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伟大的悲剧》教案新人教版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6
word1 / 1 21《伟大的悲剧》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梳理情节,感悟内容,体会情感。
“悲剧”的内涵,明确“伟大”的意义。
3.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2.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学法指导:自主、朗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导入:用多媒体播放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图片,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骄人成绩。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爆炸、“哥伦比亚”号返航时解体的画面。
播放2002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帮马峰时不幸遇到雪崩,5人遇难等画面。
说明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征途中留下了许多伟大的悲剧,但人类却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那悲壮的一幕吧。
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吞噬(sh ì) 角逐(ju é) 雪橇(qi āo ) 癫狂(di ān ) 拽(zhu ài ) 悚(s ǒng ) 毋(w ú) 皑(ái) 怏(y àng) 馨(x īn )温馨赢(y íng )输赢 罄(q ìng )告罄 羸(l éi )羸弱 磬(q ìng )钟磬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毛骨悚然(s ǒng):形容十分恐惧。
悚然,恐惧的样子。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坚持不懈:坚持到底,毫不松懈。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怏怏不乐(y àng):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3、了解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他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
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等,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
21 伟大的悲剧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中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2.品味文章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
3.感悟南极探险队员所折射的人文精神,理解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悲剧意义。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储.( )存怏.( )怏不乐贮.( )藏毛骨悚.( )然鲁莽.( ) 白雪皑.( )皑羸.()弱踉.( )踉跄跄2.找出下列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括号里改正。
A.吞市畏缩不前风餐露宿( )B.销蚀语无沦次夜不成眠( )二、整体感知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体现出了人类哪些优秀品质?试从课文中找出实例。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3.为什么作者把这次探险称为“伟大的悲剧”?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三、局部探究1.“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做证的任务?2.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投向了斯科特。
为什么?3.课文结尾“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一句该怎样理解?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品味语言。
(1)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这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3)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斯科特将“我的妻子”改为“我的遗孀”有什么意味?情感有什么不同?(4)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七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课文及教案
教案也是艺术,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来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教案,希望会较为明显对大家的研习有所帮助。
《伟大的悲剧》课文 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雷诺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没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标牌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甚至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如果说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设法一样。其实,他们此刻早已明白:以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丛林一根滑雪杆,上面被绑着一面黑旗,周围边上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无须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曾经的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被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前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凡塘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耽误的这一个月,却反倒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持之以恒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如果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同这样写道。里头泪水从他们的眼睛脑子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冷雨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改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责备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于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余下极点的全部记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德国队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的帐篷。挪威国旗义愤填膺、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科学事业热烈追求的。
七下语文《伟大的悲剧》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体会作者对斯科特探险队的赞美之情。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伟大的悲剧》2. 重点词汇和句型学习3. 分析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4. 批判性思维训练和团队合作活动第二章:课文解读与分析一、课文解读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二、课文分析1. 分析文章“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2. 探讨作者对斯科特探险队的赞美之情。
