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战船
- 格式:pptx
- 大小:445.64 KB
- 文档页数:15
古代战船的复兴斯巴达战船古代战船的复兴——斯巴达战船古代战船的复兴——斯巴达战船近年来,古代战船的复兴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其中,斯巴达战船作为古代战船中的经典之作,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斯巴达战船的历史背景、设计特点以及复兴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斯巴达战船的历史背景斯巴达战船,又称为斯巴达三层战船,是古希腊斯巴达城邦在公元前5世纪时期使用的一种战船。
斯巴达战船的出现与当时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密切相关。
在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中,战船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各个城邦都在研发新型战船以提升自身的海上实力。
斯巴达战船就是斯巴达城邦为了应对战争而研发的一种战船。
二、斯巴达战船的设计特点斯巴达战船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坚固:斯巴达战船采用三层结构,船身坚固,能够承受海上的风浪和敌方攻击。
2. 装备精良:斯巴达战船配备了大量的弩弓和长矛,能够进行远程攻击和近身格斗。
3. 速度快捷:斯巴达战船采用了三层桨席,船员分层划桨,使得战船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4. 灵活机动:斯巴达战船的船首和船尾都配备了铁质的撞角,可以用来撞击敌船,增加战船的机动性。
三、斯巴达战船的复兴意义斯巴达战船的复兴对于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1. 传承历史文化:斯巴达战船作为古代战船的经典之作,其复兴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战船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古代文明。
2. 提升海上实力:斯巴达战船的复兴可以提升现代国家的海上实力,增强海上防御和攻击能力,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3. 推动科技发展:斯巴达战船的复兴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船舶设计、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推动科技的进步。
4. 促进旅游经济:斯巴达战船的复兴可以成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斯巴达战船的复兴进展目前,斯巴达战船的复兴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些研究机构和船舶制造企业正在联合进行斯巴达战船的复原和重建工作。
他们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重建了斯巴达战船的设计图纸,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仿真和测试。
古代战船趣谈古代战船趣谈关于船舶的由来,在中国、埃及、英国、希腊等地都有不少传说。
其中我国民间流传的大禹治水造舟和《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便是其中两则最为著名、流传最广的神话故事。
据专家分析,现代船舶的鼻祖是独木舟。
独木舟很可能起源于山洪暴发时,不会游泳的人们抱着树干原木得以逃生。
于是,人类就尝试着改造这些树干原木:将其掏空,使之在水中更加平稳,并能装更多的人或物。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在7000年前就已经有了独木舟。
独木舟诞生后,人类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学会用更多的木头建造更大的船舶。
