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境──从关联理论看典故的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诗歌翻译理论 [关联理论下诗歌翻译]》摘要:710054)��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文学界对于诗歌的本质历来争论不休,而对诗歌的基本特征却有着共识,即以最简练的语言达到最感染人效果的文字组,�关联理论翻译观也可以直到诗歌翻译策略的应用,最终达到最佳关联的目的,�关联理论下,诗歌的翻译同样也是对原语进行禅师的明示推理过程�作者简介:刘鑫(1983.4),女,山东省东营市人。
现西安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研二学生,所学专业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导师简介:黄换乃(1964.12),男,陕西武功人。
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英语教学法学科负责人。
研究方向:语言、文化与认知。
�(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文学界对于诗歌的本质历来争论不休,而对诗歌的基本特征却有着共识,即以最简练的语言达到最感染人效果的文字组。
相比其他体裁,诗歌更要求语言的锤炼和修辞的运用,在形式上强调视觉上与听觉上的美学构成效果,有着强烈的韵律美,特别是中国古诗,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文字排列严谨。
在内涵上,诗歌强调诗人的个人情感和体验,突出表达效果的感染力。
�诗歌翻译一直以来都是对译者最有挑战的文体,也是在译界引发关于翻译优劣争论最多的地方。
在所有文体中,诗歌是最具有“抗译性”的文体。
有人甚至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对诗歌而言,翻译就是毁灭。
诗歌是以形式为基础的文学样式,它不仅关注“说什么”,更关注“怎么说”,其精致严谨的形式如格式、节奏、韵律等难以翻译的内容,恰恰是诗美的要素。
而诗歌的意境则是诗歌的灵魂,如何将原诗中的意境传译到译文中去,则是诗歌翻译的重中之重。
有人曾说,译诗就是带着脚镣跳舞。
�长期以来有关诗歌翻译理论的论述可以说是不尽其数,但似乎都没有完全看清译诗的全貌,所下的定义都很难自圆其说,无论哪一派翻译理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不可译性”,如何“对等”等。
关联理论翻译观的诞生则可以平息所有争执。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以《赤壁》(上)英语字幕为个案研究摘要:影视字幕翻译有其一定的制约因素,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结合《赤壁》(上)的英文字幕翻译,本文针对影视字幕翻译的时空与文化制约因素,通过借鉴浓缩、直入、阻断、诠释及归化的翻译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使国外观众很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赤壁》;字幕翻译;关联理论一、引言由著名导演吴宇森执导的场面宏大的历史影片《赤壁》(上),从2019年7月10日上映起,一个月的时间刷新了中国电影首映票房纪录。
该片根据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情节改编而成,将中国文化精粹放大展现在世人面前。
该片从内容到形式都深深震撼了亿万观众,其中的中英文字幕也贴切地传达了当时语境条件下的信息,使国外观众感受到原文编剧意图传达的信息,把中国的东方文化推上了世界的舞台。
下面笔者将选取《赤壁》影片中几个英文对白片段,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影视字幕翻译的借鉴指导作用。
二、关联理论,字幕翻译关联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在语言哲学领域兴起的关于语言交际的解释理论。
关联原则被普遍认为是人类心理结构中的一个内在的制约因素,我们在交际过程中总是下意识地假设交际对象已经遵循了关联性原则,但最佳关联性则是成功交际的关键。
关联理论认为,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s)与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 。
这就是说,第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第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话语的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
话语的关联程度就取决于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作的努力这两个因素。
译者应当根据最佳关联原则,正确理解原作意图,对读者的认知环境做出恰当判断和估计,采取适当的策略,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作者的意图。
成功的翻译应该让目的语读者,用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获得最恰当的理解。
从关联理论看儿童文学的英汉翻译关联理论给翻译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主要探讨了关联理论在儿童文学的英汉翻译中所起的指导作用,认为译者应在准确理解原文本、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认知能,视具体情况采用归化策略或保留原文特色的注释性异化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取得最佳交际效果。
标签:关联理论儿童文学英汉翻译当今,各国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儿童文学的交流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翻译作品数目不断增加,但是,正如徐德荣在《儿童文学翻译刍议》中指出的:“儿童文学的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儿童文学的译作层出不穷,而针对儿童文学翻译的专门研究却少的可怜。
”针对这一状况,本文以苏福忠、张敏翻译的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作品集《快乐王子》为文本,探讨关联理论在儿童文学的英汉翻译中所起的指导作用。
一、关联理论阐释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1986)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的,分为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
