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关沮秦汉墓简牍》札记三则
- 格式:pdf
- 大小:162.61 KB
- 文档页数:3
后稷与先农:秦汉时期国家祭典中的农神内涵及其历史变迁张俊杰
【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18)005
【摘要】后稷与先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农神,国家祭典中的农神转变发生在秦汉时期.先秦时期以“后稷”为农神,象征周人的文化远祖,是早期自然崇拜向祖先崇拜转化的结果,目的在于宣示周族王权的正统地位.“先农”本为战国时期的民间农神,为因应“大一统”宗教秩序的诉求,“先农”逐渐与神农、炎帝等古史传说相结合,
经过“阴阳五行”“五德终始”等思想的改造,其地位不断上升,最终成为“大一统”帝制时代国家祀典的农神代表.
【总页数】6页(P155-160)
【作者】张俊杰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艺术学院,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5.2;K232
【相关文献】
1.承农神后稷之志行服务"三农"之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三农"问题研究栏目建设思路 [J], 王倩;董应才;张洁;马欣荣
2.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地位的历史变迁 [J], 袁宝龙
3.试论秦汉时期的祠先农信仰 [J], 吕亚虎
4.国家祭典的历史变迁和当代复兴—以北京先农坛祭祀为例 [J], 吴丽平;
5.舍泰父而择先农——由《关沮秦汉墓简牍》看腊、蜡合一 [J], 黄菊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战国秦汉简帛研究的一部力作一读《出土简帛文字丛考》万荣(湖北武汉430072)中图分类号:K877.5文献识别码:A近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战国秦汉简帛在地下沉睡两千余载之后,重新面世,蔚成了中国出土文献领域的奇观。
这些发现,理所当然地引起海内外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积极研究。
刘钊教授的新著《出土简帛文字丛考》(以下简称《丛考》),就是他在十多年间相关研究成果的结集。
全书分四章,依次是“楚简帛文字考释”、“秦简文字考释”、“汉简帛文字考释”和“涉及简帛资料的相关考释及研究”,共约23万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出版,为“出土思想文物与文献研究丛书”第十九种。
《丛考》中的多数章节,作为单篇论文,曾以不同形式发表过。
其中大部分内容,自己已在不同时期拜读,有的还曾反复研习。
虽然如此,在得到这部书之后,仍然禁不住从头到尾细细披阅和品味,深深地为之吸引。
作者身为知名古文字学专家,《丛考》的最大特色,自然是在文字考释上。
陆续公布的简帛文献,包含有大量的生僻字形,成为阅读、利用必须清除的障碍。
这项工作富有挑战性,因而在某一笔资料公布之后,往往引发热烈讨论。
《丛考》的许多章节,即是各批资料公布之后的研究心得。
如《包山楚简文字考释》,是1992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上提交的论文;《谈包山楚简中有关“煮盐于海”的重要史料》发表于同年11月18日的《中国文物报》;《读郭店楚简字词刳记(一、二、三)》是1999年在武汉大学召开的“郭店楚简国际收稿日期:2005.12.00194文章编号:1001.0327(2006)01.0094.03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一)》和《(容成氏)释读二则》则写成于上海博物馆购藏楚简第一、第二册发表之时,相继刊载于“简帛研究网”上。
这些内容多是读书札记,文笔精简,而识见卓著,或者破解了简册释读的疑难,或者提供了重要启示。
其中许多见解,往往与其他学者不谋而合,形成学界共识。
周家台秦简字词释读补说
王辉
【期刊名称】《古文字研究》
【年(卷),期】2016()1
【摘要】周家台秦简于1993年在湖北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出土,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的《关沮秦汉墓简牍》发表了竹简照片及释文注释。
陈伟主编的《秦简牍合集》2014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发行,其中第三册收录了这批简牍的原大及放大照片,释文注释部分(以下称"《合集》释文")由刘国胜、彭锦华共同完成。
《合集》释文广泛搜罗近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多有发明,然仍有剩义可说。
以下就其中一些尚可研讨的部分略陈己见,就正于方家。
文中引用原整理者及《合集》释文意见,均在其后径出两书页码,不另出注。
【总页数】4页(P459-462)
【作者】王辉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读周家台秦简“医方”简札记(二则)
