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哥窑瓷器
- 格式:docx
- 大小:13.73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哥窑瓷山东省济南市博物馆 250014哥窑名字的由来充满了传奇色彩。
民间相传,在宋朝处州有章姓兄弟,哥哥张生一,弟弟张生二,两人各开一瓷厂,而且都生产青瓷。
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
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
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
老大一气之下将这批瓷器扔进河塘中,可是,老大气消之后,又觉得可惜,就下河塘捞出几件瓷器看看,等他洗去污泥一看,不由眼前一亮,只见莹润的釉面上的裂纹,黄的如金丝,黑的似铁线,甚是典雅美观。
于是,他将这批瓷器全部捞出拿到市场,结果,这种带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
当然,这只是个美丽的传说,据《处州府志》记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
当是事实。
1998年5月至12月和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分两次对杭州老虎洞该窑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获取大量器物残件、瓷片和窑具。
经深入研究,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宋代地层中的遗物应为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地层中的遗物是“传世哥窑”,后者是仿造前者的,“传世哥窑”的实质是南宋灭亡后仿官的产品。
也有专家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即《至正直记》所述的“哥哥洞窑”。
至此;可以基本确定,传世哥窑是元代的产物,绝非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
由于哥窑的窑址至今未能找到,而哥窑与官窑的瓷器又多有相似之处,使得哥窑恰如一颗色彩绚丽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睹它真实的风采。
原来被认为哥窑的龙泉黑胎开片瓷被认为是“龙泉仿官”和“龙泉官窑”,宋代似乎就不存在哥窑,文献关于哥窑的记述被认为是以讹传讹。
哥窑瓷器新老鉴定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哥窑瓷器是中国瓷器的一种非常著名的品种,始于唐代,盛于宋代。
哥窑瓷器以其细致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瓷器的珍品。
随着年代的流逝,哥窑瓷器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如今在市场上早已深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在收藏哥窑瓷器时,鉴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鉴别哥窑瓷器的真伪,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哥窑瓷器的新老鉴定方法。
一、哥窑瓷器新老鉴定方法1. 通过外观特征鉴别哥窑瓷器在工艺上非常精湛,其造型和装饰都有独特之处。
在鉴定时,首先可以通过外观特征来判断一件瓷器的真伪。
真正的哥窑瓷器通常具有精细的线条和装饰,而仿制品常常会有粗糙的工艺和不符合历史特征的装饰。
2. 通过胎体鉴别哥窑瓷器的胎体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方面。
真正的哥窑瓷器胎体多为均匀的细腻胎质,通体均匀,无杂质。
而仿制品或者后期赝品往往会在胎体上留下一些痕迹,如气孔、烧裂等。
4. 通过款识鉴别哥窑瓷器的款识也是一个重要的鉴别因素。
在鉴定时,可以通过款识的内容、书法等方面来判断一件瓷器的真伪。
真正的哥窑瓷器款识通常非常规整、清晰,而仿制品常常会存在笔画潦草、模糊不清等问题。
通过以上几点方法,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一件哥窑瓷器的真伪。
但是鉴定哥窑瓷器的真伪并非易事,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如果您对哥窑瓷器的鉴定有疑问,建议您寻求专业的鉴定机构或者专家的帮助。
二、哥窑瓷器的收藏价值哥窑瓷器作为中国瓷器的珍品之一,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也在国际市场上备受关注。