关联的第一(或认知)原则: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
关联的第二(或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
其中“最大关联性”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性”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Wilson的学生Gutt(1991)后来进一步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他认为翻译是一个双重的示意-推理的交际过程,在第一个过程中,原文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提供相关语境,向译者示意交际意图,而译者根据这些语境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
进入第二个过程,译者向译文读者示意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译文读者则对译者示意的信息进行推理解释。
这时译者在示意/传达自己对原作者交际意图的理解时,还要考虑译语环境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
关联理论之文学翻译应用浅究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
说话人依据自己的认知语境把自己的话语信息和交际意图用某种方式表现出来,听话人则要根据说话人明示的信息和自己的认知语境提取最佳关联,经过推理明确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斯泊伯和威尔逊的学生格特(Gutt)用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解释。
他在1991年发表的题为《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的博士论文中指出,翻译属于语言的解释性用法,翻译就是尝试运用一种语言去表示别人用另一种语言所说或所写的内容。
因此,一方面,作为解释性用法的翻译必然要求忠实于原文。
另一方面,作为言语交际行为的翻译又要求获得话语间的最佳关联。
他认为“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语用概念, 通过重构动态的语境,使译文读者对译本进行动态的推理,并获得最佳的相似性。
文学读本通常对语境有着更强的依赖,并且它区别于科技翻译,除了对交际和信息意图的要求之外,还对语言的表现力和语境效果有一定的期待,因而需要译者在翻译时付出更多的努力建立译文读本和译文读者的语境关联。
通过在文学翻译中运用关联理论,国内学者发现关联翻译理论对于文学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一、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英汉习语的翻译习语是民族语言中的精华。
它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英语习语可包括成语、谚语、俗语、俚语等,其结构既有短语、又有分句、还有句子。
了解掌握英汉习语是学习研究语言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联理论为动态灵活翻译英汉习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为达到翻译的最佳交际效果,译者必须综合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英汉习语的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在习语的翻译中,语境并不指话语交际双方外部环境的某一个部分,如某话语前后的语段、环境情况、文化因素等等,而是指交际双方关于世界的假设的一部分,即认知环境。
从关联理论看杨译《儒林外史》的习语翻译作者:李亦凡饶志欢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视角,对杨译本《儒林外史》的习语翻译进行分析,应用该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分析该译本中对习语翻译所采用的策略,或直译,或直译加注、或意译,或借用译语形象,意在为中国典籍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关联理论最佳关联习语翻译策略一、引言《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名著,其中运用了大量习语,生动展现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和语言。
要真正欣赏这部典籍就需要理解其中习语的文化内涵。
习语是一种广泛流传并具有特定文化含意的固定词组和短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习语包括各种谚语、成语、俗语、俚语、格言及典故等。
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色彩,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在翻译过程中,原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由于社会、文化乃至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差异而形成各自独有的认知语境。
译者对此差异的处理决定着具有强烈文化内涵的习语能否在翻译中得到正确的理解与传达。
如何有效地处理含有文化因子的习语翻译,就要求译者根据原文中的具体语境推理得出习语的真正含义,这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推理的过程,正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不谋而合。
所以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对杨宪益夫妇翻译的《儒林外史》英译本中这些习语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探讨汉语习语英译的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指导下的习语翻译策略习语承载着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正确理解原文中习语的文化内涵,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或直译,或加注,或意译,或借用译语形象,准确传达原作者的意图。
在下面以杨译本《儒林外史》为例进行分析,应用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解释和分析该译本中对习语翻译所采用的策略。
(一)直译由于人类的生态环境大体相似,英汉两族人们的认知环境大体相似,互相兼容。
