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图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7
“安全异常信息”快速反应管理办法旨在快速、高效地处理和应对安全异常信息,保障系统和网络的安全与稳定。
具体管理办法如下:
1.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安全异常信息快速反应小组,负责收集、分析和处理安全异常信息。
该小组成员需具备相关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能够及时响应和处理各类安全事件。
2. 安全事件报告与分析:对收集到的安全异常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事件的危害程度和紧急程度,以便优先处理。
同时,要及时向相关责任人和上级主管报告安全事件情况,确保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及时知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迅速应对与处理:对于确认存在的安全异常信息,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和修复,避免其对系统和网络造成进一步的危害。
同时,在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流程进行,确保处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 信息共享与学习:在处理安全异常信息的过程中,要及时将处理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分享,以提高全体成员的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要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演练活动,增强员工对安全异常信息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5. 合规监测与审查:定期进行安全监测和审查,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同时,要关注国家和地区的安全法规和政策变化,确保自身的安全管理工作符合相关要求和规定。
通过上述管理办法的实施,可以快速响应和处理安全异常信息,及时控制和消除安全威胁,保障系统和网络的安全与稳定。
临床异常信息快速反应工作机制
为了切实做好对异常信息的监测审核,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进行处置,中心特制订异常信息快速反应工作机制。
我们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在周一至周六上午对传染病进行监测,疫情审核人员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及时进行审核,密切注视网络直报系统中的传染病发病趋势,特别是短时间内发生的聚集性病例,要认真分析,发现爆发倾向和异常情况,随时向当地核实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及时向院分管领导和上级CDC报告疫情,并及时上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疫情。
为了保证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流和信息流的顺畅,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疫情发生地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
中心发现当地重点控制或重点管理的传染病疫情,应及时向领导报告并通告相关业务部门;各相关业务部门核实、调查后的信息,应及时反馈给疫情管理部门,对网络报告信息进行补充、订正和分析。
疫情审核人员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
病人或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及中心领导,由中心领导汇报至市卫生局,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市卫生局会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疫情。
城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4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运行以来,中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进入崭新阶段。
在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广大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稳步提高。
截至2011年底,全国100%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6.9%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82.2%的乡镇卫生院实现网络直报。
全国传染病疫情监测敏感性逐年提高,2011年全国共报告甲乙丙类传染病5,262,758例,疫情报告质量不断提高。
为切实做好对异常信息的监测审核,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进行处置,本中心特制订异常信息快速反应工作机制。
传染病疫情监测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和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及时进行审核,密切注视网络直报系统中的传染病发病趋势,特别是短时间内发生的聚集性病例,要认真分析,发现爆发倾向和异常情况,随时向当地核实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及时向领导和上级CDC报告疫情,并要求及时上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疫情。
为了保证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流和信息流的顺畅,应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疫情发生地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部门发现当地重点控制或重点管理的传染病疫情,应及时向领导报告并通告相关业务部门;各相关业务部门核实、调查后的信息,应及时反馈给疫情管理部门,对网络报告信息进行补充、订正和分析。
疫情审核人员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及中心领导,由中心领导汇报至市卫生局,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疫情。
发现异常信息时间异常信息描述审核人汇报时间初步核实时间核实情况及初步分析情况上报中心领导时间经上级确认,结论收到反馈时间。
异常信息快速反应工作机制
传染病疫情监测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和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及时进行审核,密切注视网络直报系统中的传染病发病趋势,特别是短时间内发生的聚集性病例,要认真分析,发现爆发倾向和异常情况,随时向当地核实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及时向领导和上级CDC报告疫情,并要求及时上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疫情。
