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哲学
- 格式:pdf
- 大小:139.87 KB
- 文档页数:5
长期以来,信息的哲学属性,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属于意识的范畴。
人们常常把它确定为“能够被人们理解和认识的信号和消息”。
然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已经不再是局限在意识领域。
经济信息和信息经济是两个概念,经济信息是以经济作为定语,信息是经济活动服务的工具;而信息经济的概念,则是将信息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支柱。
它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
无论在宏观方面信息作为一个产业,还是在微观经济生活中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都无不为经济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物质利益和财富,推动着社会经济更快的发展,同时也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有了新的提高,从而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人们对信息的认识(一)传统对信息的认识在传统认识上人们之所以把信息定义为“能够被人们理解和认识的信号和消息”,归属于意识范畴,是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思想认识方法分不开的。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总是从现象出发,逐渐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个认识过程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经常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这就是通过规定某些标准和范围来界定事物应该是什么。
这种认识方法,对于信息这样一种载体众多,受人们的主观影响较大的事物来说,把它归结为意识范畴就成为非常自然的事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信息认识的不断深化,就不能满足于用规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现象,而要采用实证的方法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既要从本质上认识事物究竞是什么。
(二)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认识的改变信息究竟是什么?目前,各个学科对信息的认识有所不同。
哲学家认为:信息是认识论的一部分;数学家认为:信息是概率论的发展;物理学家认为:信息是熵的理论;通讯专家认为:信息是不确定度的描述;经济学家则认为:信息是经济管理中的统计数据。
那么,对信息是如何定义呢?综合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对信息的认识,人们把信息定义为:“信息是与人相关的物质方式;运动形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关于信息的83种定义我们曾经在各种科技著作中,以及在网上进行定义的收集和征集,共征集得83种信息定义,情况如下。
(1)以信息表达的不对称为基础的信息定义信息实验模型把信息划分为可确定信息与不确定信息两部分,如果在下定义的时候,对可确定信息与不确定信息两部分进行区分,就是试图给出信息的科学定义;如果不对可确定信息与不确定信息两部分进行区分,就是试图给出信息的哲学定义。
以下定义是从哲学角度给出的:(1)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2)信息是被反映的物质的属性(刘长林, 1985)。
(3)信息是事物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
(4)信息是事物联系的普遍形式。
(5)信息是一种关系(Longo,1975)。
(6)信息是宇宙中为了某种目的,通过"宇宙场"这种载体承载的某种秩序。
(ptop,系统之窗)(7)信息就是一切。
(杨思基,系统之窗)(8)信息就是物质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因果对应关系的表征。
从本质上讲,信息是物质受到作用引起的自身状态的变化,是不可传递的。
(李炳铁,系统之窗)(9)信息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东西,它存在于自然界、印刷品、硬盘以及空气之中。
(潘婉虹提供;出处:/xxsy/1/1_1_1_1.htm,系统之窗)(10)信息是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李浩华提供;出处:/entropy/chen/chen7a.htm,系统之窗)(11)信息就象生命、混沌、分形、基因等一样,没有统一的真实质定义。
(冼荣昆提供;出处:/infordingyi1_page_1.htm,系统之窗)(12)信息是物质属性的反映。
(曾敏提供;出处:/it/xxddy.htm,系统之窗)(13)信息是事物现象属性标识的集合。
(佚名提供;出处:,系统之窗)(14)信息被普遍认为是对事物运动状态的陈述,是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特征传输。
