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 格式:ppt
- 大小:963.50 KB
- 文档页数:29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六国论是战国时期墨子创立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学说,是对六国竞争与斗争的分析和批判。
它主要强调了战国时期六国互相攻伐的无谓性、各国间战争导致社会疾病的恶果以及通过和平、互惠互利的手段来解决国家问题的必要性。
以下是对六国论的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总结。
1.六国之乱:六国之乱意指战国时期,六个小国(齐、楚、燕、赵、韩、魏)之间的频繁战争与斗争。
六国之乱导致百姓的生活艰难、社会秩序混乱,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六国攻伐的无谓性:墨子认为,六国频繁的攻伐战争是无谓的,这是因为这些战争没有明确的目标或利益。
他鼓励六国君主放弃战争,通过和平的方式欣赏其他国家的优点,以此来推动社会和谐和国家的稳定。
3.六国竞争的恶果:墨子认为,六国之间的互相攻伐既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富浪费,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疾病和灾害,如瘟疫、饥荒等。
他通过列举多种社会疾病的例子,来说明战争对社会的危害。
4.和平与互惠互利:墨子主张和平与互惠互利的原则来解决国家问题。
他认为,通过相互尊重、互相合作和互利共赢的方式,六国可以实现和谐、发展和繁荣。
5.大同社会理想:墨子提出了一个大同社会的理想,其中包括戒杀生、禁欲婚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原则。
他认为,只有通过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和关注社会公益的意识,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6.无私的爱与包容:墨子强调人们应该以无私的爱为出发点,能够包容他人的差异和不同观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互相尊重和包容,才能减少争斗和冲突,实现和谐的社会。
7.君臣关系:墨子强调君臣之间应该建立起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的关系。
他主张君主应该成为人民的典范,通过以身作则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墨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是治理国家和平天下的基础。
他主张人们应该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美满,以此来影响周围的人和社会的进步。
9.民主与权力:墨子强调民主与权力制约的重要性。
他主张民主制度能够保护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并减少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古论文,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与原因。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篇1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译:六国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译: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以致六国终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
6、洎牧以谗诛。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但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篇2一、重点词语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5、举:举以予人(拿)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9、得:此言得之(对)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二、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三、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②此得之(正确)③诚不得已(办法)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5、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②其势弱于秦(形势)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四、词类活用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六国论知识点归纳整理《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文献之一,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墨子及其门徒所著。
《六国论》以六国之事为题材,详细描述了六国争霸的历史事件,并对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以下是对《六国论》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六国论》中所提到的六国是:齐、楚、燕、韩、赵、魏。
这六国在战国时期处于较为强盛的状态,相互之间争夺地盘、资源和统治权。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存在各种问题和局限性。
二、各国的政治制度《六国论》中对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分析。
齐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国君享有极大的权力;楚国则是君主制度,但君主和百官的权力关系较为平衡;燕国和韩国采取的是封建制度,国君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较强;赵国的政治制度较为复杂,既有君主制,又有一些共和制的元素;魏国的政治制度与赵国类似,由一位聪明才智的国君和贤臣共同治理。
三、战争与军事由于六国之间的相互争斗,战争与军事问题在《六国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作者对各个国家的兵力、武器、战略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其中,齐国和楚国的军事实力最为强大,拥有雄厚的兵力和先进的武器;而燕国和韩国的军队相对较弱,缺乏重要战略资源;赵国和魏国则在战争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战略机智。
四、文化与教育在《六国论》中,作者还对各国的文化与教育进行了比较。
齐国以尚武文化为主,重视军事训练和兵士素质的提高;楚国则以音乐和诗词为重,崇尚艺术和文学的发展;燕国和韩国注重教育,尤其是对贵族子弟的教育培养;赵国和魏国则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相对较为平衡,兼顾军事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五、外交与联盟《六国论》中提到了六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和联盟情况。
在各国争夺地盘和势力范围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外交联盟和合作关系。
其中,齐楚同盟是最为密切的联盟关系,双方共同对抗其他五国;燕韩同盟和赵魏同盟也相对稳定,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同时也有各种临时性的联盟和合作,以应对特定的战争形势。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言文字词过小孤山大孤山重点实词列置..烽燧(陈列、设置)亦与它石迥.异(差别很大)又深秋潦.缩(积水)碧峰巉然孤起..(拔地而起)上干.云霄(冲,直入)信.造化之尤物也(确实)庙在山之西麓.(山脚)尝加营葺..(营建,修缮)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胜景)有俊鹘抟.水禽(持,抓)不与江水乱.(混淆,混杂)重点虚词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指代小孤山)信造化之.尤物(结构助词,的)徙倚久之.而归(时间名词后的助词,无实意)复以.小艇游庙中(用,靠)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古今异义与江山相发挥..(古:辉映;今: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词类活用极.登临之胜(副词作动词,极尽)皆以杏仁澄.之(使动,使……变得澄清)特殊句式判断句:此山当是(表判断)一也;信造化之尤物也;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省略句:倒影(于)水中;方立(于)庙门;遂行泛(于)澎蠡口《庖丁解牛》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庖丁解.牛:剖开、分割足之所履.:踩肩之所踦.(yǐ ):支撑,接触砉.(huā)然向.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向,通“响”。
奏.刀騞(huō)然:奏,进;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进.乎技矣:超过。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会合、接触批.大郤:击,劈开;郤,空隙。
导.大窾:顺着,循着,这里有导入的意思;窾:空因.其固然..: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技经肯綮....之未尝:技经,犹言经络。
经,经脉。
肯:紧附在骨上的肉。
綮(qìng),筋肉聚结处。
而况大軱.乎:大骨良庖岁更..刀,割.也: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更,更换;割,割肉族.庖月更刀,折.也:众,指一般的;折,断,指用用刀折骨新发.于硎.:发,出;硎,磨刀石彼节.者有间.:节,关节;间:间隙。
