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背影》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37.1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单元14. 背 影素养目标 1.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2.感知父亲的形象,把握以“背影”为中心叙事的妙处,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3.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品味作者独具特色的语言。
学法指引文章线索的判断方法及作用1.概念:文章线索就是贯串一篇文章,即在一篇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语、句子等,也可能是一件东西或一种感情。
2.判断方法:①看标题:叙事抒情类文章,如果以某个物件做标题,那么这个物件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文中反复出现某个词语或某个抒情议论句,往往这些语句中就蕴含着线索。
用抒情议论句来表明的往往是感情线索。
感情线索往往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中,这就需要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
3.作用:贯串全文,推进文章情节的发展,通过线索可以把相关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等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物线,一条是感情线。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其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
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春》《背影》等。
2.背景简介 1917年冬,朱自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也在同年被解除公职。
作者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他上火车北去。
那年朱自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父亲对他的关怀、体贴、爱护,使他极为感动,且经久不忘。
1925年,朱自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3.完成自学结构图基础夯实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ji āo xiè()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2)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l ánɡ jí()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sù sù()地流下眼泪。
《背影》导学案篇6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中心意思。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仔细揣摩文中行动描写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亲情,增进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动描写的表达效果预学导学:教学过程:一、我会学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差()使簌簌()蹒跚()suǒ()屑书jí()参差()不齐擦拭()tuí()唐fù()闲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蹒跚: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惨淡:情郁于中:大去:祸不单行:3、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他是当代著名的家、、学者,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名篇《》,他的作品收在《》里,他清贫而有气节,例如的故事广为流传。
4、快速阅读课文,文中写了父亲几次背影,在文中做一标记。
5、细读父亲给“我”买橘子的场景2—3遍,找出描写父亲的动词,并用四个字短语为它命个小标题。
二、我的疑问:6、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下来,课堂上交流。
朗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
三、文章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四、文章写作特色评点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五、预习小结我给自己的预习打分。
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课文需要()分钟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背影》导学案篇10一、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
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
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
《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
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
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2、课文所处地位和作用《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是以“爱”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
本文被选入第二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
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二、教学依据《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作者以洗尽铅华的质朴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亲情、孝道与感恩。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四、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主旨。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背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品味本文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体会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写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父亲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2、难点(1)领悟文章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 年 11 月 22 日—1948 年 8 月 12 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25 年 10 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文中所写的事情发生在 1917 年,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也失业,家境衰败。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使交卸()奔丧()狼藉()簌簌()赋闲()踌躇()()迂()蹒跚()()拭()颓唐()琐屑()举箸()2、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簌簌:赋闲:踌躇:蹒跚:颓唐:琐屑:3、熟读课文,思考: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五、课堂探究1、整体感知(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文本研读(1)文中四次写到“背影”,请找出相关段落,并分析每次“背影”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2)文中父亲的语言不多,但简洁而饱含深情。
请找出父亲的语言描写,并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3)文中还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请举例分析。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篇一学情分析:从上学期的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
本学期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个别学生有明显进步。
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较强,对文本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点: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2、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2.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
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
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不忘背影:点题,启下看见背影:衣着、动作父子亲情情态细节心灵对话长注背影:依恋“又见”背影:思念、照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
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出示幻灯投影,检查有关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交卸__iè,解除,除去狼藉jí,践踏簌簌sǜsu,泪流的样子丧事sāng,有关死亡的事颓唐tuí精神消沉琐屑__iè,细小繁杂举箸zhǜ,筷子三、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一同学、数同学朗读课文。
四、与同学一起讨论全文的段落问题。
说明:这一项工作一般来说是长文阅读的惯例,但却不是一切文章阅读的定例。
《背影》教案(优秀9篇)《背影》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学习本文朴实而包含深情的语言。
(2)、能力目标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并赏析其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抓住“背影”这一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特色,领会文章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教学难点:把握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味父子之间浓厚的深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根据屏幕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一下对父亲的感受。
二、预习检测1、人们到这篇文章的评价有哪些?2、简介一下作者。
3、写作背景是什么?4、读准加横线的字音差使交卸狼藉簌簌踌躇迂栅栏蹒跚橘子举箸赋闲拭琐屑颓唐晶莹奔丧5、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1、乱七八糟的样子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6、初读课文:用下列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