3. 引导学生思考探险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第三章:词汇和句型学习一、词汇学习1. 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解释和例句演示。
2. 引导学生通过词汇练习巩固记忆。
二、句型学习1.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并进行模仿练习。
2. 引导学生运用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第四章:批判性思维训练一、批判性思维引导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批判性思维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报告展示: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结果。
第五章:团队合作活动一、团队合作游戏1. 设计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团队合作游戏,如探险队挑战游戏。
2. 引导学生参与游戏,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二、团队合作讨论1. 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并共同完成任务。
2.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第六章:课后练习与作业设计一、课后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填空、选择和问答题。
2.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作业设计1. 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探险精神的短文。
2.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拓展性阅读和研究。
第七章:评价与反馈一、评价标准1.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课堂参与、团队合作、作业完成等方面。
《伟大的悲剧》教案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树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1.理解“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树立正确看待成败的人生观。
课前准备1.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通过充分地预习课文,预习生字词,尽量能在10分钟内读完课文。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南极的资料。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更多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南极地图及南极风光图。
同学们,你们了解南极吗?(学生回答自己了解的有关南极的知识)让我们一起跟随画面走进南极。
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又以酷冷、奇寒凛然回绝了人类好奇的拜访。
但是,这并不能阻挡人类勇士探索的步伐,请大家看一段录像资料。
阿蒙森胜利了,但是作家茨威格没有为成功者作传,而是为失败者斯科特一行作传,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拽.(zhuài)住癫.(diān)狂吞噬.(shì)忧心忡.(chōng)忡毋.(wú)宁羸.(léi)弱凛.( lǐn)冽怏.(yàng)怏不乐告罄.(qìng)遗孀.(shuāng) 毛骨悚.(sǒng)然2.根据预习,请回忆一下课文内容,用简明的语言来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学法指导:这篇文章篇幅长、容量大,我们如何才能迅速把握全文大意呢?可以按时间顺序,寻找文中关键的时间词,圈点勾画,筛选各时间段发生的重大事件,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在此基础上,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以斯科特为首的五人探险队在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发现竞争对手已捷足先登,他们艰苦的跋涉、一切的付出瞬间变得毫无意义,只好灰心丧气地返回。
21 伟大的悲剧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词句,整体感知课文2.理清故事情节,有感情的复述课文。
3.理解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4.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教与学重点体会作者颂扬的精神,通过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与学难点理解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展示有关南极风光、动物、探险等图片,使学生进入情境。
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
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
斯科特领导的英国探险队虽然成功地到达南极点,却没能够平安归来,最后全军覆没,但他们的勇敢顽强精神和悲壮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它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
为了让人们永远地纪念他们,美国把1957年建在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悲剧》。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认识作者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在法国结识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他们的影响。
成为著名的和平者。
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上。
作品有《三位大师》、《最初的经历》等。
2、读准字音,解释下列词语。
毛骨悚然毋宁吞噬3、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二)读出自我:1文中的故事发生在哪一年?斯科特探险队是哪个国家的探险队?共几人?分别是谁?2先期到达极点的探险队是哪个国家的?3斯科特探险队返回基地的途中他们遇到的主要危险是什么?(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1.无情的暴风雪就这样吞噬了五位探险者的生命,然而当我们合起书来,他们面对失败、面对厄运、面对死神的悲壮场面却让人久久难以忘却,请说出文中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说说它感动你的原因。
《伟大的悲剧》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积累生字词,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感情的升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品味细节,体会探险队员身上表现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1、理解“虽输却胜”的内涵。
2、深入体会探险队员们临危不惧的崇高精神品质。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三幅图片(课件)。
1、这是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情景,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2、这是2002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
