇青紫,点头样呼吸等,这有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就医。
13、哭伴某一肢体不动:宝宝哭闹时多是四肢舞动,小手乱抓,小腿乱蹬,若宝宝哭闹时有某一肢体不动,或父母触动某一肢体时引起孩子哭闹,则可能有关节,骨骼或肌肉病变,如关节脱位,骨髓炎,关节炎软组织感染等。
14、排便性啼哭:宝宝于排大便时啼哭,可能由于肛门疾病引起,如肛周脓肿,肛裂,痔疮等,排尿时啼哭多由于尿道口严整所致,男婴可由于包皮过长所致。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