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调研报告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9
关于认识泥石流暑期实践报告范文6篇第1篇示例:关于认识泥石流暑期实践报告一、实践背景暑假即将开始,我决定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参加一次关于泥石流的暑期实践活动。
泥石流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我希望通过这次实践,深入了解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和防范措施,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积累经验和知识。
二、实践活动安排本次实践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实地调研、实践操作和总结报告。
我们将前往泥石流频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的地质特征和灾害情况。
接着,我们将参与模拟演练,学习如何在泥石流来临时做出正确反应和保护自己。
我们将撰写总结报告,分享对泥石流的认识和提出个人见解。
三、实践过程与收获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认识到地质构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都会对泥石流造成影响。
参与模拟演练时,我们学会了如何听从指挥、保持冷静和迅速做出判断,培养了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能力。
通过撰写总结报告,我们不仅将自己的体验和认识记录下来,还可以与他人分享,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
四、实践心得与感悟通过这次泥石流暑期实践活动,我不仅对泥石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应急处理技能。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灾害防范知识的学习,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保护我们的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认识到了泥石流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增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灾害防范知识,提高自己的灾害防范能力,为人类的安全和生存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第2篇示例: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增强对泥石流的认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我参加了一次暑期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泥石流的成因、预警和防范措施,并在实践中获取了很多宝贵经验。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首先通过专家讲解和现场考察,了解了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置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目录一、项目概述...............................................3 (一)项目背景.............................................3 (二)项目目标.............................................5 (三)项目范围.............................................5 二、地质灾害评估...........................................6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8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9 (三)地质灾害防治建议....................................10 三、搬迁安置方案..........................................11 (一)搬迁原则............................................13 (二)安置方式选择........................................141.搬迁安置地点...........................................152.安置房型设计...........................................163.建筑面积及布局.........................................18 (三)搬迁安置补偿........................................19 (四)搬迁安置实施计划....................................21 四、社会经济影响分析......................................22(一)对当地经济的影响....................................24 (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25 (三)对环境的影响........................................26 五、技术可行性分析........................................28 (一)勘察设计技术........................................29 (二)施工建设技术........................................30 (三)材料设备技术........................................31 六、经济可行性分析........................................33 (一)投资估算............................................34 (二)收益预测............................................35 (三)财务评价............................................36 七、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37 (一)自然风险............................................391.地质条件变化...........................................402.气候变化...............................................40 (二)社会风险............................................421.社会舆论...............................................432.移民安置难度...........................................44 (三)经济风险............................................451.资金筹措...............................................462.