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04缺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3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知背景]庄子生活的年代,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本文体现了庄子主张养生之道的思想。
[知常识]1.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寓言的类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种人的特点。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它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故事情节有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2.《庄子》《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特别是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的开端。
在塑造形象时,作者擅长于体物入微的描写。
太空、江海、飞禽、走兽、音乐、风云,以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言行的描绘,无一不“指事类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惟妙惟肖,大大地开拓了艺术的境界。
拟行路难(其四)本课话题—-抗争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人心不是木石,怎能没有感慨?只是隐忍不敢说话而已。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心非木石岂无感”是诗人感情的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而“不敢言”却又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刘伟是一个自信、勇敢和直面困难的人。
他十岁时,因为一次触电事故失去了双臂,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气馁和消沉,而是选择了与命运抗争:他加入了国家残疾人游泳队,经过刻苦训练和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在国家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金牌和银牌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可是祸不单行,他得上了一种病,导致他不得不放弃他热爱的游泳事业.也许我们认为生命对刘伟来说是不公平的,但面对困难,面对现实,刘伟又一次站起来了,学习钢琴又成为他另一个人生目标。
通过刻苦的学习,仅用了三年的时间,他的钢琴弹奏水平就达到了专业七级水平。
刘伟是一个平凡的人、朴实的人,但他生命的轨迹却是不寻常的,他为我们每一个有理想的人树立了榜样。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居里夫人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因此,让我们毫无畏惧,满心愉悦地把握命运。
-—尼克松只有强者才懂得斗争,弱者甚至失败都不够资格,而是生来就是被征服的。
——斯威特切尼强者能同命运的风暴抗争。
——爱迪生不要害怕你的生活将要结束,应该担心你的生活永远不会真正开始。
——纽曼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zhí zhú)鲍.照(Bào)酌.酒(zhuó)踯躅..(2)多音字塞错误!难错误!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绝错误!(2)安错误!(3)举错误!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各自东西南北流(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向南,向北)(2)酌酒以自宽.(形容词作动词,宽解)(3)举杯断绝歌.路难(名词作动词,歌唱)第4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错误!来越为后人重视主要著有《鲍参军集》作品错误!鲍照生活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初唐(660—720)诗人,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唐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存诗仅2首,尤以《春江花月夜》著名,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地位,号称“以孤篇压倒全唐”,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人也因此诗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知背景]《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
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创作此诗时,诗人也许宦游在外,也许羁留异乡。
[知常识]古体诗,是一种诗歌体裁。
一般又叫古风,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成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一、字音识记1.滟滟.(yàn) 2.芳甸.(diàn) 3.似霰.(xiàn)4.纤.尘(xiān) 5.汀.上(tīng) 6.青枫浦.(pǔ)7.捣衣砧.(zhēn) 8.扁.舟(piān) 9.碣.石(jié)二、词语释义1.滟滟..随波千万里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2.江流宛转绕芳甸..芳甸:开满花草的郊野3.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 4.汀.上白沙看不见 汀:沙滩 5.青枫浦上..不胜愁 浦上:水边 6.谁家今夜扁舟..子 扁舟:小舟 7.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追随 三、名句默写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基础巩固层次(A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
【导学号:46162029】天姥.(mǔ) 殷.岩泉(yǐn) 漂.白(piāo) 刨.床(páo) 剡.溪(shàn) 木屐.(jī) 威吓.(xià) 呼号.(háo) 澹澹.(dàn) 渌.水(lù) 起哄.(hōnɡ) 泡.货(pāo)【答案】 “漂”应读piǎo,“刨”应读bào,“吓”应读hè,“哄”应读hò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B .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C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 D .恍.惊起而长嗟 恍:恍然,猛然 迷花倚石忽已暝.暝:天黑、夜晚【解析】 C 项,“因”,依据。
【答案】 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云霞明灭或.可睹一食或.尽粟一石 B.⎩⎪⎨⎪⎧陈陈相因.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且.放白鹿青崖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沛公安.在【解析】A项,“或”,都为副词,或许。
B项,“因”,动词,因袭;副词,凭借。
C 项,“且”,副词,暂且;连词,并且。
D项,“安”,代词,怎么;代词,哪里。
【答案】 A4.名句默写。
(1)海客谈瀛洲,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飞度镜湖月。
____________________,渌水荡漾清猿啼。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冥浩荡不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
谷城一中高二语文教材梳理答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04四、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 古:女子的姿色。