而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随着战争的出现及战争由陆上蔓延到江河湖海后,专门用于水上战争的船只就从普通船舶中分化出来,并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古代战船。
中国和地中海国家是古代战船的发源地。
公元前16~11世纪,我国商代就已将舟船用途军队的运载工具。
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就率兵车300乘,近卫军3000人,甲士4.5万人,并联合了一些其他部落的军队,大举伐纣。
参战部队由47艘大船运送,在孟津渡河,直捣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灭亡了商朝。
这次渡河作战,组织严密,规模空前,派有专人指挥舰只。
但这些船只毕竟是临时征集的,没有专门用于水战的兵器和人员,因此还算不上真正的战船和舟师。
最早的桨帆战船为单层桨,公元前1200多年出现于埃及、腓尼基和希腊。
公元前800年,单层桨战船开始装上青铜铸造的船艏冲角,用来进行海上战船间的撞击战。
公元前700年,在腓尼基和希腊等国造出了两层桨战船。
公元前550年,希腊最先造出三层桨战船。
它长40~50米,排水量约200吨,有170枝桨,划桨时航速可达6节,顺风时可以使用风帆。
主要武器为舰艏冲角,载有18~50名进行接舷战战士,战士携带矛、剑、弓、标枪和盾牌;无武装桨手170人。
此后,三层桨战船成为地中海沿岸各国海军舰队的主力,并持续了十几个世纪。
公元前6世纪中期,我国正值春秋时期。
为了适应水网地区作战的需要,南方的吴国、越国、楚国和北方面临东海的齐国,都先后建造和改装战船,并抽调官兵进行水上训练。
中国古代船舶名称在中国古代,船舶在交通运输和海洋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船舶种类繁多,每种船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和特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著名的中国古代船舶名称。
一、赤帝船赤帝船是古代中国的传说中的第一艘船,相传是黄帝时期的神话人物赤帝所乘坐的船。
赤帝船被认为是古代中国航海技术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船舶的起源。
二、蓬莱船蓬莱船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神仙船,相传是神话人物伏羲所乘坐的船。
蓬莱船被认为是通往仙境蓬莱山的交通工具,象征着福气和幸福。
三、孤帆船孤帆船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小型船舶,因为只有一片帆而得名。
孤帆船常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象征着孤独和无助。
四、龙船龙船是古代中国的一种豪华船舶,是古代中国皇帝和贵族常用的交通工具。
龙船的船身呈龙形,船头上装饰着龙头,非常壮观华丽。
五、战船战船是古代中国用于战争的船舶,具有较强的攻击和防御能力。
战船通常装备有弓箭、弩和投石器等武器,能够有效地进行海上战斗。
六、商船商船是古代中国用于海上贸易的船舶,主要用于运输商品和交换货物。
商船通常比较大型,能够承载大量的货物,是古代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工具。
七、渔船渔船是古代中国用于捕捞和打渔的船舶,主要用于海洋捕鱼和淡水捕鱼。
渔船通常比较小型,便于操作和捕捞,是古代中国渔民的生活工具。
八、运河船运河船是古代中国用于运输和运河交通的船舶,主要用于运送货物和人员。
运河船具有较大的载货能力和较快的航速,是古代中国运河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扁舟扁舟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小型船舶,船身扁平而宽阔,通常用于河流和湖泊的航行。
扁舟比较轻便灵活,适合在狭窄的水道中行驶,是古代中国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之一。
十、木筏木筏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简易船舶,由多根木头拼接而成,通常用于河流和浅水区域的航行。
木筏便于制作和操作,适合在水流缓慢的地方进行短程航行。
以上是一些中国古代船舶的名称和特点,每种船舶都有自己独特的用途和意义。