成本控制...............................................47 (四)应对措施............................................48八、结论与建议............................................50(一)结论................................................50(二)建议................................................51一、项目概述本报告旨在阐述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置工程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针对特定地域的地质灾害问题,提出有效的搬迁安置方案,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岩土勘察报告主题:工地岩土勘察报告标题:工地岩土勘察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针对工地进行岩土勘察,目的是评估工地的地质情况,为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本次勘察主要包括对地质构造、岩土层、土壤性质、地下水位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根据勘察结果,对该工地的后续工程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和预防措施。
一、引言岩土勘察作为建设工程前期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项目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勘察针对工地进行,旨在找出潜在的地质风险点,为保证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勘察方法1. 实地考察:根据工程地点的具体情况,进行实地勘察,对地质构造进行观察和测量。
2. 取样测试:采集土壤、岩石等样品,进行试验室测试,分析土壤简并度、抗压强度等基本力学性质。
三、地质构造状况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发现本工地所处地区为山区,地质构造复杂,主要为褶皱构造。
山体主要由页岩、砂岩和石灰岩组成,存在明显的水平节理和倾斜节理,岩石强度较高。
四、岩土层分析通过采样测试和试验室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土壤层:工地土壤层主要由黄土和砂土构成,含水量较高,可塑性较强。
2. 岩石层:岩石层主要由砂岩和页岩组成,岩石强度较高,但可能存在节理破坏和滑坡等地质风险。
五、地下水位测定经过地下水位的测定,得出以下结论:1. 地下水位较浅,大约为3-5米。
2. 地下水位受降雨和降水量的影响较大,在雨季可能出现水位上涨的情况,需要注意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六、结论与建议根据以上调查和分析,对工地后续的工程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 针对岩石的节理破坏和滑坡等地质风险,应加强岩石支护措施,采取合适的岩石锚杆和喷浆加固等方法,保证施工安全。
2. 鉴于土壤的可塑性较强,建议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如加设土钉墙和地下水抽排等方式,以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3. 雨季时需注意地下水位上涨的情况,考虑加设排水系统,确保工地排水畅通。
七、总结本次岩土勘察对工地的地质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为后续的工程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计划范文一、项目背景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危害,因此地质灾害的调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工作计划旨在对某地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情况,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灾害事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目的1、全面、系统地了解该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2、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3、为地方政府提供科学依据,为城乡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4、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能力。
三、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为某地区全境,包括山区、平原、河流、道路、村庄等各类地貌类型及人类活动区域。
四、调查内容和重点1、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调查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类型的分布情况和特征。
2、地质灾害诱发因素调查该地区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包括地质、水文、地形、工程等因素。
3、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评价对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价,以便制定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
4、地质灾害防治和应对措施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和应对措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调查方法1、实地调查利用卫星遥感图像、航空摄影图像等地图资料,结合实地勘察,方案及观测取样等手段,全面了解地质灾害的分布和特征。
2、资料调研对该地区相关地质灾害的历史资料、调查报告、灾害事件记录等资料进行调研,了解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和演化规律。
3、勘察技术采用现代地质勘察技术,包括地震勘察、地球物理勘察、遥感调查等手段,全面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和规模。
六、工作安排1、前期准备工作召开会议,建立专门的调查组织协调机构,制定调查工作详细方案,确定调查人员、装备和工作任务。
2、实地调查按照工作计划,组织调查人员实地进行地质灾害的调查勘察工作,全面了解地质灾害的分布和特征。
天津地质调研报告天津地质调研报告一、地理概况天津市位于中国东北沿海,毗邻渤海,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
总面积约为11916.85平方千米,地形地势平坦,全市平均海拔4米,最高峰为蓟县冶茶岭,海拔854.4米。
天津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是主要特点。
二、地质概况1.地质背景天津地处华北地台东北边缘,地质构造复杂,属于华北地壳阳山期造山运动的东北边界地区。
地质时代上,天津地区主要由古生代地层构成,主要包括元古宙、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等。
2.地质特征天津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主要有北华山褶皱、花岗岩、玄武岩和沉积构造等。
北华山褶皱是天津市最重要的构造,是华北地台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带。
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地区,玄武岩主要分布于中北部和南部山地,而沉积构造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带。