而新闻则是信息的一种,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佚名提供;出处:,系统之窗)(15)信息的本质定义应该是相对于主体而存在的客体变化。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第42卷第2期,Mar.,2012,Vol.42,No.2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收稿日期:2010-09-11;修回日期:2011-01-14基金项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根本转向(11YJA720027)作者简介:李国武,男,吉林九台人,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西安石油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哲学。
【信息哲学专题研究】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元哲学———信息哲学李国武1,2(1.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2.西安石油大学宣传部,陕西西安710065)摘要:第19、21、22届世界哲学大会都在关注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哲学问题。
信息哲学是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元哲学,是人类历史上哲学形态的全新革命。
信息哲学创始人中国信息哲学家邬焜教授将信息概念作为哲学的最基本范畴之一引入哲学,创立了信息哲学。
并相应从元哲学的高度建构出全新的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生产论、信息价值论以及信息思维论等信息哲学理论,进行了开拓性、独创性的研究,从而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完整的有关信息哲学的观点、理论、体系和方法。
关键词:全球化;信息时代;元哲学;信息哲学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2-0032-05今天,我们人类处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引发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进而引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变革,并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和生活方式。
信息正是凭借它那科学性、普遍性的特性,正在开创一个新的全球化时代———信息时代,正在开辟一种崭新的文明———信息文明,从而集中而强烈地呼唤着一种新的全球化信息时代哲学———信息哲学的诞生。
邬焜信息哲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哲学?作者:李国武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4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邬焜信息哲学是当今全球化信息时代精神的精华。
信息哲学创始人——中国信息哲学家邬焜教授将信息作为哲学的最基本范畴之一引入哲学,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系统的信息哲学的理论体系。
从2009年开始,霍有光教授对邬焜所创立的信息哲学理论进行了质疑,内容涉及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生产论、信息价值论等信息哲学主要理论,邬焜也予以答复和回应,陆续进行了相应的反批评。
站在学术的角度上,二者的论争体现了宽广的学术胸襟和智慧,倡导了一种自由讨论和相互批评的学术氛围,有助于更好地促进信息哲学这门新兴哲学学科的发展和进步,更有助于人们认识邬焜信息哲学是哲学发展中的根本性变革,是人类信息时代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其理论特征上看,是科学性、时代性和普适性的高度统一,是信息时代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邬焜;信息哲学;论争;世界观;方法论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400550920世纪80年代,信息哲学创始人——中国信息哲学家邬焜教授将信息作为哲学的最基本范畴之一引入哲学,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系统的信息哲学的理论体系。
邬焜信息哲学是哲学发展中的根本性变革,是人类信息时代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全球化信息时代精神的精华。
从其理论特征上看,是科学性、时代性和普适性的高度统一,是信息时代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2009年开始,霍有光教授对邬焜所创立的信息哲学理论进行了质疑,内容涉及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生产论、信息价值论等信息哲学主要理论,邬焜也予以答复和回应,陆续进行了相应的反批评。
站在学术的角度上,二者的论争都比较讲究学术伦理规则,都具有宽容的雅量,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论争智慧。