今:视觉的各种色彩;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
2. 古:可爱。
今:怜悯,可惜。
3. 古:睡醒。
今:就寝,休息,睡眠,入睡。
4. 古:情意恳切深厚。
今:热情周到。
5. 古:差不多。
今:长短、大小、高低不齐的样子。
6. 古:水光山色。
今: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古:辉映。
今:把想法或道理充分地表达出来。
7. 古:长江的西面。
今:江西省。
8. 古:东边和西边。
今: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9.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10. 古:本来的样子。
今: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11.古: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
今:指纵马奔跑。
12.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13. 古:……的原因。
今:因果连词。
14. 古:山的东面。
今:山东省。
15. 古:土地方圆。
今:某一区域,部分。
16. 古:情绪激昂。
今:大方,不吝惜。
17. 古:父老乡亲。
今:父亲和哥哥。
18. 古:宫室建筑结构精巧。
今:指入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19. 古:指天气(雨雪阴睛)。
今: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20. 古:均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收集保藏、保存。
/ 筹划、计划或组织。
/ 优秀入才。
21.古:可惜。
今:怜悯。
22.古:遮断,遮蔽。
今: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3.古:明亮的星光。
今:指行业中作岀成绩,岀了名的人。
24. 古:相当于“以至于”,终究,到了……的地步。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25. 古:那实际情况。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6. 古:祖辈父辈。
今:常指父亲的父亲。
27. 古:两次。
第04课蜀相1.作者简介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具体篇名)2.写作背景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
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
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
1.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诗圣;现实主义;《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1.赏析首联,本联“寻”字用的怎么样?为什么第一句不称“蜀相”而称“丞相”呢?“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
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
2.在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你认为哪两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本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
“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
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了什么内容?“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
“频烦”,多次地烦劳。
“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
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
1.积累诗歌素材,了解作家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置身诗境,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3.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品读诗歌形象。
一、置身诗境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
欣赏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意象再现。
意境是诗中意和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一般来说,意境包括物、情、意三个方面,三者有所侧重。
二、缘景明情根据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及情景之间的关系,要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篇幅较短、意象常见的诗歌,欣赏时只需将意象连缀起来即可。
意象跳跃较大,且色彩不一,情绪起伏,出语新警,诗思奇妙的诗歌,要根据诗中的关键点来补充连缀。
某些诗歌,精妙之处在于一联、一句、一字之美之妙,以小见大,可以对这些佳句多加吟咏、玩赏。
春江花月夜一、字音认读1.滟.滟(yàn) 2.霰.(xiàn) 3.扁.舟(piān)4.砧.石(zhēn) 5.芳甸.(diàn) 6.拂.去(fú)7.皎.皎(jiǎo) 8.江畔.(pàn) 9.纤.尘(xiān)10.徘徊..(pái huái) 11.南浦.(pǔ) 12.碣.石(jié)二、词语积累1.滟滟..随波千万里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2.江流宛转绕芳甸..芳甸:开满花草的郊野3.应照离人..妆镜台离人:此处指思妇4.碣石潇湘无限路...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5.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6.汀.上白沙看不见汀:沙滩7.愿逐..月华流照君愿:希望逐:追随8.谁家今夜扁舟..子舟:小船9.人生代代无穷已.:尽10.但.见长江送流水:只11.青枫浦上不胜.愁:忍受三、佳句诵读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4.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篇目二拟行路难(其四)一、字音认读1.拟.行路难(nǐ) 2.酌.酒(zhuó) 3.踯躅..(zhí zhú)4.金樽.(zūn) 5.珍馐.(xiū) 6.投箸.(zhù)7.鲍.照(Bào) 8.歧.路(qí) 9.济.沧海(jì)二、词语积累1.泻.水置平地泻:倾,倒2.各自.东西南北流自:向3.人生亦有命.命:命运,命数4.安.能行叹复坐愁安:怎么5.举杯断绝..歌路难断绝:停止6.吞声踯躅..不敢言踯躅:徘徊不前三、佳句诵读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3.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4.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说作者(一)简介: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鲍照一生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是传诵名篇。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影响较大。
(二)作品: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赋代表作《芜城赋》,文代表作《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著有《鲍参军集》十卷。
(三)评价:南朝宋文学家,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
寻背景鲍照生活在一个讲求门第出身的时代。