3.灾害情况天津地处受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带。
过去的几年里,天津经历了多次地震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事件。
特别是2015年8月天津港爆炸事故,使天津的地质和环境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三、矿产资源天津市地下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盐矿等。
其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位居全国前列;铁矿资源也较为丰富,但大多为中低品位铁矿;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相对较少,但在部分地区的海域有潜力开发。
四、环境问题天津市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主要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天津地区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所导致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排放严重。
水污染主要是因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问题。
土壤污染则主要是由于工业废物的堆放和工地污染所导致。
综上所述,天津地区地质概况复杂,具有丰富的地下资源,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保护天津的地质环境,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地下资源,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上海溶洞地质调查报告【上海溶洞地质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上海市地下溶洞分布情况及其地质特征,为上海市的城市规划、地下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二、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涵盖上海市的主要地质区域,包括浦东新区、黄浦江沿岸等地。
三、调查方法:1. 文献资料调研:收集相关地质调查报告、地图、卫星影像等资料,了解现有的溶洞分布情况。
2. 地面勘查:利用物探仪、地质勘探仪器等设备进行地下探测,了解地下溶洞的分布和形态。
3. 采样分析:对勘测点的土壤和岩石进行采样,通过实验室分析,确定其地质特征和溶洞的形成机制。
四、调查结果:1. 溶洞分布情况:在上海市范围内发现了多处地下溶洞,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和黄浦江沿岸地区。
2. 溶洞类型:根据调查结果,溶洞主要分为溶洞洞穴和溶洞断裂两种类型。
3. 溶洞特征:溶洞洞穴呈现出不同形态,有的洞穴深且宽敞,有的则较为狭窄。
溶洞断裂则呈现出断裂的痕迹和岩层位移现象。
4. 形成机制:据分析,溶洞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下水的长期侵蚀作用,通过溶解岩石内部的溶质,进而形成洞穴和断裂。
五、建议及预防措施:1. 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溶洞的分布情况,避免建设在溶洞区域,以免造成地质灾害。
2. 地下工程建设:在进行地下工程建设时,应进行地质勘察,了解地下溶洞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
六、结论:上海市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地下溶洞,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和黄浦江沿岸地区。
溶洞主要类型为洞穴和断裂,形成机制是地下水长期侵蚀作用。
在城市规划和地下工程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溶洞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
贵州省盘州市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作者:高永应来源:《西部资源》2023年第05期[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机理;防治对策;贵州省盘州市盘州市地质构造复杂,地势陡峭,采矿、交通等工程活动频繁,村庄多分布于山腰坡脚,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多,危险性高,受威胁人口多,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县(市、区)之一。
研究盘州山区地质灾害成因,探索防治对策,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全面研地质灾害防治背景,找准防治短板1.1 地质背景1.地质构造复杂。
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远程效应扩散,集中体现在碰撞造山-构造变形和挤出扩展-地壳隆升两种构造。
全省境内大范围产生褶皱、断裂,造就了贵州独特的构造组合特征。
多次造山的地应力场在复杂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三类构造类型:直扭型、挤压型、旋扭型,形成复杂多变的高原应力。
盘州市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六盘水断陷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境内地质构造复杂,主要构造类型有褶皱和断层。
区内主要断层有鸡场坪断层,盘县断层,保田断层,以北东向为主,少量北西向断层,近期活动明显。
主要褶皱情况:盘关向斜:位于盘州市中部,轴向从南向北,长约45km,宽5~20 km,地層为中三叠关岭组;珠东背斜:位于盘州石桥一带,轴向为北东向,背断层发育,被构造切割,轴部地层为石炭系地层,两翼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三叠系地层;罐子窑向斜:位于盘州市柏果镇—英武镇一带,走向为北西向,呈“S”形,是普安山字构造的一部分,出露地层主要是马平组以及下二叠统栖霞与茅口组厚层灰岩、石碳系中上统黄龙组。
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多变的地应力场造成盘州岩体破碎。
2.地形陡峭。
盘州市地处云贵高原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南部隆起,地形起伏大,坡度陡,沟谷深切。
自然村寨多分布于斜坡带及山脚等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
2011年以来,贵州省发生地质灾害灾情1613起,其中滑坡灾情主要发生在25°至40°地带,占滑坡灾情总数的75.8%,其次是10°至25°和40°至60°地带,占24.2%;0°至10°和>60°时,发生滑坡概率很小,统计期间未发生灾情;88.3%崩塌灾情主要发生在60°以上地带,占崩塌灾情总数的88.3%,其次为60°以下区域,占崩塌灾情11.7%。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层或内部地质因素引发的、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自然灾害事件。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为灾害防治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二、灾害背景本地区位于地震活跃带附近,地震频发,地下水资源丰富,山体、土壤条件复杂。
该地区经常受到地震、滑坡、泥石流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威胁。