2.睡虎地秦简日书《马禖》分章释读补说
3.小谈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它》中的短语
4.周家台简379的编联及相关未释字的释读
5.周家台秦简《日书》中的“日出时”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13一、释睡虎地秦简中的“录”字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第二七简有字形如下图A 所示[1]:114“”字不见于后代字书,我们认为其字应从尸彔声,为“录”之异体字,用为“録”。
“録”原本有簿籍之义,是名词词性。
如《周礼・天官・职币》:“皆辨其物而奠其录。
”郑玄注:“定其録籍。
”孙诒让正义:“凡财物之名数,具于簿籍,故通谓之録。
”但“録”也有动词词性,表示登记簿籍以便存查之义。
如《墨子・号令》:“数録其署,同邑者勿令共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量材而受官,録德而定位。
”颜师古注:“録,谓存视也。
”A 在秦简中应用为动词,我们再看《秦律十八种》第二七简。
在古汉语中,见字常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所以我们翻译此句为:“被登记簿籍的粮食,应该妥善堆积,不要使其腐败。
”由《秦律十八种・仓律》我们知道,秦仓律规定把入仓增积者的姓名和籍贯都要登记在仓的簿籍上,粮食的出仓和入仓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对仓进行严格检验。
所以,我们把A 读为“録”字并且对二七简的翻译还是符合秦仓律的一系列法律内涵的。
二、释关沮秦简中的“楣”字关沮秦简三三八及三三九简有如下内容[8]:操杯米之沱(池),东乡(向),禹【(步)三】步,投米,祝曰:“睪(皋)!敢告338曲沱(池),某痈某波(破)。
禹步房,令某痈(数)去。
”339其中的“”字如下图所示:其上面从“林”旁下为“米”旁,整理者的隶定是对的,但是这个字该如何解释,整理者无说。
王贵元先生认为:“房,即楼棼,阁楼之栋,《说文・林部》:‘棼,复屋栋也。
’《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常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着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棼’又可作‘焚’,《尔雅・释天》:‘棼轮谓之颓。
’陆德明释文:‘棼,本或作焚。
’疑‘’乃‘焚’之污写。
”[9]我们认为王贵元先生的观点似可商榷。
“”应分析为从林米声的字。
应该读为“楣”。
从简文语境来看,“”前面的字为“房”字,可见“”字应和“房”之类的事物有关。
秦系简牍文字研究综述[ 录入者:章草 | 时间:2010-02-04 10:14:59 | 作者:赵立伟 | 来源: | 浏览:0次 ]一、秦系简牍的出土与著录1. 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 年12 月, 湖北云梦睡虎地11 号墓出土竹简1, 155 枚, 包括《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及甲、乙种《日书》, 多为法律文献。
竹简书写于战国末年到秦代初年, 用秦隶写成。
目前可资利用的最好版本当属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睡虎地秦墓竹简》。
同时在4 号墓中发现秦隶书写的木牍2 件, 内容均为家信, 文字清晰可识者520 余字。
木牍的图版和释文均收录于发掘报告专集《云梦睡虎地秦墓》中。
2. 青川木牍1979 年2 月出土于四川青川县郝家坪50 号秦墓, 内容是田律, 据考木牍书写于秦武王二年即公元前309 年。
图版及相关材料公布于《文物》1982 年第1 期。
3. 天水放马滩秦简1986 年4 月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1 号秦墓,共出土秦简460 枚。
包括甲、乙种《日书》和《墓主记》, 竹简书写于战国末年, 字体为秦隶。
放马滩秦简出土后,《文物》1989 年第2 期曾附载《墓主记》和部分甲、乙种《日书》共58 枚竹简的照片;《书法》1990 年第4 期公布了部分图版, 为甲、乙种《日书》的片断。
两次公布的材料仅为放马滩秦简的一小部分, 这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竹简经过10 多年之久仍没有全部公布, 实为简牍研究界的一大憾事。
4. 江陵岳山秦牍1986 年初, 江陵岳山岗地以北44 号墓出土木牍2 方, 均两面墨书, 内容为日书, 其年代大致与睡虎地秦简同时。
相关材料见《考古学报》2000 年第4期:《江陵岳山秦墓》。
5. 云梦龙岗秦简1989 年10212 月, 湖北云梦县龙岗6 号秦墓出土, 计有竹简150 余枚及木牍1 方。
竹简写于战国末年, 为法律文书。