信息与哲学(信息科学交叉研究学术研讨会(2005·北京)发言稿)杨安平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五日,信息科学交叉研究学术研讨会(2005·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召开,我有幸参加这次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言,以下是我在会议上的发言内容:各位专家、教授,老师们,你们好!
我是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到这里不是班门弄斧来的,由于建立世界观的需要,我很早就开始思考哲学问题,大学时代适逢探讨信息本质的热潮,后来我发现,信息概念正好是把一些哲学问题统一起来的一个工具,我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哲学观点。现在,哲学和信息科学都需要信息概念,但各方面以及不同的人对信息概念的理解差别很大,我代表不了哲学界,现在的哲学肯定也不允许我代表,那么,我就把问题提出来,供哲学界和信息科学界参考。我向大会提交的论文是《论信息问题的产生》,在其中主要论述了信息产生的机制与信息过程的一般模式,但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信息的本质,我希望哲学界与信息科学界能够在信息本质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所以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信息与哲学》。
信息与哲学1.在本体论中捣乱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已使本体论具有足够的概念和方式描述事物的本体了,系统科学虽然提出了一些新概念,例如熵、焓和序参量等,但这些概念毕竟概括程度有限,不能代替本体论中的概念。基于事物本体定义信息,势必会成为世界无不是信息的态势,这样就会使信息科学中的信息概念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信息观念严重脱节,使已经确立的概念系统出现混乱和重复的现象。在那么多信息定义中,具有哲学意义的并不多,有也只是把状态、形态或与之类似的什么说成是信息。那么,在电视的现场直播中,是现场的情况是信息,是馈线中传播的信号是信息,还是电视画面是信息呢?从某种角度,这些情况的确也可以说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从人类的理解、识别的能力来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可就大了!而如果不考虑人类的理解、识别问题,现场情况、馈线中的信号或电视画面又有什么意义呢!信息具有非常鲜明的针对性,如果把事物的本体定义为信息,也就成为信息针对信息了,关于一事物的认识的确定程度不同的问题,不同的人关于同一事物的认识的差别问题,信息处理的概念,等等,就都不好理解了。处理信息的装置常常是需要不断刷新的,我们既不能把事物装进脑袋,也不能在意念中驾车驶船、移山填海。无论是人的或者是其他系统的信息装置都是无法处理事物本体的,处理事物本体不是信息过程。如果把信息看成一个本体论概念,那它就得代替原来的本体论中的一个概念,从而也就失去了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而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就是要让这个概念起到完善我们的认识结构的作用。可是现在,信息一会儿是事物的性质,事物的表现,一会儿是光缆中传递的信号,一会儿又是人脑中的映象。这种混乱局面需要得到澄清,我们应该在分析清楚信息过程的一般模式的基础上,推出一套各方面都能够接受的术语用以描述这一一般模式。2.在认识论中逞强在认识论中,虽然已经提出人类认识世界的反映论,但这个反映论相当粗糙,一点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人类关于外在世界的认识形成的机制是什么?人类的认知行为与动物以及复杂系统的相应行为的区别与联系是怎样的?能不能以及怎样把它们统一起来?如果说信息理论能够做到统一,那么该如何用之理解人类的一些认知行为呢?特别是,该如何理解概念、语句和逻辑推理在认知行为中的地位与作用呢?把人的认知行为看成一个信息过程,认识论的问题基本上就能够得到解决。在这个信息过程中,概念、语句、情景等,凡是人所感受到的,无论我们感到多么真切,都是信息,或者说,意识的本原(本源)是信息。概念就是意识为认知对象制定的传递、理解或识别的标准,逻辑推理是意识处理信息的机制。本能和潜意识也是人类处理信息的方式,本能处理信息的机制是非条件反射,潜意识处理信息的机制是直觉、顿悟、感悟和突发奇想等。3.信息过程的函数模型从产生信息效应的地方开始,一直追溯到信源,这些环节都是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信息不是由于对象的作用才成为信息的,而是由于信息系统的结构才成为信息的。当人类把哈勃太空望远镜放入太空时,人类的眼睛也就延伸到了哈勃太空望远镜的镜头上,从哈勃太空望远镜的镜头到人的眼睛,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信息过程应区分为监测的信息过程和控制的信息过程两种,这两种信息过程有时候是结合在一起的,有时候是分离开来的,例如,人有时候对感受并不采取行动,而有时候却盲目行动。它们中间往往存在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对于信息问题,我们更多的是要看到“硬件”,而不仅仅是看到在其中传递、转换或生成的东西。