灾害发生频率高且严重,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造成巨大影响。
三、灾害评估方法本次评估采用了综合调查、野外调研、专家访谈、文献资料收集等方法,综合分析了该地区的地质背景、历史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评估结果可作为该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和风险管理的依据。
四、地震灾害评估该地区位于地震带附近,地震活动频繁,孕育出了多次强烈地震。
根据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烈度等级分类标准,本地区可划分为四个等级。
预计未来十年内,该地区有一定概率发生中等或以上烈度的地震,且地震震源较为集中。
建议加强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居民地震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
五、滑坡灾害评估该地区的山体条件复杂,土壤侵蚀严重,滑坡灾害频发。
受到降雨、地震等因素的影响,山体滑坡的风险较高。
根据调研数据和滑坡历史记录,本地区可以划分为五个滑坡等级。
预计未来五年内,滑坡灾害的概率较高,特别是在降雨季节或地震后。
建议加强山体工程治理和监测预警,规划合理的土地利用,减少人类活动对山体的破坏。
六、泥石流灾害评估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大,加上地质条件复杂,泥石流灾害风险较高。
根据山体稳定性、坡度、人类活动等因素,将本地区划分为三个泥石流等级。
未来十年内,该地区在强降雨或地震后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概率较高。
建议加强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提高居民的灾害认识和应急能力,合理规划河道和低洼地区的土地利用。
七、地面沉降灾害评估由于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大量开采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面沉降现象较为明显。
经调查发现,本地区的铁路、道路和建筑物等基础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煤矿塌陷调研报告煤矿塌陷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对煤矿塌陷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了解,探讨煤矿塌陷的原因和影响,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煤矿塌陷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收集相关的专业文献和煤矿塌陷案例,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经验教训。
2. 实地调研:选择了多个煤矿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矿工,获取详细的煤矿工作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三、塌陷原因煤矿塌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采煤活动:煤矿开采过程中,煤层的移除导致地下空腔的形成,进而导致地表沉陷。
2. 水文地质因素: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对煤矿塌陷造成影响。
如果地下水被抽干或大量注入,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层变形,引发塌陷。
3. 煤层结构和力学特性:不同煤层的结构和力学特性差异会对塌陷产生影响。
例如,含有粘土的煤层会更容易变形和塌陷。
4. 人为活动:非法采煤、超采、矿井设计不当等人为活动也是导致煤矿塌陷的重要原因。
四、塌陷影响煤矿塌陷对环境和人类活动都会造成严重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环境破坏:煤矿塌陷会导致植被破坏、土壤退化等问题,破坏生态平衡。
2. 经济损失:煤矿塌陷不仅会造成矿产资源的损失,还会导致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的损毁,给当地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3. 生命安全威胁:煤矿塌陷往往伴随着事故发生,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生命安全威胁。
五、预防与控制措施针对煤矿塌陷问题,应采取以下预防和控制措施:1.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加强对煤矿的监管和管理,严肃违法行为。
2. 加强科研力量:加大对煤矿地质调查和研究的投入,提高识别和预测煤矿塌陷风险的能力。
3. 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增加矿工的安全意识,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技能培训,提高矿工的自救互救能力。
4. 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合理规划和选取开采方法,减少对煤层的破坏,推动煤矿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煤矿塌陷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问题,其原因复杂多样。
山洪沟治理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山洪灾害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
山洪沟作为山区脉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对于降低山洪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某地区山洪沟治理进行调研,以期探索有效治理山洪沟的方法和策略,为其他地区的治理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治理现状分析1. 山洪沟区域概况调研地区位于山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山洪频发。
该地区山洪沟众多,地势险峻,交通不便,人口稠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 主要问题与挑战在对该地区山洪沟的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和挑战:- 山洪沟沟道狭窄、抗洪能力弱,一旦遭遇暴雨,容易造成洪水泛滥和次生灾害。
- 山洪沟上游雨水收集能力不足,导致洪水流量过大,无法有效控制。
- 沟口堵塞严重,导致山洪水流无法顺利排出。
- 南方多为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多,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三、治理方法和措施1. 沟道整治和加固通过对山洪沟沟道进行加固和整治,能够提高其抗洪能力,减小洪水淤积的风险。
具体措施包括:- 清理沟道内垃圾和沙石,并加固沟道侧帮,防止塌方和石块滑下。
- 通过挖掘和加深沟道底宽,增加其通水能力。
- 在沟道上游设置拦河堰和水闸,用于调节水流量,控制洪峰。
2. 雨水收集和蓄水设施建设为了减少山洪沟上游的雨水流入沟道,可以建设雨水收集和蓄水设施,具体措施包括:- 构建雨水收集池和水窖,将上游的雨水收集起来,减少流入沟道的水量。
- 建设适量的蓄水设施,如水库、塘坝等,用于调节山洪沟水流量。
3. 防止沟口堵塞为了保证山洪水能够顺利流出,必须防止沟口堵塞。
可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清理沟口的杂草和垃圾,确保通畅。