3、这是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前夕解体时的照片,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师:在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上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太多太多了,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写的《伟大的悲剧》(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1、字词过关(预留预习任务)描摹南极的“风雪”:凛冽、吞噬、阴森森、呼啸、狂风怒号、凶猛。
描摹南极的“冰原”:荒无人迹、无垠、毛骨悚然、单调、茫茫无际、白雪皑皑、白茫茫、寂寞。
描摹“探险人”:焦急、坚持不懈、风餐露宿、怏怏不乐、精打细算、小心翼翼、忧心忡忡、疲惫不堪、畏缩不前、鲁莽、语无伦次、踉踉跄跄、精疲力竭、羸弱、蹒跚、遗孀。
2、小测验: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学生齐读以上词语。
三、初读感知,概括文意1、请用上上述词语中的至少6个概括文章大意(指名说)。
屏幕出示:斯科特一行在“无垠”的南极雪原“风餐露宿”,拖着“疲惫不堪”的“赢弱”身子,“蹒跚”行进在“皑皑白雪”上,当燃油与食物均已告罄时,“凛冽”而“阴森森”的狂风“吞噬”了他们,使自己的妻子成为“遗孀”。
【导语】课⽂颂扬的是⼀种⼈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献⾝的崇⾼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类的英雄,让所有⼈仰慕。
⼩编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伟⼤的悲剧》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快速默读课⽂,梳理情节,感悟内容,体会情感。
2.把握⽂题“悲剧”的内涵,明确“伟⼤”的意义。
3.研读课⽂,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法 ⾃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2.引导学⽣认识⼈类挑战⾃我,实现⽣命价值的伟⼤。
【教学重点】 1.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意义。
2.研读课⽂,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认识⼈类挑战⾃⾝,实现⽣命价值的伟⼤。
【教学类型】 讲读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课时 【教学要点】 速读默读课⽂,理清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意。
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意义。
导语设计 设计(⼀)⽤多媒体课件展⽰南极地图,美丽的南极风光,可爱的动物企鹅蓝鯨等激发学⽣的学习兴趣。
接着播放世界各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地图,介绍中国的长城站、中⼭站,特别介绍设在南极南纬90°的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的科学实验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阿蒙森和英国⼈斯科特⽽命名的。
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进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那悲壮的⼀幕吧。
由此导⼊板书课题。
设计(⼆)⽤多媒体播放神⾈六号载⼈飞船、嫦娥⼀号探⽉卫星图⽚,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骄⼈成绩。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爆炸、“哥伦⽐亚”号返航时解体的画⾯。
播放2002年北⼤科考队和登⼭队攀登希夏帮马峰时不幸遇到雪崩,5⼈遇难等画⾯。
说明⼈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征途中留下了许多伟⼤的悲剧,但⼈类却从未停⽌过探索的脚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1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1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描写南极探险的文章,讲述了斯科特队和阿蒙森队在南极探险过程中,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为了探险事业而英勇斗争的故事。
文章通过斯科特队和阿蒙森队的南极探险,展示了人类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探险、英雄主义等主题的文章,对于此类文章的主题和写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情节较为复杂,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较多,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仔细分辨,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了解南极探险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认识到人类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和坚持,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的基本情节和南极探险的历史背景。
2.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探险的艰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南极探险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南极探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文章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跟随文章的叙述,感受探险的艰辛。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讨论他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研究,探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烘托等,分析这些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 21.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内容,领会“悲剧”的“伟大”之处。 2.探索悲剧发生的根源,提高科学意识。 3.感受悲剧的力量,接受心灵的洗礼。 教学重点、难点 1.能以“悲”为学习线索,感受悲,分析悲,评价悲,认识悲,较深入理解斯科特等人的悲剧意义,形成对悲剧事件的系统思考和认识。 2.感受、体验本文南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韧不拨、勇往直前,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学情分析 这样让人感动的一篇传记,在教学中,却经常出现一些学生读不进去,觉得难以理解,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孩子年龄较小,没有死亡的概念,以及文章篇幅较长都有关系。学生还是不谙世事的孩子,他们人生体验少,因而在教学伊始就从用我亲人的经历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孩子们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悲剧人物的震撼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健儿王福洲、屈银华、贡布登顶珠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壮举!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后突然发生爆炸,舱内七名宇航员(其中包括一女教师)全部遇难...... 人类生存在这个星球上,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是探索星球奥秘的情结。在神奇的自然面前,探险者品尝过成功,也啜饮过失败,但仍前赴后继,永不停歇。 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大声齐读一遍。 一、悲情重现 1.请同学们回顾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斯科特一行五人历尽艰辛到达南极点却发现阿蒙森已经早一个多月到达,只好踏上归 2