因其工艺精湛、历史久远、艺术价值极高,深受瓷器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随着市场对于哥窑瓷器收藏的日益热度,其价格也在不断攀升。
一些珍稀的哥窑瓷器在拍卖会上往往能够创下天价,成为亿万富翁们争抢的热门宝贝。
在收藏哥窑瓷器时,我们除了要关注其外观特征、胎体、釉面、款识等方面的鉴别,还要关注其保养和保存。
哥窑瓷器属于易碎品,需要注意避免摔打、碰撞等损坏。
千古绝唱话哥窑——宋代哥窑瓷器文/李笑涛“三面荷花四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因水而闻名天下,这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折腰。
而山东济南这座“泉城”里面的水色,从七十二名泉到大明湖,无不是景色秀丽,风情旖旎。
说到济南的水色风情,其中最吸引人的两个景点就是大明湖和趵突泉。
游览济南的大明湖,我们必会去逛下辛弃疾祠,而看趵突泉我们也一定会去看下李清照祠。
作为宋代有标志性风格的两大诗人,婉约派代表李清照和豪放派代表辛弃疾都是济南人,也算是山东人的一桩文化幸事。
宋代是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新高峰,宋词的成就影响了中国后一千年诗词歌赋的书写表达方式。
一门三豪杰的苏洵,苏轼,苏辙,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一身正气的岳飞将军,被列宁称为中国第一革命家的王安石,书法家米芾,一身才情的秦观,还有奉旨填词的柳永……这些人无不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才华谱写着宋代的诗词,优美的诗句,天马行空的才情,让这个时代的文化气息更加浓郁!说到宋代诗人,特别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就是柳永!此人就是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主。
柳永留下无数传说、故事,跌宕起伏的程度可以赶超著名狗血剧目《杜十娘》!每个领域里面都有一个圣人,在庙里或者在行业里被人们供奉和顶礼膜拜。
比如说文圣是孔子,在孔庙里被供奉,武圣是关羽,在关帝庙里被供奉,茶圣是陆羽,在每个茶店里都有他的牌位,医圣是扁鹊,在药王楼被供奉,但是在青楼里一般也会有一个牌位,供奉着一个人,此人就是著名的词人柳永先生了。
传说宋代的青楼女子若能得到柳永先生的填词,那么这个女人一定会大红大紫、名噪天下,柳永先生的造星水平估计比现在中国电影集团的韩三平先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柳永先生在青楼填词的名气太大了,大到皇帝都知道。
“且去填词”就是宋仁宗送给柳永先生的告慰。
柳永一生不得志,除了他自身淫逸放荡、“怪胆狂情”的性格因素以外,直接原因是宋仁宗对他非常鄙视,认为此人在青楼的名气太大,影响社会观瞻视听。
清代哥窑瓷器底足特征我呀,一直对瓷器特别着迷。
哥窑瓷器那可是瓷器中的大明星,清代的哥窑瓷器更是有着独特的魅力。
今天咱就好好唠唠清代哥窑瓷器底足的那些特征。
你要是看到过清代哥窑瓷器的底足,你可能会和我一样惊叹。
底足就像瓷器的脚,虽然它只是一个部分,但能透露好多秘密呢。
清代哥窑瓷器底足首先在造型上就很有特点。
它的底足有多种形状,圆足就像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小圆圈,稳稳地站在那里。
方足呢,又有着一种规整的美,就像一个小盒子的底边一样,方方正正的。
还有那种稍微有点外撇的底足,看起来就像芭蕾舞演员微微踮起的脚尖,有一种轻盈又不失稳重的感觉。
咱再说说这底足的胎质。
清代哥窑瓷器的底足胎质很细腻呀。
你用手轻轻摸一摸(当然,要是能摸到真品的话,那可真是幸运极了),就感觉像摸着婴儿的皮肤一样光滑。
这胎质就像是瓷器的骨架,它坚实又细腻。
胎的颜色呢,有那种灰白色的,就像冬天初雪后的天空,有点淡淡的冷色调,但是又透着一种高雅。
我有个朋友,他第一次看到清代哥窑瓷器底足的时候,就感叹说:“哎呀,这胎质咋这么细腻呢,就像精心打磨过的玉石一样。
”这还真不是夸张。
还有啊,这底足的修足工艺可讲究了。
修足就像是给底足做造型,工匠们就像艺术家一样精心雕琢。
它的边缘很规整,没有那种毛毛糙糙的感觉。
有的底足边缘有着很细腻的倒角,就像给底足穿上了一件精致的小衣服,这个倒角的处理既增加了底足的美观度,又让它在放置的时候更加稳定。
我曾经和一个研究瓷器多年的老师傅聊天,他跟我说:“你看这清代哥窑瓷器的修足,那可是匠人的心血啊,就像厨师精心制作一道菜肴,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马虎。
”这话说得真在理儿。
那底足上的釉呢?这也是一个大看点。
清代哥窑瓷器底足的釉有厚有薄。
厚釉的地方就像给底足穿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衣,看起来很饱满。
薄釉的地方则像轻纱一样,若有若无的,透着一种朦胧的美。
这釉的颜色也是丰富多彩,有的是淡淡的青灰色,就像清晨湖面上泛起的那一层薄雾的颜色;有的是米黄色,就像刚熬好的小米粥的颜色,让人看了就觉得温暖。
哥窑名词解释哥窑名词解释:1。