这些古代船舶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重要象征。
战舰的分类及功能战舰是一种专门用于战斗的大型船只,其分类和功能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和不同用途而异。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代两个方面分别介绍战舰的分类和功能。
一、历史上的战舰分类和功能1. 古代战舰古代战舰主要分为两类:桨帆船和脚踏船。
桨帆船是由桨和帆两种动力组合而成,适合在平静的海面上行驶。
脚踏船则是由水手们用双脚踩动船底的踏板驱动,适合在浅水区和河流上行驶。
古代战舰的功能主要是用于海上贸易和海盗打击,战斗力较弱。
2. 帆船时代的战舰帆船时代的战舰主要分为三类:战列舰、巡洋舰和护卫舰。
战列舰是最大、最重型的战舰,主要用于大规模海战,装备重型火炮和装甲。
巡洋舰则是轻型战舰,主要用于巡逻、侦察和支援任务,装备中型火炮和轻型装甲。
护卫舰则是最小、最轻型的战舰,主要用于护航、反潜和反舰任务,装备小型火炮和轻装甲。
3. 蒸汽时代的战舰蒸汽时代的战舰主要分为两类:铁甲舰和巡洋舰。
铁甲舰是第一种装备钢铁装甲的战舰,主要用于与其他铁甲舰对抗,装备重型火炮和厚重装甲。
巡洋舰则是轻型战舰,主要用于巡逻、侦察和支援任务,装备中型火炮和轻型装甲。
4.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舰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舰主要分为三类:战列舰、航空母舰和驱逐舰。
战列舰虽然已经被淘汰,但仍有一定的战斗力,主要用于海上炮战和对陆攻击,装备重型火炮和厚重装甲。
航空母舰则是海军中的王牌,主要用于空中力量投射和支援,装备舰载机和近防武器。
驱逐舰则是最重要的战舰之一,主要用于护航、反潜和反舰任务,装备中小型火炮和轻装甲。
二、现代战舰分类和功能1. 根据舰种分类现代战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潜艇、两栖攻击舰和登陆舰。
其中,航空母舰是最大、最重要的战舰,主要用于舰载机的起降和空中力量投射。
战列舰已经基本淘汰,但仍有一定的战斗力,主要用于海上炮战和对陆攻击。
巡洋舰则是轻型战舰,主要用于巡逻、侦察和支援任务。
驱逐舰和护卫舰则是最重要的战舰之一,主要用于护航、反潜和反舰任务。
古代不同的船都有什么样的名称?《三才图会》之“游艇、蒙冲、楼船”古代的船有各式名称,按照用途划分,有战船、漕船、课船等,战船又有楼船、艋(m n )艟(ch n )、福船、沙船等;按照形状划分,有舸、舴(zé)艋、舢板等。
例如,楼船是一种具有多层建筑和攻防设施的大型战船,外观似楼,故曰楼船。
楼船之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南方的越国,越有楼船军,秦朝及汉朝都有官衔为“楼船将军”的军事指挥官。
汉代的造船技术渐臻成熟,其楼船高十余丈。
三国时东吴建成五层战船,可载兵3000人。
楼船不仅外观巍峨威武,而且船上列矛戈,树旗帜,戒备森严,攻守得力,宛如水上堡垒。
此后历代水军,都以楼船作为主力战舰。
西晋时,楼船上装设有拍竿。
东晋时期,孙恩、卢循海上起义军也拥有一支以大型楼船为主力的舟师。
隋代初期的舟师装备有大型楼船五牙舰。
宋代将车船建造技术运用于建造楼船,发展出装有多达24车的楼船,船上有的装设拍竿6座。
明代初期,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可远渡重洋进行洲际航行,这是中国古代楼船建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沙船,是一种平底、方头、方艄的海船,是我国古老的一种船型。
在唐宋时期,它已经成型,成为我国北方海区航行的主要海船。
因其适于在水浅多沙滩的航道上航行,所以被命名为沙船,也叫做“防沙平底船”。
它在江河湖海皆可航行,适航性特别强,宽、大、扁、浅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沙船的纵向结构采用“扁龙骨”,从而使纵向强度得到加强;横向结构则是采用水密隔舱的工艺。
这样,沙船纵横一体,抗沉性较好。
同时,为提高抗沉性,沙船上还有“太平篮”。
当风浪大时,从船上适当位置放下用竹编的其中装有石块的竹篮,悬于水中,使船减少摇摆。
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体育娱乐体育娱乐176围棋为什么黑子先行?起源于中国的围棋规则十分简单,却比其他棋类复杂深奥,这就是围棋的魅力所在。
