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试题——语文(江西卷)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813.00 KB
- 文档页数:15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皎洁/打搅业绩./污渍.纤.维/纤夫..B.效.仿/发酵.空旷./粗犷.盛.开/盛.饭C.隐瞒./蛮.横挑衅./抚恤.埋.伏/埋.怨D.市侩./反馈.濒.临/频.繁辟.谣/精辟.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
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今天他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 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
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作品的独创性亦陈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
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
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
作品的独特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
○1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材料,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同的表达特征○2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辽宁卷)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他们不朽,无非是说他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
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
《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虽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
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
为了防止衰减,中国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
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
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
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
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
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
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韩超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
思想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
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
2005-2010年高考江西卷语文基础题与答案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悖.(bèi)谬翎.(lín)毛赧.(nǎn)然咬文嚼.(jiāo)字B、脉.(mò)脉提.(dī)防吮.(sǔn)吸摸.(mó)棱两可C、福祉.(zhǐ)重.(zhòng)听怔.(zhèng)怔虚与委蛇.(shé)D、游说.(suì)破绽.(zhàn)斡.(wò)旋少不更.(gēng)事1.B 。
(A、翎”应该读líng .C怔应该读zhēng D项“说”字应该读shuì)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禅让震撼针砭惩前毖后B、荟萃蕴籍屠戮天花乱坠C、糟塌疲惫寒暄标新立异D、怄气伫立痉孪远见卓识2.A.(B“蕴藉”。
C“糟蹋”D“痉挛”)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王晓华外语能力和公共能力很强,被学校到国际交流处负责外籍教师的引进和管理工作。
②天气恶劣,这些初到庐山的外国朋友还是游兴盎然。
③有时她偷偷塞一点口香糖、瓜子什么的给小王,小王不想要,又不便当众。
A、委任不管推却B、委派尽管推却C、委任尽管推诿D、委派不管推诿3.B 。
(“委派”是“派人担任职务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意思,强调的是派遣;“委任”是“派人担任职务”的意思,强调的是任命。
“尽管”是一个表让步关系的关联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是由此产生的相反的结果。
“不管”是一个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它所引导的一般是有疑问词的句子或选择关系的句子。
“推却”是“拒绝,推辞”的意思;“推诿(推委)”是“把责任推给别人”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张之才一见自己的父亲受拉这样大的委屈,忍俊不禁....,拿起菜刀追出门去,要和渔霸算帐。
B、“权钱交易”、“权钱交易”等时下的腐败病症,在文艺界虽不说样样具全,但该领域遭受“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2010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江西卷下)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语文第Ⅱ卷(共114分)注意事项:第Ⅱ卷共4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3)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见参考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
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矛盾。
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A与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
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一 2010年全国卷Ⅰ(8分)二2010年全国卷Ⅱ(8分)三2010年北京卷(7分)四2010年上海秋季卷 (8分)五2010年广东卷(7分)六 2010年山东卷(8分)七2010年江苏卷八2010年湖北卷九2010年天津卷(6分)十2010年重庆卷(6分)十一2010年陕西卷十二2010年湖南卷 (7分)十三2010年福建卷(6分)十四2010年安徽卷十五2010年江西卷(6分)十六 2010年辽宁卷十七2010年浙江卷(6分)十八2010年四川卷(8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huì,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cēn cī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释】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案提示】(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注意采点/几种含意/思想情感)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案提示】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答案提示】诗歌借素蝶的活动、意愿,表现诗人了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热爱、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渴慕,同时,也有对恶意的攻击、诽谤、陷害的害怕与担忧。
【解析】全国Ⅰ卷有点怪,居然考了刘孝绰的诗歌。
看了题目《咏素蝶诗》,便知这是一首咏物诗。
题注对刘孝绰的生平、性格作了简要介绍,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信息。