哥窑特点:胎体较厚,呈黑、深灰或黑褐色;釉面有大小纹开片,纹片呈黄褐色,深浅相互交织叠错,俗称“金丝铁线”;器表常裹有一层黄色或浅黄色蜡沫,俗称“蜡皮”。
2。
传世哥窑瓷器以盘、碗、洗等日用器为主,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装饰得体,其中尤以素面无纹者为贵。
也有一部分雕塑器,但数量不多。
宋代哥窑瓷器传世品不见多少,故宫博物院仅有两三件。
3。
清代是哥窑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造型既有仿古式,又有创新式样,更为可贵的是除宋代的陈设、祭器外,还烧造了一批精巧的文房用具,如笔筒、笔架、水盂、水注、砚滴、纸镇、臂搁、印盒、臂搁、茶碾、香盒等。
由于器型多变,工艺独特,所以在鉴别时要十分注意每一种造型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不能把它们简单化。
总之,哥窑瓷器属青瓷系统,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其中粉青为上,暗雕龙纹的称“乌泥窑”,是为宋代官窑中的精品。
4。
哥窑釉属无光釉,但釉内含有少量气泡,在光照之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是其主要特征。
5。
哥窑瓷的胎骨较厚,胎质粗糙,胎土中含有较多的砂粒,其烧结程度较差,因此器物口沿处常有剥釉现象,有“紫口铁足”之称。
6。
从器形上看,传世的哥窑瓷器有三类:一是仿古铜器式样的,造型有鼎、炉、觚、壶等;二是陈设瓷,有瓶、炉、三足洗等;三是实用器,有碗、盘、洗、瓶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以盘、碗为多。
7。
哥窑瓷的另一个特点是底部带有支钉痕迹,这是因为器物底部粘有较多的砂粒,经高温烧成后,器物底足的砂粒粘结在一起,使器物与砂粒粘连在一起,致使底部形成支钉烧痕。
另外,由于支钉过大,火力不够,因而很容易使支钉露出来。
所以说这一特征是断定哥窑瓷器的可靠依据。
8。
哥窑瓷有厚胎薄釉和釉面开片两种,前者以纹片大而疏朗者为贵;后者则以纹片小而紧密者为贵。
如果说南宋时期出现的这些名目繁多的窑口,那么,到了元代以后就只有哥窑,龙泉窑、钧窑和官窑等少数窑口继续生产,明清时期各地窑场才渐趋衰落。
【文物博论】 A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042Vol.159曾志女(龙泉市大门第青瓷厂,浙江…龙泉…323000)摘 要:哥窑瓷纹的神奇性、天然性和意蕴的丰富性为人们所称道。
文章结合作者对哥窑瓷的研究与感受,阐述了其三大美学特征:表面开裂的自然美,巧夺天工的形式美,寓意丰富的意境美。
关键词:哥窑;开片;纹片美;特征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受宫廷皇室、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青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本文拟谈与之相对应的三大美学特征:表面开裂的自然美,巧夺天工的形式美,寓意丰富的意境美。
第一,表面开裂的自然美。
哥窑瓷的乳浊釉,因为失透,釉面泛出一层酥光,开裂为大小不一的纹片。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浅黄色,人称“金丝铁线”,也有叫“墨纹梅花片”“文武开片”“叶脉纹”等。
这是哥窑瓷表面的主要特征。
青瓷单色釉有时未免有点单调,适当的装饰点缀往往会有出奇的效果。
划刻、堆塑,古人都试过,而哥窑的天然开片极好地装点了瓷器外表。
哥窑瓷最为人们称奇的就是这种自然开裂。
釉层外表开裂,但瓷胎、瓷骨浑然无损,且韵致盎然。
这种自然开片美,开创了陶瓷美学上无需装饰、却酷似书画,有梦幻般的千变万化、意味无穷。
在哥窑瓷器朴素大雅的自然开片美中,寓动于静,动静搭配,凸显了浑然天成的天然美,开一代瓷器天然装饰美的先河,在瓷器王国里独树一帜。
第二,巧夺天工的形式美。
从稀罕度、时代性上来说,古代保存下来的哥窑瓷器无一不是瑰宝。
哥窑瓷器表面布满的纹线就是奇迹。
哥窑以纹片著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纹线具体巧夺天工的形式美。
《格古要论》指出:“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
细碎纹,纹之下也。
”元末明初的收藏家曹昭不仅对哥窑瓷极为欣赏,而且根据其纹片的不同,给其分出上、中、下的等级,还给这些形式极美的纹片取了传神的名字。
哥窑开片常分大开片、中开片、小开片、极小开片。
浅谈青瓷种类以及哥窑和弟窑摘要:古时⼈们在烧制瓷器的时候,在瓷器胎体的表⾯涂上⼀层青⾊的釉,经过⾼温烧制,形成的瓷器--青瓷。
青瓷的颜⾊来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定量的氧化铁,在⾼温下烧制下,变成青⾊。
⼀些青瓷的胎釉中铁的含量不纯,烧制后颜⾊会呈现黄⾊或者黄褐⾊。