为了保证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流和信息流的顺畅,应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疫情发生地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部门发现当地重点控制或重点管理的传染病疫情,应及时向领导报告并通告相关业务部门;各相关业务部门核实、调查后的信息,应及时反馈给疫情管理部门,对网络报告信息进行补充、订正和分析。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疫情。
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异常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图管局疾控机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异常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图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监测记录宝泉岭管理局传染病疫情信息反应机制数据管理(一)审核各级CDC应在每个工作日至少每两个小时浏览、审核一次传染病个案报告卡片,节假日每天至少浏览、审核两次。
浏览、审核要有记录,填写附表1。
审核内容包括:1.有无以下异常情况:(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H1N1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等;(3)发病率极低(或已经消灭)的传染病:丝虫病、白喉、麻风病、黑热病等;(4)本地罕见的或未曾发生过的传染病:恶性疟、登革热、血吸虫病、包虫病等;(5)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聚集性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以上);(6)在一个自然村、集体单位或局部区域内集中发生多例传染性疾病;(7)本辖区内异常波动的病种。
发现以上异常情况时,可按照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疫情网络直报传染病进行审核发现异常情况处理流程图进行处置。
2.县级CDC审核辖区内责任报告单位报出的卡片质量(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责任报告单位查询与核对。
(二)确认1.对于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H1N1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等),须由有确认权限的单位进行审核确认,然后将信息立即反馈给县级CDC和责任报告单位,由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进行订正。
3.对于常见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由县级CDC审核确认,审核确认后的卡片由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进行确认或订正,参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统计汇总。
(三)订正疫情管理人员收到订正报告卡时,应当日对数据库中的原报告卡进行修改、订正。
县级疾病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对调查或审核中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上信息有误的要当日订正,经调查排除法定传染病的病例,要及时删除该卡片。
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异常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图管局疾控机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异常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图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监测记录宝泉岭管理局传染病疫情信息反应机制数据管理(一)审核各级CDC应在每个工作日至少每两个小时浏览、审核一次传染病个案报告卡片,节假日每天至少浏览、审核两次。
浏览、审核要有记录,填写附表1.审核内容包括:1.有无以下异常情况:(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H1N1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等;(3)发病率极低(或已经消灭)的传染病:丝虫病、白喉、麻风病、黑热病等;(4)本地罕见的或未曾发生过的传染病:恶性疟、登革热、血吸虫病、包虫病等;(5)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聚集性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以上);(6)在一个自然村、集体单位或局部区域内集中发生多例传染性疾病;(7)本辖区内异常波动的病种.发现以上异常情况时,可按照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疫情网络直报传染病进行审核发现异常情况处理流程图进行处置。
2.县级CDC审核辖区内责任报告单位报出的卡片质量(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责任报告单位查询与核对。
(二)确认1.对于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H1N1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等),须由有确认权限的单位进行审核确认,然后将信息立即反馈给县级CDC和责任报告单位,由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进行订正。
3.对于常见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由县级CDC审核确认,审核确认后的卡片由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进行确认或订正,参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统计汇总。
(三)订正疫情管理人员收到订正报告卡时,应当日对数据库中的原报告卡进行修改、订正。
县级疾病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对调查或审核中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上信息有误的要当日订正,经调查排除法定传染病的病例,要及时删除该卡片。
“安全异常信息”快速反应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刻吸取长虹公司“3.21”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教训,规范矿井“安全异常信息”的汇报和处置工作,形成快速反应、运行有序的“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和处置工作机制,实现“安全异常信息”超前预警、超前处置,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保障安全生产,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规定的应当汇报和处置的“安全异常信息”主要是指:矿井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安全异常信息”,包括机电运输专业、一通三防及防突专业、地测防治水专业、采煤专业、开掘专业等五类信息;外部供电、通讯、供水等方面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安全异常信息”;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极端天气、地震等方面的“安全异常信息”。