2004-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详解汇编——诗、词、曲2010年高考题(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10年北京卷)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7分)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双曲线复习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09年高考全国卷二)已知双曲线()222210,0x yC a b a b-=>>:的右焦点为F ,过F 的直线交C 于A B 、两点,若4AF FB =,则C 的离心率为 A .65B .75C . 58D .952.(09年高考江西卷)设F 1和F 2为双曲线)0,0(12222>>=-b a by ax 的两个焦点, 若F 1,F 2,P(0,2b )是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A .23 B .2 C .25 D .33.(2008年高考数学试题全国卷2(理)全解全析)设1a >,则双曲线22221(1)x yaa -=+的离心率e 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25),D .(24.(2008年高考数学试题全国卷2(文)全解全析)设A B C △是等腰三角形,120ABC ∠= ,则以A B,为焦点且过点C 的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 .221+ B .231+C . 21+D .31+5.(08年高考陕西卷)双曲线22221x y ab-=(0a >,0b >)的左、右焦点分别是12F F ,,过1F 作倾斜角为30的直线交双曲线右支于M 点,若2M F 垂直于x 轴,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A .B .CD 36.(2008年高考数学海南、宁夏文数全解全析)双曲线221102xy-=的焦距为( )A .B .C .D .7.(08年高考四川卷)已知双曲线22:1916xyC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2,F F ,P 为C 的右支上一点,且212PF F F =,则12P F F ∆的面积等于A .24B .36C .48D .968.(08年高考浙江卷)若双曲线12222=-by ax 的两个焦点到一条准线的距离之比为3:2,则双曲线的离心率A .3B .5C .3D .59.(09年高考山东卷)设双曲线12222=-by ax 的一条渐近线与抛物线y =x 2+1 只有一个公共点,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A .45 B . 5 C .25 D .510.(2008年高考数学福建文数全解全析)若双曲线()222213x y a o a-=>的离心率为2,则a 等于A . 2B . C.32D . 1 11.(09年高考湖北卷)已知双曲线12222=-yx的14222=+by x的焦点,则直线y=kx +2与椭圆至多有一个交点的充要条件是 A .K ]21,21[-∈ B .K ),21[]21,(+∞⋃--∞∈C.K ]22,22[-∈ D .),22[]22,(+∞⋃-∞∈K12.(08年高考重庆卷)已知双曲线22221x y ab-=(a >0,b >0)的一条渐近线为y =kx (k >0),离心率e ,则双曲线方程为 A .22x a-224ya=1 B .222215x yaa-= C.222214xy bb-= D .222215xy bb-=二、填空题13.(2010年高考试题(江西卷)解析版(文))点00(,)A x y 在双曲线221432xy-=的右支上,若点A 到右焦点的距离等于02x ,则0x = ; 14.(09年高考湖南卷)过双曲线C :22221(0,0)x y a b ab-=>>的一个焦点作圆x 2+y 2=2a 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 ,B ,若∠AOB=120°(O 是坐标原点),则双曲线线C 的离心率为 15.(2010年高考试题(北京卷)解析版(理))已知双曲线22221x y ab-=的离心率为2,焦点与椭圆221259xy+=的焦点相同,那么双曲线的焦点坐标为 ;渐近线方程为 。
[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阅读《平常的沈从文》(1)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作为一名AI语言模型,我无法亲身参与高考,但是我可以根据历年的试卷和答案“复盘”,向大家分享一下全国高考江西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其中包含了阅读理解、作文和翻译三篇文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理解——《平常的沈从文》文章介绍了沈从文这位知名作家的平凡生活以及他在平凡生活中的品质和行为。
沈从文是一位渐渐被人们认识的作家,他在生活中总是秉着诚实、正义、感恩等价值观原则,在对待文学创作和个人生活方面都有着自己的坚持和追求。
文章从他的诗歌、小说、手记等作品中,阐述了他对于生命和人生的信仰与追求。
同时,他对良心、责任、真实等几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表现出作家的独特风格和文学价值。
这一篇阅读理解属于典型的文学阅读理解,题目也针对性地考查了青少年的文学素养和人生追求。
考生需要通过阅读,掌握作者的创作特点和世界观,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并在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精准的回答。
作文——《关于网络公共场所的素质》本题旨在引导考生对网络公共场所的素质进行思考,并对其不良现象提出建设性意见。
考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作文的内容:第一,对网络公共场所的定义。
网络公共场所是指通过互联网等在线平台构建的、供公众使用的网络空间,如社交媒体、博客、论坛、聊天室等。
第二,网络公共场所的素质主要包括言行规范、知识水平、信息真实性和社交责任四个方面。
考生应该逐一分析这些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使用门槛、加强管理措施等等。
第三,网络公共场所的不良现象主要包括造谣诽谤、恶意攻击、暴力血腥、传播淫秽色情等。
考生需要对这些不良现象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最后,考生还需要在作文中表现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底蕴,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文雅性。
翻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英文版》这一篇翻译文章是针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这一国家性文件的翻译,考生需要将其翻译成英语。
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江西卷)解析版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江西卷)解析版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谥(shì)号提(dī)防花蕊(ruǐ)歃(chā)血为盟B.熟稔(rěn)青荇(xìng)中(zhōng)肯锱(zī)铢必较C.整饬(chì)优渥(wò)尺牍(dú)无色无臭(xiù)D.监(jiān)生执拗(niù)觊(jì)觎孑(jié)然一身答案:C(A、歃shà考查形近字的读音,比较简单解除;B、中肯zhòng考查多音字;D、监生jiàn,也是多音字的考查;字音基原来源于教材中的注解。
江西这两年特殊留意每个选项只错一个。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家具赝品气概水乳交融B.萎靡帐篷更叠暴殄天物C.国粹输赢蛰伏旁证博引D.惭怍诟病九洲呕心沥血答案:A(B、更迭;C、旁征博引;D、九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汶川县某领导在灾后重建工作总结会上,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当地连年发生的较大地震灾难的状况。
B.那位闻名学者去年在北京高校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显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C.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婚丧嫁娶,对一般人家来说都不是小事,对皇家而言,就更不同凡响了。
D.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
答案:B(A、如数家珍:数:点数。
家珍:家藏的珍宝。
犹如点数家里的珍宝,言下之意就不能“自己的东西’------这是解题重点,比方对所讲的事情特别熟识;B、不刊之论,指不行磨灭和不行改动的言论;C、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
形容事物不同寻常,多指文艺作品;D、茹毛饮血,茹:吃。
指原始人不懂得用火,捕到禽兽就连毛带血生吃。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答案与解析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
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绚(xuàn)丽丰腴(yú)倩(qiàn)影乳臭(chîu)未干B.赦(shâ)免嗜(shì)好逡(qūn)巡弱不禁(jīn)风C.游说(shuì)愤懑(mân)逶迤(yí)不见经传(chuán)D.泅(qiú)渡坍圮(pǐ)恐吓(xià)否(pǐ)极泰来答案:B(A乳臭(chîu)未干:臭xiù ,气味的总称。
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退尽。
对年轻人表示轻蔑的说法。
C不见经传(chuán):传zhuàn,解说经义的文字。
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
经传上没有记载。
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
D恐吓(xià):吓xià,使害怕;吓hâ,用于复合词或叹词,表示不满。
恐吓:威胁人,使害怕;吓唬。
亦作“恐赫”,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①先把握整体意义。
②推测个别位置的字该是什么意义。
③看现有的字意义是不是符合。
④如不符合,联想同音字、形似字。
2、追本溯源,明了典故或出处。
3、根据语法,判定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错别字复习最终还是要以积累记忆为本,立足课本和资料汇编。
在积累过程中要讲究一些记忆方法。
如:①逐步“缩小包围圈”,即每次复习时都动笔将自己已掌握的排除掉,下次复习时再集中火力对准自己没掌握的。
②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分散反复记忆。