从关联理论看中国电影字幕的翻译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中国电影的崛起,以及影视文化产业的兴盛,电影字幕翻译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然而,在字幕翻译的过程中,往往因文化差异、语言特点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误译、漏译、过度翻译等等。
因此,对于字幕翻译的方法和原则进行探究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了关联理论这一语言学理论,结合中国电影字幕翻译的实际情况,从语言、文化和受众三个维度入手,探讨其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电影字幕翻译中的问题,并探讨关联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期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三、研究内容(一)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由索普和威尔逊在1986年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其核心概念是信息的“关联性”。
关联性指的是信息是否对接收者有意义,是否满足其需求。
此外,关联性还包括信息的新颖性、适切性、简洁性等方面的考虑。
关联理论的核心原理是“效用最大化原则”和“规约原则”。
前者指的是人们在获取信息时,会选择那些效用最大的信息;后者指的是选择那些假设最少的信息。
(二)中国电影字幕翻译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中国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特点在于强调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而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往往因为文化差异、语言特点等原因,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
从语言方面看,中英文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存在差异,导致翻译时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
从文化方面看,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传统,因此字幕翻译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的问题。
从受众方面看,不同的群体对电影的期待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受众进行针对性的翻译。
(三)关联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关联理论提出了一种有效的信息传达原则,可以在字幕翻译中起到较大的作用。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用:1. 提高信息的关联性,使得翻译更加符合受众需求。
第23卷第3期 2010年6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 of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V01.23.NO-3
Jun.20lO
从认知角度看关联理论与翻译 相春艳 (滨州学院外语系,山东滨州256600)
【摘要J DanSperber和Deidre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它是建立在人类认知理论基础上的,它的使命虽然不 是解释翻译,但对翻译的启示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结合关联理论的原理,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 几点启示。 【关键词l关联理论;认知;语境;最佳关联 【中图分类号l G642.0 I文献标识码J A doi:10.3969 ̄.issn.1671-5918.2010.03.060 一、关联理论 , 人类认知的基本事实之一,是人类只对那些具有足够关联 性的现象给予关注、表达和处理。就语言交际而论,言者通过 话语行为表示他所提供的信息与听者有某种关联,即话语信息 会与听者现有的关于世界的假设发生某种相互作用。而认知 科学也告诉我们,人们认知事物时总是遵循一个基本规律,即以 相关的认知环境为出发点,来认知新事物,增加新信息。Sperber 和Wilson据此提出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活 动总是力图花最少的力气去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需要 把注意力集中在最相关的信息上。所谓“相关”者,指的是新旧 信息组合在一起,构成推理的前提,以获得更多新信息。Sperber 和Wilson把交际过程解释为示意——推理通讯的过程。说 话人示意,而听话人则推理。但大家必须遵守相关原则。听者 要取得最大限度的相关,就必须选择最合适的语境。Sperber和 Wilson称之为认知环境。这是因为人们虽处在同样的外部环 境中交际,他们的感知能力、推理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仍是不 同的,所以建立的心理表征也会有所不同,这都与认知有关。 二、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一)提供译文最佳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寻求翻译中信息与语境的“最佳关联”,而“最佳 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人们对话语和语境假设的思辨、 推理越成功,话语的内在关联就越清楚:这样,人们在思辨和推 理过程中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从而 正确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何自然,1997:139)。关联理 论的倡导者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也特别强调语境效 果在关联论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The notion ofa contextual effect is essential to a characterization ofrelevance.We want to ar- gue that having contextual effect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rele- vance,and that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the greater the contextual effects,the greater the relevance.” (S&W 1995:ll9) 可见,语境效果是“形成关联性特征的一个必要条件”,并 且,“语境效果越好,关联性就越强”。因此,在翻译中译文能否 成为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成为翻译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 件。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应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 假设,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将自己从原 【文章编号】1671-5918(2010)03-O1 19-02 【本刊网址J http://www.hbxb.net
