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自己的花是让给别人看的》片段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20XX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练习题五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可以在学生自学字词,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
小编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练习题,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练习题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 );走在街上的时候,(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我会在文中括号内把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更生动。
2、“颇”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字母____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___ 。
3、本文中描写花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知道的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这种境界”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填空。
(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用文中的语言)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会选择正确的答案。
(1)“正是这样”联系前文是指( )A、德国养花的人很多B、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C、女房东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作者:刘艳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年第04期设计思想: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课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为了凸现文中蕴藏的超脱境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课题的题眼“让”为切入点,并以此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时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加深理解。
通过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悟”,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启迪心智。
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组织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走向更深层次的读与悟。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
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3、体会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重难点:感受花的美,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而在孩子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震撼。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质疑读题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老师也喜欢花,所以我种了很多的花,(出示课件)有雍容华贵的牡丹花、有亭亭玉立的郁金香、还有清新淡雅的兰花。
看着这些自己种的鲜花竞相开放,心里特高兴。
但我们都是在家里种花给自己欣赏的,有一个国家,他们种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就是德国人民。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季羡林先生年轻时在德国留学十年,四五十年后再度去了德国,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板书课题,师质疑指导读题:自己的花是让谁看的?谁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训练学生根据问题读出重音)3、品读课题中的关键字“让”,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创设情境,采用多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花,自然的引出课题。
1、借物喻人作文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借物喻人作文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的借物喻人的文章也不在少数,如三年级的《行道树》、四年级的《花的勇气》、五年级的《梅花魂》、《落花生》、《白杨》,六年级的《桃花心木》等。
如果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就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也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目标:1、引导理清学生写作思路,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2、让学生掌握写物喻人的文章的方法,能做到突出事物特点,以及做到由物及人。
3、通过习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引导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前演讲同学们在第六组“走进西部”这个专题中,我们又学习了四篇课文,课前让同学们选择一篇最感兴趣的文章谈谈自己的学后感悟,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展示给同学们听?他演讲的如何?哪位同学能给与评价。
生:他演讲的自然大方,语气非常好。
生:他演讲的语言非常流畅,让我感受到了他对那些像杨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人的赞美之情。
一、导入,学习作文提示师:老师也觉得非常不错,“借物喻人”是杨树这一课的写作特点,今天我们也来采用这一方法进行习作,下面请同学们习作要求,边读边思考:如何写好借物喻人的文章习作指南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些平凡的事物常常使我们会有所感悟,深受启发。
请大家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或许你会被它们身上所蕴含的某种精神感染。
想一想,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最热爱的事物物,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要写出事物的特点,并能做到由物及人,语言通顺,感情真挚。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学习本组课文一是要让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让学生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课外运用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赞美之情。
首先,较为合理利用课件及多媒体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加深感悟。
我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各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
在具体操作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
其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文辞优美,在教学中我设置情境,让学生“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