汉字量很大,不要认为一两天就能弄好,要做好长期识记的准备,分散复习效果要比集中复习好。
③建议根据个人实际,建立复习卡片,集中近体字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B.导演冯小刚把《集结号》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谷志鑫,其他演员几乎成了举重若轻的人物。
C.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
D.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备考提示:今年高考主要考查了成语运用应注意的三个方面:1.形相近而义不同的。
如“举重若轻”与“举足轻重”。
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
如“刮目相看”与“另眼相看”。
3.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
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
如“拾人牙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庐山的西大门。
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
B.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
C.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D.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
答案:B(A“这里”“青松翠柏”主谓搭配不当。
C“来自”“慕名而至”杂糅,可改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游客慕名而至”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D“受惠”的对象不正确。
可修改为“为了让这项住房政策真正使低收入家庭受惠”。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①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②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③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④数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⑤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A.④②①⑤③ B.①③⑤④② C.④②③①⑤ D.①③④②⑤答案:A(本题素材来自高中第六册《数学与文化》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解题思路:从横线前的“探索精神”联系②选项中的“这种探索精神”来照应,选项中没有以②开头的选项,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从A、C中选择选项。
在这两个选项中①⑤在一起,可以不用思考,只需思考③的位置。
③中有“因此”和“这种……秩序”,显然放在句末更恰当。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
B.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C.崇尚仁慈虽然一直是罗马人的道德准则,但是在古罗马文化中,它与欣赏娱乐性的血腥表演是并行不悖的。
D.罗马知识分子担心,尽管血腥表演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但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会对道德产生腐蚀作用。
答案:C(A项相关信息在第二段,注意文中说的“通常”。
B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屠杀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
并不是“为了展示国家强力”。
D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
只是西塞罗个人的担心,他不能代表知识分子。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罗马人在祭祀中很少使用人牲,并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表现,这就表明罗马人已经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
B.罗马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把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当作娱乐节目,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则。
C.罗马社会通常只用牛羊献祭,而且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因此,很难将竞技庆典中的屠杀理解为一种宗教行为。
D.罗马知识分子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血腥表演,甚至对此称赞有加,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良心。
答案:C(A、“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无中生有。
B、“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则”错了,文中说的是“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为‘有害之人’”。
D、“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良心”错了。
文中说“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可见他们还是有社会良心的。
)三、(12分。
每小题3分)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拔剑切而啖之B.⎧⎪⎨⎪⎩武康为公令于军不求闻达于诸侯C.⎧⎪⎨⎪⎩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D .⎧⎪⎨⎪⎩惜乎朝廷无一忠臣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C .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
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 .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
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答案:B.太后并没有赞赏王德用。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参考译文:他效力。
与士大夫交往,大家也大多佩服他的度量,认为他没有值得窥伺的地方。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九十·行状》之《鲁国公赠太尉中书令王公行状》,有删节。
)第Ⅱ卷(共114分)注意事项:第Ⅱ卷共4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参考译文。
陈与义亦擅词作。
〔临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
总的说来,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10卷,早佚。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笺注《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陈简斋诗外集》。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诗歌简析: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在山村中幽梦不断。
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15.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
(5题限选4题)(8分)(1)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与___________,并列称为小说的“四大家族”。
玛蒂尔德是小说《____________》中的女主人公。
(2)岂曰无衣?_________________。
王于兴师,_____________,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3)《离骚》中屈原自述出生年月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5)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答案:(1)长篇小说、《项链》。
(2)与子同裳、修我甲兵(3)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4)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5)雕栏玉砌应犹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
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
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