现代围棋的开局模式固定为“黑先白后”,如果双方的水平不是一个层次,对局时新手是确定拿黑子。
所谓“执黑子为敬”指的就是双方在开始对局时(往往是此前没下过棋的双方、或者双方对棋局胜负不是太在意的情况下),一方主动拿黑子先行,表示“我棋力比较低,应该拿黑棋”。
中国古代的水战技战术和战船中国古代大规模的水战首见于春秋期间周景王20年(前525年)吴国和楚国在州来长岸的战争,这一仗楚军一度占了上风,夺取了吴的“旗舰”余皇,却给吴公子光,即后来的合卢用怪招打败。
而描述更是详细的是吴越太湖水战,这一战中,吴军利用上风位置以利箭摧毁了越军。
由此可以看出,吴的造船技术更优,可以获得更高的机动性,因此在太湖水战中始终能取得上风位置;其次是当时箭射是主要的水战武器,同时船只不能提供有效的隐藏,可见都很小,估计是一大堆的平底小船。
打仗的时侯互相射箭,射趴下了就船靠船上去补几刀。
冷兵器时代的冲撞技术基本上没有怎么使用,与同时代的波斯希腊战船差距甚远,这也反应出中国是一个大陆农业社会,而不是一个海洋商业文化背景的事实。
秦汉时代开始出现了楼船,表明了水战中的船只开始专业分化了。
不过完整见于史策的双方用楼船作战的机会并不多,那怕是最出名的赤壁大战和周瑜打败黄祖的作战,实际上主要战斗也不过是步兵攻破守方水寨的作战,并没有出现象亚克兴海战那样的战斗,因此,无论是楼船和其他战船如何作战,都没有显见的迹象。
在赤壁之战初期战斗中描述了曹军和孙军在长江上展开接舷战和冲撞的的描述,从中也显示当时船只箭射已经退居其次,艨舯成为主要的攻击武器。
那么,巨大的楼船是干什么用的呢?实际上楼船行动缓慢,并不是直接参与水战的武器,在防守中它作为一个水上堡垒,在攻击中它作为艨舯战舰的兵员补给舰使用。
关系类似于今天的飞机和航母。
战术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艨舯使用撞击冒着箭石撞击敌大型战舰,使之沉没或丧失行动能力,然后登船接舷作战;而小舰之间相遇,要撞上是很困难的,作战方式就和春秋相比没有太大的进化,先是箭射然后上去补几刀。
显然,艨舯上的兵员在作战中的损失将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没有楼船的兵员补充,在作战中的艨舯一旦成员伤亡就将失去战斗力,显然非常不经济。
但另一方面,较小的艨冲能够对大舰造成损害,那时的楼船普通也不算大,不算坚实,真是碰到巨舰,艨舯就只有送死的份了。
中国古代战车、战船和城防技术成就中国古代军事技术,不但在兵器制造和使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战车、战船和城防技术方面,也有许多杰出的创造,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技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车技术成就从广义上说,中国古代战车是指专为作战使用的各种战斗车辆的总称。
它由原始社会晚期木板圆轮式陆上运载工具演变而来,除了辎重车和特种攻城车外,主要有商周车战时代用来乘载士兵作战的木质战斗车辆,以及宋代以后装备各种兵器的战斗车辆。
据文献记载,我国在远古时代已有车骑。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战车使用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在周武王灭商的牧野(今河南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之战中,就动用了三百乘战车。
到了春秋时期,战车发展到鼎盛阶段,千乘之国已不稀罕。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今河南濮阳,一说今山东鄄城濮阳集)之战中,双方各出动了七百乘战车。
到春秋末期,有的诸侯国拥有战车达四千乘以上。
春秋战国之际,虽然由于步骑战兴起,车战地位逐渐下降,但各诸侯国拥有战车的数量仍然相当可观。
直到汉代初年,战车在战争中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车战时代的战车,在形制构造上大同小异。
商周时期战车的形制构造,不但在《考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而且还有出土实物可资考察。
它们一般是独辕、两轮、长毂;车舆(车厢)是横宽竖短的长方形,门开在后方;车辕后端压在车厢和车轴之间,辕尾稍露在厢后;车辕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缚附两轭,用以驾马;车体都是木质结构,通常在重要部位装着各种青铜制的车器,目的在于增加车身的坚牢度,便于纵横驰骋,在一般“错毂”交战中不致被损坏。