如泥委.地:卸落,坠下,散落在地上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缮,擦拭刀二、通假字砉然向.然通“响”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六国论》是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政治学著作之一,主要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它以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实践为基础,总结了各国兴衰成因,并对政治变革和国家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和建议。
一、六国论的核心思想1.国家利益至上:《六国论》强调国家的利益应该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家利益应该成为统辖一切的最高原则。
作者在《六国论》中多次强调“国家至为重”,认为只有国家利益最大化,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六国论》的分析方法1.实证分析:《六国论》以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实践为基础,对各国的兴衰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
通过对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数据进行梳理,作者总结出了对各国政治经济状况的深入洞察。
三、《六国论》的思想贡献3.启示了后世的政治经济思想:《六国论》的出现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为后世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四、《六国论》的现实意义1.警示国家治理者重视经济发展:《六国论》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强大了,才能使国家在战争和外交中占据主动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2.提供了促进国家发展的措施和原则:《六国论》总结了各国政治经济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国家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原则,对于当今国家治理也具有现实意义。
3.反思并预防国家衰退:《六国论》通过对六个国家的兴衰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国家的衰退机制进行了揭示。
它提醒我们警惕国家可能面临的困境,并提供了一些预防国家衰退的思路。
总之,《六国论》是一部有着重要价值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通过对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实践的分析,它总结出了一些政治经济的规律和基本原则,为后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同时,它也对当代的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弟子荀子创作的一部政治著作,全书共分为六篇,分别探讨了战国时期六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争霸之道。
以下是《六国论》的一些主要
知识点总结:
1. 道德与政治:荀子强调政治的重要性,并认为政治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延伸。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该建立在道德法则上,通过君主的德行榜样来影响和统治人民。
2. 君主的德行:荀子认为君主的德行是影响国家命运的核心因素。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
备仁爱、诚信、正义的德行,并通过言行和榜样来引导臣民。
只有君主具备这些德行,才能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
3. 社会等级:荀子提出了社会等级观念,认为人民应该按照各自的才能和贡献来分配
职责和地位。
他主张建立明确的社会等级制度,以便统治者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和人民。
4. 刑法与奢侈:荀子认为刑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但也指出刑法不能过度地
依赖,应该以德行教化为主。
他还警告说,奢侈和纵欲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和国家
的衰落。
5. 外交与战争:荀子探讨了外交和战争对于国家争霸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外交
和战争策略。
他认为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采取有效的外交手段,是国家争霸的关键。
6. 求贤与尚贤:荀子强调了政治统治中求贤与重用贤才的重要性。
他主张君主要通过
求贤和尚贤来选拔有才能和道德的人才,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而言之,荀子的《六国论》是一部关于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作品,探讨了政治制度、君主德行、社会等级、刑法、奢侈、外交、战争以及求贤尚贤等方面,对于当时
的政治问题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和观点。
六国论一、基础夯实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或( )②互( )③率( )④盖( )⑤完( )2.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其实( ) ②固()③厌( )④弥( )⑤判()⑥至于( )⑦颠覆( ) ⑧事( )⑨犹( )⑩得( )4.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5.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6.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始( )②义( )③始( )④速( )⑤却( )⑦智力( )⑧向使( )⑨数()⑩理( )⑪当( )⑫较( )⑬易( )7.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甸子断句7.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①译文:②译文:9.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事( )②礼( )10.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10.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1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势( )②势( )③苟( )④下( )⑤从( )⑥故事( )1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二、默写名句1.(2020·新高考Ⅱ卷)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2.《六国论》中,苏洵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3.苏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4.《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了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5.《六国论》中,苏洵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朝廷继续采取割地求和的政策,那么恐怕也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的句子是" ,”三、重点梳理1.通假字①暴霜露②暴秦之欲无厌2.古今异义词①思厥先祖父古义今义:父亲的父亲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②可谓智力孤危古义今义: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③其实百倍古义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④至于颠覆古义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古义今义:破亡之故事⑥下而从六国古义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3.一词多义(1)兵①非兵不利,战不善②斯用兵之效也③而秦兵又至矣④草木皆兵(2)得①此言得之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③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④吾得兄事之(《鸿门宴》)⑤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⑥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⑦洋洋自得(3)犹①犹抱薪救火②良将犹在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4.词类活用①义不赂秦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⑤始速祸焉⑥李牧连却之5.特殊句式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②斯用兵之效也③破灭之道也④苟以天下之大⑤赵尝五战于秦⑥其势弱于秦⑦泊牧以谗诛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文化常识(1)苏洵,字明允,号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合称“ ",有《嘉祐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