- 在沟口设置防沉积网,阻止漂浮物和泥沙进入沟道。
4. 地质灾害防治针对南方山区地下溶洞多的问题,需要采取一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加强地下水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地下水位升高的情况。
- 每年进行一次地下水位下降调查,对发现的地下溶洞进行填充或加固。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 3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1基本灾情 ............................................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 3 2.1自然地理条件 .................................... 3 2.2水文气象条件 .................................... 3 2.3地形地貌 ....................................... 4 2.4地层岩性 ....................................... 4 2.5地质构造 ....................................... 5 2.6工程地质条件 .................................... 5 2.7水文地质条件 ....................................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 6 3.1灾害规模、特征 ..................................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 8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高,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逐渐增多,一般年降雨量950~1 590mm.降雨日数与降雨量分布基本一致,大部分地区为120~159 d,个别高山地区达200 d以上.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月平均降雨量150~457.6 mm,多暴雨,最大日降雨量358.0 mm;日降雨量达50~100mm的暴雨4~10月均有发生,100mm以上的暴雨主要集中在6、7月,年平均频次3~4次。滑坡前缘为长江二级支流锣鼓洞河,在沙镇溪镇陕西营汇入青干河,全长约5 km,流量季节性明显,年平均流量约8 m3/s。
2.3地形地貌 秭归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段为黄陵背斜,西段为秭归向斜,属长江三峡山地地貌。长江由西向东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呈盆地地形。境内山脉为巫山余脉,最高点云台荒海拔2057米,最低点茅坪河口海拔40米。县境内群山相峙,多为南北走向,形成秭归县广大起伏的山岗丘陵和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带。由于长江水系,地面切割较深,大片平地少,多为分散河谷阶地,槽冲小坝,梯田坡地。 杉树槽滑坡位于锣鼓洞河左岸一走向北动的山脊南东侧,属侵蚀构造中低山峡谷地貌。滑坡为顺向斜坡,斜坡走向北东8°~10°,倾向锣鼓洞河,斜坡顶部高程450~500 m,斜坡前缘直抵锣鼓洞河河床,河床高程175 m.斜坡总体平直完整,一般坡度18°~21°,前部较陡,约为30°,滑坡区域南侧为山脊,该山脊平面形态呈近三角形,两侧为陡崖,由山脊往南北两侧分别是大岭西南滑坡和杉树槽滑坡,由陡转缓,杉树槽滑坡就处在该山脊往北东方向的陡缓交界处.杉树槽滑坡南侧陡崖走向108°,崖顶高程280 m,长224 m,区内冲沟一般发育,滑坡区前缘为陡崖,基岩大面积出露,使滑坡具备两面临空的条件。
2.4地层岩性 滑坡区主要出露侏罗系下统聂家山组(J2q)地层,第四系主要为残坡积层(Q4el+dl),崩坡积层(Q4col+dl),冲洪积层(Q4al+dl)。 聂家山组(J2n):上部以紫红色夹黄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下部为紫红色(或绿黄色)泥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沙质页岩。岩层产状总体为120°~125°∠19°~21°。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残坡积层(Q4el+dl):粉砂质粘土夹碎石,灰黄色,碎石成分主要为砂岩。该层在大岭不稳定斜坡中前部及南北部有初露,厚度0~5m。 崩坡积层(Q4col+dl):碎块石夹粉砂质粘土,灰色,碎块石成分主要为砂岩。主要分布于大岭不稳定斜坡两侧陡壁下部,厚度0~6m。 冲洪积层(Q4al+dl):卵石夹中粗砂,多分布于高程175m一下,厚度1~5m。
2.5地质构造 滑坡位于秭归向斜西南边缘,为新华夏构造体系鄂西隆起带北端和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主要构造行迹受秭归向斜、北北东向兴山断裂带影响。 滑坡为单斜构造顺向坡,岩层产状为122°∠18°,据调查,滑坡区地层软硬相间,层间剪切带发育,裂隙较发育,这对滑坡体的滑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2.6工程地质条件
2.7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所处斜坡范围内发育有两条冲沟,分别位于大岭不稳定斜坡两端,其流量动态变化大,枯水季节流量较小或干涸,雨季流量较大,具有暴涨暴落的山区溪流特征。 地下水:滑坡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根据含水介质不同可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上覆残坡积层土体透水性较好,含水性差,通常不含水或季节性含水,主要以上层滞水的形式赋存。孔隙水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后迅速向深部渗透,补给基岩裂隙水,长石石英砂岩构造裂隙发育,易于水体下渗,含水性较差,为强透水层弱含水层。泥质粉砂岩裂隙发育多为储水构造,该层岩石相对较软弱,遇水易软化,含水性中等,为含水透水层。下部沙质页岩,岩性坚硬,岩体完整性较好,构成隔水底板,为隔水层。地下水最终沿隔水底板径流流入锣鼓洞。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3.1灾害规模、特征 滑坡为顺层滑坡,空间形态为舌型,以后缘陡坎、右壁陡坎、左侧冲沟和前缘堆积体构成滑坡边界,滑坡前缘长150m,后缘长50m,前后缘间斜距约350m。滑坡南侧即为右壁陡坎,以基岩露头为主,局部可见少量崩塌堆积体,其他部分以滑坡地貌为主。滑坡总体以岩质滑坡为主,南西侧为岩质滑坡,滑距170m,厚度23.5m,面积0.89*104m2,体积约28.7*104m3,并牵引北侧发生岩土混合型滑坡,滑距5~15m,平均厚度5m,体积约13.4*104m3,总体积约40.1*104m3,属中型滑坡。滑坡坡度总体约20°,前缘较陡可达35°,主滑方向在滑坡后缘为108°,随着往前缘山脊的滑动而逐渐变为90°。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滑坡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既有外部诱发因素,又有内部的自身因素。 1)地貌条件 滑坡发生于两面临空的斜坡部位,斜坡北东方向绵延较长外,西南侧为一陡崖,因其切割斜坡,以致西南方向无侧向约束,南侧为锣鼓洞河,这为滑坡的发 生提供了有利地形,并且该地形在降雨时,易导致地面径流沿陡崖处汇水,源源不断补给滑坡地下水。 2)地层岩性 滑坡基岩地层为侏罗系下统聂家山组(J2n),地层,泥质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呈软硬相间分布,砂岩层较厚,泥岩层较薄,易风化且遇水软化. 3)构造条件 杉树槽滑坡部位为单斜构造,顺向坡,岩层产状为122°∠18°,整体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