作为⼀种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的瓷器,其备受⼈们青睐,那么青瓷有哪些种类呢 ?青瓷是我国著名的⼀种传统瓷器,中国历朝历代,青瓷曾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艾青、翠青、粉青等。
青瓷的主要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其中以龙泉青瓷最具代表性。
龙泉青瓷出现与五代时期,在宋代发展到顶峰。
⼈们⽤“质如⽟、亮如镜、声如磬”来形容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可分为“哥窑”和“弟窑”,宋代五⼤名窑就包括哥窑,哥窑的特点是胎薄釉厚、釉⾯开⽚,即釉⾯布满龟裂的纹⽚,被誉为“瓷中珍品”;弟窑特点为胎⾻厚实、胎釉青翠、瓷器表⾯光润纯洁,被誉为“青瓷之花”。
哥窑和弟窑的区别在于,哥窑为开⽚瓷,青瓷表⾯布满如裂痕的纹路,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胎体膨胀系数⽐胎釉的膨胀系数⼤,本为⼀种缺陷,但是因为出现了“⾦丝铁线”的效果⽽出名;⽽弟窑为不开⽚瓷。
此外哥窑价格⽐弟窑价格⾼出很多。
龙泉青瓷作为青瓷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种瓷器,其⼜分为哥窑和弟窑。
在宋代,哥窑甚⾄被列⼊了宋代五⼤名窑之⼀,⾄今还有许多传世品为世所珍,⾮常具有收藏价值。
那么哥窑有哪些特征呢?哥窑最显著的特点是瓷器表⾯的纹⽚。
哥窑在烧制过程中,胎体膨胀系数⼤于胎釉膨胀系数,导致青瓷表⾯出现裂痕般纹路,本来是⼀种缺陷,因为出现了“⾦丝铁线”的效果,⽽形成了⼀种残缺美,被誉为“瓷中珍品”。
哥窑胎薄釉厚,可分为瓷胎和沙胎两种,胎⾻厚薄不⼀,胎体颜⾊呈现⿊⾊、灰⾊或者黄⾊。
哥窑因为拥有很厚⼀层的胎釉,所以外观上给⼈留下圆润饱满的印象。
胎釉颜⾊多为灰青⾊,也有⽉⽩、粉青、⽶黄等颜⾊。
哥窑釉质⾮常纯正浓厚,甚⾄有⽓泡存在与釉内,好似“聚沫攒珠”。
哥窑斗笠杯文案一、什么是哥窑斗笠杯哥窑斗笠杯是一种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瓷器酒杯。
它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哥窑斗笠杯的名称源于其笠状的外观,它的制作工艺复杂且精细,经过多道工艺的精心打磨和烧制而成。
二、哥窑斗笠杯的历史1. 哥窑的兴起哥窑是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一支,起源于唐代。
哥窑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哥窑斗笠杯也是哥窑的一种代表作品,在唐代至宋代,它曾经是贵族和文人雅士们喜爱的艺术品。
2. 哥窑斗笠杯的制作工艺哥窑斗笠杯的制作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需要选用高质量的瓷土,进行筛选、撒布和调配。
然后,将瓷土放入模具中进行成型,并进行修整和整形。
接下来,再进行干制、修整、上釉和装饰等工序。
最后,进行高温烧制,以使斗笠杯具备良好的质量和稳定的结构。
3. 哥窑斗笠杯的独特设计哥窑斗笠杯的外观设计独特,一般呈扁平圆底的笠状,周身绘有精美的图案和文字。
斗笠杯的笠部呈倒置圆锥形,杯部较为矮胖,整体呈现出一种古朴而雅致的韵味。
哥窑斗笠杯的独特设计不仅增加了其实用性,还使其成为了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三、哥窑斗笠杯的艺术价值哥窑斗笠杯作为古代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工艺技法和文化内涵,展现了古代陶瓷艺术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1. 艺术设计与装饰哥窑斗笠杯的艺术设计和装饰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细致的图案而闻名。
杯身绘有各种各样的花鸟、山水和人物等图案,采用浓墨重彩的手法,色彩鲜艳,层次分明,栩栩如生。
这些图案既充满了动感和艺术美感,同时也展示了古代陶瓷艺术家的深厚造诣和创作才华。
2. 工艺与品质哥窑斗笠杯的制作工艺精湛,每一件斗笠杯都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的精心打磨和烧制,才能制成。
在烧制过程中,还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气氛,以保证斗笠杯的质量和品质。
哥窑斗笠杯以其精细的陶瓷质地和完美的品质而受到世人的赞赏。
四、哥窑斗笠杯的文化内涵哥窑斗笠杯不仅是一种艺术品,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宋代官窑哥窑底足上护胎釉的论述】1. 前言宋代官窑哥窑作为我国古代瓷器的珍稀品种,其釉色和纹饰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