”先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然后教师配音乐朗读,随后学生交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呈现的方式,依托资源,通过声音、图象、视频等创设多媒体的情境,思维拓展,让学生能多方位的沉浸在阅读气氛中再现美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
五年级语文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教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李志民,了解他的代表作品和成就;2.理解课文的主题,并通过阅读理解和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含义;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以花为话题,通过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花的兴趣和观察力。
- 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 花有哪些特点?觉得花的颜色和形态有什么作用?- 你们见过哪些特别漂亮的花?它们是如何吸引你们的注意力的?2.导入课文主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 你们认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二、阅读和理解(15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并标注关键词和不理解的词汇。
2.让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提出问题和疑惑。
3.课文导读,老师讲解生词和关键句,培养学生对课文主题和情节的理解。
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们理解了吗?- 你们认为作者的“花”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他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发表意见,并交流讨论结果。
四、互动探究(15分钟)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讨论“你们的花是给谁看的?”并找出几个有趣的观点。
2.老师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归纳。
3.学生分别介绍他们小组的观点,做一个小结。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学生针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主题,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进行介绍和分析,并谈谈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
2.学生可以选择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进行介绍,并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目的。
六、课堂小结(5分钟)1.老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主题。
2.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怎样进行片段教学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特点,因此,执教者首先要树立“大学科”“大课堂”的教育新理念,从知识积累入手,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兴趣作为学科学习的起点。
其次,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单元和本课的知识点,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优化的组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把教学的亮点展示出来,这也是片段教学的精髓。
第三,如果片段教学前要求说课,那么教者可先用一些时间简要介绍片段教学设计,然后用较多时间进行片段教学(一般可按规定时间安排)。
教者要善于创设(虚拟)课堂教学情境,力求教学生动、简练,富有流动感和层次感。
如果要求片段教学后进行说课,那么片段教学就可以用足给定的时间。
下面具体说一说怎样进行片段教学:1、表现崭新教学理念在课改的背景下进行片段教学,必须表现新的教学理念。
比如教学目标,就要根据三维目标来确定;教学方法,就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不能满堂灌;教学内容,也要采用新视角挖掘教材,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价值取向,而不能老生常谈。
只有用新理念来指导片段教学,才跟得上教育教学新形势,片段教学才有学术价值。
2、注重片段教学设计片段教学的内容或由教者自定,或由评委指定,但无论如何,都要吃透教材,做好片段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时胸有成竹,做到有的放矢,从容不迫。
教学设计涉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
其中最应重视的是教法和步骤,教法可以体现你的教学理念,是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步骤则是教法的具体操作程序,安排好步骤可以使教学过程合理流动,有条不紊,富有层次感。
在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导入语设计、问答设计、活动设计、板书设计等,还可以考虑将平时自行设计、制作并已被教学实践证明是十分有效的实验仪器、可动式幻灯片等道具溶入教学片断之中,使之增色添彩。
3、善于虚拟教学情景虚境型片段教学没有真正的学生,教者必须虚拟教学情景,让教学逼真地进行到底。
2022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5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4、收集更多的资料,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树立大语文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欣赏德国奇丽的景色、了解德国奇特的风俗,并有感情地朗读。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一、激趣导课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我们引以为荣的中华文明,也有我们不太了解的异域风情。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到德国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有许多感受。
齐读课题(轻、慢一点)课前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1)课文大家预习过了,那词语肯定难不倒你。
出示,指读: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如入山阴道上(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读完的同学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
作者两次踏上德国,却发出了同样的赞叹!谁知道?板书: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3)作者为何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吧!三、探究——奇丽的景色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用直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四、探究——奇特的民族1、德国不仅有奇丽的景色,还是个奇特的民族呢?请大家浏览课文,看看德国人种花有什么特别之处?2、集体交流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1)学生自由读句子,找,谈德国人种花的特别之处。
①在我们中国,是喜欢花的人,才养花,而他们是——家家户户都养花;②我们喜欢花,把花养在屋子里,而他们是——把花都栽在临街窗户的外面;③我们在屋子里是是可以看着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而他们是——在屋子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课程作业说明:信息技术支持导入、讲授、评价等环节优化的三项作业,可以是同一节课中不同环节的技术应用,也可以是不同课中相应环节的技术应用。