思念父亲,最难忘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第一层()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叙述父亲在送行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第三层()描写父亲艰难地穿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这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三部分:()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2)不能理解的词语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和问号。
(5)这是一篇x,它以x为线索,表现父亲的x。
《背影》导学案篇3课型:学课时间:2005年9月20日星期二一、宣布学习重点,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
它曾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学习这施展文章我们只要能理解并掌握两个学习重点,就能够找到答案。
重点1抓住最有个性、最具典型意义的特征刻画人物。
抓住最具修改的特征也就抓住了人物的神韵。
重点2学会铺垫。
这节课围绕重点要弄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朱自清曾于1947年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由此可看出,父亲给作者的许多好处,当属在其20岁时的送行,送行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
在过铁道买橘子过程中,爬那边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文章的重中之重。
那么,请找出父亲爬月台的相关语句,并分析背景是如何刻画的。
背影在文中反复出现,除此之外,作者还刻画的背景有几处?请找出来并分析如何进行刻画?一个背影,竟让“我”多次眼泪横流。
除了父爱子,儿子感念父爱,还有什么原因?请分析文章其他情节,分析其激荡作者感情的其他原因。
文章处处有背影,请用四字短评概括各部分内容,并指明与背影间的关系。
共6个问题,请大家认真快速朗读课文,做书间笔记。
二、学生做书间笔记,老师巡视。
三、学生小组各选组员回答问题,其他小组随时予以补充。
四、教师精讲课文。
阅读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开头破题(点题),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核心内容,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接着叙写家境的遭遇。
当时,父亲遭遇双重灾祸。
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
朱自清是大儿子,在大学念书,接手还早,还要供养。
第14课《背影》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叙事方式,感知父亲的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把握“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3.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重点难点】1.了解文章叙事方式,感知父亲的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把握“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他的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
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
2.了解背景1917年冬天,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他的父亲朱鸿钧被解职,生活困顿。
朱自清从北京赶赴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朱自清回北京念书。
父子二人同到南京后,父亲送朱自清到浦口火车站坐车,《背影》记载的便是他们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
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后,曾在杭州、扬州、台州、北京等地任教,与父亲产生了一些隔阂。
1925年的一天朱自清收到父亲的信,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经典散文。
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交卸.()奔丧..()狼藉.()赋.闲()迂.腐()栅.栏()琐屑..()游逛.()马褂.()踌躇..()颓.唐()..()蹒跚举箸.()簌.簌()拭.泪()(2)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乱七八糟的样子。
(狼藉)②纷纷落下的样子。
(簌簌)③凄惨暗淡,不景气。
(惨淡)④这里指失业在家。
(赋闲)⑤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迂)⑥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蹒跚)⑦衰颓败落。
(颓唐)⑧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触目伤怀)⑨感情积聚在心里。
(情郁其中)⑩细小而繁杂(的事)。
(琐屑)○11与世长辞,一去不返。
这是对死的委婉说法。
(大去)○12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不能自已)二、探究案1.课文结构梳理2.思考探究(1)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的线索;2、体会父子情深;3、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2、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难点:1、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2、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
二、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齐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指导学生谈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
1、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①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②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③“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2、再次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①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②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③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攀、缩、倾。
3、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本段,熟读成诵。
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
小结:父亲年事已高,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地“攀”着、“缩”着。
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四、品味语言,感悟主旨1、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l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⑤“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8.14 背影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3.研读重点文段,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难点:研读重点文段,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智慧先学】一、文学常识填空朱自清,字________,江苏省扬州市人,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________”。
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chāi()使交xiè()狼jí() sù sù()chóu chú() zhà()栏 pán shān ()举zhù()fù()闲擦 shì() suǒ xiè() tuí()唐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1.主要内容:《背影》一文记叙了的事情,抒发了情。
文章思路:第一部分(段)开篇点题,写“我”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
第二部分(段)重点写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智慧碰撞】▲任务一: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任务二:文章除了写父亲外,还写了自己的感受,其中四次写了自己的流泪。
在课文中找出来并说说表现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任务三:文章初始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些叙述是否属于多余笔墨?▲任务四:熟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
▲任务五:体会人物描写的特点和包含的感情。
(1)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背影》导学案
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寓深情与质朴的语言特色。
4、体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清深,培养自己怜爱长辈、怜爱他人的感情。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
人, 、、学者、。
《背影》是散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交卸()奔丧
()橘子( )晶莹()迂腐
()琐屑( )栅栏()差使
()照看行李(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狼
籍:
踌躇:触目伤
怀:
蹒跚:自
已:
颓唐:
课堂探究[
1、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段朗读,比比小组内谁读的
最好)
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请在文中标注出来。
说说
作者主要写哪次背影呢?
3、本文是通过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爱子之情的,文章的2、3语段与此有什么联系呢?
4、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
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
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以文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即什么话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当堂检测
一、读写训练1、请你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你的哪些
细节,可以看出他们浓浓的爱,写出来我们一起分享。
2、根据你对父爱的理解,仿写练习:(1)、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
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