走出困境──从关联理论看典故的翻译【摘要】由于典故通常意义隐讳又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在翻译中必须谨慎处理。
怎样传达其隐讳的含义,同时又尽量保留其文化韵味一直是典故翻译中的两难境地。
本文通过介绍关联理论及其主要观点,指出关联理论对翻译活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把它应用于典故翻译时,其动态的语境观和关联原则可以指引译者走出典故翻译的困境。
【关键词】典故;关联理论;翻译Abstract: Since allus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implicity and cultural property, they must be dealt with very carefully in translation. How to convey the implied inform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preserve the cultural flavor as much as possible has always been the dilemma in allusio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levance theory and its main concepts, and suggests that it has great explanative power over translation activities; when applied to allusion translation, its idea of dynamic context and Principle of Relevance can lead the translator out of the dilemma.Key words: allusion relevance theory translation一、引言一直以来,典故被誉为文化的结晶,不仅在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在新闻报道、商业广告、政论篇章、电影音乐、甚至日常交际中也随处可见。
然而,典故由于根植于特定的文化之中,又通常含蓄隐讳,在跨文化翻译中造成了很难解决的问题。
虽然讨论典故翻译问题的文章比比皆是,但这些文章无外乎简单的建议译者采取直译、意译或二者结合的方法来处理典故,至于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使用这种译法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使用其他译法,却从未讲清楚过。
虽然也有一些学者从语用学和文化交际的角度讨论过典故的翻译,主张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典故的作用、文体风格、读者的文化背景等等,但翻译中的决策究竟与这些因素是怎样具体联系起来的却仍不清楚。
就像著名学者Wilss指出的那样,在大多数情况下,翻译方法只是指出译者应该估量和权衡,但并未指出如何去做到(Gutt 2004:9)。
本文作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对翻译现象的本质认识不够,因此无法确定翻译成功的标准和条件。
关联理论这一认知语用学的最新成果不仅为整个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典故翻译也有新的启示。
它从言语交际的角度对翻译本质所作的解释能够指引译者走出典故翻译的困境。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1 关联理论简介关联理论是语用学的最新发展,它把言语交际看成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把语用学的重心从话语的产出转向话语的理解。
和传统的语用学不同,关联理论把“语境(context)”定义为“用于理解话语的一系列假设”(Sperber and Wilson 2001: 5),因此它是一个心理的、动态的概念。
这种意义上的语境不仅仅局限于交际外部的具体客观环境因素和上下文的内容,对将来的期望、宗教信仰、长期记忆、文化常识、对说话人精神状态的看法都会对话语的理解起作用(Sperber and Wilson 2001: 15-16)。
因此,语境可以看作是说话人“认知语境(cognitive environment)”的一部分,所谓“认知语境”,即“一个人脑中的一系列假设”,可想而知,它也包括大量的信息。
Sperber 和 Wilson 认为,要想使说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说话人必须期待听话人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即其希望他使用的语境假设,否则误解就会产生。
然而,由于认知语境中的假设多种多样,包罗万象,听话人又是怎样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从而保证交际成功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perber and Wilson 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和“关联性(relevance)”的概念。
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说话人发出一种明示刺激,向听话人表明其在通过这种刺激向他传达一系列假设,而听话人将话语和自己认知语境中的一系列语境假设结合推断出话语的意义。
交际的这种明示——推理过程并不是一个对称的过程,“明示”起主导作用,说话人有责任在正确推断听话人的认知环境的前提下确保交际的成功并避免误解的发生,而听话人只需要自由的选择语境假设完成理解的过程。
关联理论的中心论点就是,根据人类交际的心理特征,人们在理解的过程中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话语是具有最佳关联的。
由此Sperber and Wilson 提出了解释人类交际本质的“关联原则”:每一个明示交际本身都传达了其最佳关联性1(Sperber and Wilson 2001: 158)。
话语的关联性是由话语产生的语境效果和理解话语所需的处理努力两个因素决定的。