作者信息信息技术支持的导入环节优化(一)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第二步:技术支持的导入设计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导入环节上要说的话,预估的时间,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导入效果,并截取重要画面,链接相应的文档)呈现在下表中。
师适时补充部分资料。
(视频)师:听了这么多精彩的介绍,你最想借助同学们制作的ppt、word 以及教师课前准备的视频资料导入,随着画面、音乐、视频的播放,在视觉、听觉、感觉多重感官的冲击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自主学习取得成果的喜悦,并进一步丰富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优化(二)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第二步:技术支持的讲授设计说明:在这一步里,请你在下表左栏简述讲授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一至二个),并在下表,并利用白板的拍照功能进行回,总结书写规律,并投影出示。
投影出示学生作品,对书写进行评价、修改。
是一条什么样的道?投影展示课前孩子自主学习的成果。
师出示补充资料。
课件出示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供孩子们自由选择,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风格不同的音乐投影出示学生研讨的成果(课本中的圈画、批注)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优化(三)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说明: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一至两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设计,在表格呈现您设计此项评价的目的、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注:两个评价设第二步: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该环节的教学、评价目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呈现在下表中。
在“评价工具”一栏中,除量规外,其他均需信息技术的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评价环节,并截取重要画面,链接相应的文档)。
课中用投影展示学生的圈点勾画、批注的课本,检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小学语文片段教学设计【5篇】片段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荷花》一文的写作方法,能对事物进展详细、生动的描写。
2、学会运用排比句式、比方的修辞手法以及自己平常积存的好词佳句。
3、激发学生的习作热忱,增加习作的自信念。
教学重点:能对事物进展详细、生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比方的修辞手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常积存的好词佳句。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荷花图片,谁来说说:这是些什么样的荷花?2、要怎样才能把一种事物说详细、写生动,始终是个让我们头痛的问题,对吧?可是有人却能把一件普一般通的事物写得具体而生动,我们今日也来学学他把事物写生动、写详细的方法吧!二、写法指导1、(出示其次自然段)大家快速地看一看,这段话出自那篇课文?2、对,这段话出自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一文,接下来咱们边读它,边思索:这段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荷叶和荷花?(指名答,板书:颜色样子)3、颜色描写的指导(1)句子中的哪些词是写它们的颜色的?(指名答后,变色显示)(2)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写颜色的词?(指名说)(3)教师也搜集了不少写颜色的词语,我们来读一读吧(齐读)。
(4 )这些词语可以任凭乱用吗?对,我们要学会选择适宜的词语来对事物进展描写。
比方:玫瑰,我们可以说()的玫瑰……(提示孩子:同一种颜色用不同的词语来描绘,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4、样子描写指导(1)我们再来看看哪些句子是写荷叶及荷把戏子的。
(指名答,变色显示)荷叶(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在这个句子中把荷叶比作了什么?(大圆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修辞手法?(板书:比方)(2)你会说比方句吗?那我们来试着说几个比方句吧!太阳像个_________。
荷花的花瓣全绽开了,看上去就像_________。
那一个个的花骨朵好像_________。
荷花(1)这些荷花有几种不同的姿势?(2)为了把这几种不同的姿势描写,更好地组合在一起,用了一组关联词,你能把那组关联词找出来吗?(有的……有的……有的)5、抒情指导看到这么迷人的景象,忍不住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片段教学设计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片段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的第三和第三自然段
片段内容(课文原文3自然段):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片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将继续随着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走进这个耐人寻味的民族。
(板书课题)
二、质疑问难。
师:善于提问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同学们,老师想知道,通过前面的学习及自己的预习,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请你说。
【师转述:你想知道作者为什么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是吧?】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板书:感到吃惊?)
【师转述:哦,为什么要把花养在外面让别人看?】
师:这个问题是和第一个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等会一起解决。
【师转述: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老师也把他写在黑板上。
(板书:耐人寻味?)
三、理解“感到吃惊”。
师:到底是什么让季羡林先生这么吃惊呢?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
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
(你来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
【师评价:你的声音很美,但要注意最后一个词“脊梁”,“脊”读第三声,“梁”在这儿读轻声,请大家跟我读两遍。
】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
师:谁来说说,德国人养花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哪些方面让人感到吃惊?
【师转述:你从“家家户户”看出德国人都爱花,也爱养花。
】
师:是呀!养花已成为德国人的爱好和习惯了。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还有吗?
师:在生活中,你发现人们都把花种在哪?
【师转述:种在自家的院子里。
】
【师转述:放在自家阳台的花盆里。
】
【师转述:摆放在自家的屋里。
如水仙花。
说的真具体!】
师:而德国人的花都种在外面,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脊梁原指人体后背的中间,在文中花的脊梁指的是什么呢?
【师转述:对,是花的茎杆枝叶。
】
师:德国人养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而把花让别人看,这种养花的方式让作者感到吃惊,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几句话。
四、品味“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感受“耐人寻味”。
师:孩子们,让人感到吃惊、而又耐人寻味的仅仅是养花的方式吗?还有什么也让人吃惊?请你来读。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应接不暇。
)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看看哪些词最美,美得让你感到吃惊?可以把它圈起来,在边上写上批注。
师:说说哪些词美得让你感到吃惊?