第三条提升理念。
“安全异常信息”是事故预兆,是停产撤人的命令,“安全异常信息”不汇报,汇报不处置,或既不汇报又不处置就是事故,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追查处理。
“安全异常信息”的汇报要及时、准确和完整,处置要安全快速有效。
第四条调度室及相关业务科室负责“安全异常信息”的收集、撤人、汇报、处置、建档、跟踪、销号七个环节的工作,在调度室建立“安全异常信息”闭合管理台账。
调度室负责”安全异常信息”的收集、汇报、处置、建档等工作,业务保安科室负责“安全异常信息”的跟踪落实、整改销号等工作。
矿井行政主要负责人是矿井“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和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职对业务范围内的“安全异常信息”的汇报和处置工作负责。
第五条完善矿井“安全异常信息”处置技术、机构、队伍、资金、装备方面的保障工作和“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和处置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建立“安全异常信息”闭合管理台账。
矿井行政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和处置工作管理和提供有关保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职对业务范围内的“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及处置工作管理和提供有关保障负责。
第六条调度室是“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和处置的指挥中心,对所登记的“安全异常信息”要求做到实时调度。
生产异常反馈处理流程1. 目的为及时有效的处理生产中发生的问题,以减少效率损失,提高生产力,特制定本办法。
2. 适用范围本公司生产过程中异常发生时,除另有规定外,均依本办法处理。
3. 职责生产部门:负责生产异常问题信息的采集,确认,反馈及验证改善纠正措施。
异常问题的汇总品保部:确认物料异常问题,监督技术人员处理解决过程,确认改善措施的有效性以及闭环处理。
工程部:负责对生产异常问题的处理,解决。
本办法所指的生产异常,系指造成制造部门停工或生产进度延迟的情形,由此造成之无效工时,可称为异常工时.生产异常一般指下列异常:(1) 生产异常:因制程中操作不当导致的异常。
⑵设备异常:因设备故障或水,气,电等原因而导致的异常。
(3) 品质异常:因制程中发生,发现品质问题而导致的异常。
(4) 技术异常:因产品设计或其他技术问题而导致的异常。
4.2. 生产异常报告单内容发生生产异常,即有异常工时产生,不能快速的解决时,应填具〈生产异常问题反馈表》。
其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项目:(1) 填表部门:由异常发生部门填写。
(2) 生产产品:填具发生异常时正在生产的产品之名称,规格,型号。
(4) 异常发生部门:填具发生异常部门名称。
(5) 应用项目:填具发生异常产品的使用项目。
(6) 异常描述:填具发生异常之详细状况,尽量用量化的数据或具体的事实来陈述。
(7) 临时对策:由异常发生之部门和责任部门共同对策临时应争措施。
(8) 责任部门对策 (根本对策 ):由责任部门填具对异常之处理对策。
4.3. 使用流程(1) 异常问题产生记收集;(2) 生产人员发现异常问题并及时提出反馈,包括物料、生产过程以及成品出货各个环节的异常信息;(3) 生产中出现异常反馈上报到部门主管判定是否需要填写《生产异常问题反馈表》;(4) 部门主管对异常初步分类并通知相应部门,前来研拟对策加以处理,并报告直属上级。
若异常已造成停产,相关责任部门必须在接到通知 5 分钟内派人到现场处理;(5) 接收部门对问题初步分析整理并判定责任部门,并判定问题是否可控;(6) 异常问题可控生产部门会同工程部、品保部采取异常之临时应急对策并加以执行,以降低异常的影响;(7) 异常问题不完全可控,上报部门负责人进行审核确认;(8) 不完全可控 (不可控 )时相关责任部门分析确定根本原因,提出临时纠正措施和长期预防措;(9) 责任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对方案进行评审;(10) 评审通过的方案反馈生产部门,生产部门进行方案实施和验证;(11) 技术人员和质检员跟踪措施实施情况,并验证其有效性(12) 方案实施效果确认有效可行后,工程部对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标准化以防止异常重复发生;(13)品保部确认改善效果进行问题确认闭环,对《生产异常问题反馈表》存档(14)品保部和技术工程部应对责任部门实施根本对策的结果进行长期追踪。
××煤业公司“安全异常信息”快速反应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刻吸取长虹公司“3.21”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教训,规范“安全异常信息”的汇报和处置工作,建立快速反应、运行有序的“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和处置工作机制,实现“安全异常信息”超前预警、超前治理、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保障安全生产,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提升理念。
“安全异常信息”是事故预兆、是停产撤人的命令,“安全异常信息”不汇报、或汇报不处置、或既不汇报又不处置就是事故,按照“三不放过”原则进行追查处理。
“安全异常信息”的汇报要及时、准确和完整,处置要快速高效。
第三条矿(井)是本矿(井)“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和处置的责任主体,应建立相应的“安全异常信息”快速反应管理办法,负责本矿(井)“安全异常信息”的收集、撤人、汇报、处置、建档、跟踪、销号七个环节的工作。
矿(井)行政主要负责人是矿(井)“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和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职对业务范围内的“安全异常信息”的汇报和处置工作负责。
第四条主体单位是本单位“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和处置的管理责任主体,应建立相应的“安全异常信息”快速反应管理办法,负责本单位“安全异常信息”处置技术、机构、队伍、资金、装备方面的保障工作和本单位“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和处置工作的管理和考核。
主体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和处置工作管理和提供有关保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职对业务范围内的“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和处置工作管理和提供有关保障负责。
第五条本办法规定的应当汇报和处置的“安全异常信息”主要是指:矿(井)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安全异常信息”,包括机电运输专业、一通三防及防突专业、地测防治水专业、采煤专业、开掘专业等五类信息;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外部供电、通讯、供水等方面的“安全异常信息”;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极端天气、地震等方面的“安全异常信息”。
第六条各级调度部门是“安全异常信息”汇报和处置的指挥中心。
“安全异常信息”快速反应管理办法