就像产品一样,我们虽然使用着,但常常意识不到它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就像什么样的工厂决定什么样的产品一样,什么样的“硬件”决定什么样的信息,信息是与其所依附着的装置捆绑在一起的。以下是根据函数的原理为监测的信息过程建立的一个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外界相当于定义域,一级文本、二级文本、…、N级文本相当于相应函数的值域,箭头相当于函数关系,信息效应就相当于整个函数的值域,监测的信息过程的模型是一个复合函数。我没有用信源这个词是为了突出信息的对象常常并不是发信者,常常是自在的。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就相当于解方程、解不等式或求反函数。4.知识是意识处理信息的工具仅有“硬件”是不能解决信息问题的,电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要使用电脑,就得给电脑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指导电脑具体干什么以及怎样干,使得电脑能够识别或处理相应的文件,其他复杂系统都不同程度地类似。动物只有在建立了两类现象之间的条件反射的情况下,才能把一类现象识别为另一类现象;人类只有在具备了有关的知识或经验的情况下,才能理解、识别相应的现象,解决相应的问题。知识就是人脑的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是人的意识处理信息的工具。知识原本也是信息,是关于一个种类的事物的信息,是关于事物的性质或规律的信息,这种信息形成后被人们记忆了,就变成了经验或知识,成为进一步解决相关问题的根据。就像在屏幕上预置像素一样,人类解决信息问题,就要在意识中预置知识,从而为把一类现象理解、识别为另一类现象作好准备。教育、学习和调研就是意识预置知识的手段。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般结论与特定结论所具有的本质上的区别。我把预置对现象进行转换,从而进行理解、识别的要素的平台称为元系。5.“镜头”之外没有信息系统要存在,要扩张,就得顺应外界环境,而外界环境一般来说是自在的,如何顺应就成为系统自己的事了。系统一般是用自身的一些部分或方面与外在事物发生作用,由于相互作用在基本的层次上具有一定的确定性,系统就把这些部分或方面的确定性表现与外在事物本体的形态对应起来,特定表现的发生,就识别为外在事物处于相应的形态,从而达到把握外在事物本体的目的。人类利用制造的工具,例如望远镜、声纳等,达到对外界更深入和更全面的顺应。就像我们得关于映射区分象和原象一样,我们得关于信息过程区分对象和关于对象的信息。对于外在事物,我们根据其确定性的表现,分别从状态、联系、性质、规律、历史和趋势等这几个方面进行界定,这些方面可称为事物的本体。不是事物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是信息,而是人、复杂
外界一级文本二级文本…信息效应N级
文本系统关于事物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的测度结果是信息。我把这种观点概括为,镜头之外没有信息,麦克风之外没有信息。6.该把什么定义为信息?作为一个与人的认识、动物的反射密切相关的概念,不能把相对来说比较特定的什么定义为信息,而是一切方面、一切部分的情形、规模、程度和态势等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对象。否则,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不可认识的?什么是不经由信息(机制)认识的?信息过程是复杂系统与外界发生作用的一种模式化方式,而不是事物的特定的方面或部分(的表现)。信息只是在其中扮演着一个角色,问题在于,我们把哪个角色定义为信息,才是从各方面来说都是比较恰当的!应该看到,信息科学还存在一个拓展的问题。应该把信息定性为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月光映照在水中,一块石头在地上砸个坑那样的,它是系统揭示的结果、感受的结果或接受的结果,总而言之,信息总是与一个主体的反映、获得、承受或发送联系在一起的,这基本上也就是理解或识别。要理解,要识别,就必须预置,然后把收到、获得的东西与之进行比较,符合预置标准的,就识别为相应的现象,不符合预置标准的,就作其他处理。如果有一个不变量,那么我们也就刚好把这个不变量定义为信息,但是没有,所能有的不变的只是“制造”信息的一套装置,它往往是环环相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信息过程的各个环节上保持这一环节上的“广义文本”的完整性、丰富性和准确性,因为这是产生信息效应的根据。这样,在信息过程中,一方面是外界或外在事物的本体,一方面是复杂系统的方面或部分,对外界或外在事物的本体的感应经过一系列变换,最终产生信息效应。如果不把外界或外在事物的本体定义为信息,那么就存在一个问题,是把对外界或外在事物的感应及其在不同环节上变换的结果都称为信息呢,还是只把最终产生的效应称为信息呢?我的主张是把最终产生的效应定义为信息,它是主体理解、识别的结果,因为能与不能被主体所理解、识别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区别,这有似于一个司机有没有驾驶执照,而把对外界或外在事物的感应及其在不同环节上变换的结果分别称为一级文本、二级文本、…、N级文本。这就需要信息科学在形式上和概念系统上稍作调整,以适应人们的信息观念和哲学对信息这个概念的要求,以达到概念系统和理论的统一性,而不是大包大揽,作不适当的推广!7.我所想到的几个问题信息过程大致可以用数学上的同构或同态说明,但还不能完全用同构或同态描述,还存在层次和详尽程度问题,这就需要发展或改造相关的数学理论。我所说的元系,可以看成是制定规则的平台,这是产生信息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