其他条件相同,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大;其他条件相同,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大。
因此,所谓具有最佳关联性即可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并且不需要花费不必要的处理努力。
根据这条原则,话语理解的过程如下:听话人识别说话人发出的明示刺激,认为这是一个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话语,然后以处理努力从小到大的顺序从认知语境中选择语境假设与话语相结合,直到产生符合最佳关联性的理解时理解过程中止。
因此,言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在于说话人能正确的判断对方的认知环境及可能用于话语理解的语境假设,并且由此发出一个能产生最佳关联性的明示刺激。
自从关联理论提出以来,它已成为语用学界的焦点,许多大学都设立了关联理论研究小组,很多著名的期刊上也开辟了关联理论讨论的专栏,甚至在互联网上也出现了关联理论专区。
在中国,关联理论的研究虽说在规模和力度上还难与西方学术界相媲美,但它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虽然在一些方面关联理论还不大完善,也引起过许多批评和误解,但人们不得不公认它为认知科学和语用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变革。
然而,关联理论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语用学领域,如今,它已对许多相关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普通语言学、文学、心理学、哲学等,其中翻译学是受其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
2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翻译是交际的下义词,因此,虽然关联理论并不是为翻译提出的,但它必然会给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许多学者都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翻译研究中的一些现象,如可译性、重译等进行了解释,并把关联理论应用到一些具体的翻译问题中去,如话语标记语、商标名以及广告的翻译。
由此可见,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赵彦春(1999)曾经说过,关联理论“统一的理论框架可以‘框住’人类的一切翻译活动”。
笔者认为,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翻译的本质几百年来,学者们不断尝试解决“翻译是什么”这个问题,因此翻译就有了如下种种定义:“翻译是艺术”、“翻译是科学”、翻译是“重新创造”、翻译是“改写”等等。
虽然从某个角度来看它们都各有各的道理,但从其他角度去看,它们却都是片面的。
翻译的本质问题从未在学者们之间达成共识。
然而,关联理论的提出为解决翻译的本质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语际的阐示性用法[2]。
由于翻译是人类交际活动的一种,因此也具有明示——推理性质。
但与一般的交际行为不同,翻译是一个双重交际过程:首先,作为接受者,译者和原作者进行交际;然后作为交际者,译者把自己对原作的理解传达给译语读者。
因此,翻译也可以被看作一种语际的阐释性用法。
在阐释性用法中,文本之间的关系是阐释性的相似(interpretive resemblance),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对等。
因此,成功的翻译只能是与原文“在相关方面充分相似”(Sperber and Wilson 2001: 137)的文本。
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使我们避免了诸如“直译”和“意译”这种长期存在翻译学界的争议。
在关联理论框架内,所有的翻译现象都可以被看作是与原文本在相关方面充分相似的阐释性用法。
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只是在与原文本的相似程度上有所区别,或者说在不同的方面与原文相似。
翻译成功的条件衡量翻译成功的条件一直以来都与“对等”(equivalence)这个术语有关。
但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对等”本身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除非规定必须在什么方面与原文对等。
在这个问题上,从施拉马赫到奈达和韦努蒂,学者和翻译评论家们无不各抒己见,但遗憾的是,他们的观点大多互相矛盾。
笔者认为,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对翻译的本质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不清楚翻译是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自然也就不明白怎样才算成功的翻译。
既然关联理论可以对翻译的本质作出清晰统一的界定,那么我们也可以借助关联理论归纳出翻译成功的条件。
根据关联理论,要想使交际成功,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必须使用说话人希望他使用的一系列语境假设,否则交际失败;而且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其中明示是主导的过程,保证交际成功和避免误解的责任都在于说话人。
翻译是一个双重交际过程,在第一重交际中,原作者的意向读者中并不包括译者,因此要想使交际成功,译者作为读者必须既精通原语语言又精通原语文化,以便提供正确理解原作所需的语境假设;在第二重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译语读者和原语的认知语境通常存在差异,无法提供正确理解原文所需的语境假设。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必须采取一定的明示手段来保证交际成功。
各种各样具体的翻译技巧就可看作是可供选择的明示手段。
但在具体情况下该如何进行选择呢?采用怎样的手段才能保证翻译成功呢?根据关联理论,成功的交际行为是与“关联原则”相一致的。
因此,要保证翻译成功,译者在选择具体翻译策略时也必须保证译文本身传达了其最佳关联性。
这条原则既规定了译文应该在哪些方面与原文相似,又规定了应该怎样实现这种相似性(Gutt 2004: 10),即在选择具体的翻译方法时,译者应该保证译文内容对译语读者产生了足够的语境效果,但在表达方式上又不使读者花费不必要的处理努力。
综上所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对意向读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选择翻译方法时,要保证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