“安全异常信息快速反应管理办法”是一种用于快速响应和处理安全异常信息的管理措施。
其目的是为了尽快识别和应对可能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和减轻潜在的损失。
该管理办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快速响应机制:建立一个快速响应的机制,能够及时收集、分析和处理安全异常信息。
这可以包括建立一个统一的安全事件报告渠道,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快速验证和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应急处理。
2. 紧急通知流程:制定一套紧急通知流程,以确保关键人员能够迅速收到并回应安全异常信息。
这可以包括建立一个快速通知系统,如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以便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3. 专业团队支持:组建一个专业的安全团队,负责处理安全异常信息并提供技术支持。
团队成员应具备相关的安全技术和经验,并能够快速响应和处理各类安全事件。
4. 事故分级管理:建立一个事故分级管理体系,将安全异常信息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
对于高风险的安全异常信息,应优先进行处理,并及时向上级报告。
5. 审查和总结:定期对安全异常信息的响应和处理情况进行审查和总结,总结经验教训,并相应地完善管理办法和应急预案。
这有助于提高安全工作的效率和响应能力。
通过以上的管理办法,可以提高对安全异常信息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安全风险和损失。
传染病疫情异常信息
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异常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图
管局疾控机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异常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和处理流程图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监测记录
宝泉岭管理局传染病疫情信息反应机制数据管理
(一)审核
各级CDC应在每个工作日至少每两个小时浏览、审核一次传染病个案报告卡片,节假日每天至少浏览、审核两次。
浏览、审核要有记录,填写附表1。
审核内容包括:
1.有无以下异常情况: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H1N1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等;
(3)发病率极低(或已经消灭)的传染病:丝虫病、白喉、麻风病、黑热病等;
(4)本地罕见的或未曾发生过的传染病:恶性疟、登革热、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5)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聚集性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以上);
(6)在一个自然村、集体单位或局部区域内集中发生多例传染性疾病;
(7)本辖区内异常波动的病种。
发现以上异常情况时,可按照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疫情网络直报传染病进行审核发现异常情况处理流程图进行处置。
2.县级CDC审核辖区内责任报告单位报出的卡片质量(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责任报告单位查询与核对。
(二)确认
1.对于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H1N1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等),须由有确认权限的单位进行审核确认,然后将信息立即反馈给县级CDC和责任报告单位,由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进行订正。
3.对于常见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由县级CDC审核确认,审核确认后的卡片由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进行确认或订正,参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统计汇总。
(三)订正
疫情管理人员收到订正报告卡时,应当日对数据库中的原报告卡进行修改、订正。
县级疾病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对调查或审核中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上信息有误的要当日订正,经调查排除法定传染病的病例,要及时删除该卡片。
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应由相应专病管理部门进行及时订正。
(四)补报
责任报告单位的疫情管理人员对在传染病漏报检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督促接诊医生补填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录入。
对暴发调查中发现的传染病病人,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要求实行网络直报。
(五)查重
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管理人员应按日、周、月、年定期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报告的卡片进行查重。
应根据需要选择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在地址国标码、疾病名称等变量的组合信息来查重。
对重卡进行删除时一般应保留最早的一张卡片,其余的重卡一律删除;对于有特殊要求的疾病按照有关要求查重和删除。
(六)数据备份与系统安全维护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所管理的《传染病报告卡》(纸质卡片)保存3年。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按周、月、季、年)对辖区内的个案数据和疫情分析报表(至少包括分地区报表、分年龄报表、分职业报表、疫情分析报表、高发地区分析表)进行备份,并交专人和档案室保管。
3、各级疾病控制机构负责网络直报系统的管理、使用及按权限的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管理,要对报告信息系统设置不同的权限,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信息报告人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
5、备份数据必须做到:有专人保管;有详细的登记,清晰的标签和完整的包装;经确认批准,须异地存放,永久保存;注意保密,不得更改与外借。
6、各级疾病控制机构负责网络管理、使用及按权限的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管理,要对报告信息系统设置不同的权限,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信息报告人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对上报数据进行双重备份,并交专人和档案室保管。
精品
可编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流程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