秦系简牍释文校勘与简帛文献整理杨艳辉;张显成【摘要】出土数量庞大的简帛文献是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简帛文献的释文整理是进行后期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工作.然而,因简帛文献所涉及的领域较广,且整理者存在知识面与简牍内容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在实际整理工作中,释文不可能做到条条清楚、字字精准,难免会有错漏疏忽.在研究秦系简牍文献时,我们发现,周家台秦墓《病方及其他》在释文释读方面存在诸多瑕疵,这虽然只是秦系简牍中数量极小的医书文献的释文校勘问题,但可观出土简帛文献整理问题之共性.为此,简帛文献之整理,应组建文史兼备的古籍文献专家库,以减少释读欠妥之现象;制定文字隶定和释读标注之统一体例,并一以贯之,以防释文标注之不严;辩明文献文句之层次关系,理清句间逻辑,以防释文标点之不当.【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古籍文献整理;秦系简牍;释文校勘【作者】杨艳辉;张显成【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学院, 重庆 400065;西南大学文献研究所, 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22;K877.5简帛文献藏于地下数千年而未经后人改写,极大限度地保持了古文献之原貌,是文史研究弥足珍贵的重要资料。
简帛文献时间和地域跨度大、所载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从经济到文化、从军事到生活、从法律文书到民俗巫术等各方面的内容。
秦系简牍文献是简帛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整个出土的简帛文献而言,秦系简牍文献虽数量较少,但其信息含量非常之大。
目前出土的秦系简牍中,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宗:睡虎地秦墓竹简木牍,该简牍以法律、文书、日书为主,同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1]1-2;天水放马滩秦简,该简主要是日书和《墓主人记》[2];云梦龙岗秦简木牍,该文献涉及禁苑、驰道、马牛羊、田羸等五部分及司法文书抄本[3]27-47;江陵王家台秦简,所记内容为《效律》、《日书》、易占等[4];里耶秦简数量最多,有3万6千多枚,多为当时的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的通邮、军备、算术、记事、医药等各个层面的内容[5]1-4;岳麓书院藏秦简牍,此系列简牍主要包括《质日》、《数书》、《占梦书》、《为吏治官及黔首》、《为狱等状四种》、《秦谳书》、《秦律令杂抄》等文献,内容涉及数学、科技、法律、郡县地理、占梦习俗等诸多领域。
岳麓书院所藏秦简综述陈松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2007年12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从香港抢救性收购了一批珍贵秦简。
这批秦简当时已多有残断、破裂,且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霉斑,急需尽快进行保护处理,我们在学校的支持下,收藏了这批濒临毁坏的秦简。
我们首先请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专家主持,对这批秦简的真伪进行了对比性材质检测,分别从长沙走马楼汉简、荆州谢家桥汉简和这批秦简中提取样品,然后再附上现代新竹标本,一起送武汉大学测试中心进行竹简老化程度和竹质降解度的对比性分析检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差热分析仪等设备的检测分析,其结论是这批竹简的检测数据与新竹相比,发生了明显的降解,且与长沙走马楼汉简和荆州谢家桥汉简基本相同,表现出极其相似的降解特征,可判断为早期竹材。
随后我们又请一些整理研究秦汉简牍专家,如李学勤、张光裕、胡平生、李均明、彭浩、陈伟等先生进行鉴定评估,专家们在仔细观察了部分简后,一致认为这是一批非常珍贵的秦简,是对已发现秦代简牍的极大补充,是继1975年云梦睡虎地秦简和2002年湘西里耶秦简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这批秦简的抢救回归,对秦代历史,特别是对秦代的法律、数学以及秦代的书体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对这批秦简的保护过程中,按照考古学的要求进行了科学的揭取。
这批简在入藏时分成大小8捆,分别用塑料薄膜加湿包裹。
在打开时我们发现其中一捆竹简的最外面,还残存有一大块原包裹简的竹篾(图一)。
因此,我们推测这批简可能是用某种竹笥盛放的。
为尽量保存简之间的系联关系,我们对其进行了边清洗、边揭取、边绘图的细致整理。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这8捆简已不是出土时的原始状态,因此,尽管我们按照揭取的顺序编号,但编号并不能说明其在墓葬中的原始状况。
经过细致的揭取,这批简共编号2098个,其中比较完整的简1300余枚。
另外,2008年8月,香港一收藏家将其所购藏的少量竹简捐赠岳麓书院,我们在经过技术处理后,发现这些简(76个编号,较完整的30余枚)的形制、书体和内容都与我们新收藏的秦简相同,应属同一批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