门阀制度下,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的高下、血统的贵贱。
因此,寒门庶士极少获得任职高官的机会。
于是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奇特现象。
门阀制度成为阻挡寒门庶士通向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堵难以翻越的高墙。
鲍照出身低微,受尽了歧视和打击,“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故其作《拟行路难》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
链常识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项脊轩志第四课时㈠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归、稍、置”等实词及“以、然、于、已、每”等虚词的用法,辨析“顾、去、归”等多义词的意义。
㈡过程与方法⒈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⒉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⒈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⒉体会围绕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二、重难点:①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强化文言文翻译踩点得分意识。
②积累文言知识,增强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课前提问四、文本探究余既为此志,既:副词,已经。
从这句以下,是作者在相隔十多年以后所作的补记。
后五年,吾妻来归。
来归:嫁到我家来。
旧时女子出嫁叫“归”。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从:介词,向。
或凭几学书。
凭几:伏在几案旁。
学书:学写字。
○以轻描淡写之笔,形象地勾勒出了少年夫妻相依相伴、耳鬓厮磨的情状。
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述诸小妹语曰:这是妻子探望父母回来时转述小妹们的话。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且:提起连词,那么。
○问话传神,童稚娇憨之态可掬。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把“室坏”与“妻死”互相联系地写出,有无限哀伤。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卧病:因病卧床。
“病”是“卧”的补语。
无聊:(精神上)无所寄托。
聊,依赖,寄托。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乃:副词,于是,就。
复:副词,再,又。
其制稍异于前。
其:它的。
制:格局,样式。
于:同。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自后:从此以后。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所手植:亲手种植的。
今已亭亭如盖矣。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盖:伞盖。
○结尾抒物在人亡的感叹,情意缠绵深永。
五、实战演练阅读以下语段,回答13—15题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学习目标]1.把握词人李煜及其作品创作风格。
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让学生在对诗词语言品析的过程中把握其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2.学习柳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的写法。
3.把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赏析方法。
[学习重点]鉴赏诗词深远的意境美。
[学习难点]掌握诗词的艺术技巧,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天天预习]1.课内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惊风乱飐.()【答案】yú yù qì zhǎn(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春花秋月何时了.()②不堪.回首()③雕栏玉砌..()....()④城上高楼接大荒⑤惊风..乱飐.()()【答案】①了结,终止②可,能③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代指南唐宫殿④旷远的广野⑤狂风;吹动。
(3)课文名句填空。
①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②城上高楼接大荒,。
③,江流曲似九回肠。
【答案】①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②海天愁思正茫茫③岭树重遮千里目3.文学常识李煜(937~978),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亡国被俘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及其对屈辱的囚徒生活的愤懑、感伤,成就很高。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为他做过柳州刺史,所以又称他为“柳柳州”,他和韩愈都是“古为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主张文以明道,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
[文本研读]1.“怎样理解《虞美人》中“春花秋月”的含义?【答案】参考答案一:春花秋月,指代一年中的良辰美景,常常和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连在一起,春花秋月本来引起人们的快乐,对于亡国君主李煜来说,勾起他对往事的伤心怀念,更感到无比凄凉。
前事不忘后事师
——苏洵《六国论》析读
北京四中杨志刚一、战国形势
二、苏洵简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北宋文学家,与苏轼、
苏辙合称“三苏”,
有《嘉祐集》传世。
三、总纲: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故曰:弊在赂秦也。
(1)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
对比1:夺地与失地方式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对比2:艰辛先祖与败家子孙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对比3:赂秦效果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2)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
1:齐国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2:燕赵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燕小弱,数困於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闚以重利;……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史记•刺客列传》
四、延伸:图存之道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五、课外拓展:宋朝人的心病——战or和?
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明]何仲默北宋军事制度的消极影响:
(一)禁军繁冗
(二)重文轻武
(三)军队频繁换岗
(四)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六、小结——老羊曰
苏洵劝谕宋朝统治者不要向西夏、契丹求和,认为求和必然重蹈六国破灭的覆辙。
他苦口婆心也罢,危言耸听也罢,可惜这只是士大夫一厢情愿地表达。
因为宋朝统治者在军事上把自己设计成了一个天生的软骨病患者。
大脑再怎么发出指令,胳膊腿也不会听支配。
索性就瘫在那里服软,最后的结局必然是被欺辱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