【师评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你真会读书,一下就抓住了这两个关键词。
】
师:看着这两个词,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转述:你想到了去年中山公园菊展的情景,花非常多,一团一团,一簇一簇,挨挨挤挤的,像是在开大会。
】师:你可真会联想,能告诉大家,词语中的哪些字是多的意思?
【师转述:对,团、簇。
】请你说。
【师转述:我看到花儿的颜色非常美丽,有红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艳。
】
【师评价:好美的花呀!】
师:词中那个字是说颜色美丽呢?
【师转述:哦,“紫”和“红”。
】还有吗?
【师转述:是的,还有“锦”。
】
师:“锦”字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在这个词语中指的是什么?
【师转述:没错,就是指花的颜色很美丽。
】
师:那么多五彩缤纷的花紧紧地簇拥在一起,那就是花团锦簇。
(课件出示图片和词语“花团锦簇”)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现在我们不说颜色,也不说多了,换个角度说一说。
【师转述:你看到姿态万千的花儿在竞相开放,有的全开了,有的只展开两三个花瓣,有的含苞欲放。
】
【师评价:好美呀!】
师:词语中哪两个字的意思是好看美丽?
【师转述:对,是“姹”、“嫣”。
】有没发现这两个字都是什么部首?
【师转述:女字旁。
】这些五彩缤纷的花像少女一样姿态万千,十分娇艳,这就是...姹紫嫣红(出示图片和词语“姹紫嫣红”)
师:能读出花的多和美吗?请你。
【师评价:感觉还不够多,再读。
】
【师评价:有那么几朵了,但还是看不到挨挨挤挤的样子,再读。
】
【师评价:花很多了,能不能让它娇艳一点,再读。
】
【师评价:这么多娇艳的花儿,真令人赏心悦目!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
师:这么多,这么美的花仅仅是一条街,一个窗子前有吗?
【师转述:对,是家家户户都有的。
】
(课件出示: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
师:这是一幅美得让人吃惊的画面!这是一种多么耐人寻味的境界!此时此刻,如果你漫步在德国的街头,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
【师转述:你看到整条街都是花,有的像龙的爪子,有的像小喇叭,有的像圆球,有的像星星,真是千姿百态。
】【师转述:你仿佛看到了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连那小鸟也自由自在的蹄叫。
】
【师评价:真可谓“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姣莺恰恰啼。
”】
【师转述:你仿佛看到了德国人家家家户户的窗前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黄的胜金,争芳斗艳,美不胜收。
】
【师评价: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语言比花更美。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师转述:你仿佛听到蜜蜂嗡嗡的鸣叫。
】
【师转述:你仿佛听到了游人的赞叹。
】
师:置身于花海中,你会怎样赞叹呢?
【师转述: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
】
师:走在街上,你还闻到什么??
【师转述:你闻到了那沁人心脾的花香,一路走,一路都是芳香,让人流连忘返。
】
【师评价:老师觉得你的语言和花香一样沁人心脾。
】
师:美丽的大街繁花似锦,花香醉人。
师引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
应接不暇。
)
师:我觉得这是一种多么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师:刚才有同学问“什么是山阴道”谁知道呀?请你。
【师转述:是山间的小道。
种满了小树,有树阴。
】
师:很有想象力,(课件出示山阴道图片)这就是山阴道。
师:季先生借用山阴道,写出了德国街道的特别,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迷人的街道。
(课件出示一组德国街头花团锦簇的图片)
师:穿行于万紫千红的花海,呼吸着醉人心田的花香,这一种境界是多么耐人寻味的。
这种耐人寻味境界其实就是指怎样的境界呢?
【师转述:没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师:自由读这句话,仔细想一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转述:“我为人人”就是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就是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
】
(课件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师:是呀!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读----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
耐人寻味的”)
五、拓展
师: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同学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难道仅仅在德国才可以发现吗?其实不是,在我们身边,也有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哪个同学来说看看?(对,每人带课外书到班级建立图书角,只要班里40人人人献出一本好书,你就能看到40本好书。
对,班级里同学轮流值日打扫教室。
这些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会长久保持吗?当作者今天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下个环节再来学习。
谢谢大家
板书: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到的
感到吃惊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耐人寻味。