程,在途中与暴风雪搏斗2个多月后,全部壮烈牺牲。 2.请你将课文的内容概括成一句话。 文章记叙了斯科特一行5人到达南极点后,在返回途中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悲惨历程。 3.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课文题为《伟大的悲剧》,所谓“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找出课文中“悲剧”的具体表现,在课文中勾画出来。 ⑴失败之悲:斯科特比阿蒙森迟1个多月到达南极点。 (第2自然段) 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什么也不是。 ⑵作证之悲:为阿蒙森的成功作证。 (第2自然段)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⑶死亡之悲:归途中5个队员全部牺牲。 首先是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然后是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最后,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⑷世人之悲: (15自然段)在英国国家教堂里,国王跪下悼念这几位英雄。 教师补充: 2002年,安妮公主登上南极,悼念斯科特他们南极探险90周年。 4.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课文内容说明。 ⑴斯科特一行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先行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这说明斯科特公正无私,恪守信用,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⑵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说明他把事业看得重于生命。 ⑶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选择了自我牺牲。表现了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⑷斯科特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表现他的坚毅、执着,无私的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 3
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教师补充: 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5.小结 本文最打动你的情节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学习,结合课文内容,用“悲”在 ,而 “伟大”的句式表述。 例:“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实守信的绅士风度 )“伟大”。 悲在失去了生命,而为事业献身的精神伟大; 悲在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 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 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 教师补充: 斯科特等历经艰险终于到达南极点,实现了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成功的,但悲哀的是他们不是第一个,也就失去了行动原本所追求的意义;特别是在沮丧心情下不断走向归途时,绝望心理笼罩着整个集体,实为一起悲剧。但是,斯科特等人顽强走向困难并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为集体甘愿牺牲个人的精神、接受失败的科学精神、忍受失败的屈辱甘为胜利者作证的胸怀、热爱祖国亲人的人生态度、为集体荣誉而甘于献身的探索精神的意义,是远远大于失败的,是“悲剧”之外的“伟大”体现。这也是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斯科特等人在悲剧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是人类精神的骄傲,这是事件的伟大之处。 二、悲情探源 请同学们参考课外所搜集的资料,小组一起分析讨论: 1.你认为导致斯科特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准备:阿蒙森属于临时转向,但在之前为登上北极已经做了四年的准备。斯科特知道阿蒙森的目的后,匆忙出发,准备不足。 4
心情:出发前急于求成,失败后灰心沮丧 任务:阿蒙森以探险为主,斯科特一行承担了太多的科研任务。 如果以科学成果来看,斯科特这次的探险是成功的。 装备:阿蒙森是经专家挑选的爱摩斯基狗,并且训练有素。斯科特的矮种马不能适应南极的寒冷. 天气:阿蒙森所选路线虽为位置路线,但一路比较平静,未遇较大的风雪寒冷侵袭。斯科特所选路线虽为已知路线,但不幸一路遭狂风暴雪侵袭,过早的耗掉了大量的人力、畜力、物力、财力。如果天候状况对调,那么这场竞争胜负还难说。 还有一项差异值得一提。虽然两队人马对拉橇的动物(狗与马)都不太熟悉,但阿蒙森一行人登船后就将狗群分成十狗一组,分别由一至二人照管,阿蒙森也负责照顾绑在舰桥的十四只狗,所以还没到南极大家就已经熟悉将来的交通工具,并建立威信,登陆后没多久都成为驾狗橇老手。狗可以睡在雪地而怡然自得,马匹就必须躲进马厩,在野地过夜时还必须兴建挡风墙,所以为了照顾马匹,斯科特的队员花掉许多精力与休息时间,甚至半夜还得爬出睡袋跑去照顾出状况的马。 参考资料: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 2.斯科特一行明知困难重重、明知已经不能第一个到达了,还要继续前进,到底值不值?请你谈谈你的看法。(同桌交流) 为了让英国的国旗插上极点,这是一种民族荣誉! 因为他们接受了这个任务,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出了他们的人格和绅士风度。 教师补充: 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这里也体现斯科特科学精神的缺乏——这也是传记中有意回避的方面——他们已较强烈预感到会发生悲剧,却不能清醒地制止走向悲剧的行动。明知阿蒙森已经到达南极,补给不足,自己步后尘已意义不大,却仍旧心怀侥幸,在盲目的倔强意志力下,冒险前进,以致于使探险充满了冒险的意味,最终酿成悲剧。他们此时追求的东西也许早已经超出了探险本身,探险的象征意义和心理失衡下寻求心理的补偿已成了他们当时真正追求的目标了。如果斯科特此时能 5
够以一种理性的态度面对现实,也许事情的结局不会如此凄惨。 3.斯科特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也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赢得了胜利者都没有的尊重和赞誉。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事情,我们该如何对待成败呢? 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知都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我们要有科学的精神和意识。 ⑶任何事业都有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对于我们所热爱的事业,一切都是值得的,一切都应该做到无怨无悔。 ⑷做什么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的心灵都应该在经历中变得更加高尚。 三、悲情同构 1.此次南极探险,阿蒙森成功了,斯科特失败了。可是茨威格这位著名的传记作家,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的斯科特写这悲壮的一幕?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还有许多历史事件或人物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他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记会更有意义,会给人们更长久的思考与鼓舞。 虽然阿蒙森取得了成功,但斯科特在南极归途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坚毅,深深地打动了作者,所以作者为斯科特立传。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记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你知道的探险英雄有哪些? 小结:让我们向所有探险英雄致敬!是他们以过人的胆识和勇气,显示了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的魄力。 3。你知道的关于失败的、英雄的、悲剧的名言有哪些? 下面老师给大家补充几部关于南极探险的书籍,同学们下去以后可以进行课外阅读。 【资料平台】 《世界最险恶之旅》 《意志极境-徒步横越南极大陆》 《冰海历劫700天》 《选择卓越》 吉姆·柯林斯 《夺取南极的斗争》 茨威格 见于《人类的群星闪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