车战时代的马车由两马或四马驾挽,以四马为主。
从殷墟出土的车马装具可知,大约在公元前十四世纪的商代武丁时期,每乘四马战车的编制装备已经制式化。
按当时规定,每车编左中右三名甲士。
左方的甲士持弓筋射远,称车左,是车首;右方的甲士执戈或矛同敌击刺,称车右;居中的甲士称御者,佩剑一把。
三国时期的战船吴大帝孙权在东治(今厦门)训练能出远海作战的水师,并建造大型战舰数百艘。
并在武昌设立舰船制造所,制作战船。
吴国的战船很多,例如:戈船、桥船、斗舰、艨艟、楼船等等。
请各位收集一些关于这些战船的资料(尽量多,尽量简单)。
如果有有效的链接也行,谢谢各位了。
诸侯国之间经常使用船只往来,并有了战船的记载。
吴国水军的战船是当时最有名的,它包括"余皇"、"三翼"、"突冒"、"楼船"、"桥舡〔chu〓n船〕"等多种舰艇。
"余皇",是王侯乘坐的大型战船,战时作为指挥旗舰。
据古书记载,船首绘有鸟的图案,有优良的航行性能。
水军的主要战舰是三翼,即大翼、中翼和小翼。
其中大翼长10丈,阔1·5丈,可以载士卒90多人,有较高的航行速度。
吴国就是凭借这些战船先后在汉水和太湖大败楚、越两国的。
后来勾践卧薪尝胆,越国灭吴时的战船已经发展到300艘之多。
公元前16~前11世纪,中国商代就已将舟船用作军队的运载工具。
最迟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中国的吴、楚等诸侯国已出现了舟师(海军部队)和战船。
当时,吴国舟师中的战船有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等船种,并有"馀皇"一类的大船,犹如近代海军中的旗舰;还出现了专用的水战器具"钩拒"(亦称"钩强")。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5),中国战船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性能已逐步赶上和超过当时地中海国家,并一直保持到15世纪中期。
15世纪的中国战船是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好的船舶。
其特点是船体结构坚固(采用铁钉联接),操纵灵活(采用舵、橹、硬质纵帆等),装载量大(如楼船设楼2~5层,大型的载千人),船种多(有主力舰"楼船"、攻击船"蒙冲"、冲锋船"先登"、快艇"赤马"和侦察船"斥候"等),以适应水战的需要。
战国时的大翼船长40米,宽5.3米,可载91名战士与划桨手。
战卒在船上人员中只有26人,约占全员的三分之一,但划桨手却多达50人,又有3人专职掌握航向。
这样的战船在水面活动是相当快速、灵便。
中翼船长32米,宽4.5米,载员86名。
小翼船长30米,宽4米,载员80人。
这三种战船都是当时的主力战船,人们将它们合称为三翼船。
楼船的发展是从汉代开始,汉代楼船高约三十多米,船上的各层建筑物都各有专名。
第一层称为庐,就是房屋,第二层因高居于上,所以称为飞庐,最上层称为雀室,是古船上的瞭望台,一般派士兵在里面瞭望。
楼船每一层的周围都设置半人高的防护墙,仿佛是一座水上堡垒。
由于楼船身高体大,具威慑力,一般用作指挥船,只是它的行动不够灵便,在水战中,必须与其他战船互相配合。
五牙战船是隋朝最大的主力战船,船上有五层楼,高三十多米,左右前后设置六台拍竿,高16.7米。
可容战士八百人。
隋代还有比五牙战船次一等的黄龙船,可载战士一百余人,以及平乘、舴艋等各具功能的战船。
海鹘船发明于唐朝,船型头低尾高,前大后小,船的外形模仿善于穿风掠浪的海鸟,适合划浪而行。
船上左右设置浮板,在风浪中具有稳定船只的作用,又可阻挡侧浪,减轻船体横向摇摆,是一种比较不怕风浪的战船。
宋元时期还对海鹘船做了重大改革,使它具有更强的作战能力。
在船舷两侧加装铁板,增强防护能力;在船首加装犀利的铁尖,用来冲击敌舰,因而被称为“铁壁铧嘴平面海鹘战船”。
宋元时期的战船有不少创新和改进,并且在船上装配了火药武器,如一种被称为“海船”的战舰,分大、中、小三等。
舰上配有石炮、火炮及兵器等,是一种宜于海战的船舰。
另外,多桨船是一种集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等几种船型的长处于一身的战船,既可以过浅水,又可以迎敌、破浪,可乘载士兵两百人,行动便捷,江河湖海都可以航行。
明代初年曾出现造船的第一次高峰期,史书曾多次记载明代积极充实军备、建造战船,仅沿海一带的战船就有五千艘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