其中,对于宋代官窑哥窑底足上护胎釉的研究更是历久弥新。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全面的探讨和论述,旨在深入探究它的特点、历史渊源以及专家学者们对于这一特殊釉色的研究成果。
2. 官窑哥窑的特点官窑哥窑是指宋代建窑西京(今河南省郑州市)窑址出土的一类瓷器。
其釉色多以青绿为主,加上斑驳纹理,因此又被称为“哥窑”。
而在哥窑瓷器的制作中,往往会在底足上施加一层特殊的釉料,以起到护胎的作用。
这种釉料在宋代被称为“护胎釉”。
3. 历史渊源宋代官窑哥窑底足上护胎釉的使用,可以追溯至宋徽宗时期的钧窑瓷器。
专家学者们通过考证发现,在这一时期,钧窑瓷器的底足上便开始使用护胎釉,以提高瓷器的抗渗性和保护性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技术逐渐传入官窑哥窑的生产中,成为其特有的制作工艺之一。
4. 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对宋代官窑哥窑底足上护胎釉的研究中,专家学者们通过对大量文献和实物的分析,对其化学成分、釉色特点以及制作工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认为,护胎釉的使用不仅是为了提高瓷器的质量,更是对古代陶瓷工艺的一种创新和完善。
他们也对护胎釉的配方、施釉方法以及烧成工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特殊釉色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宋代官窑哥窑底足上护胎釉的使用,不仅是古代陶瓷工艺的一种技术创新,更是对瓷器质量和功能的进一步完善。
通过对其化学成分和制作工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官窑哥窑瓷器的特色和历史价值。
这也为今后的陶瓷保护和制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6.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宋代官窑哥窑底足上护胎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其历史渊源、特点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特殊釉色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代工匠对于瓷器品质追求和创新的精神。
窑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哥窑在浙江省龙泉县,确切窑址不详。
相传为南宋时章氏兄弟所创,分别为“哥窑”及“弟窑”(弟窑又称龙泉窑)。
哥窑器物以纹片著名,纹片多为黑色,俗称“金丝铁线”。
按颜色分有:血、黑蓝、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
哥窑开片总的特点是:平整紧密,片纹裂开成上紧下宽状;黑色纹片中有时闪蓝色。
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
鉴定哥窑瓷主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着眼。
哥窑器在胎骨、瓷釉、造型等方面均似宋官窑,胎质呈黑色,细腻、坚实。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拨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
60年代时,浙江省文物考古单位曾对龙泉大窑等几处窑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不少黑胎片纹青瓷,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用瓷。
但与另一部分传世的哥窑器物相对照,这二种哥窑的造型、胎色、釉面和纹片均有不同之处。
为此,文物界将这些原藏于宫廷、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流散于民间和国外的这类哥窑器称之为“传世哥窑”。
传世哥窑瓷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为主。
如鱼耳炉、乳钉五足炉、胆式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瓶等,也有盘、碗之类。
它的胎骨较厚、胎质细腻,胎色呈黑灰、深灰或土黄不一。
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米黄等。
釉面滋润,多有缩釉小坑,开有不规则的细纹片,纹片呈黑、黄二色,俗称“金丝铁钱”。
烧炼时大部分在器底用支钉,而目前发现的龙泉哥窑是不用支钉烧成的。
这一闻名世界的传世哥窑的产地迄今还未发现,尚待文物考古学者的分晓了。
/Html/?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